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智和高超的外交能力。而教材因版面限制,没有过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教材在这里就给教师留出了相当大的弹性教学空间。在教学时,我想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遇到的四个主要困难和他的应急对策。学生通过资料阅读,不仅客观地了解了万隆会议的情况,了解了万隆会议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周总理机智、灵活的高超的外交水平和能力生动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中的杰出贡献学生牢记在心。于是在关于“本

节课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话题讨论中,就可能会有多位同学争相发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外交留给他们的印象,带给他们的思考,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

因此,利用好教材留出的教学弹性空间,给学生适当补充生动具体的史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做历史思维的“体操”,“动”起来。

本书的每一课都留有教学弹性空间,甚至是多处,只要教师积极开动脑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一定会把每一课书教活、教生动,从而杜绝“说教”的根源。

三、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教学形式“多”起来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我们身边不乏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有见证新中国成立的老人,有新中国的同龄人,还有大批经历过探索、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年人、青年人,他们是将历史生动化、现实化、社会化的载体,他们是现代史教学中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例如,在上第2课《抗美援朝》时,我设想主讲人不是我自己,也不是学生,而是一位社会人士,他曾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名老军人,是班级上一名学生的爷爷或亲朋。同学们听着这位当年志愿军战士的讲述,仿佛觉得黄继光、邱少云烈士就在眼前,明白了是什么力量使黄继光敢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明白了邱少云为什么可以忍受烈火吞噬自己的身体却一动不动直至牺牲──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一位、两位、三位……而是十多万将士为了

保家卫国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因为“我牺牲是为了祖国的妈妈们和他们的孩子不再牺牲”……关于抗美援朝、关于志愿军的问题问不完,下课了,老人要离开了,学生们可能会十分的依恋和舍不得,只好相约再会。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参与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堂教学的人员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被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学习的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和生动,学生通过与历史见证人的对话,通过在很多不同的社会场所“上”历史课的做法,获得了丰盈的历史学科知识,有关热爱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落实,教学空间的拓展,社会人士进课堂,可能会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了,哪里还有“说教”的途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 单元小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P4,P17,P22) (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 1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

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略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

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

八年级中国历史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期末学业水平综合测试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学业评价 (本卷4页,37个小题,时间120分钟,满分l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2.这是一处“神秘之地”,被称为“世界屋脊”,于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这处地方是( ) A.新疆B.云南C.西藏D.四川 3.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 )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改革开放4.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 A.通过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B.进行三大改造 C.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次严重错误,其本质是( ) A.过分强调公有制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盲目追求生产发展的高速度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当年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辛苦干一年,结果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其他10来户农户受灾减产。 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旱情不一样B.生产积极性不一样 C.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不一样D.土地贫瘠肥瘦不一样 8.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因为( ) A.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作出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9.“文化大革命”中的“二月抗争”、全面整顿、“四五”运动三者共同说明的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 B.动乱中中国共产党已着手经济恢复工作 C.党和人民一直同“左”的错误进行斗争 D.“文化大革命”缺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 10.下列不能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是( ) A.中国加入WTO B.《英雄》在全球同步上映 C.沃尔玛超市开到我家门口D.中国收回香港、澳门 11.1992年11月,中共中央确定的哪项决策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 C.实行经营承包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把中国的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始于( )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C.“三个面向”的提出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3.下列成就不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最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

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八年级下册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这五、六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按照新 二课标的三维目标作了如下要求: l、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重难点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 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 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 禁鸦片。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带来的危害:1.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2.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3.腐蚀清朝的通知机构; 4.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 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时间:1842年6月 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战争中牺牲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事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浩劫。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 条约》。俄国是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中,获利 最大的国家。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 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林则 徐 虎门 销 烟 鸦片 战 争 中 英 《南京 条约 》 火烧圆 明 园 俄国侵占我 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一单元 侵略 与 反抗 第 1课 鸦 片 战争 第 2 课 第二 次 鸦片战 争期间列 强侵华罪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单 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走私鸦片 背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扭转贸易逆差。 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政治上,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虎门销烟 背景: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9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领导者:林则徐 措施: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销毁鸦片。 结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意义: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

