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说史word版

经济学说史word版

经济学说史word版
经济学说史word版

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绪论

一、经济学说史

?概念: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说:人们对生产关系的认识。

?特征: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二、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1.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原意是家计管理。

2.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1575—1621)孟克列钦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3.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4.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1835年9月1日--1882年8月13)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5.1890年A.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

?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

三、为什么学习、研究经济学说史

?回顾:历史上新的经济学说的创立总是立足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展望:判断经济学说发展的趋向、推动理论发展。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概述

一、西欧重商主义的产生

6.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

7.“重商主义”源自斯密的“富国论”一书。

8.重商主义是在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马克思把重商主义称之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索”。它的最基本观点是把金银、即货币说成是社会的唯一财富,事实上“正确地说出了社会的使命就是赚钱。

★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

1、在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商品生产日益扩大。随着商品生产的增长,对货币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这成为当时最突出的经济现象。

2、封建主对金银的需求也增加——为满足购买奢侈品的需要。

这一切使得货币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起来。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1.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社会财富。

2.财富的直接来源除了金银矿外,是顺差的对外贸易。

3.保证通过顺差增加货币财富,国家应当积极干预。

4.奖励增加人口。

第二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

共同点: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多卖少买?重金主义?”守财奴” ?多卖同时要大量的买?重工主义

?放诱鸟

不同点:对如何增加货币财富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第三节英法两国的重商主义

一、约翰·海尔斯的经济思想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曾任英国政府官吏,1549年著《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对话》(《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

主要观点

1.反对铸币不足值

2.反对从国外输入商品,尤其反对本国能生产的产品进口

3.限制英国某些商品的输出,除非它们能换来金银

4.主张贸易管制,力求外贸出超

二、托马斯·孟( Thomas Mun 1571~1641) 的经济思想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英国呢绒商,曾任东印度公司董事。东印度公司最早获得特权,可以出口一定的黄金,但条件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再进口相同数量的黄金。1664年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主要经济观点

1.强调商人和对外贸易在增加财富中的作用。

2.反对禁止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只有在流通中货币才能增值。

3.提出发展对外贸易,最终保持顺差的措施。

4.主张发展航运业及转口贸易。

5.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6.“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这就是托马斯·孟的信条。

三、孟克列钦的经济思想

安徒安·德孟克列钦(1575-1622)法国金属器具的制造商,戏剧家。1615年著《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概念。

主要经济观点

1.财富即为货币,谋取黄金的最好办法是对外贸易。

2.重视商业

3.提出增加财富的措施

外贸管制

用政府权力发展法国工商业,应供应自己所需的一切商品。

保护国家资源,不准外国人勘探开发。

4.一国之富,不在于金银之多,而在于生活必需品。

四、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

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1619-1683)法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重商主义的实践者,无著作。

主要经济政策

1.鼓励本国工业发展,特别强调发展本国皇家手工工厂。

2.取消国内部分关卡,统一税率;改革税制,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改善交通,便利国内贸易。

3.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禁止外国工业品输入,鼓励原料进口,同时禁止本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出口,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4.建立海军,发展航运业,建立庞大的舰队和大型商船。

5.推行殖民扩展政策,提出贸易就是常年战争。

第三章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产生的国家是西欧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发生和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反映着工业资本的要求,将理论研究的重点由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

英法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重农主义—西斯蒙第

基本特征:研究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前提

(一)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历史事实作为前提: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产生并确立起来;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还没有充分展开,社会上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7 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因素有很大增长。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消除封建制度的束缚。1647-1648年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几以反复,最终在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这为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利益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

17 世纪下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开始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商业资本逐渐丧失它的独立作用,

并开始从属于产业资本。

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本性描述成不依历史环境为转移的东西,并最早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个人利己主义。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在科学上的主要功绩: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还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的本性”出发,力求寻找和讨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自然规律”,以及自然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及著作

威廉·配第(1623-1687)从事过多种职业,马克思把配第称作“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但是,配第在学术上却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即是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又是当时称为“政治算术”,现在称为统计学的创始人。他最早试图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支出。

配第的著作很多,涉及到的内容很广,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有重大影响的是:《赋税论》(1662 年出版)、《献给英明人士》(1665 年写)、《政治算术》(1672 年写)、《爱尔兰的政治剖视》(1672 年写)、《货币略论》(1682年写)。配第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死后发表。

著作评价:从著作内容上看,配第是英国土地贵族有密切联系的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因为他意图建议加速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即土地的分离过程,同时还力图证明英国担负有征服世界市场的使命。

二、配第的研究方法

★配第研究方法的特征:

·摆脱了经院神学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直接研究现实。

·他的研究方法不再停留在感官能够感知的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而是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他对“政治机体”进行了解剖分析,就是以抽象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运用。

·配第强调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数学方法只是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了更精确的提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

三、配第的主要经济观点

(一)价值理论

1.配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第一个提出了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从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2.他研究商品的交换规律时,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3.政治价格就是有时比较昂贵有时比较便宜的、经常发生涨落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

4.自然价格是政治价格的涨落中心,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价值。

5.配第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

6.他分析了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开始用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得出了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的结论。

7.配第提出,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以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商品比如小麦的价值量同农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而同生产小麦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例。

8.配第还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量来决定的。他指出一定量的商品和一定量的货币相交换是因为它们的劳动量相等,因此,劳动量就是货币和其他商品得以交换的基础。

9.他认识到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开采白银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二)分配论

配第的分配理论是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展开的。

1.工资论

1)配第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由维持工人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2)配第当时的英国、工资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工资是工资的最高额,凡是违反这个规定要受惩罚。工资是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由于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而有高低不同。

3)配第反对增加工人工资。

2.地租理论

1)在比较了耕种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认为地租是补偿耕种费用即种子和工资后土地生产物的剩余。这个地租是实物形式存在的即表现为谷物。

2)配第所说的地租事实上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价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3)由于配第把地租看成包括了全部剩余价值,就认为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为工资和地租,根据这种见解,认为工资和地租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

3.货币与利息论

在《货币略论》中,指出:货币并不是富裕的标志,货币不再被看成是价值的真正形式,而被看成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利息问题: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土地可获地租,或将货币贷出可获利息。利息是一定时期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即货币的租金。货币的租金(利息)是由土地租金引申出来的,是地租的派生形式。他强调利息应当和地租一样多。在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利息量至少应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所产生的地租。在安全不可靠的情况下,除了单纯的自然利息之外还应加上一笔保险费。

