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传导途径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传导途径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传导途径

感觉传导通路是人体中传递感觉信息的途径,由多个组成部分组合而成。这些组成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导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的传导途径可以分为感受器的刺激、神经纤维的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下面将详细介绍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传导途径。

感受器是感觉传导通路的起始部分,它们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负责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感受器根据不同的感觉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等。每种感受器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其所负责的感觉类型。例如,视觉感受器位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能够感受光线的强弱和颜色;听觉感受器位于耳朵中的耳蜗内,能够感受声音的频率和强度。传导神经纤维是感觉传导通路中的中间环节,负责将感受器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神经纤维根据直径和髓鞘的有无可以分为A、B、C三类纤维。A类纤维直径较大,髓鞘较厚,传导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快速疼痛、触觉和温度等信息;B类纤维直径较小,髓鞘较薄,传导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冷痛和肌肉感觉等信息;C类纤维直径最小,没有髓鞘,传导速度最慢,主要负责传递冷感和长时疼痛等信息。传导神经纤维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与感受器相连,并将感觉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感觉核团或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是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负责处理和分析感觉信号,并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两部分。感觉信号通过传导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并在脊髓中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通过上行束传递到大脑的感觉皮层。在大脑中,感觉信号会经过多个感觉区域的处理和整合,最终形成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的传导途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通过传导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传导过程中,感觉信号会经过多个神经元的串联,每个神经元都会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直到信号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感觉信号会被不同的脑区处理和解读,并最终形成我们所感受到的感觉体验。

总结起来,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导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的传导途径包括感受器的刺激、神经纤维的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感受器负责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导神经纤维将感觉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则负责处理和分析感觉信号,并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这一传导途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多个神经元的串联完成信号的传递。感觉传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感觉的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介绍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位到大脑皮层的传导路径,用于传递躯体感觉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信息。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躯体感觉感受器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躯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包括皮肤感受器、深感受器和感觉毛细血管。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等。它们能够感知和转化外界刺激成为电信号,进而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1. 皮肤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受器,负责感知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表面,包括梅毒体、麦氏小体和梅氏小体。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的上下层,用于感知冷热刺激。 •疼痛感受器:主要由游离神经末梢和较小的非梅氏感受器组成,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2. 深感受器 深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等深部组织,主要用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活动等。 •肌腱感受器:分布在肌腱附近,感知肌腱张力的变化。 •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滑膜等处,用于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3. 感觉毛细血管 感觉毛细血管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具有压力感受功能。它们通过感觉毛细血管末梢的变化来感知机械刺激。

二、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的连续传导。整个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通路。 1. 背侧脊髓束 背侧脊髓束是传递触觉和压力感觉等信息的主要通路。它从感受器进入脊髓后,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传导。 •第一次神经元:感受器传递信号到脊髓后,首先与脊髓后角的第一次神经元相连。 •第二次神经元: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部,形成背侧脊髓束,再与背侧脊髓束上的第二次神经元相连。 •第三次神经元:第二次神经元的轴突穿过脊髓前部,沿着背伸侧束上行,最终进入脊髓后束,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第四次神经元:第三次神经元的轴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 丘脑传导通路 丘脑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疼痛和温度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间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间脑: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侧间脑,与丘脑迷路核相连。•丘脑:丘脑迷路核的轴突穿过丘脑,向后进入小脑脚。 •皮层:小脑脚发出的纤维连接皮层,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3.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身体位置和运动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脊髓小脑束和网状结构的传导。 •脊髓小脑束:深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脊髓后,经过脊髓小脑束传递到小脑。•网状结构: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丘脑后,部分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传递到小脑。 三、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位于大脑后中部,负责接受和解读躯体感觉信号。它包括原始感觉皮层、副感觉皮层和多式联结皮层等区域。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三元二换一交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3.视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内囊枕部→距状沟周围皮质。

平衡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传导平衡觉的第l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入脑桥,止于前庭神经核群。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由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不明,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 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 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l.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皮质脊髓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胳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肌。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的。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没有明显影响。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大部分纤维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 2.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部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

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 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感觉传导路的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路的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路是指人体中传递感觉信息的通道和途径。它起着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的重要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传导路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 感觉传导路通常由感觉器官、感觉神经、脊髓和脑部神经结构组成。首先,外部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如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被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感觉器官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和接收机制。 一旦感觉信号被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它们将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脊髓。脊髓是一个位于脊柱内的长条形结构,它在感觉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脊髓的各个部分分别与不同的感觉器官相连,它充当了神经信号的中转站。当感觉信号到达脊髓时,它们会发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变化,进而被传递到大脑。 感觉信号到达大脑后,它们将被送往不同的脑部区域进行处理和解读。大脑是感觉传导的最终目的地,它由多个区域组成,每个区域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感觉信息。举例来说,视觉信息将通过视觉通路被传送到视觉皮层,听觉信息则通过听觉通路传递到听觉皮层。这样,大脑就能够对各种感觉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和理解。 除了传递感觉信号外,感觉传导路还具有相对较低级别的处理和调节功能。在感觉传递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通过神经回路不断进行反馈,以确保感官信息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这种反馈机制使我们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感觉信号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需要注意的是,感觉传导路不仅限于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还涉及到其他重要的感知方式,如温度、压力和位置感知等。这些感觉信息也通过类似的传导路传递到大脑,并与其他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以生成我们对外界的完整感知。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二十三)传导通路

