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阿拉伯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科学的兴衰——中国社科院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哈里发马门(813~830在位)给翻译家的报酬是与译出的书本同样重量的黄金。 其次与宗教传播、发展和宗教生活的需要有关。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应五次朝向麦加礼拜,规定到麦加的朝觐。这都需要确定麦加的方位。伊斯兰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12个月,每月29或30天)。它的9月(莱麦丹)为斋月(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不同季节)。它还需要确定每年斋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也需要观察新月,见月封斋,见月开斋。这很自然地要求朝拜中心的位置,节期不得有误,从而与之有关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获得了发展。 再次,在早年的哈里发宫廷里留用了一批不同宗教信仰的官员、学者和医生。这些人很自然地会在不同场合发生有关信仰问题的辩论。为在神学辩论中取胜和居优势,需要辩论的工具———哲学和逻辑。翻译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就成为受到哈里发鼓励的事。 最后,应该说阿拉伯世界科学的兴盛、发展,与商业贸易、航海业的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是大家都知道的。商业贸易需要计算,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促使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单元1 史前时期的人类 1.识记: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区。大约三百万年前,在非洲南部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2.识记:世界三大主要人种。在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人类形成了在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有明显区别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通常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 3.识记: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 单元2 上古人类文明 1.识记: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上古文明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图)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其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在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其实质是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佛教的诞生,是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反映;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1)古代希腊(位于地中海,属海洋文明,与亚非大河文明不同)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文明中心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顶峰。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开始进入帝国时代。 单元3 中古亚欧文明 1.识记: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按一定面积划分,授予农民,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每六年按户籍、田亩变化调整一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田租和贡物,并服徭役。 2.识记: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识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改革,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4.识记: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与教皇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5.理解: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内部:封闭保守,不肯吸收先进文明成果;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国力日衰。外部:外敌入侵,实力严重受损。 单元4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识记: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前5世纪,波斯先后三次对希腊发动战争,希腊最终取得胜利,称霸地中海,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马拉松长跑源于马拉松战役)。 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最远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 布匿(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战争后,即前3世纪时,罗马称霸地中海,到2世纪,成为地跨亚、欧、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阿拉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以及与穆斯林民族交往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禁忌。 关键词:阿拉伯民族礼仪文化穆斯林风俗礼品禁忌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三亿多人口,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袤的大地上。尽管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为主要特征的阿拉伯文化纽带把阿拉伯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阿拉伯民族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也逐渐统一起来。 见面问候说不完 阿拉伯民族热情好客,世人皆知,从阿拉伯人见面时那一大套问候语就足以看出这一点。阿拉伯人即使与生人初次见面,也会主动跟对方打招呼:“色俩目尔来伊库姆”(为音译,直译是“和平降临于你”,意译为“你好”)这是一句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问候语。回答时要说:“窝阿来伊库姆色俩目”。双方握手致意后,两人还会相互寒暄,问一些诸如:“您身体好吗?”、“您家里人好吗?”等客套话,对此,大多数阿拉伯人会用“一切赞美归于真主”和“真主仁慈”来作答。因为阿拉伯人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习惯将这些赞美真主的话时刻挂在嘴边。 感情深,脸贴脸 如果是两个老朋友相见,那么,光说几句“你好”和握握手显然是不够了,必须相互拥抱,再行贴面礼,才能显出热情来。行贴面礼时,一方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贴面三次,即左——右——左。在贴面的同时,双方会低语道:“艾赫兰——艾赫兰——艾赫兰”(意为“你好”,阿拉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如果俩人关系十分亲热,会在贴面的同时,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注意:不是真的亲吻,而是拟声而已)。此外,有少数阿拉伯人在见面时除握手以外,还会亲吻对方的鼻子和额头。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礼拜的时候,额头和鼻子是最先着地的地方,吻这两个部位,表示尊重对方,同时期望对方吉祥如意。 握手规矩多 异性之间见面,一般只行握手礼。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因此,男士不可以主动向女士伸手致意,一般是女士先伸手,男士方可握手,而且在握手的时候只握女士的指尖,点到即可。男、女握手时,男士必须从座位上站起来,而女士则不必。说到握手,还应特别注意:阿拉伯人上厕所和做脏活时用左手来完成,右手才是洁净之手。因此,握手时,只能用右手。如果用左手同阿拉伯人握手,通常他们不会理睬你,只是点头示意,此时的场面会非常尴尬。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冲突的由来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冲突的由来 由来:1948年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巴以分置,以色列建国,冲突从这时候开始。未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说,和平还是大趋势,从近处来说,只要美国主导中东,美国的所谓“反恐战争”不结束,中东绝无宁日,而美国的反恐战争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结果,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阿义和平进程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进展。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三次流散 ——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

