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Planet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数据产品

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

本次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主要采取机助目视解译方法。该方法系指解译人员利用计算机鼠标,直接在计算机荧光屏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并将解译成果集成在相应的图层上。由于遥感图像在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的信息和信息层次较遥感图片中相应信息和信息层次丰富,所以机助目视解译方法的解译效果较传统的目视解译好。另外,因为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成图,从而减少了编成图程序,这是本次工作的主要解译方法。

2.遥感解译流程

2.1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是指能帮助识别地质灾害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如地貌特征、地质灾害要素(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坡台阶、封闭洼地、滑坡鼓丘等,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物源,崩塌堆积体等)、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等。在充分收集和熟悉工作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踏勘统计,根据地质灾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2室内解译工作

室内解译应以遥感影像为依据。室内解译主要采用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初步解译与详细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解译时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2.3野外调查和验证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初步解译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和验证,再进行详细解译,来补充和修正初步解译成果,最终形成遥感解译成果图,以此确保遥感解译成果的质量和置信度。

2.4解译成果图件的编制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补充和修改后,将解译成果草图分图层进行数字化成图,提交最终的遥感解译成果系列图。

高分六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高分六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一、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 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多发易发性灾害。全面掌握某县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揭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意义 充分掌握某县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损害。对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概况 1.工作范围 整个某县行政区域,面积约1740km2。 2.出图比例尺及解译比例尺 出图比例尺为1:50000,解译比例尺大于1:50000。重点区解译比例尺为1:10000。 3.遥感解译内容 (1)地质构造解译 解译线性影像(线性构造)和环状影像(环状构造),确定主要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

及活动断裂构造和区域性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展布特征;解译新构造活动形迹在影像上的表现。 图1 某县构造纲要图图2 线性影像 (2)地貌解译 解译区域地貌特征。 图3灰岩影像特征 4碎屑岩影像特征 (3)地质灾害点 解译区域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地质灾害。主要解译与人类活动较为密切的区域,尤其是房屋后面的人工削坡,道路边坡等区域。

图5滑坡影像特征图6 危岩及危岩下的居民房 四、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的实施 (一)手图制作 1.确定工作范围。 2.用mapgis生成工作区的正射影像图。 3.用mapgis生成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4.制作地灾点遥感解译表格。 (二)图件的制作 1.审核甲方提供的资料,纪录所需的资料是否齐全。 资料一般包括工作范围、地质(地层面文件、断层、地质界线、地层代号、产状)、地质的柱状图或者图例、地貌、相关的文字描述部分。 查看是否有历史地灾点、有则需要进行核销。 查看是否有重点区的划分,有则进一步确定重点区的范围界线。 2.确定所需要出的图件内容。逐一制作相关图件。 出图内容一般为正射影像图、地质遥感修编图等图件。 (三)部分成果总结

遥感影像解译手册

遥感影像解译手册 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 2012.12

1 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流程 (1) 1.1 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的主要目标包括: (1) 1.2 工作流程 (1) 1.3 提交成果 (2) 2 遥感影像处理 (2) 2.1 遥感影像简介 (2) 2.2 遥感影像准备 (2) 2.3 原始影像导出 (4) 2.4 波段合成与分离 (6) 2.5 影像校色处理 (8) 2.6 地图投影 (10) 3 几何纠正 (20) 3.1 几何纠正简介 (20) 3.2 几何纠正基本步骤 (21) 3.3 质量检查 (25) 3.4图像拼接 (26) 4 遥感解译 (27) 4.1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 (27) 4.2 具体操作 (29) 5 检查 (31)

1 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流程 1.1 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的主要目标包括: (1)利用前年Landsat TM数据监测全国土地利用/覆盖分布; (2)对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前年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3)结合近几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人类活动因子,分析生态环境重大变化区域的脆弱机制,为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对策提供依据。 1.2 工作流程 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的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1.3 提交成果 主要有四部分: (1)影像,以县和整景为单位,两类; (2)解译数据,以省为单元的当年现状图层及动态图层; (3)生态报告; (4)地面核查数据,照片、数据库、报告。 2 遥感影像处理 2.1 遥感影像简介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影像,凡是只纪录各种地物电磁波大小的胶片(或相片),都称为遥感影像,在遥感中主要是指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 本次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利用前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获得数据。 2.2 遥感影像准备 首先建立几个文件夹: (1)原始影像:用于存储从总站分发的未经几何纠正的影像。 (2)待纠影像:用于存储由原始影像进行波段合成操作产生的未经几何纠正的影像。

