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免疫学复习要点(08SG-2 马磊)

★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①免疫学诊断:免疫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兽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血清学试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直接从某些标

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还可用于检测相应抗体,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②免疫学预防:应用免疫接种可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据此可用疫苗来保护动物免受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

③免疫治疗:抗血清被动免疫可用作紧急治疗和预防。

★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造血器官,分化T细胞前体,B细胞前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器官)

法氏囊(禽类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淋巴结(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功能:血液滤过,滞留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产生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A,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哈德氏腺(可激发全身免疫系统,协调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都具有吞噬功能)

粒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可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抗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非特异性杀菌物质)

细胞因子等(多种细胞产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也很少分裂。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介导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和吞噬功能。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①非特异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其吞噬清除,但少数可在胞内繁殖。

②清楚外来细胞。

③非特异免疫监视。

④递呈抗原。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②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统称抗原性。

★构成抗原的条件:

①异源性(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②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10000u的物质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③分子结构复杂(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

④物理状态(球状>直链,聚合>单体:佐剂的添加。)

⑤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分为①胸腺依赖性抗原②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二)根据抗原物质的性质,分为①天然抗原②人工抗原③合成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为①异种抗原②同种抗原③自身抗原④异嗜性抗原

(四)根据免疫原性,分为①完全抗原②不完全抗原

(五)根据化学组成,分为①蛋白质类②脂质类③多糖类……

(六)根据抗原存在部位,分为①表面抗原②深部抗原

(七)根据临床应用,分为①凝集原②沉淀原③病毒中和原④免疫保护性抗原⑤血凝素抗原

★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四肽链结构: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两条轻链(L链),两条重

链(H链)。根据H链恒定区结构的不同,分为5类:μ、γ、α、

δ、ε,由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别称为IgM、IgG、IgA、IgD、IgE。

(二)可变区与恒定区:①可变区(V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占

轻链1/2或重链的1/4。②恒定区(C区),在多肽链C端,占轻链的

其余1/2和重链的3/4。

(三)功能区:H链有V H、C H1、C H2、C H3等4个(或5个,多一个

C H4)功能区,其中IgG、IgA、IgD的H链有4个功能区,IgM、IgE的

H链有5个功能区。

(四)超变区(五)铰链区(六)连接链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

①IgG为哺乳动物最主要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主力免疫”。血清中含

量最高(75%)。有调理吞噬、凝集、沉淀抗原、中和病毒和毒素的作

用,在体液免疫中效果最为显著。唯一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

②IgA血清中主要为单体;粘膜表面为双体;还有三聚体等形态。分泌型单体,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为粘膜的主要体液防御因素,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初乳、唾液、泪、鼻气管分泌物、胆汁、胃肠道、泌尿道存在。在粘膜表面发挥其抗菌病毒作用,对呼吸、消化道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起重要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初生动物可在母乳中获得。

③IgD主要见于人血清,含量少、个体差异大。

④IgM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为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Ig,“先锋免疫”作用。不能穿过血管壁,人工免疫或病原感染后首先出现,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与Ag结合,主要表现为凝集反应,补反,对肿瘤免疫中IgM为细胞毒性抗体。①溶菌作用:IgM与细胞膜结合,由补体参与使细胞溶解(G—感染有意义)。

②调理作用:与细菌结合,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补体参与使细菌死亡。

⑤IgE为单体,血液中含量最低,能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

★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如果把单个浆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使其大量增殖,形成一个群体,即单克隆。由此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CK):指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它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主要有:①白细胞介素(IL)②淋巴因子(LK)③干扰素(IFN)④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

②生物学功能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可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细胞。

③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短,在机体内含量低,活性高。

④合成分泌的快速性。细胞因子是一种分泌型多肽或蛋白质,当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接受刺激作用后,迅速合成。

⑤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具有免疫调节、刺激造血、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介导病理性作用,导致或

促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途径;

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细菌启动的MBL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③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替代途径。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①溶解细胞;②参与炎症反应;③调理吞噬作用;④加速清楚免疫复合物;⑤调节免疫应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MHCⅡ→CD4→Th(辅助性T细胞)→B细胞→Ab(体液免疫)

MHCⅠ→CD8→CTL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活化增殖→细胞因子

淋巴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

★MHCⅠ、 MHCⅡ分子的比较:

