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为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日本的一个传奇人物。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川端康成,日本大阪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死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临终前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在文学上有颇多造诣的近代文学家。

川端康成简介中指出,他幼年时十分不幸,命运坎坷波折。它不仅自幼父母双亡,姐姐和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亲人的接连离去不仅对幼小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他养成了悲凉孤独的性格,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文学风格。

通过川端康成简介还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决心进入了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读书深造,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他在校期间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为自己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他一生的前期中期大多数时间都在创作中渡过。

川端康成简介中说,晚年的川端康成致力于围棋的研究。据说他还和包括日籍华人吴清源在内的诸多日本围棋名人对弈过,并对围棋的“棋道”深有体会。不幸的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份的时候,他因出现了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被迫在东大医院住院治疗,连着十天不省

人事。隔年之后,身体患病的川端康成为日本文学的发展还担任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博物馆委员长一职。

他一直拖着病体在日本文坛上忙碌着,直到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夜晚,他在极度忧郁和矛盾中打开了煤气罐,自杀身亡。一代文学巨星就此谢幕。

川端康成作品作为近代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直是日本文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他毕生的三十五部作品在许多文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巨著。从川端康成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特有的理念和近代日本文坛的发展走向。

川端康成作品中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爱情是大多文学家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与那些传统的爱情题材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既不偏重于那些花前月下,潇洒优雅的浪漫爱情,也不侧重于悲欢离合的伤感之情,而是在语言描述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清淡的爱情。这种自然淡雅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

川端康成作品中还有许多作品的主题是死亡,这与他幼时的经历密切相关。因为他自小就亲眼目睹着身边的至亲至爱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甚至得到了一个称号叫做“参加葬礼的名人”,这对他的文学风格和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川端康成曾自称“受到了西洋现代文学的洗礼”,在他的这些作品中都表达了虚无悲观的主题,但他笔下的虚无悲观是以自我意识的破灭和价值观念的空缺为代价的这与西方的虚无悲观的文学风格迥然不同。不得不承认,川端康成是一个

不拘一格、大胆抽象的作家,他敢于使自己的笔端触及到常人所不敢想的文学领域,这是许多的文学家终生难以企及的。

对川端康成的评价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 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作品也有很多,《雪国》这 一文学作品是川端康成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使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雪国》被称为是“近代 日本抒情小说经典”,其已被30多个国家翻译并出版,也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川端康成的出名作品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千鹤》和《古都》。文章是在作者对《雪国》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川端康成对艺术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的领略,体现出了川端康成对文学的美的表现,将爱情、纯真、女性美以及死亡等这些够融合在了这一作品中,分析了《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主题格调、语言色彩、神话色彩、自然风景等不同的美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美;《雪国》 一、川端康成文学特性分析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委赞誉为具有敏锐感觉并且能够将叙事技能运用到极其高潮的文学家,他的观察能力是在作家中算顶级的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将这种景物的细致的其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东方的美,也无

时无刻展现出了西方的美。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在不断的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现代派作家写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使得其文学作品更加独具特色,让人耐人寻味。川端康成无疑是日本文坛中踊跃而出的佼佼者,在日本的文坛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他也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之一。川端康城的文学作品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其别具一格的写作特征和其一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川端康成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路上,经常旅行是其的生活风格。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得他的心情经常处于苦闷和忧郁之中,这一特点也导致了他的文学底色大多体现出了无尽的伤感 和悲哀。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早期和晚期有着不同的文体素材,早期大多数作品是以写生活在下层的女性的纯洁和她们不幸的生活遭遇为主体的,后来,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变态心理学的格调,写作手法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川端康成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将自己对美的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一生中不断的追求着美,在将自然美、女性美、纯真美以及爱情美等一系列美都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流连忘返,沉侵其中。 二、《雪国》内容介绍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川端康成的最高代表作之一。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的写作风格,他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创造有着自觉而独到的艺术追求,下面是由提供的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世时曾为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被人们誉为“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川端康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人们之所以喜欢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以人们喜爱的题材为主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他用爱情作为小说题材,他所讲述的爱情不是浪漫唯美的,也不是轰天动地的,而是生活中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更加迎合了读者的喜好;第二点,他喜欢用死亡的气息作为故事的基调,和其他作家喜欢在最后用死亡来结局不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用死亡渲染气氛;第三点,他采用虚无与悲观作为故事的题材。 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根据川端康成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出,他之所以用这些题材来创作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经历了祖父、父母以及姐姐