(三)经济增长论

配第提出,他研究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的“安宁和富庶”,即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配第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对节约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他关注技术改进对于节约劳动、降低成本的作用,他还提倡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

配第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不是土地和人口的绝对数量,而是土地和人口的素质以及人口的构成与密度。他提出应鼓励人口的增长,同时就现有人口而言,他主张应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增加生产性劳动者数量。

赋税政策:反对对资本征税,应向土地所有者和贵族课税。

第三节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配第之后,一批经济学家基本上沿着配第的路线,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的问题上,发展了英国古典经济理论。

1.洛克和诺思的经济思想

洛克:利息论,把利息看作是“货币的租金”,明确地把地租和利息的产生归结为生产资料与直接生产者相分离的结果;利息与地租一样是占有别人劳动的结果。

诺思:《贸易论》:批判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利息论:利息是资本的租金,不是低利息促进了贸易,而是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民资本,从而使利息下降。反对人为地强制地降低利息。利息率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2.马西和休谟的经济学说

★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的原因》

1)自然利息率不是指现实的利息率,而是指应当存在的一种公平的利息率。

2)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润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利息只不过是利润的一个部分;利息的降低是由资本积累及由此引起的利润下降造成的。

★休谟:《人性论》是他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

利息论:纠正了把货币和借贷资本混同的观点,指出“利息率并不取决于金属货币数量的多寡”;

利息的高低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贷需求的大小;二是满足这种需求的财富的多少;三是经商利润

的高低。

货币数量论

马克思把休谟的流通理论归为三条原理:

(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

(2)一国流通中货币量代表着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下降,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相反如果货币增加,商品的价格亦提高,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降低。

3、斯图亚特的经济学说

《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年)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英文著作;马克思称他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他的理论系是以重商主义为基础的,但又不同于其他重商主义者;

利润论:最早系统地研究利润,

提出三个概念:绝对利润、相对利润、混合利润。

绝对利润:对谁都不意味着亏损,它是劳动、勤勉或技能的增进的结果,它能引起社会财富的扩大或增加;

相对利润:对有的人意味着亏损,它表示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摆动,是总基金不变情况下一些人亏损,另一些人获得利润,因此他把这种相对利润称为让渡利润。

混合利润:“一部分是相对的,一部分是绝对的,二者能够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交易中”。

第四章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概述

17世纪下半叶,法国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十分薄弱。法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加上路易十四时期柯尔培尔的极端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的一部分工业得到发展,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限制农产品出口)。加上封建贵族层次剥削,赋税负担沉重,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破产,又反过来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加上路易十四挥霍无度,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建造豪华的凡尔赛宫,更使整个国家的财政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布阿吉尔贝尔呼吁重视农业,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规律进行了探讨,开创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道路。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以F.魁奈和A.-R.-J.杜尔哥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主义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

一、布阿吉尔贝尔生活的时代

比埃尔·勒·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著作《法国详情》,于1695-1696年匿名发表,1705年发表《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和1707年的《法国的辩护书》。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的“长袍贵族”。1689年地方总监(花重金买到)

二、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

1、农业的繁荣是社会各部门繁荣的基础。“没有一个行业不是靠土地的产品来维持生存的。”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赋税太重使农业遭到破坏。

2、价值论:1)认为社会上的劳动应当依据正确地比例分配于各生产部门,使社会生产和需求保持平衡。2)通过自由竞争各部门就能达到按比例的分配劳动,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商品时所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3、货币论:反对把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却又片面地否认货币本身也是财富。“货币本身并非财富。”甚至主张保持商品交换,废除货币。

4、*经济改革计划:1)改革税收制度,实行普遍征税,富者多缴的原则,实行累进税制;2)要求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

第三节坎隆蒂的经济理论

一、生平和著作

理查德·坎隆蒂(1680-1734)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经济学家,著作《商业性质概论》是他惟一的著作。(富有的经济学家)

二、一般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土地是财富产生的源泉,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任何物品都有内在价值;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

2、工资理论:对最低限度生活资料作了具体说明;考察了工资的不同形式,认识到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货币理论: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作用,提出了“一国中货币的充裕与稀缺永远会提高或降低交易之中的一切东西的价格。”

4、利息理论:认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一国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压低该国的利息率。

5、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

1)农业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

2)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和国民生活的关系。把一国居民区分为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部分。

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第五章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概述(重农学派的产生及特点)

?魁奈的经济学说

?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重农学派的产生和形成

1.柯尔培尔的极端重商主义

2.罗氏制度的破产

二、重农学派的特点

(一)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的理论基础

1)“自然秩序”学说在重农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农主义”这个名称一般认为是杜邦·德·奈穆尔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在1767年出版了一书,概述了魁奈的学说,书的标题为《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自然的政治结构》。“重农主义”是由两个希腊词“自然”和“统治”构成。

2)重农学派为“自然秩序的科学”

3)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秩序:一是自然秩序(由上帝制定的);二是人为秩序。

4)应该根据自然秩序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

5)所以他们从“自然秩序”中引伸出来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东西。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也就变成万古不变的,永恒的生产方式,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固有的一种观念

(二)重农体系实质与外观的矛盾

重农主义体系的封建主义外貌表现在:

第一,重农学派的理论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看起来则好像是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一个佃户;

第二,重农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看起来则好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打算。

重农学派在政治观点方面,他们并不主张取消君主专制和实行民主政治,但反对暴君,即反对专制君主的独立专横,认为专制君主应当根据自然规律来管理国家。

(二)农业才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重农学派的结论:只有农业才是国家致富的源泉,才是国家繁荣的根本。

★中国思想对重农学派的影响

16世纪起儒家著作及有关中国典章制度的报告相继由西方来华的耶酥会教士传入欧洲。17世纪中国文物与特产大量贩运到欧洲,形成遍及整个欧洲的“中国热”,18世纪前半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热”对于欧洲18世纪的文化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伏尔泰提出“全盘华化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的最好的国家”;“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

这一时期巴黎学者编辑的关于中国三大名著:都哈德《海外传教耶酥会士启示及珍奇书信集》,34卷,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哲学、科学以及工商业诸情况;都哈德《中华帝国及华属鞑靼之地理、历史、年代记、政治及科学全志》,被公认是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布雷德耶、布雷魁尼、萨西编辑《北京耶酥会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纪要》(《中国纪要》),16卷。法国学术界以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为时髦。

1768年法国哲学家比埃尔·布瓦佛在一部游记中写道:“到北京去!去瞻仰那最有权威的人,这才是上天的真正完备的影象呢!”

