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讲义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讲义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讲义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讲义

讲义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

3、秦文学形态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四、思考题:

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

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具体内容:

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

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思考题:

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

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

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

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五、参考书: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第二章《诗经》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具体内容:

1、《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诗经》题材、内容的丰富性

3、《诗经》的艺术成就

4、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诗经》的艺术成就,集中介绍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三、思考题:

1、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试述《诗经》祭祀诗、农事诗的价值和意义。

3、试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试分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

五、参考书:

1、《诗经》注本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发展、繁荣的状况;了解掌握《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2、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3、《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叙事特征

4、《国语》的文学成就

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介绍《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同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形势的介绍,使学生对二书的内容和思想观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四、思考题:

1、《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有几方面?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3、清代学者刘知几称《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你是怎样认识的?

4、从那些方面看出《战国策》张扬士人精神?其意义何在?

5、《战国策》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点?

五、阅读分析作品:

《晋楚城濮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烛之武退秦师》、《展喜犒师》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冯谖客孟尝君》、《唐雎不辱使命》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成熟过程;

了解《孟子》《庄子》《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说理文的发展与成熟。

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韩非子》议论文的成熟。

三、重点与难点:

1、《孟子》的论辩技巧;

2、庄子思想的评价;

3、《庄子》散文的哲理内涵及其“寓言十九”的表现手法。

4、《韩非子》议论文的谨严和犀利。

四、思考题:

1、掌握先秦说理文体制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的特点。

2、《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主要思想内容。

4、试以《齐桓晋文之事章》为例,分析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5、你是如何评价庄子思想的?

6、《庄子》如何运用浪漫的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对社会进行批判的?

8、以《五蠹》为例,分析说明《韩非子》论说文的艺术技巧。

五、阅读作品:

《五蠹》《内外储说》《胠箧》《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战国时期楚辞在南方楚地产生、繁荣情况;了解掌握屈原的思想、人格及其楚辞创作的卓越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楚辞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3、《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九歌》的创作及其艺术风格。

5、宋玉和《九辩》

6、《离骚》是怎样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

三、重点和难点:

1、分析《离骚》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浓厚的浪漫主义手法等。

2、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四、思考题:

1、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2、试述《离骚》是怎样塑造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

3、试析“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

4、试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5、阅读分析作品:

《离骚》《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章?哀郢》《橘诵》

《九辩》

五、参考书目:

1、王逸《楚辞章句》

2、马茂元《楚辞选》

3、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

4、邱宜文《巫风与九歌》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代文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秦代短短的十五年中,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反动的文化政策的实施,使得文学园地一派萧条,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了解唯一作家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秦代社会概况:秦统一的意义;政治经济上的严酷政策;反动的文化政策。

2、秦代文学概况

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石刻文民歌民谣

3、“秦世无文”给予的启示。

三、重点和难点:

着重介绍秦反动的文化政策对文化的摧残,对文学创作的扼杀,并从中获得启示,文学的繁荣必须得力于文化政策的宽松、文化思想的活跃。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辩论技巧和纵横辞说的风格,以及对汉初散文的影响。

四、思考题: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汉代文学

第二章汉代散文

一、教学内客:

汉初散文、西汉中叶散文东汉散文

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汉散文的发展概况,结合两汉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散文不同的特色及成就;理解认识汉代史传散文的卓越成就。

三、具体内容:

1、介绍西汉前期、中叶,西汉后期至东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及散文发展概况。

2、汉初政论散文繁荣,内容上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上多继承战国策士辞说的遗风,抑扬开闔,雄辩恣肆。

3、讲析晁错《论贵粟疏》贾谊《过秦论》

四、重点难点:

散文概况的介绍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成就必须明确,而这一成就又是与社会形势,文化思想密切相关的。例如汉初文人对现实的关心和参与,使他们关心时事政治,积极为统治者巩固政权出谋献策,因此散文有很强的现实性,至中叶,儒学定于一尊,至中后期讖纬之学盛行,散文均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及风貌等等。

五、思考题:

1、简述汉代政论散文发展概况。

2、结合《过秦论》《论贵粟疏》等文,谈谈汉初政论散文的特点(包括内容和艺术特色)。

3、试分析《论贵粟疏》一文的艺术特色。

六、参考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司马迁生平经历中对《史记》的写作发生重大影响的四个方面,即家世与家庭、生活的时代、青中年时漫游和遭李陵之祸。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悲壮情怀。掌握《史记》一书对史学与文学的巨大贡献。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思想

2、《史记》的有关文化常识

3、《史记》富有人民性的内容

4、《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5、《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讲析《报任安书》

7、讲析《史记》人物传记:《李将军列传》、《亷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节选)

三、重点和难点:

1、分析理解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前后思想的变化;通过《报任安书》的学习,深刻体会把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悲壮情怀。

2、《史记》卓越的成就对史学和文学的贡献。

四、思考题:

1、《史记》人民性战斗性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史记》人物传记卓越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面?

3、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是怎样理解的?

4、试以《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项羽本纪》为例,分析说明《史记》人物传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

5、《李将军列传》一文是怎样塑造一个一代名将的形象的?

五、参考书: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三家注《史记》

第四章班固与《汉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班固的生平与思想,与司马迁相比他更为保守,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正直的史官,因此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人物的评价中仍表现了积极进步的思想。掌握《汉书》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班固的生平和思想

2、《汉书》的体例内容,史学和文学价值。

3、讲析《苏武传》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与司马迁《史记》对比,指出《汉书》对《史记》的继承以及自身的特色。通过《苏武传》的学习,掌握《汉书》人物传记的特色及艺术成就。

四、思考题:

1、《汉书》的体例怎样?其思想内容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

2、《苏武传》一文是怎样刻划苏武这一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形象的?

第五章汉赋

一、教学内容:

汉初骚体赋、两汉的散体赋和汉末的抒情小赋

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赋的体制特点。其源流以及发展演变的历程。了解和掌握汉代辞赋繁荣的原因、状况,掌握汉赋内容和艺术特征,并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赋的体制特点

2、赋的源流、演变及发展

3、汉赋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

4、汉赋繁的表现、代表作家和作品

5、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6、汉大赋的内容及艺术技巧

7、汉大赋价值和意义评析

8、学术界汉赋研究现状的介绍

四、重点与难点:

介绍汉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汉大赋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的特征带有很浓的宫廷贵族色彩,对这样的文学不应一概予以否定。结合汉代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解读、认识汉赋,可以看到,汉赋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统治者、士人对社会的信心,对前途的希望,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颂扬,表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封建时代上升阶段的物质文化风貌的展现,与阿谀粉饰之词不可等同看待。因此汉赋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意义还是明显的。

五、思考题:

1、简述赋体文学的体制形式特点。

2、简述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

3、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谈谈大赋内容和体制形式特点。

4、简述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5、简述抒情小赋的特征。

六、参考书:

1、龚克昌《汉赋研究》

2、马积高《赋史》

3、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

4、万光治《汉赋通论》

第六章汉代乐府民歌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古代音乐官署——乐府的职能、功用等相关的常识,了解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认识汉乐府民歌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第三次繁荣,也是我国叙事诗初步成熟的标志。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从“乐府”机构到“乐府”诗

3、采诗情况及采诗目的

4、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5、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6、作品讲析:《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妇病行》《有所思》《上邪》《白头吟》《陌

上桑》《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

7、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1、通过与汉赋对比充分说明、理解乐府民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汉代在儒学独尊的影响下的文人创作截然不同,与汉赋的贵族、宫廷色彩亦迥异其趣,在文人“诗思消歇”之际,它的出现,在诗坛上独放异彩。

2、《诗经》楚辞以抒情为特征,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此乃乐府民歌又一该大书特书之处。

四、思考题:

1、何谓“乐府”?乐府机构采诗的目的是什么?

2、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名篇佳作?

3、与《诗经》相比,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有何新发展?

4、最完整保存乐府诗歌的集子是那部?

