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介绍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位到大脑皮层的传导路径,用于传递躯体感觉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信息。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躯体感觉感受器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躯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包括皮肤感受器、深感受器和感觉毛细血管。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等。它们能够感知和转化外界刺激成为电信号,进而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1. 皮肤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受器,负责感知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表面,包括梅毒体、麦氏小体和梅氏小体。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的上下层,用于感知冷热刺激。

•疼痛感受器:主要由游离神经末梢和较小的非梅氏感受器组成,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2. 深感受器

深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等深部组织,主要用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活动等。

•肌腱感受器:分布在肌腱附近,感知肌腱张力的变化。

•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滑膜等处,用于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3. 感觉毛细血管

感觉毛细血管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具有压力感受功能。它们通过感觉毛细血管末梢的变化来感知机械刺激。

二、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的连续传导。整个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通路。

1. 背侧脊髓束

背侧脊髓束是传递触觉和压力感觉等信息的主要通路。它从感受器进入脊髓后,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传导。

•第一次神经元:感受器传递信号到脊髓后,首先与脊髓后角的第一次神经元相连。

•第二次神经元: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部,形成背侧脊髓束,再与背侧脊髓束上的第二次神经元相连。

•第三次神经元:第二次神经元的轴突穿过脊髓前部,沿着背伸侧束上行,最终进入脊髓后束,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第四次神经元:第三次神经元的轴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 丘脑传导通路

丘脑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疼痛和温度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间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间脑: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侧间脑,与丘脑迷路核相连。•丘脑:丘脑迷路核的轴突穿过丘脑,向后进入小脑脚。

•皮层:小脑脚发出的纤维连接皮层,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3.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身体位置和运动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脊髓小脑束和网状结构的传导。

•脊髓小脑束:深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脊髓后,经过脊髓小脑束传递到小脑。•网状结构: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丘脑后,部分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传递到小脑。

三、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位于大脑后中部,负责接受和解读躯体感觉信号。它包括原始感觉皮层、副感觉皮层和多式联结皮层等区域。

•原始感觉皮层:接收和解码躯体感觉信号,形成感觉的初级感知。

•副感觉皮层:负责对躯体感觉信号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更高级的感知。

•多式联结皮层:将躯体感觉信号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等)进行综合,形成复合感知的综合体验。

四、总结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神经网络,用于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到大脑。这一传导过程经历了多个神经元和脊髓、丘脑、皮层等多个结构的参与。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临床问题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Purves, Dale, et al. Neuroscience. 2nd edition, 2001.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Saunders/Elsevier, 2011.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介绍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位到大脑皮层的传导路径,用于传递躯体感觉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信息。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躯体感觉感受器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躯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包括皮肤感受器、深感受器和感觉毛细血管。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等。它们能够感知和转化外界刺激成为电信号,进而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1. 皮肤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受器,负责感知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表面,包括梅毒体、麦氏小体和梅氏小体。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的上下层,用于感知冷热刺激。 •疼痛感受器:主要由游离神经末梢和较小的非梅氏感受器组成,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2. 深感受器 深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等深部组织,主要用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活动等。 •肌腱感受器:分布在肌腱附近,感知肌腱张力的变化。 •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滑膜等处,用于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3. 感觉毛细血管 感觉毛细血管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具有压力感受功能。它们通过感觉毛细血管末梢的变化来感知机械刺激。

