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汶川Ms8_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汶川Ms8_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汶川Ms8_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汶川Ms8_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收稿日期: 2008-12-04; 修订日期: 2009-01-1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 DZLXJK200906)。

第一作者简介: 许冲(1982— ), 男, 博士研究生, 2007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 获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3S 技术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学习工作, 发表论文10余篇。E-mail: xc11111111@https://www.doczj.com/doc/cc3968133.html, 。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

遥感精细解译

许 冲1, 戴福初1, 陈 剑1, 涂新斌1, 许 领1,

李维朝1, 田 伟1, 曹琰波1, 姚 鑫2

1.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 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 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灾害总面积约687.1km 2。基于GIS 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 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 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 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 高程范围为1000—2000m 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54.00%;坡度范围为30°—50°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发生机理、预测理论、灾区恢复重建与选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次生地质灾害基础信息。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遥感, 重灾区, 次生地质灾害, 解译, GIS 中图分类号: TP79/X4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长期以来, 地震灾害调查获取灾情信息主要依靠实地勘测, 虽然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较高, 但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不足(柳稼航等, 2004)。尤其是在面对大范围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调查时, 这种传统的调查方法更显得力不从心。航空遥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受地震破坏影响的优势, 可以较准确、全面地获得灾情图像信息, 并对后续次生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地震灾害及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调查手段(荆凤等, 2008;王晓青等, 2008)。

汶川地震发生后, 各遥感卫星公司迅速组织灾区遥感数据的获取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 共有16颗遥感卫星密切注视着汶川地震灾区, 为抗震救灾提供第一手遥感影像, 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也在第一

时间进行了灾区震灾的遥感调查解译与应急评估(魏成阶等, 2008;陶和平等, 2008;王治华等, 2008;童立强, 2008;刘斌涛等, 2008;范建容, 2008), 而对于震后大范围详细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未见有文献报到。在获取到全面、效果良好的震后遥感数据后, 有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解译调查工作。对覆盖整个灾区的14个重灾县(市)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译调查, 发现其中的分布规律, 统计其特征参数, 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后续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 遥感影像在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中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滑坡技术”(王治华, 2005, 2007a, 2007b)是此研究领域的典型代表, 它是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 进行精确的地理坐标配准, 结合其他调查手段获取滑坡基本信息及其发育环境信息, 并用GIS技术存储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 在此基础上, 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 研制各类模型, 并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危险预测、灾害评估、滑坡防治等。王治华等(2007c)基于此方法对中印边界附近帕里河上的滑坡灾害进行了遥感调查。姚鑫等(2007)和许领等(2008)分别对金沙江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对于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况, 已有初步成果。林良俊等(2008)初步统计了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 汶川地震诱发的共8439处重大次生地质灾害点, 类型以滑坡为主, 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殷跃平(2008)共统计出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多处, 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临近山顶区域地震放大作用尤其显著。谢洪等(2008)对地震重灾区的茶坪河上游、绵远河上游、青竹江、三洞水、岷江上游、湔江等河流段进行了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解译出次生灾害554处。本文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更全面、精确地对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茂县、绵竹市、安县、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理县、江油市、青川县及平武县, 甘肃省文县与武都县等14个地震重灾县(市)进行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影像解译工作, 在14个重灾县(市)圈定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约46560处, 远远超过了已有的调查程度, 并初步统计了其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3 汶川Ms8.0地震与同震地表破裂

了解地震及同震地表破裂的基本信息对研究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震中为四川省汶川县, 震级高达Ms8.0级。这次强震源于龙门山断裂带, 是一次由断裂产生的构造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是由青藏高原向东强烈挤压四川盆地而形成的高山地区, 呈NE-NNE走向。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主断裂组成, 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 这3条断裂在垂直剖面上呈叠瓦式向四川盆地逆冲推覆, 震中及3条主断裂的平面位置见图1。

汶川Ms8.0地震使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县断裂发生右行走滑逆冲, 断层错动引起相应地表破裂(张培震等, 2008)。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 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 最大垂直位移 6.2m, 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 最长可达90km, 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 最大垂直位移 3.5m;另外, 在上述2条地表破裂带西南部还发育1条北西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 长约6km。研究区范围见图1, 图上的地表破裂观测点来源于徐锡伟(2008)的成果。

4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信息提取4.1数据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包括多源遥感影像、DEM数据、地形图数据及数字地理底图等。精确的几何校正及地理坐标配准是解译工作的基础, 在高精度的地理控制源辅助的条件下, 进行合理地多光谱数据合成与融合处理, 制作出反映滑坡地物光谱特征及形态特征的融合图像。

