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实验三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机械搅拌制备花生油(大豆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乳状液的形成

通常把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两个互不相容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的乳状液,其中一种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称为油。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微米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剂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又因为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时,水滴收缩,形成油包水型;反之形成水包油型。如果改变乳化剂,则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乳化剂与油之间界面的张力大小发生变化,因而能改变乳化液的类型。

2、乳化液的制备

按分散相乳化剂可分为三类:

A、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

B、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下;

C、高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上;

3、乳化液类型的鉴别:

A、染色法:向乳化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化液都是染料

的颜色,则为W/O型,若只是液滴是染料的颜色,则是O/W型。若改为水溶性染料,操作相同,则现象相反。

B、稀释法:与乳化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化液,据此能方便的鉴别乳化液的

类型,方法是向乳化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观察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既是乳状液的外相。

三、仪器及试剂

乳化装置一套(滴定管,搅拌器,锥形瓶,大豆油,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苏丹Ⅲ)

四、实验步骤

1、 在250毫升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在加入适量的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

2、 在一定条件下搅拌10-20分钟。

3、 用滴定管加入适量的乳化液(大豆油),直到再加入1毫升油不再乳化,漂在上方为

止。从滴管的读数可以知道被乳化液体的体积,计算乳化液的浓度。

4、 用染色法鉴定乳化液的类型:取5毫升乳化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苏丹Ⅲ的大豆油,

另取5毫升乳状液与试管中,滴入一滴亚甲蓝的水溶液,若乳状液被苏丹Ⅲ所着色,则为W/O 型;被亚甲基蓝所着色,则为O/W 型。

五、数据处理:

1、 计算乳化液的浓度:

2、 说明所得乳化液鉴别的结果,何者为分散相,何者为介质?

六、思考:

1、 胶体与乳状液有何区别?

2、 乳状液的稳定条件是什么?

3、 乳化剂有何作用?

4、 如何选择乳化剂?

[][]c k c sp

2ηηη+= 以c sp

η对c 作图的一直线

[][]c c

r 2ln ηβηη-= 以c r ηln 对c 作图的一直线

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均为[]η

麦克(H.MarK )非线性方程:[]αηKM = κα?可查表

3、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最终是溶液特征粘度[]η的测定。

000'0't t t K t K r ≈==ρρηηη泊塞勒公式:lV

th r 84ρπη= 对同一粘度计:t K ρη'=

一、 仪器和试剂

恒温槽 1套 乌氏粘度计 1支

容量瓶(100ml ) 1个 移液管(10ml )2支

烧杯(100ml ) 1个 吸球 1支

停表 1块

玻璃砂漏斗(3号) 1个

聚乙烯醇 正丁醇

二、 操作要点

1、

物溶液的配制:0.5g 聚乙烯醇溶解在100ml 水中; 2、 安装粘度计时要垂直浸入恒温水中(保证上边球体全部浸入温水中),粘度计

要洁净,恒温槽马达搅拌速度要适中,不致产生剧烈震动。C 管上套一软管,夹子夹紧。

3、 测定溶剂的留出时间0t

(1)

蒸馏水自A 诸如粘度计10ml (2)

吸球自B 吸液体至1、2球; (3)

打开B 、C 夹子,使液体自由流下; (4)

页面至a 线开始计时,到b 线结束,记录时间t ; (5) 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4、溶液流出时间t 的测定 1'=c

