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册功的原理_九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第三册功的原理_九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第三册功的原理_九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片二:片三

[1] [2] [3] [4] [5] 下一页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

教法建议

1、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时可先回顾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到静力学问题中去.

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注意:

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此时的加速度,只有当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即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才是处于静平衡状态.

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但有时要将研究对象连同它的关联物一起作为研究系统(整体法),反而运算方便,请注意研究下文将要给出的例题。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第三步建立坐标系或规定正方向.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要看问题的已知量、未知量而定.原则是要使力与坐标轴的夹角简单而明确,这样可使方程明快.坐标设置不当,会引起需要使用三角中的和差化积、半角倍角公式等运算工具,使计算大为繁冗.一般选未知量的方向为坐标系的正方向为宜,建立坐标系后,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到坐标轴上,并画出其分力的准确图示备用.

第四步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

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比热容教学设计(二)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概念难以建立,建立后的概念又由于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授课时应大胆改进探究实验,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构“身边的物理”,采用更为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对执教本课时的课堂实录稍作整理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问题引入:清晨起床后,我想吃完方便面后再去学校,水瓶中又无热水,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1)我是烧开半壶水来煮方便面呢?还是烧开一壶水煮方便面?

(2)若现在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选择哪种水呢?

(3)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4)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5)使用热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

(6)夏天中午游泳池边的瓷砖被太阳晒得很热,而水却温度适宜,这是为什么?

(说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问题引入: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猜想到物质吸、放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从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课题: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吗?

问题导引1:选择何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科学?在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设计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减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对受热面积,

使用搅棒,使砂的内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径为20mm,长为20m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热水浸没砂面为准)8~10s拿出,读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误差分析:水、砂的热传递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对流前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传导,控制放入热水的时间是让冷水和砂吸热期间的传热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体积大,在拿出热水后放热速度也有差异。

实验反思:本实验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问题,且操作简捷,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需要的物质量较少,干砂较易收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使热水与待研究的物质有较大温差。

(五)分析与论证──“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问题导引1: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得出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问题导引2:水和砂石谁的吸热能力强?

学生也不难得出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吸热能力强。

问题导引3: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实际授课时会发现学生较难用物理语言组织表达,教师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启发,

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砂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接下来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解决。

(六)应用──体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应用体现从物质走向社会,同时也渗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

1、依据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举例说明它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3、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我对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

杨振宁在与科大学生交流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科学原理是浅显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最平凡的认知。”科学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教师要敢于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地重组教材结构,再赋以教材新的理念,真正体现“生活即物理”。

比热容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设计:

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

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物质吸热,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吗?

问:同学们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吗?同学们能谈谈猜想的依据吗?

老师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后继续引导:对于不同的物质,我们就以水、沙子为例,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暖量是否相同?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呢?

1我们如何保证所取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呢?怎么样确定它们升高了相同的温度呢?通过什么比较它们吸热的多少呢?

2上述的方法是我们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写出实验的步骤,并设计表格。

4请小组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

5分析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哪些更优秀?应选哪个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时注意:尽管方案的设计者已考虑到了两盏酒精灯的火焰要尽量一样大,但实际上难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热源,要求用开水。万一水不开,也可考虑把这一装置固定到铁架台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还有此实验玻璃仪器较多,要求同学们安全使用仪器。

师问:

1、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怎么办?

3、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温度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4、通过探究,现在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它们吸暖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5、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6、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比较不同。

7、物质的吸热能力。

8、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给密度下定义的?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怎么办?