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全球破坏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危害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在灾害发生后精确的把握灾区的基本情况,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作为一项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地震震度、烈度评估以及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求掌握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为将来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更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地震滑坡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地震活动的频发,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并且近年来发生频率高、灾损严重。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1]。由于地质灾害往往破坏力强大,尤其是地震所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采集、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对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具有重要意义[2]。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3],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与常规信息采集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在灾区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受灾地区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从宏观上反映受灾地区的情况。例如,一景TM影像可以覆盖185km×185 km的地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答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名词解释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 纹理特征: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光机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目视解译标志: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间接标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目视解译过程:是解译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等)识别所需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制图:通过对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问答题 阐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具体工作步骤 答: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②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③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①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②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 ①统筹规划、分区判读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③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 ①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 ②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 答:可见光成像是对目标的反射率的分布进行记录。热红外成像原理: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微波成像原理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接收机的方向,被天线获取。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 答:方法:直接解译法/对比法/综合解译法/逻辑推理法/地学分析法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

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

Planet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数据产品 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 本次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主要采取机助目视解译方法。该方法系指解译人员利用计算机鼠标,直接在计算机荧光屏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并将解译成果集成在相应的图层上。由于遥感图像在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的信息和信息层次较遥感图片中相应信息和信息层次丰富,所以机助目视解译方法的解译效果较传统的目视解译好。另外,因为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成图,从而减少了编成图程序,这是本次工作的主要解译方法。 2.遥感解译流程 2.1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是指能帮助识别地质灾害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如地貌特征、地质灾害要素(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坡台阶、封闭洼地、滑坡鼓丘等,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物源,崩塌堆积体等)、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等。在充分收集和熟悉工作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踏勘统计,根据地质灾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2室内解译工作 室内解译应以遥感影像为依据。室内解译主要采用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初步解译与详细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解译时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2.3野外调查和验证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初步解译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和验证,再进行详细解译,来补充和修正初步解译成果,最终形成遥感解译成果图,以此确保遥感解译成果的质量和置信度。 2.4解译成果图件的编制 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补充和修改后,将解译成果草图分图层进行数字化成图,提交最终的遥感解译成果系列图。

遥感图像解译过程

一.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在遥感图像的应用之前,常常需要对遥感图像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不同格式的遥感数据的输入输出处理、多波段彩色合成处理、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处理、几何校正处理、拼接处理、裁切处理等,这些都称为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1.遥感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多波段合成 获得遥感数据之后,利用遥感数据之前,首先需要把各种格式的原始遥感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转换为各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能够识别的格式,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应用,这就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输入输出并转换为所需要的格式。单波段的原始遥感数据合成为多波段的彩色遥感数据,因为人眼对彩色物体的分辨能力大大高于对黑白物体的分辨能力,彩色遥感图像的信息量更大;而且利用多波段的彩色遥感图像,还可以进行三个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的彩色合成,以提高对不同地物的识别能力。彩色遥感影像要求选择不少于3个波段的多光谱图像,各波段的配准误差不大于0.2m m。 2.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 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特性和大气、地形因子以及其它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使传感器所接收的地物光谱反射信息,不能全部真实地反映图同地物的特征,影响了图像的识别精度,因此必须进行辐射校正,改进图像质量。 辐射校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征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如光学镜头的 非均匀性引起的边缘减光现象的校正、光电变换系统的灵 敏度特性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等。 ●光照条件的差异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如太阳的高度角的 不同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地面的倾斜引起的辐射误差校 正等。 ●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等。 3.图像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图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也就是定量地确定图像上像元坐标与地理坐标的对应关系,即把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之符合投影系统的过程。为了将所获取的数据投影到理性的空间平面上产生精确的换算模型,需要借助一组地面控制点来进行几何校正。控制点选择应均匀分布而且在影像图与地形图上都容易确定的同名地物点上。所选点位图像清晰,在地形图及图像上均能正确识别和定位。如农田林网的交叉点,小沟系上道路桥的两端位置,小河流、渠的交叉点,道路交叉点,水库坝上的拐角

