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一、主要概念:

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16.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17.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18.协作: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

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

二、主要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集体所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局部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或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

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来说:

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整个行业来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却还要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价值形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从货币的起源可以看到,货币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余三种为其派生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可用公式来表示为: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7.价值规律

(1)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的实现)。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3)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8.生产的社会化

(1)生产社会化的含义。

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2)分工与协作。

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自然分工是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协作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

9.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1)社会的需求结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10.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主要概念:

1.必要产品:是指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2.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生产的超过必要产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3.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6.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8.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延长从

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9.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

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11.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3.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14.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15.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16.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17.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8.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9.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20.社会总产品:是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

2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

22.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比。

24.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5.平均利润: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6.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27.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28.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出售产品而获得高额利润,或者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29.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

30.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利息:是产业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2.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33.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销商品的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

34.银行信用:是通过银行中介形成的资本借贷关系。

35.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36.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二、主要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讲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2.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是它在使用中能创造出新价值,并且是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3)从社会本质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使两者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的属性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资本的生产力属性是指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

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是指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5.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引起的。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此外,个别企业可以采用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各个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力。

(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

6.资本的积累

(1)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积累的数量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能增加积累。

第三,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两者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量越多。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越大,就越能积累更多的资本。

(2)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

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两种: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二是受到社会资本分散的限制。

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其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7.资本循环

(1)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3)资本循环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动也必须顺利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阶段,也必须使资本的三种职

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搞好供产销。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8.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

(1)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力上的那部分资本。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考察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9.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第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3)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

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4)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意义。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10.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物质替换)。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于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全部实现,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消耗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实物得到替换,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

(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三个部分。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11.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

(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经过三个大的方面的交换,即:

I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m)和Ⅱ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m)=Ⅱc。

两个派生条件是:

I(c+v+m)=Ic+Ⅱc

Ⅱ(c+v+m)=I(v+m)+Ⅱ(v+m)

(4)上述条件表明,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v+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v+x/m)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x/m)=Ⅱ(c+△c)

两个引申条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本原理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具体来说,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3)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在同消费资料生产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下的优先增长。

14.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实际上,工人出卖的并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

首先,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这是一种同义反复。

其次,凡是商品在出卖前都应独立存在,而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后才存在的。

再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以上的分析表明,工人出卖的实际上是劳动力,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劳动时间长短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4)要注意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也叫货币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各种服务。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之间的相关变化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税收负担、服务费高低等。但只有实际工资才能代表工人的真实的生活水平,才能表明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是否符合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条件。

1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他所费资本的产物,而且是他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

式,它在本质上是剩价值。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用p′来表示。其公式是:p′=m/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表示的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歪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资本主义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量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就高。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是节省,利润率就越高。

1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1)平均利润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

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

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的形成。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各部门的产品按生产价格出售,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第二,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经过这种转化,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的高额利润。它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平均利润。按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第二,额外利润。以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而获得的。

第三,一般超额利润。是由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垄断而稳定获得的。

第四,垄断超额利润。是以垄断高价销售产品而获得的。

(2)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

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它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垄断利润的形成,表明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

18.借贷资本与利息、利息率

(1)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本质是剩余价值,体现的是借贷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4)利息率是以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5)利息率变动是有界限的。利息率变动的最高界限是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是不能等于零。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息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取决于利润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息率与利润率成同方向变动。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其共性有: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现、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而具体到某一朝代,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又有所不同,这也就是其个性。如: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提倡节

俭、减轻田租的政策;唐太宗推行的均田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后周周世宗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民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 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 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坚实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就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这种商品上时,商品就成为货币。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条件(1)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所在。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认证、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它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的推动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方面: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重点】 商品的概念。它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后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商品的概念【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 法,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钥匙 扣),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 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 它既是钥匙扣、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 试想,如果我把这个钥匙扣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 又是什么?答:(商品教师:商品是经济常识中 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 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第一框:一、商品和商品 经济的含义(多媒体) (二)讲授新课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曾经有个学生问我“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吗?那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大家知道现实生活当中有人用钱买官,搞权