6

1,51,41,31,21'=c 的溶液54321,,,,t t t t t 5、试验完毕,粘度计要洗净,用蒸馏水浸泡或晾干。

五、数据处理

1、把试验数据记录于表中,

2、作c sp

η-c 图和

'ln c r η-'c 图,外推至0'=c ,截距求出[]η值; 3、由[

]αηKM =式求出聚乙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r M . 六、注意事项

1、配制溶液不能用滤纸过滤,以免纤维混入,溶液混有杂质时应用玻璃砂漏斗过滤。

2、粘度计要洁净

3、粘度计应垂直安装。

4、C 管上安一软胶管,夹子夹紧不漏气。

5、系统进入恒温槽,使 1、2球均在水浴中

6、恒温槽的搅拌速度要适宜,不易产生剧烈震动

7、液体不能吸入吸球。

8、液体流下时,B 、C 都要与大气相通,保证液体靠重力自由下落

9、聚乙烯醇易起泡,气泡易堵塞毛细管,注意抽吸速度要慢,抽吸过程中不能停顿换气。

10、不同浓度的溶液6

1,51,41,31,21'=c 都要在容量瓶中配好不能直接加入粘度计。这样无法混合均匀。影响正常试验。

11、试验完毕一定要把粘度计冲洗干净,否则容易堵塞毛细管,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

七、思考与讨论

1、溶液浓度的选择:浓度太浓

c c r sp ηηln ,与c 不成线性关系;r η应在1.2-2.0的浓度

范围内。本试验选择浓度0.5%以下

2、试验成败的影响因素:

(1)液体流经时间的准确测量

(2)配制溶液浓度的准确度

(3)恒温程度

(4)粘度计的垂直度

(5)外界震动

《甲基硅油乳液的制备》解读

甲基硅油乳液的制备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二甲基硅油为原料,二氧化硅为活性成分,Span—60和Tween—60为乳化剂,成功制得了甲基硅油乳液消泡剂,质量配比为硅膏5%,乳化剂3%,增稠剂0.5%,蒸馏水91.5%。并讨论了加料顺序、乳化剂用量、HLB值、增稠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和消泡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该消泡剂的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厂家提供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二甲基硅油乳化剂消泡剂 ABSTRACT:Methyl silicone oil emulsion defoamer i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with the dimethyl silicone oil as the raw material, Span—60 and Tween—60 as emulsifier, the quality percentage is, the silicon paste 5%,emulsifier 3%, thickening agent 0.5%, distilled water 91.5%.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factor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and the effect of defoaming, these factors including the order of feeding in raw material,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used, the value of HLB and the amount of thickening agent used,and so on.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is defoamer's ma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urpasses the similar products that manufacturer provided, and has the better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dimethyl silicone oil; emulsifier; defoamer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2、熟悉乳化剂的使用及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乳状液的类型可用外观法、稀释法、染色法、滤纸润湿法、电导法等方法进行鉴别,而乳状液的破坏可用加破乳剂法、加电解质法、加热法、电法等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100mL 具塞锥形瓶 2 个,大试管 5 支,25mL 量筒 2 个,100mL 烧杯 3 个,滴管3个、滤纸 苯(化学纯),油酸钠(化学纯),3mol/L HCl 溶液 1%、5%油酸钠水溶液,2%油酸

镁苯溶液,0.25mol/LMgCl2 水溶液,饱和NaCl 水溶液,亚甲基蓝溶液。 四、实验内容 1.乳状液的制备 在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5mL 1%油酸钠水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苯,(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苯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苯相。这样制得Ⅰ型乳状液。 在另一个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2%SPAN苯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水,(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水相。这样制得Ⅱ型乳状液。 2.乳状液类型鉴别 (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一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入自来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2)染色法:取两只干净试管,分别加入 1~2mL 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一滴亚甲基蓝溶液,观察现象。 (3)滤纸润湿法:取一张滤纸,用玻璃棒将配制好的乳状液滴在滤纸上,观察现象,并记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3.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 (1) 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3mol/L HCL 溶液,观察现象。 (2)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