遥感影像判读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遥感影像判读: 既是一门学科,又是图像处理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门学科,遥感影像判读的目的是为了从遥感图像上得到地物信息所进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研究 作为一个过程,它完成地物信息的传递并起到揭示遥感图像内容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地物各组成部分和存在于其他地物的内涵的信息 2.遥感影像判读的任务与实施: 任务根据应用范围: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地物与现象的判读 实施组织方法:野外判读、飞行器目视判读、室内判读、综合判读 3.遥感信息的利用方式: 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确定相关目标是否存在 空间信息的定位:空间分布规律 瞬时信息的定量分析:定量反演目标参数 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规律 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 4.遥感信息的技术支撑: 观察与测量仪器的改变、产品形式的改变、生产工艺的改变、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 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遥感应用模型的深化 5.遥感影像判读的质量要求: 判读结果的完整性(详细性):与给定任务的符合程度,用质量指标评价 判读的可靠性:与实际的符合程度,用质量和数量指标评价 判读的及时性:资料及时;指定限期完成 判读结果的明显性:便于理解和应用 用户精度:正确分类/所有分为该类制图精度 制图精度:正确分类/参考数据中的该类 对角线:正确分类 总体精度: 第二章: 1.遥感常用电磁波波段: 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0.76-1000μm,近红外0.76-3.0μm; 中红外 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 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2.地物的电磁辐射特性概念: 3.从近紫外到中红外(0.3-6μm)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而且相对来说较稳定 4.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 5.对流层:地表到平均高度12km处,航空遥感活动区,侧重研究电磁波在该层内的传输特性;电离层:在80~1000 km,卫星的运行空间

