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造、奖励报酬】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造、奖励报酬】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

造、奖励报酬】

第十六条【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第十六条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的报酬。

【解释】本条规定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本条的规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在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不论发明创造是否已经实施,专利权人都应当对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第二,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专利权人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这种报酬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自己实施发明创造所获得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另外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所收取的转让费或者使用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奖金和报酬的数额、标准及其计算方式,专利权人不依法给予奖励和报酬的处理等问题,在专利法实施条例中予以具体规定。

本条规定的是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或者报酬。这就是说,这种奖励是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本人的,不是给研究小组的。所谓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应当被认为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谓其他辅助工作,例如有撰拟文件、整理资料等。究竟谁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当由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在请求书中写明。如果有人对申请文件所填写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依法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有人认为,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与其单位是一种劳动合同关系,单位是否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励和报酬,应当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专利法中没有必要作强制性规定。我们认为,我国专利制度不仅是调整发明创造的归属关系的民事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国家用以鼓励发明创造的产生及其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最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专利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这一立法宗旨。专利法这一立法宗旨的实现,需要许多相应的具体规定予以落实。本条就是这些规定之一。

发明创造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智力劳动的成果,如果没有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智力劳动,无论其所在单位提供多么好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无法产生发明创造。根据本法第六条的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由单位享有。因此,应当赋予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定的权利,以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实现专利法的立法宗旨。

专利法的第二次修改对本条作了两点修改:一是将原条文中的“专利权的所有单位或者持有单位”改为“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这是为了与第六条的修改相一致;二是将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单位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改为了“报酬”,这一修改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该决定指出:“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以及主要实施者,要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因此,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不仅要给予奖励,更要给予与其贡献相当的报酬。在1984年制定专利法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人们将单位因职务发明创造的实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而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视为是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它实际上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在实践中,许多单位也将其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奖励措施,使许多发明人、设计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种状况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保障职务发明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利益,本条进行了上述修改。

为了落实本条的规定,第二次修改专利法实施条例时对其第六章的规定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修改后的规定包括:

(1)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的三个月内发给发明或者设计人奖金。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000元(原规定为2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500元(原规定为50元)。

(2)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的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原规定为0.5%~2%),或者从实施该项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0.2%(原规定为0.05%~0.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者参照上述比例,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次性报酬。

(3)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许可实施该项专利收取的使用费中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原规定为5%~10%)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4)上述关于奖金和报酬的规定,其他中国单位可以参照执行。

道路千万条,保护第一条。

创新不保护,空欢喜一场。

专利、知识产权。我是汇川专利-梦想飞翔鸟。

专利激励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专利激励制度 篇一:研发人员专利考核奖励制度 研发人员专利考核奖励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奖励职务发明人和 优秀专利工作者为企业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及工艺改进 等科技研发所作出贡献,特制定本奖励制度。 第二条为鼓励广大员工积极申请专利,凡申请专利并被国 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在受理当年,由单位给予职务发明人1000元的奖励。 (一)专利申请被授予专利权的,授权当年12月1日 前由专利权人给予发明专利职务发明人不低于10000元奖励;给予实用新型专利职务发明人不低于3000元奖励,外观专 利职务发明人不低于1000元奖励。 (二)在12月1日之后到次年1月1日前收到授权登 记通知书的,该专利申请视为在下年获得授权,根据前款规定给予奖励。

第三条企业每年设立“发明创造奖”。发明创造奖的奖励 对象为已获得授权的并且具有较高创造性和较大实用 价值的专利。由中心主任组织,会同有关部门评出一、二、三等奖。评审结果公示期限内没有异议的,即予以认定。 (一)发明创造奖设一等奖一名,获奖专利的职务发明人可获得不低于5000元奖励;设二等奖两名,每件获奖专利职务发明人可获得不低于2000元奖励;设三等奖两名,每件 获奖专利职务发明人可获得不低于1000元奖励。 (二)发明创造奖每年评定一次,同一专利不得重复参与评定。 第四条企业奖职务发明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的,从许可实施该项专利收取的使用费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设计人。如一件专利有多位职务发明人,按照专利发明人实际贡献大小分配奖金和报酬。 第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专利激励制度)一的,可作为:“优秀专利工作者”获得奖励: (一)为专利知识培训、普及以及专利申请和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二)为维护企业权益,挽回企业因侵权或专利流失而遭受的损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