无名氏著《中国哲学家论孔子道德教的书札》,1688年巴黎出版;无名氏著《中国政治家孔子的道德》;M·D·S著《中国的政治道德论》,1729年出版;巴莱纳译注《孔子的诗、自然法典》。

★魁奈与孔子

伏尔泰推崇孔子:他以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作为座右铭;悬挂孔子画像于家中,敬之若神祈;确信“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魁奈称为“欧洲的孔子”,著有《孔子简史》,《中国的专制制度》(1769)。在魁奈的眼里,中国“强大的帝国,胜过欧洲最文明的国家”,孔子的《论语》“胜过希腊七圣之语”。他大声疾呼,希望欧洲的孔子出现。

米拉波在魁奈去世时发表的演说词:“孔子的整个教义,在于恢复人受之于天,而为无知和私欲所掩蔽的本性的光辉和美丽。因此他劝国人存敬奉戒惧之心,爱邻如己,克己复礼,以理制欲。非理勿为,非理勿念,非理勿言。对这种宗教道德的伟大教言,似乎不可能再有所增补;但最主要的部分还未做到,即行之于大地;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工作,他以特别聪睿的耳朵,亲从我们共同的大自然母亲的口中,听到了‘纯产品’的秘理。”

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

魁奈(1694~1774),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重农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出身于地主家庭。长期行医。1749年任路易十五的宫廷医师。魁奈大约在60岁时才开始关心经济问题。主要代表作:《经济表》和《经济表的分析》。

二、主要经济思想

1.“纯产品”学说(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1)纯产品:指新创造出的产品超过被消耗部分的余额,实际是新财富的增加。

(2)纯产品的产生只可能在农业部门的大耕作中(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经济)产生。

在魁奈看来,纯产品的产生是自然的赐予。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加。

★纯产品学说

重农学派的“纯产品”学说同他们的交换等价性理论密切相联。

重农学派意图反对重商主义者关于流通是财富源泉的观点,认为在符合“自然秩序”的制度下,即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下,交换总是等价物与等价物的交换,价值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增殖。

★纯产品的产生

A.流通领域:不产生纯产品(等价交换原则)

B.生产领域:财富的生产方式

?财富的相加:把各种消耗掉的价值相加在一起。(工业)

?财富的增加:价值成倍地增加。(农业)

2.社会阶级结构理论

(1)生产阶级(生产纯产品):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

(2)土地所有者阶级(占有纯产品):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贵族和僧侣,以及所有由国家付给薪俸的官吏。

(3)不生产阶级(不生产纯产品):由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工作和别种劳动的人组成。

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是最早把社会分为阶级,并试图以此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家。

3.资本理论

农业资本家的经营资本,即他所说的“预付”划分为两部分:

(1)“年预付”,即每年要预付出去的部分,包括种子、肥料和工人的生活资料;

(2)“原预付”,即几年才预付一次的部分,包括农具、大耕畜、仓库、生产用建筑物等。

4.《经济表》

(1)土地的租佃制度及与之相联系的大规模资本主义农业,已经普遍地被采用;

(2)为简单起见,只考究简单再生产;

(3)国家已采取了重农学派所倡导的社会经济改革;

(4)每一个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论,只考察各个阶级之间的流通;

(5)各个阶级之间所进行的买卖,都合算成为一个总数;

(6)撇开对外贸易,即假设一个完全闭关自守的“封闭社会”。

★《经济表》(流通前)

★《经济表》(流通后)

5.经济政策和主张

1)自由放任。判断一个社会健康与否就看它是否符合自然秩序的标准。

2)实行大农业经营。魁奈认为小农业经营想获得很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

3)整顿税收。实行单一租税还可以简化税制,大大降低征收税时花费的费用。

4)维护私有制。私有制的安全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魁奈经济政策主张的总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提倡生产(主要是耕作)和贸易领域的自由放任或自由竞争。

6、错误:

(1)生产阶级的预付有“年预付”和“原预付”的区别,但不生产阶级则没有这种区别;

(2)年总产品应该是70 亿,而不是50 亿;

(3)不生产阶级把20亿工业品全部卖给了土地所有者阶级和生产阶级,而自己没有工业品供自己消费。

第三节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一、生平。

杜尔哥(1727~1781)法国继魁奈之后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A.斯密在巴黎相识,也曾是魁奈的座上客,但他没有参加他们的派系活动,不是魁奈的门徒。但举凡创自魁奈的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几乎无不接受。出身于贵族家庭。在巴黎历任公职,如海军大臣和财政大臣(任职2年)。他试图进行多方面的财政改革,试图取消若干苛捐杂税。但这些侵犯特权阶级权益的措施引起了宫廷和贵族的强烈反对,被免职后法令也随之被取消。

二、杜尔哥及其经济学名著

杜尔哥的名著《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在与两位中国留学生高类思(1733~1780)、杨德望(1734~1787)一起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撰写完成的,杜尔格多次声明此著是为了帮助两位中国学生理解他所写的《中国问题集》而作的“序论”:“此小册子全不是为刊行而作的,而为关于中国经济之状态之问题的序论,以之赠与欲得解答此问题之一般观念的两中国人。”

《中国问题集》包括52个问题。

杜尔哥的主要经济著作是1766 年写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9年,在P.-S.杜邦·德·奈穆尔(1739~1817)的劝说下,杜尔哥将本文投稿于《公民日志》,分期登载。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他发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党的论点,在他那里,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他把魁奈所称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内部又再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杜尔哥认为,资本家是通过垫支资本,使用别人的劳动而取得利润。他还认识到雇佣工人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时候产生的。工人因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工资只限于维持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但他强调这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赐予,认为只有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超过他的劳动工资,并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

三、杜尔哥的经济政策主张与社会改革

1774年秋取消谷物贸易的限制,在国内实施了谷物贸易自由。

1775年对运进城市的谷物实行了减少税款的措施

1776年取消了对酒类的限制,实行了贸易自由。

第六章斯密的经济学理论

斯密(1723~1790),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律师兼海关官吏。

1759 年出版《道德情操论》。1762年获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764年任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曾前往法国,与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交往。究和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斯密与中国

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有三十余处,他考察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斯密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这主要表现在(1)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2)人口众多且最勤劳;(3)土地肥沃且耕种得最精细、最好;(4)手工业和制造业更为进步;(5)有良好的水路交通。

斯密对中国停滞原因的分析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中国特别重视农业,极端轻视甚至排斥对外贸易:“中国的政策,就特别爱护农业。……中国人不重视对外贸易”。