如何解译卫星遥感数据

如何解译卫星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为基本数据源,根据它的属性信息建立数据解译标志,可提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如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卫星遥感数据的其他相关信息,将其转化为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可建立较为完善的遥感信息解译模型,实现计算机对遥感数据的自动处理并解译和提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大大提高遥感数据提取和判读技术,增加数据采集的客观性,避免人机交互式采集时人工判读的主观性和不同人判读时的不一致性,缩短数据采集周期,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人类通过遥感卫星传感器获取和积累了大量遥感数据信息,但目前还不能有效处理和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遥感信息解译模型的建立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此外,遥感信息模型作为地理信息模型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有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遥感信息解译标志和模型建立的条件 现在,各卫星遥感传感器所选接收电磁波谱的波段范围大体相同,其全色波段范围也是基本一致的,目前主要依靠接收地面反射电磁波获取卫星遥感数据,有利于建立合适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经验,且数据的质量稳定可靠,有利于建立公用的遥感数据解译标志和模型。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很快,如法国SPOT5卫星影像分辨率可达到2.5米,并可获得立体像对,进行立体观测,为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和遥感影像信息模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遥感传感器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快,一些传感器的立体观测,各类遥感数据分辨率的提高和遥感 数据增强处理技术的发展,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遥感影像信息模型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遥感影像数据的快速解译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支持。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软件的发展为遥感信息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能直接反映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解译者利用这些标志在图像上识别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或状况,因此它对于遥感影像数据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意义重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可以提高我国遥感影像数据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精度、准确性和客观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差异很大,可根据地貌、气候条件,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地貌样区,在简型地貌样区建立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解译标志,有利于用正确的方法确定采集范围。对于某些特殊地理信息要素,可建立专门解译标志。在建立遥感信息模型时,可把这些属性添加到逻辑运算内。对于建立解译标志所采用影像的季节应避免植被覆盖度高的夏季,避免使用积雪较多、云层遮盖或烟雾影响较大的数据。要根据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的要求选择遥感影像波段组合顺序及与全色波段进行融合。在对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快速发展,已使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与评估中。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全过程。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 1 引言 近些年来,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估中。在国外,欧盟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并利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地质灾害可能达到的程度。目前,我国在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方面,也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即利用遥感信息源,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图像处理为辅,将重点区遥感解译成果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并利用其它非遥感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分析调查结果。充分利用航天航空、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并灾后评估,是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2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必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我国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据估计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可见,利用遥感技术加大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和灾情评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地质灾害多发于暴雨天气,常具有突发性特点。这种在暴雨恶劣天气下突发的地质灾害,若用传统的调查方法,不仅因为大面积调查难以做到实时性,也难以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卫星遥感中的“星载雷达技术”具有穿透云雨特点,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可以实时而准确的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状况调查,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 3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可行性 3.1遥感调查地质灾害的技术经验积累 国内外遥感调查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在地质灾害遥感判读、分类及制作相应的图像方面都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遥感解译,并进行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区与定量的灾情等级评估,从宏观上进行致灾成因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目前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已掌握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影像特征,并具备了较成熟的目视解译地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介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步骤、特点以及关键技术等,证实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同时展望今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标签:无人机遥感技术地质灾害调查 近年来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也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于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中。欧美各国对泥石流、滑坡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并且以此为基础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针对不同规模和不同对比度的泥石流以及滑坡情况提出了不同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要求,同时利用雷达和GPS测量来对地质灾害的程度进行预测。目前我国也开始较大范围的运用遥感技术来调查地质灾害了,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利用了无人机康派技术完成了测区拍摄任务,通过对获取到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响进行GIS技术分析,得到有关的地质灾害信息,对测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析并推动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运用。 1研究区域概况 测区位于我国西北某省的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气候环境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海拔1400米至1900米,年平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6℃左右。该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于疏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所以水土流失情况严重,黄土沉积较厚并且地质结构疏松,因而经常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 2具体研究内容 地质灾害是众多地质现象中的会产生不良后果的一种,不管是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个体,还是众多地质灾害组合出现,遥感图像都会和周围背景有所不同,具体在影纹结构、色调、形态等都能看出。首先利用无人机对测区进行航拍,然后对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GIS技术来解译并提取出测区的地质灾害情况,从而全面、系统的得知测区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点,病调查清楚灾害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特点、危害性以及影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后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2.1无人机航空摄影 本研究中使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CCD相机,可以及时获取各种遥感影像,同时可以对飞行的航迹进行事先规划和监控,快速获取信息数据,功能强大,智能化程度高,是一个稳定性好并且作业能力优秀的低空航摄平台,具体的无人机航摄流程如图1所示。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能直接反映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解译者利用这些标志在图像上识别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或状况,因此它对于遥感影像数据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意义重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可以提高我国遥感影像数据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精度、准确性和客观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差异很大,可根据地貌、气候条件,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地貌样区,在简型地貌样区建立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解译标志,有利于用正确的方法确定采集范围。对于某些特殊地理信息要素,可建立专门解译标志。在建立遥感信息模型时,可把这些属性添加到逻辑运算内。对于建立解译标志所采用影像的季节应避免植被覆盖度高的夏季,避免使用积雪较多、云层遮盖或烟雾影响较大的数据。要根据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的要求选择遥感影像波段组合顺序及与全色波段进行融合。在对数据进行增强处理时,要避免引起信息损失。 在影像上选择典型的标志建立区的要求是:范围适中以便反映该类地貌的典型特征,尽可能多的包含该类地貌中的各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且影像质量好。标志区的选取完成后,寻找标志区内包含的所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然后选择各类典型图斑作采集标志,然后去实地进行野外校验,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直到与实地相符为止。同时拍摄该图斑地面实地照片,以便于影像和实际地面要素建立关联,表达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加深使用者对解译标志的理解。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有利于解译者对遥感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采集,这对于用人机交互方式从遥感影像上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作业区范围很大、作业人员知识背景差异也很大且外业踏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作业人员迅速适应解译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解译采集要求。但是人机交互式解译毕竟无法对大量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这就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遥感信息解译模型,以便于用计算机对遥感信息进行解译和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是遥感信息模型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较为准确的遥感信息解译标志,才能建立较为实用的遥感信息模型。