专利法第三次修改解读

专利法第三次修改解读 1、增加了关于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和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的规定。这有利于鼓励制药行业研发新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2、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报酬有了明确规定。这使得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更好的动力去创新,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3、完善了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例如,要求在申请专利时一并提交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以方便审查;将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作为授予专利权的基本条件等。 4、明确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奖励报酬标准。这将激励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总之,此次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申请主体。在修改前的《专利法》中,只有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才能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强制许可请求,而在本次修改中,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个人的三种许可人身份统一为“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并明确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

个人”包括:有支付能力的购买者;利用该项专利进行生产、经营的独占被许可人;使用该项专利的普通被许可人等。 2、申请对象。在修改前的《专利法》中,强制许可申请的对象仅限于“国内外的企业”。而本次修改将其扩大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使强制许可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 3、申请程序。在修改前的《专利法》中,强制许可的申请程序较为繁琐,需要经过审批、公告等环节,时间较长。而本次修改则简化了许多程序,如取消了审批环节,改为直接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同时缩短了公告期限,由原来的两个月改为十五天。 4、救济措施。在修改前的《专利法》中,对于强制许可决定不服的,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本次修改增加了行政复议制度,允许当事人对强制许可决定不服时,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复议,再向人民法院起诉。总之,《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后的强制许可规范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促进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法律武器,专利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最近,我国专利法迎来了第三次修改。本文将对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发明人或者设计方案人奖励和报酬争议请求权及救济释答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励和报酬争议请求权及救济释答 2008-09-16 19:24 甲系乙公司员工,2003年甲根据乙公司(系有自然人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安排的任务设计完成了某换热器产品。同年9月,乙公司作为专利申请权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04年9月取得专利权。甲系该专 利的设计人。乙公司在甲设计完成后即支付甲奖金30000元。自2003年至今, 乙公司实施该专利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甲向乙公司提出要求支付报酬。乙 公司认为其已支付了甲奖金,奖金就是报酬,甲无权再向乙公司请求支付报酬。 [争议] 争议一:奖金与报酬有无区别?争议二:甲是否有权向乙公司请求给付报酬?报酬其请求权基础何在?争议三:如果甲有报酬请求权,该请求权实现的 途径有几种? [释答] 1?对争议一的释答《专利法》(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第1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4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发给发明人或者 设计人奖金。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500元。由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建议被其所属单位采纳而完成的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从优发给

奖金。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金,企业可以计入成本,事业单位可以从事业费中列支。第75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或者从实施该项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0.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者参照上述比例,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次性报酬。”第7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许可实施该项专利收取的使用费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 %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同法》第326条第1款规定:“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就该项职务技术成果订立技术合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从使 用和转让该项职务技术成果所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完成该项职务技术成果的个人给予奖励或者报酬。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订立技术合同转让职务技术成果时,职务技术成果的完成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此外,《科 学技术进步法》第55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29条、30条对奖励也进行了规定。根据上述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奖励是单位对完成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条规定,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设计是指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完成人。发明人和设计人通称为发明创造人。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给予的物质鼓励;报酬则是单位取得专利权并实施后,根据应用的范围和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造、奖励报酬】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 造、奖励报酬】 第十六条【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第十六条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的报酬。 【解释】本条规定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本条的规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在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不论发明创造是否已经实施,专利权人都应当对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第二,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专利权人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这种报酬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自己实施发明创造所获得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另外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所收取的转让费或者使用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奖金和报酬的数额、标准及其计算方式,专利权人不依法给予奖励和报酬的处理等问题,在专利法实施条例中予以具体规定。

本条规定的是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或者报酬。这就是说,这种奖励是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本人的,不是给研究小组的。所谓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应当被认为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谓其他辅助工作,例如有撰拟文件、整理资料等。究竟谁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当由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在请求书中写明。如果有人对申请文件所填写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依法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探讨