乳剂的制备

乳剂的制备 2015/5/1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乳剂类型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剂是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相液体 中,形成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分为油包水和水包油型。 三.实验内容 (一)手工法制备乳剂 ①阿拉伯胶为乳化剂(O/W) 阿拉伯胶置于乳钵→加3ml水研匀→加豆油研磨成初乳→加水至25ml研匀 ②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O/W) 将豆油和聚山梨酯80 共置入乳钵中→研匀→加入4ml水研成初乳→加水至 25ml ③鱼肝油乳剂(O/W) 西黄蓍胶浆的制备 西黄蓍胶→加乙醇→摇匀→加蒸馏水5ml强力摇匀 鱼肝油 13ml +阿拉伯胶研匀→加蒸馏水→研成初乳→缓慢加入西黄蓍胶浆→ 加水至25ml ④石灰搽剂(W/O) 氢氧化钙 10ml+花生油 10ml →用力振摇成初乳 (二)机械分散法制备乳剂 ①以豆磷脂为乳化剂(O/W) 取豆油,豆磷脂溶液。水共置于组织捣碎机中→低速1min→终止1min→高速 1min即得 四.实验结果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①乳化剂的HLB值②乳化剂的用量③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④分散介质的黏度 ⑤分散相的浓度 2.简述干胶法和湿胶法的制备初乳操作要点 干胶法是将乳化剂跟油混匀后再加水形成初乳;而湿胶法是乳化剂先在水中分散后再跟油混匀形成初乳。 3.石灰搽剂的制备原理是什么属何种类型的乳剂 石灰搽剂是氢氧化钙溶液与花生油中所含的少量游离的脂肪酸经过皂化反应,再乳化花生油生成W/O型乳剂。 六.讨论 实验中手工法制备的乳剂在显微镜上镜检虽然大部分液滴分散均匀,但不够机械分散法制备的乳剂乳剂均匀。

第十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第十三章乳状液与泡沫 13.1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乳状液的特点、类型及类型的鉴别。 2.掌握乳化剂的作用,了解乳状液的类型理论。 3.了解乳状液的制备、转型与破坏。 4.掌握泡沫的特点及稳定性。 5.了解乳状液与泡沫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2 内容概要 13.2.1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emulsion)是由一种或几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是水或水溶液,称为水相,用符号W表示;另一种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统称为“油”相,用符号O表示。 乳状液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外相为水,内相为油的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oil in water emulsion),用符号油/水或O/W表示;若外相为油,内相为水,则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water in oil emulsion),用符号水/油或W/O 表示。两种乳状液在外观上无明显区别,可通过稀释、染色和电导等方法进行鉴别。乳状液能被外相液体所稀释,例如牛奶能被水稀释,所以牛奶是O/W型乳状液。如果将油溶性染料如红色的苏丹III加到乳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整个乳状液带色,说明油是外相,乳状液是W/O型;若只有星星点点的液滴带色,则是O/W型。水溶液具有导电能力,而油导电能力较差,所以O/W型乳状液的电导率比W/O型的乳状液要大得多。 13.2.2 乳状液的稳定性与乳化 1.乳化剂与乳化作用 直接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震摇,虽然可以使其相互分散,但静置后很快又会分层,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为了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所必须加入的第三组分称为乳化剂(emulsifying agent)。乳化剂的种类很多,可以是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是蛋白质、树胶、明胶、皂素、磷脂等天然产物。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之所以能使乳状液稳定,主要是由于:(1)乳化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降低了界面张力;(2)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界面膜,从而阻碍了液滴的聚结变大。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时,乳状液中液滴常常带

