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劣点分析

姓名:曹睿学号:201202013002

摘要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这两种发展战略的原因、条件、政策体系、产业的侧重点皆不相同。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从两种战略的概念、历史背景、实施的条件等方面比较两种战略的优劣。

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概念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者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战略。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本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2.出口导向型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

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1.进口替代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和民族复兴或振兴心理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重要原因。进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

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出口导向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外汇紧缺,选择出口导向可以节约外汇。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资本和技术短缺,内部市场狭小,仅仅依靠国内市场难以有效达到工业化目的,使这些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开放国门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低成本在招商引资中富有吸引力,其产品出口也富有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十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而西德和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严重威胁着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正是这一转轨在理论上的反映。不过,发动这场体制变更的美国总统里根,绝对不会想到美国的体制转轨,却为他所反对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正是美国的这一体制转轨,推动了全球的经济与金融的自由化,从而有利于西方的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向国外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这就为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放弃了被动型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转而选择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条件

1.进口替代战略实施条件:

(1) 有起码的工业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2) 有较丰富的资源禀赋使进口替代部门可以靠拼资源消耗而不是技术来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3) 国内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使进口替代部门即使产品的质量较差也能卖个好价钱。

(4) 仅仅适合工业化初期。

2. 出口导向战略实施条件:

(1)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政策能够引致大量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2)国内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各政治集团同心协力能互谅互让相互包容以维持开放政策的可持续性--给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

(3)出口导向战略也需要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四、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措施

1.进口替代战略:

(1)筑高关税壁垒,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2)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如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

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3)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2.出口导向战略:

(1)维持一个合理的汇率, 从而使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对某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政策, 以鼓励生产者在扩大出口能力方面大胆投资。打入国际口市场与躲在保护壁垒后面为国内市场生产相比, 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成本竞争更为激烈, 质量标准更高, 也更需要市场。然而, 一旦生产者掌握了就会些竞争和挑战的本领, 就会享有巨大的有利可图的市场。用免税、出口退税、降低利率、支付现金等办法给以补贴, 将有助于吸引潜在的出口生产者, 克服进入世界市场的障碍。

(3)为保证出口导向型经济有效运行, 还必须使国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在反映它们稀缺程度的水平。为此,所应采取的根本原则措施, 就是要出口那些最密集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要保证企业投资和生产决策符合这一原则,就得使企业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所支付的价格与这些资源的供求决定的价格相一致,如果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企业应尽可能用劳动替代资本。那些密集使用劳动的生产行业, 将比资本密集的行业更为有利。

五、进口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劣比较

1.进口替代战略

(1)优势:

首先,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和国内工业发展政策的独立之星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受制于外国资本。其次,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效防止了贸易条件恶化。再次,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既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又能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

(2)劣势:

首先,这项战略立足于国家的内向型发展战略,高贸易保护使进口替代部门容易滋生不思进取的心态和作风金属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被削弱。其次,外债风险加大进口替代具有反出口倾向不利于出口部门出口创汇能力低下,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再次,该战略阻隔了本国向外国学习的机会,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2.出口导向战略

(1)优势: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压力。其次,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并以出口换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再次,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最后,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2)劣势:

首先,外贸依存度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国民经济命脉易受外国资本操纵。其次,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极具效率的企业后,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与其竞争比较困难。而且在发达国家衰退时期常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实施各种限制。再次,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发展一些产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六、小结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这两种战略之间既有一定的转化顺序性、阶段性的一面,又有互补性、关联性、渗透性的一面。

一般地说,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都首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当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程度,遇到国内市场狭小或其他条件的制约时,才开始实行出口替代战略,而且往往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进口替代战略大都实行得较

好。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成熟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一般采取二者结合的混合型的战略,但有主次之分,根据国情,有的以进口替代战略为主,出口替代战略为辅,有的则以出口替代战略为主,进口替代战略为辅。这两种战略各有优缺点,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于成熟产业,由于其技术和质量等已经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应该把这类的产品的出口税降到最低,推动这类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技术。因此对成熟产业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新兴产业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短,生产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不稳定,而新兴产业的逐步发展和尽快成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道路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因此对新兴产业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今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时玲.“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对比分析与思考[F].池州师专学报.2000(11).

