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实验空气动力学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实验一:低速风洞全机模型测力实验 ............................................................................ - 1 -

1.1实验目的: ........................................................................................................... - 1 -

1.2实验设备: ........................................................................................................... - 1 -

1.3实验步骤: ........................................................................................................... - 1 -

1.4实验数据 ............................................................................................................... - 2 -

1.5数据处理 (3)

1.6结果分析: (5)

2.实验二:天平实验观摩实验 (6)

2.1塔式天平的原理图 (6)

2.2各类天平的比较 (6)

3.实验三:风洞测绘实验 (7)

3.1 0.75米低速开口回流风洞 (7)

3.2.二维低速闭口直流风洞 (7)

3.3风洞主要部件的作用 (8)

1.实验一:低速风洞全机模型测力实验

1.1实验目的:

全机模型测力实验是测量作用在标准飞机模型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为确定飞机气动特性提供原始数据。本次实验仅作飞机模型纵

向实验,即实验时侧滑角=0°,改变迎角,测量C L、C D、M Z随迎角的

变化规律。

1.2实验设备:回流开口低速风洞(包括控制器)、六分量应变天平、皮托管、标准飞机模型、尾撑机构、信号放大器、信号采集器、数模转换器、计算机

(内含数据处理软件)、电源、攻角机构

1.3实验步骤:

1)安装模型,将标准飞机模型安装于测力天平上。对模型做姿态调整,将模型的迎角、侧滑角调整为0°(实验前已做好)。

2)检查相关设备之间的连线是否连接正确(实验前已做好)。

3)通过信号放大器显示屏检测各分量数据是否正常(实验前已做好)。

4)开始测量,开启自动控制系统,开启风洞,记录数据。

5)数据处理与分析

6)结果分析

1.4实验数据

模型参数

1.5数据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为飞机体轴系下的数据,要计算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应该先把数据换算到风轴系下。

因为侧滑角始终为0°,所以体轴系到风轴系的转换公式如下:

X w=X b*cosα+Y b*sinα(kg)

Y w= -X b*sinα+Y b*cosα(kg)

阻力D=X w*g(N)升力L=Y w*g(N)g=9.8m/s2下标w表示风轴系,下标b表示体轴系,因为弹性角很小,在此不进行迎角的修正。

因为模型参考中心与天平校心不重合,古要对俯仰力矩进行修正:

△M zb=Y b*△x b=Y b*(-0.010)M zw=M zb+△M zb

升力系数C L=L/(q*S)阻力系数C D=D/(q*S)

俯仰力矩系数M z=M zw*g/(q*S*L)L—机翼展长L=0.4156m

q=0.5*R*V2R—空气密度(kg/m3)R=1.225kg/m3

=0.5*1.225*21.822V—气流速度(m/s)V=21.82m/s

=291.619(kg/(m*s2))S—机翼参考面积(m2)S=0.0576m2

处理后得到结果:

1.6结果分析:

1.6.1由C L—α曲线图可知,在所测量攻角范围内升力系数随迎角增加尔增加,而且几乎是线性的,升力线斜率约为0.0516(1/°)。当迎角达到20°以上时斜率减小,但升力系数仍然在增加。这是因为实验用的是大后掠、小展弦比的飞机模型,失速迎角非常大。但该飞机模型的升力线斜率较小,这满足大后掠、小展弦比超音速飞机在低速飞行时的特点,该类飞机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获得足够的升力。

1.6.2Mz—α曲线图可知,俯仰力矩系数很小,且随迎角变化不大说明模型的参考中心很靠近全机焦点。

1.6.3由C D—α曲线图可知,在一定迎角范围内阻力系数很小,且变化不大。超过一定迎角,阻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增大。在迎角不大时飞机模型主要承受摩擦阻力,因为实验流速很小,所以摩擦阻力很小。当迎角增大时,飞机模型在垂直于来流方向的竖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增大,所以压差阻力逐渐增大,成为主要阻力类型。

2.实验二:天平实验观摩实验

2.1塔式天平的原理图

实验模型

模型支架

龙门架

天平

2.2各类天平的比较

3.实验三:风洞测绘实验3.1 0.75米低速开口回流风洞

风洞平面简图:

3.2.二维低速闭口直流风洞

风洞真实图形:

风洞平面简图:

