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

在未真正的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之前,我就对经济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无论是政治课本中强调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基本国策,还是听父母家常中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一提到经济学家,总会感觉他们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是能指点江山的谋略家。所以,当我真正的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时,如果说我是抱着好奇与敬畏的态度开始学习的,这决不夸张。逐渐地对经济有所了解后,对经济学的兴趣虽不那么浓厚,但是依旧觉得这是一门对整个世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学科。

一、我所理解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选择的学问,选择怎么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带来最大的收益。经济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并在经济活动中做出最好的决策。学会了选择,就懂得经济学,难的就是如何去选择。所以研究经济学要深入思考其中联系,不断观察真实世界,或许思考的问题,才会豁然开朗。

提到经济学,自然会想到的是亚当斯密及其著作《国富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国富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及相当的数量。也就是“看不见的手”理论,谁都不必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却可以解决问题。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亚当斯密

然而资本主义飞奔的发展停滞在了1929年资本主义爆发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古典经济学家们茫然了,因为传统经济理论告诉他们,自由市场经济天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不需要人工截流引流,会自动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然而,这次危机似乎击垮了自有资本主义的免疫系统,就在它危在旦夕时,另一位经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凯恩斯站了出来,他既保护了经济自由又不破坏西方经济的文明基础。他提出了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衰退的办法。凭借额外支出刺激需求,是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进而是经济复苏。在他竭力主张扩大投资后,国民收入与国民消费均有所上升,资本主义经济得救了。

然而经济学是一门时代的学科,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不能使人们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经济体系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亚当·斯密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在英国全盛时期很流行, 大萧条时失败了,二战后,英国衰落,开始搞贸易保护。大萧条时苏联和德国的计划经济没有人失业, 英美有30%的失业率, 计划经济显赫一时, 可是90年代,计划经济失败了;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时暂露头脚, 二战后成为官方哲学, 70年代在滞胀的环境中可耻的失败了。货币主义

在70年代的滞胀中露头, 90年代冷战结束, 哈耶克和菲尔德曼风光一时, 西方迫不及待的宣布历史的终结, 结果在2008年可耻的失败了。现在又学者提出经济体系都试图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问题, 在成功的结果了它面临的问题后, 开始教条化和普适化,最后宗教化. 为其将来的可耻的失败埋下了种子,不同经济体系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经济体系都是手段,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特定的作用。说到这,又不由的想到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

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安倍经济学要的就是创造通膨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于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而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他的三个主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在2013年5月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报告中,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安倍经济学确实给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中带来了突破,引得了很多关注,安倍也因此获得了绝对的民众支持。但是,很多经济学界及评论员对安倍经济学的赌博性的经济政策十分不解,也对日本因此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表示担忧。更是有评论员指出安倍经济学的政治目的高于经济目的。从安倍的经济学中,我们也可以对经济学有进一步的体会,经济学是相当复杂的,牵扯的范围也是相当广阔的。

再说我国的“克强经济学”,经济学与国家的发展,目前经济发展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判别标准,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的基础上,一切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依靠这经济的发展。当今,在美国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之后,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因为发展的范本出现了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供我们学习然后实践,所以我们只能逐渐的摸着石头过河。2013年6月外资机构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克强经济学”,用来指代李克强总理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按照巴克莱资本的观点,克强经济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三大重要支柱。以不变应万变的金融政策,宏观不动,微观搞活;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及解决贫富化差异。再好的政策总需要有人去执行,执行是否到位,是否走样,是否阳奉阴违将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最终效果。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希望克强经济学取得成功,也希望“克强经济学”能带领着中国逐渐靠近中国梦。

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发展的学科,它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它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所发展的,从最初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到凯恩斯理论再到各国解决各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经济制度,始终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出现的,经济学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用,是否好用,是否对经济发展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就像备受争议的所谓“安倍经济学”,他确实在一定时期给日本低迷的经济打了一针兴奋剂,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是悲是喜只能交给实践来验证。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或新的契机,根据具体情,结合已有的理论及经验知识及时地做出改变,以使经济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通过这一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是服务于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实践,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研究离开经济学研究方法就无法独立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工具,我们不仅应该对各种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很好的掌握,更应该对其发展动向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摆脱对现有理论的盲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给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数据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其建设在两个假设

上:资源的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了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即“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总在选择中放弃某一些成本和收益。无论多么丰富的资源,总有其稀缺的一面。而第二个假设人是有理性的,即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总是做对自己有益的事。追求效用最大化有其好的一面,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与“坏”做出判断。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就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和出发点。