乳剂的制备实验

实验实验一 一乳剂的制备与评价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剂的几种制备方法。 2.熟悉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及了解乳剂转型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乳剂是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通常为水或油)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制备时加乳化剂,通过外力作功,使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液体制剂。乳剂的类型有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等。乳剂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两相体积比。制备乳剂时应根据制备量和乳滴大小的要求选择设备。小量制备多在乳钵中进行,大量制备可选用搅拌器、乳匀机、胶体磨等器械。制备方法有干胶法、湿胶法或直接混合法。乳剂类型的鉴别,一般用稀释法或染色法。 乳剂的分散液滴一般为0.1-100μm,微小液滴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大,因而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乳剂的破坏是其必然结果,只是方式与时间上的差异而已。乳剂的物理不稳定性表现为分散液滴可自动由小变大或分层等,其每种形式都是乳剂稳定性发生改变的表征。本实验采用离心法加速乳剂的分层,由于不同处方组成的乳剂在相同的离心条件下乳滴合并或分层速度不同,因而表现出乳剂的浊度或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因此,通过测定样品被离心前后在一定波长下对光吸收大小的改变,可计算乳剂的稳定性参数(K E ),用以快速比较与评价乳剂 的稳定性。乳剂的稳定性参数(K E )计算如下: %100A A A K 0 t 0E ×?=式中:K E —稳定性参数;A 0—离心前乳剂稀释液中一定波长下的吸收度;A t —离心t 时间后乳剂稀释液在相应波长下的吸收度。当A 0-A t >0(或A 0-A t <0)时,分散相油滴上浮(或下沉),乳剂不稳定;当A 0-A t =0,即A 0=A 时,分散相基本 不变化,乳剂稳定。即K E 值越小,说明分散油滴在离心力作用下上浮或下沉的 越少,此乳剂越稳定。由此可见,以K E 值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乳剂的物理稳定 性,为筛选处方及选择最佳工艺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仪器 天平、研体、显微镜、乳匀机、浊度计。 四、实验方法与制备 (一)石灰搽剂 1、处方 麻油10mL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渗流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成绩: 班级:石工1205 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 实验九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 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 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 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 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

乳状液的制备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乳状液的制备原理 2. 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什么是乳状液?乳状液的类型有哪些? O/W型,W/O型 2. 乳状液的鉴别方法 ?稀释法 ?导电法 ?染色法 3. 常见破乳方法 1) 加入适量破乳剂 2) 加入电解质 3) 用不能生成牢固的保护膜的表面活性物质代替原来的乳化剂 4) 加热 5) 电场作用 三. 实验步骤 1. 乳状液的制备 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然后分次加入10mL 的甲苯,每次约加1mL,每次加甲苯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到分层的甲苯相,即为Ⅰ型乳状液。 在另一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mL2%的司盘的甲苯溶液,然后分次加入10mL 的水,每次约加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见分层的水。得Ⅱ型乳状液。 2. 乳状液类型鉴别 1) 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几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有净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 染色法: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1~2mL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1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3) 导电法:采用电导率仪测定乳状液的电导率,记录下电导率 的数据。 3. 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 1) 取Ⅰ型和Ⅱ型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入,观察现象。 2) 取2~3mL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0.25mol/L的MgCl2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注意观察乳状液的破乳和转相。 3) 取2~3mL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NaCl溶液,剧烈振荡,注意观察乳状液的有无破乳和转相。 4. 注意事项 在制备乳状液时,甲苯或水应分次加入,每加一次剧烈振荡。 5.思考题 1)叙述步骤2和3中的实验现象,并说明乳状液I和II的类型。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1 掌握机械搅拌法制备菜籽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 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原理 1. 乳状液的形成 通常把能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两个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乳状液。前者称分散相,后者称分散介质。其中一种液体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统称为油。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μm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又由于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σ1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σ2时,水滴收缩,形成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图A),反之σ1〈σ2时,形成油在水中的乳状液(图B),改变乳化剂能使σ1与σ2的大小发生改变,因而能改变乳状液类型。 油σ2 水σ1 σ1>σ2σ1<σ 2 (图A) (图B) 2. 乳状液的制备 按分散相乳状液可分为三类: (1)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 (2)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下;