3.3风洞主要部件的作用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 一、目的 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id,s(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 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 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三、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四、实验思路和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主要程序代码 //PCB结构体 struct pcb { public int id; //进程ID 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 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 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 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 //public int next; } 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 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 //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 //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 //i为进城计数,i=1…n //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 //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 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 { m = int.Parse(textBox4.Text); n = int.Parse(textBox5.Text); a = int.Parse(textBox6.Text); b = int.Parse(textBox7.Text); c = int.Parse(textBox8.Text); a1 = a; b1 = b; c1 = c; r = m - n; 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 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 for (i = 1; i <= n; i++) { pcb jincheng = new pcb(); jincheng.id = i; 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 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 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 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 jincheng.rtime = 0;

空气动力学拉法尔结构实验

空气动力实验 报告 拉阀尔喷管沿程M数分布试验及 二维斜激波前后气流参数测量试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2008年8月

拉法尔喷管沿程M 数分布试验指导书 一. 实验目的: 了解暂冲式超音速风洞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拉伐尔喷管产生超音速的流动特性,根据沿拉法尔喷管各截面静压的测量值,确定沿喷管的M 数分布。 二. G1超音速风洞系统工作原理: 图1为G1超音速风洞系统原理图,G1超音速风洞是由气源和洞体两大部分组成。 气源部分由空气压缩机、油水分离器、单向阀、纯化器和储气罐组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气体经拉阀尔喷管到实验段是一个膨胀加速过程,气体到达实验段时的温度和密度会很低,此时若空气中含有水分和油的话,水汽就会凝结从而影响试验的精确性,而油分会增加这种凝结的危险性。所以油水分离器是超音速风洞致关重要的一个装置。 G1超音速风洞洞体部分由调压阀、稳定段、拉阀尔喷管、实验段、第二喉道和扩压段组成。 1. 调压阀:由于压缩空气不断的从储气罐中流出,气罐内的压力就要不断地下降,为了保证稳定 段内的总压P 0不变,使用调压阀调节气流的流通面积,使其逐步开大来满足稳定段总压的恒定。 2. 稳定段:经调压阀进入稳定段的气流是及不均匀的,气流中有许多旋涡存在。稳定段的作用就 是对这些不均匀气流进行调整。由于稳定段的截面尺寸是风洞洞体中最大的,因此气流进入稳定段后流速降低,另外稳定段内还装有蜂窝器和阻尼网,其作用是粉碎气流中的大旋涡从而使气流均匀。 3. 拉阀尔喷管:拉阀尔喷管是超音速风洞产生超音速气流的关键部件,见图1,它是一个先渐缩后 渐扩的管道装置,喷管的最小截面称为喉道,在喉道处气流达到音速。对于定常管流,流过任一个截面的流体质量都是相等的,即,)(常数C vA =ρ,式中密度ρ、速度v 和截面A 处于流 管同一截面内,对C vA =ρ式取对数,再微分,得: 0=++ A dA v dv d ρρ , (2-1) 由定常一维流动的欧拉运动方程: ρ/dp vdv -= (2-2)

空气动力学实验之二元翼型测压实验

空气动力学实验之 二元翼型测压实验 班级 姓名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低速风动的基本结构和熟悉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 2.熟悉测定物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方法。 3.复习巩固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3.测定NACA0012翼型的压力分布并计算其升力系数Cy ,掌握获得机翼气动特性曲线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工作原理简介 1.测定翼型表面压力 在翼型表面上各测点垂直钻一小孔,各孔成锯齿状分布,小孔底与埋置在模型内部的细金属管相通,小管的一伸出物体外,然后再通过细橡皮管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相接,各测压孔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都编有号码,上表面为1号-14号,下表面为15号-27号,于是根据各支管内的液面升降高度,立刻就可判断出各测点的压强分布。 2.压力系数的计算 通过测压,可以得到翼型在给定迎角下的压力分布,(采用无黏流理论)根据伯努利方程: 2 22 121∞∞+=+v p v p i ρρ 可得压力系数q p p C p ∞-= ,其中2 2 1∞∞=v q ρ 本实验利用水排测压得 h g p p p ?=-=?∞ρ