的逝世,因此他对死亡和疾病都非常的熟悉,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导致他的心情非常的郁闷与孤独,从而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所以说川端康成作品风格非常简单,他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小说。这样的小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川端康成是一个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一生为日本文学留下了一百多部创作型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是以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作为题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川端康成还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川端康成众多小说作品中有那么一部是他的成名作,那么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四处漂泊的艺人的不幸生活。高中生并不歧视靠卖艺为生的舞女,虽然舞女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她非常善良,舞女的单纯和善良驱散了高中生抑郁的心情。 这部作品内容的虽然是讲述下层社会的无奈与痛苦,可是这种伤感中折射出了淡淡的温暖,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数次被人们翻拍成电影,这部作品也让川端康成被人们所熟知,因为《伊豆的舞女》也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在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再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伤感与孤独,于是他选择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和他自身经历分不开,虽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川端康成美到极致的16句话,无数中国人被第一句打动!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川端康成美到极致的16句话,无数中国人被第一句打动! 高考既要勤背记,又要懂审美。 众所周知,这几天300万人参加的全国八省适应性考试的语文试题中,出现了川端康成的小说《秋雨》。这位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但事实上,他却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和金句。 今天作文君就给大家分享他的传世散文精粹《花未眠》以及小说《雪国》等中的唯美金句,直接聆听这颗“最敏感、最懂美的东方心灵”的温言细语,领会日本以及东方之美的奥妙。 01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02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但人感觉的美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说人们感受的美是有限的,也可以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03 一朵花若是美的,就要生存下去。 04 岚山一直是美丽的,大自然一直是美丽的。不过,这种美丽,只是有时被某些人发现罢了。 05 见到雪的美丽,见到月的美丽,亦即亲眼看到四时之美时,获得邂逅美的幸福时,则思友愈切,愿与之共享此乐。 06

风流在于发现存在的美,在于感受发现的美,在于创造感受的美。 07 只要一心不乱,纵有十思难违。 08 感受美的能力是很容易达到某种程度的。单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还要与美邂逅,与美亲近。 09 日本的秋天,原野上晚霞辉映,远钟传响,声声渗入人的心胸,长存不息。 10 美的感动,强烈诱发怀人之思。 11 先头一羽穿云至,漠漠秋空群鹤翔。 12 我心目中的“春之近江”或“近江之春”里,分布着明亮的金黄的油菜地,绵延着绮丽的淡红淡紫的紫云英田,还有春霞叆叇的琵琶湖。 13 雪月花时最思友。 14 竹声悟道,桃花明心。

物哀#风雅#幽玄——试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一)

物哀篇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恒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京师迁至京都,上一为平安朝。自此,日本文学进入了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政治安定,商贾兴盛,人民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为历代所无。朝野上下均重文事,所以文学极为发达。以《源氏物语》与《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在这个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相继诞生了。伴随着这些文学作品一起诞生的,是萦绕在日本传统文化灵魂深处的“物哀”精神。 所谓“物哀”,是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于是人和景物的宿命也就透过这种既纤细又颓废的描述层层交叠,紧密相系。 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的源流,而物哀精神本身,又源自大和民族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季节感”与纤细的洞察力。雪,月,花,是日本文学历代以来咏叹不衰的主题。见花而感聚散,窥月而叹无常。如《古今和歌集》中在原平业的和歌: “月非昔日的月,春非昔日的春,唯有我是昔日的我” 又如《万叶集》山部赤人歌: “想送给朋友看的梅花,积了白雪,花也难以分辨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是由于日本文学传统追求这种心物融合,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故而描景绘物,无不带着一缕柔和而纤巧的主观感情色调。日本人擅长寻觅美感,哪怕是转瞬既逝的美,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到,进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无限的放大然而,不妨引用对日本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美的事物难以长久,这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间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生死一瞬的飘忽的生命感悟,折射到精神世界中,变成为一种永恒的,深刻的悲哀感。 日本文学的始祖《古事记》中记载,女神伊邪那美命被火灼伤,临终遗言:“以花祭我。”后世的武士道兴起之时,大和民族对花的崇拜之情亦同时兴起。樱花骤然开放有骤然凋谢,恰是人世无常死生难料的写照。在敏感的日本人眼中,花与人的距离模糊了,对客体的悲悼与对主体自身的谓叹逐渐朦胧为一体。这种朦胧的哀怜感伤之情逐渐侵润进文学与美学领域,乃至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基调之一,是名“物哀”。 平安王朝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日记体文学,其中尤以贵族女子的日记最具代表特色。试举《蜻蛉日记》为例,一种哀艳凄婉的悲哀之美贯穿于二十一年文字始终,女主人公对个人的境遇,情感的挽歌式的哀叹,以及内心矛盾的重重纠葛,无不带着低沉悲悯的悲剧调子。在这种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川端康成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物哀的精神并将之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对物哀和美的理解形成了他的唯美主义格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有着纤细的感知力的日本人,他易于被感动——他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一些小说甚至直接以季节作为章节标题,如《古都》的“春花”,“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舞姬》的“冬的湖”。《山音》的“冬樱”,“春种”,“秋鱼”等等。游记散文中,这种季节感流露得更加明显:《夏,不忍池》中有一段很精致的文字: “我听说夏天拂晓时分,一朵朵莲花会带着爽朗的劈啪声竞相绽放。我早就想听听这种声音,然而时至今日我还没有机会与黎明时分漫步池畔。不过,我记得学生时代每晚都会去纳凉,夏天夜间的官月桥上,纳凉的人成排的在那里逗留。夜间那桥上很少没有风儿。在我的记忆里,我只去过那里纳凉,觉得观月桥上是东京市内最凉快的地方。每晚我身无分文的坐在桥上,眺望着不忍池南岸的广告桥。” 又如《在茨木桥》:

三岛由纪夫研究文献

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姚亚美人力资源管理2010-05-08 期刊32 3 死亡之旅——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看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丁跃斌学理论2010-04-30 期刊23 4 建构灵魂栖息的东方伊甸园——试论三岛由纪夫的《潮骚》付贵贞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0 期刊 一本向“禁忌”挑战的书——评三岛由纪夫《禁色》杨国华日本问题研究2009-12-25 期刊38 7 三岛由纪夫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胡备; 李欣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5 幻想与幻灭——探寻《金阁寺》中沟口的心理轨迹刘鹿颖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赞歌——《潮骚》与《大淖记事》王贤玉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6-20 期刊62 13 我与非我的徘徊——试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成长主题张璇天府新论2009-06-15 通过《假面的告白》剖析三岛由纪夫的内心世界汪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15 期刊0 112 17 三岛由纪夫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汪艺文学教育(上) 2009-04-05 期刊0 95 18 打破禁忌:三岛由纪夫的美学世界李雯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28 期刊0 95 19 沉重的翅膀——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与生死潘珣博览群书2009-03-01 美与丑的内在纠结与转化——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审美蕴含向晖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8-25 三岛由纪夫与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比较潘超辽宁大学2008-05-01 硕士0 171 26 论《假面的告白》金哲会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4-25 期刊0 97 27 20世纪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悖论”管窥王茹辛复旦大学2008-04-22 硕士0 237 28 从《禁色》看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付博吉林大学2008-04-20 硕士0 184 29 耻辱心理与三岛由纪夫小说的“怪异风格”王国庆华东师范大学2008-04-01 硕士0 143 30 日本文学与当代中国邂逅的命运唐月梅日本研究2008-03-20 期刊0 145 31 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张丽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15 期刊 1 352 32 世界文学能成为日本文学吗? 大江健三郎; 王新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01 期刊 1 110 33 论《爱的饥渴》的悲剧根源杨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28 期刊0 49 34 自然与生命的交响和共融——论《潮骚》中的艺术美学利伟美与时代2007-12-15 期刊0 69 35 浅析三岛由纪夫的政治观张卫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2-05 期刊0 73 36 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袁丽世界文学评论2007-10-31 期刊0 192 37 东方文学研究要目索引(2004) 宋瑞兰东方丛刊2007-09-15 期刊0 60

