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一物理孔水莲

一、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的探究了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二、教学方法设计: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 ∝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B、数学公式:a∝F/m。F=ma

C、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布置作业五、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a∝F。

3、F一定时,a与m的关系。a∝1/m。

对以上学案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1)问题的提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近,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

(2)事实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关于牛顿定律相关的事实,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3)解悉运用控制变量的方式完成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的培养

(4)评价没有落到实处,不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提出问题。

.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课时

例题讲解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面试车, 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 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 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设试车过程中 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1)分析: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解:在试车的第一阶段,加速度为 t v t v 1 a- = - = 汽车受到的阻力为 1 110027.8/ F=m437 70 mv kg m s a N t s ? =-=-=- 阻 负号表示阻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在重新起步并加速后,汽车除了受到上述阻力外,还 受到牵引力F,汽车所受到的合力为 F合=2000N–437N=1563N 同学们分析两种情况下 汽车分别受哪些力的作 用? 讨论:公式t v v t0 a - = 和m F a= 都可以用来 计算加速度,这两条式 子哪一条是量度式?哪 一条是决定式?力、加 速度、速度和速度变化 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 (1)t v v t0 a - = 为定 义式,可以通过计算速 度的变化率来计算加速 度。 (2)m F a= 为决定式, 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 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

例题讲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汽车的加速度a2 2 2 2 1563./ 1.42 1.42 1.42/ m1100 F N N kg m s a m s kg kg kg ===== 合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 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 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1)通过下面简单的解法设疑。 如图,因为 F1=F2=10N,F1、F2的夹角1200,根据平行 四边形定则有: F合=F1=F2=10N 2 10 5m/ m2 F N a s kg === 合 (2)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例题解法(如何运用正交分解 法,把F1、F2分解合成求合力) 度的因素。可以用产生 加速度的力跟质量的比 值来计算。 请同学到黑板用平行四 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60o 60o F1 F2 F合=F1=F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一物理孔水莲 一、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的探究了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二、教学方法设计: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二定律》案例

《牛顿其次定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试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说明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相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二、内容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中学力学学问的基础,而牛顿其次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特殊强调要让学生经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对加速度、力和质量的测量,学会科学探讨的常用方法——限制变量法、图象法等,培育探究的实力,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加合作沟通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经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过程,学会用图象法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依据图像分析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限制变量法、图象法等科学方法。培育设计试验、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沟通合作等实力。通过等式F=kma中给定k = 1来定义力的单位,明白国际单位制的意义。 教学重点:经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过程。理解牛顿其次定律。 教学难点: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四、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支配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是在复习第一节牛顿第确定律,理清力与质量在变更物体

运动状态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得出F、m、a三个物理量的定性关系。进而设计能够探究这三者定量关系的试验,并分小组进行试验。这里要求学生仔细设计试验方案,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案进行逐一分析评价,最终确定其中的一个方案。对这一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后再进行试验。试验得到数据后,让学生在课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要求他们分别运用表格法和图象法进行处理,找出三个物理量的定量关系。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是感悟理性分析与推理、体验设计试验的思想与方法,亲历探究试验的操作过程。 其次课时:首先支配各试验小组汇报其试验数据处理的结果,展示各小组所画的关系图象,并发动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从中总结出F ∝ a∝和m a/1 的关系,写出kma F=的表达式。然后在介绍单位制问题,并得出牛顿其次定律。最终让学生做课本上的两道例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支配一个小组运用气垫导轨进行再试验,然后在课堂上将试验数据与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与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试验数据对比之后,学生将体会到技术的发展给试验带来的进步。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牛顿第确定律的学习,是否知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更的缘由是什么? (边提问,边板书:运动状态变更) 学生:是力,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边评价,边板书:力F,缘由。画箭头指向“运动状态变更”)老师:同一个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使物体运动状态变更的效果相同吗? 学生:不同。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3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3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 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体会学习运动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为了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教材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由公式变形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紧接着配一道例题加以巩固.意在简单明了同时要让学生自然的复习旧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图像法,从速度图像导出位移公式.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比较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没有采用,而是放在阅读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据,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并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后导出了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给出的例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参考. 另外,本节的两个小标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预见以后的运动情况.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从某一实例出发,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

猜测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还应从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中,加以再认识. 对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提出问题,再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对于两个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同学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指导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指导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范文指导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指导篇1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或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 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 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

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指导篇2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 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 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 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 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 和总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特征;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 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案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之探究超重和失重