4.1.1遥感数据

汶川地震发生后, 由于天气因素, 地震灾区上空云层的覆盖影响了遥感数据的质量, 使用单一的遥感数据源达不到完全覆盖研究区的目的, 因此,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本次解译工作采用的遥感数据主要包括:(1) 2008-05-16的彩色航片, 主要覆盖了映秀镇、北川县城等重灾区, 为高精度数字航摄数据制作的真彩色航空影像, 分辨率为1m, 图像清晰, 能真实反映灾区的地震灾情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地貌形态, 效果较好的数据源, 但覆盖区域有限;

(2) 2008年5月15、16、18日的分辨率为2.5m的Spot5影像, 效果良好, 为覆盖研究区面积最广的遥感影像, 少数部分有云;(3) 2008-05-20的QuickBird 遥感影像, 1m分辨率;(4) 2008-06-27分辨率为19.5m的CBERS-02B卫星CCD多光谱影像;(5) 2008- 05-18的P5全色2.5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6) 2008- 05-19获取的成像为3m分辨率的COSMO-SKYMED雷达卫星数据。

这些数据源覆盖了全部重灾区14个县(市)。有的遥感影像在区域上有重叠, 经过比较后, 选择效果更好的数据源, 基于多数据源进行对比解译, 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4.1.2地形图

主要采用1︰5万地形图, 部分地区采用1︰10万地形图。地形图的使用主要是:(1)以地形图为地理坐标基准, 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2)获得地形信息。

4.1.3数字高程模型

主要采用25m空间分辨率的DEM。DEM是数字正射遥感影像制作过程中微分纠正的数字地形支撑。在灾害解译调查中主要作用:(1)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2)高程分析及灾害位置有关地貌参数的统计分析。

4.2解译标志的建立

在进行解译工作前, 需要熟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形式, 确立解译标志, 以获得客观正确的解译结果。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王治华, 2007b;邓辉, 2007), 分述如下。

4.2.1滑坡解译特征

滑坡的遥感解译主要通过遥感图像的形态、色调、阴影、纹理等进行。滑坡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特征:滑坡后壁陡峻并呈围椅状, 微地貌特征比较清楚;滑坡体与周围地质体在色调、纹理、植被发育及生长状况上有明显的差异。对大部分滑坡, 根据其独特的滑坡地貌, 是比较容易辨认的。滑坡的形态特征在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显示较清楚, 多呈簸箕型、舌形、椭圆形、长椅形、倒梨形、牛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树叶形、叠瓦形或不规则形等。陡峭的滑坡后壁和它们形成的围谷在图像上表现为向上弯曲的弧形影像。

由于不能直接见到滑坡的地下部分, 滑坡体和滑坡后壁两项是滑坡遥感解译的最基本要素, 其他要素视图像分辨率及滑坡的可解译程度而定。

4.2.2崩塌解译特征

崩塌部位可见明显的崩塌壁, 下方为崩塌堆积物, 在遥感图像上较容易识别。崩塌堆积体地貌特征明显, 多发育在沟谷或河流两侧的陡崖、陡坎或岩体破碎地带, 崩塌后壁陡峭而粗糙, 崩塌体在坡脚形成锥状的堆积体, 崩塌壁的颜色与岩性有关, 多呈浅色调, 一般不长植被或植被稀疏。

4.2.3泥石流解译特征

沟谷型泥石流一般可明显分为3个部分: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解译主要是对堆积区的识别, 根据沟口的地貌特征, 即只要在图像上发现沟口有明显的泥石流堆积扇, 则判别其为泥石流沟;堆积区位于沟谷出口处, 纵坡平缓, 常形成堆积扇或冲出锥;堆积扇轮廓明显, 呈浅色调, 扇面无固定沟槽, 多呈漫流状态。

本次工作采用的遥感影像均是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的遥感影像, 影像上次生地质灾害新鲜, 在纹理、色彩上表现出比震前地质灾害更鲜明的差异, 便于解译。

4.3解译方法

为了获取全面的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 本次解译采用人工目视方法解译, 解译过程中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 保证解译区域全面, 对于有些区域还比对不同的数据源, 更精确地分析识别次生灾害, 力求解译结果客观准确。

4.3.1遥感影像预处理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主要包括遥感影像的融合、正射校正、分割与镶嵌、几何精校正等4个步骤:(1) 融合。主要是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与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的融合, 这样可以增加多光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2) 正射校正。利用DEM对影像几何畸变纠正的过程, 它将对由地形、相机几何特性以及与传感器相关的误差所造成的明显的几何畸变进行处理, 得到正射的平面真实影像;(3) 分割与镶嵌。将多幅影像连接合并, 以生成一副单一的合成影像, 由于获得的数据源种类多样, 不同的遥感数据存在着一定的云层覆盖等影像质量差的问题, 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分割与镶嵌处理, 这样可以把云覆盖等效果较差的地区去除, 形成一个较协调、均衡的整体; (4) 几何精校正。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