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 原 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直接原因: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起讫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初 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以及社会制度落后,清朝统治者策略失当。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 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商定 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不平等条约名称及签订时间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0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大事年表 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农业、手工业改造开始 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3年底…………………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 (道光帝在位)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林则徐禁烟 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 (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④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3、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29日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1-14课)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1—14课)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 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严重侵华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p7八国洗劫北京p19、日军旅顺大屠杀p14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背景 1.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4.地点:广州虎门。(●★记:P3 虎门销烟图) 5.人物: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鸦片的危害:P3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削弱军队战斗力。④、严重摧残人们体质。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7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年8月)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先秦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中国的早期国家是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组建而成的部落国家。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夏朝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商代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尽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但基本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夏商的王权与神权结合,特别是商朝,商王既是人,又是神,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建立后,在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西周贵族后代依据血缘关系承继先人的封地、官职)为基本方式的“亲贵”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即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的结合体)的奠基时期。这一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朝。另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分封制的瓦解和社会大变革的兴起,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君执掌大权,通过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郡县、任命官吏,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的转化;通过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韩非的法家思想,公开宣扬君主专制、集权政治,并成为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秦朝 秦朝创立,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概念: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核心是皇位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地方听命中央。 关系:同强同弱;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产生原因: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利益。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产生,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客观背景: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朝的软弱无力。 教材就是按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条主线的演变编写的。 演变史实:君主专制: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权大,威胁皇权;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知识要点: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一、选择题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换取中国商品B.掠夺中国白银 C.扭转贸易逆差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2、道光帝派()到广东禁烟。 A、林则徐 B、关天培 C、琦善 D、穆彰阿 3、火烧圆明园的两个国家是() A、英法 B、美俄 C、英俄 D、法美 4、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5、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A、杨秀清 B、李秀成 C、洪秀全 D、萧朝贵 6、1876年收复新疆的是() A、沈葆桢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7、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战激战的是() A、南洋水师 B、北洋水师 C、福建水师 D、东海水师 8、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壮烈牺牲。 A、刘步蟾 B、萨镇兵 C、丁日昌 D、李鸿章 9、台湾在()条约被日本占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0、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是() A、华尔 B、西摩尔 C、义律 D、瓦德西 二、填空题 1、______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_______逐步变成__________________社会。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侵入新疆建立政权。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期中有、、、、、、、。 三、简答题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1、“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摘自某清朝大臣 请回答: ①这位大臣是谁? ②哪一位皇帝派他去禁烟? ③派他去哪禁烟? ④禁烟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什么? ⑤禁烟的影响如何? 2、请回答: ①这幅图反映了被焚烧的什么地方? ②这个地方在什么时候被烧的? ③是由哪两国家焚烧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中牟县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师: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 授课课时:32课时 (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在理解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活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史的兴趣,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6、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的个人成才历程,感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7、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所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段是两级分化期、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优点是有活力、有创新意识、有一年半的历史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认知。 不足是容易分心,升学目标模糊,躁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些后进生甚至放弃的自己的学业。 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1课,还有4课活动课,共25课。 它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史,在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6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就成为了本册书的灵魂和编写的主线。 七个单元的章节设置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建国—改造—十年探索—文革(遇挫折)—纠错提出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主线下又穿插入了五个小专题: 民族专题 国家统一专题 外交事业发展专题 科技文化成就专题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概况 本册书共分为七个单元 23 课, 3节活动课,每单元均有单元综合与测试。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分析 本方块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呈两条线索,即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通过列强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用史实阐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得出腐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列强的肆虐,中国人民进行的不断抗争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优秀民族,这也正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三、知识要点 1、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影响以及英法和沙俄所犯下的罪行。 3、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其所表现出来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6、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品,推荐文档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 5.结果:清朝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6.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其他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8.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9.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结果:中国失败,签订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 5.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6、天京事变: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巩固措施:洪秀全封洪仁玕且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军结局:被中外联合势力绞杀 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