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word教案文档: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高三历史word教案文档: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高三历史word教案文档: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高三历史word教案文档: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高三历史教案: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高三历史教案: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

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图三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2)淝水之战2.(1)拓跋珪北魏(2)平城3.(1)黄河流域(2)②畜牧经济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徭役征发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2)儒家经典2.(1)统治经验鲜卑族(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1、宗主督护制——制度建设的弊端: (1)性质: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 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有,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 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水准不等的农民(又称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 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拓跋鲜卑缺乏封建 统治的经验,按照公社结构理解这些宗族坞堡组织,为了取得各地宗 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 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魏孝帝元宏改革时,采纳 给事中李?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2)目的: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内容:宗主(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农 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 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分为“三 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不过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因为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 定水准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因为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两组图文导入: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 引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构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 答: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教师:以表格形式展示北魏初期统治者的庙号、谥号、姓名,让学生找出对应帝王的政绩。(以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并提升整合材料的思辩能力) 步骤一: 教师先出示北魏太祖的信息,提问学生有关拓跋珪政绩。 学生: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399年称帝; 在位期间初步汉化政策中政治方面有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定居。经济上由畜

改革,迫在眉睫_高三作文

改革,迫在眉睫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三作文改革,迫在眉睫,感谢您的阅读. 2002清华刘海洋,2004云南马加爵,2010年西安药家鑫,近期复旦投毒等等事件,犯案的尽是社会上的高校学生,这不禁让人战栗起来,本应在校学习,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何会走上杀人的不归路?学生病态的思想为何没人纠正?我们开始质疑当今社会的大学在传授知识之余,是否去设法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扭曲和畸形的道德价值观有没有人去正确引导?答案耐人寻味。 当今大学的教育质量正面临着质疑,中国应试教育的狭隘教育模式也正被唾骂,只重视分数,会考只考学业,成绩好,能力好,就是所谓的“好学生”。这不免叫人觉得荒唐。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一个家教严厉,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钢琴十级的天才少年,未来的钢琴家,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瞬间扎了被害人张妙这么数刀。学校的好学生,家里的好孩子,父母的乖宝宝,思想竟恶劣如此境地,真让人大呼教育失败!人人都知道要重视三观,生命,伦理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是至上而下人人都不当回事,教育的舍本逐末可见一斑。 当我们去质问学校为何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会说人人都会装虚伪,如何测试?但正因为难,所以才要重视,社会,领导,教师,父母都不在意,又如何让学生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重视自己的品德?长持以往,悲剧将不会停止!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春秋时期,一个铁器农耕社会,思想文明高度发达,令国外学者惊叹不已。其原因是当时教育的模式是以思想为主。以最富盛名的儒家学派为例,孔子教学,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孟子注重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当时其他学派皆以精神思想层面为主导来教学,这样做,社会文明又怎么不会发达?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学生从小学入学,便开始学习语数英科音美劳体,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思想培养,而且能力的培养。从小就施以压,这也是造就日后思想扭曲的因素之一。故我认为,教育应化繁为简,小学以思想教育为主导,进行道德三观的正确培养,人文精神的树立,而不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客观条件 1.北魏的崛起 (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早期改革

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思考: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深度点拨]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主观条件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深度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两组图文导入: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 引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构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 契 … … ” ——《魏书·序记》 问: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答: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开封高二检测)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3.(2013·温州高二检测)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4.(2013·衡阳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 5.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6.(2013·福州高二检测)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 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发生 D.汉族的不断反抗 7.(2013·潍坊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北史》

高中历史选修1 第3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含详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 答案 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 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3.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 答案 B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A

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答案 D 6.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B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B.道武帝 C.冯太后D.拓跋宏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答案 C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D项。 答案 D 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 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3.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1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 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 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7.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一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往何处去 教案