选取河流转弯处、大桥、山顶等多个地面控制点(GCPs), 进行从遥感影像到地形图、地理图的配准。

4.3.2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尺度

本次工作采用的影像分辨率最大的是航片, 其分辨率达到1m, 效果很好, 但覆盖区域有限。覆盖面积最大的分辨率为2.5m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一些较少的有云的区域用分辨率为19.5m的CBERS 卫星影像来镶嵌。综合考虑数据源的覆盖范围与工作需求, 本次解译工作的最小解译面积尺度是100m2。虽然在CBERS影像上不可能解译出这么小的灾害范围, 但是只被这一种数据源覆盖的区域很小, 且大多分布在距离断裂带远、次生地质灾害相对较少的地区, 对结果的影响较小。

4.3.3次生地质灾害信息提取

采取在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在解译的过程中解译处理的关键技术和绝大部分工作量均是由人工来完成, 以保证解译结果的精确性。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质灾害可以确定其地理位置、灾害类型、边界、规模、活动方式, 同时还可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岩性、构造、植被、水系等环境因素。本文工作在ArcGIS平台上进行, 主要解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位置及范围;求取每个灾害点的坐标与平面面积,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对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一些基本的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求取灾害位置坐标与平面规模, 利用DEM统计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的关系, 利用地震烈度图统计灾害分布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5 结果与讨论

解译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广泛, 灾害点的位置、大小、规模与地震、断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5.1灾害初步统计

在14个地震重灾县(市)共解译出约46560个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它们主要沿龙门山主断裂两侧分布, 总体上呈NE-SW向条带状展布。在震中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常常密集成群, 随着与震中区距离的加大, 滑坡密度逐渐降低。在地震强震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沿主河及其支流河谷发育与分布的特点, 由于河道山坡坡度陡, 切割深, 斜坡岩石破碎, 在地震时发育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滚石, 造成河道堰塞成湖, 形成了大量的地震次生山地灾害。

根据解译结果, 初步划分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4个集中区:(1) 沿震中NNE向约50km, 汶川?茂县断裂与映秀?北川断裂之间的区域;(2)沿汶川?茂县断裂, 在汶川、茂县交界处延伸约75km;

(3)在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境内, 灾害沿映秀?北川断裂与安县?灌县断裂分布;(4) 在青川境内, 灾害沿映秀?北川断裂分布。图2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图3为搜索半径为2k m的灾害点

图2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

图3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点密度图(搜索半径为2km)

密度图, 由点密度图可以看出, 2km的搜索半径内, 最大灾害个数为30个。

5.2各县(市)灾害分布情况统计

按研究区内14个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数量、总面积、平均面积、灾害面积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1。根据表1分别制作灾害数量、灾害总面积、灾害平均面积、灾害面积百分比、灾害密度直方图, 见图4—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 按照灾害个数, 北川最多, 达10598个, 汶川、青川、平武、安县次之;按照灾害面积, 汶川最多, 达214.96km2, 随后是绵竹、北川、安县;按照灾害面积平均值, 汶川和理县的次生地质灾害平均面积最大;绵竹的灾害面积百分比最高, 接着是汶川、安县、绵竹、什邡。

5.3研究区总灾害数量与面积统计

结合获得的数据与常用的滑坡规模分级标准, 本文初步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按照平面面积进行分类, 采用指数分类方法, 对所有县(市)的灾害进行分类, 结果见表2。灾害数量与灾害总面积的分级饼

表1各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统计表

行政区面积/km2灾害数量/个灾害面积/m2平均面积/( m2/个) 面积百分比/% 密度/(个/ km2) 汶川县4096.6 6130 202 995 335.5 33115.06 4.955227 1.496

