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等。

【教学方法】:读图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华北平原的小麦种植业、江汉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大兴安岭的林业、海南的渔业、云南的花卉业。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

[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

产品就是农业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

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

枝移到华清宫呢?为什么杨贵妃不能吃到北方生产的荔枝?

[答]:因为荔枝是热带地区的水果,北方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

[师总结]:(前人不是没有做过,当年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没有栽活,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对他们处以极刑)

在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中,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

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

大的关系。

(板书)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图片形象而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概念。

2、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诗句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承转过渡读图指导

板书

[师]:请同学们读P42教材图3.1“泰国渭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

3.2“澳大利亚牧场”,先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国家,讨论分析这两张

图表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

[答]: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

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学情预设】学生的描述可能是多方面的,会有许多观点,教师要注意保

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师] :(总结)位置的不同实际上指的是区位的不同。农业的区位有两

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即在什么地方?例如泰国的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

受什么影响?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

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

——在什么地方

3、找出两个国

家的地理位置,

建立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从图

中获取有用的

地理信息,培养

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

生看图、比较分

析,从而让学生

从地理位置、自

然和社会因素

等方面理解农

业区位的含义。

活动设计与小组协作1

板书

延伸探究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关系: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

——受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1]:如果给你一块土地,你要选择种植什么作物?需要考虑

什么因素?

[活动设计]: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可选择以下四个区域或自主选择某

一地区:海南岛东部沿海平原、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华北平原

[资料提供]:不同作物的习性如下:

花生:对热量要求较高,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水稻性喜暖湿,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米性喜暖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大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黄麻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结果展示]:学生分别展示其结论,并叙述理由。

[活动小结]: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板书)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气候类型,特点,是否适宜?

地形:地形类型,是否平坦开阔?

土壤:土壤类型,是否肥沃?

水源:河湖、冰雪融水、地下水,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是否广阔?

交通:是否便利?

政策:是否优惠、扶持?

劳动力:是否充足、廉价?

机械:机械化程度高低?

科技:是否发达,经验是否丰富?

[延伸探究]:展示武夷山的茶园、山东丘陵的花生、华北平原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的春小麦。

问题设计:1.为什么同是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是冬小麦,而东北平原

是春小麦?

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又香又甜?

3.为什么内蒙古东部是牧业而同纬度的松嫩平原是种植业为主?

[师]:(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

4、通过活动

设计与小组协

作,让学生参与

其中,学习生活

中的地理,学习

有用的地理,并

培养团队精神

与综合分析能

5、给出相关资

料,让学生有充

分的地理材料

来完成活动

6、多元评价让

学生的参与积

极性更高

7、通过延伸探

究,让学生将所

学的知识用于

实际生活,学以

致用,提高学生

的学习信心和

积极性

承转、过渡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

参考答案:(1)C (2)D (3)A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了不同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差异,意在考查

考生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分析该地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巴西位于低纬度地区,境内有

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其中不少地区的土地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还较

低,今后可以开垦种植大豆,因此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大,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

力大于美国。

第(2)题,本题考查了影响农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分析

具体问题的能力。巴西是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劳动力的价格较低,从而

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低于美国。

第(3)题,本题考查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

理的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依靠经验,科技含量较低,

因此我国大豆的质量较低,故今后我国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大豆质量。

[课堂练习1]

1.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

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3)甲地是世界上著名的优质棉产区,其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和热量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水源充足 D.科技水平高

参考答案:(1)B (2)C (3)A

解析:第(1)题,农业地带的形成主要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地带的变化规

律与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在此题中是一致的,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的原因

符合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2)题,甲地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

气候为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第(3)题,甲地光照、热量丰富,是产优质棉的主要原因。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

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

11、及时培养

学生知识迁移

能力。

12、通过对区

活动与探究3

板书

规律总结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

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3]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答]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

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

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使得生产地与市场之问紧密联系。通过技术投入大大

克服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

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答]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等对地中海地区农业(时鲜业)区

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和法国相比,西班牙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

但法国“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

建议: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

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都是可以

思考的方向。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

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

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

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板书]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图片展示]:“蔬菜大棚”、“喷灌、滴灌”、“梯田”

[师总结]:

位因素变化的

探讨,对学生进

行事物总是发

展变化观念的

渗透

13、通过图片

展示,让学生明

白人类通过科

技是可以对局

部地区不利的

自然条件进行

改造的。

14、通过高考农业区

位因素

自然

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

市场交通

政策机械

劳动力

科技

一般比较稳定

利用有利因素

改造不利因素

不断发

展变化

典型例题分析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1 [例2] (2011·福建高考)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

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

参考答案:(1)C(2)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运用工程措施改变山坡地坡度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学

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

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坡度大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

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了地表的水土流失,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进而起到增产的效果。

[课堂练习1]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

(1)~(2)题。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便利的交通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参考答案:(1)C(2)C

解析:第(1)题,阶段Ⅰ甲、乙两城市交通等条件比较落后,保鲜、冷藏技术不太发

达,鲜花和蔬菜产区分布在城郊是为了在空间上接近市场。

第(2)题,阶段Ⅱ甲、乙两城市规模扩大,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保鲜冷藏技术也得以