(3)高浓度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上(可达99.7%)。 高分散的浓乳状液可以通过稀释高浓度的,最好是极限浓度99.7%的乳状液来制备,用稳定剂的溶液或纯分散介质稀释高浓度的或极限浓度的乳状液,可以制得任何浓度的较稳定的乳状液。在稀释了的乳状液中,实际上保持了原来高分散状态的小液滴,大小在1μm左右。 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很多,有染色法,稀释法,电导法。 (1)染色法向乳状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溶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状液都成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W/O型。若只是液滴呈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O/W型;若改用水溶性染料,则操作方法相同但现象相反。(2)稀释法与乳状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状液,据此可方便的鉴别乳状液的类型,方法为:向乳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就是乳状液的外相。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好,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差,利用它们导电性能差异可将它们区分。但应注意,含水量很高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W/O型乳状液其电导往往很高。 实验仪器与试剂 乳化装置一个(滴定管,100毫升圆筒,搅拌器,转动马达,变阻器; 搅拌器由硬钢毛组成,细的毛固定在金属棒上);菜籽油,水,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或苏丹Ⅲ。 实验装置如下简图: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胶体与乳液得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得 1、了解溶胶得制备及基本性质。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得方法 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 胶体分散系就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得一种分散体系。它主要包括溶胶与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溶胶得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就是一种高分散度得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得趋势,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得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得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得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得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得胶核而形成溶胶。为克服其聚集得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得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得离子形成电荷总数少一些得第二吸附层。胶核与其吸附得双电层构成了带电得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得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3H2O === Fe(OH)3+ 3HCl △ Fe(OH)3+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得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得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与胶粒得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与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得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得电解质。这一过程叫溶胶得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得分散相粒径也就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有得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其实就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就是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得,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其稳定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基团,使其溶剂化能力比溶胶强得多,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发溶解,其沉淀-溶解过程就是可逆得,溶胶却不能。由于有厚实得溶剂化膜保护,高分子溶液不容易发生聚沉。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乳状液就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得液体中得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必须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得加入,乳状液才能稳定存在,肥皂水即就是一种乳化剂。

乳剂的制备与鉴别

乳剂的制备与鉴别 【摘要】目的:掌握采用不同乳化剂制备乳剂的方法及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干胶法制备菜油乳剂;等量植物油与石灰水混合搅拌后制成石灰搽剂;用稀释法鉴别两种乳剂的类型;用染色镜检法鉴别两种乳剂的类型。结果:制成的菜油乳剂是一种乳黄色的均匀液体,能够被水稀释,用油溶性染色剂苏丹-Ⅲ染色,乳剂内相被染成红色,用水溶性染色剂亚甲基蓝染色,乳剂外相被染为蓝色;制成的石灰搽剂为乳白色的粘稠状物质,不能被水稀释,用苏丹-Ⅲ染色,乳剂外相被染成红色,用亚甲基蓝染色,乳剂内相被染成蓝色。结论:菜油乳剂为O/W型,石灰搽剂为W/O型。 关键词:乳剂;干胶法;新生皂化法;稀释法;染色镜检法 乳剂是指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分散的液滴称为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乳剂一般包括水包括(O/W)和油包水(W/O)两种类型。乳剂易于制备和保存,对药物具有缓释控释性,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对于易水解和挥发的药物,有保护作用。作为药物载体,乳剂给药系统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1 ]。乳剂的作用特点是: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很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使口感更适宜等。现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内外对农药O/W型的研制和开发十分重视[ 2 ]。菜油乳剂在生活中常用作有机农药和外用乳膏的配制。石灰搽剂常用来治疗烧伤。本实验分别采用干胶法和新生造化法制备菜油乳剂和石灰搽剂,并分别采用稀释法和染色镜检法鉴别两种乳剂的类型,以此对乳剂进行深一步的了解。 1 仪器与试剂 1.1仪器 显微镜(重庆奥特光仪器有限公司);FA10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2试剂 菜油(红蜻蜓菜油);阿拉伯胶(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西黄蓍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尼泊金乙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氢氧化钙;苏丹红;亚甲蓝。 2 方法与结果 2.1菜油乳剂的制备方法与结果 2.1.1 菜油乳剂的制备(干胶法) 先将阿拉伯胶 2.81g、西黄蓍胶0.31g置干燥研钵中,研细,待均匀后加入全量菜油12.5 ml 稍加研磨至均匀。按油:水:胶为4:2:1的比例,一次加入纯水 6.25ml,迅速沿一个方向研磨,用力均匀,直至产生特别的噼啪乳化声,即成稠厚的初乳。再将0.05g 的尼泊金乙酯溶于1ml的乙醇溶液,然后用少量纯水将初乳分次转移至量杯中,搅拌下加尼泊金乙酯醇溶液,最后加纯水至全量50ml,搅匀即得。 2.1.2结果 得到稠厚的乳黄色乳剂,略带少许菜油气味,静置一段时间后无分层现象。 2.2 石灰搽剂的制备方法与结果 2.2.1 石灰搽剂的制备(新生皂化法) 将3g氢氧化钙溶于10ml水中得饱和溶液,取5ml氢氧化钙上清液和5ml 菜油置于同一试管中,用力振摇至乳剂生成。 2.2.2结果 得到淡黄色的乳剂,有菜油气味,静置一段时间后无分层现象。 2.3 稀释法鉴别与结果