北川县2903.0 10598 78 302 521.7 7388.42 2.697262 3.651

茂县3849.0 2951 42 671 959.7 14460.17 1.108654 0.767

绵竹市1257.1 3808 70 002 205.6 18382.93 5.568652 3.029

安县1390.1 4841 63 521 835.8 13121.63 4.569449 3.482

什邡859.5 1991 36 546 081.3 18355.64 4.252115 2.316

都江堰1207.2 151 4 390 310.8 29074.91 0.363675 0.125

彭州1428.8 350 3 497 080.9 9991.66 0.244759 0.245

理县4321.1 591 17 317 689.5 29302.35 0.400772 0.137

江油市2725.7 1002 10 418 814.5 10398.02 0.382241 0.368

青川县2938.0 5969 51 595 925.4 8643.98 1.756145 2.032

平武县5904.4 4448 41 192 199.6 9260.84 0.697658 0.753

文县4991.8 2498 45 544 368.9 18232.33 0.91238 0.500

武都4664.1 1232 19 090 038.1 15495.16 0.409296 0.264

合计42536.4 46560 687 086 367.3 14757.01 1.61529 1.095

图4 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个数直方图

图5 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总面积直方图

图6 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平均面积直方图

图7 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面积百分比直方图

图8 重灾县(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密度直方图

表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统计表

平面面积/m 2

数量/个 总面积/m 2 >105 977 213 442 354.80 104—105 12 870 353 391 695.44 103—104 28 349 117 530 434.78 <103

4364

2 721 882.32

图9 灾害数量与灾害面积分级饼图

(a)数量分级; (b)面积分级

状图见图9。从图9中可以看出, 按照灾害数量, 灾害规模范围为103—104m 2的灾害数量最多, 约占总灾害数量的60.89%。按照总面积, 范围为104—105m 2的灾害总面积最大, 约占总灾害面积的51.43%。 5.4 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在解译工作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 解译共圈定了约46560处次生地质灾害边界, 总面积达711.5km 2。最小的灾害面积为101.5m 2。灾害面积最大的为安县境内的大光包滑坡, 位于东经104°7′3″, 北纬31°38′34″位置, 滑坡面积达6.8km 2, 如图10。 5.4.1 次生地质灾害与高程的关系

将高程按照<1000m, 1000—1500m, 1500—2000m, 2000—2500m, 2500—3000m, 3000—3500m, 3500—4000m 、>4000m 进行分级, 分成8组。高程

图10 安县大光包滑坡

与灾害面积统计结果表明高程1000—1500m 、1500—2000m 区间相应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较大, 分别为214.4km 2, 156.5km 2。分别占灾害总面积的31.22%, 22.78%, 这2个高程范围的灾害面积总和占总灾害面积的54.00%。如图11。

5.4.2 次生地质灾害与坡度的关系

将坡度按照<10°、10°—20°、20°—30°、30°—40°、40°—50°、50°—60°、>60°分成7组。结果表明在坡度为30°—40°、40°—50°山地的地质灾害面积分布最多, 分别为213.5km 2, 215.4km 2。分别占灾害总面积的31.07%与31.35%, 这2个范围的灾害面积之和是总灾害面积的62.42%。如图12。

图11 高程与灾害面积直方图

图12 坡角与灾害面积直方图

5.4.3 次生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参照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 将烈度分为Ⅺ, Ⅹ, Ⅸ, Ⅷ, Ⅶ, Ⅵ共6个级别。根据灾害面积分布与地震烈度的统计关系, 在烈度为Ⅺ, Ⅹ, Ⅸ, Ⅷ区地质灾害面积分别为162.8km 2, 205.6km 2, 128.0km 2, 128.5km 2。分别占灾害总面积的23.69%, 29.92%, 18.63%, 18.70%, 这4个影响大的地震烈度分级面积之和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如图13。

综上所述, 高程1000—2000m, 坡度30°—50°, Ⅺ—Ⅷ的烈度范围为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6 结 论

(1) 研究表明,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全

图13 地震烈度与灾害面积直方图

面地分析大区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准确获得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位置、形态等基本特征。结合GIS 技术能得到灾害体的高程、面积、坡度等灾害特征参数信息。本文利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解译出将近46560个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在GIS 平台下初步建立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基础数据。

(2) 从总灾害数量与规模统计结果, 面积在1000—10000m 2的灾害数量占全部灾害总数量的

60%。面积在10000—100000m 2之间的灾害占灾害总面积的51%。

(3) 在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研究中, 解 译灾害面积最小为101.5m 2, 最大达到6.8km 2。根据环境因子与次生地质灾害关系的初步统计, 高程

1000—2000m范围的灾害占全部灾害面积的54.00%;坡度30°—50°范围的灾害占全部灾害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区间的次生地质灾害占全部灾害面积的90.94%。

(4)因遥感数据源的空间分辨率的差异, 不同数据源解译灾害结果的最小尺度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对于航空照片覆盖较多的北川县, 空间分辨率高, 解译出的小规模灾害较多, 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获取统一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源或者统一最小尺度的方法来消除这种影响;都江堰与彭州虽有主断裂与地表破裂穿过, 但因为流经水系与地质环境的特殊性, 所以地质灾害较少。