(二十三)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 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中国医大)。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问: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复旦2003)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的2级传入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称为内弓状纤维。而后在锥体交叉的上方,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此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外侧丘系: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脑桥和中脑被盖的外侧边缘部分。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部分纤维经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三叉丘系: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同一条传导通路,但不同部位的损伤则临床表现不同)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型题 .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脊髓前连合 .脑桥臂 .延髓丘系交叉 .中脑结合臂 .间脑视交叉 .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薄束核和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前核 .丘脑底核 .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经延髓的腹侧 .经脑桥的腹侧 .以上都不是 .内侧丘系 .发自脊髓胸核 .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发自脊髓固有核 .传递温、痛觉

.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腹后内侧核 .腹前核 .背内侧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脊神经节 .胸核 .丘脑腹外侧核 .下橄榄核 .以上都不是 .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以上均不是: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下橄榄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运动核 .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前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腹前核 .底丘脑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的通路。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 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周围感觉神经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等。这些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不同的刺激,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当这些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时, 它们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 入脊髓。 脊髓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部分。它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当神经冲动到达脊髓时,它们会被传递到脊髓内的感 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皮层,以便我们能 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脑干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位于脑部的底部,连接 着脊髓和大脑皮层。脑干中有许多神经核团,它们与脊髓和大脑皮层 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处理各种不同 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同时,它还能够控制身

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它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例如,顶叶区域负责处理触觉信息,颞叶区域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区域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等。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总之,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这个通路包括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觉传导通路模型: 1.意识性本体觉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本体觉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脊髓后索上升,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在第五胸节以下的后索中,薄束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无楔束)。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起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由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和中央前回。 (2)头面部的本体觉:传导路径尚不十分清楚。 2.非意识性本体觉:为传至小脑皮质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由胸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上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模型 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I、IV、V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行1-2个节段,然后交叉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上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起始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由丘脑腹后内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眼球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为节细胞,其轴突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多数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 radiation),投射到端脑距状沟周围的视区皮质。

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

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 信号传导通路在生物学中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涉及到细胞对外部刺激的响应和内部反应的协调。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受体、跨膜运输、信号转导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等关键步骤。以下是这些组成部分的详细说明: 1. 受体 受体是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信号分子。它们就像是细胞的“天线”,能够感知到外部环境中的变化,并向细胞内部传递信息。受体根据结合的信号分子不同,可以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等类型。 2. 跨膜运输 跨膜运输是指信号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信号分子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触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或转运蛋白的开闭,实现跨膜运输。这个过程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3. 信号转导蛋白

信号转导蛋白是一类在信号传导通路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们在接收到信号后会被激活,并参与到信号转导途径中。信号转导蛋白可以起到调控酶的活性、调节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骨架的组装等多种作用。常见的信号转导蛋白包括蛋白激酶、磷酸酶、G蛋白等。 4. 信号转导途径 信号转导途径是指一系列连续的信号转导事件,它们共同作用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细胞内部的反应。信号转导途径通常包括起始阶段、放大阶段和终止阶段。在起始阶段,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并激活信号转导蛋白;在放大阶段,信号被逐级放大,产生足够的生物化学效应;在终止阶段,信号被减弱或关闭,使细胞恢复到静息状态。 5.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是指细胞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在信号传导通路中,基因表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细胞接收到外部刺激后,信号转导途径会激活一系列的基因,导致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内环境的改变。这些蛋白质参与到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从而影响细胞的命运和功能。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第三节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元传至中枢,产生感觉;大脑皮质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神经冲动所经过的一系列神经元称传导通路nervous pathways其中,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链,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元链,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皮肤的精细触觉指辨别两点间距离和感受物体的纹理粗细的感觉。二者传导路相同,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3 )。 1X1 10-43 *伸雷就*;咱館悒觉礼站辿 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大型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在后索内上升。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的纤维至延髓后分别终止于薄束核 与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是薄束核与楔束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向上行于锥体背侧中线的两侧,即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的第三级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半的皮质。 该传导通路遭破坏性损伤后,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 (二)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该传导通路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4),躯干四肢和头面部传导通路有所不同。 用1 io 11嗚覚、11就觉和粗柱咙札#逋踣 1 •躯干四肢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小型和中型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中枢突通过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后外侧束,上升I〜2脊髓节,然后进入灰质。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后角的固有核。其传出纤维在同节段内行向腹侧,经灰质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再转行向上,形成脊髓丘脑束,最后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该核发出的第三级纤维参与组成丘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25

人体解剖学教案(25) 教学内容 第四节 传导路 教学要求 1、掌握躯干和四肢浅感觉、深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途径。 2、掌握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途径。 3、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途径及各部损伤后的表现。 4、掌握锥体束(系)的组成和途径。 5、了解神经传导路的概念和分类。 6、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7、了解锥体外系(路)的概念。 教学步骤: 第四节 传导路 感受器 → 传入神经元 → 各级中枢 → 大脑皮质 →传出神经元 → 效应器 感觉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 肌腱关节 2°神经元 丘系交叉 3°三级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 〈○ 薄、楔束核 内侧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使用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挂图

中央前回2.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C8~L3)脊髓小脑后束 〈○ 关节脊神经节腰骶膨大(Ⅴ~Ⅶ外侧部)同侧或对侧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旧皮质 小脑上脚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四肢〈○ 皮肤,Ⅳ~Ⅶ层 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 3 〈○ 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2°神经元 头面部皮肤1中枢突进入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 使 用 躯 干 、 四 肢 浅 感 觉 挂 图 使用头面部浅感觉挂图

〈○ 口鼻腔粘膜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2°neuron 丘脑中央辐射 〈○ 中央后回下部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 视觉传导通路 1°神经元 2°神经元 视神经 视锥、视杆细胞 ○ 〈○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交叉 → 视束 3°神经元 视辐射 〈○ 距状沟两侧的视区 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2.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双侧视束 上丘臂 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瞳孔括约肌 〈○ 〈○ 〈○ 顶盖前区 睫状神经节 睫状肌 使用视觉传导路挂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