3.升力系数计算 根据计算得出压力系数Cp,利用Matlab做出压力系数Cp与测压点分布位移X的图像,并分别拟合上下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通过对上下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的所夹面积进行积分,其值除以弦长L可得出翼型的升力系数Cy。在不同的迎角α下,可分别求出翼型的升力系数,由此绘制翼型NACA0012的升力系数分布图,再与标准升力系数图比较,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设备并进行人员分工。 2.记录实验环境下的温度与大气压。 3.安装翼型模型,并调整迎角为 ?0。 4.调整多管压力计液柱的高低,记下初读数0 h。 5.开风洞调到所需的风速,本实验对应的来流风速为25m/s。 6.当多管压力计稳定后,记下液柱末读数i h。 7.关闭风机等待测压液柱回复,依次将翼型迎角调整到 ? 1? 3? 5和? 7重复实验。 8. 关闭风洞,整理实验场地,将记录交老师检查。 9. 整理实验数据,写好实验报告。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实验环境数据: 实验室温度(C?)大气压强(Pa)空气密度(kg/3m) 12 98010 1.225

实验报告封面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河南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与材料工程系建材实验 序言 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最后交出的成果,是对实验资料的总结,因此应按照要求(具体见实验规则)及时认真地书写。 本报告册中带*的项目专科生不作要求。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项目主要包括本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误差过大时才书写)、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等内容。主义论据要清晰明了,没有问题则不要勉强。 附: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建材实验室 2010年11月 目录 1、材料密度试验…………………………………………… (1) 2、材料表观密度试验…………………………………… (4)

3、材料堆积密度试 验 (7) 4、水泥细度试验…………………………………………… (10) 5、砂的筛分析试验………………………………………… (13) 6、混凝土拌合物试验……………………………………… (17) 7、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1) 8、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24) 9、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7) 10、水泥胶砂试件成型试验………………………………… (30) 11、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32) 12、沥青试样制备试验………………………………………

(36) 13、沥青针入度试验………………………………………… (38) 14、沥青延度试验…………………………………………… (41) 15、沥青软化试验…………………………………………… (44) 16、钢筋试验………………………………………………… (47) 17、新拌筑砂浆试验………………………………………… (52) 18、砂浆抗压强度试验……………………………………… (55) 19、普通粘土砖试验………………………………………… (59) 20、水泥净浆的SEM实验(设计 性)…………………………… 21、水泥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设计 性)…………………………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姓名:安磊 班级:计科0901 学号: 0909090310

指导老师:宋虹

目录 课程设计内容 ----------------------------------- 3 uC/OS操作系统简介 ------------------------------------ 3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 3 uC/OS操作系统功能作用 ---------------------------- 4 uC/OS文件系统的建立 ---------------------------- 6 文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6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6 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 8 文件系统核心代码 --------------------------------- 9 课程设计感想 ------------------------------------- 11 附录-------------------------------------------------- 12

课程设计内容 在uC/OS操作系统中增加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要求如下: (1)熟悉并分析uc/os操作系统 (2)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3)可以是存放在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也可以是存放在磁盘的实际文件系统 (4)编写测试代码,测试对文件的相关操作:建立,读写等 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多道操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与其它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理解和巩固操作系统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I.uC/OS操作系统简介 μC/OS-II是一种可移植的,可植入ROM的,可裁剪的,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它被广泛应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μC/OS 和μC/OS-II 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绝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CPU 硬件相关部分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总量约200行的汇编语言部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为的是便于移植到任何一种其它的CPU 上。用户只要有标准的ANSI 的C交叉编译器,有汇编器、连接器等软件工具,就可以将μC/OS-II嵌入到开发的产品中。μC/OS-II 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小内核可编译至2KB 。μC/OS-II 已经移植到了几乎所有知名的CPU 上。 严格地说uC/OS-II只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它仅仅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内存管理和任务间的通信和同步等基本功能。没有提供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额外的服务。但由于uC/OS-II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源码开放,这些非必须的功能完全 可以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分别实现。 uC/OS-II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的抢占式的实时内核,并在这个内核之上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消息队列,内存管理,中断管理等。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μC/OS-II可以大致分成核心、任务处理、时间处理、任务同步与通信,CPU的移植等5个部分。如下图:

实时操作系统报告

实时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1001 学号:3100601025 姓名:陈治州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1日