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并不矛盾,很多情况也是需要综合应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分析的是市场的实际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而我们却不可以从中知道这种状态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例如一种货币的利率上升了,那么对该国的经济是好是坏呢?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价值判断。“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事件的原因”就像曼昆说的一样,我们不仅要知道一个事件的事实,还要了解其对错、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结果。这就需要规范经济学的引入。

对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理论也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理论也日趋专业化,日趋与现实脱节,很多理论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问题,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此,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理论的发展也要接受现实的启发。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就是研究方法的转变,思路的调整。

首先,经济学研究中应以经济思想为重,经济学研究法是辅助性的工具,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数学方法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是经济学更加准确,思维更加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运用日渐广泛。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在经济学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中有几点重要的优势,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但是数学模型并不见得越复杂越好,不能为了为使论文研究更加地深奥,就用各种复杂的数据和模型来描述,使得问题更加复杂,经济想法是最重要的,当走上数学形式主义的路上,经济理论其本身的经济内涵有时候反而会变得模糊不清,在对数学的运用上,我们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最准确的解释经济现象,挖掘经济理论。

其次,经济学理论要以现实为基础,经济学理论要很好的应用于指导现实。如果在研究经济学领域时,不结合实际情况,只闭门造车,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不联系现实,研究就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不易做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更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学中那些看上去尽管很抽象和不现实的理论参照系,但依旧必须结合现状。我国是一个正在转轨的国家,不能直接

照搬已有理论方法,要考虑其特殊性,虽然不少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适用于改革时期的中国,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一些在成熟和常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常识”在转轨过程中并不成立,有些改革时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甚至与已有理论的预测背道而驰。并且,现代经济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偏重于成熟经济和规范市场中的经济问题,由计划向市场的大规模的制度转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学中那些关于成熟市场经济的研究结果,对研究我国改革或可被直接应用,但有些必须修改和发展后再加以运用,不能直接照搬。

以上便是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和理解,经济学只有在创新、实际、正确的经济学方法的引领下才会不断进步,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 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

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Ch1 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本章将围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扼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差不多名词概念。那个地点研究的问题是在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概括,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抽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最终能够获得具体深入的理解。 §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 经济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差不多的物质基础。古代的思想家曾经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比较起来,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宝的性质和缘故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划小为并列的财宝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 随后英国的(James Mill,1773-1836)于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首创四分法,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部分。 英国的(Nassan William,Senior,1790-1864)于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提出政治经济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只应该是一门实证科学(Positive Science),而不应该是一门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nce),讨论客观的事实是如何样的,至于在生产、分配环节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一个社会的福利,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推断,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分不在奥国、英国、法国有三位经济学家(Karl Mengers 1840-1921)(W.S.Jevons,1835-1882),(Leon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49333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

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细讲解

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 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 1.1知识要点 本章的目的是引领初学者走进经济科学的殿堂,并解释经济学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 过对本 法来研究经济学,经济思维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通 理解和认识。章的学习,可以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框架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现象加深 1、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人们把资源用在一种用途时会有机会成本,人们在理 足 性人的原则下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经济选择。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 人类需要的科学就是经济学。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2)机会成本:某种资源用于一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创造的最大价值。 (3)理性人假定: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 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2、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 (2)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 (3)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3、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辑上加(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法不带价值判断,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 以证明或证伪;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最优化与均衡分析。最优化分析指借助最优化理论分析个体面临决策的时候,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行为;均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各自在作最优决策时,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 (3)边际分析: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自变量时所带来的因变量的变动量。 一般可以(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现象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它 采用语言文字、几何图形、数学符号三种表示方式。一个实证的经济模型主要包含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部分。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的步骤是:明确定义、作出假设、提出假说、进行预测。经济学所建立的理 论(或模型)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导出来的。 (5)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 在 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美 联系得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 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4、我们一般把运用成本和收益比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称为经济学的思维。 1.2习题解答 【关键概念复习】 在B栏中寻找与A栏中术语相应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在术语前边。 AB 4稀缺1.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 优使用价值。 1宏观经济学2.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是经济品的次 5微观经济学3.不带价值判断(的研究),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经济学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一、引言 消费需求,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消费问题历来就是中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消费经济理论在西方经过了200 年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我国对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产品自给性强,其消费行为和心理明显不同于城镇居民。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消费理论强调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为总消费,Y 为总收入,下标t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b的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这里所指的收入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收入以及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实际”是指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实际收入。在该理论中,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且小于1的正数。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是增加的,但是小于增加的收入。(3)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2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Induction Constructing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observation. Deduction Using a theory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ositive statement A value-free statement which can be tested by an appeal to the facts. Normative statement A value judgment.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Cross sectional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Survey Case study 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 Action research Sampling Secondary data Observ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philosophy Research approaches Research strategies Time horizo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ion ’ Mark Saunders, Philip Lewis and Adrian Thornhill 2003 Research onion process Positivism Realism Interpretivism Deductive Inductive