专题一梭伦改革 一、雅典往何处去 【一】课标要求:知道贵族和平民对立的政治和经济表现;了解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是是贵族和平民矛盾激化的表现,萨拉米危机是梭伦改革的导火索和直接原因。 【二】重点:理解和认识雅典贵族和平民对立的基本情况和典型表现,帮助学生构建关于梭伦改革原因的知识体系。认识萨拉米危机对于雅典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三】难点:把握贵族与平民对立在经济、政治和法律上的具体表现,理清贵族与平民对立和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以及萨拉米危机之间的关系,并且知道它们对于梭伦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导入:回忆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内容,回答:在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改革家是谁?其中把雅典引上民主政治轨道的是哪一位?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 (一)雅典国家形成 1、王政时代--提修斯立国 公元前8世纪初,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雅典国家实行,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2、贵族共和国 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国,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二)公元前7世纪的社会危机 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1)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制定,压迫平民。 (2)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剥削平民。 剥削方式:、、。 生动写照:汉。 2、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原因: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但在政治 上。 3、主要矛盾及影响: 主要矛盾:与、的矛盾。其中,与 的矛盾更为尖锐。 影响: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解决危机的尝试〗 (一)基伦暴动 1、过程:公元前631年基伦企图乘机建立政治。雅典贵族和联合 起来反抗,暴动失败。 2、影响: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二)《德拉古法典》 1、背景: ①暴动的失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试图改革体制。 ②当时雅典没有法,贵族把持法庭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2、法律编订:公元前621年,执政官编订法典《德拉古法典》。 特点: (3)意义: ①《德拉古法典》作为雅典第一部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是这一法典是站在立场上编订的,不能解决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 (三)萨拉米危机 暴动和立法都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酝酿暴动。与此同时,雅典的西部邻居麦加拉乘机夺取岛。雅典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二、本课知识结构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优秀教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教案 教案1 梭伦改革前的雅典社会 一、爱琴文明孕育的雅典城邦 探究点1 独特的地理环境: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答案(1)不同: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古希腊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广阔的平原;山岭纵横、河流交错,海岛星罗棋布。 (2)结果: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地理环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点2 城邦政治 材料与古代东方国家一样,在爱琴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0~前12世纪)与“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各邦普遍实行君主制,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雅典的贵族政治也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贵族制与君主制不同,它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因此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它废除了个人独裁,建立了集体统治的观念。 思考:(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一政治制度对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该时期雅典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贵族政治,即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2)贵族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为雅典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创造了条件。 二、雅典的贵族专政和社会矛盾 1.贵族与平民的对立 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3.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贵族政治不仅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而且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岳麓版) [重点精讲]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各阶层各处于怎样的状况? (1)贵族:把持国家经济、政治特权,利用多种方式压迫、剥削平民。 (2)平民:经济上贫困,经常面临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政治上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3)工商业奴隶主: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没有地位,受贵族歧视。 [归纳总结]当时雅典主要有三大矛盾: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与氏族贵族的矛盾、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前两对矛盾是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重点精讲] 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对早期雅典社会的作用。 (1)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2)成为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重点精讲] 雅典改革有何必然性?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在雅典一方面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另一方面是工商业奴隶主也不满贵族专权,造成雅典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尖锐的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平息矛盾,进行深刻的改革。 (3)改革是外部环境压力的结果。由于雅典社会动荡,附近的梅加拉等城邦赶上并超过雅典,甚至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③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④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深度认识]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主题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 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影响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推行汉化改革,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影响: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图示北魏政权的更替

人教版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人教版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 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 ☆部族与政权兴衰: 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A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B教学目标: C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

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过渡: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统一对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拓拔珪的汉化改革(奠基)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1)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 (4)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5)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5: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的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与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必然性、必要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论证、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2、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电影《花木兰》剧照及剧目

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花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屡建奇功。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流传民间,激励无数爱国将士保家卫国。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 东汉——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与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 2、魏晋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3、北魏的崛起: 1)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2)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 3)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吞并。 4)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4、北魏的发展: 1)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表现: 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圭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学习要点】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容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建议】 北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学习本单 元容时应注意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次 改革的意义。 建议同学们在了解北孝文帝改革基本容的同时,可与中国历史上 其他的改革作一比较,以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先介绍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野蛮落后的民族: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冉闵灭后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北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目标】 识记:北魏的崛起;北魏重新同意黄河流域;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的缺陷及陕西人民起义;拓跋宏登基;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北魏崛起和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思考:拓跋珪和拓跋焘是怎样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这种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阅读教材:分析北魏统一后面临怎样的局面? (从三方面入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思考:1、北魏的各种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的缺陷?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我测试】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堂延伸】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宗主督护制制度建设的弊端: (1)性质: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又称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拓跋鲜卑缺乏封建统治的经验,按照公社结构认识这些宗族坞堡组织,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魏孝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2)目的: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内容:宗主(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12

第1课时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的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与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必然性、必要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论证、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2、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 东汉——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与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 2、魏晋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3、北魏的崛起: 1)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2)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 3)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吞并。 4)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4、北魏的发展: 1)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表现: 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圭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C、影响:使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时间:439年 2)意义: 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说明: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正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 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1、改革依据: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主要改革人物与措施: 1)拓拔圭改革——①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仿汉制设官制;④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⑤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拓拔焘改革——①广纳汉族士人;②修改律令,促进政权封建化;③发展农业,崇尚节俭;④崇尚儒学,培养拓拔人才; 3)冯太后改革——略 3、改革意义: 1)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封建化;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假如没有北魏统治阶级汉之前化改革的奠基,孝文帝也许照样会改革,但改革措施、成果、影响又会如何?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假设,我们更易认识到北魏统治阶级之前改革的重大奠基作用,也更能体会到需要不断推进的真正意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制度欠缺(落后)的表现: A、宗主督护制: a、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b、影响: ①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 ②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 B、九品混通制: a、内容: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