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

髓侧束,纤维沿途止于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在延髓未交叉的纤维,沿同侧的前索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它逐渐交叉终于对侧脊髓颈、胸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骨骼肌。皮质脊髓前束中有少量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肌。因此躯干肌受双侧皮质脊髓束支配。当一侧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可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但躯干肌(如呼吸肌)一般不瘫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则可引起同侧的上、下肢瘫痪。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是不相同的: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症状与体征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锥体外系的纤维起自大脑皮质,在下行过程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及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经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最后到达脊髓前角或脑神经运动核。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的运动,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感觉传导通路—系统解剖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又称深感觉,该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此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及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同侧后索。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组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组成楔束。两束上升至延髓分别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二级纤维,左右交叉,形成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两侧上升称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至背侧丘脑的腹后核(第3级神经元)。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投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头面部的本体感觉冲动一般认为通过三叉神经传入脑。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触觉又称浅感觉。此通路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

经节(属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温和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灰质后角(第2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先向对侧斜升1~2个脊髓节段,至对侧外侧索的前部和前索上升形成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第3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投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头面部的痛、温和触(粗)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

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面部的痛、温和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后终于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第2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伴内侧丘系上升,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核(第3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投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1/3部。

(四)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光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双极细胞传给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穿出眼球壁聚集成视神经,两侧视神经在蝶鞍前上方,形成视交叉,视交叉向后延为视束。每侧视束由来自同侧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共同组成。视束的大部分纤维向后绕大脑脚,终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的后部,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产生视觉(图5-58)。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视束的另一部分纤维终于上丘的上方。更换神经元后,终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后者发出的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当一侧眼受光照时,引起两侧眼球瞳孔缩小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直接受光照一侧的眼所产生的缩瞳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未接受光照一侧的眼所产生的缩瞳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思维导图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点: 1.从感受器至感觉中枢一般都经三级神经元传入。 2.左右交叉管理,一般在第二级神经元以上发生交叉,即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发生交叉。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深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发出薄束和楔束)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和楔束核(交叉后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中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交叉后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和压觉))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中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三)头面部感觉(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脑干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交叉后上行形成三叉丘系)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中枢:中央后回下部

(四)视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第1级神经元: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只有内侧半神经纤维交叉)--视束) 第3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发出视辐射) 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全盲; 视交叉中部损伤可致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束完全损伤(同内囊损伤),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

19内脏神经、传导路

第五节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1.交感神经概观 (1)低级中枢:脊髓T l~L3灰质侧角 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每侧约19~24个 (2)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肠系膜上、下神经节 同名动脉根部主动脉肾节 (3)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位于脊柱两侧,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分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尾部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走行规律: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白交通支: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构成,呈白色,连于T l~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1)颈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最大,位于C1~3颈椎横突前方 颈中神经节:最小,位于C6颈椎横突处 颈下神经节:位于C7颈椎横突处 2)分布 ①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随颈神经分布到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攀附动脉形成交感神经丛(颈内、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 ③咽支: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 ④颈上、中、下节发出心上、中、下神经加入心丛 (2)胸部

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中的传导通路实际上就是经过脑的长距离反射弧传入和传出链中的一部分。 一. 感觉传导路 ㈠本体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为深感觉,包括位臵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可分为意识性本体觉和非意识性本体觉,其中意识性本体觉上行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非意识性本体觉上行至小脑,不产生感觉,主要参与运动的调节。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内的节细胞(假单级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肌、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深感受器),其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在同侧后索内上行,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脑干。 第二级神经元: 为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后上行于中线的两旁,交叉的部位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上行的纤维称为内侧丘系,上行至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参与构成丘脑皮质束(中央辐射),经内囊上行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份。 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中还有传导皮肤精细触觉的纤维,其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