某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遥感解译项目案例

1 某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遥感解译项目案例 该项目由广西善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未解问题可咨询该公司 一、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 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多发易发性灾害。全面掌握E 县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揭 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意义 充分掌握E 县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损 害。对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概况 E 县总面积约2124.67km 2。项目组共5个人,从数据预处理到成果提交用时 5天。制作的图件高程分布图如图1,坡体结构分布图如图2。 图1 高程的分布 图2 坡体结构 四、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实施 1.地质灾害解译 E 县地貌主要由侵蚀堆积类型河流阶地、构造溶蚀溶岭谷地、侵蚀溶蚀峰林 谷地和构造溶蚀丘陵谷地组成。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图3)、不稳定斜坡、岩溶塌陷(图4)等。

2 图2崩塌点的影像特征 图3岩溶塌陷点的影像特征 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主要根据遥感解译出来的地质灾害点与各个专题信息 的空间关系进行因子分析。例如地质灾害点与岩性和断层构造的空间关系(图 4)、地质灾害点与道路的空间关系(图5)等。 图4地质灾害点与岩性和断层构造 图5地质灾害点与道路 五、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 工作区共解译325个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73个,崩塌62个,不稳定斜坡 170个,塌陷20个。

图6遥感解译点分布图

遥感图像的判读

获取遥感图像的目的在于提取和分析人类感兴趣的地物信息。目视判读是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准确和最常用的方法。即使作为发展趋势的计算机自动提取,仍需要以目视判读为基础和以目视判读为标准。 进行遥感图象目视判读时必须充分运用地物目标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如气候、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的纬度地带性、经度相关性、高度垂直带性、物候季节性等。要密切注意各类地物目标之间的相关规律,有些规律现象表现得比较稳定明确,如水平地带性、垂直带性等,有些现象则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或过渡)性,例如地震(带)的分布,土壤分布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各种解译标志,包括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相互补充,彼此验证。只要坚持以遥感成像机理与专业知识、规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就能归纳出具有相对普遍性与稳定性的解译标志,并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些解译标志进行正确的判读, 目视判读可分为航空图像判读和卫星图像判读。 一、航空像片目视判读 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是凭借人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对航片进行分析和量测,以获取所需要的地面各种信息的过程。 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特征是判断地物的依据,我们称作判读标志。判读标志是地物自身性质、形态等特征在像片上的反映。因而根据判读标志可以直接从像片上辨认出地物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 一般地,把影像形状、大小、色调与阴影作为常用的航片判读标志。 1、形状 任何地物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由于地物各部分反射光线的强弱不同,所以在像片上反映出相应的形状,依据影像的形状特征,就可以辨认出其相应的地物。 例如:居民地的房屋影像一般均表现为规则的方块形状,河流常呈弯曲的条带状,公路常呈笔直的线状且灰度浅亮,湖泊常呈不规则的封闭区间,等等。 2、大小 地物影像的(尺寸)大小,不仅能反映地物的一些数量特征,而且还能据此判断地物的性质。 例如单轨铁路和双轨铁路从形状上往往不易区分,但量算它们的宽度,则容易区分。 由于地形和像面倾斜影响,同一航片上,同样尺寸的地物,位于高处者影像尺寸大些;像面倾斜时,不同部位的地物大小也不一样。 3、色调 色调在黑白航片上指影像的黑白深浅程度。它是地物对入射光线反射率高低的客观记录,像片上的色调从白到黑逐渐变化,一般可划分为7级:白、灰白、浅灰、灰、深灰、浅黑、黑。 例如:居民地的色调和周围山地或植被的色调、铁路和公路的色调与形状、河流深浅的色调,等等。 4、阴影 地物的阴影可分为本身阴影和投落阴影两部分。本身阴影(简称本影)是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投落阴影(简称落影)是在地物背光方向上地物投射到地面的阴影在像片上的构像。 在像片判读中,本影有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在利用落影长度判断地物高