乳状液

1、选择题 1.乳状液与泡沫作为胶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是因其具有溶胶所特有的 B 。 A分散度 B 多相性及聚结不稳定性 C 多相性及分散度 D 全部性质 2.所谓乳状液是指 D 。 A油、水互溶所形成的二组分体系 B 油分散在水中而不是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C 水分散在油中而不是油分散在水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D 油分散在水中或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3.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D 。 A分散相的多少 B 分散介质的多少 C 分散介质的性质 D 乳化剂的性质 4.下列关于乳化作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降低界面张力 B 形成坚固的界面保护膜 C 形成双电层 D 与分散相液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分散相的分子形态 5.下列关于乳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乳状液属于胶体分散体系 B 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水、油两相的体积 C O/W型乳状液不能转型为W/O型乳状液 D 能被水稀释的乳状液属于O/W型乳状液 2 填空题 1.乳状液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___O/W ______型和___ W/O ______型,常用的类型鉴别方法有__稀释法_______、______染色法___、______电导法___。2.乳化剂在乳状液的制备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乳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__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坚固的保护膜________________。3.HLB值较大的乳化剂常用于制备_O/W ________型乳状液,相反,HLB值较小的乳化剂用于制备____W/O_____型乳状液。 3、简答题 1.试列举出两种互不相溶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原因,加入乳化剂又可以形成稳定乳状液? 答:一种液体在外力(搅拌、震摇)作用下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乳状液,在此过程中,分散相液体的比表面增大,因而是一个自由能增加的非自发过程,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受自由能降低原理支配,小液滴会自发聚结合并成大液滴,从而减少比表面,使体系的自由能降低。所以两种互不相溶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加入乳化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从而降低界面自由能使体系变得稳定。 2. 将10 -5 m 3的油酸在水中乳化成半径为10 -7 m的小液滴,构成乳状液,系统增加界面积300 m 2,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此时再加入一定体积的2%的皂液就可使乳状液变为相对稳定的状态,试分析该皂液所起的作用。已知油酸与水的界面张力为 2.29×10 -2 N·m -1,加入皂液后可使油酸与水的界面张力降低到 3.0×10 -3 N·m -1。 解:在油酸与水形成乳状液中加入皂液后,由于皂液为表面活性剂,它将乳化后的油酸液滴包围起来,肥皂分子憎液基团与油酸分子接触,亲液基团朝向水分子,如图所示。肥皂分子这种对油酸的“包围”作用阻止了高度分散的小油酸液滴重新集结成大液滴,因而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肥皂即为乳状液的稳定剂。乳状液只有在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

应用物理化学-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10.31 成绩: 班级:石工学号:姓名:教师:王增宝同组者: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 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 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 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 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2. 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 状液中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2)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王增宝 同组者: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