实验简易电饭煲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应用中,基于多任务的模式的编程方法。锻炼综合应用多任务机制,任务间的通信机制,内存管理等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1.按“S”开机,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当前北京时间,默认模式“煮饭”; 2.按“C”选择模式,即在“煮饭”、“煮粥”和“煮面”模式中循环选择; 3.按“B”开始执行模式命令,“开始”状态选中,时间区域开始倒计时,倒计时完成后进入“保温”状态,同时该状态显示选中,时间区域显示保温时间; 4.按“Q”取消当前工作状态,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北京时间,模式为当前模式; 5.按“X”退出系统,时间区域不显示。 6.煮饭时长为30,煮粥时长为50,煮面时长为40. 三.实验设计: 1.设计思路: 以老师所给的五个程序为基础,看懂每个实验之后,对borlandc的操作有了大概的认识,重点以第五个实验Task_EX为框架,利用其中界面显示与按键扫描以及做出相应的响应,对应实现此次实验所需要的功能。 本次实验分为界面显示、按键查询与响应、切换功能、时钟显示与倒计时模块,综合在一起实验所需功能。 2.模块划分图: (1)界面显示: Main() Taskstart() Taskstartdispinit() 在TaskStartDispInit()函数中,使用PC_DispStr()函数画出界面。

(2)按键查询与响应: Main() Taskstart() 在TaskStart()函数中,用if (PC_GetKey(&key) == TRUE)判断是否有按键输入。然后根据key 的值,判断输入的按键是哪一个;在响应中用switch语句来执行对应按键的响应。 (3)切换功能: l计数“C”按 键的次数 M=l%3 Switch(m) M=0,1,2对应于煮饭,煮粥,煮面,然后使用PC_DispStr()函数在选择的选项前画上“@”指示,同时,在其余两项钱画上“”以“擦出”之前画下的“@”,注意l自增。 四.主要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includes.h" #include "time.h" #include "dos.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TASK_STK_SIZE 512 #define N_TASKS 2 OS_STK TaskStk[N_TASKS][TASK_STK_SIZE]; OS_STK TaskStartStk[TASK_STK_SIZE]; INT8U TaskData[N_TASKS];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 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1110 实验日期:年月日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及方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方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r C V ε≈ 式中: C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ns (光速), r ε─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介质的介电常数主要受介质的含水量以及孔隙率的影响,相对介电常数与水含量的关系曲线,相对介电常数的范围为:1(空气)~81(水),多数干燥的地下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值均小于10。 探测频率不但是制约探测深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探测的分辨率;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探测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越高。高频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其衰减的程度随电磁波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造成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的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时,必须根据目标体的探测深度选用合理的探测频率。 附图(不少于6张图片)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任务间通信机制的建立 系别计算机与电子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 提交日期 2012 年 4 月 1 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应用中,任务使用信号量的一般原理。掌握在基于优先级的可抢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中,出现优先级反转现象的原理及解决优先级反转的策略——优先级继承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1.建立并熟悉Borland C 编译及调试环境。 2.使用课本配套光盘中第五章的例程运行(例5-4,例5-5,例5-6),观察运行结果,掌握信号量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理解出现优先级反转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试编写一个应用程序,采用计数器型信号量(初值为2),有3个用户任务需要此信号量,它们轮流使用此信号量,在同一时刻只有两个任务能使用信号量,当其中一个任务获得信号量时向屏幕打印“TASK N get the signal”。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4. 试编写一个应用程序实现例5-7的内容,即用优先级继承的方法解决优先级反转的问题,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5.在例5-8基础上修改程序增加一个任务HerTask,它和YouTask一样从邮箱Str_Box里取消息并打印出来,打印信息中增加任务标识,即由哪个任务打印的;MyTask发送消息改为当Times为5的倍数时才发送,HerTask接收消息采用无等待方式,如果邮箱为空,则输出“The mailbox is empty”, 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三、实验原理 1. 信号量 μC/OS-II中的信号量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信号量的计数值,它是一个16位的无符号整数(0 到65,535之间);另一个是由等待该信号量的任务组成的等待任务表。用户要在OS_CFG.H中将OS_SEM_EN开关量常数置成1,这样μC/OS-II 才能支持信号量。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地点:南主楼七楼机房 2018—2019学年(一)学期 2018年 9月至 2019 年 1 月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刘一男

实验一 实验项目:分时系统模拟 实验学时:2实验日期: 2018-10-25 成绩: 实验目的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模拟分时系统中多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进行进程调度的过程; 假设有五个进程A,B,C,D,E,它们的到达时间及要求服务的时间分别为:进程名 A B C D E 到达时间0 1 2 3 4 服务时间 4 3 4 2 4 时间片大小为1,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轮转调度:BDACE