钱交易,也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照这么说,人的名誉、权力、良心、官位都也是商品了吗? 师:看来同学们不认可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是商品这一说,确实,这些东西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看来大家对“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句话有疑问,我们来做个比较,例如:你们所用的学习用具(书、笔、纸、墨)、身上穿的衣服等是物品,而名誉、良心等不是物品,是不能买卖的,所以他们不是商品,因此,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教师)那么,物品是否也都是商品吗?像大自然空气中的氧气,水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和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在某种条件下实现了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那么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呢?(只有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才有可能成为商品)小结:现在我们可以对上面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小结,就是说: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化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是不能成为商品。例如:空气,未开发的矿泉水等。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 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 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 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

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 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 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 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 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 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 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 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 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 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 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 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复习提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文章来源: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更新时间:2007-11-21 17:44:5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科学论断,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经济缺乏活力,我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严峻局面,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条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标,等等。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11月,他在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所不同。1985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时又说,“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系列科学论断,纠正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消除了人们对计划和市场姓“社”、姓“资”的顾虑,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路,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6月9日,他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在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为目的,特点是为买而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形式,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高一政治教案.doc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_高一政治教案 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了剩余品,于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间对剩余品的偶然交换。 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 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课题:前言、第一课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课序:第一课第一节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前言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现象,懂得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经济常识的责任心和信心。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提高辩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难点:商品和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完整地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100元人民币(假币)引入: (1)请学生谈谈钱(人民币)对我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说明经济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我们密切相关。 (2)请学生列举其他一些经济现象:如扶贫、税收、财政、银行、信用卡、贷款、外汇等。(3)以人民币(钱)多好还是少好为例说明经济问题必须按规律办事,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经济常识,了解经济生活的规律。 (4)以100元假币举例说明扰乱经济现象的危害 二、学生自学前言 1、经济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有哪些?(从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层面分析) 三、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导入: 请学生讲讲人民币的作用有哪些?说明货币的最早和最直接的作用是购买商品和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那么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呢? (二)新授 1、设疑:以农夫山泉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长年水温12摄氏度, 天然清纯,味道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经过十三道工序加工成可口的农夫山泉 天然千岛湖水、采集来的千岛湖水、经过加工后的农夫山泉三种水有何不同?分别以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来命名。 2、请学生阅读第一段,并结合图表思考: (1)自然物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关系;商品和自然物品的关系。说明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是供谁使用的?说明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分析你从商店里买来一个贺卡要在教师节上作为礼物送给老师,这个贺卡是商品吗? 3、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有人说,有人就有商品了?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阅读教材第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1.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摘要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其初始的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概况,以及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着重的研究了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商业,商品经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商政策、赋税政策、社会环境、本末观念的转变)