?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斯密对中国发展的设想

?中国要发展经济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加强分工,扩大市场。中国有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气候是各种各样的,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物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国可以内向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拓广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也不能单纯地闭关自守,而应该对外开放,同外国进行广泛的自由贸易,不仅要开拓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外市场,寻找本国的比较优势。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通过更广泛的航行,中国人自会学得外国所用各种机械的使用术和建筑术,以及世界其他各国技术上、产业上其他各种改良。”“如果这种国外贸易,有大部分由中国经营,则尤有这种结果。”

一、斯密的时代背景

斯密生活在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而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此时,英国已是一个工业园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英国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此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一步确定和巩固,有待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和大机器生产的普遍建立。然而资本主义积累却有着许多障碍需要扫除:首先,当时占据首位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基础太狭窄,劳动生产率不高,剩余价值的榨取有限。因此,历史迫切提出要用机械来代替手工业的任务;

其次,若干陈旧立法的限制。这些法令、制度是适应封建社会的要求的,因而束缚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发展,妨碍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

最后,保护关税的阻挠。

二、斯密的生平

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后来又到牛津的巴黎奥学院学习道德与政治科学、语言学。后来返回他母亲家中自学2年。之后在爱丁堡作了些关于修辞学和文学的演讲。1751年,被评为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和道德哲学教授,这一职位斯密干了将近12年。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辞去教授职位后,担任查尔斯·汤森德继子的家庭教师。1776年的《国富论》是在10年前在法国开始创作的。

三、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富国论》是政治经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著作。它汇集和大大发展了自配第以后一个多世纪的经济思想的优秀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富国论》共有5 篇32章,主题研究国民财富如何能够增长的问题。斯密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第二、从事生产劳动人数的增加。全书就围绕这两个问题的说明和论证而展开的。

研究方法:二元论:一方面使用内在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心理学;另一方面又使用外在分析方法,只把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中。

★《国富论》的结构

1776年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本篇一开始就分析了作为增进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之一的分工,随后分析了交换、货币和交换价值,论述了产品的分配,即工资、利润和地租。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讨论的主题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个积极因素--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特别强调了不断积累资本与合理利用资本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篇题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对近世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考察和总结。

第四篇题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最早的理论概括。

第五篇题为《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财政学问题,分析和论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财政史上著名的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四大税收原则,研究了国家财政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

(一)分工和交换理论

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

1、对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作了详尽的考察和分析;

2、接着又分析交换以及交换与分工的关系。

3、分工程度的高低要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与市场范围大小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条件。

★分工理论

分工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叙述的起点。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和方法:

第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操作的工人把全部注意力倾向于一种简单事物上,比较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斯密还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的分工。

★交换理论

分工要受市场的限制,也就是说分工的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斯密认为由于人的利己本性,产生一种“交换倾向”,所以交换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属性,而分工也就是人类这种自然的、永恒的本性的产物。交换和分工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利已的需要。分工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甚至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商业的社会。

(二)货币理论

1、先探讨了货币的起源。在交换中,一物的“相对价值”很多,货币便是由于人们为了从中寻求一种便于记忆的作为“共同衡量标准”的物品的结果。

2、详细考察了货币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3、对货币的职能作了详尽的分析。

★货币理论

他从商品种类的增多,交换的困难出发论证货币产生的必然性。斯密认为货币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就是商品同商品的交换。金属货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也是劳动的生产物,也包含着一定的劳动量,也具有价值。货币有两种职能: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又是价值尺度。斯密还探讨过货币流通量以及纸币流通的规律性问题。

(三)价值理论

1、最先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使用价值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价值论

什么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二重的:既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在交换中购买后支配的劳动:“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种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已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2、交换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斯密从分工、交换出发,肯定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确认一切商品价值时,却提出了自相矛盾的价值规定:

第一、他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为进一步明确商品价值的劳动数量,斯密还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它们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所支出的劳动量是不相等的。但斯密有时又把决定商品价值的耗费劳动作了主观的解释,认为它是劳动者对自己安乐、自由与幸福的牺牲,

劳动量的大小,则取决于这种主观牺牲程度的大小,而不是取决于客观的所耗劳动时间的多少。斯密的这种观点后来被视为劳动“负效用”的理论根据。其实斯密只是想对商品经济中的不等劳动均等化作出说明。

第二、斯密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的。在他看来,商品价值由耗费劳动决定的观点,只适用于资本积累以前的初期的野蛮社会,即简单商品生产的情况。那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与该商品所能购买的劳动是相等的。但是那以后,这两个劳动量就不相等了。价值已不再由耗费劳动决定,而由购买劳动决定,资本家出卖商品所换回的劳动量,除了用作支付工人工资部分(他认为,这部分就代表了劳动者在生产中所耗的劳动量)外,还包含有地租和利润,于是商品价值就不再由劳动决定,而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来决定了。

★斯密的教条

5)商品价值的表现,斯密认为有三种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另一种商品,可以表现为一定量他人劳动,也可以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

6)斯密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他感到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之间有矛盾,特别是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二者量的不等,便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转为收入构成价值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7)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已经不是惟一决定价值的因素了,借助劳动、土地和资本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价值不仅包括劳动的报酬,而且也包括资本和土地的报酬。所以,一旦开始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资本,以及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商品的价值本身就转换为一种生产成本理论。

8)工人-工资;资本-利润(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又是资本的报酬);土地-地租(地租是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

(四)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斯密从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然价格的概念,并认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不一定相符。

自然价格是指与工资、利润、地租的自然率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因而实际是指与由收入决定的价值相一致的生产价格。市场价格是指市场上实际的售卖价格。

◆价格论

1)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2)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

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调整。

◆工资理论

1)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斯密认为劳动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有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自然价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决定;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2)工资量的决定和变动规律,斯密提出工资额至少应等于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3)斯密在考察工资数额即劳动市场价格变动时还分析了人口的增减与国民财富增减的关系。他认为财富增长造成工资上涨,劳动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加;反之,财富缩减时工资下降,人民生活就贫困,人口减少。

4)斯密提出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首先把消费资料分为必需品与奢侈品,然后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物品归于生活必需品。

5)“效率工资”

◆利润理论

1)斯密明确指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出现的。

2)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以后的余额;另一方面又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

3)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4)利润变动的趋势同工资变动的趋势完全相反,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

5)竞争

地租理论

地租是工人劳动所产生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一个扣除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地租是土地生产物价格超过农业资本家普通利润以上的余额。