二、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的连续传导。整个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通路。 1. 背侧脊髓束 背侧脊髓束是传递触觉和压力感觉等信息的主要通路。它从感受器进入脊髓后,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传导。 •第一次神经元:感受器传递信号到脊髓后,首先与脊髓后角的第一次神经元相连。 •第二次神经元: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部,形成背侧脊髓束,再与背侧脊髓束上的第二次神经元相连。 •第三次神经元:第二次神经元的轴突穿过脊髓前部,沿着背伸侧束上行,最终进入脊髓后束,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第四次神经元:第三次神经元的轴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 丘脑传导通路 丘脑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疼痛和温度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间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间脑: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侧间脑,与丘脑迷路核相连。•丘脑:丘脑迷路核的轴突穿过丘脑,向后进入小脑脚。 •皮层:小脑脚发出的纤维连接皮层,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3.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身体位置和运动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脊髓小脑束和网状结构的传导。 •脊髓小脑束:深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脊髓后,经过脊髓小脑束传递到小脑。•网状结构: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丘脑后,部分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传递到小脑。 三、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位于大脑后中部,负责接受和解读躯体感觉信号。它包括原始感觉皮层、副感觉皮层和多式联结皮层等区域。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

视觉通路

视觉通路 背侧通路:where通路,视皮层一些区域联合形成的系统,参与空间位置知觉,开始于纹状皮层,结束于后顶叶。 腹侧通路:what通路,视皮层的一些区域联合形成的系统,参与形状知觉,开始于纹状皮层,结束于下颞叶。 躯体感觉通道: 面部感觉信息通过三叉神经传递 皮肤、肌肉体感器官信息通过脊髓传导,有两种: 背侧柱-内侧丘系通路:传递精确定位的信息(触觉),通过脊髓背侧柱上行至延髓,在延脑中交换至对侧后通过内侧丘系传至丘脑腹后侧核即躯体感觉终继核团。 脊髓-丘脑通路:传递非精确定位的信息(温度觉等),一到达脊髓即与其他神经元形成联结,交换至对侧后通过脊髓丘脑通路上行至丘脑腹后侧核。 听觉通路: 耳蜗神经节→延髓耳蜗核→上橄榄核群(外侧丘系)→中脑下丘→丘脑内侧膝状体→颞叶。视觉失认症: 视敏度正常,但由于脑损伤导致无法正确知觉,视觉联合皮层 统觉视觉失认症:高级视知觉缺失视敏度正常仍无法知觉物体 联想视觉失认症:视知觉与言语系统分离导致,可以描画不能命名,可以借助其他感觉帮助命名 光感受器: 视杆细胞:1.2亿视网膜周围中央凹周围弱光提供黑白信息视敏度低 视锥细胞:600万视网膜中央中央凹中强光提供色彩信息视敏度高 感受野: 视野的一部分,呈现于该细胞感受野内的光线刺激引起该细胞发放率的变化,由近似圆形的中心部和环形的外周部组成。刺激中心部和外周部引起相反的变化:ON细胞被呈现在中央部的光线激活,被外周部的光线抑制,OFF细胞相反。 味觉通道: 舌尖通过面神经分支鼓索传递到孤束核,舌头尾端通过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到达孤束核,孤束核将轴突传至丘脑腹后内侧核,在传至前额叶底部和岛叶初级味觉皮层。 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3.5~7.5HZ的θ波10min;第二阶段,纺锤波和K复合波出现15min;第三阶段,δ波出现,δ波占脑电波的20%~50% 20min,第四阶段,δ波占脑电波的50%以上45min。血脑屏障: 大脑细胞和血管之间液体传递和交换的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动作电位: 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电压依赖性的钠离子通道开启,钠离子内流,去极化开始,动作电位产生;钾离子通道开启,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通道失活,钾离子继续外流至静息电位;膜电位继续下降,超极化开始,纳钾转运体开始运作,膜电位渐渐回复到静息电位。 全或无: 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电位。动作电位一产生,将沿着轴突一直传递至尾端,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强度不变。 频率法则: 通过动作电位激发频率表达变化的信息。高频率的动作电位激发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强光线)将产生眼神经高频率的激发。