[2]万娜.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的影响——看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发展历程[F].决策&信息.2008(9).

[3]蔡国栋.对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模式的研究[F].企业经济.2006(5).

[4]高怀民.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之比较[F].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2).

[5]苏丹丹.我国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现代商贸工

[F].2009(13).

[6]夏友富.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系统理论研究.

[7]陈乔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裴长洪.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经济研究[J].2005(9).

[9]周茂清.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比较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日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要以新的外贸战略加以代替。对此,从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相关国家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明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或加入WTO而被抛弃,更要在坚持中加以调整,在调整中加以发展。 目录[隐藏] 1 基本概况 2 战略背景 3 与进口替代差别 4 发展方向 5 参考资料 出口导向战略-基本概况 中国出口 在出口供给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中国的贸易条件现阶段趋于恶化,而且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中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由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一带,而近期这些地区中部分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等问题。这些负面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 暂时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这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中国的服装纺织行业、玩具、机电行业以及高附加值医药行业构成一定程度的利好。 美国次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外贸出口,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要通过适度降低外贸依存度,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大国优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避免向长期产品附属化增长模式的方向发展。放弃单一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鼓励与扶持高附加值产业与产品出口,走向内外需求均衡的大国经济,走向技术引领的经济增长模式。 出口导向战略-战略背景 海运出口 出口退税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大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由于中国出口型企业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冲击,利润下滑显著。中国通胀压力较大,原材料涨价比较厉害,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也比较大,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给中国出口型企业也带来了较大的出口压力;与此同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3]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3] 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最新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一、两种经济战略的定义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乂称''内向发展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 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LI的出发,减少或者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战略。山于实施该战略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两种经济战略的利弊分析 (一)出口导向型 1(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点: 1)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 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 压力。 2)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以出口换取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 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3)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 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4)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 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 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 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2(出口导向战略存在的问题:1)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外资依存度过高,国民经济命脉易受外 国资本操纵。 2)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3)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发展一些产业容易出现产能过 剩。 (二)进口替代型 1.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 1)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和国内丄业发展政策的独立之星 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受制于外国资本。 2)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 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效防止了 贸易条件恶化。 3)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既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 (1)理论基础方面 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 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 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引起了广大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一些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贸易战略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战略的依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和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这两种战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与运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从而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战略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1.1进口替代战略的提出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一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2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及内容 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一般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经济,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产业,力图在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出口导向战略的效应分析 1.积极效应 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确立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出口企业,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从零星的出口贸易,逐渐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出口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在“亚洲四小龙”身上所表现的强劲增长势头,日益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表现出来。自1984年以来,出口贸易增长率显著超过了GDP增长率,并且一直保持了同期两倍于GDP 增长率的势头。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仅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出口贸易增长率就达到了30%以上的平均值。 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对外资开放制造业以来,外资在经济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不断向产业的纵深方向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深入,导致我国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产业升级进度因此得到推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各种影响。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向综合平衡型转变。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施的战略背景 (一)基本国情的决定 出口导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口导向型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践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这种增长业绩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为工业化战略服务的相关政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工业化战略以强化高度集中的资本积累和制造业投资为基本特征,长期忽略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并在人均收入很低水平上出现了产能过剩。从开始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的过剩产能得以通过国际市场逐渐释放,并且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2、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内容摘要:目前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制约,而出口增长在需求的增长中又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出口导向的制造业。 关键词:出口导向增长路径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战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模式。前者短期,效果好;后者长期,后劲足。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或直接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或很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遇到了重大挑战。 中日韩的出口贡献比较: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情况。虽然同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显然要大于日本和韩国,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江苏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日韩同期分别高17和44个百分点。1985年以来,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而日本经济膨胀期的均值在2%,韩国更低。同时,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大于韩国和日本。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将其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GDP、EX。而为了降低异方差,本文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EX。 (一)ADF检验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错误。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见表1、表2)。因此,对LnGDP、LnEX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在V 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判断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 Johansen共积性检验显示,三国的GDP和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协整关系约束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M),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二)V AR模型 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可以考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将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 (1)历史遗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 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摘要: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较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两种发展战略各有不同的优缺点。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我国实施中产生了许多弊端,以及东亚一些国家运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我国逐渐的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不少成就。 关键词:出口导向加工贸易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国家陷入衰退。这四个成功发展且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其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使其安然度过危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国际社会普遍皆视亚洲四小龙为发达国家及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行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的成功战略,同时也被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在长达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效, 使我国成为今天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该战略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出口导向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

