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

慢性心衰出院指导

一、服药须知 1、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各种药物必须严格注意用法用量,现就心衰病人常用药物的注意事项作一说明: A、地高辛:洋地黄类强心药,每天半片~一片(0.125mg-0.25mg)。服用过量会出现洋地黄中毒,因此每天早上服用前必须数心率,如果心率<60次/分则停药。洋地黄中毒常出现心率减慢、恶心呕吐、黄绿视等。 B、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须终身服用。本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服用有少部分病人出现胃痛,甚至出现胃出血,因此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宜饭后服。胃痛病人应与胃药一起服。若出现牙龈出血、胃痛等情况,请于门诊咨询心血管医师是否继续服用。 C、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β受体阻滞剂,长期服用可以减低心衰病人的死亡率。本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耐受以后再逐步加量,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心衰加重。 2、严格按医嘱服药,特别长期口服利尿剂和地高辛的患者,不得随便改变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 3、注意不要乱停药物出院时带出医院的药物大多数是您所必须服用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药物均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发生心梗、脑卒中等诸多危险情况。此外,降压药、降糖药、调脂药等药物也不能轻易停用,何时停用需要心血管内科的专科医师来决定。 二、康复须知: 1、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大便干燥,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合理饮食心力衰竭时心脏排血量不足,同时有水和钠的排泄减少,此外还有胃肠道瘀血、水肿,引起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容易引起腹胀等症状,如再进食过多,胃部饱满,易导致膈肌痉挛,更影响心肺功能。因此,心衰病人进食不宜过饱,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宜少食多餐,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诱发心脏病发作。心衰病人的饮食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食。低盐饮食是控制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

荐[4]。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虽然该研究的结论认为以运动为基础的EBCR对CHF是有益的,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试验平均年龄59岁,低于多数CHF患者年龄;试验中女性仅占28%,;没有纳入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heart failure with 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此外,干预组患者运动依从性不高,常规治疗组患者日常也会进行不同程度运动。 后续临床试验中EBCR对CHF住院率及死亡率影响结论并不一致。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5:42:08.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朱莉亚 [导读] 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朱莉亚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21) 【摘要】目的:分析与讨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60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B组,B组患者在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影响 慢性心衰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尤其老年群体发病率极高。该疾病最大的特点在于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适量的运动训练。研究表明,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也能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展开详细的分析。选择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P>0.05,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表1 A、B组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对比表 1.2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结合每位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心功能Ⅱ级: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每日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1km内的慢跑、散步等,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自行穿衣、洗漱等。心功能Ⅲ级: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考虑其治疗及恢复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康复运动,让患者尝试从练习站立开始,缓慢移动脚步,再到慢走,建议每次运动的时间为15min,每日3次。当患者在适量运动后,建议患者进行自主行走,并自行完成饮食过程、大小便等。心功能Ⅳ级:注意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定时帮助为患者按摩关节及肌肉,需要时帮助患者翻身,对此类患者的运动康复建议主要是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太高动作,每次大约10min,一天2次,当患者的身体逐渐好转时,应该循序渐进进行康复练习,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灵活改变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 1.3评价指标 将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疗效分为3类:效果明显,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有效,患者生活部分可自理,心功能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无变化。此外,将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做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从表2的对比数据中,可见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数据相比,A组患者在效果显著及总有效率上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目的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老年慢性心衰;运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好发人群为老年患者,其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运动耐受量降低,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98±2.71)岁;高血压心脏病15例,冠心病12例,心肌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3.59±1.19)岁;高血压心脏病16例,冠心病13例,心肌病11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1)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且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2)心理护理: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容易出现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慢性心衰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以及爱护,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心衰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对于Ⅳ级心功能患者护理,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比如翻身、进食、洗漱等。同时护理人员需每日为患者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训练,4次/d,5~10 min/次,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时,可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关节运动,随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下床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7T14:56:13.49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胡礼玉1 方文军2 [导读] 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对其心肺功能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保障患者的预后。 1.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湖南湘潭 411100; 2.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观察给予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择71例随机分为心脏康复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35),分别行心脏康复治疗+常规治疗和单纯常规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在LVESV、 LVESD、LVEDD、LVEF、LVEDV方面,两组数据于治疗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心脏康复组的LVEDV、LVESV、LVEF水平均显著增加,且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VCmax、FVC、FEVl方面,心脏康复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VV的变化方面,心脏康复组不仅高于治疗前,还比常规治疗组高(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对其心肺功能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保障患者的预后。关键词:心肺功能;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 前言 心力衰竭一般是以两肺底部存在哮鸣音和湿干啰音、肺水肿、呼吸困难、乏力、咳嗽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肺感染等,进而威胁该疾病患者的健康安全[1]。通常,临床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如β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美托洛尔等)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开展能促进心脏功能康复的运动治疗,可获取更好的临床预后[2]。因此,本文给予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法,并分析了其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择71例随机分为心脏康复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35);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心脏康复组中,年龄平均为61.28±1.36岁;平均病程为3.25±1.08年;心功能的分级均为Ⅰ级、Ⅱ级,例数分别为15例、21例。常规治疗组中,年龄平均为61.81±1.04岁;平均病程为3.02±1.14年;心功能的分级均为Ⅰ级、Ⅱ级,例数分别为16例、19例。在心功能分级等方面,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心脏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行心脏康复治疗+常规治疗和单纯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的方法:给予心力衰竭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每次10mg,1日3次)、曲美他嗪(每次30mg,1日3次)、美托洛尔(1次50mg,1日3次)等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情况。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饮食干预、用药干预等。