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冠县一中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山东省冠县一中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7.2 功

张云霞冠县一中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

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5、会计算总功,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概念理解及公式W=FLcosα的理解应用。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对于功的概念我们可以说: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下面找同学分别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忆总结: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二)进行新课

1、推导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

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距离的乘积。

W=Fs

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

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

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

F1=Fcosα

F2=Fsinα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

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

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 cosα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

三者的乘积。即:

W=Fs cosα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

α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

向的分量的乘积。

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

1J=1N·m

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的正功和负功一段。

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了它的

取值范围是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

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

0。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的问题。

①当α=π/2时,cosα=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②当α<π/2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

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

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

用。

②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

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

“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

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同一个做功过程,既可以从做正功的一方来表述也可

以从做负功的一方来表述。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例如:一个力对物体

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6J的功。

3、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

投影例题:例:一个质量为1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α=37°角

的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500N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l=5m,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求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1=F l cosα1= F l cos37°= 2000J

摩擦力F阻对物体所组的功为:

W2=F阻l cosα2= F阻l cos180°= –500J

竖直方向的力对物体不做功,所以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为二者之和,即

W=W1+W2

=1500J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及合力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竖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水平方向的合力

F合= Fcos37°- F阻=300N。

W合= F合L=1500J

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⒈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⒉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⒊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⒋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⒈运用公式W=FS计算机械功 ⒉实验结论的归纳得出功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⒈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⒉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二、引入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三、新课教学力学中的“功” ㈠、学生自学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⑴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

甲 乙 丙了功。 ⑵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⑶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⑷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㈡、功的计算 ⒈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 ,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 ,拉力对小车做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18.1 电能 电功教案

第1节电能电功 课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例2电流通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课标解读 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本条目涉及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能量”中“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电磁能”的内容。“能量”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本条目课程内容涉及认知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从行为动词层次水平看,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中的“理解”层次水平。具体而言,对电功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步了解电功和电能,二是电功的单位及计量,三是电功大小的计算及应用。对于电功和电能的初步认识,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要认识功,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功和能间是有关的。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所以消耗电能和电流做功两种说法是一样的。对于能量的概念在初中阶段并不需要严密的定义,而是把它放在能源的背景下,结合实例来认识电能的。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对电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如电灯、电动机、电热器等,它们在工作时都是在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认识到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电能表来计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了解电能表的上的一些参数,会利用电能表测量一段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读数是这段时间前后的电能表读数的差值。电能表读数的单位是“千瓦时”,生活中也称为“度”,物理学中电能的常用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度=1千瓦时=3.6×106焦。通过介绍1kWh电的作用,对节约用电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节约用电的一些措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和通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加在用电器上的电压越高、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它们之间只要知道这个定性的关系,并不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要研究这几个量对电功的影响。电功大小的计算可以利用公式W=UIt,会结合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主要是掌握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方法,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活动中还可以读一些电费缴费单,了解电能表是如何测一个月内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计算电费。学会一些节约用电的小知识,如用电器在待机时也要消耗电能,不能仅用遥控器关用电器,要拔掉电源等。 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使用电能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电能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中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也越来越大,经常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急剧增长,“电荒”问题也凸现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用电器对电能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很难想象现代人没有电的日子。所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节约电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x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x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八章第一节《电能电功》教学案

