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改革迫在

眉睫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A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B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魏的崛起;北魏

重新统一黄河流

北魏崛起的原

因;北魏统一北

探究前秦

统一北方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

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域;北魏学习汉族

封建政权的统治方

式方的原因和影

和北魏统

一北方的

异同

民族进步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赋税

制度缺陷;陕西人

民起义

北魏统一北方

后面临的统治

危机及原因;北

魏的民族政策

及原因

探究社会

改革的原

分组讨论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

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

矛盾

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冯太

后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冯太后对孝文

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

目的

探究学习

先进文化

的途径和

必要性

问题探究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

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

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

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C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合作探究】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3)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4)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5)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东魏北齐

北朝:北魏

南北朝西魏北周隋朝

南朝:宋齐梁陈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分裂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过渡: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推

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统一对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拓拔珪的汉化改革(奠基)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1)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

(4)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5)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拓拔圭”和“崔浩”图:

认识拓拔部的封建化进程开始于拓拔珪时,其封建化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结合,吸收汉族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3)意义

(1)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注意:此时北魏国家机构虽带有一定奴隶制的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是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

过渡:假如没有北魏统治阶级汉之前化改革的奠基,孝文帝也许照样会改革,但改革措施、成果、影响又会如何?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假设,我们更易认识到北魏统治阶级之前改革的重大奠基作用,也更能体会到需要不断推进的真正意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制度欠缺的表现:

①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

山林,隐瞒人口。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②赋税制度混乱: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役,农民负担沉重

当时北魏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实际上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财产而避税,还与地方官吏勾结,共同搜刮农民(地方官吏“纵富督贫,逼强侵弱”),农民本身贫穷则交税甚多,负担沉重。

(2)制度欠缺的影响:

①对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极为不利;(政府财政危机)

②加重广大人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更大的危机)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1)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2)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过渡: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

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奠基作用)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1)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阅读P35“资料回放”:了解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底蕴

(2)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3)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主观条件)

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小结: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本课小结】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拔珪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E布置作业:

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

前秦与北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统一了黄河流域,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是北魏政权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推行汉化改革,注重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

由此得出结论: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地区后,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落后民族只有主动适应先进民族的文化才能巩固统治。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