(1)修改时间片大小为2,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轮转调度:ADBCE (2)修改时间片大小为4,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顺序:ABCDE 1、思考 时间片的大小对调度算法产生什么影响?对计算机的性能产生什么影响?答:通过对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中进程最后一次执行时间片分配的优化,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同时减少了任务调度次数和进程切换次数,降低了系统开销,提升了CPU的运行效率,使操作系统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A B C D E 时间片为1 周转时间12 9 14 8 13 3 3 3.5 4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时间片为2 周转时间8 12 13 7 13 2 4 3.25 3.5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时间片为4 周转时间 4 6 9 10 13 1 2 2.25 5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空气动力学 英文名称:acerodynamics;aerodynamics 定义1:流体力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空气运动以及空气与物体相对运动时相互作用的规律,特别是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的原理。 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动力气象学(二级学科) 定义2: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以及它们与物体相对运动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所属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飞行原理(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同名书籍 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同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 目录

编辑本段 1.动量理论 推导出作用在风机叶轮上的功率P和推力T(忽略摩擦阻力)。 由于受到风轮的影响,上游自由风速V0逐渐减小,在风轮平面内速度减小为U1。上游大气压力为P0,随着向叶轮的推进,压力逐渐增加,通过叶轮后,压力降低了ΔP,然后有又逐渐增加到P0(当速度为U1时)。 根据伯努力方程 H=1/2(ρv2)+P (1) ρ—空气密度 H—总压 根据公式(1), ρV02/2+P0=ρu2/2+p1 ρu12/2+P0=ρu2/2+p2 P1-p2=ΔP 由上式可得ΔP=ρ(V02- u12)/2 (2) 运用动量方程,可得作用在风轮上的推力为: T=m(V1-V2) 式中m=ρSV,是单位时间内的质量流量 所以:T=ρSu(V0-u1) 所以:压力差ΔP=T/S=ρu(V0-u1) 由(2)和(3)式可得: u=1/2[(V0-u1)] (4) 由(4)式可见叶轮平面内的风速u是上游风速和下游风速的平均值,因此,如果我们用下式来表示u。 u=(1-a)*V0 (5) a 称为轴向诱导因子,则u1可表示为: u1=(1-2a)*V0 (6)

标准飞机模型空气动力测量实验指导书

《低速风洞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 实验指导书 空气动力学与风洞实验室 2007年6月

低速风洞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标准飞机模型测力实验是测量作用在标准飞机模型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为确定飞机气动特性提供原始数据。本次实验仅做标准飞机模型纵向实验,即实验时侧滑角β=0?。改变攻角,测量纵向三个分量(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系数C L、C D和M Z随攻角α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简介: 1)风洞:是产生人工气流的设备,本次实验所用风洞为开口回流式风洞,如下图所示。 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实验段、扩压段、拐角和 导流片、稳定段、收缩段以及动力段。 实验段截面为椭圆面,其入口长轴为102cm,短轴为76cm,出口处长轴为107cm,短轴为81cm;实验段全长2m;实验段的最大流速为40m/s;紊流度为0.3%;实验段模型安装区内,速压不均匀度'3%。其上游收缩段的收缩比为8.4。 D1风洞采用可控硅控制无级调速;配置有尾撑式α—β机构及内式六分量应变天平。2)六分量应变天平:是是一种专用的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 的大小。所谓六分量是指该天平能测量升力、阻力、侧力、俯仰力矩、偏航力矩和滚转力矩。它由应变片、弹性元件、天平体和一些附件组成。 应变天平是一种将机械量转变为电量输出的专用设备。它是运用位移测量原理,利

用天平的变形来测量外力大小。将应变片贴在天平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上的应变与外力大小成比例,应变片连接组成测量电桥,接入测量线路中,即可测出力的大小。应变天平在测量过程中的参量变化过程如下: → →ε ? → ? V U R → P? 其中: P—天平弹性元件上承受的气动力。 ε—在气动力P的作用下弹性元件上的应变。 ?—贴在弹性元件上的应变片在弹性元件 R 产生应变ε的情况下产生的电阻增量。 ?而引起的 ?—由应变片产生的电阻增量R U 测量电桥产生的输出电压增量(mV)。 ?—检测仪器所指示的读数增量(V)。 V 右图为一六分量应变天平测量电桥示意图。图中 标有号码处为粘贴有电阻应变片的天平元件。例 如号码1、2、3、4为天平升力元件的四个电阻 阻值相等的应变片,它们构成了一个全桥电路。 当天平升力元件受载后,在电桥AC端将会有电 压信号?U输出,该信号?U将被引入信号放大器。 3)信号放大器(GDA—10): 其功用是将来自于天平各分量电桥的微小电压输出放大到能被计算机接受的电压值。 4)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由于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而天平各分量的输出信号是模拟信号,因此须先用A/D模数转换数据采集板将天平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方能由计算机对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处理。 5)计算机:通过已有程序软件对标准飞机模型的测力进行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和后处理。 6)标准飞机模型:机翼面积S=0.0184688(m2);翼弦b=0.09133(m);翼展l=0.2875(m);

