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949.9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0.2 中苏建交

11 中国人民空军建立,海军华东军区建立

1950 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土地改革完成

1953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改造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

1954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4—7月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

1956 赎买政策,三大改造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共八大,仿制歼5型歼击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中国创建导弹部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完成

1958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容国团世乒赛夺得冠军

1961 调整国民经济

1964 中近程地地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6 文化大革命,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1967 二月逆流

1970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反,东方红一号

1971 基辛格访华,导弹驱逐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签《中美联合公报》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4 核潜艇

1976 文革结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四个经济特区

1982 十二大

1984 23届奥运会,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1985 国企改革

1986.3 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 调整“三不”政策,十三大

1990 海基会,中国举办亚运会

1991 海协会,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 十四大,南方讲话,九二共识

1993 汪辜会谈

1995 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6 把海洋高技术列入863计划

1997 十五大,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神舟一号,西部大开发

2001 APEC会议,申奥成功,加入WTO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优质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

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课件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教师简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土地改革 (1)目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目小字部分,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过程 课件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试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生:主要地点是在新解放区。 步骤是从1950年冬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结果 学生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三、千秋功业——土地改革的意义 1.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 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 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 学习过程: 预习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根本目的是: 土地改革的时间:从年到年 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 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原始社会--北魏)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1965年发现) 中国是文明古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1)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2)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3)缓慢进化 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捕捉水生动物制造装饰品制作骨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面部之间的区别 北京人的头部和前额低平,眉骨宽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前额丰满,眉骨趋向薄、平,上下颌骨,由前凸而后缩,嘴部明显后缩,以形成现代人那样的下颌,和前鼻棘,面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距今约7000多年河姆渡聚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黑陶 距今约6000多年半坡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聚落的种植和饲养:种植:粟、白菜、芥(gai)菜等饲养:猪、狗定居:半地穴式红陶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精细,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在于:1.时间不同 2.制作方法不同 3.劳动效用不同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 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出现了交换现象,有了集市)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祖:养蚕抽丝阪泉之野炎帝(败) vs 黄帝(胜)尧禅让舜 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王朝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帝窖)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十八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十八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3、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革命教案新人教版1

第三课土地改革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白毛女》导入新课,了解农民的悲惨处境 二、学习目标( 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 2、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预习指导题(2分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通过课文第一段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A土地改革前,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_____倍,农村存在着大量少地和无地的_________。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民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 时间——依据——内容——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1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史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史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史料4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让学生根据预习导题,独立完成 五、学生展讲,师生质疑(15---20分钟) 1.分层次,根据预习题难易程度找学生讲解 2.教师强调重难点;预习题难题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目的,我国进行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大改造 D. “包产到户改革“ 2、材料一:1952年底,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的标志是什么?(2分)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谁成为土地的主人?(2分) 材料二: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刘少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改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精华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往下拉↓↓↓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周刊》邓小平封面 教师提问: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1、武昌起义 (重新播放视频最后一小段,请学生注意一句话:“武昌起义成功了,而此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并补充当时同盟会高层如宋教仁、黄兴等都不在国内。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小细节所折射 的历史大问题,也就是中华民国从建立之初就没有一个强有力掌控 政局的核心,组织涣散,各派势力缠绕纠结,为以后丢失革命果实 买下了隐患。) 2、中华民国成立 师:成立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 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 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师:前面我们通过一个历史小细节发现了新政府存在的巨大隐患,果然出现了问题。(ppt展示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师:看课本P39动脑筋,思考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 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 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课后作业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

第10课 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的 与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个人随笔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准备: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举,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②邓小平复 出后,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 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③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 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其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①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②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 京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 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 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说一说,“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提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从任何一个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 理即可。如:是一种教条主义;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原理;是一种新迷信,不利于解放思想,不利于拨乱反正,不利于纠正“文革” 的错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提示:可以充分讨论。下列说法之一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应肯定:它重新确定了实事 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