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对抗的宗教根源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对抗的宗教根源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对抗的宗教根源

默认分类 2008-12-07 17:23 阅读6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本文系原作者个人见解分析, 宗教信仰朋友请勿对号入座, 见谅!]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包括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之间的对抗纠缠已久,其最初的根源可以追述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创立之初。将三大宗教的经典《圣经》和《古兰经》相对照,可以发现他们都把亚伯拉罕(《古兰经》中称为易卜拉辛)作为自己的直接祖先。因此,这三个世界性宗教有时也被统称为“亚伯拉罕诸教”。

根据《圣经》记载,挪亚的儿子闪的的后裔亚伯兰娶撒莱为妻。撒莱不能生养,就把自己的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丈夫为妾(跟过去中国人的做法很接近嘛)。夏甲怀孕后开始轻视自己的主母,于是撒莱就开始收拾她。不堪忍受的夏甲离家逃走,在路上遇到了神的使者,要她回到主母身边,说:“你如今怀孕要生一个儿子,可以给他起名叫以实玛利,......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夏甲于是听从劝告回到家里。在亚伯兰八十六岁时,夏甲为他生了长子以实玛利(《古兰经》中称为易斯玛尼),这就是后世阿拉伯人的祖先。

在亚伯兰九十九岁时,神与他立约,让他作多国的父,并为他改名为亚伯拉罕,为他的妻子改名为撒拉,还赐给撒拉一个儿子。亚伯拉罕一百岁时,九十多岁的撒拉为他生下了次子以撒,这就是后世犹太人的源头。此后撒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独自承受产业,撺掇丈夫把夏甲母子赶出家门。神对亚伯拉罕说:“凡撒拉对你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因为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至于使女的儿子,我也必使他的后裔成为一国,因为他是你所生的。”

于是亚伯拉罕给了夏甲饼和一皮袋水,打发她走路。夏甲带着幼子在别是巴的旷野迷了路。水喝完了,母子相对哭泣。神听见童子的哭泣,让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到了一口井。这样神救了她们母子的性命,保佑以实玛利在旷野里成长。以实玛利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弓箭手。他母亲为他娶了一个埃及人为妻。据《古兰经》记载,以实玛利和他母亲都埋葬在麦加。这里成为后来伊斯兰教徒朝觐的的胜地。



以上故事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记》第十六到二十一章里。从中可以看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嫡出与庶出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在两大民族之间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原来翻阅中国历史,常常感叹宫廷中的夺嫡之争有多么惨烈。现

在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围绕继承权进行的斗争都是如出一辙。亚伯拉罕忍心流放自己的亲生儿子,读来让人感觉有些残酷(但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游牧时代,这种情况似乎在各个文明的相应阶段都屡见不鲜)。这就难怪后世的阿拉伯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了。



现在谈谈犹太教的问题。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嫡子以撒有两子。幼子雅各蒙神的喜爱。他靠不太正当的手段骗得了哥哥的以扫的长子继承权。后来他与神摔跤获胜,神让他改名“以色列”(《古兰经》称“叶尔孤白”)。雅各因此成为犹太人的先祖,后世以色列人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虽然犹太人自称是上帝选定的子民,但是犹太教与同样信仰上帝的基督教有着严格的分野。《圣经》记载,上帝通过先知摩西和以色列人订立了《十诫》,只要以色列人遵守这个约定,只崇拜唯一的神——上帝,神就将保佑他们。基督教认为,犹太人在后来违背了与耶和华的约定(即《旧约》),所以上帝派他的儿子耶稣作为弥赛亚(也就是救世主)来到人间,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罪。这样,上帝就不仅和以色列人,而是和全人类订立了新的约定——“新约”。



犹太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宗教,基本严格限制在本族群之内。犹太人一直严守“割礼”等古老的风俗,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与之相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要开放一些,它们都努力把自己的信仰向外传播:殖民地时代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向亚、非、美洲派出的大批传教士就是证明;而伊斯兰教则更倾向于借助“圣战”把全世界召集在安拉的祭坛下(当原始的教义到了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的手里之后,却就此失去了原本的开放与宽容)。犹太教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它只承认《旧约》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和《申命记》,将其称为“摩西五经”(阿拉伯人称呼“摩西”为“穆萨”,现任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就叫这个名字),认为除此之外的《圣经》内容全是后人假托的。当然他们还有《塔穆德》等其它一些经典,但对外人是秘而不宣的。



不过在穆斯林眼中,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基督教最初产生于犹太教内部,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大阵营从根子上相互敌视。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更加强化了阿拉伯人的这种看法。以色列的建国是个导火索。阿拉伯人当然不承认那块“流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也就是今天那块严重缺水的荒漠)是上帝划分给以色列人的。本来庶出的哥哥

已经占据了这块地方,现在那个在外面流浪多年的嫡出的弟弟回来了,靠着拉偏手的外人撑腰,借口一份谁也没见过的虚拟遗嘱,偏要把这块土地抢回去,谁会答应?于是乎中东地区从此遍地烽火,兵祸连年。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这两大阵营之间在历史上的恩怨纠葛。



自从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诞生以来,它立刻因为争夺地盘与基督教发生了冲突。上文说过,伊斯兰教遵奉的是武力征服的策略,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当代沙特阿拉伯国旗上《古兰经》圣训下的的那柄宝剑就可以明了。从公元七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双方的争斗十分激烈。伊斯兰教的第一次扩张发生在公元634——651年,也就是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伊斯兰教势力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强势崛起,冲破周围基督教与犹太教势力的包围圈,基本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不等敌人有所反应,伊斯兰教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扩张的第二阶段。公元661——750年,伊斯兰教势力向西挺进,最终到达了今天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其历史烙印至今犹在。随后基督教世界开始反击,从1095年起,罗马教廷联合欧洲各国发动了九次十字军东征(不过最后一次尚未成行就因为内部争斗而夭折了)试图夺回圣地,其结果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基督教国家。十字军东征前后总共延续了一百九十四年,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这的的确确是两大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双方宿怨犹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9.11”之后当某些欧美政客重提“十字军东征”这个历史词汇时,为什么会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基地”组织更是把占领伊拉克的美军称之为“邪恶的十字军”。



十字军东证之后的伊斯兰教势力第三次扩张发生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次扩张在1683年达到了顶峰,其军队兵临维也纳城下,但是却遭到了惨败。随后伊斯兰世界开始衰落。本来在中世纪时,伊斯兰文明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比处在黑暗时期的欧洲为高。但是随后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成就反而远远超过了阿拉伯世界。这一失衡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



现在可以做一个总结:从伊斯兰教诞生到现在,在它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之间总共爆发了四回合的激烈冲突。在第一和第三回合中(伊斯兰教崛起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文明获胜。在第二和第四次回合中(十字军东征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殖民主义时代),基督教文明获胜。当今国际

社会上这两大文明的对立仍然是双方第四回合较量的延伸。缓缓移动的历史的钟摆目前还处在西方阵营一边,距离回到双方势均力敌的中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穆斯林地区全面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二战之后虽然阿拉伯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但这只是在国家主权上的胜利。它们在科技、文化、经济上的落后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因为后来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西方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卷土重来。再加上西方国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廉价换取本地区的宝贵能源,实行经济上的剥削,因此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敌意越来越深。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对抗的趋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