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中的传导通路实际上就是经过脑的长距离反射弧传入和传出链中的一部分。 一. 感觉传导路 ㈠本体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为深感觉,包括位臵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可分为意识性本体觉和非意识性本体觉,其中意识性本体觉上行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非意识性本体觉上行至小脑,不产生感觉,主要参与运动的调节。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内的节细胞(假单级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肌、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深感受器),其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在同侧后索内上行,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脑干。 第二级神经元: 为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后上行于中线的两旁,交叉的部位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上行的纤维称为内侧丘系,上行至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参与构成丘脑皮质束(中央辐射),经内囊上行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份。 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中还有传导皮肤精细触觉的纤维,其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

2、躯干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不产生感觉,主要参与运动的调节。

㈡痛温觉、触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也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内的节细胞(假单级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皮肤内的感受器,其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脊髓节段)后止于同侧后角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为脊髓后角细胞,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上行,走在前索和外侧索内,称为脊髓丘脑束。细分则可分为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穿脊髓、脑干至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参与构成丘脑皮质束(中央辐射),经内囊上行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份。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为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随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皮肤的浅感受器,中枢突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进入脑干,止于同则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 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交叉到对侧上行,构成三叉丘系,止于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第十九章__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前连合 B.脑桥臂 C.延髓丘系交叉 D.中脑结合臂 E.间脑视交叉 2.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A.薄束核和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丘脑前核 E.丘脑底核 3.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A.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B.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C.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D.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4.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6.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D.发自脊髓固有核 E.传递温、痛觉

7.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1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11.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脑桥核 D.脊神经节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2.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A.腹前核 D.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4.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

笔记(传导通路)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目的要求: 1.掌握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2.熟悉躯体和四肢浅感觉,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所引起的视野缺损,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 3.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同部位受损时的瞳孔变化,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比较,锥体外系的概念。 传导至大脑, 引起意识性感觉. 3、躯体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至小脑, 不产生意识性感觉, 只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以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 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丘脑腹后外侧核薄束核 楔束核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前、侧束 脊神经节 比较躯体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 三叉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 视神经外侧膝状体 视束视交叉视觉中枢 视野缺损:略 Pupillary light reflex 上丘臂 睫状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顶盖前区 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存在(+) 丧失(-) (存在(+)存在(+)间接对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健康侧眼 患侧眼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和机体的内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再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冲动,经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产生相应的感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运动功能良好,但肢体控制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感觉是人体认识世界的第一门户,当错误的感觉输入时,便没有正确的运动输出。头面部的感觉是人体与外界发生联系最紧密的中间介质,头面部感觉输入可通过植物神经参与人体情感表达同时可通过与颅内脑膜的联系进而影响颅底张力从而影响全身的肌肉张力,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科研究生程煜将头面部感觉进行系统整理,呈现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1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特异性传导路) 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主要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舌咽神经的上神经节、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和面神经的膝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别组成相应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 的感觉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角膜、口、鼻腔) 粘膜的浅感受器;其中枢突一般认为全部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其中,半月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脑桥臂的根部入脑桥后,一部分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皮,另一部分纤维不分支,直接上升或下行。升支终于三叉神经主核,主要传导触觉;向下行的纤维和降支构成三叉神经脊束,行于延髓外侧部,向下可与脊髓的后外束相续,其中多数纤维止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主要传导痛、温觉。舌咽神经上神经、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面神经膝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起入后,也经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又神经束内的少量纤维可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侧的网状结构和孤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投射存在着定位:来自眼神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在很多方面和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很相似。内脏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行于自主神经节或神经丛内,也可以行于躯体神经内,中枢突伴随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经脑神经或脊神经后根进入CNS,在CNS内形成复杂的联系以介导自主性反射和内脏感觉。 来自内脏和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伴随其运动神经纤维一起走行,这些纤维都属于胞体位于某些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所发出的周围突。一般包含在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其他一些脑神经中;沿第2-4骶神经走行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走行于胸和上腰段脊神经内的纤维,经过交通支并沿着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和血管走行分布。 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咽和食管壁,并与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共同作用于咽部,参与完成吞咽反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还分布于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在胸部,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心脏、大血管壁、主动脉小体和感受血压升高刺激的压力感受器。在肺内感觉纤维随肺丛分布,到达支气管黏膜,可能参与咳嗽反射;到达支气管肌的感觉纤维末梢呈卷须状围绕在肌细胞周围,有时被称为肌梭,可以感受肌细胞长度变化的刺激;分布于肺泡间结缔组织的球形末梢与分布于肌细胞上的末梢一起,可以引发 Hering- Breuer反射;分布于肺动脉外膜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能是压力感受器;分布于肺静脉内膜上的可能是化学感受器。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末梢还分布于胃肠道的壁内、消化腺和肾。分布于内脏及其管壁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对牵拉和收缩刺激发生反应。来自胃的刺激可以引起饥饿和恶心的感觉。 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节内,它们的周围突分布于舌后区、腭扁桃体和咽壁,但并不分布到味蕾。此外,还分布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它们分别含有对血压和血流中化学成分改变敏感的感受器。由这些感受器传入的信息是形成血液循环和呼吸反射的