那些患抑郁症的名人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那些患抑郁症的名人们 导语: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见人郁郁寡欢,整天好像都有什么心事一样,其实这些人是忧郁症在作怪。那您知道患抑郁症的名人有哪些吗?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见人郁郁寡欢,整天好像都有什么心事一样,其实这些人是忧郁症在作怪。那您知道患抑郁症的名人有哪些吗?您知道抑郁症的治疗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患抑郁症的名人 很多的名人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事业的沉重的压力,还有周围人的目光等等因素,是他们的心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做名人,有很多名人因为压力的原因深陷抑郁症困扰。 布拉德-皮特 好莱坞当红影星布拉德-皮特,自曝自己曾因为吸毒患上抑郁症。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试图躲起来,避开名人圈的一切,而今回头看,那段经历仍然是个很好的教训。 陈宝莲 一代艳星陈宝莲刚坐完月子,就从上海市静安区南阳路一幢公寓的24楼跳下去,自杀身亡。家属在追忆其生平的时候,公开了陈宝莲跳楼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产后抑郁症。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悲惨经历早就他患上由于症的主要原因,他1岁丧父,2岁失母,7岁祖母身亡等都让他在成幼年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所以导致他不愿上学,也是不愿与人交往。 当他被告知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竟然对妻子说:“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的晚年一如他的童年一样,一直萦绕着无法排解的忧郁,这让他一生都深受抑郁症的困扰。 崔永元 崔永元患上重度抑郁症,情绪低落,一开始,领导不相信乐观的崔永元会得抑郁症,以为他是找借口不想工作。崔永元说,公开自己患上抑郁症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患上心理疾病,一定要积极治疗。 戴安娜 生活知识分享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盛传一种“瞬

《源氏物语》与日本传统美

《源氏物语》与日本传统美 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以其浓重的日本传统美的韵味,而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将《源氏物语》称为日本传统美的源泉,是日本美的滥觞。[1]因而在日本形成了专门研究《源氏物语》的“源学”。 《源氏物语》主要描写了源氏及其子嗣薰(实为源氏之妻与其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生)追逐女性的故事。但是全书却以一条时明时暗的线索来写即平安王朝中的权利之争。源氏是桐壶天皇与一位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天皇对其母子极为的宠爱,因而引起弘徽殿女御的恐慌,从而通过其父右大臣的势力逼死更衣,迫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而与右大臣争势的左大臣却招源氏为女婿,在朝中形成了以右大臣为首的和左大臣为首的两股势力之间的相持之势。虽然文章的脉络线索以此为序,但是重点并没有放在政治斗争的之中,作者将政治斗争的紧张隐去,而是大量的描写源氏的恋爱生活。其中以紫姬、藤壶、明石、空蝉等12位女性形象最为人称道,尤其描写叙述的笔调充满着日本式的哀伤、淡雅、清新、多情让人心醉难抑。对于日本传统美,我国学者郁达夫将其归结为和歌、建筑庭院、佛社塔寺、茶道、花道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日本传统美的形式而不是内蕴。“美”在这里应是审美之意,应该是日本传统审美的倾向。因此笔者从《源氏物语》中最为明显的方面来解释日本传统美的意义。和歌的“物哀”之美、自然环境描写中的“自然即美”观念和在日本文化的“好色”传统之美。

一、和歌的“物哀”之美 (一) 和歌 所谓的和歌是日本文学中一种诗歌形式。此词最早见于《万叶集》中的题语,训读为“和答之歌”,但同时有可见“倭歌”二字即“大和之歌”用来区别传入日本的汉诗。进入平安时代“和歌”的意义基本确定,“和”即“大和”,“歌”即具有抑扬顿挫可以吟唱的诗句。从《万叶集》中可以很鲜明看出“和歌”脱胎于日本民族的短歌、长歌、旋头歌等,由于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和歌这一形式是处于附庸汉诗的地位。在纪贯之的《古今集》就有这样的记载: “昔平成天子昭侍臣,令撰万叶,自尔来,时历十代,数百年。其后和歌,并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轻情如在纳言, 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2] 可见和歌并不是彰显才学的形式,因而并不流行,文人知识分子轻视这种文学形式。《万叶集》后,至平安时代即9世纪初叶至中叶和歌始终处于文学低层,直至公元905年,纪贯之的《古今集》才将和歌这种日本民族文学推入了古典殿堂。 《源氏物语》虽然不是一部和歌集,但是其中的和歌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却是十分罕见的。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本居宣长曾在他的《紫文要领》中对《源氏物语》中的和歌作过这样的评价: “欲知歌道之本意,宜精读此物语,领悟其中情味,且欲知和歌之风格,宜细观此物语之风采,以领悟之。此物语之外则无歌道;歌 道之外则无此物语,歌道与物语其趣相同,盖夫论辩此物语之事之前,即 当先知歌道之论,咏歌者之情趣,当全为此物语之情趣也.”[3] 《源氏物语》中的总共收录了795首和歌,可见和歌是《源氏物语》的重要支撑点,而其中所表现的“情趣”二字即是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课程:文化美学学号:1510026 任课教师:杨岚 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 大类二班 何国栋 1510026