2、躯干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不产生感觉,主要参与运动的调节。

㈡痛温觉、触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也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内的节细胞(假单级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皮肤内的感受器,其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脊髓节段)后止于同侧后角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为脊髓后角细胞,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上行,走在前索和外侧索内,称为脊髓丘脑束。细分则可分为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束上行穿脊髓、脑干至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参与构成丘脑皮质束(中央辐射),经内囊上行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份。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为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随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皮肤的浅感受器,中枢突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进入脑干,止于同则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 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交叉到对侧上行,构成三叉丘系,止于间脑。 第三级神经元: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特殊感觉(视、听、嗅、味等)将于脑神经一节中叙述,此处只讨论一般感觉,包括: 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它是大脑顶。十皮质对深浅各种感觉进行分较相综合而形成的。 —、解剖生理 (一)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图2—1)各种一般感觉均有其末梢特有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分别传向中枢。各秤感觉的传导径路均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互相连接组成。其中第二个神经元是交叉的,故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与运动系统同样是对侧性支配的。 1.痛觉和温度觉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节,突起作T形分叉,周围支至皮肤和粘膜,中枢支经后根进入脊髓后,先在背外侧束上升2~3个节段,然后终止于后角细胞。该处的第二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侧索,成脊髓丘脑侧束(痛觉纤维在温度觉纤维的前方)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由此处的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上升,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 2.触觉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节,周围支至皮肤,中枢支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一部分(传导识别性触觉者)即在后索内上升与深部感觉径路相同,其余(传导一般轻触觉者)终止于后角细胞,由此处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盍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由此再通过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至大脑顶叶皮质感觉区。 3.深感觉第一神经元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周围支分布于肌肉、关节、肌腱,中枢支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其升支上升形成薄束和楔束:

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 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实验30-传导路---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30 传导路 【实验目标】通过学习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学习者应当可以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掌握全身浅感觉的传导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2.熟悉锥体系运动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 3.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 【实验资源】 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模型。 【实验提示】 1.各条传导通路分别特异性的传导不同的信息,将感受器的信息上传到大脑皮质的称为上行(感觉)传导路,而将大脑皮质的信息下传到效应器的称为下行(运动)传导路。 2.上行(感觉)传导路通常由三级神经元来完成,利用特制的模型并结合教材和图谱仔细观察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突起所形成的传导束在中枢内的大致位置和交叉平面。结合理论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各条上行(感觉)传导路的机能,以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3.下行(运动)传导路通常由两级神经元来完成,第一级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其胞体位于大脑皮质,第二级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其胞体主要位于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核团和脊髓前角。利用特制的模型并结合教材和图谱仔细观察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突起所形成的传导束在中枢内的大致位置和交叉平面。结合理论课的学习,认真思考下行(运动)传导路的机能,以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实验内容】 此次实习,利用神经传导路模型观察传导通路的行程,然后进行病例分析。在观察传导路之前,请老师根据传导路模型,分别介绍每个传导路各切面,并在各切面上复习有关的重要灰、白质结构位置,同时介绍各种颜色的塑料丝(或线)和塑料珠分别代表什么传导束和神经元。此部分内容着重强调各条感觉传导通路外周相连的感受器的机能特性、三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传导束通过脊髓、脑干和大脑的部位、交叉平面以及在大脑皮质的终止区域,各条运动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胞体在大脑皮质的区域、下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脑干和脊髓的位置、传导束的交叉平面以及效应器。讨论和分析各传导通路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1.感觉传导路

笔记18(导通路)

和平衡. 丘脑腹后外侧核薄束核 楔束核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前、侧束 脊神经节 比较躯体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 三叉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 视神经外侧膝状体 视束视交叉视觉中枢

上丘臂 睫状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顶盖前区 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存在(+) 丧失(-) (存在(+)存在(+)间接对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健康侧眼 患侧眼 四、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 pathway 颞横回) 外侧丘系 听辐射下丘内侧膝状体蜗神经核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第三级神经元

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指从大脑皮质发出至脑干或脊髓前角,再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包括锥体系 1. 2. ⑵功能: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⑶损伤后症状: 锥体交叉平面以上:对侧肢体瘫痪. 锥体交叉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 一侧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⑵核上瘫和核下瘫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一侧皮质核束受损出现对侧舌下神经核核上瘫及面神经核下部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或面神经(核)瘫痪是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区别:

14 神经传导通路(二)