汶川Ms8_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收稿日期: 2008-12-04; 修订日期: 2009-01-1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 DZLXJK200906)。 第一作者简介: 许冲(1982— ), 男, 博士研究生, 2007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 获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3S 技术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学习工作, 发表论文10余篇。E-mail: xc11111111@https://www.doczj.com/doc/406512828.html, 。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 遥感精细解译 许 冲1, 戴福初1, 陈 剑1, 涂新斌1, 许 领1, 李维朝1, 田 伟1, 曹琰波1, 姚 鑫2 1.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 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 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灾害总面积约687.1km 2。基于GIS 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 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 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 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 高程范围为1000—2000m 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54.00%;坡度范围为30°—50°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发生机理、预测理论、灾区恢复重建与选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次生地质灾害基础信息。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遥感, 重灾区, 次生地质灾害, 解译, GIS 中图分类号: TP79/X4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长期以来, 地震灾害调查获取灾情信息主要依靠实地勘测, 虽然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较高, 但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不足(柳稼航等, 2004)。尤其是在面对大范围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调查时, 这种传统的调查方法更显得力不从心。航空遥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受地震破坏影响的优势, 可以较准确、全面地获得灾情图像信息, 并对后续次生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地震灾害及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调查手段(荆凤等, 2008;王晓青等, 2008)。 汶川地震发生后, 各遥感卫星公司迅速组织灾区遥感数据的获取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 共有16颗遥感卫星密切注视着汶川地震灾区, 为抗震救灾提供第一手遥感影像, 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也在第一 时间进行了灾区震灾的遥感调查解译与应急评估(魏成阶等, 2008;陶和平等, 2008;王治华等, 2008;童立强, 2008;刘斌涛等, 2008;范建容, 2008), 而对于震后大范围详细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未见有文献报到。在获取到全面、效果良好的震后遥感数据后, 有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解译调查工作。对覆盖整个灾区的14个重灾县(市)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译调查, 发现其中的分布规律, 统计其特征参数, 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后续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 遥感影像在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中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滑坡技术”(王治华, 2005, 2007a, 2007b)是此研究领域的典型代表, 它是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它指专业人员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其中计算机解译通常又可分为基十像元的遥感目标识别和面向对象的遥感目标识别两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的领先遥感卫星数据机构,而且是整合全球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分发不同性能、技术应用上可以互补的多种卫星影像,包括光学、雷达卫星影像、历史遥感影像等各种卫星数据服务,各种专业应用目的的图像处理、解译、顾问服务以及基于卫星影像的各种解决方案等。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贯穿中国1960年至今的所有卫星影像数据,是中国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最多的专业遥感卫星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服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优势: 1:北京揽宇方圆国内老牌卫星数据公司,经营时间久,行业口碑相传,1800个行业用户选择的实力见证。 2:北京揽宇方圆遥感数据购买专人数据查询一对一服务,数据查询网址是卫星公司网。 3:北京揽宇方圆拥有大型正版遥感处理软件,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有10年以上遥感处理工作经验,并有国家大型项目工作经验自主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著作权,最大限度保持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真实度。 4:北京揽宇方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ISO900认证的国际质量管理操作体系,无论是遥感卫星品质和遥感数据处理质量,都能得到保障。 5:影像数据官方渠道:所有的卫星数据都是卫星公司授权的原始数据,全球公众数据查询网址公开查询,影像数据质量一目了然,数据反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数据处理技术团队国标规范操作,提供的是行业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6:签定正规合同:影像数据服务付款前,买卖双方须签订服务合同,提供合同相应的正规发票,发票国家税网可以详细查询,有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发票类型可供选择。以最有效的法律手段来保障您的权益。 7:对公帐号转款:合同约定的对公帐号,与合同主体名发票上面的帐号名称一致,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公司银行账户,所有交易记录均能查询,保障资金安全。 8:售后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体制,全国热线,登陆官网客服服务同步。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吉林一号 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应用 一、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 地质灾害在我国属于多发易发性灾害。全面掌握某县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揭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意义 充分掌握某县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损害。对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概况 1.工作范围 整个某县行政区域,面积约1740km2。 2.出图比例尺及解译比例尺 出图比例尺为1:50000,解译比例尺大于1:50000。重点区解译比例尺为1:10000。 3.遥感解译内容 (1)地质构造解译 解译线性影像(线性构造)和环状影像(环状构造),确定主要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及活动断裂构造和区域性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展布特征;解译新构造活动形迹在影像上的表现。