对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探讨 (崔良华(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职务发明创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职务发明的比例只有40% 左右,国外则高达90% 多;每年专利转化为商品并能取得???职务发明的创造和实施现状以上。,而发达国家可达50%规模效益的只有10%说明,我国现行职务发明制度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处理好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问题,充分调动发明人或设计人和单位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鼓励发明人创造,促进科技进步。 一、职务发明的概述 一般而言,从发明创造与单位的关系来看,可以将发明创造分为三大类,即:职务发明创造、自由发明创造和从属发明创造。在西方国家,“职务发明”一般也被称为“雇员发明”,因为劳动者是在履行其作为雇员的职责中完成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指职的。我国《专利法》中称这类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工在履行职务中所完成的新发明、新设计,或者是在执行所在单位的指令中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从各国的立法来看,对职务发明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大致一样。 《日本专利法》第35条第1款规定,职务发明是指“其性质属于单位业务范围,且完成发明的行为属该单位管辖下的工作人员现在或过去职务范围内的发明”。《英国专利法》第39条第1款规定,职务发明是指“该雇员正常工作过程中或虽在其正常工作外,但是特别分配给他的工作中作出的发明”。 德国《雇员发明法》第4条规定,如果发明是雇员在雇用期间做出的,源于私人企业或者公共机构雇员的工作任务,或者在本质上基于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经验或活动,就属于职务发明,雇员的其他发明为非职务发明。对于职务发明,发明完成后,职务发明人负有立即书面向雇主汇报的义务。 也有部分国家并没有对职务发明作出特别规定,如美国。《美国专利法》只是沿用了一般发明的有关规定,在其第111条规定:“申请专利,除本编另有规。根据该规定,无论是职务定外,应由发明人以书面向专利与商标局局长提出” 发明还是个人发明,在美国专利申请都要由实际发明人来提出。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发明,发明人始终为发明权人。 二、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我国职务发明制度主要体现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合同法》当中,我国的专利法明确给出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定义,并对其权利归属和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作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第十六

我国专利法中的职务发明制度

我国专利法中的职务发明制度 摘要:我国专利法的职务发明制度规定了关于职务发明及其专利权归属等相 关方面问题的制度。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职务发明的界定、职务发明 的奖励制度、职务发明的署名权。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职务发 明制度,以供参考及不吝指正。 关键词:专利制度;职务发明制度;职务发明奖励制度;署名权 引言 当代企业的经营,一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商贸经营,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攻 防运作。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之一,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设计合理有效的职务发明制度,一 方面可以减少职务发明的权属纠纷,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职务发明的研究和实施,促进技术创新。 一、概述 职务发明制度是我国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利法》司法实践中 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规定职务发明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利法》(“专利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法实施 细则”),其中专利法于1984年发布,并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及2020年进行了四次修改,其中最新修订的2020年版本生效时间是2021年6月1日。而专利法实施细则于2001年发布,经过了2002年及2010年两次修改,目 前适用的是2010年修订的版本。 职务发明制度包括了以下部分内容:一、职务发明的界定;二、职务发明创 造的奖励制度;三、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 二、职务发明的界定

发明分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职务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是指员工执行所在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以下简称“职务发明”)。 一般来讲,专利涉及的发明创造是由自然人(即发明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产生,但很多情况下,发明人是基于企业单位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基于在企业单位获得的信息而产生的发明创造。 根据《职务发明条例》、《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要明确发明(为了简便,智力创造成果统称“发明”)相关权利归属,首先需要明确以下概念:发明人,即对技术成果的实质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而负责组织工作、管理工作、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属于发明人。 适用约定优先原则,即单位与发明人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规定。 根据《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构成职务发明: 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2)履行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3)从原单位离职(退休、调离原单位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4)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主要利用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但约定返还资金或者支付使用费,或者仅在完成后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验证或者测试的除外。