REFERENCES

Deng H. 2007. Applicat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hazard by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

niqu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n J R, Tian B W, Cheng G W, Tao H P, Zhang J Q, Yan D, Su F H and Liu B T. 2008. Investigation on damming object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on May 12 based on multi-platform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6(3): 257—262

Jing F, Shen X H, Hong S Y and Ouyang X Y. 2008.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earthquake science research.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2): 5—8

Lin L J, Fang C, Li X J, Xu J Y and Liu C Z. 2008.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disaster area of 5.12 Wen-

chuan earthquake.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4): 1—4

Liu B T, Tao H P, Fan J R, Tian B W, Zhang J Q and Yan D. 2008.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AR imag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hazard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6(3): 267—271

Liu J H, Yang J F, Wei C J and Guan Z Q. 2004. Acquisi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inform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13(5): 46—52

Tao H P, Liu B T, Liu S Z, Fan J R, Yang L and Lan L B. 2008.

Natural hazards monitoring using remote sensing: a case study of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6(3): 276—279

Tong L Q. 2008. Emergency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barrier lakes at the quake center area caused by “5.12” Wenchuan strong earthquake.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3): 61—64

Wang X Q, Wang L, Wang Y, Ding X, Dou A X and Zhang F Y.

2008. Study on the damage assessment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3(3): 251—258

Wang Z H. 2005.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s for digital landslide.

Geoscience, 19(2): 157—164

Wang Z H. 2007a. Remote sensing for landslides in china and its recent progress.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4): 7—12

Wang Z H. 2007b. Remote sensing for landslide surve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1): 10—17

Wang Z H, Xu Q D, Yan R H and Qi Z R. 2007c. Remote sensing survey for a landslide disaster in the boundary river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5(6): 27—31 Wang Z H, Zhou Y J, Xu B and Jia B. 2008. Preliminary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damage caused by the“5.12” Wen-

chuan strong earthquake as well as secondary hazards at the quake center: Yingxiu town.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

sources, (2): 1—6

Wei C J, Liu Y L, Wang S X, Zhang L F and Wang X X. 2008.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damage in earthquake Wen-

chuan Sichuan quak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2(5): 673—682

Xie H, Wang S G and Kong J M. 2008.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hazard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of May

12 in Wenchuan,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6(4):

396—401

Xu L, Dai F C and Chen J. 2008. Application of ETM+ and SPOT-5 Pan fused images in detection of geohazards. Geological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7(2): 21—24

Xu X W, Wen X Z, Ye J Q, Ma B Q, Chen J, Zhou R J, He H L, Tian J R, He Y L, Wang Z C, Sun Z M, Feng X J, Yu, G H, Chen L C, Chen G H, Yu S E, Ran Y K, Li X G, Li C X and An Y F. 2008.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Seismology and Geology, 30(3): 597—

629

Yao X, Dai F C and Chen J. 2007.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drought-heat vale of Jinshajiang River by remote sens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16(5): 27—

31

Yin Y P. 2008. Researches on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Sichuan. Journal of Engineer Geology, (4): 7—12

Zhang P Z, Xu X W, Wen X Z and Ran Y K. 2008. Slip rates and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the Longmen Shan active fault zon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may 12 Wenchuan earthquake, 2008, Sichua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51(4): 1066—1073

附中文参考文献

邓辉. 2007. 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 成都理工大学

范建容, 田兵伟, 程根伟, 陶和平, 张建强, 严冬, 苏凤环, 刘斌涛. 2008.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提取. 山地学报, 26(3):257—262

荆凤, 申旭辉, 洪顺英, 欧阳新艳. 2008. 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 (2):5—8

林良俊, 方成, 李小杰, 徐建宇, 刘传正. 2008. 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 1—4

刘斌涛, 陶和平, 范建容, 田兵伟, 张建强, 严冬. 2008. 高分辨率SAR数据在5.12汶川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山地学报, 26(3):267—271

柳稼航, 杨建峰, 魏成阶, 关泽群. 2004. 震害信息遥感获取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 自然灾害学报, 13(5):46—52

陶和平, 刘斌涛, 刘淑珍, 范建容, 杨俐, 兰立波. 2008. 遥感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山地学报, 26(3):276—279

童立强. 2008. “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堰塞湖应急遥感调查. 国土资源遥感, (3):61—64

王晓青, 王龙, 王岩, 丁香, 窦爱霞, 张飞宇. 2008. 汶川8.0级大地震应急遥感震害评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3(3):251-258

王治华, 徐起德, 杨日红, 齐泽荣. 2007c. 中印边界附近帕里河上的滑坡灾害遥感调查. 科技导报, 25(6):27—31

王治华, 周英杰, 徐斌, 贾斌. 2008.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 国土资源遥