动物生来就具有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功能。

一、机体的屏障:

(一)皮肤与黏膜:

1、皮肤与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完整而致密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非常有效的机械阻挡性屏障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

2、皮肤和黏膜分泌物的化学屏障作用:如皮肤附属器分泌的汗液、乳酸、脂肪酸;不同部位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酸等。

3、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屏障作用: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及释放抗菌物质等作用方式,阻止病原体在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和生长。

(二)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及其血管内壁上的巨噬细胞组成。可阻止微生物和毒素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侵犯神经组织。

(三)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可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内。

二、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

(一)种类:1、吞噬细胞:①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2、自然杀伤细胞(NKC);3、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5、M细胞。

(二)功能:1、趋化作用;2、识别;3、吞入;4、消化杀灭。

三、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1、补体;2、乙型溶素;3、溶菌酶;4、干扰素。

四、炎症反应:是一种病理过程,也是一种防御和消灭异物的积极方式,它是动物机体对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能减缓或阻止病原体的扩散。

☆T细胞识别抗原的三个关键特征:

①高敏感性;

②高特异性;

③T细胞必须能从呈递过来的复合物中识别外来抗原或内软抗原,以启动合适的免疫反应。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免疫提呈细胞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它们均可表达MHCⅡ类分子。

★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故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Tc)。抗病毒免疫、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反应、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对多种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

★Tc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的溶解靶细胞。溶解靶细胞的功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Tc中的膜性颗粒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穿孔素、颗粒酶等。

②功能性Tc分泌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参与Tc溶细胞过程。

★Tc溶解靶细胞的特点:

①抗原特异性;

②Tc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

③Tc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到损伤,且一个Tc可反复杀伤多个靶细胞。

☆抗体的效应:

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激活补体;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特征:

首先,再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快速,B 细胞分泌的抗体总量也多。 其次,初次免疫应答时,一开始分泌的抗体主要是IgM ,因为静止时细胞仅仅表达IgM 。

第三,在再次应答中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应答。

总之,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再次免疫应答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时间快速、强度大和亲和力高。

临床应用:仅仅一次弱的初次免疫刺激未必能使动物获得足以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强攻击力。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2—3次)

是诱导动物产生免疫保护力的重要前提。

★免疫类型: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细胞因子等

获得性免疫

抗传染免疫 天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病原等

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抗原等

种免疫

天然免疫 个体免疫

★被动免疫: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免疫力

★主动免疫:动物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

★含有抗体的免疫制剂:免疫血清、精制免疫球蛋白、高免蛋黄液等。

天然被动免疫: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胎盘或出生后通过初乳,从免疫的母体被动地获得抗体而形成的免疫。其持续时间较短,

仅为幼畜所有。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机体注射高度免疫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后所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很短(2—3周)但产生免疫迅速(数小时) 天然主动免疫:动物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经隐性传染或通过预防免疫接种获得的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其持续时间比较

长,有的可为终身免疫。如炭疽、猪瘟。

人工主动免疫:动物接种某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品后所产生的免疫叫人工自动免疫。

★活苗和死苗的区别及优缺点:

①弱毒苗的优缺点:

优点:1.仍保持原有的抗原性,并能在体内繁殖;

2.不需要佐剂,免疫期长,.不影响动物产品的品质;

3.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对抵抗其他野毒有利。

缺点:1.贮存与运输不方便2.保存期较短。

②死疫苗的优缺点:

优点:1.研制周期短2.使用安全3.易于保存。

缺点:1.接种剂量较大2.免疫期较短3.需要加入佐剂4.只能激发体液免疫。

★使用疫苗注意的事项:

1.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2.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

3.提高接种密度

4.合理的免疫程序

5.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

6. 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

7.注意消毒灭菌

8.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

9.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10.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11.免疫途径:①注射免疫;②经口免疫;③滴鼻与点眼免疫;④气雾免疫;⑤静脉注射;⑥其他途径。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对策:(问答)

一、动物机体方面:

1.遗传因素: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2.营养状况:

对策:饲喂新生产的饲料,特别是在夏季应注意添加多维生素,因为许多维生素在夏季容易氧化或被还原而失效。

3.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过高会干扰后天免疫,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

对策: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倡活疫苗和灭火疫苗同时免疫的方法,使活疫苗中和一部分母源抗体后,使每个动物的抗体处于相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后的抗体达到整齐一致。