课题:18.1《电能电功》 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审核:九年级物理组 课型:新授概念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能及其单位。 2、★知道电能表的作用、各参数的含义,并会读数、计算。 3、★知道电源和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4、了解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会计算电功,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课前预习: 1、亲身参与预习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提前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1)观察生活中电能的应用情况。(参考教材图18.1-3) 明确:能列举出生活中大量运用电能的事例,说明它们的能量转化过程,明确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观察电能表的表盘上的各个数字,阅读教材39页课文内容。 明确:逐步解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搞懂“220V”、“10A”、“50Hz”、“1250r /kW·h”的物理意义。 (3)回忆电工师傅怎样收电费的? 【基础知识教与学】 (一)创境激学 描述情景:夜幕下城市灯火通明、工厂里机器在运转、电风扇在转动、电焊工在电焊、人们在看电视……突然,停电了,一切是那样的寂静。 师:通过刚才的情景,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电。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太重要了,电也是一种能源,我们把它叫做电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能。 (二)学习任务: 1.了解电能的来源、利用、单位,了解电能表。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1)电能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1kW·h=()=()J 。注:1kW·h=1度。 (2)电能表是记录电路里消耗的()的仪表,小明同学家5月份共用电125度,合 ()焦。 (3)电流给蓄电池充电,是将()能转化为()能。 (4) 明确:电能表读数时以千瓦时为单位,最右边的一位是小数点后的数字。上月底与本 月底的读数之差即本月消耗的电能。 (5)电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能便于输送,所以人们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又由于电能可以方便的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人类离不开电能。 练习:(1)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请同学们说出下列电源和用电器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电源:干电池--()能转化为()能;

物理:《功和能》教案

第2节功和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能量的定义,知道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能量; 2、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是因为物体具有能量; 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转化中总能量守恒。 (二)能力目标 1、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解决有关能量的问题; 2、知道功和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功和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学会从功能角度去探索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知道能量的转化用做功来量度。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得到能量的转化情况,并用做功来定量地反映这种转化。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举例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能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回忆一下该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新课教学 1、能的概念

(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把四幅图对比在同一幅画面上。 ①流动的河水冲走小石块; ②飞行的子弹穿过木板; ③自由下落的重物在地上砸了一个坑; ④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 (2)、分析概括图片中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都各自对物体做了功。 (3)、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具有能。(板书) (4)、同学们结合生活,举些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 张紧的弓能够做功,所以它具有能; 电动机通电后能够做功,它具有能。 打夯机能做功,它具有能; 流动的空气能做功,它具有能。 (5)、结合学生所举例子总结: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例如:有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流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等。 (6)、①演示:把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物体,用力向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 ②分析:拉下物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松手释放后,弹簧缩短,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具有了动能,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即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③总结: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转化过程中守恒。 (7)、用多媒体展示几种现象,学生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①水冲击水轮发电机发电。机械能—电能; ②太阳出来,照耀森林。太阳能—生物能。 ③傍晚,电灯亮了。电能—光能(内能) 过渡引言:上边我们分析了几个能量转化过程,并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做功,那么,功和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功和能的关系 (1)、用多媒体展示下边几个过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功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 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张图片中两人有没有对物体施加力,有没有做工,有功吗?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力学中的“功” 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新课学习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 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课件展示: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 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物理九年级人教新课标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案 1.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的单位是焦(耳)。 2.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所做的功叫功率。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直接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 5.机械能,物体机械运动的量度,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7.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8.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9.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且遵从一定的规律。 10.水能、风能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即F1L1=F2L2 3.滑轮周边有槽,可绕中心转动的轮子。定滑轮的转轴固定,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转轴随物体移动,能省一半力,不改变力的方向。

4.轮轴由轴和大轮组成,能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一、简单机械 1.为了省力,应选用动力臂长、阻力臂短的杠杆,但使用这种杠杆时,动力通过的距离要比阻力通过的距离长;阻力臂长的杠杆虽费力,但使用时,动力通过的距离比阻力通过的距离小,工作方便,在使用杠杆时,不能同时做到又省力,又少移动距离。 2.轮轴是杠杆的变形。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量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量的几分之一。 4.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为m,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2m+1,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定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量”的绳子段数n=2m。 二、功机械能 1.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作功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没有力也无所谓作功;虽有力的作用,但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作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作了功。 2.简单机械基本上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称为杠杆类机构、如杠杆、滑轮、轮轴;另一类是斜面类机械,如斜面、螺旋等。这二类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无用功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功的原理来研究。功的原理是机械的基本原理。它告诉我们,使用机械并不能省功。虽然不能省功,使用机械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少移动距离,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做功方便。 3.摩擦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使用简单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简单机械本身有重量,在提起重物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同时提起机械的一部分部件,克服这部分无