这样,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⒈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⒉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⒊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⒋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⒈运用公式W=FS计算机械功 ⒉实验结论的归纳得出功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⒈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⒉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二、引入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三、新课教学力学中的“功” ㈠、学生自学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⑴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

甲 乙 丙了功。 ⑵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⑶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⑷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㈡、功的计算 ⒈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 ,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 ,拉力对小车做功;

黑龙江省甘南县第六中学九年级物理《功》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黑龙江省甘南县第六中学九年级物理《功》导学案(无答案)人教 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4.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学法指导:学生一定要按照自学要求认真看书,边看、边思、 边写。带着问题听课。 自主学习 1.仔细阅读:阅读课本104页第一、二自然段,知道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 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课本104页“想想议议”及105页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做功包含哪些必 要因素? 2.认真想想: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举例说明。 3.仔细阅读:阅读课本105页“功的计算”,知道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 有关?有什么关系? 4.自学检测:1.在物理学中规定叫做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等于,它的计算公式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是,用符号来表示。 2.重为1000N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10m,小车所受阻 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J;小车重力做的功 为。 3.在下列各种情况中,所做的功各是多少? (1)手用向前的力F推质量为m的小车,没有推动,手做功为 . (2)手托一个重为25 N的铅球,平移3 m,手对铅球做的功为 . (3)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从高为h的树上落下,重力做功为 . 4.如图4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没做功的是()

5.仔细阅读:阅读课本106页“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就是 。 当堂训练 1.物体在______的作用下,________或________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做 功的两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功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 ) A .牛顿 B .帕斯卡 C. 瓦特 D.焦耳 3. (多选)下列关于力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所受重力对汽车没有做功 B 人提着箱子站在地面不动,手的拉力对箱子没有做功 C 过山车向下运动过程中,车上乘客所受重力对乘客没有做功 D 人把箱子从二楼提到三楼,手的拉力对箱子没有做功 4.下面的四个事例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叉车举起货物,叉车做了功 B.燃烧的气体使火箭起飞,燃烧的气体做了功 C.起重机挂着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起重机对货物做了功 D.马拉动圆木,马做了功 5.一个中学生站在商场中的自动电梯上,随电梯从一楼上到二楼,则电梯对该同学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10 J B.102 J C.103 J D.104 J 6.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前进了路程S .再进入一个粗糙水平面.又继续前进了路程S .设力F 在第一段路程中对物体做功为W1,在第二段路程中对物体做功为W2.则( ) A.W 1>W 2 B.W 1<W 2 C.W 1=W 2 D.无法判断

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九年级物理 15.1《功》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功》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B、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C、知道任何情况下,功是不可能省的。 D、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在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B、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B、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应用于生活。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汉字是表意的,“尘”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小土吗?这一节我们学习这个字----“功”。这个字一个“工”一个“力”,看来古人都明白做工是跟力有关的,不错的,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现代科学中物理里的“功”是什么 过程设计: 一、导学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1、自学课本第104-105页前六行,完成下面的问题: A、如何算做功,做功的二个因素。 B、生活中很多用了力,做不做功的例子,举例子,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用了力,确 没有做功。 训练 1、是非题 1.运动员将杠铃举着不动,此时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2.某同学踢毽子,毽子在空中运动过程中,此同学对毽子做了功。() 3.一个书包沿楼梯滚下,因为滚动方向是斜向下的,所以重力没有做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功 B.提起水桶在水平路面上保持水桶的高度不变,向前移动了一段路程,手的 拉力对水桶做了功 C.出手后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推力在对它做功 二、导学功的计算: 小组学习如下问题:: 1、功的计算方法。 2、记住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表示、 4、焦耳的表示,物理意义 同学们找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讨论, 出示练习 1、一架起重机在1分钟内把质量是50吨的物体举高10米,?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 )焦耳; 2、重为1000牛的木箱, 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10米, 木箱所受阻力为箱重的0.3 倍, 则拉力对木箱做的功为( );重力对木箱做的功为( )。 一质量为100 千克的小车, 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50米,?拉力做功3.75×103焦耳, 则水平拉力是(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 三、导学功的原理 1、教师指导,分组实验并完成表格 2、通 过实 验,总 结功 的原理,用机械不省功。 同时总结出公式GH=FL。公式的依据就是不少功。 四、达标检测:

九年级物理 15.1功讲学稿(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 15.1 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理解功,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物理道理,有应用意识。 重点:知道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理解功的公式,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预习?导学 1.两同学用弹簧拉力器比较用力大小,他们拉同一拉力器,结果都将手臂撑直了,则( ) A.手臂粗的用力大 B .手臂长的用力大 C .两同学用的用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用的用力大小 2.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 =mg 中g 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 /kg .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 =10 N /kg .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 ,乙同学重为___N . 3.狗用200N 的水平拉力拉总重为5000N 的雪橇在冰面上匀速向西前进,速度为1m/s,雪橇所受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若在雪橇上再装些货物,则摩擦力将_______.若雪橇以2m/s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50N ,阻力为600N ,杠杆恰好平衡,则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 。 ◆预习反思:怎样计算功的大小? 5.举重比赛时运动员在第一阶段把150kg 的杠铃很快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停留了3s 。下列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在第一阶段内没做功 B .他在第二阶段内没做功 C .他在两个阶段内都没做功 D .他在两个阶段内都做了功 ◆学习?研讨——功 一、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要看是否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下列三种情况对物体都没有做功: ⑴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沿力的方向通过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 题型一 知道功的概念,会判断怎样才算做功(功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1.关于做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B .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重力做了功 C .重物竖直下落,重力做了功 D .起重机吊着货物水平匀速移动,向上的拉力做了功 2 .某人用20N 的力将重为15N 的球推出去后,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m 后停下来,这个人对球所做的功为( ) A .0J B .200J C .150J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二、利用W=Fs 计算功时,首先要明确题中要你求的是什么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是哪个力;其次要注意s 应和F 相对应,代入公式中的s 必须是物体在力F 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千万不能“张冠李戴”. 题型二 会利用公式W=Fs 计算功的大小(体现物理对应思想) 3.一起重机将重为1.2×104N 的钢材竖直匀速提升3m 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 ,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钢材做的功为 J . 题型三 综合运用公式计算(受力分析是关键),理解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不省功) 4. 如图15-1-1所示,物体A 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A 重100N ,它受到的地面摩擦力为20N ,运动速度为0.2m/s (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求: (1)2s 内物体A 的重力所做的功;(2)拉力F 的大小。 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定义、公式和计算 功的原理 图15-1-1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3 功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功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激发兴趣,增进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认识目标: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会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对1J的功有多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对不同机械的研究,你能说说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与使用扫帚扫地的特点吗? 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自学与互帮 1. 自学内容一: P14活动“探究斜面” 自学方法:请你阅读教材P14做一做,完成下列填空(1)~(3) (1)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F时要拉动;拉力F的方向要与斜面平行。 (3)为了多测几次,更好地发现规律我们可以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改变;也可以改变斜面的高度来改变小车上升的。 (4)教师演示,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 测量序号 F / N s / m G / N h / m Fs / (N•m) Gh / (N•m) ① ② ③ (5)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组内交流你的发现(至少写出2条) ; ; 。 教师释疑: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否使用了机械,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 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2.自学内容二: P15第4段至第6段 自学方法:(1)机械功的定义:与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用符号表示功(2)功的公式;功的国际单位,用符号表示。 (3)1J的功有多大?。 教师释疑: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②运动员举着杠铃原地不动③推着小车前进 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 二是。 (4)同组同学交流:教材P15所示的几种情景中,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b) ; (c) ;(d) 。 (5)阅读教材P16例题,思考:为什么陈杰同学对水桶的拉力F=G (三)当堂练习 1.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 ,二是__________ _。 2.大吊车起吊货物上升5米,是______力对______做了功。一块石头从悬崖边掉下,是______力对_____做了功。射箭运动员,用弓把箭射出,是______力对______做了功。 3.用40牛的水平拉力将重为100牛的物体沿水平方向拉动3米,此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_____焦,拉力所做的功是______焦。 4.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滚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捅水从地上拎起。 (四)适度作业 P11-P12《必学教程》功(1) 知者加速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 功 功率教案