中科大实验报告封面

中科大实验报告封面 篇一:中科大地图导航(实验报告) 中科大地图导航 一,科大西区地图的构建与表示: (1)、物理地图的抽象表达 地图选择:科大西区地图 节点数:12 边数:15 地点信息:地点名,时间,简介,街道名,街道长度(权值) 注释:该图为对科大地图抽象的结果。 1 / 11 各顶点信息(地点信息和边信息严格按原地图制作,故直接见地图): 1 :北门2:圆盘岔路口 3:东路岔路口 4:核科学院 5:生命科学院 6:西区学生活动中心 7:校车站 8:电三楼9:火灾重点实验室 10:南环路岔路口11:国家同步实验室。(计算机中表示顶点号要减去1) (2)、地图信息的计算机信息表达 图文件节点代码(采用邻接表方式存储): 图信息定义于“节点定义.h”中,用于底层数据类型支持,其中重载了图的输入输出运算符,图中的节点和边的比

较与赋值运算符等。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typedef struct InfoType //边信息 { int length; char* name; }InfoType; typedef struct VertexType//地点信息 { char* name; char* time; char* scribe; VertexType& operator =(VertexType& b); }VertexType; typedef struct ArcNode //边 { int adjvex; *nextarc; 2 / 11 ArcNode InfoType *info; ArcNode& operator =(ArcNode& b);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图的邻接表 { VertexType* 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 operator=(VNode& a);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2

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专业:11通信工程 学号:20110306136 姓名: 王帅 指导老师:申屠浩

实验二 任务管理实验 实验目的: 1、理解任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任务的各个基本状态及其变迁过程; 2、掌握μC/OS -II 中任务管理的基本方法(挂起、解挂); 3、熟练使用μC/OS -II 任务管理的基本系统调用。 实验要求与思路: 为了体现任务的各个基本状态及其变迁过程,本实验设计了T0、T1和T3三个任务,它们交替运行,如图2-2所示。 T0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图2-2 注意: 图中的栅格并不代表严格的时间刻度,而仅仅表现各任务启动和执行的相对先后关系。 说明: 在系统完成初始化后,可以先创建并启动优先级最低的TaskStart ,由它创建其他3个应用任务T0、T1和T2,之后整个系 T0 T2 T1 T0 T1 T2 T1 T0

统的运行流程如下: 1)优先级最高的T0开始执行,之后T0挂起自己; 2)然后系统调度选中T1开始执行,之后T1挂起自己; 3)接着系统调度选中T2,之后唤醒T0; 4)如此循环 实现提示: 在启动任务中创建三个任务后,应挂起任务1和任务2。 在每个任务恢复其它任务并挂起自己之前,显示当前三个任务的状态,并延时1秒。 函数说明: void PC_GetDateTime (char *s); 获取"YYYY-MM-DD HH:MM:SS"格式的时间字串存放在字符串s中,s的长度最少为21字节。 void PC_DispStr (INT8U x, INT8U y, INT8U *s, INT8U color); 在y行x列以color颜色值显示字串s,注意color由背景色和前景色两种颜色构成。 INT8U OSTimeDlyHMSM (INT8U hours, INT8U minutes, INT8U seconds, INT16U milli); 按时、分、秒、毫秒设置进行延时。 void OSTimeDly (INT16U ticks) 按ticks值进行延时,1 ticks一般为10ms。 INT32U OSTimeGet (void)