5、简述《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6、试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7、请结合作品分析,谈谈乐府民歌的叙事技巧。

五、参考书目:

1、郭茂倩《乐府诗集》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

第七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有清楚的了解,为学习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和七言诗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技巧。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五言诗的起源

2、东汉文人五言诗

3、《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作者

4、《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技巧

5、“苏李”诗

6、作品讲析:《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

《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明月何皎皎》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也是难点之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伤和由此引发的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必须将这些作品放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下,下层文士仕进无望、生活无着,礼乐制度开始动摇,传统的道德观念已发生危机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在这一思想解放思潮即将到来的前夕,士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因此,置身于一个人生无望的时代却怀有对生命、人生的强烈热爱和执著,士人在痛苦之余而转向对生命、人生的悲观和感伤,转向对自我人生的亵渎。因此,表面看起来如此悲哀感伤的生命意识中,深藏着的是他们对生命强烈欲求和热爱。必须作如是观。

四、思考题:

1、简述五言诗的起源

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具有哪些社会现实性和局限性?

4、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中曰:“‘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五、参考书: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2、李泽厚《美的历程》(楚汉浪漫主义一节)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绪论

一、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动乱的时代中政治、哲学、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掌握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文学发展的思维和方法。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动乱的时代和乱世文学;

2、人性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3、门阀制度下的文学;

4、玄学、佛教对文学的渗透。

四、重点和难点:

把握动乱时代与文学繁荣的辨证关系;阐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代,是一个活泼且富于开拓创新的文学自觉时代,没有这段文学的自觉与新变的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五、思考题:

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六、参考书:

周谷城《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建安诗歌

一、教学内容:

建安文学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掌握建安文学是两汉文学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转折阶段,是一个开创新文风的重要阶段,了解建安新文风的形成以及优秀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掌握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社会动荡、灾难深重的时代,人性觉醒、文学自觉的时代;

2、“俊才云蒸”及诗歌创作的繁荣;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建安新文风的特征——建安风骨;

5、讲析作品: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吁嗟行》

四、重点和难点:

1、分析阐述建安思想解放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必然,以及“人性觉醒”、“文学自觉”的标志

2、阐明建安文学鲜明的时代特征;

3、认识建安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

五、思考题:

1、试论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2、什么叫建安风骨?

3、刘勰评价建安文学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4、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5、试述“七子”创作的概况。

6、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意义。

六、参考书:

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三曹诗歌集》、许梿、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

第二章正始诗歌

一、教学内容:

正始文学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正始时期政治杀戮的恐怖局势以及易代之际哲学、社会文化风尚的转变,了解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与实质,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嵇康、阮籍的思想、行为及创作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正始社会文化与文学特点。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始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

2、晋风度与文学;

3、籍的诗歌创作;

4、康的文学创作;

5、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6、讲析作品:阮籍《咏怀诗》(四首)嵇康《幽愤诗》

四、重点和难点:

1、正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哲学思想对魏晋风度的巨大影响;

2、魏晋风度看似如此超然、放诞的思想、行为中所包含的对现实祸难的逃避、对生命强烈忧患的实质;

3、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

4、嵇、阮诗歌对建安风骨的继承。

五、思考题:

1、简述正始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概况。

2、试述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

3、试述嵇、阮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征。

4、为什么说嵇、阮的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精神?

六、参考书: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而已集》,《鲁迅全集》

第3卷),

第三章两晋诗歌

一、教学内容:

西晋和东晋诗歌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掌握两晋文学主要成就在西晋,了解太康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太康文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美创造的意义。

认识两晋门阀制度的盛行以及抨击门阀制度作品产生的意义。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西晋天下统一和太康文学的繁荣;

2、陆机、潘岳诗歌创作的长处和短处,艺术形式美追求的意义;

3、左思和他的《咏史》诗;

4、刘琨的爱国诗和郭璞《游仙诗》;

5、永嘉——东晋的玄言诗。

6、分析作品:陆机《赴洛道中》(二首)左思《咏史》(三首)

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

四、重点和难点:

1、太康文风特点:狭窄、单调的题材内容和华美形式之落差,及其长、短处之评价。

2、左思《咏史》八首及“左思风力”特点及意义;

五、思考题:

1、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和文风特点;

2、简述陆机、潘岳、刘琨、郭璞诗歌的创作成就;

3、掌握左思《咏史》八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4、什么叫“左思风力”?