功功率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 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顿) S:m(米)P:W(瓦特) t:s(秒)在用公式W=FS计算功时,必须注意F与S的同方向性,即S必须是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或F是在S方向上施加的作用力.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的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 = 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 二、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2、说明: ①功的原理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对于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人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不计摩擦)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初三物理功的原理 机械效率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功的原理 机械效率知识精讲 功的原理 机械效率 一.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在不考虑额外功的情况下,使用机械尽管不能省功,但有以下好处: 1. 使用机械可以改变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可以改变做功的快慢; 2. 使用机械能够比较方便的完成人们不便直接完成的工作。 例1:(1995年全国应用物理竞赛试题)螺旋千斤顶是一种常用的起重装置(如图所示),用手柄转动螺杆时,螺杆顶端的重物就随螺杆一起上升。若螺杆的直径为d ,螺距为h ,手柄末端倒转轴的距离为l ,要举起质量为M 的重物时,至少要给手柄顶端多大的力?提出本题中为了省力应用了哪几种简单机械。 分析:施加在手柄上的力使物体克服重力上升。根据功的原理,作用在手柄上的力做的功等于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转动一周时,手柄末端通过的距离为s=2π(l+d/2),垂直给手柄的力F 时所做的功为W 1=FS=F ·2π(l+d/2),转动一周时重物升高h ,克服物体重力做功W 2=Mgh 。根据功的原理有W 1=W 2,即F ·2π(l+d/2)= Mgh F=Mgh/2π(l+d/2) 为了省力应用了斜面和轮轴两种简单机械。 总评:这种螺旋装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 二. 机械效率 1. 机械工作的时候,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动力对机械的功叫做总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即: W 总=W 有用+W 额外 2.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它是表示机械性能的物理量。 3. 公式 η= 总 有用W W ×100% 或η= 总 有用P P ×100% η<1 例1:图中,每个滑轮重1N ,重物重12N ,当重物匀速上升时,力F 应为______N ,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__。

(完整版)人教版功教案

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丹青中学教师田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具准备:杠杆、钩码、刻度尺、动滑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得出以上三例中都不做功。根据前面的实例归纳得出力学中

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5章功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人教版)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 一、课标要求: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 含义。 2、结合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思想: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道理,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理学上所讲的做功。 日常生活中常讲做工、工作、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一种工作。这种做工的含义比较广,而物理学中的“做功”是指特定的物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含义。 通过请学生看书上的图引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教师举例:小孩用力推汽车,车不动,运动员踢足球, 足球在地面上滚动,小孩虽然用力但没有做功,滚动的足球是由于惯性运动的,运动员也没有力对它做功,引导学生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才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认清是什么力、或哪个物体在做功?根据受力分析,正确判断物体受什么力作用,在该力作用下沿它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如从井中提起一桶水,是拉力对水桶做了功,拖拉机耕地,机头拉犁做了功,下落的雨滴,重力对雨滴做了功……(学生举例并自我分析) 教师归纳常见的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a.F≠0 S=0,上述所讲的小孩用力推车,没推动,小孩虽然用力但车没动,S=0,所以没 做功。 b.F=0,S≠0,如冰块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匀速滑动,冰块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了距离,但因光滑的冰面,冰块不需要牵引力就可以滑动,故没有力对它做功。 c.F⊥S,物体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蓝球,球的重力方向竖直 向下,与运动方向垂直,故重力没有对球做功。 (二) 功的计算 根据功的定义得到功的公式,在利用公式W=FS计算功时,要看清移动的距离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其次要正确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国际单位。 例如:某同学用力提着100牛顿的水桶水平向前走了5米,然后登上高3米的二楼上,问该同学对水桶做了多少功? 教师分析:水桶重100牛,该同学向上拉力应为100牛顿,水平行走5米时,拉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这时没有对水桶做功,当同学提着水桶上楼时,水桶在拉力的方向上,向上提高了3米,这时拉力对水桶做功。 解: (三)、功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使用一些机械(如杠杆、滑轮等)时,可以省力,也可以少移动一些距离,但是否可以少做功呢? 通过演示杠杆和滑轮的实验,得到结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功的原理是研究使用机械做功时做功规律的,在工作实践中,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经过期的实验和研究发现。 利用下面的原理图来认识功的原理。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案 1.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的单位是焦(耳)。 2.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所做的功叫功率。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直接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 5.机械能,物体机械运动的量度,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7.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8.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9.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且遵从一定的规律。 10.水能、风能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即F1L1=F2L2 3.滑轮周边有槽,可绕中心转动的轮子。定滑轮的转轴固定,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转轴随物体移动,能省一半力,不改变力的方向。