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2.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些电解质,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乳化能力或形成新的乳化剂。如在油酸钠稳定的乳状液中加入盐酸,由于油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油酸,失去了乳化能力,使乳状液破坏。 C17H33COONa+HCl→C17H33COOH+NaCl 同样,如果乳状液中加入氯化镁,则可生成油酸镁,乳化剂由一价皂变成二价皂。当加入适量氯化镁时,生成的反型乳化剂油酸镁与剩余的油酸钠对抗,使乳状液破坏。若加入过量氯化镁,则形成的油酸镁乳化作用占优势,使水包油型的乳状液转化为油包水型的乳状液。 2C17H33COONa+MgCl2→(C17H33COO)2Mg+2NaCl 3.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使乳状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量降低;溶剂化层减薄;降低了介质粘度;增强了布朗运动。因此,减少了乳状液的稳定性,有助于乳状液的破坏。 4.电法: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液滴变形,彼此连接合作,分散度下降,造成乳状液的破坏。 三.仪器和药品

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其类型鉴别方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其类型鉴别方法。 2.了解计算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方法,掌握测定被乳化的油所需HLB 值的方法,理解测定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而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称之为乳浊液(或称乳剂、乳状剂)。油以小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称之为水包油型(O/W)乳剂;水滴被油包围的,称之为油包水型(W/O)乳剂。判别乳剂类型常采用稀释法、染色镜检法等。 使不相溶的液体均匀混合往往需借助外力搅拌。小量制备借助乳钵研磨或在瓶中振摇,大量生产则用搅拌机、乳匀机、胶体磨等搅拌。为了使被分散的液滴稳定存在,通常需要加入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乳化剂。在用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当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和被乳化的油所需HLB值相等或相接近时,制得的乳剂比较稳定。因此,可通过测定被乳化油所需HLB值,选择HLB值接近的表面活性剂或混合后HLB较恰当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按下式加权法计算: 式中1,2,……,n分别为已知HLB值的单个乳化剂,W1,W2,……,W n分别为乳化剂的重量。 测定油所需HLB值的方法是将两种以上已知HLB的乳化剂,按上式以不同重量比例配成具有各种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然后用之制备一系列乳剂。在室温条件下或采用加速试验的方法(如离心法)观察制成乳剂的乳析速度。稳定性“最佳”的乳剂所用乳化剂的HLB值即为油所需HLB值,这种方法虽不十分完善,但比凭经验选择乳化剂有了很大进步。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乳钵,磨塞量筒(50mL),刻度离心管(10mL),标准滴管,玻棒,量筒(50mL),离心机,显微镜,载玻片,托盘天平等。 试剂:液状石蜡,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吐温80,司盘80等均系药用规格;氢氧化钙,蒸馏水,花生油。 四、实验内容 (一)乳剂的制备 1.乳状石蜡乳

乳剂的制备

1. 手工法 (1)油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oil method) 又称干胶法,其流程为:油 + 乳化剂→研匀→加水→成初乳→加水至全量 具体制备工艺是先将乳化剂和油置于干燥的乳钵中,研匀,按比例一次性加入纯化水,迅速向同一方向用力研磨,直到出现劈啪声,即成稠厚的初乳,然后边研磨边加水至全量,混匀即得。 本法的特点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植物油比例为4:2:1;挥发油比例为2:2:1;液状石蜡比例为3:2:1。本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蓍胶的混合胶为乳化剂的乳剂。 (2)水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water method) 又称湿胶法,其流程为:水 + 乳化剂→研匀→加油→成初乳→加水至全量 具体制备工艺是先将乳化剂分散于水中,再将油加入,用力搅拌使成初乳,然后加水将初乳稀释至全量,混匀即得。本法也需制备初乳,初乳油、水、胶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3)两相交替加入法本法是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天然高分子类乳化剂、固体粉末乳化剂等可用于本法制备乳剂。当乳化剂用量较多时,本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法应注意每次需少量加入油相和水相。 2. 机械法 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成乳剂。机械法制备乳剂可以不考虑混合顺序,借助于机械提供的强大能量,很容易制成乳剂。乳化机械主要有以下几种:(1)搅拌乳化装置:分为低速搅拌乳化装置和高速搅拌乳化装置。低速搅拌制得的普通乳粒径范围较宽;高速搅拌器在一定范围内,转速愈高,搅拌时间愈长,乳滴愈小。组织捣碎机属于高速搅拌乳化装置。 (2)高压乳匀机:借强大推动力将两相液体通过乳匀机的细孔而形成乳剂。制备时先用其它方法初步乳化,再用乳匀机乳化,效果较好。 (3)胶体磨: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缝隙产生强大剪切力使液体乳化。制备出乳剂的质量不如高压乳匀机或超声波乳化机好,可用于制备比较粘的乳剂。 (4) 超声波乳化装置:用10~15 kHz高频振动制备乳剂。乳化时间短,液滴细而匀,因能量大可引起某些药物分解。可制备O/W和W/O型乳剂,但粘度大的乳剂不宜用本法制备。