六、参考书:

1、《晋书?食货志》

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陆士衡集》

第四章陶渊明及其创作

一、教学内容: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三、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一定数量“金刚怒目式”作品的阅读,认识陶渊明的“全人”。

四、具体内容和要求:

1、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人格特征;

2、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风格;

3、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

4、陶渊明的影响及意义。

5、讲析作品:

《归园田居》,《饮酒》其二,《读山海经》其一、其十,《杂诗》其二、其三。

五、重点和难点:

充分认识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污浊官场厌恶的结果;其归隐乃立足田园,躬耕自资,表现得豁达而务实,与以往的隐士具有性质上的区别;陶渊明大量田园诗的创作,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表现了对官场的否定;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六、思考题:

1、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意义和价值。

2、掌握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3、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七、参考书:

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96年12月版)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

谢灵运和山水诗鲍照和七言乐府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和玄言诗的内在联系;掌握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点及其贡献。掌握鲍照乐府诗题材内容的意义及其对七言诗歌形成的贡献。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山水诗兴起的原因,从玄言诗到山水诗;

2、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其贡献。

3、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的生平遭际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4、鲍照乐府诗的现实精神及艺术成就;

5、讲析作品:

《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代出自蓟北门行》、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四、重点和难点: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得失;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谢灵运的创作从题材到崇尚声色的特点都成为开新诗风的先驱。

2、鲍照的创作是继左思之后又一寒门之士郁愤不平之声,其乐府诗从题材到形式在整个南朝文坛上均具有重要地位。

五、思考题;

1、简述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2、掌握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3、试述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上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整理(上)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 1~3章 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 第二章汉代辞赋 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东汉文人诗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三章陶渊明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着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4、古代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角色称为 5、“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 第二章《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 为、、、和 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上) “文”的意义:甲骨文中的“文”(人胸前之花纹)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 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东周 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理性时代。敬礼重德。“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神话自然神话 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 “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反映婚姻爱情表现战争徭役咏叹农业生产表现日常生活(燕飨)抨击现实政治叙述部族历史祭祀时祈福禳灾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因此逻辑缜密。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战国策》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中国文学史冲刺讲义(一)

中国文学史 目录 古代部分:0 一、《诗经》0 二、《左传》1 三、《庄子》1 四、楚辞 2 五、《史记》2 六、汉乐府 4 七、《古诗十九首》 4 八、建安文学 5 九、陶渊明 5 十、谢灵运 6 十一、庾信 6 十二、魏晋小说7 十三、山水田园诗派7 十四、边塞诗派8 十五、李白9 十六、杜甫10 十七、中唐古文运动10 十八、唐传奇11 十九、柳永12 二十、欧阳修散文12 二十一、苏轼12 二十二、江西诗派14 二十三、辛弃疾15 二十四、关汉卿《窦娥冤》15 二十五、王实甫《西厢记》16 二十六、《三国志通俗演义》17 二十七、《水浒传》18 二十八、《西游记》20 二十九、《金瓶梅》21 三十、汤显祖22 三十一、《儒林外史》23 三十二、《红楼梦》24 三十三、《聊斋志异》26 三十四、《长生殿》、《桃花扇》27 现当代部分:29 一、鲁迅29 二、茅盾31 三、郭沫若31 四、老舍32

五、巴金35 六、沈从文36 七、曹禺37 八、《尝试集》38 九、郁达夫38 十、艾青39 十一、夏衍40 十二、钱钟书《围城》41 十三、张爱玲41 十四、新月派42 十五、京派43 十六、海派44 十七、七月诗派44 十八、九月诗派44 十九、政治抒情诗45 二十、《茶馆》46 二十一、《随想录》48 古代部分: 一、《诗经》 《诗经》概况 1、分类 十五国风:十五国(地区)的地方曲调。 雅,产生于镐京地区并且专门用于朝廷礼仪的乐歌。 颂,在王室祭祀的场合为君王歌功颂德的乐歌。 2、时代: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3、作者:由主名的;无主名的 4、结集:采诗、献诗、删诗 5、流传:汉代四家诗。鲁诗:鲁人申培。齐诗:齐人辕固生。韩诗:燕人韩婴。(以上为今文)毛诗: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古文) 《诗经》的内容 周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 绪论 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 1.纯粹的自大: 2.对美学的要求: 3.历史的行动: 4.对美学的要求: 5.政治的目的: 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