斯密没有专门研究级差地租问题,但他已经知道级差地租是由耕地的丰度和距离城市的远近两个条件引起的。

四、资本积累学说

斯密把资本看作是增加生产劳动从而增加资本主义财富最重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一)资本的性质。斯密首先认为。资本是能够用以取得利润的积累;其次他又认为,资本是用于继续生产的过去劳动积累,即生产资料。

(二)资本的分类。斯密从自己的资本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积累的观点出发,以其提供收入或利润的方式之不同,

★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大类。

(1)固定资本,是指那些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就能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一是企业中使用的机械和工具;二是经营企业必要的建筑物;三是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土地改良费;四是指社会上一切人学习所得的才能。

(2)流动资本,是指那些依靠不断流通、交换,不断更换主人才能提供利润的资本。流动资本也分为四项:一是货币;二是粮食及其他食物用品;三是制造衣服、家具、房屋之类的材料;四是已经制造但尚滞留在生产者或商人手中的待售品。

(三)资本的积累。斯密把资本的积累的方法,归结于节俭。他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

五、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劳动,凡是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之为生产劳动;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之为非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仅提供个人服务,不能生产价值和任何物品的劳动。

生产劳动部门包括农业、制造业、批发商业、零售商业;除此之外从事其它职业的人都是非生产性劳动。

斯密主张节俭以积累资本,主张减少非生产者的人数,以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来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支出,以增加国民财富。

六、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够比在真正出于本

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取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他认为政府是个没有效率的管理人,因为它的一些工作人员是疏忽而浪费的,对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感到兴趣,徒耗公币而已。他感叹地说,如果土地的管理交给政府,将得不到现有产量的四分之一。

他认为垄断的消极作用有二:

一是“独占乃是良好经营的大敌。”而出色的经营必然来自“自由和普遍的竞争。”因为“自由和普遍的竞争,势必驱使各个人,为了自己而采用良好的经营方法。”

二是独占违反了资本流向的自然驱使,使资本时而流向享有独占收入的特殊贸易,时而又限制这种贸易,其结果将破坏国家一切产业部门的自然均衡。

★国家的职能

按照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和某些公共设施。”

★斯密提出了四项收税原则:

第一、公平。即一国国民都有必须按照各自的收入的比例纳税,负担要公平;

第二、确定。即纳税数目、日期、方法都必须明确,人人清楚,不得随意变更,以免税吏弊;

第三、便利。即纳税方法、日期都有要给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第四、经济。即要使国民缴纳的税额尽量全部归入国库,减少税收费用,避免困扰人民。

在公债方面,斯密认为。这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所必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公债除因战争不得已而为之外,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他指责公债制度是“有害的举债制度”。

斯密有一整套的财政赋税的理论和政策,它构成了自己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以后的资产阶级财政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正如国内的分工和自由交换一样能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每个人把自己的劳动用来生产他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他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花费最少,比他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有利。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就高,成本就低,劳动和资本都会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会更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

第七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一、李嘉图生平、著作与方法

(一)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英国产业革命正蓬勃发展到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资产阶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厂制度确立了,产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发展起来。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议会改革,在经济上反映在货币改革和《谷物法》的存废上。

(二)生平、著作

李嘉图(1772~1823)Ricardo,Davi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三)李嘉图的研究方法

1)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是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的指导原则。

2)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的最有效的最可靠的途径。

3)采用抽象演绎法

4)李嘉图理论的前后一贯,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一元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他以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检验其他一切经济范畴是否与其相一致或相矛盾。因此他通过对现象描述法的批判,坚持了抽象法,克服了现象描述法对经济学研究的干扰,把科学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建立起一元的方法论。李嘉图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都是以这个方法论原理为基础,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充实了经济学,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学逻辑体系。

5)李嘉图把资本积累看作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源泉,把国民生产总值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当时英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是“黄金价格”和“谷物法”。李嘉图热心地参加了对这两个问题的辩论。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直接继承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并作出重要的发展。

·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②自利选择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年伦敦出版。全书共分32章,结构松散。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在前六章中。就前六章来说其逻辑结构也是不严谨的。论若干具体的赋税的十二章和论对外贸易的两章都是理论原则的运用,而其余涉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解释和补充的各章只能算为本书的附录。

·但李嘉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错误和缺陷:

第一、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一般的一切社会的生产关系,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忽略了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范畴看成是固有的、自然的东西。

第二、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形式的变化及其复杂性,这使他的理论遇到难以克服的难关,最终导致他的理论体系的破产。

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两个途径:

1.商品的稀缺性;(不可再生)

2.获得商品所必须的劳动数量。(可再生)

(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1)初步把价值同交换价值区分开

在一般情况下,他所说的价值,绝对价值和实际价值是指商品内在的价值,即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必需劳动所决定的价值的表现;他所说的交换价值,相对价值和比较价值,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交换时数量的比例关系。

(2)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间的各种关系。

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在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大小要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他把不同质的劳动还原为同一的社会劳动,把复杂劳动看作倍加的简单劳动。他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劳动,只不过他把最坏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

(3)他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中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他认识到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并指出只有工人新加入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

“原始社会”的价值决定: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资本”条件下的价值决定:他所说的资本是指生产工具,例如机器厂房设备等。在这种条件下,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仅适合于早期的“原始社会”,也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只能使商品价值分割为两部分:工资和利润,但并不影响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

(二)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和矛盾

★缺陷

(1)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没有研究劳动的性质。

(2)注意力在价值量的分析,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矛盾

第一、资本和劳动交换同价值规律相符合?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劳动和劳动力)

第二、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矛盾。(价值和生产价格)

(三)货币理论

(1)李嘉图在货币理论上的贡献

1)肯定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认为货币的价值也决定于所耗费的劳动量。

2)根据货币价值取决于所费劳动的观点,研究了决定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3)对纸币流通的认识:纸币只是金银币的代表,只能在国内流通,如果数量过多,必然引

起通货膨胀。

(2)货币数量论:他主要论述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

(3)稳定流通的方案: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二、分配理论

(一)工资理论

(1)李嘉图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商品,因而也有其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李嘉图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但他把劳动的“自然价格”(或价值)用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所用的劳动量来说明,事实上已正确地确定了工资的自然基础。

(2)对工资的变动,李嘉图用市场价格围绕劳动自然价格的波动来说明。按供求比例的自发作用实际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的市场价格,劳动市场价格在劳动稀少时昂贵,劳动充裕时便宜。工人人口自然增殖的变化起着对工资的自动调节作用。

(3)在研究工资发展趋势时,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即把工资收入作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总和中的一部分,考察工资所占比例的变化。

(二)利润理论

李嘉图从两种含义上研究利润。把利润同全部垫付资本相比较,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把利润只同可变资本比较,实际上是剩余价值。