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大类2班何国栋1510026 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 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下葬后的整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 二、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 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2】 在唐朝,传诵到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阅读:73782011-09-09 11:14 标签:育儿 1、《伊利亚特》——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首歌2 2.《奥德赛》——人类征服大自然无数奇险的交响诗3 3.《伊索寓言》——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5 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7 5.《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8 6.《罗摩衍那》——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史诗 7.《一千零一夜》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8.《源氏物语》——日本宫廷版的《红楼梦》 9.《神曲》——中世纪的史诗 10.《十日谈》——100篇“醒世小说” 11.《坎特伯雷故事》——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典范 12.《堂吉诃德》——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 13.《巨人传》——人的力量.智慧和品德的赞歌 14.《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充满诗意的爱情悲剧 1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16.《蒙田随笔》——常识与哲学的完美统一 17.《伪君子》——一部思想深刻的“政治喜剧” 18.《失乐园》——英国诗歌中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 19.《鲁滨逊漂流记》——一曲原始积暴时期资产者的颂歌 20.《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21.《老实人》——一部宣传启蒙思想的最重要的哲理小说 22.《忏悔录》——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23.《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4.《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件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的艺术品 25.《浮士德》——一部“名著”中的名著 26.《傲慢与偏见》——一部社会风俗喜剧佳作 27.《格林童话集》——流传甚广的浪漫主义童话集 28.《唐璜》——一部彻底的天才的作品 29.《巴黎圣母院》——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30.《红与黑》——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3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32.《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 33.《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篇诗体的旅行记 34.《名利场》——一部逗趣而又启人深思的小说 35.《筒.爱》——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 36.《呼啸山庄》——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 37.《汤姆叔叔的小屋》——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38.《神秘岛》——一部启迪人们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39.《大卫。科波菲尔》——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风情画卷 40.《双城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悲剧杰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概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和自然美、精神上的余情美以及女性美。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这些美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为代表,举出了我所感受到的美的例子,并且,就这些例子以自己的想法说明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美意识的。 据说川端康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源氏物语》。而据说《源氏物语》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因此,我认为“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认为佛典是世界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学。由于佛教的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似乎也与佛教的意识相联系。他的作品大多都反映出了佛教的虚无思想。因此,我认为佛教的禅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意识、伊豆的舞女、物哀、佛教 概要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日本の伝統美と自然美、精神上の余情美、女性美が感じられる。私の論文はそれらの美の表現とその根源を探る試みである。 わたしは川端康成の作品『伊豆の踊り子』を代表として、感じられた美の例を出した。それに、それらの例について、作者はどのように彼の美意識を表現したのかを自分の考えで表した。 川端康成は中学時代から『源氏物語』を読み始めたという。それに、日本伝統文化の中の「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表に出されるのが『源氏物語』の最大的な特徴だという。だから、「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であると思う。 また、川端康成は仏典を世界中で一番内容の豊富で奥の深い文学であると考える。仏教の禅の影響で、川端康成の審美情趣も仏教の意識につながっていたようだ。彼の多くの作品に仏教の虚無の思想が表してきた。だから、仏教の禅の影響も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だ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川端康成、美意識、伊豆の踊り子、物のあはれ、仏教 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感じられた美意識 序論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を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ゆくひと』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 川端康成の作品が虚無を基調としながら、、そこには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文化脊髄--淡い悲しみが溶けあって、凝集している。川端康成は以前、自分の作品には表面から見れば何も見られないが、実はその中に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悲しみが含まれていると語っている。川端康成には美について深い研究がある。彼は綿密な観察力がある天オ的な作家である。彼はいつも字句を練っていて、できるだけ美しいものを追求していた。それは芸術品を作ることと同じようであった。彼の文章の描写は極めて細かい。それに彼の思想の表現は物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黑夜给我准备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川端康成《睡美人》 2、他凭倚在桥栏杆上,闭上眼睛,想倾听那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而不是人潮或电车的轰鸣。——川端康成《古都》 3、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混浊,成为黄汤了。流水声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来演出了吧。我心里这么想,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4、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5、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 6、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7、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也需要做一两件可怕的坏事吧。——川端康成《古都》 8、山谷东边的山巅上,耸立着一排排参天的杉树。秀男通过杉树树干的间隙,窥见了金色的晚霞。