提高,农产品实现了远距离输送,使生产条件更好、生产成本较低的鲜花和蔬菜产区乙

最终占领了整个甲城市场。

[课堂小结1]: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

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

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如何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思路:

(1)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首先综合考虑自然因素,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

壤、水源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其次了解作物的生长习性,据此来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密切注意最富变化的市场、交通因素)

原题的训练,培

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能力

15、及时培养

学生知识迁移

能力。

16、通过构建答

题思模式,培养

学生学习方法。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板书)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区位条件:

(1).生产特点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著名的是墨累-达令盆地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优点

①土地交替使用,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生产交替进行,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根据市场决定生产比例,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不利条件

水源不足,灌溉不便;过度引用河水,易造成湿地萎缩;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解决措施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3.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师提示: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分析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该题。)

[图片展示]: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看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想一想: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与降水、气温、人口分布有什么关系?先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其降水分布图上的位置。

[答]l:小麦一牧羊带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尤其东南部,这里处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年降水量在300~750 mm,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于小麦的生长。

[师]:再看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说一说小麦一牧羊带在该图上的对应位置。

[答]2:从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1月(最热月)温度约20℃左右,气候温和,适合小麦和绵羊的生长。

[师]:再来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图和小麦一牧羊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答]3:小麦一牧羊带所处的位置人口密度基本在1~10人/平方千米之间。既保证了足够的劳动力,又接近城市消费市场。

[师]:(总结)降水、温度、水源等为小麦一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原先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一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作用。

(板书)(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土壤肥沃

水源东水西调,灌溉条件较好

17、①通过混合

农业景观图片

展示化抽象为

直观的,使学生

更好的了解混

合农业这种农

业地域类型,有

利于学生分析

该农业类型的

形成。

②通过案例分

析,不仅了解了

澳大利亚的混

合农业生产,更

能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了学生思

路。

思维拓展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政府鼓励扶持

[例3] (2011·浙江高考)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

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

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下图(粗箭头

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1)~(2)题。

(1)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

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河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参考答案:(1)D(2)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

境问题。第(1)题,由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结合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种

植的小麦主要作为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故可以判断④最能说

明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特征。

第(2)题,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此大

量引用河水,易造成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

碱化。

[思维拓展]:影响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因素

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农产品总量、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具

体分析如下:

(1)农产品单产量高的原因:农业科技水平高,能够培育良种;劳动力丰富,

精耕细作;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多。

(2)农产品总产量高的原因:单产高,耕地资源丰富,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高。

(3)农产品生产成本低的原因: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高,劳动力生产成本低。

(4)农产品质量高的原因:农业科技水平高,光照、热量等自然条件优越,

农药残留少等。

18、通过高考原

题的训练,培养

学生学以致用

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练习】:

1.请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古巴的甘蔗、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黑龙江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2.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一般应建立…( )

A.工业原料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商品棉基地

D.农副食品基地 3.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原因有( )

A.水源充足、土地广阔

B.光照强、热量丰富

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

D.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古巴的甘蔗——热带草原气候,水热充足,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的粮棉——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

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处长期积水。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乳畜制品、鲜奶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分布在城郊,离消费市场近。 2.D 3.C

【作业布置】: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的含义 自然因素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分结果

农业地域的概念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陈彩燕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5、学会在地图上估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学会绘制中国轮廓图,提高绘图能力,强化对中国地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让学生有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对于我国的疆域,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之前在世界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地 理位置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接触。而且是对自己国家的认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都比较浓厚。 重点难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估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 3、强化对中国地图的空间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3、学会在地图上估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提高读图 分析能力,学会绘制中国轮廓图,提高绘图能力,强化对中国地图的空间概念学时重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学时难点:估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了解这些跨度所造成的差异教学活动: 一、导入 播放MV《歌唱祖国》,欣赏祖国的美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着这优美的歌曲,看着这壮丽的河山,是否觉得熟悉又陌生,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你们真的了解他吗? 首先,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试着回答一下: 1、我国位于地球上的哪个位置? 2、我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 3、我们的周围有哪些邻居? 今天,让我们一起真正的深入的来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二、新课探究 1、伟大的祖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底在地球的那个位置呢? (学生拿出地理图册,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中国) 请学生来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 (回顾怎样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半球位置:东西半球中位于东半球,南北半球中位于北半球 (展示世界地图,标注出赤道和1600E和200W)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世界地图中标注亚洲和太平洋,注意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国的疆域》