空气动力学试验指导书

空气动力学实验指导书 零质量射流形成机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零质量射流的流场结构和形成机理 2)学习和掌握粒子图像激光测速仪的测试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零质量射流发生装置 由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扬声器或压电陶瓷片、共振空腔和射流出口组成,实验中可研究驱动信号的波形、频率、射流出口形状对零质量射流形成的影响等。信号发生器具有波形任意给定,相位、频率、幅值精确可调的特点,输出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来驱动扬声器振动膜或压电陶瓷片产生有规律的振动,将共振空腔内的空气吸入和挤出射流出口形成一系列涡环,从而产生单方向的射流。共振空腔和射流出口的几何参数设计和振动膜振动的规律决定了零质量射流的流场特性。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制作两到三种形式的零质量射流发生器,以期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2)二维粒子图像激光测速仪 由高分辨率的PIV-CCD(1K×1K)、图象采集板、同步器、50mJ的双脉冲激光器、片光发生组件、激光传输导臂、基于Windows NT操作平台的控制和测试软件组成。为了使该测速仪适合测试零质量射流流场,需要更换和购置的设备有:消球差变焦光学MICRO-CCD镜头(F-Mount);数字示波器用来实时监视和测量驱动信号波形和相位并配合同步器进行锁相位流场测试实验;激光传输导臂可以灵活的传输和改变激光片光的入射点以及片光的扩散角,并可空间旋转片光平面以满足瞬态流场测试的需要。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应用现代先进的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粒子图像激光测速系统(PIV)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可小于1个微秒)“冻结”流场结构;测得零质量射流的非定常瞬态流场,以及不同时刻流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验证和演示零质量射流由一系列涡环组成,涡环之间的相互诱导作用是形成零质量射流的机理。 四实验步骤 1)开启零质量射流激振器; 2)开启脉冲激光器,调整激光片光平面在射流出口的中心位置上; 3)在射流出口附近播撒烟雾粒子; 4)调整CCD相机的聚焦平面在激光平面上以得到清晰的粒子图像;

计算机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实验报告材料

操作系统实验题:设计一若干并发进程的进程调度程序 一、实验目的 无论是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还是实时系统,用户进程数一般都大于处理机数,这将导致用户进程互相争夺处理机。这就要求进程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策略,动态地把处理及分配给处于就绪队列中的某一进程,以使之执行。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采用最高优先数优先的调度算法(即把处理机分配给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和先来先服务算法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了优先数和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要求 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进程调度程序,以加深对进程的概念及进程调度算法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 进程调度算法:采用最高优先数优先的调度算法(即把处理机分配给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和先来先服务算法(将用户作业和就绪进程按提交顺序或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排成队列,并按照先来先服务的方式进行调度处理)。 每个进程有一个进程控制块(PCB)表示。进程控制块可以包含如下信息:进程名、优先数、到达时间、需要运行时间、已用CPU时间、进程状态等等。 进程的优先数及需要的运行时间可以事先人为地指定(也可以由随机数产生)。进程的到达时间为进程输入的时间。 进程的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进行计算。

每个进程的状态可以是就绪W(Wait)、运行R(Run)、或完成F(Finish)三种状态之一。 就绪进程获得CPU后都只能运行一个时间片。用已占用CPU时间加1来表示。 如果运行一个时间片后,进程的已占用CPU时间已达到所需要的运行时间,则撤消该进程,如果运行一个时间片后进程的已占用CPU时间还未达所需要的运行时间,也就是进程还需要继续运行,此时应将进程的优先数减1(即降低一级),然后把它插入就绪队列等待CPU。 每进行一次调度程序都打印一次运行进程、就绪队列、以及各个进程的PCB,以便进行检查。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要进程都完成为止。 四、实验算法流程 调度算法的流程图如下:

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NACA0012翼型气动特性分析报告 报告人: 一、引言 现在,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把航天事业的发展放到了重要的 位置,因此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火热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更 应该加大发展力度,要保持在世界上的先进,将就必须从航天领域的大学生抓起。 因此老师知道我们进行了这次NACA0012翼型气动特性的实验,从大处说是为 了国家,从小处说也是为了我们莘莘学子,因此这次的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份报告主要研究的是NACA0012翼型的气动特性,包括理论分析求出一 份气动特性,实验又得出一份气动特性,并将这两者比较观察实验值和理论值之 间是否有差异,差别有多大,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结论。 在具体进行之前首先要引入翼型的定义,翼型就是平行于机翼根部的剖面线 剖切机翼得到的剖面。而翼型的气动特性主要包括翼型表面压强分布,升力系数, 力矩系数。 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翼型求流函数和验证翼型本身是一条流线。2、通过理论分析求出翼型的气动特性。3、通过实验数据求翼型的气动特性。4、 分析这其中的差距及其原因。5、通过这次报告的写作,体验数据处理的具体过程。 二、实验过程: 该实验是在风洞中,用20m/s的速度吹NACA0012翼型,在翼型上布置27 个点,用管子将这27个点连接到排管上,通过排管中水柱的高度可得出各点处 的压强分布。变换不同的迎角(0 2 4 6 8 10 20),分别进行实验,记录排管中水 柱的高度。实验过程中的图片如下: 本来这儿有四张实验过程的图片,但加入图片后是文件过大无法发送,所以 将图片删除。 实验数据: hb=[3.8 4 3.8 3.78 3.8 4.05 3.82 3.88 3.85 3.9 3.85 3.8 3.95 3.8 3.82 3.95 3.85 3.9 3.8 3.85 3.85 3.8 3.8 3.87 3.89 3.81 3.9 3.85];静止时各点水柱高度。 h0=[4.2 4.58 7.32 7.68 7.7 7.78 7.6 7.3 7.4 7.3 7.1 6.95 6.72 6.7 6.52 6.6 6.8 6.81 6.85 6.92 7.22 7.42 7.5 7.61 7.65 7.52 7.5 6.48];有速度迎角为0时水柱高度(以下相同)。 h2=[4.15 5.5 8.7 8.8 8.65 8.3 8.28 7.85 7.7 7.65 7.35 7.28 6.85 6.75 6.62 6.55 6.62 6.7 6.71 6.8 7 7.1 7.12 7.15 6.98 6.55 6.25 5.15]; h4=[4.15 7.1 10.7 10.15 9.5 9 8.7 8.35 8 7.75 7.45 7.22 6.92 6.82 6.6 6.5 6.6 6.62 6.7 6.85 6.8 6.88 6.8 6.7 6.4 6 5.2 4.3]; h6=[4.1 8.7 12.1 11.2 10.3 9.68 9 8.6 8.18 7.7 7.48 7.22 6.9 6.7 6.6 6.55 6.6 6.6 6.62 6.65 6.7 6.68 6.52 6.35 6.05

(完整版)实验报告封面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河南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与材料工程系建材实验 序言 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最后交出的成果,是对实验资料的总结,因此应按照要求(具体见实验规则)及时认真地书写。 本报告册中带*的项目专科生不作要求。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项目主要包括本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误差过大时才书写)、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等内容。主义论据要清晰明了,没有问题则不要勉强。 附: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建材实验室 2010年11月 目录 1、材料密度试验…………………………………………… (1)

2、材料表观密度试验…………………………………… (4) 3、材料堆积密度试 验 (7) 4、水泥细度试验…………………………………………… (10) 5、砂的筛分析试验………………………………………… (13) 6、混凝土拌合物试验……………………………………… (17) 7、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1) 8、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24) 9、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7) 10、水泥胶砂试件成型试验………………………………… (30) 11、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32) 12、沥青试样制备试验……………………………………… (36) 13、沥青针入度试验………………………………………… (38) 14、沥青延度试验…………………………………………… (41) 15、沥青软化试验…………………………………………… (44) 16、钢筋试验………………………………………………… (47) 17、新拌筑砂浆试验………………………………………… (52) 18、砂浆抗压强度试验……………………………………… (55) 19、普通粘土砖试验………………………………………… (59) 20、水泥净浆的SEM实验(设计 性)……………………………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作者:————————————————————————————————日期:

[键入文字] XX学校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3 月

目录 实验1 进程管理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要求 (3)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4) 五、程序代码 (5)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7) 七.指导教师评议 (8) 实验2 进程通信 (9) 一、实验目的 (9) 二、实验内容 (9) 三、实验要求 (9)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9) 五、程序代码 (11) 七.指导教师评议 (14) 实验3 存储管理 (15) 一、实验目的 (15) 二、实验内容 (15) 三、实验要求 (15)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1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3)

七.指导教师评议 (23) 实验4 文件系统 (24) 一、实验目的 (24) 二、实验内容 (24) 三、实验要求 (24)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24) 五、程序代码 (2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6) 七.指导教师评议 (27)

实验1 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弄清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2. 了解并发进程的执行过程,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 掌握解决进程互斥使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管道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pipe( )建立一个管道,然后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这2个子进程分别向管道中写入字符串:“Child process p1 is sending message!”和“Child process p2 is sending message!”,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两个子进程的信息,并显示在屏幕上。 2. 软中断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在父进程中使用系统调用signal( )捕捉来自键盘上的软中断信号SIGINT(即按Ctrl-C),当捕捉到软中断信号SIGINT后,父进程使用系统调用kill( )分别向2个子进程发出软中断信号SIGUSR1和SIGUSR2,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信息“Child process p1 is killed by parent!”和“Child process p2 is killed by parent!”后终止。而父进程等待2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信息“Parent process is killed!”后终止。 三、实验要求 1. 根据实验内容编写C程序。 2. 上机调试程序。 3. 记录并分析程序运行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