14 神经传导通路(二)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也称下行传导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包括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和内脏运动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的传导通路,称为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椎体系和椎体外系。椎体系和椎体外系互相依赖,相互协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椎体外系对椎体系起到控制调节功能,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从大脑皮质至内脏活动效应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传导通路,称为内脏运动传导通路。 椎体系 椎体系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分别管理躯干、四肢和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从大脑运动皮质到骨骼肌效应器的运动冲动的传递,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是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椎体细胞(Betz细胞),其轴突下行组成椎体束。椎体束纤维下行至脊髓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细胞称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椎体细胞,先经内囊后肢,再经大脑脚底中部、脑桥基底部,至延髓上部,形成隆起的椎体。在椎体下端,约3/4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图14-1)。

图14-1 皮质脊髓束(引自参考文献7) 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逐节直接或间接止于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在前正中裂两侧前索内下行,逐节交叉至对侧直接或间接终止于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存在于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达颈髓和胸髓中部,支配颈肌和上肢肌。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主要支配躯干肌。 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图14-2、14-3),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椎体细胞,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陆续分出纤维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皮质核束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分别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展神经核、副神经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和面上部表情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因此,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图14-2 皮质核束(引自参考文献7)

神经传导通路2

神经传导通路2 解剖 神经传导路通enrouvs cnduotciv petahwya 牡丹医学江院解剖教室研 解剖 1 3感觉传通路运动传导导路通神经统系化学通的路2 34 总结 解剖 感觉导传通路人有体哪些“感觉”?浅感:觉、温、痛、触压感受器-皮肤粘、 深膜感:运觉觉动、动震觉位置觉感受器、― 肌肉、腱、关节肌 解剖 体有哪些“人觉”感? 视觉听觉衡觉平嗅觉味觉脏感内觉感受器的位置网视膜(视细锥、胞视杆胞细)内耳螺旋器) (内耳(圆囊斑、E球斑囊、壶嵴)腹嗅粘膜(鼻上及其甲对的鼻中隔应) 蕾(三味舌种乳头 )感觉传导 解剖 路的大脑皮质应功能相区囊后内肢共同规律第级三神经 元神脊经 节叉交第二级神经元 感器受 周围突枢中突 解剖 一上、行感觉)(传通导路(一深部感觉传)通路导1意.性深部识觉

传导感通(1路躯干和四)肢深感觉部导通路传① 神脊经节肌腱、关节、皮肤② 中枢突薄核薄束楔束束楔核束周围突脊经神 ③侧内对丘侧系干各部脑侧丘背脑腹后外侧核内囊肢后中央后回中部上央旁小叶后中部 躯干、 解剖 四肢的识性感觉传意通路导肌、Ⅰ节关本感体器受围周突脊N细节胞肤精皮触细感受器觉中突枢薄(T束以下)4脊N后根楔束T(4上以)Ⅱ 腹后外侧核侧内系丘薄楔、核束脊N节细胞薄束核楔核束Ⅲ 侧丘内系侧内丘交叉丘脑中系央射中辐后央回上部中中央旁小叶部后腹外后侧核内囊后肢 解剖 2)头面部深部(感传导觉通路2.意识性深部非觉传感通导路肌、腱、节关的本体感受器脊后根N内侧的部脊髓C~L8节2段胸核侧脊髓同索 腰侧膨骶大第VⅦ~外层部侧2级纤 维脊小髓后脑束对和侧侧的同脊小髓脑束小脑前脚下小脑旧皮质小脑上脚小旧脑质皮 解剖 二)(部浅感觉导通传路躯干、四肢温觉痛粗触和觉传压导路通Ⅰ 躯及四干皮肢温肤、周围突N节细胞脊痛粗触觉及感器受中枢脊突N后根背外束侧内升1~上2 Ⅱ节 背侧脑脊丘丘髓系脊丘脑髓束脊后角髓Ⅲ 质前白连交合叉 脊髓脑丘束腹后外侧内囊后肢 丘核中央脑辐射中央后中回部中央上旁叶小部后头 解剖

人体解剖学 55- 传导通路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是指大脑皮质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由上、下行纤维束构成。身体各部的感受器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后,由数个神经元逐级传导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感觉(上行)传导路;大脑皮质发出的神经冲动,经数个神经元传导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运动(下行)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由3 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人在运动或静止状态时感受到的,来自肌、腱、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精细触觉是指经过触摸体会物体纹理粗细和辨别两点间距离的实体感觉。以上两种感觉经同一路径传导(图11-48)。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换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内,它们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左、右相互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继续上行组成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部分纤维止于中央前回。 图11-48 深感觉传导路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传导路