(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 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 关。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做法未必不 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 何谓文学史? 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

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 《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历史的演变。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勾勒出文学作品的历史图示。 中国文学史的诞生,我们追踪蹑迹,最早是1904年,是林传甲先生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的,是历史上第一本以中文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比这个作品更早的中国文学史作品是英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一102S104_AA01L01

中國文學史(上) 第1單元: 緒論 授課教師:歐麗娟教授 授課講次:第1講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Array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緒論 (一)何謂「文學」? 藝術(文學)起源論 ?宗教說 ?勞動說馬克斯、恩格斯所創 《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 勸力之歌也。」被用以證明藝術起源於勞動 ?模仿(≒練習∕再現)衝動說(Imitative Impulse Theory) ?遊戲衝動說(Play Impulse Theory) 康德:「跟勞動相比,藝術可視作一種遊戲。」席勒發揮前說,以為 藝術與遊戲同樣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屬於過剩精力的表現?自我表現說(Theory of Self-Exhibiting Instinct) ?吸引本能說(Theory of Instinct to Attract others by Pleasing) 歐威爾(George Orwell)〈我為何寫作〉一文中分析作家寫作的原因:純粹的自大(Sheer Egoism)、對美學的要求(Aesthetic enthusiasm)、歷史的衝動(Historical impulse)、政治的目的(Political purpose) 文學:詩歌和一切從強烈情感出發的文字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必須有相應的藝術形式,為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的文學理論架構: 一,文學的外部研究(extrinsic study):更多地留意文學的社會內容 1.作者的研究:研究的對象偏重於作家本身 2. 社會脈絡的研究:研究對象偏重於歷史時代、政治背景,強調此背景 對作家其人其詩的決定性影響;或以詩人、文本印證歷史、政治二,文學的內部研究(intrinsic study):即文本的研究 研究對象主要聚焦於作品本身,只關心文學的審美形式,探究其字質、 形象、肌理、情意表現乃至於結構、形式,文本自成一個獨立封閉的系 統 (二)何謂「文學史」? 以文學歷史演變的角度來說,文學史其實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整體——史觀問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综合运用: 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 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张连科-精讲讲义001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己巳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0七片)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贲》六四)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九四)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归妹》上六)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中孚》九二) 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原始狩猎生活情状看,可能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再如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一、神话释义 一般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但是,若对它的内涵和性质进一步作出界定,则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下述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显然,这是神话。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讥刺姮娥的自私忘义。这样固然使羿的故事更加丰富了,同时也使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于是,后来的故事就演变成了传说而不再是神话。但是,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这是神话流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张连科精讲讲义001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我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 民天然的表现与抒情方式。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己巳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0七片)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贲》六四)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九四)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归妹》上六) 鹤鸣在阴,其子与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中孚》九二) 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 现着初民的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 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 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与它所表现的原始狩猎生活情状瞧,可能就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再如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 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 泽!”(《礼记·郊特牲》)这就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 然灾害的愿望。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就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详细讲义概要

第六编元代文学 1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但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适应市民意识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腐败的吏治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 文化: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论为书会才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写作群. 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2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元代文学审美情趣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与显畅。 1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贯穿于故事中的旨趣。与此相联系,元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出不事雕琢、清新生动的特质。 2所谓显畅,是指元剧的题旨是突出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使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觉。元代的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人生百态;在刻画人物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体现其个性特征。 3诸宫调 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方以笛子伴奏,北方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邹弹词)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讲课稿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