他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利润是劳动耗费的结果。工人以工资的形式得到的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占有成为利润。他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李嘉图实际上把利润看作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利润量的变化规律:利润的变化取决于工资的变化,后者是原因,前者是结果,变化的方向相反。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资上涨,利润就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就上涨。由于工资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动,因而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

(三)地租理论

他认为在地主的名义地租收入中不全是地租,也可以存在土地资本的利息和资本家的利润。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级差地租理论:按级差地租下的地租的定义:“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他考察了级差地租。地租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土地的有限性以及土地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性。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地上增投等量资本的劳动,产量并不以相同比例增加,而总是递减。因此,“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所获报酬相应地减少而生产的。”

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的论述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且同土地耕作从优等地到劣等地的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相联系的。他认为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指出级差地租是由于投资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地租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并且在租约期内和租约期满之后分别落入农场主和地主手中。

李嘉图没有绝对地租,他认为最差土地是不提供地租的。

他指出了地租与利润的对立。(农产品的价值由边际耕地所投入的劳动决定)

四、资本积累、再生产理论与赋税原理

(一)资本理论

李嘉图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资本数量方面,而忽略了对资本本质的探讨。他把资本直接等同于劳动资料,把这个历史范畴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概念。他区分了两种劳动,即直接花费在商品上的劳动花费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工具、机器和建筑物等上的劳动,从而把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劳动的资本,实际上是可变资本;另一类是投入到工具、机器和建筑物上的资本,实际是不变资本,而且还漏了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受斯密教条影响,他没有完整的再生产理论体系,也没有比前人有更大的进步。

(二)资本积累与危机

“节约收入以增加资本”就是李嘉图的资本积累概念。

节省下来准备增加到资本中去的收入,应用来雇佣生产性劳动者,也即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可变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总收入)。在纯收入方面,他注意地租与利润的关系,认为低工资、低地租和高利润是较为理想的分配状况,因为只有高利润才能为增加资本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

资本积累两种方式:增加收入、减少消费(使一部分收入资本化)

★增加财富的两种方式:

1.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2.不增加任何劳动力,是等量劳动生产效率增大。

·危机问题:李嘉图承认局部生产过剩有可能,但否认普遍的生产过剩。

(三)赋税原理

李嘉图主张各行业实行自由竞争,国家不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应为资本主义创造或提供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一个节省开支的廉价政府。

他把政府开支归属于非生产性开支,因此,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开支最少的财政计划,最好的赋税是税额最少的赋税。他主张税赋征收应避免落在资本上。他了解税赋征收的转嫁的现象,并详尽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种类。他认为赋税征收的合理限界应是收入或剩余价值。比较三种收入,他认为地租是最适合的课税对象。他赞同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对政府大量发行公债,认为这会造成政府不知节俭。

五、自由贸易

(一)国际自由贸易思想

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

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二)比较成本学说

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或依据就是比较成本学说。例如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行贸易,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8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需要9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酒和毛呢,则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占优势。

按照理想的国际分工,两类商品最好都在葡葡牙进行生产,但由于资本和劳动转移的困难,不可能把两种商品都移在葡萄牙生产。

根据比较成本原则,葡萄牙可以生产成本最低的葡萄酒,英国可以生产成本比较有利的毛呢,两国进行交换都能得到利益,这一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界市场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一、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18世纪,法国还是一个农民占80%以上人口的封建农业国家。

2)工商业中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比重小且多为国家兴办,封建色彩浓厚,城市工商

业中小生产占的比重较大。

3)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为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开辟了广阔道路,产业

革命在法国迅速开展。

4)产业革命一方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城乡小生产者在摆脱封建奴役之后,紧接着落

入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之下。城乡小生产者陷于贫困、破产境地。

(二)生平与著作

西斯蒙第(1773~184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经济浪漫主义奠基人。原籍意大利。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新教牧师家庭,后移居法国。曾在巴黎上大学,继因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在里昂一家银行当职员。民主革命爆发后,回到瑞士,不久,因同一些贵族有密切往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西斯蒙第一度移居英国,后又重返瑞士,迁居意大利,置办产业,经营农庄,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00年,重返瑞士,此后一直在日内瓦从事著述活动。

★西斯蒙第著作

1803年《论商业财富》,介绍斯密学说,是其忠实信徒。

1819年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信徒转而成为激烈反对者。

1837~1838年,出版两卷集《政治经济学研究》,论证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提出的理论。(三)西斯蒙第的在学说史上的贡献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称他的学说为经济浪漫主义。

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小生产者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认为自由竞争导致私人利益增加而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失,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掠夺。要求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代替经济自由主义。是第一个和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

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他批评了英国古典学派单纯追求财富的增加,无视人们的享受,结果在英国贫者更贫,富者更富;国家更富,人民更加贫困了。

政治学包括:高级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

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两个方面构成。高级的政治学研究人的精神幸福;政治经济学则研究人的物质福利。

他把物质福利作为研究对象,与英国的古典学派理论对立;把国家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及进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与英国古典学派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立。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收入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再生产中的资本之间与消费它的人之间都应保持适当的比例,

这样,才能使所有人幸福。

2)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强调人、人的需要,批评李嘉图“常常为了抽象的理论而牺牲了人和现

实的利益。”他强调要注意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渴望,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计算的科学,而是伦理道德的科学,它所研究的问题“需要良心正如需要理智一样”。

3)他把消费提到首要地位,反对李嘉图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责李嘉图的学说是为了手

段而牺牲目的。

4)他批评李嘉图的抽象法。指出李嘉图在使用抽象法时经常略去某些中介环节,因而陷于

空洞的抽象。但他的抽象法比李嘉图的还要退后一步。

三、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完整word版)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4分x5题=20,简答5分x4题=20,计算与说明5分x6题=30,论述15分x2题=30 一.名词解释 短缺点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极 线性发展阶段论 刘易斯拐点 新型工业化 金融深化 货币化率 黄金律稳态 二元经济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 刘易斯拐点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 二.简答题 不发达经济体的共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观点。 世界反贫困战略有哪几种。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理论假说及其成因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简述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内容。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学说及其机制 简述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内容框架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现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的主要步骤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宏观发展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评价指标 托达罗模型的经济思想与主要内容 计算和说明 1.存在某一经济,其产出总量为Y,且服从储蓄等于投资的凯恩斯宏观均衡。假定技术不变、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θ、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该经济的增长率g与上述经济参数的关系。