——川端康成《古都》 9、秀男,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么自己到底是谁,永远都会是个不解之谜。——川端康成《古都》 10、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1、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川端康成《花未眠》 12、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3、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川端康成《花未眠》 14、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5、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风雅;好色 0 前言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诞生于日本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祖辈在当地颇有名望。川端康成的父亲毕业于东京医科学校,但在川端康成出世翌年便患病去世。3岁时川端康成的母亲去世,从此被祖父母带回大阪抚养,而他唯一的姐姐则被寄养在另一亲戚家。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此后无依无靠的川端康成住进了学校宿舍。坎坷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受到严重扭曲,但却由此催生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国文系。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新感觉派纲领性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伊豆的舞女》的发表,展现了川端康成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逐步升级,日本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战时新体制”,川端康成的写作也受到政府的干预,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水晶幻想》,《抒情歌》,《禽兽》,《花的圆舞曲》,《母亲初恋》,《雪国》等等。《雪国》的出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他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不知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含煤气管自杀,结束了自己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一生。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1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本传统之美 1.1 “风雅” “风雅”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川端康成也感受到风雅文学的魅力,他曾经说过:“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他在分析矢代幸雄提出的“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个命题时指出:无论是雪之洁,月之明,也即四季各时之美,由于触景生情,中心感悟,或因审美会意而欣然自得,这时便会思友怀人,愿与朋侣分享此乐。也就是说,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诱发为对人的依恋。此处的“友”,广而言之是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非常棒).doc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 【作者】李伟萍; 【导师】高文汉;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博士 【摘要】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1914年创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到1972年自杀止笔,川端在日本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从本质而言,日本的传统美是川端文学的根基,而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没有冲淡其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相反使他的探索更为深入,并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川端文学的本质入手,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进而以其著作为依托,探讨川端文学对传统美的继承与开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他很小就沉醉于古典文学的世界。《枕草子》、《徒然草》、《竹取物语》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更是令他爱不释手。此外,江户时代的江岛其碛的“好色”之作也深受少年川端的喜爱。年幼时的广泛阅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以说川端文学中的“物哀”美、“好色”美,以及他对处女的崇拜、对自然的情愫等,莫不与其早年的广泛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亲人的不断去世使死亡的阴影浓重地笼罩在川端幼小的心灵上。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他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对川端来说,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确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川端在与万物的主动交流中寻回失去的情感,进而使其浓重的孤儿性情得到最为深广的解脱。另一方面,它还进一步使川端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在“轮回转生”的世界里,人生依然如过客,不同的是人的心灵可以变得更为宽广。这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广博心境使川端体认到:与其执着于现实,莫如投入到随缘任运、宁静淡远的“空”、“无”世界。因此,孤儿的遭遇是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形成的内在根源,并进一步使传统美成为其内心的积淀,从根本上制约了川端文学的民族化方向。此外,战争使川端康成更加坚定了继承传统的信念,并进一步促进了其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异常复杂,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在此情形下,川端也陷入彷徨之中,并试图寻求着超越的途径。于是,他背负着内心的痛苦,抱着一种悠然忘我的态度,把目光投向了抚育过自己的“故乡”。在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世界中,川端体悟到了战争的“徒劳”,并进而在忘我的“空”、“无”境界中获得了一颗自由的灵魂,实现了对战争的超越。战后川端的诸多文坛好友大都因战争的戕害而辞世,而日本的世相和风俗更是令他哀伤、痛惜不已。在如潮水般涌入的美国文明面前,战败的日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风潮中,极力抛却民族的传统,而这进一步导致了民族灵魂的失落。面对此种情形,川端深切地感受到:继承民族的传统、寻归心灵的故乡,这是战后的日本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因而,战后的川端把古都作为心灵的故乡,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和力量,进而使传统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绚烂多姿地绽放。正是川端的努力使日本文学承载着民族的传统之美,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窗。这不仅照亮了日本的文学,更照亮了战后日本的新生,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因此,继承民族的传统、守护心灵的故乡,这不仅是川端对因战争而故去的恩师好友的最好祭奠,更是时代的需要。第二章力求对川端文学所体现的自然美展开具体论述。要谈日本民族的传统美,首先要谈自然美。受到岛国美丽的自然环境的滋养,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自古以来,日本作家以自然为友、以四时为友,他们能从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掌握四季时令的变化,并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律动、万物的生生不息。由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对季节的感受也非常敏锐。在创作中,他以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

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 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 ..,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 ..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 ..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