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 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的通路。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 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周围感觉神经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等。这些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不同的刺激,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当这些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时, 它们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 入脊髓。 脊髓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部分。它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当神经冲动到达脊髓时,它们会被传递到脊髓内的感 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皮层,以便我们能 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脑干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位于脑部的底部,连接 着脊髓和大脑皮层。脑干中有许多神经核团,它们与脊髓和大脑皮层 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处理各种不同 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同时,它还能够控制身

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它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例如,顶叶区域负责处理触觉信息,颞叶区域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区域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等。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总之,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这个通路包括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二十三)传导通路

(二十三)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 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中国医大)。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问: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复旦2003)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的2级传入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称为内弓状纤维。而后在锥体交叉的上方,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此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外侧丘系: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脑桥和中脑被盖的外侧边缘部分。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部分纤维经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三叉丘系: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同一条传导通路,但不同部位的损伤则临床表现不同)

人体解剖学 55- 传导通路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是指大脑皮质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由上、下行纤维束构成。身体各部的感受器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后,由数个神经元逐级传导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感觉(上行)传导路;大脑皮质发出的神经冲动,经数个神经元传导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运动(下行)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由3 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人在运动或静止状态时感受到的,来自肌、腱、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精细触觉是指经过触摸体会物体纹理粗细和辨别两点间距离的实体感觉。以上两种感觉经同一路径传导(图11-48)。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换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它们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左、右相互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继续上行组成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部分纤维止于中央前回。 图11-48 深感觉传导路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传导路

传导躯体皮肤、黏膜的痛、温度觉和粗触觉的传导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也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先上升1~2个节段,然后止于脊髓后角换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后角,它们的轴突交叉至对侧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组成上行的脊髓丘脑束,经延髓、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核,换第3级神经元。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核,由此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图11-49)。 图11-49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2.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是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粗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 第2级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此发出的纤维向对侧交叉,组成三叉丘脑束,向上止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第3级神经元也是在背侧丘脑腹后核,由此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 区(图11-50)。

系统解剖学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系统解剖学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联系的路径。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传导来自肌、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及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延髓;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上行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1) 图1-10-31 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传导通路图1-10-32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压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又称浅感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脊髓节段;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升,经脑干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2)。 3.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传导通路 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中枢突进入脑干;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到达背侧丘脑;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躯体感觉区(图1-10-33)。 图1-10-33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4.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经第1级神经

实验指导神经传导通路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指导:神经传导通路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一、实验目的 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视觉传导通路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 运动传导通路神经元的位置;锥体系的组成,各束的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 床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熟悉: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 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的概念;舌下神经核与舌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锥外体系的特点和功能及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途径和特点;锥体外系的组成。 二、实验原理 躯体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 皮质核束传导通路: 三、实验材料 厚纸板、72号彩色玉线(浅蓝色、深蓝色、草绿色、玫红色、红色)、白色线、铅笔、剪刀、单双面胶带纸、钢尺、绣花针