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电功和电功率》教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电能和电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知道电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读电能表,了解家庭用电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并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初步具有“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通过查电能表计算电费,使学生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变形。 教学难点 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学生用电动机、秒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察与思考:课件出示电饭煲、电风扇、台灯。 提问:以上电器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知识点一电能与电功的概念 教师提示认真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电功和电流做功的过程,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的过程。 学生回答:电饭煲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风扇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台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就是消耗了多少电能;获得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用符号“W”表示。 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电能转化的现象。 知识点二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102的“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猜想:电压、电流、电阻中你觉得哪个会和电流做功有关? 还想添加什么? 确定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压、电流、通电时间。 2.电路图设计: 3.实验原理:通过电动机提升物体高度,定性判断电做功多少。 4.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5.交流论证: (1)电路中电流、电压一定,通电时间越长,钩码升高得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2)在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电流越大,钩码升高得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6.实验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UIt。U:电压—伏特;I:电流—安培;t:时间—秒;W:电功—焦耳。 知识点三电能表 教师提示学生:4分钟内认真阅读教材P103~105“电能表”的内容,知道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仪表和会读电能表。并完成以下问题:1.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仪表?2.电能表怎样使用?3.电能表的计量单位? 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教师出示电能表讲解表盘上数据的含义。单位是千瓦时,又叫“度”,符号是kW·h。 课件展示电能表的使用:月末的示数减去月初的示数,即是本月的用电数。 板书设计 1.电功的概念:电流做功的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电功的单位:J和kW·h。 4.电功的测量工具:电能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总结出如下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似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从现象的分析入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初中物理电功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物理电功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功的概念和单位。 -掌握电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理解电能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电功与电流、电压和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能和电功的兴趣,认识到电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功的概念和计算。 -电能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功与电流、电压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能表模型或实物。

-电源、导线、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家里用的电是怎么计算费用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电能和电功的概念。 2. 展示电能表模型或实物,简要介绍电能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二、新课讲解 1. 电功的概念: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功。 2. 电功的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也是电功的常用单位,1kW·h= 3.6×10^6J。 3. 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其中W为电功,U为电压,I为电流,t为时间)。 4.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究电功与电流、电压和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三、实验操作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源、导线、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等器材,测量不同电压和电流下灯泡的亮度,并记录数据。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功,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电功的大小。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电功与电流、电压和时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电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3 功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功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激发兴趣,增进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认识目标: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会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对1J的功有多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对不同机械的研究,你能说说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与使用扫帚扫地的特点吗? 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自学与互帮 1. 自学内容一: P14活动“探究斜面” 自学方法:请你阅读教材P14做一做,完成下列填空(1)~(3) (1)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F时要拉动;拉力F的方向要与斜面平行。 (3)为了多测几次,更好地发现规律我们可以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改变;也可以改变斜面的高度来改变小车上升的。 (4)教师演示,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 测量序号 F / N s / m G / N h / m Fs / (N•m) Gh / (N•m) ① ② ③ (5)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组内交流你的发现(至少写出2条) ; ; 。 教师释疑: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否使用了机械,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 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2.自学内容二: P15第4段至第6段 自学方法:(1)机械功的定义:与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用符号表示功(2)功的公式;功的国际单位,用符号表示。 (3)1J的功有多大?。 教师释疑: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②运动员举着杠铃原地不动③推着小车前进 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 二是。 (4)同组同学交流:教材P15所示的几种情景中,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b) ; (c) ;(d) 。 (5)阅读教材P16例题,思考:为什么陈杰同学对水桶的拉力F=G (三)当堂练习 1.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 ,二是__________ _。 2.大吊车起吊货物上升5米,是______力对______做了功。一块石头从悬崖边掉下,是______力对_____做了功。射箭运动员,用弓把箭射出,是______力对______做了功。 3.用40牛的水平拉力将重为100牛的物体沿水平方向拉动3米,此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_____焦,拉力所做的功是______焦。 4.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滚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捅水从地上拎起。 (四)适度作业 P11-P12《必学教程》功(1) 知者加速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用具