职务发明的定义

职务发明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的工作人员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在专利法中,这种关系集中体现为职工完成的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问题,即职工完成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问题。原则上,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从“合同优于法律”的原则,即有关发明创造成果权归属问题首先应当按照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来解决。 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 (一)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负有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义务,而完成合同范围内的劳动任务是则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因而此时劳动者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应当归属于用人单位。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任务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单位的职员不仅仅要承担属于其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工作,也会接受单位交付的与其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因而对于法条中的“本单位任务”一词的理解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形。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通常是指单位短期或者临时下发的工作任务,

如合作开发、组织攻关、接受研究委托。而这些工作的完成与单位的宏观指导、具体方案的制定、责任的承担以及必要的物质条件都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二)另一类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发明创造;但如果仅仅是少量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且这种物质条件的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无关紧要,则不能因此认定是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 (一)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负有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义务,而完成合同范围内的劳动任务是则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因而此时劳动者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应当归属于用人单位。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任务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单位的职员不仅仅要承担属于其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工作,也会接受单位交付的与其本职工

职务发明制度

职务发明制度 【实用版2篇】 目录(篇1) 1.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和背景 2.职务发明制度的重要性 3.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方式和具体内容 4.职务发明制度的优缺点分析 5.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和应用 正文(篇1) 1.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和背景 职务发明制度,是指在雇员履行职务过程中,因发明创造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源于 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职务发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2.职务发明制度的重要性 职务发明制度对于鼓励员工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制度明确了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归属,激发员工在岗位上积极进行发明创造。其次,职务发明制度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员工发明的成果,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最后,这一制度有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的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3.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方式和具体内容 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明确职务发明的定义和范围,确保企业和员工对职务发明的理 解一致;

(2)规定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归属,通常情况下,职务发明的知识 产权归企业所有,但员工享有署名权; (3)制定职务发明的奖励和报酬制度,以激励员工进行发明创造; (4)建立职务发明的申请、审查、登记和保护机制,确保职务发明 得到有效保护。 4.职务发明制度的优缺点分析 职务发明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1)鼓励员工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2)保护企业和国家的知识产权;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职务发明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可能引发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2)部分员工可能因为职务发明制度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工作效果; (3)企业对职务发明的利用和保护能力有限,可能导致职务发明的 浪费。 5.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和借鉴职务发明制度,并在《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职务发明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职务发明的保护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目录(篇2) 1.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2.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专利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 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释: 1、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 2、鼓励发明创造 3、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 4、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条发明创造的定义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一、发明 释: 1、《专利审查指南》对“技术方案”作了如下解释: 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的集合。技术手段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 未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以获得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的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客体。

气味或者诸如声、光、电、磁、波等信号或者能量也不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的客体。但是利用其性质解决技术问题的,则不属于此列。 2、《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专门加入了“关于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 如果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解决方案执行计算机程序的目的是解决技术问题,在计算机上运行计算机程序从而对外部或内部对象进行控制或处理所反映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并且由此获得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则这种解决方案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所说的技术方案,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如果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解决方案执行计算机程序的目的不是解决技术问题,或者在计算机上运行计算机程序从而对对部或内部对象进行控制或处理所反映的不是利用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或者获得的不是受自然规律约束的效果,则这种解决技术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所说的技术方案,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3、所谓“积极效果”或者“有益效果”,是指通过发明创造的实施能够给公众或者社会带来益处,使发明创造具有予以实施应用的价值。多、快、好、省、方便、便宜等都能构成“积极”和“有益”效果。 4、技术特征 技术方案由技术特征组成。产品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等;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以及所采用的原料、设备、工具等。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技术特征。 5、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分为产品技术方案和方法技术方案。 6、“新的”一词,用于界定能够获得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的性质,但不是“判断新颖性、创造性的具体审查标准”。 二、实用新型 1、实用新型只限于产品,不能是方法。 2、《专利审查指南2010》对“形状”、“构造”作了定义:

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

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 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 什么是职务发明?谁有权申请职务发明专利?谁有权享有职务发明专利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职务发明的认定以及职务发明专利的归属相关法律知识。 我国《专利法》第6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的,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此条款明确了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自己,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单位。对于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约定的,从约定。因此,要明确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其发明创造是否为职务发明。 从《专利法》第6条可知,职务发明创造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指发明人和设计人在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条的相关规定,所谓“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是指三种情况: 第一,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 第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第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另一类是指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条的相关规定,所谓“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利用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而是发明人或设计人自己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其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实现的,也就是说,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应当是完成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这种情况同样属于职务发明。对于少量的利用或者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没有实质帮助的利用,可以不考虑。但是,如果单位和发明人或设计人对发明创造以合同形式约定其为职务发明的,则此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

专利奖励报酬制度

专利奖励报酬制度 专利奖励报酬制度 1898年清光绪皇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发布的保护和奖励科学发明创造的条例。《章程》宣布,对于能用超过西方各国现有水平的新技术,制造出各种船舶、机械、枪炮等者,或能用新工艺兴办工程,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人,授以官职,并使之获专利权三十年;对于能成功地仿造各式机械的人,授以官职,并使之获专利权十年;对于有新观点的著作,发明专门技术并切实可用于实际的人,授以官职,其著作、技术享有专售权二十年。除给予专利权(经济上的利益)还授予官职,清朝的对发明的奖励到目前为止,恐怕很少有那个政府能够做到,反映了清朝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其实远远超过我们政府目前的重视程度。 对职务发明者个人的奖励 一、我国法律规定 我国1989年12月10日《中国专利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设计人奖酬提取办法的规定》规定了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少不低于2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最少不低于50元。“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后,每年应从该项专利实施后的所得税后留利中提取0.5%~2%,外观设计专利提取0.05%~0.2%,作为报酬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专利权持有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收取的使用费中纳税后提取5%~10%作为报酬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2002年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四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500元。”第七十五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

职务发明创造协议及确认书

职务发明创造协议 甲方:广州XXX集团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码:。 乙方本职工作: 鉴于甲乙双方存有劳动关系,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双方就与职务发明创造有关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协议。 一、定义 除本合同条款另有约定或上下文另有所指外,本合同中下列用语具有如下含义: 发明创造:是指专利法所规定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人:是指对发明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管理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 职务发明创造: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职务发明创造的范围 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乙方做出的发明创造有下列情况之一

者,为职务发明创造: 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工作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3.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原单位分配、安排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4.主要利用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做出的有关发明创造。 三、发明创造的报告及确认 1.乙方应自做出发明创造之日起日内,向甲方书面报告该发明创造,并提交该发明创造方案的书面简介及甲方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对乙方报告的发明创造,甲方应就该发明创造是否为职务发明创造做出书面确认(详见附件1:职务发明创造确认书)。 3.乙方做出的发明创造系职务发明创造的,甲方应依照本协议的约定予以保护。 四、职务发明创造的保护 1.对于职务发明创造,甲方有权做出是否予以保护以及采取何种保护方式的决定。甲方对职务发明创造的保护方式有:申请专利、作为企业秘密予以保护、决定对发明予以公开等。 2.甲方就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乙方应当积极配合甲方

职务发明制度

职务发明制度 【原创版3篇】 篇1 目录 1.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与背景 2.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与作用 3.职务发明制度的优势与问题 4.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篇1正文 一、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与背景 职务发明制度是一种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旨在鼓励公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提出新的发明、设计或改进现有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一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浪潮的兴起,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二、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与作用 职务发明制度通过对公职人员提出的发明、设计或技术改进给予奖励和保护,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职务发明奖励、专利申请资助、技术成果转化等。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科技创新:职务发明制度鼓励公职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尝试,有利于形成持续创新的氛围,推动科技进步。 2.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职务发明,公职人员可以改进现有工作流程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3.增加公共利益:职务发明制度有助于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三、职务发明制度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1) 激发创新意识:职务发明制度能够调动公职人员创新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2) 保护知识产权:职务发明制度明确了公职人员的发明成果归属,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防止成果被侵权。 (3) 促进技术转化:职务发明制度鼓励公职人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2.问题: (1) 监管难度: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公职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监管,可能面临一定难度。 (2) 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公职人员可能因为职务原因,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导致职务发明制度资源分配不均。 四、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在引进职务发明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实施路径。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职务发明的奖励力度,完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机制。未来,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制度设计,简化申请和审批流程,提高公职人员参与职务发明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投入,为职务发明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公职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 3.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估体系,确保职务发明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之,职务发明制度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审理指引