图1 某县构造纲要图图2 线性影像 (2)地貌解译 解译区域地貌特征。 图3灰岩影像特征 4碎屑岩影像特征 (3)地质灾害点 解译区域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地质灾害。主要解译与人类活动较为密切的区域,尤其是房屋后面的人工削坡,道路边坡等区域。 图5滑坡影像特征图6 危岩及危岩下的居民房 四、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遥感解译的实施 (一)手图制作 1.确定工作范围。 2.用mapgis生成工作区的正射影像图。 3.用mapgis生成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4.制作地灾点遥感解译表格。 (二)图件的制作 1.审核甲方提供的资料,纪录所需的资料是否齐全。 资料一般包括工作范围、地质(地层面文件、断层、地质界线、地层代号、产状)、地质的柱状图或者图例、地貌、相关的文字描述部分。 查看是否有历史地灾点、有则需要进行核销。 查看是否有重点区的划分,有则进一步确定重点区的范围界线。 2.确定所需要出的图件内容。逐一制作相关图件。 出图内容一般为正射影像图、地质遥感修编图等图件。 (三)部分成果总结 1.1比50000坡向分布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嘉应学院地科院 《遥感导论》课程 实验报告 班级:1603 学号:161080142 姓名:郑秋彦 指导教师:朱长柏 成绩:

******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影像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影像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 3. 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图像上的影像特征 4. 了解和认识影像对地物的表现 5. 掌握GIS软件的数字化功能、基本统计功能、空间分析功能。 二、实验数据和软件 1、实验数据:栅格数据(aaa1.tif、嘉应学院.jpg)、地图文档(无标题.mxd) 2、软件:ArcGis10.2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打开并显示图像 1)打开arcgis的arcmap点击文件,新建地图文档文档 (2)点击工具栏的【窗口】,选择【目录】,在目录连接到数据所在文件加,添加

3)再将aaa1.tif图拉进空白窗口,(如果内容列表出现红色感叹号,点击感叹号,选择放置aaa1.tif栅格数据路径,点击添加) 得到下图:

2、创建面要素 1)在目录连接到的文件夹上右键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右键新建【要素数据集】 2)在【下一步】,点击【添加坐标系】导入

4)添加aaa.tif,后面两步默认选择,点击【完成】 5)在创建好的【要素数据集】上右键新建【要素类】,然后填写名称,要素类型选择【面要素】 6)下一步,在【新建要素类】对话框添加TYPE,NAME字段名,数据类型都选择文本,在【字段属性】的长度都填上10,点击完成

7)在内容列表的面要素上右键【编辑要素】,点击【开始编辑】,在编辑工具栏,点击【编辑器】的编辑窗口,选择【创建要素】,然后出现【创建要素】对话框,点击你的面要素,在【构造工具】下选择【矩形】,在编辑窗口鼠标光标变成一个十字右下角带矩形的光标

遥感影像判读

实习一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一、实习目的 目视判读是卫星图像应用的最基本方法,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时,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等,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了解卫星遥感影像的波段特性以及对应的地物波谱特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从影像中目视解译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居民地、盐碱地、沼泽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二、原理与方法 原理 地物光谱特性(标题为小四,宋体,加粗) 在以遥感图像中识别地物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变化规律时,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它们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变化。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即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物质成分、内部结构、表面光滑程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风化程度、表面含水量及色泽等差别。这就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 方法 (一)直接判定法 在卫星图像上直接判定一般是依据其色调标志和图型标志进行直接判定,色调(或色彩)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对色调分析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图形或图像特征,即“色”要附于一定的“形”上,色调才具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判定识别地物。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对卫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 及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建立卫星图像与实地地 物和现象的对应关系,总结判读经验,发现图像异常,以便从卫星图像上提 取更多信息,使判读成果更为准确可靠。 (三)逻辑推理法

基于卫星图像的特点判读时更多的是应用地学规律的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法的判读,即借助各种地物和自然现象间内在联系,结合图像上表现出的特征,用专业知识的逻辑推理方法,判定某一地物和现象的存在及其属性。卫星图像的视域宽广,能显示较大区域的地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根据地物和现象在自然界中固有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规律,运用逻辑推理法,就能从易被人们忽视,或难于发现的潜在的或微小的图像差异中,寻找出识别地物的依据,从而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三、实习仪器与数据 计算机、ENVI和ARCVIEW GIS软件,TM4、3、2波段合成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 表1 TM 遥感影像的波段划分及其光谱效应 四、实习步骤 1、建立解译标志 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和现象的影像特征。根据土地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