感, (2):1—6

王治华. 2005.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 现代地质, 19(2):157—164

王治华. 2007a. 中国滑坡遥感及新进展. 国土资源遥感, (4):7—12 王治华. 2007b. 滑坡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 国土资源遥感, (1):10—17

魏成阶, 刘亚岚, 王世新, 张立福, 黄晓霞. 2008.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遥感调查与评估. 遥感学报, 12(5):673—682

谢洪, 王士革, 孔纪名. 2008.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 山地学报, 26(4):396—401

许领, 戴福初, 陈剑. 2008. ETM+与SPOT-5 Pan融合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地质科技情报, 27(2):21—24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200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地震地质, 30(3):597—629

姚鑫, 戴福初, 陈剑. 2007.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 长江流域与环境, 16(5):27—31

殷跃平. 2008.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2008. 工程地质学报, (4):7—12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冉勇康. 2008.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地球物理学报, 51(4):1066—1073

灾害防范: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

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高分六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高分六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一、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 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多发易发性灾害。全面掌握某县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揭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意义 充分掌握某县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损害。对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概况 1.工作范围 整个某县行政区域,面积约1740km2。 2.出图比例尺及解译比例尺 出图比例尺为1:50000,解译比例尺大于1:50000。重点区解译比例尺为1:10000。 3.遥感解译内容 (1)地质构造解译 解译线性影像(线性构造)和环状影像(环状构造),确定主要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

及活动断裂构造和区域性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展布特征;解译新构造活动形迹在影像上的表现。 图1 某县构造纲要图图2 线性影像 (2)地貌解译 解译区域地貌特征。 图3灰岩影像特征 4碎屑岩影像特征 (3)地质灾害点 解译区域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地质灾害。主要解译与人类活动较为密切的区域,尤其是房屋后面的人工削坡,道路边坡等区域。

图5滑坡影像特征图6 危岩及危岩下的居民房 四、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的实施 (一)手图制作 1.确定工作范围。 2.用mapgis生成工作区的正射影像图。 3.用mapgis生成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4.制作地灾点遥感解译表格。 (二)图件的制作 1.审核甲方提供的资料,纪录所需的资料是否齐全。 资料一般包括工作范围、地质(地层面文件、断层、地质界线、地层代号、产状)、地质的柱状图或者图例、地貌、相关的文字描述部分。 查看是否有历史地灾点、有则需要进行核销。 查看是否有重点区的划分,有则进一步确定重点区的范围界线。 2.确定所需要出的图件内容。逐一制作相关图件。 出图内容一般为正射影像图、地质遥感修编图等图件。 (三)部分成果总结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一、实施目的 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四川“5.12”汶川地震对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损失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进行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理》,特制定和实施本统计调查方案。 二、实施范围和要求 1、本方案属四川省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报送调查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2、本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全省受地震灾害的市(州)和县(市、区)行政辖区,调查对象是地震灾区的所有住户和人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本方案统计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层表,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逐级汇总上报;第二部分为综合报表,分别由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统计,逐级汇总上报。 4、要求各市(州)、各省直部门综合报表分列县(市、区)报送。原则要求各市(州)掌握到县(市、区)和乡镇(街办),县(市、区)掌握到乡镇(街办)和村(居委会)。 5、资料来源。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和财务报表。 6、数据审核和平衡关系。市(州)、县(市、区)按所在地原则统计,市(州)、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所统计的灾害损失数据要一致。电业局、铁路、通讯、邮政等直管系统地区不填,