教学设计方案 《中国的疆域》 教案背景: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这一要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以新中国60年华诞的国庆阅兵式作为导入,以玻利维亚保罗一家三口到中国来旅游这一主线串联所有知识点于其中,让学生在跟随保罗一家的旅程中学习本课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过的领土面积,并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 的海洋。 3.能举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 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中国疆域的有关资料,争做小导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视频播放: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国庆阅兵式的片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我国的国力强大,国防实力雄厚。 【承接】我国建立这么强大的国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就是保护人民,保护我国的疆域,我国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我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三个外国游客的脚步到我国四处逛逛看看我国的疆域。 课件展示课题:中国的疆域。 课件展示:保罗一家图片。 【教师介绍】保罗一家是玻利维亚人,他爸爸妈妈准备在12份带他到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家中国来看看。 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承接】保罗的心里有个疑团,为什么人们总是称中国是东方国家,为什么叫中国人叫东方人,中国到底在地球的什么位置?请你告诉他。 【学生活动】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提问】所有东半球的国家都是东方国家吗?欧洲也是在东半球,他是东方国家吗?只有东半球哪里的国家算东方国家呢? 【学生回答】东半球东部的国家算东半球。 【承接】原来我们是东半球东部的国家,人们习惯称东半球的国家为东方国家,你能告诉我东半球的范围吗? 课件展示:半球地图。 【教师提问】那么南北半球而言我们位于什么半球呢? 【学生回答】北半球。 【过渡】对大家分析得很好,保罗总算弄清楚了中国的半球位置。现在保罗一家该准备在准备到中国的行囊了,你认为他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中地理导学案

标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 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 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 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 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 6. 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个。与我国隔海 相望的国家有、、、、、。 看图填写,我在行! 1.读中国疆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___________, 陆上邻国有___个; (2)在横线上填出数字代表的邻国名称 ①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___________, 海上邻国有___个; (4)在横线上填出数字代表的邻国名称 ⑤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先填出符合要求的海域名称,再把代表该海域的英文大写字母标在图中合适的位置 黄河注入的是A_________海;长江注入的是B_________海; 珠江注入的是C_________海; (6)写出中国领土的四个端点东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团队交流,创新高 1.我国领土的最东端 ( ) A、黑龙江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 、上海市 2.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 ) A、渤海、黄海 B、渤海、琼州海峡 C、黄海、东海 D、东海、琼州海峡 3.与我国陆上接壤的国家共有 ( ) A、12个 B、13个 C、14个 D、15个 4.我国领海的宽度应是 ( ) A、200海里 B、 12海里 C、30海里 D、 212海里 5.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 ( ) A、朝鲜是我国的海上邻国 B、在海上邻国中,纬度最高的是日本 C、南邻越南、老挝和泰国 D、与我国接壤的有蒙古、印度、俄罗斯、韩国等 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 ) A、朝鲜、日本、菲律宾 B、日本、菲律宾、新加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中国地疆域与人口教案设计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学重难点: 1、中国的地理位置 2、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国——中国。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农业区位因素教案定稿版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第一讲农业区位选择(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优势或限制性因素; 4.学会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复习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1.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 分析某一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分析判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优势或限制性因素; ③评价某一地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 生(看图片,思考)什么是农业 师(讲解)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来获得产出。广义上包括农(耕作业)、林、牧、渔业。 (设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不能将农业生产类型进行调换?为什么?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不同,所以农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同。在地理上,我们把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影响农业生产

的条件称之为农业区位。 一、农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关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核心考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合作探究] 阅读?三维设计?104页考点一,思考以下问题: 1.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2.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自然要素上?

【精】《中国的疆域》教案

《中国的疆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地图,学生能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领土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建立我国地理位置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近山为农,居水为渔,临路行商,探寨问俗,访镇寻风。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姿多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首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出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读图回答: 1.根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说出我国分别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和东半球) 2.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哪条纬线穿过了我国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个温度带?(北回归线穷穿过了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承转过渡: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人民的经济活动,我国的地理位置有怎样的优越性呢? 活动设计1: 1.与哈萨克斯坦、日本相比,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析: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内陆国,日本是一个岛国,而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2.对比我国与俄罗斯、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析:俄罗斯被北极圈穿过,属于中高纬度,气候较为寒冷;巴西被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位于热带,气候湿热;而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总结: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南北气候差异大,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海陆位置——东部濒临太平洋,多岛屿和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另外东部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同众多国家接壤,便于发展边境贸易。 (二)辽阔的疆域 出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面积比较图表,提问:我国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总结: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大致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当。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疆域图 活动设计2: 1.找出我国的领土四至点,并引领学生在图上找出四至点的位置: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约53度;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北纬约4度。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东经约135度;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东经约73度。 2.学生用直尺量出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620千米)计算出实际距离。(约5200千米) 3.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约110千米,请学生根据我国最南和最北相差的纬度来计算我国南北的实际距离。(约5500千米) 总结: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 活动设计3: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北京与喀什的不同景象

高中地理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麦萍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其它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于整章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1和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中国疆域教学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铁厂中学罗正友 一、课题:中国的疆域 二、授课日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教材,能正确分析归纳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五、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六、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邻国”

3部分内容。 1、“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4个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上。 2、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比较。 3、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伟大的祖国”的正文内容简洁,用主要篇幅呈现了一幅“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并设计了一组“活动”,着重引导学生据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我国与日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的地理位置的对比,归纳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4、“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5、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辽阔的疆域”通过“中国的疆域”图生动地呈现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国领土跨越的经纬度,以及我国领土东西、南北的景观差异来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此外,教材正文介绍了我国的领土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排序,以及我国辽阔的海洋国土等内容,并安排了一幅“中国濒临的海洋”图,以引导学生将我国濒临的海洋、重要的岛屿等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