二、环境因素:

1.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增加,该激素能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

对策: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等。

2.卫生状况:

对策:做好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动物未引进前应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2~3次,有动物后应定期进行带动物消毒。

三、疾病的影响:

1.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对策:认真观擦,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等疾病好转或动物健康康复后再进行免疫,非免疫不可者接种疫苗剂量应加大若干倍。

2.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

对策:针对血清型制作自家苗或使用多价苗,从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3.野毒早期或强毒株感染:

对策:活疫苗和灭活苗联合应用,充分利用活疫苗产生IgG快,并具有IgG、IgM,而灭活苗产生IgG持久的特点,使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

四、疫苗方面:

1.疫苗质量:

对策:从正规生产单位购买疫苗,保证疫苗效价和抗原含量以及疫苗的正常理化性状等,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2.疫苗保存和运输:

对策:湿苗和冻干苗应低温冻结保存,灭活苗应于2~8℃下保存,严防冻结,确保免疫效果。

3.疫苗选择不当:

对策:要选择毒力相对较弱并且免疫原性较好的疫苗并合理掌握免疫剂量。

4.疫苗稀释剂:

对策:正确选择和使用合格的疫苗、稀释剂,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5.疫苗的使用:

对策:各环节均应高度重视,按要求严格执行,不得自行改动,另行其实。

6.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

对策:尽量避免疫苗联合使用,二者要间隔1周以上接种。

五、免疫程序:

对策: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六、其他因素

1.饲养管理不当:

对策:加强饲养管理,如保证饲料质量等。

2.免疫方法不当:

对策:避免出现飞针现象,合理的接种方法和途径。

★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①抗体:1.抗体的来源:不同动物的免疫血清,其反应性存在差异。

2.抗体的浓度

3.抗体的特异性与亲和力

②抗原:抗原的理化性质、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和种类等均可影响血清学反应结果。

③电解质:可使免疫复合物出现可见的沉淀或凝集反应。

④酸碱度:血清学反应一般在PH6—9的范围内进行,超出范围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⑤温度:一般在15—40℃。温度过高会使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温度过低影响反应速度。

⑥时间:不同观察时间结果可能不同。时间因素由反应速度来体现。

★血清学反应类型(5种)及其概念:

①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

见凝集块的现象。

1.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抗体

2.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载体颗粒(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抗原-载体(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抗体-载体(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致敏载体

3. 协同凝集反应:葡萄球菌A蛋白-抗体+抗原

4.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 抗原-不完全抗体+ 抗抗

②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物滤液、细胞或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反应。

1.环状沉淀反应:炭疽环状沉淀诊断(Ascoli试验);

2.絮状沉淀反应:(最适比例法);

3.单向琼脂扩散:(抗体与琼脂融合,抗原扩散);

4.双向琼脂扩散:抗原、抗体在琼脂中对流;

5.对流免疫电泳:双向扩散+电泳;

6.火箭电泳:抗原点多个单向扩散+电泳;

7.免疫电泳:抗原泳动为条带后与抗体双向扩散。

③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等作为示踪物,对抗体或抗原标记后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酶标检测仪等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或进行自动化测定。

④补体结合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能与定量补体全部或部分结合,则不再引

起指示系统的红细胞溶血,结果阳性。反之为阴性。

⑤中和试验:病毒抗原与相应中和抗体结合后,使病毒失去吸附细胞的能力,或抑制其侵入和脱壳,失去感染能

力,从而保护易感动物、禽胚或单细胞层,成为中和实验。

☆良好疫苗的要求:

①安全性好,没有明显的副反应。

②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保护时间长(免疫期长)。

③稳定而易于保存。

④使用简便,易于大面积预防。

⑤制造容易,价格低廉。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选择题: 1.机体免疫稳定功能低下,可导致()A.免疫缺陷病B.免疫增殖病 C.自身免疫病D.恶性肿瘤2.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导致() A.超敏反应B.自身免疫病 C.肿瘤D.免疫缺陷病3.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具有() A.发现并排除有毒因子的能力 B.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C.抵抗并清除传染性因子的能力 D.发现和消除恶变细胞的能力 4.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是A.免疫学的三大内容 B.免疫细胞的三大功能 C.免疫器官的三大功能 D.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5.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 C.英国D.俄罗斯 6.免疫自稳功能是指: A.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B.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D.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E.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 7.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B.骨髓C.脾 D.淋巴结E.法氏囊 8.人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器官是:A.骨髓B.脾C.淋巴结 D.胸腺E.腔上囊 9.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是: A.识别阶段B.活化阶段 C.活化和效应阶段 D.识别和效应阶段 E.识别、活化和效应阶段 10.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数的正常比是: A.2~2.5 B.1.5~2 C.>2.5 D.<0.5 E.0.5~1 11.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是:A.NK 细胞B.TH 细胞 C.Ts 细胞D.Tc 细胞 E.TCRαβ+细胞 12.与抗体包被的红细胞相结合形成EAC 玫瑰花环的物质是: A.CD32 B.CD35 C.CD21 D.CD40 E.CD80 13.T 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 花环的分子是: A.CD8 B.CD2 C.CD28 D.CD3 E.CD4 14.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Ig主要是:A.IgE B.IgD C.IgG D.SIgA E.IgM 15.具有调理作用的主要Ig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6.Ig 的生物学功能是: A.调理作用B.呈递作用 C.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D.细胞毒作用 E.参与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17.介导ADCC 的主要细胞是: A.T 淋巴细胞B.B 淋巴细胞 C.NK 细胞D.中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整理)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8120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后续课程: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等 总学分:3,其中实验学分:0.5 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动物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与调节、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学等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兽医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免疫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从事免疫学诊断与免疫防治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 1绪论211第十章免疫耐受1 2第一章免疫系统412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2 3第二章抗原313第十二章人工免疫2 4第三章抗体414第十三章血清学试验概述1 5第四章抗体的人工制备2315第十四章凝聚性试验34 6第五章免疫遗传216第十五章免疫标记技术25 7第六章补体系统217第十六章补体结合试验1 8第七章细胞因子118第十七章中和试验12 9第八章免疫应答419第十八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2 10第九章变态反应1 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势。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体系,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免疫记忆等基本特性。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动物机体通过识别异己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民间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苗,为免疫预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主要成就包括牛痘苗、弱毒苗、灭活苗以及抗毒素、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学说,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免疫遗传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阐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等。 第三节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 本章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功能。 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章免疫系统(4学时) 第一节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应答或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 二、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一、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 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来源、分布、形态、主要表面标志、亚类和功能。 三、杀伤性细胞:主要包括K细胞和NK细胞,是早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共同组成专业抗原提呈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颗粒白细胞、肥大细胞和参与黏膜免疫有关的细胞。 六、淋巴细胞再循环:基本概念、途径及意义。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

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重点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免疫细胞的激活、增值、分化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分子 免疫应答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1、识别阶段:是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副主席报及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 2、活化阶段:是T、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信号后,在一系列免疫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的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分化为浆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和协同刺激双信号后分化为效应细胞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细胞中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另外有少量T、B细胞在增值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成为记忆细胞 免疫应答效应多为生理性,是机体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的清楚效应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有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组成。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进出于外周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网络。 (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是一级淋巴上皮组织,是T细胞发育的重要中枢器官,胸腺由胸腺基质细胞(TSC)和胸腺细胞组成。 (二)外周免疫器官及组织 1、淋巴结:分为皮质区及髓质区。皮质区主要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又称为非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的中心是髓质区,由淋巴索和淋巴窦组成,淋巴索为之谜聚集的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浆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 淋巴结主要功能:是共淋巴细胞栖息和增值的场所;是适宜于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发挥免疫应答的基地;是淋巴液运行中监视清除病原体异物的过滤监控站 2、脾:是富含血管的最大外周淋巴器官。 3、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有B细胞、T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受局部侵入的病原体激活执行固有和适应性的免疫应答,使B淋巴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多种Ig类别的看那个题,其中最主要的是IgA及分泌型IgA,执行体液免疫及局部特异免疫作用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三、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核NK细胞 1、T细胞外周血中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0%-75%。 (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可表达于所有的成熟T细胞表面。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是由TCR特异识别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CD3分子转导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CR与CD3分子通过盐桥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TCR识别抗原的这一特点构成MHC限制性的基础 (2)簇分化抗原(CD):是区分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亚群存在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 (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HLA Ⅰ类、Ⅱ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亚群。 (四)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T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重点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重点介绍APC的概念、种类,重点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APC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MHC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重点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的效应功能)。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的学生严密的无菌观念,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科学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生物性状及其及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寻找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及规律,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3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难点主要有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重点章节有上篇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5章;中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第20章、第26章等。难点章节有上篇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在教及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及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及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讲中可以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念: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一)分类 ?按重链性质分:IgG、IgA、IgM、IgD 、IgE、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IG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分泌型的合成和分泌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血清型占总Ig的10—20%。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是最先产生的抗体。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约0.1—0.9mg/L。占总血清Ig的0.0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有关。 (四)临床意义 ⒈免疫球蛋白增高 ?(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蛋白血症) IgG、IgA 、IgD 或IgE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样异常增生性疾病等。 ?(2)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①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细菌、寄生虫、螺旋体感染,IgG、IgM增高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IgG、IgA或IgG、IgM增高多见,类风关以IgM增高为主 ③慢性肝病:IgG、IgA 、IgM可增高,慢活肝IgG、IgM 增高明显