由省直管单位填报。 7、各市(州)、县(市、区)、省直各部门报送表格的同时报送填表说明,说明灾害损失情况、数据来源、主要损失项目实物量和计价依据。 三、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使用9位码,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码(2位)+乡镇(街道办)码(3位),所有报表必须按提供的单位地址码和指标顺序码报送,不得调整更改。上报省的所有指标计量单位不能更改,指标数值一律不留小数。 2、主要统计指标 本方案所涉及统计指标解释原则以统计局和各部门常规统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口径范围为准。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农业为产品产量乘现行价格;工业、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邮政业、通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公共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失;城镇居民和农民房屋损失为:倒房户数和严重损毁户数×人均面积×每平方米单价计算。 所有指标的原有数如果没有灾害损失时点数,可用对应指标2007年年报数或财务决算数代替。 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损失统计截止2008年5月31日24时。 四、填报单位、报表时间及方式 本方案按“条块结合、纵横平衡”的方式,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行业系统分别组织实施。灾害损失数据资料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直各部门于2008年6月9日12时前报送纸质和电子文档资料至省政府“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工作组。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资料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公共安全期末,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〇、事件概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东经103.4°)发生里氏8.0级地震,烈度达到11级。其破坏性、波及范围、救灾难度等都达到了新中国发生灾难之最。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5月7日的报告,汶川地震共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人民币。 一、事件的孕育 地震可分为四大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而本次汶川地震,一般认为属于构造地震。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属于诱发地震,由于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造成,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孕育此地震突发事件。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于地震频繁区。这里有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它又包括3条裸露断裂带。在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错位运动。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释放。一般人们人为发生地震所积累的能量有一定阈值。积累的能量达到临界水平后,才会突然释放,使得地壳状态。历史表明,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曾发生7.2级地震,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间的断层,时隔32年,附近的汶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地壳释放能量后,达到一个新的系统状态,而2013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同为“逆冲型地震”,也被视为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 在早前的论文中,地质学家们曾用包体流变模型,对于地震孕育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在此研究下,硬包体被认为是孕震体,而地震的孕育被分成了三个阶段:α阶段,β阶段,γ阶段。其中α阶段为硬包体向外围扩散,β阶段为体应变不变阶段,γ为远源区前兆向震中区收缩,近源区前兆向外围扩散阶段。 针对汶川地震孕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现象。孕震范围远小于发震范围,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小震密集无明显错动变形,但这些小震对最后的失稳过程很重要。 由此可见,地震的孕育,是大自然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影响因素复杂性,不可能人为阻止。在地壳断层区域,或板块交接区域,每一天能量都在积累,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的爆发。 从灾害要素来看,主要是地壳积累的能量。事件的孕育可以认为是灾害要素的积累。 在孕育阶段,地震灾害系统状态近乎稳定,无明显预兆。 二、事件的发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能量积累到临界状态,突然爆发。本次震源深度为14km,属于浅源板块内地震,不是深板块边界效应,而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故破坏性巨大。

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全球破坏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危害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在灾害发生后精确的把握灾区的基本情况,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作为一项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地震震度、烈度评估以及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求掌握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为将来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更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地震滑坡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地震活动的频发,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并且近年来发生频率高、灾损严重。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1]。由于地质灾害往往破坏力强大,尤其是地震所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采集、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对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具有重要意义[2]。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3],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与常规信息采集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在灾区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受灾地区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从宏观上反映受灾地区的情况。例如,一景TM影像可以覆盖185km×185 km的地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3968133.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摘要: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许多的地震次生灾害,如楼房倒塌、火灾、水灾、危险物品及有害气体的泄漏等,尤其是在城市,学校、医院、机关、商场、企业等重要场所人口密集,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强。本文就如何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和策略做了探讨和研究,努力推进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事业。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预防措施;对策 abstract: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will produce a lot of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fire, building collapses, hazardous and harmful gas leakage, especially in the city, the school, hospital, office, shopping malls, business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if not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duced secondary disasters will be more, danger will be stronger. this articl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educing city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地震后常见此生灾害及其防止。 关键词: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火灾,疫病防治,社会动荡。 正文: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截至六月二号上午九点,5.12汶川大地震已经导致69016人遇难,18830人失踪,另有368545人受伤,受灾群众累计达45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 在我们关注地震导致的重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地震次生灾害提高警惕。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杀人无数的海啸就是次生灾害的一种。 地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往往防不胜防。但是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却是可预见,可防治的。 最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是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现在上百度搜索“汶川泥石流”,一张张图片触目惊心,不忍久视。巨大的山体像切豆腐一样被从中剖开,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一幢幢楼房被砸坏,一个个村庄被掩埋。泥石流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水位上涨,形成“围堰湖”,进而引发水灾等其他次生灾害。泥石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预见,先期准备。城镇村庄房屋的选址应该避开山谷及泄洪水道,已经建在上述危险位置的房屋应及时迁出。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山坡坡脚,特别是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迁出山区民众,同时加强危险山体的监控,并及时检查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防止水流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因为水流渗透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Planet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数据产品 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 本次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主要采取机助目视解译方法。该方法系指解译人员利用计算机鼠标,直接在计算机荧光屏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并将解译成果集成在相应的图层上。由于遥感图像在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的信息和信息层次较遥感图片中相应信息和信息层次丰富,所以机助目视解译方法的解译效果较传统的目视解译好。另外,因为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成图,从而减少了编成图程序,这是本次工作的主要解译方法。 2.遥感解译流程 2.1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是指能帮助识别地质灾害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如地貌特征、地质灾害要素(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坡台阶、封闭洼地、滑坡鼓丘等,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物源,崩塌堆积体等)、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等。在充分收集和熟悉工作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踏勘统计,根据地质灾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2室内解译工作 室内解译应以遥感影像为依据。室内解译主要采用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初步解译与详细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解译时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2.3野外调查和验证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初步解译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和验证,再进行详细解译,来补充和修正初步解译成果,最终形成遥感解译成果图,以此确保遥感解译成果的质量和置信度。 2.4解译成果图件的编制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补充和修改后,将解译成果草图分图层进行数字化成图,提交最终的遥感解译成果系列图。