教学案例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之探究超重和失重 致富中学王德江 认知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能在多种情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 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 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指导目标:细心观察、专心思考、敢于提问、多做比较、同学讨论; 人际交往目标:学会同学间交流与合作、学会参与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 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的突破: 1、设置多种超重、失重的情景,讨论分析多种情景下支持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突出支持力或拉力的变化; 2、通过加速度的方向定性判定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教学方法: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法:情景--问题――讨论; 教学用具:可乐瓶、体重计,弹簧称(勾码)多媒体课件以及电脑、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布置研究课题,成立小组。 小组1: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小组2:研究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小组3:从理论上研究超重和失重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小组4:设计几个体现超重和失重的实验。 第二阶段按小组发放表格 发放研究活动记录表(见附录一) 明确时间表和要求 各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员讨论,着手填表 第三阶段小组课外活动阶段 各小组完成填表 各小组负责人集中,检查成果,确定重点,布置重点准备的内容,落实相应的语言解说、图片播放、动画表现 第四阶段新课教学总结汇报,现场展示实验。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播放宇航视频录像 提问:为什么在宇宙飞船里穿一件宇航服要十五分钟? 学生中有人举手回答:太空中失重的影响。 引入本节课课题:超重与失重 对照课本,结合预习 初步了解超重失重的定义。 [实验探究一] 要求:利用提供的弹簧称和勾码设计出超重和失重现象 ①挂有钩砝的弹簧秤静止时示数(物体的实际重量) ②将挂有钩砝的弹簧突然向上提,指针读数如何变化? ③弹簧及钩砝突然向下加速时,指针读数如何变化? 选一个小组进行演示,旁边同学总结所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超重和失重现象: 向上加速时是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的现象。N>G 向下加速时是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自身所受的重力的现象。N<G 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除了向上加速时是超重现象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式也能产生超重现象呢? 学生回答:向下减速。

《牛顿第二定律引入》教学案例

“牛顿第二定律的引入”教学案例 梧州岑溪二中薛美琼 一、设疑引入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物体加速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生 1:物体受力;质量 生 2:物体受合外力的大小,还有物体的质量 2、你认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的质量会是 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时请你说一下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生1: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因为力越 大物体就运动越快,质量越大,车要停下来就要时间越长,加速度就 越大。 生 2:老师,我不同意他说的,我认为物体受合外力越大它的加速度也会越大;但是质量越大,加速度会越小。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越快,加速度越大,如果质量越大,越难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它的加速度就越小。 3、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至少目前为止大家可以确定的 是加速度大小确实与受力和物体质量有关的,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真的需要用实验来探索一下,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索, 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小组间相互讨论,写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重点班学生用时15 分钟,普通班用

时25 分钟) 二、学生方案 方案一:取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分别用一个大的力和一个小的力去拉动两辆小车 .控制两辆小车,使它们同时运动和停止运动,即控制运动时间相等。通过比较两辆小车通过的 位移,再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比较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比较相等的 时间通过的位移,或者比较相等的位移所需要的时间都可以比较得出 当质量一定时,合力与加速度关系。 方案二:取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面上,分别用一个大的力和一个小的力拉动两辆小车,控制两辆小车通过的位移相同,并分别记录下两辆小车通过这段位移需要的时间。比较两辆小车 所用的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以比较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方案三:把两个电火花计时器和两辆小车分别固定在两个一端附有滑轮的水平长木板放在桌上,用条绳分别拴在两辆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分别挂上 3 个钩码和 2 个钩码,就是使小车受到两个不同的力。把两条纸带分别穿过两个打点计时器,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两辆小车后面。把小车停放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同时放开两辆小车,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处理纸带可以得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方案四:把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动两辆小车,控制两辆小车所通过的位移相同,并记录质量不同的小车通过相同位移所用的时间,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出

牛顿第二定律详细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详细教案 【篇一: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一物理第四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 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 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 f a f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a a∝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1 m。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它的比例式就是 a∝f, m 它也可以写成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由于k是个常数,如果取k=1,就有 f=ma 这就是今天所熟知的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4、力的单位 当物体的质量是m=1kg、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 a=1m/s2时,f=ma=1kg 1m/s2 说明:(1)、因果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同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失量性,加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注意 (1)、f合是物体(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为研究对象在合力f合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与f合的方向一致。 (2)从定律可看到:一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外力随时间改变时,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就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练习 (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由公式f=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 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2)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题目: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型 授课人: 日期: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二)教学内容的认识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二、学情分析 (一)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的疑问“加速度、力、质量是不是有具体的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这一疑问打破了旧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前提。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简介 这份文档旨在分析物理教学案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便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 案例描述 选择一个物理教学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案例的简要描述如下: - 主题: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 - 学生年级:高中一年级 -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结合实例演示 - 授课时间:2课时 分析评估 通过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有效性:这个案例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因为它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这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可行性:这个案例在教学资源和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2个课时的时间足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并且不需要额外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年级的适配度也很高,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建议改进 尽管这个案例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表现良好,但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 增加互动性:引入一些小组讨论、实验或互动活动,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 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案例,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 多样化的评估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形式的评估方法,如实践操作、小组项目或口头报告,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结论 通过分析这个物理教学案例,我们发现它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都表现出色。然而,在进一步实施时,可以考虑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引入案例分析和多样化的评估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 [参考文献3]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3篇)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3篇〕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知识结合可推导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结合,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此外,牛顿运动定律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实际上几乎贯穿了经典物理学的全部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单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题目并不多见,主要是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作为一个知识根底表达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本局部内容的考题突出了与实际物理情景的结合,出题形式多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形式上来看,20某某年上海物理卷第22题、海南卷第15题、江苏卷第13题、安徽卷第22题、山东卷第24题、08年上海单科卷第21题、海南卷第15题,07年海南卷第16题均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总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根本规律,是动力学的根底;本节复习课是力的知识,运动学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学好整个物理学奠定根底。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变式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例题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什么结论?下面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a-F和 a-1/m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 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 (一)、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 教师活动:同学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F=kma是怎么得到的? 3.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自主解答。 教师活动:总结,补充。 教师活动:当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F就表示那一个力,但是大部分物体是受多个力的,那么F就表示多个力的合力,即: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教师活动: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例题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能力。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一物体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从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F1拉物体, (1)、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2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在2s末再给物体加上一个大小也是2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2,则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3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在3s末把F1撤掉,则物体的加速度变成多少,方向如何?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姓名: 时间: 科学素养: 一. 科学观念 1.理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理解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公式,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 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结合实验结论、生活实例,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关系 。 三.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对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学案、课本、。 知识准备 复习实验室实验关于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的定性关系。能准确对物体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能熟练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生活动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概念抽象,本课采用类比方法。学生活动主要安排讨论、思考,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定义的形式书写解题的步骤与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图片导入】 1. 回顾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 对比分析汽车质量与牵引力之间的关系 推进新课 [事件2] 教学任务: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师生活动: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式】ma F = F 在数值上的含义:即为物体所受的合力。 单位:牛顿 符号N 2/.11s m kg N = 合力与 加速度之间具有因果性、瞬时性、矢量性。