论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一)

论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一) 论文关键词:发展经济学;历史;流派;研究方法;发展前景 论文摘要:在分析发展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前提下,对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流派作了回顾,着重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发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发展经济学的来源 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它的起源开始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十年,该学科就被冷落。从发展经济学定义看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国家渐渐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桎梏,逐渐走上经济发展道路。 最早的经济学萌芽是从1938年威廉姆·吕彼克用法文发表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一般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这是结构主义兴盛时期t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得到迅猛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这是新古典派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复苏并出现依附论,这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昌盛时期,紧接着在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断节。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达到了理论成熟的时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学家渐渐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二、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概念是: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狭义的概念是: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过战后50余年的探索,人们对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以及方法论认识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不过,即使如此,人们尚无法解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许多问题。可见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了解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方法,这有助于在研究过程中减少因研究工具短缺、选择不当带来的各种困难,也有助于更方便、更科学地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大体划分为三类: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只有通过观察(感觉)获得的知识才是可信赖的,旧的实证主义甚至认为推理亦不可靠,而较新的实证主义则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产生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可靠的,称为逻辑实证主义。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即有形的事物及其关系才是真实的,认为只有当理论或命题能够用数量表示时,这种理论才是有效的。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如果说发展经济学中工业化理论对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工业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前世行副行长、经济学家钱纳里把工业化界定为“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我国的张培刚教授则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解释,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础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概括起来说,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例上升,低效率的农业部门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业化理论历经几十年发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参照物。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工业化问题的最初阶段,以刘易斯模型为代表。刘易斯认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是工业部门,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是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过程,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他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三种工业化战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做某件事,或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的技术、工具或做法.既包括形成精神产品的思维、研究的方法,也包括形成非精神产品的实践、操作的方法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安排,特定科学中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产生于自然科学,坚持只有通过包括测量在内的观察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规范主义认为有关好与坏这一主观价值描述性知识是存在的,这类知识可用来得出什么是正确和错误规则性结论 强调人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如效率福利收入、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等认为对策性经济研究比严格学科研究更重要 实用主义强调知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实用主义者的兴趣集中在规则性知识上不太重视理论逻辑,以及实证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等抽象概念之间的区别。侧重解决问题,根据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对理论进行评价 决策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使用注意的影响 事实与价值的区别 事实陈述之所以受到价值的影响:1.研究现象本身就包研究人员或者听众存在价值偏见,在社会科学领域含了行为人的价值2.研究者的研究以资料为基础,而这些资料取决于其提供者的价值判断3.研究人员本身是人,必须对什么是重要的作出价值判断 事实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开创理论,观测结果产生建立理论的需要2.有助于对限于理论的重新系统阐述、扩展和澄清