阿拉伯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课程论文 ——对阿拉伯数字的再认识 【摘要】阿拉伯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数字符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知道阿拉伯数字,但是否每个人都能对其耳熟能详?本文就是抱着对阿拉伯数字再认识的态度从其起源,线条结构,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来探究阿拉伯数字的奥秘。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起源;线条结构;文化意义 数学上使用的0,1,2,3,4,5,6,7,8,9中10个阿拉伯数字,既是表示事物量的变化也是表示事物质的增加与减少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汽车牌号、人的年龄、气温高低等等都是用数字来表达。但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其造型艺术,文化内涵,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下文将逐一探究。 一、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说起阿拉伯数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蹦出一串1234567890?很棒!那么接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如果你回答”阿拉伯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 最古老的计数数目只到3,为了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更晚一些,才出现了用手的5指表示的“5”,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的“10”,这个原则实际上也是我们计数的基础。罗马计数中,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它数字符号的位置不同,就代表不同的数目,这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数学上的这个重要贡献应归功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印度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了表示数字的10个字符。 大约在公元760年,一位印度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国王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语,从此印度数字及印度的计算方法,被介绍到了阿拉伯。历史上的阿拉伯

民主和平转型的条件.

民主和平转型的条件 由于民主宪政在道义、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其他政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代表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流方向,成为取代世袭皇家统治、个人终身统治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独裁统治的普遍形式。 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1)人民的统治和2)对人民的保护。前者要求确立开放的政治体系,保证政府和公共权力来自人民并受人民控制;后者要求确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广泛的制度结构,以保障公民自由权利不受来自社会和政府公共权力部门的侵犯。因此,民主化也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1)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拓展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保证“我”(公民)能管“你”(政府或公共权力);2)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保证“你”(政府或公共权力)不要管“我”(公民),并在“我”(公民)需要“你”(政府或公共权力)的时候提供必要帮助。 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转型的和平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条件。尽管不能完全证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很难确定经济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才会开始民主化转变,但是,从长远来说,人们并不能否认民主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政治学研究表明,民主不一定促成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经济发展和繁荣可能促进民主发展。民主政治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既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也得到了事实的证明。20世纪80年代实现民主转变的国家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高速发展的威权主义体制在政治上实行强控制,但在经济上发展出一个主要操纵在私人手里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我关心我的政治,你们只管你们的商务” 。“只要人民富足起来,民主是他们可能要求的东西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化方向的政治转型提供了如下帮助: 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

浅谈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

浅谈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 高国营 熊培云的《思想国》,通过对欧洲特别是法国的所见所闻,对欧洲时事的现场直击,以及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形态等国情现状观察,进而进行中西对比特别是中法对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治见解和建议,他的一些观点在当下也是热点。如宪政要义是限制政权、保障民权;中国的开放应该向中国开放;城市建设首先要知道如何保卫这座城市等等。核心内容我将它概括为宪政,他就是呼吁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体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文化忧虑和政治关怀。当然他看到了问题,但如何构建他的理想国,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我读出的是改良道路。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而且力度越见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自强、民主、法治、和谐的中国将不断强大。但细细考量,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或者基因在影响着这个进程的实现。 2013年第10期的《红旗文稿》刊登了署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晓青的一篇题为《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的文章,由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宪政姓资,不姓社”。此文一出,就引起轩然大波,说明这种争论(或者讨论)已经影响到了某种稳定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共同契约的民主政治。如果连宪法都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和尊重,那么宪政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宪政之实。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宪政就像几个人打牌,大家都要遵守牌规,如果有人作弊坏了规矩,就应该让他出局,而不是大家心知肚明互相作弊。