50-4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建议

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建议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盛昌明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当前对人类生命财产最为直接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除外)等地质灾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必然增加了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减弱,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由以往效率优先发展模式转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要求。关注地质环境问题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本人实地调研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北川旧城特大山体崩塌、绵竹清坪乡文家沟与走马岭特大山洪泥石流、汶川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雅安地质灾害监测网等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与省国土厅、国土资源基层管理部门及其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并研究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希望问题具普遍性,建设具可操作性。 一、四川省地质灾害概况 四川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省份之一,并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

长的特点。“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广大山区特别是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加之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和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以及该区域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高发势态。 据统计(见附表),2010年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63起(滑坡1493起,崩塌261起,泥石流345起,其它63起),造成77人死亡,44人失踪,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0195.11万元。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9起。与2009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是去年总数2.31倍,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了23.9%。其中,5月至9月,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35起(滑坡1475起,崩塌253起,泥石流344起,其它63起),占总数的98.80%,并造成75人死亡,44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9412.61万元。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7起,占有人员伤亡地质灾害总数的96.61%。2010年四川省实现成功避险183起,搬迁避让48902人,成功避免39932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6279.9万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达3.4万处,威胁170余万人的生命和500亿元资产的安全。根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测,四川省2011年5~9月川西高原南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区、盆地南部、东北部及北部总降水量正常偏多,省内其余地区正常偏少。今年的防治工作形势更加严峻,防范风险巨大,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二、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对大型水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要 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山体崩塌 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 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 电线震断触电伤人。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 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所以一定要加强地震后火灾的预防,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 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 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 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 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 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 余震。 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二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 一带。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 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汶川地震原因

汶川地震原因 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 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 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 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篇二:汶川地震成因分析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可见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火山爆发、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暴发、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如核电站污染物泄漏等)、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大中城市,那么损失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1)遇到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千米处发生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大海啸,并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一种,而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在地震发生时,海底板变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另外,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海底火山爆发时。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水移动,引发海啸。 ①地震海啸的两种形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形成的。其形成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突然错动向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 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什么样的地震会引发海啸 有些地震会引发海啸,有些则不会,这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地震强度、地震波的方向、海底地形等,细微的状况差别往往决定着生与死的界限。地震强度是地震产生的最大震波范围的衡量标准。7.5级以下的地震通常不会产生海啸,但也有6.0级地震产生本地小范围、破坏性稍小海啸的例子。当地震活动导致断层周边地块产生垂直运动的时候就会引发海啸。当海底部分地块垂直移位或者开始上下运动时,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 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 课题组成员: 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 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

目录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 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 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 1、汶川地震的地点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 27分到28分。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 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 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 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 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 °,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 、矩震级达8.3Mw ,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受地震破坏的极重灾区有10个,是四川省的汶川县(处于震中)、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29个),其次是甘肃省(8个)和陕西省(4个)。一般灾区有一百多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汶川地震也会造成了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物植被受到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瘟疫疾病传播传染等灾害。 3、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地理分布 (1)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 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在五个区 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 震带上。其中地震强度较大和频度 较高的地带有华北和青藏高原地震 区,我国地震分布如右图所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 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①郯 城-营口地震带;②华北平原地震带;③汾渭地震带;④银川-河套地震带。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快速发展,已使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与评估中。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全过程。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 1 引言 近些年来,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估中。在国外,欧盟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并利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地质灾害可能达到的程度。目前,我国在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方面,也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即利用遥感信息源,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图像处理为辅,将重点区遥感解译成果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并利用其它非遥感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分析调查结果。充分利用航天航空、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并灾后评估,是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2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必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我国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据估计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可见,利用遥感技术加大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和灾情评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地质灾害多发于暴雨天气,常具有突发性特点。这种在暴雨恶劣天气下突发的地质灾害,若用传统的调查方法,不仅因为大面积调查难以做到实时性,也难以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卫星遥感中的“星载雷达技术”具有穿透云雨特点,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可以实时而准确的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状况调查,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 3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可行性 3.1遥感调查地质灾害的技术经验积累 国内外遥感调查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在地质灾害遥感判读、分类及制作相应的图像方面都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遥感解译,并进行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区与定量的灾情等级评估,从宏观上进行致灾成因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目前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已掌握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影像特征,并具备了较成熟的目视解译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