讨论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可行性

论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运用国际贸易条件有关理论 指导老师:马辛老师 班级:金融(2)班 学生姓名:叶志梅 学号:130702232

论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摘要:20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通过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运用国际贸易条件有关理论来分析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可行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导向贫困化增长生产要素不平衡货币贬值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增长速度快,出口扩张迅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失业减少。 对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4点因素: 1.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2.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中国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3.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4.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什么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一种内向型战略,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对工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而理论界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是,以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品,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第二,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本国化比率,节约外汇和实现外部经济平衡。 第三,运用本币高估和幼稚产业保护实现替代。 第四,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用价值较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都使用了这一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1] 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最终需要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生产为

国际经济学 整理

国际经济学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7)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1)国际关系发生的原因:国家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2)国际经济学考察的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对双方造成的影响3)国际经济学要说明的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7)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 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 6)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 7)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 3.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p13)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4.绝对利益说图解(P15)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绝对优势,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 国则为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XoYo,B国为 Xo’Yo’,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 B国只生产Y产品,两国是生产点分别为Xo、Yo’,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消费点为C、C’,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5.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p21)

(一)假设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价值论成立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受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二)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有两种工业化模式,即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替代工业化。前者是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逐步实现国产化。后者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出口,推动工业发展,不断使出口产品结构高级化。上述模式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一个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的工业,二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由于这两种工业化模式,一是强调面向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一是强调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内向发展(次级内向)和外向发展(次级外向)。上述两种模式自第二次大战后被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阐发、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付诸实践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就上述模式对美日工业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美日工业化历史考察 美国和日本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工业化开始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及其它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而、且两国工业化都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提出的。但在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进口需求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问题上,两国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美国为此建立起高额关税壁垒,限制国外竞争,同时注意开拓国内市场使工业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不断满足国内需要,并逐步取代进口;而出口长期以农产品为主要支柱。美国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820-1860),首先建立了棉纺织、毛每丈纺织、生铁冶炼、机器制造和其他日用品制造工业,开始替代进口的过程。但由于国内需求巨大,直到南北战争前替代进口效应仍不明显。主要工业品尤其是生铁、棉布等进口仍是巨大的。1821-1860年,进口产品中制造品进口比例只有较小的变化,从67%降到60%以下。1补第二阶段(1860-1910),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建立和发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采炼、汽车制造等,同时原有产业也得到发展,大部分产业都完成了替代进口,并且转为净出口,出现向替代出口转换的迹象。1866-1914年,制成品与半成品进口额比重从58%下降为47%,而制成品与半成品出口比重从16%上升为48%。2第三阶段(1919-1946)以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工业增长迅速,但国内市场饱和,出口由于旧发展模式而受阻,终于酿成危机。以后美国削减关税扩大出口,到四十年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重工业品出口,大大超过农产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完成出口替代。1940年,美国出口中制成品占59.2%,加上半制品共82.1%。3从各单项产品看,列在出口品前列的是机器、钢铁制品、石油和石油制品、汽车和汽车零件等。 日本是在与西方进行不平等的“自由贸易”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通过一系列提高竞争力、鼓励出口的措施,很快排挤了外国进口品、并打人国际市场,用日益增加的工业品出口支付大规模的工业原料、燃料和资本品的进口。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0-1906),通过引进技术建立了棉纺织业,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替代进口并转为出口。同时,生丝业一开始就作为出口产业为 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2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3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第125页。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论文摘要:经济基础很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如 果想发展本国经济的话,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实行适当措施(进口替代政策,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代替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对本国的经济进行保护和引导其发展,等到本国经济根基牢固了,便是这个国家可以放心在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外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用精细加工制成品代替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政策。)的情况下,放飞本国经济,让其在国际贸易的国际经济之中翱翔之时。 关键字: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情, 前言:任何一个经济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经过这两个过程来发展本国经 济。比如韩国,它是一个经济薄弱的农业国,要想跳过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灵活的与国际进行贸易往来却没有占优势的产品出口,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口别国的工业产品,即使能够进口,由于国内的贫穷,进口的工业产品也无法很好的在国内销售,因为经济太薄弱啦!“不会走还想跑”,与其先将资金投资在“跑”上,不如投资在“走”上。因此,每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先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上进行“投资”,才会把本国经济发展成功。 正文:“二战”后,好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这两项政策取得经济发展的成 功。而韩国与中国是典型的例子。 