《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

武汉大学公选课《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 神话、散文(诸子、史家)、诗歌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十五国风,地方风情、人民生活 雅:朝乐,统治者认可 颂:宗庙之乐,祀乐 内容:颂祖(大雅,神化祖先)、农事(风)、贵族生活(雅)、政治批判(风)、婚恋(风)、战争、其它 婚恋诗:相恋之乐、追求之苦、坚贞不渝、婚姻之甜、不幸婚姻之痛、礼教爱情冲突 艺术成就:1,民本思想确立了现实主义源头;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古典诗歌的创作基本方法;3,灵活多变的句式;4,回环复沓的结构;5,和谐自然的韵律 汉代文学 赋:汉代文学标志,具有代表性 散文(史传、政论):先秦遗风发展而来,文体上有突破 诗歌:汉乐府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成熟) 汉赋 先导:先秦之赋。(赋:外形似散文,内部有诗韵律) 创始人:荀子《赋》、宋玉《神女赋》(第一个大力写赋之人) 时期:1,汉初赋,集成初次为主,贾谊;2,汉中赋,鼎盛时期,大赋,司马相如;3,汉末赋,小赋,张衡、蔡邑 骚体赋:吸收楚辞特点,抒情浓郁,铺陈手法,散文色彩 大赋:枚乘《七发》——奠基之作。艺术特点:篇幅大、句型韵散相间、结构虚拟主客、语言华丽、手法铺张扬厉、题材宏大、主旨曲终奏雅讽谏结题 小赋:“语短情长”,纪行赋、述志赋。张衡《归田赋》——抒情小赋开山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司马相如:汉大赋最高成就《子虚赋》,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张衡:《二京赋》——汉大赋之绝响

赋的流变 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骈赋:篇幅短小,骈偶、用典、用韵、字句清丽、题材广阔。如曹植《洛神赋》 律赋:唐宋科举,讲对偶,限韵律 文赋:唐宋古文运动影响,打破骈偶、用韵限制 魏晋文学 文/赋骈俪化,讲对偶,重押韵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1继承汉乐府,感时伤乱惜民;2抒发建功立业壮志;3风格悲壮慷慨的时代感。 “三曹”“七子” 曹操:乐府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之风,社会动乱人民之苦,理想不能实现之闷曹丕:言情唱愁,乐府清越,宫廷生活,思妇闺怨 曹植:“建安之杰”,前期诗风欢快,多游乐;后期诗风忧郁愤懑。“汉魏压卷”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两晋诗歌 西晋正始文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西晋太康文学:二十四友(陆机、左思、潘岳等) 东晋文学:陶渊明 阮旨遥深阮籍:心灵孤独,寂寞苦闷,《咏怀诗》28 嵇志清峻嵇康:文/诗《赠秀才入军》 潘才如江潘岳:诗(悼亡诗)、赋 太康之萸陆机:诗多模拟之作,文辞华丽 左思风力左思:咏怀,反硬汉们认识与贵族的矛盾,内心斗争 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者,真帅自然,平淡醇美 南北朝诗歌 山水诗:大小谢(同:清丽、有句无篇;异:情景隔离-交融)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讲义

讲义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 3、秦文学形态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四、思考题: 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 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具体内容: 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 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思考题: 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 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 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 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五、参考书: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第二章《诗经》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具体内容: 1、《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诗经》题材、内容的丰富性 3、《诗经》的艺术成就 4、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诗经》的艺术成就,集中介绍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三、思考题: 1、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试述《诗经》祭祀诗、农事诗的价值和意义。

九十八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学史讲义

九十八學年第一學期昭明文選講義(3-1) 版本:以林伯謙〈由〈文選序〉辨析選學若干疑案〉為主,另參酌其它版本。繕寫日期:98.11.02(一) 第三講〈文選序〉「以能文為本」的編纂義例 《文選》選文「略其蕪穢,集其清英」,在〈文選序〉後半段說明了書中不選經、子、史,及介於經典子史間忠賢謀辯者的言辭,理由是: 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准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亦略諸。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辯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食其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於記事之史,繫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讚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序文有意識的區隔文學作品與學術思想著作,並且採用晉代創發的四部圖書分類法來敘說,不依漢代劉歆《七略》模式,這同樣是趨新觀的表現。其中較特別的是提及《文選》原則不取史書,卻衡量部分讚(贊)、論、序、述具有「綜緝辭采,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的特色而收錄,這更證明《文選》確實以「能文為本」為選錄標準。歷來不少學者皆注意到這項重要編纂標準,如阮元〈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云: 昭明所選,名之曰文,蓋必文而後選也,非文則不選也。經也,史也,子也,皆不可專名之為文也。故昭明〈文選序〉後三段特明其不選之故,必沈思翰藻,始名之為文,始以入選也。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精讲

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 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等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5.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