Abstract Busines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th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urplus, that produce gradually. The initial state is a directbarter exchange among producers, then had developed the exchange form --business. Chinese ancient business is how i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cient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This paper studies some main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Keywords:commerce,commodity economy,influence factor(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Mercantilist policies、)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教学重难点】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 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⑷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教学过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分解为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起源上看,商流产生了物流和信息流;从相互作用上看信息流决定着商流和物流。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所必须的信息,它既包括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也包括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对物流活动有影响的信息。为了谋求商业物流各项职能的相互衔接和高效率,需要建立一个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信息网络。 第一节物流信息 一、物流信息的概念 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所必须的信息,是由物流活动引起并能反映物流活动实际状况、特征及发展变化,并被人们处理了的对物流有用的数据、情报、指令、消息等的统称。但数据、情报、指令、消息等不能简单地等于物流的信息。 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是以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对物流运动中的数量关系的客观描述。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被处理后仍是数据。物流数据只有经过处理和解释,能够被人们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物流信息。所以可以说,数据是构成信息的"原材料",物流信息是经过处理后得到的"产品". 物流情报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物流情报是那些有一定目的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经过特殊方式和渠道加以传送的最新的情况报导。 物流消息是物流信息的外壳和形式,物流信息是物流消息的核心内容,物流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是各不相同的。 二、物流信息的作用 对物流活动来说,物流信息承担着类似神经细胞的作用。 在制订物流战略计划,进行物流管理,开展物流业务,制定物流方针等方面都不能缺少物流信息。 (一)物流信息在物流计划阶段中的作用,长期的物流战略计划和短期的物流战略计划的制定,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或信息的准确性不高,计划就无法作出,甚至会作出脱离实际的计划决策。可以说由于信息不畅,会造成物流活动的混乱,对于整个物流计划的决策来说,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可靠,将会造成全局性的失误。 物流信息在建立长期战略计划的模型和掌握本期实绩的计算中,以及计划和实绩的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物流预算方面,物流信息在预算的制定,以及通过预算和实绩的对比来控制预算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在订货、库存管理、进货、仓库管理、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具体物流环节的计划阶段,如安排物流据点,决定库存水平,确定运输手段,找出运输计划、发运计划的最佳搭配等方面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物流信息在物流实施阶段中的作用 1、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的基础 信息是商业企业组织物流活动的基础。商业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商品运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子系统的输出就是另一个子系统的输入。要合理组织商业企业物流活动,使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做到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商业物流才能通达顺畅。在发运商品时,必须首先掌握货源的多少,了解运量、运能的大小,才能加强车船的衔接工作。离开了车船和运能的正确信息,就无法准确、及时地把商品发运出去。在安排商品储存时,也必须掌握进仓商品的数量、品种以及商品的重量、体积等信息,同时要了解各仓问的空余仓位的情况,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仓容,发挥仓库的使用效能。在组织装卸活动时,只有了解到商品的品种、数量、到货方式以及商品的包装状况,才能做到及时装卸。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信息,不但不能做到及时装卸,还会因商品体积过大,装卸机构不能适应造成无法进仓、影响发运的被动局面。为了使商业企业的物流活动正常而又有秩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

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资本主义社会,它调整着几乎全部财产所有、财产流转和人身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调整商品关系,此外的某些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也在其调整范围之内。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团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中包括婚姻家庭关系和知识产权关系等,从本质上说,即商品经济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其实就是国家以强制力来保障商品经济正常运作的最一般的社会行为规则。 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民法的命运和前途,总是和商品经济的兴衰紧密联系着。 一、民法本质上是反映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法律形式,它调整着商品经济中 几乎全部财产所有、财产流转和人身关系 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首要前提,是商品生产者彼此承认交换的对方是平等和独立的所有者。同时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承认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私有者,允许他们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地开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这种作用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他们在形式上完全平等。这种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所要求的形式平等,在商品经济广泛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得到充分显露的社会里,国家为维护统治阶级和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需要用法的形式予以保障,这种形式就是民法。从民法的权利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合同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来看,它们都是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 首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由他们作为商品的监护人,相互平等地发生关系。因此,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民法,首要的是确立商品生产、经营者或所有者的法律地位,建立权利主体制度。在民法上,能够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主体的范围,与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从事商品交换的人的范围,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参加交涉的商品必须为交换人所有,即交换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交换物的所有者;而且,交换者参加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对方的商品归自己所有,这就要求在法律上确立所有权制度。

高一上政治知识点商品与商品经济总结

高一上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 第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2)私有制的出现 4.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第二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常考点,注意结合产品质量掌握其考点) 使用价值的含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 思考题:截至到20XX年12月10日,西宁市工商局在今年组织的16次食品行业专项整治活动中,共查扣各类侵权、假冒、“三无”、劣质、不合格食品26.8吨,取缔无照经营户459户,在食品流通环节,确保市民的食品安全。经过粉刷的普通大米变成了“黑米”。思考:“黑米”是商品吗?为什么? (提示:“黑米”不是商品。因为这样的“黑米”不具有黑米的营养价值(使用价值),它们不能够作为黑米出售) 2.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当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特有属性。)(在货币产生以前,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价值表现为价格) 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例:1把斧子=15千克大米(15千克大米为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 (缺一不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形成商品。 (2)二者是对立的。(不可兼得)无论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得到这二者。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给商品生产者。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前言 一、基本知识 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 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 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基本知识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重难点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这是本课的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