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两组图文导入: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引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

答: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教师:以表格形式展示北魏初期统治者的庙号、谥号、姓名,让学生找出对应帝王的政绩。(以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并提升整合材料的思辩能力)

步骤一:

教师先出示北魏太祖的信息,提问学生有关拓跋珪政绩。

学生: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399年称帝;在位期间初步汉化政策中政治方面有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定居。经济上由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文化上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教师予以肯定,并做出总结。鲜卑族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文化上学习汉文化,实质上都是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教师出示北魏世祖拓拔焘的信息,让学生查找相关政绩。

学生在课本的《历史纵横》里找出拓拔焘统一了黄河流域。(目的让学生关注课本的《历史纵横》、《学习之窗》、《学习延伸》等内容,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图。)

教师要分析为什么北魏能统一战乱纷飞的北方呢跟拓跋珪的政绩有没有相关因素呢

学生会思考在拓跋珪时期的一些早期汉化政策说明了当时鲜卑族积极地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思想,促进了鲜卑族实力的上升。

教师;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从课前两尊北魏骑兵佣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北魏的军事力量强大,推动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学生: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学生: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学生:北方人民渴望统一,希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

……学生的思路就被一一打开了。

教师:北方统一对当时有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从社会安定局面、统一趋势、民族融合以及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分别阐述。

教师:(因势利导)把拓拔浚、拓拔弘、拓拔宏祖孙三代的信息同时展示,以便学生了解孝文帝和冯太后的关系。此处为亮点:即把拓拔宏与拓跋珪的政绩做个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变化的趋势和实质。

学生: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远比其祖先更彻底更全面。(这是现象,关键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

学生:北魏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在加速。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些皇帝的谥号变化中证明这个观点吗

学生:从“武”到“文”,汉化的趋势在加强。

教师:历史学科需要关注生活观察细节。是什么因素促使孝文帝要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呢(引出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后,主要依靠强大的武力为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先看政治方面,对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展示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教师: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

学生:宗主都是地方豪强地主,雄踞一方,鱼肉乡里。长期以往,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加大了阶级矛盾。

教师:加大阶级矛盾的制度还表现在经济上赋税制度的混乱。原先规定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看两则材料。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

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教师: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学生:赋税增加,杂税较多,百姓负担重,寻求豪强地主的保护,政府的赋税来源受到限制。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孝文帝改革赋税制度要使之固定且大大降低人民的负担。引出新的租调制改革。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统治下阶级矛盾尖锐。

教师:材料四: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请思考: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学生:不能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

教师:展示崔浩的画像和碑刻。

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惊世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汉士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

教师:崔浩的真正死因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融的结果。

进行小结:北魏的统治制度引起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最终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这是改革的必要性原因。那孝文帝改革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顾)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拓拔珪和拓拔焘初期汉化,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教师:现在给你们一张名片:

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在世:442-490

出生地:长安

民族:汉族

信仰:佛教

籍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地区冀州市岳良)人

执政时期: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490)

特长:她熟悉儒家经典,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历史评价:中国古代着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推动民族融合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学生:3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再给你们一张名片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信仰:佛教

特长:诗赋

传世佳句:白日光天无不曜yào,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教师: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孝文帝在推动改革时自身有哪些优势

学生: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想通过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落后的局面,巩固统治。

教师: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小结: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

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

可能性: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

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冯小丽 学号0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 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 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2.三长制:北魏实行的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的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图解历史】南北朝至隋朝政权更替 【易错提醒】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正确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加快鲜卑族融入汉族群体的速度,促进北魏政权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鲜卑统治阶层的统治。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薛琨论文)详解

编号:昌一文章题目:以学生为本,体验历史,勇于质疑——《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性,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主题词:教材整合正文一、引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高教学时效性。 二、问题的提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是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三、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融合”中的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之前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之后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正是在大分裂时期黄河流域暂时统一的情况下,北方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的一种尝试, 结果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使汉族先进文化成为当时各族民众的广泛心理认同,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应是本课重点。我利用地图及表格对比,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利用师生互动活动“早朝议事”,学生参与历史、体验历史,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质疑、辩论等学习方法,在所创设的历史情景中质疑、释疑,得到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分析能力欠佳。我校学生热爱历史学习,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针对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合作学习的方法,希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本课活化,细化。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 1.鲜卑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现在怎么没有鲜卑族了?这一问题最感兴趣。 2.孝文帝为什么非要施行汉化政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吗?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我力求在课堂实施中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了解历史,增添乐趣,提高教学时效性。根据以上学情现状分析,我将“从正确的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大趋势”设定为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观察图片和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胡汉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具体史

(完整word版)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 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 “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目标导航] 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 一、背景 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二、内容 1.经济方面:均田制 (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政治方面 (1)三长制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4)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2.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论要旨] 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点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的经验和____加工制作技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答 案) 第第2课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难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 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 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 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 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 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 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A.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 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高中历史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能分析出改革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 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改革的作用,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2学情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封建化改革,也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征服同化的过程。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富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教材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主要阐述改革背景。第二、三、四、五目主要讲述改革内容,第六目概括影响。其逻辑关系主要从背景入手,分析当时北魏统治下的社会矛盾,了解由此产生的改革措施极其内容,进一步分析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意义。 3重点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难点)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展示北魏两尊骑马武士陶俑图。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7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课堂反馈】 1、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四、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冲免冠陈谢。又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舛违之罪,实合处刑。”孝文曰:“若朕言非,卿等当奋臂廷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卿等之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1

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组讨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意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让学生理解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的精神;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课件,课件里面出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原因?一个是改革的主观原因?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之后选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好,讨论开始,时间为10分钟。 师:时间到。首先先由二组同学总结一下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原因。 ·二组学生:客观原因可以精炼为两点,第一点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方;第二点是:统治危机加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补充为主)。 师:二组同学代表总结得非常好,很具有概括性。请坐。下面我们就具体的一些知识进行补充性讲解。首先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方”,北魏的崛起涉及到了北魏建立者的族源问题。同学们,北魏的建立者是谁?他属于什么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