4.轮轴由轴和大轮组成,能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一、简单机械 1.为了省力,应选用动力臂长、阻力臂短的杠杆,但使用这种杠杆时,动力通过的距离要比阻力通过的距离长;阻力臂长的杠杆虽费力,但使用时,动力通过的距离比阻力通过的距离小,工作方便,在使用杠杆时,不能同时做到又省力,又少移动距离。 2.轮轴是杠杆的变形。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量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量的几分之一。 4.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为m,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2m+1,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定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量”的绳子段数n=2m。 二、功机械能 1.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作功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没有力也无所谓作功;虽有力的作用,但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作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作了功。 2.简单机械基本上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称为杠杆类机构、如杠杆、滑轮、轮轴;另一类是斜面类机械,如斜面、螺旋等。这二类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无用功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功的原理来研究。功的原理是机械的基本原理。它告诉我们,使用机械并不能省功。虽然不能省功,使用机械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少移动距离,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做功方便。 3.摩擦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使用简单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简单机械本身有重量,在提起重物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同时提起机械的一部分部件,克服这部分无用阻力要做功。所以,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功),除了包含有用功之外,还包括上述的额外功。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百分比,叫做机械效率。

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篇1】 功和机械能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ρ液,下沉;(2)ρ物ρ液,上浮(3)ρ物=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初三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总课时: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复习策略 1、力学中的“功”和功的原理 (3)功的计算: 功: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①W=F·S=Gh(克服重力做功) ②W=P·t 国际单位:N·m;焦耳,简称焦,符号J。1J=1 N·m (4)功的原理 ①内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应用:斜面F·S=G·h(理想情况,不计摩擦)

2、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合。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1)斜面 ①W有用=G·h ②W额外=f·S ③W总=F·S=G·h+fS

(2)杠杆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 (轮轴效率)(3)定滑轮(a) ①W有用=Gh ②W额外:摩擦及绳重 ③W总=F·S=F·h

(4)定滑轮(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 F=F·S物 (5)动滑轮及滑轮组(a)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F·nh=(G物+G动)·h 注:打“________”指不计绳重和摩擦时. (6)动滑轮及滑轮组(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 F=F·nS物 (7)归纳特点如下: ①所有机械自身摩擦均是额外功的组成部分,故对机械进行润滑一般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②所有的有用功均等于不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③对于所有机械均有. 3、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公式:. (2)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与机械效率无关) (3)机械中的功率 4、机械能 (1)动能:(与m、v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质量相同 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愈大,它的动能愈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愈大, 动能愈大。 (2)重力势能:(与m、h有关)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3)弹性势能:(与弹簧本身、形变量大小有关)物体由于弹性形 变而具有的能量。 (4)转化及守恒:如:人造地球卫星等. 二、典例剖析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推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答复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索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试验:在水平长木板用一样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看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索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试验根底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展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试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确实切含义: 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看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争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四周你发觉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看得最认真?学生可能举许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确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教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状况存在? (1)举重运发动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