乳状液的制备与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

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 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 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 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 定性降低而被破坏。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2.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 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 有些电解质,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乳化能力或形成新的乳化剂。如 在油酸钠稳定的乳状液中加入盐酸,由于油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油酸,失去了乳化 能力,使乳状液破坏。 C 17H 33COONa + HCl →C 17H 33COOH + NaCl 同样,如果乳状液中加入氯化镁,则可生成油酸镁,乳化剂由一

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其类型鉴别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及其类型鉴别方法。 2.了解计算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方法,掌握测定被乳化的油所需HLB 值的方法,理解测定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而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称之为乳浊液(或称乳剂、乳状剂)。油以小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称之为水包油型(O/W) 乳剂;水滴被油包围的,称之为油包水型( W/O )乳剂。判别乳剂类型常采用稀释法、染色镜检法等。 使不相溶的液体均匀混合往往需借助外力搅拌。小量制备借助乳钵研磨或在瓶中振摇,大量生产则用搅拌机、乳匀机、胶体磨等搅拌。为了使被分散的液滴稳定存在,通常需要加入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乳化剂。在用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当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和被乳化的油所需HLB 值相等或相接近时,制得的乳剂比较稳定。因此,可通过测定被乳化油所需HLB 值,选择HLB 值接近的表面活性剂或混合后HLB 较恰当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按下式加权法计算: 式中1,2,,, ,n 分别为已知HLB 值的单个乳化剂,W1,W2,,, ,W n 分别为乳化剂的重量。 测定油所需HLB 值的方法是将两种以上已知HLB 的乳化剂,按上式以不同重量比例配成具有各种 HLB 值的混合乳化剂,然后用之制备一系列乳剂。在室温条件下或采用加速试验的方法(如离心法)观察制 成乳剂的乳析速度。稳定性“最佳”的乳剂所用乳化剂的HLB 值即为油所需HLB 值,这种方法虽不十分完善,但比凭经验选择乳化剂有了很大进步。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乳钵,磨塞量筒(50mL) ,刻度离心管(10mL) ,标准滴管,玻棒,量筒(50mL) ,离心机,显微镜,载玻片,托盘天平等。 试剂:液状石蜡,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吐温80 ,司盘80 等均系药用规格;氢氧化钙,蒸馏水,花生油。 四、实验内容 (一)乳剂的制备 1.乳状石蜡乳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溶胶的制备及基本性质。 2. 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 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 胶体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的一种分散体系。它主要包括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是一种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的趋势,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的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为克服其聚集的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电荷总数少一些的第二吸附层。胶核和其吸附的双电层构成了带电的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的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3H2O === Fe(OH)3+ 3HCl △ Fe(OH)3+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的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和胶粒的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和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的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的电解质。这一过程叫溶胶的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相粒径也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有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其实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是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的,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其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