传导躯体皮肤、黏膜的痛、温度觉和粗触觉的传导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也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先上升1~2个节段,然后止于脊髓后角换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后角,它们的轴突交叉至对侧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组成上行的脊髓丘脑束,经延髓、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核,换第3级神经元。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核,由此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图11-49)。 图11-49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2.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是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粗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 第2级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此发出的纤维向对侧交叉,组成三叉丘脑束,向上止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第3级神经元也是在背侧丘脑腹后核,由此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 区(图11-50)。

神经解剖学脑神经: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图解

神经解剖学脑神经: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图解 神经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按照神经系统概述、局部神经科学和系统神经科学的顺序进行了分类编排,使读者可以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了解复杂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系统功能。 扩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同时添加了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在信号传递、转录因子、干细胞、诱发电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突破,进一步阐释了神经系统在正常和病理状况下的特点。 附加显微图像、放射影像学和组织切片染色图,为学习神经科学提供了全面的视觉辅助从睡眠障碍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从癫痫的生物学基础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新增的“临床意义”板块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在神经科学中的结合。 脑神经: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图解 图片来源: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嗅神经和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导束,起源于神经管,并由少突胶质细胞包绕为髓鞘。 第III ~ XII对脑神经自脑干发出感觉纤维(V, VII~ X)、运动纤维(III~VII, IX~ XII)和自主神经纤维(III, VII, IX, X)到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相应部位。 从脑干发出的脑神经均与其投射的靶区同侧。 除滑车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的运动纤维外其他脑神经核均位于脑神经自脑干发出的一侧。 副神经的脊髓部发自脊髓颅侧的运动神经元,上行穿过枕骨大孔并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因此也被视为脑神经。 临床意义 一些病变会对多对脑神经产生影响,如肿瘤和肉芽肿、脑干梗死、软脑膜癌变、动脉瘤等。 髓外病变主要影响脑神经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成分,脑干内部病变则也可影响长传导束。 海绵窦的动脉瘤可能会累及第III~VI对脑神经,蝶骨后间隙颅中窝的巨大肿瘤可能会影响第III~VI脑神经; 脑桥小脑角的巨大肿瘤会累及第VII、VIII脑神经,甚至第V、IX 脑神经; 颈静脉孔的肿瘤或动脉瘤则可能影响第IX、X、XI脑神经; 在腮腺后隙的后部的肉芽肿病(如肉瘤)可能会损伤第IX ~ XII脑神经和到头部的交感神经。 参考文献 [1] 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 第3版) 策划制作 策划:小赵啊 | 监制:杨老师景老师 First Frost

21 运动记忆

21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对运动的记忆,这里也指对动作的记忆,包括对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运动或动作产生的记忆。 人体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运动,也可以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运动,且运动可以多种多样,富于变化。比如人的身体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四肢、腰、颈等都具有完成不同动作的能力;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也是由运动产生的,不同种类的语言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语言动作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概括地说,只要是运动,我们都可以对其记忆,并在需要的时候重复这种运动。 要认识运动记忆,需要从运动产生的机理说起。运动的产生源于肌肉收缩,而肌肉收缩则源于神经系统的电流传导。涉及运动的电流传导既包括上行传导通路,也包括下行传导通路。在运动的产生和记忆中,上行传导和下行传导可以说是共同发生,就好比是一个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里解释一下上行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通常意义上的上行传导通路,是指感觉传导通路,是由感受器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包括躯体运动感觉通路和内脏运动感觉通路;下行传导通路是指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传导通路。由于内脏运动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人的意志控制,通常不产生有意思的运动,这里所说的运动记忆是指由躯体运动系统产生的运动记忆。 先说一下引起肌肉收缩的肌梭。大量的躯体运动都是在脑的控制下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活动。骨骼肌是由肌纤维(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组织,主要分布于关节的周围。骨骼肌中的牵张感受器是完成机体运动的基础,由于牵张感受器与织布机上的梭子相似,所以称其为肌梭(图21-1)。 图21-1 哺乳动物的肌梭(引自参考文献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