一方面,从民主政治实现的经济基础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民主政治,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推动着民主政治。市场讲主体地位平等,必然包含平等要素;市场讲意思自治,自然与契约自由密不可分;市场讲人为本位、权利为本位,则直指人权。平等、自由与人权是市场经济暗含的政治诉求。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提倡市场经济就是提倡法治经济。而一旦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就不难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将通过限政与分权为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打下基石。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是影响民主政治进程的关键。 另一方面,从传统民族情节来看,中国的“宗祠文化”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四大文明古国相继沦落,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中国的人文伦理、宗祠文化。西方传统文明有一种“弑父”情结,中国传统文明却有一种“弑子”情结。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动物都是“幼本位”,而中国人却是一种“长本位”的动物。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写照。中国是有家谱的,注重的的是基因和血脉传承,所以,黄帝陵的朝奉者鳞次栉比,原来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也祭拜的。前几年有个《李小龙传奇》连续剧,当他赢得冠军时,喊出的是:我是中国人!历史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宗祠文化或者说是“长本位”将是民主政治或者说宪政永远躲不开绕不过的羁绊。 第三,从传统法律文化视角来看,政、刑、民等大一统的法制体系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今天,随着中国政府由管理

丰富民主形式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丰富民主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高新民教授 作者:本刊记者殷书良网站编辑:杨宾日期:2005-09-06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广泛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人民实现民主的方式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范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继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如何贯彻这一重要精神,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 记者: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把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的第一条,由此可见,民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您先谈一谈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高新民:民主的精神实质是平等。虽然这种平等在私有制条件下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但民主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却是社会追求进步的标志之一。因为追求平等,所以,在事实上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直接掌握公共权力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选举、监督、公开等一系列民主制度。也正因为民主的精神实质是平等,所以,当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出现时,其严格的字面意义被定义为“多数人的统治”。 民主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民主的精神,比如:“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典型的民主精神;关于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的论述,在更高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精神;关于建立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的论述等等,则在严格的意义上体现了公共权力由多数人统治的精神。恩格斯在1845年还说过这样的话:民主在今天就是共产主义。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从对民主实质和对社会主义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同时,民主还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民主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范围,都是有限的。古希腊的民主是自由民的民主,中世纪的民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民主,资本主义的民主创造了代议制度、普选制度、政党制度、分权制度等形式,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形式是以往时代所不能比拟的,但在这些形式下,其民主实质上仍然是列宁所说的“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因为,所有这些民主,都是私有制前提下的民主,其平等的精神实质是注定不能完全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但无论如何,就民主的形式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了逐步的发展,而形式的发展毕竟能使人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这是历史的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一方面应当继承人类历史一切政治文明的有益遗产,另一方面应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即列宁所说的新型民主。当然,完全没有限制的民主只有在共产主义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韩国民主政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地引入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威权主义领导阶段,再向实质性的民主化转变。本文即论述韩国民主政治发展经历的两次转型、三个阶段,并探讨民主框架、威权主义、文化融合、市民社会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韩国民主政治政治发展 大韩民国政府于1948年8月15日正式宣告成立,当年12月,联合国承认韩国政府,称“大韩民国是在能够监督选举的地区上成立的合法政府”。政府成立之初,为保持政府运作畅顺,韩国即参照美国,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由国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其国家管理体制被称为“总统中心体制”。 虽然早早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的框架,并在二三十年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韩国在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却历经挑战和坎坷,走过了独特的政治发展之路。 从1948年建国到1987年第六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大韩民国共经历以5次大规模修宪为标志的六个阶段,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大韩民国第一之第六共和国,期间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分别发生在朴正熙领导的第三共和国时期及卢泰愚领导的第六共和国时期。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 可以说,韩国人民经过了长达40年的摸索和奋斗,在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终于成功推动了政治转型,确立了比较充分的民主宪政体制,和平地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创造了“韩国民主化奇迹”。 一.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大韩民国具有朝鲜李氏王朝数百年(1392~1910年)的集权官僚制度的传统,在建国前又经历了36年(1910~194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民众对“民主”没有任何体验。且在1948~1952年期间,韩国不仅贫穷、落后,还陷入朝鲜战争。在这种落后与困难的条件下推行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作用。韩国在建立伊始,经由美国直接干预和架构设计,仿照西方民主制度,建立本国政治制度。西式民主被“移植”到韩国,形成了民主的“韩国版本”。这是亨廷顿所说的“第二波民主化浪潮”扩展和波及韩国的结果。 (一)“民主试验”阶段:传统政治文化与西式民主的初步磨合 李承晚时期的韩国政治体制被称为“民主橱窗”。1948年7月20日,李承晚当选韩国第一任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正式成立,第一共和国就此开始。由美国干预建立的“民主框架”具备民主政治诸要件,包括宪法、民选的政府、选举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选举产生的总统和国会。 在他执政期间一直将国内外政策的基调放在“反共”方面,韩美同盟是李承晚政府对韩国发展最重要的贡献。然而,李承晚并没有在韩国推行真正的“民主”,当时刚经历战乱、贫穷落后的韩国也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在文化方面“民主精神”仅为少数精英阶层所