⑶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 ?⑷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急慢肝、肾综 ⒉免疫球蛋白减少 IgG<6.0g/L,IgM、IgA<0.4g/L (1)先天性:见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无胸腺症?(2)获得性:见于大量蛋白丢失性疾病:肾综、剥脱性皮炎中毒性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⑶Ig减少易引起反复感染 ?IgG缺乏:易患化脓性感染 ?IgM 缺乏:易患革兰氏性阴败血症 ?IgA缺乏:易患呼吸道感染 二、血清M蛋白检测 ?M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 M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α型、γ型、μ型 ?半分子病: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恶性淋巴瘤 ?良性M蛋白血症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免疫学 总学时数:32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绪论 重点: 1、免疫的基本概念 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3、免疫的类型 第一篇抗原 重点: 1 、抗原的概念和性质 2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 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难点: 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 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 第二篇免疫系统 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 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 6、 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 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 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 9、外周免疫器官 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1、抗原提呈细胞 12、自然杀伤细胞 难点: 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 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 3、HLA复合体结构 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 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 5、粘附分子的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高级职称试题与答案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高级职称试题及答案所含题型: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 一、单选题 1.CH50试验中,一个CH50U是指( ) A.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B.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C.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D.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E.以上均不对 答案:A 2.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起始于急性期蛋白产生前 B.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 C.C3转化酶是C4b2b 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 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 答案:A 3.B细胞膜表面主要Ig是( ) A.IgG和IgA B.IgA和IgM C.IgD和IgM D.IgD和IgE E.IgG和IgM 答案:C 4.下列哪项为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抗球蛋白检测技术( ) A.PEG比浊法 B.C1q固相法 C.mRF凝胶扩散试验 D.Raji细胞法 E.超速离心法 答案:C 5.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 ) A.IgG B.IgM C.SIgA D.IgD E.IgE 答案:C 6.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补体是( ) A.C1q B.C1r C.C1s D.C2 E.C1qrs 答案:E 7.补体蛋白约占人体血清总蛋白的( ) A.2% B.5% C.10% D.15% E.25% 答案:C 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C.C5b D.C4b E.C2a 答案:A 9.下列CH50不降低的疾病是( ) A.急性炎症 B.SLE活动期 C.RA D.严重肝病 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答案:A 10.Raji细胞是( ) A.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K细胞株 B.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 C.由宫颈癌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 D.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NK细胞株 E.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T细胞株 答案:B 11.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 ) A.C8bp B.DAF C.C1INH D.S蛋白 E.C4bp 答案:C 12.IgA、IgD和IgE不能与C1q结合的原因是( ) A.分子结构简单 B.Fc段无补体结合点 C.Fab段结构与补体相差甚远 D.VH无补体结合点 E.VL无补体结合点 答案:B 13.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 ) A.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B.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C.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 D.由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 E.由一条重链和三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答案:A 14.mRF与下列物质的亲和力的程度应是( ) A.对IC、聚合IgG很低,对变性IgG很高, B.对IC、变性IgG及聚合IgG均很高 C.对IC及变性IgG很低,对聚合IgG很高 D.对IC很高,对变性IgG及聚合IgG很低 E.对IC、变性IgG及聚合IgG很低 答案:B 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 A.C1 B.C2 C.C3 D.C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