答:Y dY g =,Y S s =,I S = dY dK Y K ==θ,k nk I dk δ--= 解得,n s g --=δθ 2)假定该经济体进入人口老龄化期间,人口增长率为-0.1%,折旧率为0.5%,为保证增长率维持在3-5%的平稳区间,则储蓄率s 与资本/产出比率θ的比值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答:3.4-5.4% 2. 考虑一个二元经济(如下图),OL 表示总人口,A MP 和I MP 分别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边际生产率。其中,现代产业的制度工资是LN ,传统产业的制度工资是OC 。根据二元结构转化的有关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在制度保障下,执行工资LN ,就业规模为HL 。 2) 传统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FH 处人口被迫在传统产业中就业,工资率降到很低,就业人口为OG 。 3) 此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存在,请予标明;如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答:增加人口数,传统产业边际收益为0,存在剩余劳动力GH 。 4) 理论上现代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为多少。 答:KNP S 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上网查新闻凑出来的,不要见怪】 1. 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机制。 答:(1)当前:①工业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过程。②工业化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③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④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

经济学说史_试题附答案

经济学说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新

重庆文理学院试卷答案专用纸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一、名 词解释 (本大 题共5 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评分参考】 考生答题所用词语、句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可给 承担单位: 课程名称: 《西方经济学说史》 试卷类别: B 卷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适用层 次: 适用专业: 2008思政 命 题 人: 刘兵 命题时 间: 2011 年 5 月 26 日 命题须知:评分标准和要求明确,参考答案全面、准确。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小题得分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小题题号前写0;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考试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分。 参考答案 1.重农学派——18世纪5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魁奈和杜尔哥,是在反对重商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农学派的最高信条和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认为实现自然秩序的惟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2分)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是“纯产品”学说,在社会的各个部门中,只有农业部门才能提供纯产品。所谓纯产品,指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和生活资料(工资等)后的剩余产品。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是土地和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纯产品学说基础上,重农学派划分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重农学派还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集中体现在魁奈的“经济表”中。(3分) 2.斯密教条——又称斯密信条,指斯密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的错误观点。斯密从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断言商品的价值(包括个别商品和全部社会商品)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由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则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的两种特殊形式,所以,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分解为v+m。斯密的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3分)斯密教条把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这样就把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c部分排除掉了。“斯密教条”从商品价值中丢掉了生产资料部分,无法说明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实现,从而堵塞了正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2分)

经济学说史 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 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 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2年剩余价值率是 A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 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 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 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4,公平价格: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 相符的价格。 三.问答题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答:(1)色诺芬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之中。 (2)《经济论》中,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解答 2

考试专用版 第一章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 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3、古代罗马在农学上有哪些贡献? 在古代罗马,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思想家论述农业的著作,这些著作记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克优斯·加图(公元前235—前149)是古代罗马政治活动家、大奴隶主,他当过罗马的元老。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和《起源》(罗马最早的史书,已失)。加图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8)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称为古罗马第三大人物,与西赛罗和维吉尔并列。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认为,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比加图更注重维护自然经济。 珂鲁麦拉(1世纪中期)是古代罗马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12卷)。珂鲁麦拉对农业经济很有研究,他的著作汇集了当时广泛的农业知识。作为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已看到奴隶劳动不能使土地得到很好利用,因此,他一方面劝告奴隶主要改变对奴隶的态度,注意使奴隶对劳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提出把农业交给隶农经营的主张,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这反映了罗马社会内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和发展。 4、评述“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他说,我知道有这样的人,当他购买抄本时,看见卖主不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完整word版)浅谈对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浅谈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就为经济问题所困扰,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过大,通货膨胀,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等都是社会各个阶层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如何赚钱的学问,上大学后,我接触了《经济学概论》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经济学概论》,我改变了自己原先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一名刚接触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在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济学的概念及分类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稀缺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同一的客观规律。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经济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是一种行为。它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人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人把它归为文科,与此同时,因其以数量分析的方法客观的研究经济问题有人认为它是理科。对我而言,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既又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史。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通过学习,我知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主要说明价格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步入大学,认识了其他学院的同学,别人问我是哪个院的,我答经济学院时,他们就说听起来很高端,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门不仅“高端”而且也“接地气”的学科。它“高端”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说它“接地气”接地气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所有人利益。我认为生活处处有经济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中人的行为。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支付宝发起了集五福活动,只要集满五福,就能在除夕夜共享2亿红包。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以才会有集福卡活动引爆朋友圈;“敬业福”太少,供不应求,使集五福活动更加火爆;同时人们面临取舍,所以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竞争才会如此激烈;考虑边际量,这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商疯狂砸红包的原因。 三、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认为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凯恩斯曾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不同于会计学。运用会计学分析,利润仅仅是账目本上的会计利润,而运用经济学分析,利润不只是那利润数字,还要考虑整个经济利润。而且经济学不仅考虑显性成本还考虑隐性成本,它认为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会计学往往只看到表层的东西而经济学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因而在个人抉择中经济学理论更全面。比如我们读书,要交学费,上学期间要向我们的父母要生活费。经济学的计算方式,他们计算的我们读书的成本不仅仅只是学费加生活费,还会包括我们的误工费,父母因为我们的误工费等;而会计学只考虑学费加生活费的那个数字。同样读书收益方面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在计算我们的收益时,不仅仅计算我们的工资和收入,还会计算到我们因为接受了教育,人力资本方面的收益,而会计

经济学说史章节课后答案及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1、西尼尔的价值论 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2、节制论 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制论。节制是指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因此,西尼尔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3、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 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4、工资基金论 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