阿拉伯国家风俗

环球 中国民族报/2005年/02月/22日/第004版/ 阿拉伯国家风俗一瞥 宋淑运 阿拉伯世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2亿多阿拉伯人分布在中亚和北非的20多个国家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正式的宗教和国教, 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它制定了伊斯兰的信条及关于礼拜、斋戒、朝觐、斋月等方面的典礼和规章。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同阿拉伯人交往稍熟,他就会请你去他家里吃饭。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人最隆重的待客方式是向客人熏香和喷香水。主人先将一种印度檀香木点燃,放进香笼里,然后请客人站起来,解开对方外衣下部的纽扣,把香笼靠近对方腹部,用口吹几下,檀香的烟就进到了客人的上衣里面。客人可以长久地闻到这沁人心脾的香味,永远记住主人的一片情谊。客人要告别了,主人又会用伦敦或巴黎的香水,喷客人的脖子和前胸,再一次使客人陶醉于香气浓郁的友好气氛之中。最后还要用香水喷客人的手掌,这时客人应该用手抹一下自己的脸并说!我为此感到荣幸?,主人也会因此而感到极大快慰。 阿拉伯人善于烹调,食物丰富多彩,其饭菜的特点是甜、香、油腻,咖啡和茶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饮料。阿拉伯人的家常饭主食是面饼,以西红柿沙拉、洋葱拌辣椒、煮豆等佐餐,肉类主要是牛羊肉,名贵的菜肴则有炸鸽子、烘鱼和烤全羊。北非的阿拉伯人喜欢吃一种名叫!考斯考斯?的食品,由大米或面粉配上干果和调料放在羊肉汤上蒸制而成。他们喜欢喝的饮料是一种加了薄荷、白糖和柠檬的绿茶。阿拉伯人吃饭不用筷子或刀叉,手代替了一切。他们用手抓食物动作十分熟练,既不怕烫,又能用手指快速撕下一小块肉条,然后送入口中,手指又不会碰着嘴唇。 素不相识的也门阿拉伯人相见,双方主动握手并互相热情问候。亲朋好友相见,则紧握右手,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人都寒暄完毕。晚辈遇见长辈,双手拥抱长辈,亲吻脸,然后跪下,亲吻对方的腿甚至脚背以示尊敬,并请求长辈为自己祝福。 阿拉伯人善用身体的动作表达情意,这种语言称作体态语言。懂得阿拉伯体态语言不仅可以避免误会,还会使你不致枉丢性命。当一个携枪的黎巴嫩人站在马路上对一辆汽车上下挥手时,他是说!开过来?,而不是说!往前走,祝你愉快?。这时,倘若你继续前行,恐怕就有性命之忧了。波斯湾西部的阿拉伯人,其体态语言更复杂,更有其社会意义。当一个阿拉伯人吻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前额时,这意味着!崇拜你的智慧?;若是吻你的鼻子,即是说!尊崇您的品德?;吻他的肩膀,是告诉他!我敬慕您的力量?;吻他的脚,则表示!我是您的奴隶?。手指仅仅在最激烈的争吵时,才用来表达众人明白的意思。即使用!不干净的?左手接过一杯咖啡,对于传统的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在和阿拉伯人打交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阿拉伯国家,初次见面不送礼,否则可能被视为行贿。在与对方交谈时,两眼要注意着他的眼睛,以示尊重。在办公室和其他社交场合,喝茶或咖啡不直超过3杯,将自己的杯子转动一下交给主人,意即!够了,谢谢!?。倘若有人在你与所约见的人谈话时闯入办公室,可不必诧异,因为这是一种古老的阿拉伯习俗:希望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西方民主政治演变概述 汉川高中李克志整编 说西方民主政治,得从古典民主政治说起 一,苏格拉底 苏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弊端是外行治国, 他反对抽签选举官员,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即使掌握在人民大众手里的权力也需要接受某种制约。苏的殉难直接证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荒谬。 二,柏拉图 其《理想国》基本否定了民主制,但他反对的并非是自由平等原则本身,而是这些原则的滥用。它是吸收了君主制和民主制的“第三种形式”的混合国家制度。 三,亚里士多德 亚对其师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他克服了其师重君主轻民主的偏颇,强调民众的集体智慧。主张建立一种能使穷人和富人利益兼顾的共和政体。即中产阶级(重装步兵)掌权的政体。中产阶级不会像富人只会统治而不会服从,也不像穷人只会服从而不会统治。他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四,波里比乌斯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前200-前120)。其《通史》通过对罗马政制的分析,初步提出了国家权力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他说罗马政体是典范: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三大权力机构并存,它们有各自的职责范围。执政官是国家最高行政首脑、军队总司令;元老院掌国家财政、外交事务和审理重大案件;人民(大会)在名义上拥有国家最高主权,有权通过或否决所提交的议案、决定战争与和平、批准条约的签定、选举高级行政长官、对判重刑的公民上诉案件进行终审判决、审查高级行政长官的述职等。它们间是彼此协作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五,罗马的西塞罗(前106-前43) 他是波氏的追随者,他坚决维护人民大众的参政权利,但反对把实际决策权交人民大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最高权力赋予人民,实际权力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平等的口号下,仍然是实际的不平等。他的思想有明显的“精英政治”的印记,他拥护的实际是贵族共和制。远没有摆脱与现代民主观念格格不入的个人“身份意识。”他认为“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 六,基督教的突破之功 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前提: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上的自由意识的觉醒。其中个人层面的更具基础意义。 个人意识觉醒,基督教有突破之功。这是因为:希伯来文明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它仰望苍天,渴望灵魂的救赎,以“他世”取向为特征;希腊文明则没有真正的宗教意识,它俯瞰大地,热衷于探索人生奥秘,带有深切的“此世”关怀。两希文明合流联姻引发的重要后果就是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从希腊那里学会了对理性的尊重,通过运用理性来理解上帝可以增进对上帝的信仰。它还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要素,其中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正因为其海纳百川的世界主义胸怀,兼顾贫富的共和主义倾向,灵活务实的现实主义态度,罗马帝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具有其它宗教的关爱——普天下皆兄弟,“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总结