知识可分为二类:实证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还可以分为:规则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实证性知识:关于可以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条件、情况或事物的知识;规范性知识是关于价值的知识 规则性知识:关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什么应该做或什么不应该做的知识,包含价值判断 价值性知识:是关于环境、处境和事物好与坏的知识,是有关观点和解释的事情 知识还可分为二类:私人知识,公共知识 私人知识是我们自己所接受或“知道”,但不能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如宗教信仰,对它的有效性的接受是建立在“信条”基础上的。任何领域的知识的可靠性如果不是以证据为基础而得到接受,则就是私人知识 公共知识是可以通过逻辑或证据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公共知识是可靠的,不会因共享而枯竭,其他知识也不会因使用它而二倍排斥。在研究领域要慎重使用私人知识,公共知识在科学意义上才是可靠的。在特定条件下,私人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1.感觉:借助五官,是引申出非价值性的实证性知识的主要手段,是获得私人知识的第一步2经验:是积累的结果,可靠与否取决于知识的性质;从经验中产生新的可靠知识是一个特别繁琐的过程3.直觉:对事物的感觉或感受,是内在的私人知识;是成功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现可靠知识的充分条件4.测量:获得的知识是数据,与感觉与经验有密切联系,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知识5.推理:是对知识或获得知识的“最终检验”,是得到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没有通过逻辑检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谈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谈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摘要:本文是在经过一段对于经济学的知识的学习中,经常思考的和常用的几个知识点的总结。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神奇的经济模型,理性人假设,常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工具,博 弈论中的经典之作: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学经济学家不要学会计学家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经济学学习几点认识 最初看到的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也是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的入学考试科目,张学敏版的《教育经济学》,初涉人力资本的知识,总感觉经济学是如此的美妙和深奥,不由自主的开始喜欢。后来,在导师的推荐下,也因为自己的兴趣,慢慢的开始关注于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先后看的 有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范先佐版的《教育经济学》,靳希斌版的《教育经济学》等。再后来,因为写论文的需要,就常常坐在自习室,翻阅了二十多 本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如欧文·B·塔克(TrvinB Tucker)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何晖的《西方 经济学》,邹薇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张亚丽的《经济学原理》,厉以宁的《西方经济学》,陈雯 的《空间均衡的经济学分析》,周天勇的《新发展经济学》,安得鲁·斯科特的《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虽然很多都看不懂,尤其是高级的,图形几乎全不认识,但对于经济学却开始慢慢的了解起 来了,但是好像又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下面就简单的谈一下我对于经济学的认识吧。 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研究经济问题。研 究经济学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 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 与总量分析法等。但是这些分析方法都比较专业,作为初学经济的人和几乎没什么经济学知识的 我们来说,这些方法中的很多都不可取。我最常用的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与总量的分析 方法。尤其是实证分析法。这个操作起来似乎更容易。纳进简单的实例,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如供给与需求,成本和收益这些简单的经济学工具,就可以写成一篇简单的小论文了。 以《初中英语课堂的成本收益分析》为例。先把分析范围锁定到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学校,找出相 关的数据和材料,就可以开始这个研究了。因为经济学的成本和收益不是简单的会计账目方面的 简单的那些数字,我们就需要来对于成本和收益进行分类计算。分类的方法有几十种,英语课堂 的成本收益又有货币方面和非货币方面的,我们可以把成本和收益分为可以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 两部分,这样就不会出现交叉,而最常用的机会成本,显成本显收益,隐性成本隐性收益等,均 存在有交叉现象,是不好用的,此外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固定与不固定成本等就更不可用了。 二.神奇的经济模型 我们上初高中生物课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很多生物模型,如,心脏模型,鱼体标本,人体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学针灸和医疗的就更是深有体会了。那么对于 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来说,我们平常看到的是实体,把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清楚,不是几句话就能 解释的了的事情,于是,经济学家们就创造了神奇的经济模型。经济模型不是那些石膏或塑料制品,而是一些例子,图象,数字,符号,方程式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理解经济学家所 解释的经济现象。

第三章-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总结

第三章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 信息经济学以信息行为、信息行为的外部性和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而具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范畴,并形成共同的理论观念,是经济学体系的成员之一。 信息经济学的方法离不开经济学分析的两大基本方法:规范分析、实证分析 第一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一、信息经济学的规范研究 经济学研究的“四部曲”:假设条件、模型、分析或结论、评论 经济学研究的“四部曲”即基于假设条件建立基本模型,由基本模型得出结论,或是在拓展的复杂模型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加以评论。 经济学研究的“八股文”指结构化的研究步骤或框架 (一)假设条件 (1) 规范研究的假设条件 在信息经济学之前,微观经济学假设中几乎都包括经纪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两个最基本的假设。 经纪人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总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完全信息假设是指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完全信息假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信息为免费物品,为公共品,无成本,有价值; (2)市场价格成分反应信息,显示供求状况的完全信息; (3)消费者和厂商拥有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4)市场拍卖人完全了解市场的供求状况。 微观经济学的其它假设:完全竞争假设、稀缺性假设(资源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