者人数的比例。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5、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 凯里认为,在一切发展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因此,生产费用不再是价值的标准,而价值则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再生产费用包括人类在控制自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生产资料,以及耗费的劳动。因此,再生产费用也就是由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组成。 6、巴师夏的服务价值论 巴师夏认为,“价值就是两项交换的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世界上第一次有价值观念这样一种情况:某人对他兄弟说:‘你替我做这事,我帮你做那事’。他们两人都同意了,因为这时人们第一次可以说:两项交换的劳务价值相等。” 课后答案 1、简评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西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所依据的一般事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命题: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的原因,不是由于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就是出于人们按照不同风俗习惯的要求,担心财富可能会不足以适应他们需要的顾虑。 (3)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地增加。 (4)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 在西尼尔看来,上述四个基本命题中,第一个命题是意识的问题。它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万有引力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一样。其他三个基本命题,则是观测的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命题的注解。西尼尔对政治经济学四个基本原则的提出和论述只不过是旧的功利主义、马尔萨斯人口论以及萨伊经济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但是,其中关于生产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适销对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增加财富生产,集中劳动和其他生产手段的力量,促进生产的发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6、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萨伊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 。7、萨伊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8、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它称为“萨伊定律”。 9、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10、年预付:即每年要预付的投资,如种子、原料、工资等11、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12、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 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 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 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2. 财富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3. 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4.揭示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5. 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 问题:对外贸易;开采银矿 6. 阐述了对货币的一些独到的见 解,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 手段的职能,指出了两者的关 系。 2、简述重商主义最重要的基本 观点。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财 富就是货币,认为财富的直接源 泉在流通领域。国内贸易不能增 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 能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商品生 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 必要手段,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 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 3、简述配第的价值理论的主要 内容 1.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2.讨 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的关系;3.配第的价值论远不是 科学的,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乃至 错误。 4、《经济表》的贡献与缺陷是 什么? 《经济表》的创见 运用抽象法,从前面所述的正 确、合理的假定前提出发,对本 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 析研究。 《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 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 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 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 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 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 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 的,受生产制约。 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 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 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 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 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缺点和错误 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 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 一形态。 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 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 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地分 析剩余价值的来源。 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 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 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 工业两个部门。 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 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 “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 产。 5、李嘉图地租学说的主要内 容? 李嘉图在地租理论方面的贡献 在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述 了地租的性质、产生、变动规律。 (1)地租的性质。李嘉图认为,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油和不 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 那一部分土地产品。(2)关于绝 对地租。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 存在。(3)关于级差地租。李嘉 图充分地探讨了级差地租问题, 为级差地租理论提供了科学的 基础。(4)地租发展的趋势。地 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6、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内在 矛盾? 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 矛盾是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或 劳动和资本交换规律之间的矛 盾;第二个矛盾是价值规律同等 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 间的矛盾。 7、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 机论的必然性的? 1.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 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产生经济危机。 2.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 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 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 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 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4.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 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 象。 5.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 义内在矛盾的结果。 8、西斯蒙第的劳动价值论? 西斯蒙第继承了斯密的观点,并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每个人 对自己提供的产品耗费的劳动 和时间进行估计,他也要把别人 给自己的物品耗费的劳动或时 间和自己的商品进行比较,每个 人都认为用这种方式取得自己 需要的东西比自己亲自生产更 方便时,交换才能实现。同时西 斯蒙第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 关系,西斯蒙第继承了法国古典 学派的传统,更明确地提出要从 社会消费和需求出发。 9、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 容。 (1)两个重要“公理”:食物为 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 是必然的。(2)两个假定:人口 增加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 率增加;生活资料在同样情况 下,只以算术级数增加。(3)三 个命题: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 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 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 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非常显 著的抑制的阻止;这些抑制,和 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 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 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 的节制、罪恶和贫困。(4)马尔 萨斯认为抑制人口的方式有两 种:一种是积极的抑制,一种是 预防的抑制。 10、如何理解马歇尔的均衡价 格? 马歇尔认为,均衡价格就是供给 价格同需求价格一致时的价格, 这种均衡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冲 击和制约形成的,即马歇尔的均 衡价格是由需求价格和供给价 格的均衡决定的,边际效用决定 需求价格,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价 格。 11、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 观点? 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观点: (1)农业观。他认为,耕种者 的繁荣是一切其他部门繁荣的 基础。要使国家富足,首先要保 证土地能生产出热敏生活所需 要的丰富的物品。任何国家必须 是农产品增加了,才能使衣着、 家具、装饰品等手工业发展起 来。相反,农业衰落,各行各业 也就会衰落。(2)价值观。他力 图从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 寻找“真正的价值”,实际就是交 换价值。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 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 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的价 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 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布 阿吉尔贝尔在配第之后,虽然不 是有意识地,但是事实上把商品 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从 而提出他的劳动价值理论。(3) 货币理论。布阿吉尔贝尔否认货 币是财富,甚至主张保存商品交 换的同时废除货币。这个观点说 明他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社会性质缺乏认识,也不知道商 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货币 是客观规律。这个观点也是由于 他把以供给社会消费的目的为 商品生产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 混同了。 12、斯密的价值理论? 斯密在回答商品的真实价格 或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构成,即什 么是交换价格的真实尺度时,提 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规定:生产 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决定商品的 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购买 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先看第一种价值的规定,斯密认 为,人们要取得物品,必须经历 一定的“辛苦”和“麻烦”就是 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 产品的代价是劳动,斯密不仅确 定了决定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而 且注意到劳动的“困难程度”和 “精巧程度”即复杂程度对价值 决定的影响。斯密不懂得劳动为 什么要采取价值量的形式,在他 看来,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是生 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属性,而是 一切生产劳动的具性。 13、斯密的分配理论? 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 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 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制工资 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 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 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 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 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 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 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 进人口增加。资本利润之高低就 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 之增减,资本增加因可促使工资 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 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 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 使利润率降低。地租系指对土地 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 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 市场远近有关。 14、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 危机论的必然性的? 1.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 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产生经济危机。 2.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 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 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 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 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4.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 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 象。 5.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 1、它们分别是传统惯例、权威、强制方式、市场。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因为它们符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分析,并且扩大到对社会的分析。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分析。 3. 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并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有趣的,它是一面镜子,通过前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明晰,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4、 相对论者在处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构建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概念和历史的结合,不注重谁对谁错 注重概念从错误到正确(逐步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注重由错误到正确(逐步趋于真理)的过程。 5、 通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观点传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例如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 他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可私人财产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赞同在更宽泛的背景下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减少消费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 7、 戈森关于边际效用的著作虽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含进来。

9、 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 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货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同时代提供的新经验、新概念、新推理。这会启发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 1、 管仲的思想表明经济观点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变革制度结构,就改变了政策含义。现在中国在经历一场重大的经济改革,我们可以借鉴当初管仲那样积极构建政策来适应他所处时代的制度结构的方法来实行经济改革。 2、 不是考虑经济体的稀缺性,将经济体的更多问题的解释用于调和与宗教的关系,不明白边际效用。 3、 利用惯例、权威来配置稀缺资源不是达到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作为一种强权手段,使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无法做到公平和公正,但是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以价格为信号来实现的。 4、 不适当,因为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包含四种分配的方式,这就会使经济学和政治、社会相关,且经济学包含人的种种选择性问题,自然跟心理学有关。 5、 关注生产者和家庭有效管理方面,而不是经济体社会层面上。 6、 亚里士多德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动力,会导致更多的经济活动。他一面认可私有财产的权利,又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