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李雪飞 201003030109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阿拉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以及与穆斯林民族交往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禁忌。 关键词:阿拉伯民族礼仪文化穆斯林风俗礼品禁忌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三亿多人口,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袤的大地上。尽管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为主要特征的阿拉伯文化纽带把阿拉伯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阿拉伯民族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也逐渐统一起来。 见面问候说不完 阿拉伯民族热情好客,世人皆知,从阿拉伯人见面时那一大套问候语就足以看出这一点。阿拉伯人即使与生人初次见面,也会主动跟对方打招呼:“色俩目尔来伊库姆”(为音译,直译是“和平降临于你”,意译为“你好”)这是一句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问候语。回答时要说:“窝阿来伊库姆色俩目”。双方握手致意后,两人还会相互寒暄,问一些诸如:“您身体好吗?”、“您家里人好吗?”等客套话,对此,大多数阿拉伯人会用“一切赞美归于真主”和“真主仁慈”来作答。因为阿拉伯人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习惯将这些赞美真主的话时刻挂在嘴边。 感情深,脸贴脸 如果是两个老朋友相见,那么,光说几句“你好”和握握手显然是不够了,必须相互拥抱,再行贴面礼,才能显出热情来。行贴面礼时,一方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贴面三次,即左——右——左。在贴面的同时,双方会低语道:“艾赫兰——艾赫兰——艾赫兰”(意为“你好”,阿拉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如果俩人关系十分亲热,会在贴面的同时,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注意:不是真的亲吻,而是拟声而已)。此外,有少数阿拉伯人在见面时除握手以外,还会亲吻对方的鼻子和额头。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礼拜的时候,额头和鼻子是最先着地的地方,吻这两个部位,表示尊重对方,同时期望对方吉祥如意。 握手规矩多 异性之间见面,一般只行握手礼。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因此,男士不可以主动向女士伸手致意,一般是女士先伸手,男士方可握手,而且在握手的时候只握女士的指尖,点到即可。男、女握手时,男士必须从座位上站起来,而女士则不必。说到握手,还应特别注意:阿拉伯人上厕所和做脏活时用左手来完成,右手才是洁净之手。因此,握手时,