典型案例: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改变了单一的畸形经济结构和对发达国家的严重经济依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于60年代初完成了重化工业的调整。然而新的问题也凹现出来: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这促使韩国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实行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 韩国实施该项政策,旨在以国外为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利用扩大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政府以各种方式鼓励出口企业,包括给与种种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免征出口税;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减征国内税;对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同时,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采用国际金融惯例,大量引进外资。相对灵活的金融市场,有利于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韩国的出口贸易(1960~1980)以年均14%的速度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顺利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_ELG_的经验研究_综述与评论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 G )的经验研究: 综述与评论 许和连 赖明勇3 内容提要 本文对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xpo rt 2L ed Grow th ,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评论。以分析方法为主线,分别对跨国(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对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研究及对中国问题的时间序列研究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早期的跨国(地区)截面数据分析结论一般都支持EL G 假设,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出口增长 经济增长 3许和连: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电子信箱:xuhelian @https://www.doczj.com/doc/d113355412.html, ;赖明勇: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10082。 本文得到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CJY 023)资助。 一、引言 自从古典经济学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以来,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 争论的一个焦点。其理论主要有:早期的亚当?斯 密有关“剩余产品出路” (ven t fo r su rp lu s )学说;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 r grow th )”命题;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 ?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论述等。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xpo rt 2L ed Grow th , EL G )一直被古典学派誉为最理智的、 最有效的发展战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 I C s ),特别是香港特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新古典经济学家R am (1985)和 Kavou ssi (1984)一致认为出口有如下好处:(1)加快了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2)提高了专业化 水平和优势资源的配置效率;(3)由于有效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供了较大的规模经济;(4)一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5)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因此,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广泛地被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采纳。 同时,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在近20年来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大量的研究文献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运用不同的模型与分析方法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论。有关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文献,已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做了综述,如Greenaw ay 和Sap sfo rd (1994),D hanan jayan 和D evi (1997), ? 34? 期2第年2002 3济经界世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区别及优缺点 (一)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 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 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 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 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 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畸形化的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则获得了较充分地发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急需向海外扩张其原料和销售市场。于是,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在原则上要求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发达国家可以将其工业制成品销往广大的落后国家,以实现其经济扩张;而落后国家只能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将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在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要求下,发达国家往往会倚仗强势,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摧残和扼杀其新兴工业。在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利益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口号。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成为其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本国民族工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空间。生产力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保护贸易政策使落后国家固有的、静态的、结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态的、结构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对比分析

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对比分析 08经济学一类一班 黎鑫(0802010260) 【摘要】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起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大批出口企业的倒闭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出口导向在带给我们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也逐步增大。外贸依存度增大直接的影响就是金融危机时美国国内需求减少,致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产品出口困难而国内需求又不足,在企业产品堆积无法外销的情况下也就引发了出口企业大批倒闭,中国的金融危机随之到来。那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进口替代型” 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这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对比分析 一、 对进口替代型战略的分析 不如食 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 进口替代的政策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三) 进口替代的利弊

2 1. 进口替代的优点 (1) 有利于保护幼稚产业的发展 根据李斯特的幼稚产业论,对于我国这样经济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对本国有发展潜力的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外国工业品的竞争,有利于实现幼稚产业的成熟,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幼稚产业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中进行竞争,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会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面前败下阵来。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为本国的弱小工业提供了一个温和的成长空间,使民族工业能在这种环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自己的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农业国或二流工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 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常常被认为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国内需求的比例一般应占到一国总需求的75 %以上。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一个特点就在(上升;(3(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关系来看,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改善进出口结构,这必须通过先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替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因此,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战略产业,并转而出口创汇。 (5) 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各种资料表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这类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战后更为明显,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因为它们已改变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工业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