心脏康复治疗的方法:①以视频的方式将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播放给患者,并详细讲解上述运动训练开展的重要性。②引导患者按照视频中的动作讲解进行练习,如患者的动作不规范,则应及时纠正,直至动作到位,以确保训练的效果。训练的时间应选择在每日下午患者接受治疗完毕之后进行。注意锻炼的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高强度的训练而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同时,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应控制在30min至1h左右,避免时间过长。③在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病情情况,如患者出现疼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给予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④向患者家属说明坚持健身操、有氧运动等的必要性,并教授其训练的方法,认真讲解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度,并监督患者每日完成一定的训练量;另外,告知患者家属如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返院检查,从而提高患者的训练依从性。⑤给予为期1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在LVES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FVC(用力肺活量)、FEVl(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VCmax(最大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的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心肺功能指标)分别以(%)、()表示,并行、t检验。若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心功能的情况 见表1。在LVESV、LVESD、LVEDD、LVEF、LVEDV方面,两组数据于治疗前相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心脏康复组的LVEDV、LVESV、LVEF均显著增加,且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2.2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见表2。在VCmax、FVC、FEVl方面,心脏康复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VV的变化方面,心脏康复组不仅高于治疗前,还比常规治疗组高(P<0.05)。注: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相比,*#P<0.05。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09:26:05.3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田蓉 [导读] 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湖南旺旺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8例,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分析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以及心理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也要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心功能;生活质量 引言 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发生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体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应该注重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疾病的发作次数和死亡率[1-2]。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8.6±2.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1.3)年,实验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1±3.2)岁,病程0.8~7年,平均病程(4.3±1.2)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以及运动训练等。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运动康复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然后逐步调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其次,对于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充足的休息,运动训练以室外步行为主,每次步行1000米左右,然后可以进行上下楼训练,每天2次,另外,还可以进行太极、气功等方式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确保其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运动康复训练以室内为主,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站立,然后进行移步训练。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对其各个关节部位进行按摩与训练,病情有所好转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自主进行关节运动逐步到站立和移步。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2)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比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标签:有氧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心排血量;相关参数;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医学临床定义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或影响生命健康的病状及体征[1]。对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药物与运动康复治疗,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电不稳等情况的发生。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度有氧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强,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2]。此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讨论,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5~79岁,平均(60±1.5)岁;NYHA 分级:Ⅲ级16例,Ⅱ级24例.对照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1.5)岁;N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21例。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发热、近期栓塞、活动性心肌炎等不适宜康复运动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B-受体阻断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康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步行训练,指导患者适量的步行,从5~10 min逐步加强运动量,最开始运动时,每运动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运动时间;(2)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以及强度,可以适当的协助患者进行健其他训练,将简单运动方式转变成耐力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打排球等运动,保持运动时间适中,减少因长时间运动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每周训练最多不超过5次;(3)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期间,特别要强调患者个体化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 /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 (35.4±5.1)%、(350.7±31.4)m。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 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 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 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 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 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 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 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 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 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 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 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 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 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 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 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 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 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 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4-04T12:27:31.3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曲慧[导读] 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前心脏各项指标、护理前运动心肺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山东省高唐县梁村镇卫生院; 252870)【摘要】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抽取58例心力衰竭患者,选自我院,随机双盲法均分,每组各29例,2组患者均行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增加心脏康复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心脏各项指标、护理后运动心肺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前心脏各项指标、护理前运动心肺功能,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July 2018. 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randomly and double - blind, with 29 patient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general care,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ar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dexes of heart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nursing ( P < 0.05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heart indexes before nursing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before nursing ( P > 0.05 ). Conclus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s effective.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康复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017-02 临床常见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入组58例患者,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临床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由我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知情同意,选自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分组,2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20:9,年龄60岁至78岁,中位年龄68.0岁;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19:10,年龄61岁至77岁,中位年龄68.2岁。