[事件3] 教学任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课件上的习题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谁?根据老师问题引导确定解题思路。 【交流合作分析】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归纳总结】确定好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分别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事件4] 教学任务:如何规范受力分析并书写解题步骤 【提出问题】图像中的小木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如何求解合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规范解题? 【问题分析】小组讨论后展示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理论应用】 【结论】归纳总结正确解题步骤。 [事件5] 教学任务: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拓展 【提出问题】当拉力不再沿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成一定夹角时如何求解? 【交流合作分析】 确定好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将拉力进行正交分解为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归纳总结】当力不再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时要将其正交分解再求合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 [事件6] F 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任务:对牛顿第二定律及公式m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用很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这是因为()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也很小,眼睛观察不到 C.推力小于桌子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加速度为负值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2min)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共同回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进一步提问,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回顾前面加速度的定义式,师生共同总结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min) 演示实验:定性探究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展开课本,手拿着封面页,其它页自然下垂,用一定的力度吹下垂页。然后手拿着其它页,用相同的力度吹封面页,提示学生观察那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有关。 教师再演示,用不同的力度吹相同的下垂页,提示学生观察哪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原有状态是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有关的。 提出疑问:加速度和力、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实验设计和进行试验(7min) 我将先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探究一:a与F的关系 问题一: 让小车做匀加速

在所挂的钩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提下,绳的拉力近似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m< 轨道存在摩擦,怎么克服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启发学生:如果将轨道略微倾斜,会怎么样? 教师板画,平衡摩擦力受力图,引导学生得出重力下滑分力平衡摩擦力。 教师讲解:控制两辆小车同时启动和停止,加速度的比较是依据位移公式:22 1at S =,当t 相同时有: 21 21S S a a = 师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研究a 与F 的关系, 第一步:让两车有相同的质量,两车挂不同的钩码,分别放在各自的轨道上。记录两钩码的重G 。 第二步:控制拴住小车的两根细线,让两小车同时启动和迅速停止。记录两小车的位移S 。 第三步:只改变两车挂的钩码的重,再重复第二步。请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学生参与实验步骤的设计,并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表一:小车质量相同 问题五:如何改变小车的质量? 教师说明,可以在小车上添加钩码。 探究二:a与m的关系 研究a与m的关系。 第一步:让两车挂相同的钩码,两车的质量不同,分别放在各自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物理必修一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物理必修一 物理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是“”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使用条件和范围。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物理必修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基本知识 (1)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二、力的单位 1.基本知识 (1)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2)1N的定义 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N,即1N=1kg·m/s2. (3)比例系数的意义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高中物理_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悉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单位制 2. 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 熟练掌握瞬间加速度的求解规律和技巧. 4. 规范熟练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复杂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利用导学案设计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自主回顾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让学生解答,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牛顿第二定律单位制 1.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_____,跟物体的质量成____。加速度的方向与________方向相同。 (2)表达式: (3)适用范围 ①只适用于______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_____运动的参考系)。 ②只适用于______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______运动(远小于光

速)的情况。 2.单位制 (1)单位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___________的单位。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分 别是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和 ______。 (3)导出单位:由_______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对点练习 1.以下单位是基本单位的有() 是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的有() ①kg ②g ③m ④km ⑤s ⑥h ⑦m/s ⑧km/h ⑨N 教师点拨学生回顾理清两类动力学的求解思路,通过考点突破 一、考点突破二、考点突破三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 理解和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 是教师点拨,学生解答进行思维展示,暴露学习中知识理解的的错点、 盲点、易混点,从而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 知识点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两类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