四、实验内容 ①躯体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模型 ②躯体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模型 ③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模型 ④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模型 ⑤皮质核束传导通路模型 五、实验过程 (一)实验准备 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微课视频,熟悉掌握神经传导通路的组成、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准备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选取脊髓(3个)、延髓(3个)、中脑(2个)、大脑(1个)9个典型横断面(彩色)用A4纸打印出来,分辨出不同的神经核、纤维束名称并标出; 2.将打印好的脊髓和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结构图裁剪出来; 3.在硬纸板上描绘出横断面结构图轮廓; 4.裁剪硬纸板; 5.将横断面结构图和剪好的硬纸板用双面胶粘贴在一起; 6.整理横断面顺序; 7.用针在每个横断面的四个边缘处扎洞以便固定;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80 学分:5 开设单位:生物工程系 适用专业:生物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高专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已学过的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为学习生物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将遵循以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初中、小学为依托,以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与校校合作单位深入探讨,明确初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的任职岗位。 2.在明确中小学生物教学岗位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能力分解。 4.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5.根据中小学生物课程标准,序化教学内容。 6.借助医学院、卫校实训基地平台,创新“新课标”导向教学模式。 7.采用常规及仿真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8.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实战成果和职业素养考核。

(三)课程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 2.应以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以及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知识;胜任中学《科学》或《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1.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教学中,采用多种传授知识的媒体的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4)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并了解一定数量的专业英文缩写。 (5)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内容需通过加强辅导和自学环节来完成,使之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6)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在学习解剖学部分时应安排观察尸体标本、组织学切片;学习生理学部分应安排做部分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发展史、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掌握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掌握人体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脊髓: CNS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脊N(31对) 按位置 脑N(12对) PNS 感觉N(传入N) 按功能躯体运动N 运动N(传出N)交感神经 自主N 副交感神经 二、常用术语 1.白质和灰质 –灰质:在CNS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中的地方。 –白质:在CNS中,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 2.神经核和神经节 –神经核:CNS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结组成的团块。 –神经节:PNS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结组成的团块。 3.神经和神经束 –神经:PNS中的神经纤维束 –神经束:CNS中的神经纤维束(又称传导束) 第二节:神经系统解剖 一、脊髓 ㈠、位置和外形 1、位置:脊柱椎管内 上:枕骨大孔——延髓 下:第一腰椎下缘 2、形态:扁圆柱形 ⑴、二个膨大:颈膨大、腰膨大 ⑵、表面6条深的沟、裂 ⑶、借脊神经根分为五部31段: ㈡、内部结构: 1、灰质:——―H‖形,位于脊髓的中央 中央管

● 前角:有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分布 ● 后角:有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分布 ● 侧角: ① 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分布 ② 只位于胸髓和1~3腰髓 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构成 ● 前索: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 ● 侧索:脊髓丘脑侧束、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小脑束、红核脊髓束 ● 后索:薄束、楔束 二、脊神经 ㈠、数量——31对 ㈡、构成和联系 1、前根:(纯运动N ) 脊髓前角运动N 元轴突 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节前N 元轴突 2、后根:(纯感觉N ) 脊神经节——后根上的膨大部分 由脊神经节上的感觉神经元轴突(中枢突)组成 3、脊神经:(混合性N ) ——由前根和后根在出椎间孔前汇合形成 4、脊神经前支和后支:(均是混合性N ) ——由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成 后支——细小,分布于项、背、腰骶部的皮肤肌肉 前支——粗大,分布于颈、胸、腹部、四肢的皮肤肌肉 三、脑 包括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五部分 ㈠.脑干 2. 内部结构 ⑴、 灰质:主要在脑干背面,有二类神经核: 脑神经核:第3—12对脑神经核 ⑵、 白质:主要在脑干腹面和外侧面,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