需求)、制度假设(既定的市场经济制度)、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 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古典经济学经济分析基础):经纪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的实质是完全市场上的纯粹竞争,它的具体表现为商品单一价格性和厂商的自由进出性。 在完全竞争或完全信息市场中,假设虚拟的拍卖人通过“错了再试”的手段,不断修正消费者和厂商的市场关系,最终使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 完全信息假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完全竞争将信息看做非经济竞争要素; (2)市场效率:认为竞争均衡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 (3)供求法则:认为市场竞争足以保障市场出清,使所有产品都可以完成交易; (4)单一价格法则:认为市场中的同质商品拥有同样的交易价格。 阿克洛夫首先提出的不对称信息市场更好的贴近了现实,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市场上商品的异质性。 经济规范研究的模型假设只要求两方面: (1)与现实不违背; (2)条件之间不矛盾。 (二)构建模型与获得结论 均衡分析法包括:一般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指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及其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风险方法。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经济学院2014级李玲学号:725 上大学之前一直觉得经济学就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虽然知道我们的生活,社会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就是当时又不能具体说出经济学就是个什么东西,瞧新闻到处都就是关于经济的报道,但又不明白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有什么魅力?因而觉得神秘,并且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于就是高考填报志愿便填了经济学院,现在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之后,感觉自己已经开始慢慢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发现经济学神奇但并不神秘,当然在过去一年中的学习中我也形成了一些关于经济学的很粗鄙的瞧法,下面就就是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瞧法。 一,经济学的含义 百度词条上给出的定义就是经济学就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它就是一门紧紧围绕着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研究社会经济学过程,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的理论的学科,可以说就是一门非常广泛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在《博弈圣经》中讲到:经济学就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里的概念。有人说经济学就是掠夺与救济的游戏,两对手之间主导着人类的不同行为价值,不管您就是否愿意要,一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那一部分。经济学就是一个二特性竞争结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进程。说法有些高深,但就是道理却也容易理解,即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到的那样,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社会中进行有效配置的学科,经济学分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而我们现在学习或就是将来要学习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都有,经济学核心思想就是物质稀缺性与有效利用资源。 经济学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它就是一门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与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与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就是帕累托有效的。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与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学我们虽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就是也有所耳闻,它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主要涉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内容。 二,经济学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曾经我们在学习《经济学原理》中遇到一个问题,经济学就是否就是一门科学,经济一直在变动,而经济学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很多情况下也不太认同其她人的观点,所以经济学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那么经济学还就是一门科学不?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写到经济学就是一门科学,因为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探讨经济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她们提出的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过程与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研究自然就是一样的。所以说经济学也就是一门科学。我们先不说经济学就是否就是一门科学这种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不可否认的就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越来越科学的,在《经济学原理》与《微观经

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7621465.html, 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作者:马克冰马火敏 来源:《商情》2019年第1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真正从哲学角度出发,去分析解决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而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将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经济研究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综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方法论的基础,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哲学领域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本文着重研究两种方法,矛盾分析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根据所获经验进行理论性的概括与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理论作支撑,实践将更具指导性。 二、矛盾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运用矛盾思维来发现提出问题 经济学研究中往往需要新的观点与论点,这是支撑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在提出观点之前,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先考核一下论点是否有研究的必要价值,这也可以看到经济学研究的不同方面,进而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与意义。有时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很多重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这样得出来的。比如凯恩斯理论就是这样总结出来的,当前人都禁锢在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假设中时,凯恩斯大胆地转换了思维,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这一问题,最终他才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通论》。 (二)运用矛盾思维来思考与研究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通过这段时间对课程的学习,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理论也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理论也日趋专业化,日趋与现实脱节,很多理论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钱颖一教授所说:“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此,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理论的发展也要接受现实的启发。” 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就是研究方法的转变,思路的调整。通过这段时间跟随袁毅军老师的学习,我对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间有三点感悟: 一、经济想法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 首先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1),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2),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3),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 但是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这里有两层涵义:(1),在绝大部分论文中,经济想法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2),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而数学是没有研究对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不是科学,由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整体必须瞄准事实,与经济现实相关。 二、经济学理论要以现实为基础。 如果在研究经济学领域时,不结合实际情况,只闭门造车,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以中国为例,如果将国际普遍的情况应用于中国,不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困难:(1),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2),不易做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3),更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学中那些看上去尽管很抽象和不现实的理论参照系,但依旧必须结合现状。 三、经济学理论要很好地应用于指导现实,经济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像中国一样处于转轨的国家,不能直接照搬已有理论方法,要考虑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

理解现代经济学 编者按:本刊在2001年第6期发表了钱颖一教授的《经济学科在美国》一文受到热烈反响,多家报纸和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一些读者表示,这篇文章对于他们了解美国经济学科教育的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代,教育部门不久前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专门人才。经济学(包括金融)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如何使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与现代经济学接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我们特邀约钱颖一教授讲述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如何理解现代经济学,以祝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办第100期为纪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经济学是经济和教育的交口,作为教育来讲,办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接轨成为非常自然的目标。我觉得这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学的国际轨是什么?就像改革一样,我们要知道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是怎样运行的,为什么要这样运行,那么讲经济学科建设也是如此,要清楚它的国际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去做。这一讲主要讲第一个问题。我又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什么是经济学的方法和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二是讲国外的相关的经济学科的制度和运行。一、现代经济学学科的定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使用大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下的全部“二级学科”,包括宏观、微观、计量、金融、财政、产业、劳动、环境、国际(世界)等经济学内容。关于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