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入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均行一般护理: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耐心解答患者内心疑问,给予患者实施饮食干预。 实验组患者增加心脏康复护理:(1)护士应对患者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确保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患者实施用药干预,做好患者健身操锻炼指导工作,选择关节操、有氧运动及慢走等项目来提升患者运动耐力及免疫功能。(2)护士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为患者详细讲解康复运动原因、注意事项、关键点,严格遵照五禽戏、易筋经及八段锦等运动训练动作为患者提供正确指导,由小至大增加运动强度,根据患者身体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运动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应及时处理。(3)护士应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后做好心脏康复运动监督工作,对运动强度及时间进行合理掌握。(4)护士应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干预及心理干预力度,耐心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疏通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运动,促使患者所处病室环境温湿度合适,禁烟禁酒,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1.3效果分析[1] 利用心肺功能测定仪对患者运动心肺功能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根据SPSS19.0软件分析所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实验得出,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护理后心脏各项指标、护理后运动心肺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2组患者护理前心脏各项指标、护理前运动心肺功能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脏各项指标对比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2T11:33:26.23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作者:朱筱婧[导读] 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为时间段,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心脏康复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心肺功能。结果:对比心功能分级,治疗后Ⅰ、Ⅱ级所占比例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6MWT、BNP水平,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对比心肺运动试验各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运动心肺功能;影响 心力衰竭,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其中,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目前,心力衰竭以常规治疗为主,虽然可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但在改善心肺功能方面,效果并不显著[1]。因此,临床医师开始致力于对心力衰竭心脏康复治疗的研究。基于此,为分析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本院以78例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均给予心脏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为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78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43例男性,35例女性,60-79岁为年龄区间,(71.4±5.92)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洋地黄类等。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吸氧、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指导日常饮食,强化心理干预,叮嘱患者合理用药。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心脏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观看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等视频,介绍运动训练对康复的重要性,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训练期间,要求患者各个动作到位,每日下午,结束治疗后,便进行练习。训练时,强度坚持由小到大的基本原则,避免因过度运动出现不适感,一次性锻炼时间不得过长。运动期间,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疼痛等症状,需马上停止,并给予对症处理。出院后,嘱咐家属陪同锻炼。每周,专业护士电话随访1次,指导患者训练,叮嘱患者坚持,若出现异常现象,需立即咨询。 1.3观察指标 (1)心功能分级:严格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相关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包括Ⅰ、Ⅱ、Ⅲ、Ⅳ。(2)6min 步行距离(6MWT)与BNP(血浆脑钠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以30m平直走廊为准,要求患者尽快步行,观察患者气促、胸痛等状况,监测6MWT水平。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冒冷汗等现象,需终止试验。另外,采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管,采集5ml外周静脉血,通过荧光免疫法,检测BNP水平。(3)心肺运动试验:实验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指标有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02 max/kg)、最大氧脉搏(V02 max/HR)以及代谢当量(METs)。 1.4统计学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χ2)检查,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心功能分级 对比心功能分级,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对比 2.3心肺运动试验指标 对比心肺运动试验各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目的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治疗及康复治疗方案仍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研究的一大方向。方法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学术文章,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最新进展。结果及结论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更加完善。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1 运动康复发展史及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传统的严格卧床休息(4~8周),不支持运动恢复,甚至体育康复作为一个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 1979年Lee等首次报道了CHF患者运动康复治疗非常安全,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有利于疾病恢复,此后临床逐步开展了CHF的运动康复治疗。 2005年ESC心脏康复和运动队和AHA锻炼心脏康复和预防分支的运动康复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逐步引进瑞士法郎体育康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CHF相关的ACC/AHA诊疗指南中,运动疗法与利尿剂并列为Ⅰ类。 现在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仍未大规模推广,其依从性、实用性、适用性、实际操作程序仍将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2 运动康复的机制 刘淑芬[1]认为:运动训练有效的可能机制主要在于以下5点:1.作用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泵功能障碍;3.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外周阻力4.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力量;5.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 3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1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 参照2011年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和高频协会联合颁发的共识,心脏功能NYHAⅠ~Ⅲ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体育康复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2014年运动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症状、体征、稳定、1个多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锻炼。 3.2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主要在于: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静息时收缩压大于200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6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治疗1个月,随访10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d),同时测定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最大摄氧量(VO2max),记录10个月内患者的再发率和猝死率。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LVEF、LVEDd均显示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康复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显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显降低(P<0.05);VO2max[(27.3±1.1)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显著(P<0.05)。随访10个月,运动康复组心衰再发率为40.74%,低于对照组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心肌梗死率为37.04%,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猝死率为20.37%,低于对照组的3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疗效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一定量的康复运动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2013年1月~2014 年1月在本院收治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其康复运动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衰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标准,NYHA分级Ⅱ~Ⅲ级,平均年龄(6 2.4±9.3)岁,心衰症状稳定≥4周。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治疗指南用药。并且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包括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 1. 3 观察指标治疗后1个月后复查心功能:LVEF、LVEFd、6MWD、NYH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