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审理指引 第一条【适用范围】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关于职务发明创造奖励与报酬制度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大陆完成的发明创造。 首先,应根据发明创造完成地来确定申请专利权利的归属。这种权利归属的确定原则符合企业与职工(雇主与雇员)双方对发明创造权利归属的预期,因为通常来说,企业与职工(雇主与雇员)总是从当地法律的规定出发来预见法律后果的。 其次,与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规定的适用范围相对应,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关于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也以发明创造完成地为依据。 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关于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以发明创造完成地为依据,有两层含义。第一,在中国大陆完成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大陆申请专利的情况下,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有权依据中国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获得相应的奖励与报酬。第二,在中国大陆完成的发明创造,在外国申请专利的情况下,依据中国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认定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有权依据中国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获得相应的奖励与报酬。 第二条【约定优先】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可以就职务发明创造奖励与报酬同发明人、设计人进行约定。有约定的,应当依其约定确定职务发明创造相应的奖励与报酬;没有

约定的,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确定职务发明创造相应的奖励与报酬。 第三条【约定的形式】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职务发明创造奖励与报酬标准可以通过单位与发明人、设计人协商约定,也可以在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 第四条【约定的内容】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可与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就职务发明创造奖励与报酬的方式和数额进行约定。可以约定的不限于奖励、报酬的数额,也包括奖励、报酬的方式。 按照约定优先原则,奖励报酬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采取货币形式之外,还可以采取诸如股票、期权、提高职位、提升工资、带薪休假等形式,只要能达到专利法规定的合理的原则要求即可。 如果约定的奖酬仍采货币的形式,则约定数额既可以比法定标准高,也可以比法定标准低,单位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的行业特性、生产研发状况、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具体标准。在职务发明创造奖酬规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企业采用如专利申请奖、专利授权奖、专利实施后的报酬等方式执行;也有的企业对奖励报酬采取一次性补偿方式,补偿的具体总额按照研发领域的平均发明价值确定,该种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过程、较高的计算成本。这些均是应该被允许的。 第五条【约定形式的合法性审查】职务发明创造奖励与报酬为单位与发明人之间协商约定的,应按《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之规

曾某某与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王某某等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案

曾某某与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王某某等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案 文章属性 •【案由】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 •【案号】(2019)最高法知民终230号 •【审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审理程序】二审 •【裁判时间】2020.07.21 裁判规则 在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报酬纠纷中,在确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是否已经实施职务发明创造时,单位在侵权诉讼中作出的涉案专利产品具有经济效益的陈述,应当属于单位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推定单位存在实施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事实。单位基于涉案专利的维权行为获得的损害赔偿款,系专利权人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专利而获得的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维权成本及支出后,该经济效益应当视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八条规定中所指的营业利润,据此基础给予职务发明人合理的报酬。 正文 曾某某与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王某某等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 计人奖励、报酬纠纷案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9)最高法知民终230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住所地: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樟洋村富达工业区。 法定代表人:许某某,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诉讼代理人:蒋文,上海新松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张鎏,上海新松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曾某某,男,1972年11月24日出生,汉族,住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 委托诉讼代理人:李道龙,广东泰旭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许发,广东泰旭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第三人:王某某,男,1959年12月10日出生,汉族,住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 委托诉讼代理人:王元威,广东尚宽(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第三人:许某某,男,1964年3月14日出生,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住香港特别行政区。 委托诉讼代理人:王元威,广东尚宽(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信公司)因与被上诉人曾某某、原审第三人许某某、王某某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一案,不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于2019年5月21日作出的(2017)粤73民初358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9年7月22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19年12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怡信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蒋文、被上诉人曾某某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许发、原审第三人许某某、王某某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王元威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怡信公司上诉请求:撤销原审判决,依法改判不支持曾某某全部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