阿拉伯国家概况

1、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民族为主要居民的国家。又称“阿拉伯世界” 2、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共22个,12个在西亚,10个在北非 西亚: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 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 3、中东这个称谓的形成:公元16、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侵略扩张时使用起来的。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就成为了习惯称谓。 4、现在所说的中东:一般就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区域,主要是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一带 范围: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北非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中东——三洲六海之地(六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里海、爱琴海、阿拉伯海) 5、大国激烈争夺的原因:①地理位置:陆地和水上———中东到欧洲重要的石油通道 ②自然资源丰富,石油资源:蕴藏量占世界2/3,产量占世界的2/5, 出口占世界的2/3,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素有西方 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 5、石油最多的5个国家:①沙特阿拉伯;②伊拉克;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④科威特;⑤伊朗 6、中东地区人口:人口总数约为5亿,包括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 其中以穆斯林为主,人口过千万的民族:①阿拉伯人;②土耳其人;③波斯人;④ 库尔德人;⑤阿塞拜疆人;⑥普什图人; ⑦柏柏尔人 人口以非穆斯林为主的民族:①犹太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81%);②科普特人(埃 及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 7、阿拉伯国家联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织 总部位于开罗,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阿盟首脑会议)是阿盟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阿盟和阿拉伯国家最高的级别会议:,主要商讨地区性问题 主要组织机构:理事会、专项部长理事会、联合防御理事会、经社理事会、秘书处、首脑会议 8、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1981年5月成立于阿布扎比。

民主_正义与风险社会_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

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 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 [荷]沃特?阿赫特贝格 周战超 编译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险社会与民主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自由民主政治不一定适合风险社会,协商民主政治才是风险社会的适宜模式,然而,作者仍没放弃对协商民主政治的疑 问。 [关键词] 风险社会 自由民主政治 协商民主政治 导论 政治关注的是目标和风险,权力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为自己,也为别人……民主政治……对于当众表现和知道把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来说,它能够选择目标、为自己和别人承担风险,也能保卫领土并维持一个正义的社会,这是一种长期的诱惑。 (Walzer,1983,P.287) 本文将要讨论关于可持续性的规范和制度问题,不是用通常直接的方式,也不是用抽象的方式。相反,我先要考察一下必须追求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社会背景。我这样做是受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一部重要著作的引导,这是关于(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社会本质的一本书。他指出在工业社会发展中从古典形式向他所谓的风险社会的基本转型,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反思现代化发展的转型。这种大规模险情的风险转型———生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乌尔里希?贝克所勾画的风险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维持可持续性的整个问题就是学会处理大规模的社会风险。 我不打算讨论乌尔里希?贝克理论的实用价值,也不讨论其理论在实用方面的缺陷;别人已经做了这样的论述(比如,见G oldblatt,1996)。我的兴趣在于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规范和制度的内涵,特别是它与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问题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与风险社会中民主的范围与本质问题的相关性。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不太清楚或者是没有被展开。所以,在认真研究乌尔里希?贝克理论的这些方面之前,我尽力重建他的观点,有些时候,如果乌尔里希?贝克就此多提出些思想,就可能会指明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有些时候,只需在其有缺陷的地方添加一些合理的意见就行了。因此,我将首先对乌尔里希?贝克的理论作一个简单的评述,阐释主要的概念并指出条理上的几点严重不足。接下来,我想讨论风险社会中社会正义的地位并勾画我们在哪些方面应对即将承受风险的下一代负责任———环境正义是核心。在第三部分,我分析了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生态民主政治的原因,尽管如今这仍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我已经尽力给出了更多的生态民主政治的结构内容。这些原因与风险的性质及其转型有关,与文章第二部分中分析的规范的内涵有关。我认为,实践的结果只有一种类型的民主,那就是沿着协商民主的方向拓宽和加强自由民主,只有它才能够使风险社会从容应对生态灾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