锤子、钉子、多媒体 四、新课引入 1.起重机吊着建筑材料上升,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2.马拉着雪橇前进,雪橇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雪橇的前进做出了“贡献”?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贡献。在物理学中,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是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五、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叉车举高货物、锤子锤钉子的过程:货物(钉子)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分析火箭发射的过程,马拉车过程,起重机吊起重物的过程,有没有力对物体做功?4.分析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人使出很大的力推石头,但没推动,人做功了吗? ②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有力对网球做功了吗? ③手提行李箱沿水平方向行走,人对行李箱做功了吗? 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 (1)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偏向上挪动间隔,也就是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即“有力无间隔,不做功”。 (2)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即“不受力,不做功”。 (3)手对行李箱的拉力竖直向上,行李箱水平匀速移动,拉力的方向与货物移动距离的方向相互垂直,也就是说行李箱在拉力的方向上并没有移动距离,拉力没有对行李箱做功,即“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 功 功率教案

功功率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 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顿) S:m(米)P:W(瓦特) t:s(秒)在用公式W=FS计算功时,必须注意F与S的同方向性,即S必须是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或F是在S方向上施加的作用力.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的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 = 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 二、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2、说明: ①功的原理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对于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人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不计摩擦)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功教案苏科版

初中物理功教案苏科版 三、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2)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四、教学过程: 1、诊断补偿:(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如何? 2、导入新课: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

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3、探究斜面,交流合作: 4、教师小结并板书: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总结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还有一个专用的单位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让学生课后了解科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1焦=1牛顿·米。 教师强调: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做功的的多少只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再次,让学生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例题:陈杰同学将质量为10kg的水桶从离井口3m深处提到井口。在这一过程中,陈杰对水桶做了多少功? 5、知能训练:(1)小张提着一桶80N的水上坡,已知坡的长

初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物理课总是很多学生都觉得很枯燥的课程,因为有很多物理量和实验都需要去背记和制作,但是对于物理老师来说一堂很好地物理课需要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把内容都灌输进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功和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初中物理功和能教案1 知识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3.理解功率的概念。 4.知道功的原理。 5.知道有用功和总功。 6.知道动能和势能。 考点:功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能力: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掌握—学生提问---学生练习 1.功 (3)功的计算: 功: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①W=F·S=Gh(克服重力做功) ②W=P·t 国际单位:N·m;焦耳,简称焦,符号J。1J=1 N·m

2、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合。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1)斜面 (2)杠杆①W有用=G·h ②W额外=f·S ③W总=F·S=G·h+fS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 (轮轴效率) (3)定滑轮(a) ①W有用=Gh ②W额外:摩擦及绳重 ③W总=F·S=F·h (4)定滑轮(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F=F·S物 (5)动滑轮及滑轮组(a) ①W有用=G物·h ②W额外 ③W总=F·S=F·nh=(G物+G动)·h (6)动滑轮及滑轮组(b) ①W有用=fS物

②W额外: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 ③W总=F·SF=F·nS物 3、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公式:. (2)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与机械效率无关) (3)机械中的功率 4、机械能(1)动能:(与m、v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愈大,它的动能愈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愈大,动能愈大。(2)重力势能: (与m、h有关)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3)弹性势能:的能量。5.易错知道辨析 (与弹簧本身、形变量大小有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易错知识点一:判断力是否做功。 例1 (20xx 房山)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 ) A.跳水运动员由跳台向下下落B.冰球在水平冰面上滚动 C.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 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举在空中静止不动【针对训练】 (09 重庆)如图1 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C.文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