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观察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观察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观察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观察

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9T11:36:35.6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肖林刚[导读]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该病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比较高。 道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永州 425300 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收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93例作为分析对象,并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标准的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对观察组进行内外减压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有26例恢复良好,有8例中残,有6例重残,有4例死亡,有3例植物生存;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者20例,重残4例,死亡13例,中残4例,植物生存3例;两组患者死亡率和生存质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将内外减压术相结合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具有很高的疗效,同时能够减少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该病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临床治疗要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减少患者并发生发生率。临床以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情况,都是采取去骨瓣减压、单纯血肿清除减压这种治疗方式,但是临床治疗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将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接收的93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将内外相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治疗效果,现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女18例,男性28例,年龄15~70岁,平均是(67.8±5.24)岁,其中有坠落致伤有7例,交通事故造成有35例,其他有4例;入院时患者进行GCS评分,27例是6~8分,19例是3~5分。观察组患者女性17例,男30例,年龄16~71岁,平均(68.4±5.37)岁,其中交通致伤、坠落、其他分别是:36、7、4.患者GCS评分,28例6~8分,19例3~5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要进行常规治疗,比如:吸氧、留置尿导管、脱水降压。 对照组:根据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首先要做一个骨瓣切口,并开颅,将患者脑组织中血肿的、坏死的组织清除,之后根据硬膜减张的方式进行缝合,去骨瓣之后根据常规方式关颅。 实验组:进行内外减压结合治疗,首先做一个标准的大骨瓣切口,将骨瓣去掉,露出硬脑膜;如果硬脑膜张力比较大,可进行额极硬脑膜小切口处理,对额极脑组织进行电凝,并将其吸出,切除一部分额极,清除一些额角释解脊液来实现减压的作用,避免硬脑膜后脑组织出现膨出情况。之后打开硬脑膜,将脑组织中坏死或是血肿部分清除。之后根据手术入路,比如患者脑组织暴露良好,从小脑裂缝进行切口,恢复疝脑组织;之后对硬膜进行减张缝合,管壁脑颅,去除骨瓣。等手术完成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比如:抗酸剂、抗生素。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学分析 患者术后48h进行颅脑CT检查,两组影响学显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发表时间:2015-03-25T14:34:05.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高小华陈焕新杨雄[导读]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高小华陈焕新杨雄(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 742300)【摘要】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护理要点,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均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 急,病情严重,正确的急救措施和并发症处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安全转运【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35-01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患者昏迷6h以上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的为重型颅脑损伤[2]。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原则为紧急抢救、清创、抗感染以及手术治疗。为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73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4.8)岁;初步抢救时间为30-125min,平均抢救时间为(52.1±22.7)min;受伤原因,车祸致伤89例,高处坠落摔伤71例,重物撞击致伤24例,其他原因致伤26例;颅脑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67例,硬膜外血肿51例,脑挫伤32例,脑干损伤31例,脑疝29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本组210例患者的昏迷评分为3-9分,平均分为(5.3±2.8)分。 1.2诊断标准 患者深度昏迷,且连续昏迷6h以上或清醒后再次昏迷,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3方法 本组210例患者在转运手术室或后续治疗之前均经急诊初步抢救。 1.3.1院前急救准备根据120预警终端系统提示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等基本信息,通知急诊医生准备好监护仪、气管插管盘、呼吸机等相关的急救器械。 1.3.2院内急救措施患者进入抢救室之后,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通气,避免出现严重脑缺氧情况,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分泌物,予以吸氧支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如果出现呼吸衰竭的征象,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和器械辅助通气。迅速了解患者受伤的原因,观察有无内出血状况,及时清创包扎出血伤口,对骨折部位予以固定。待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通过声音、疼痛等多种刺激方式,观察患者的反应能力,判断是否出现意识障碍。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过程初步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类型,若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情况,常为硬膜外血肿,若昏迷程度持续性加深,常为急性颅内压升高或脑疝,若患者虽深度昏迷,但对外界刺激有轻微反应迹象,常提示患者病情出现好转。 1.3.3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判断属于哪种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重型颅脑损伤由于损伤范围大,出血过多,会直接干扰其呼吸系统的正常循环,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为发现休克的早期迹象,需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如患者出现心率加快、焦虑不安、尿量减少等症状,则提示有休克的可能,应当及时对症处理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已出现休克的明显体征,需要迅速开放静脉通路给予扩容,采用代血浆进行输血治疗。针对颅内高压症状,对血压稳定者给予脱水剂及利尿剂治疗。为预防中枢性高热,避免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部代谢,需要做好脑温监测工作,及时采取必要的高热治疗措施。部分患者伴随应激性溃疡症状,多为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所致,其致死率高达50%,因此,针对应激性溃疡的高发期(伤后3-7d),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恶心、腹胀、喉痒、肠鸣音增强等迹象,一旦确诊,需要立即采用止血药物和制酸药物治疗。 1.3.4安全转运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行CT头颅扫描,观察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和出血部位。转运过程中,要带好急救器械和药品,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头部,防止颠簸,如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次,防止窒息。对烦躁无法配合CT检查者,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安定,待患者镇静后再行检查。经CT检查后,一旦确定手术方案,应立即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同时做好术前备血、皮试等准备工作,携带必要的急救物品,将患者送往手术室,与手术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有无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救情况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其中休克32例,颅内高压19例,中枢性高热10例,应激性溃疡3例,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均好转。结果见表1。 表1 急救情况(n,%)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 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 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 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 低颅内压。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定时吸痰,以 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 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 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 采用脱水疗法。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 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 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 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 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 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 持续4~6h。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 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 解质平衡紊乱。 1.3 亚低温的护理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措施,使体温控制在肛温为32~34℃,可 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使用冰袋、冰帽做局部降温时,注意使用衬垫保护皮肤。冬眠期间翻身轻,防止体位性休克,配合冬眠低温使用肌肉松弛剂 和镇静剂时应观察呼吸。冬眠低温因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注意眼的保护。 复温时可以用电热毯及提高室温等方法,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 1.4 过度通气目前建议将PaCO2维持在30~35mmHg,是控制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机 制是通过脑小动脉收缩,来降低脑血流及脑血容量。一般为间断使用,不当的过度通气,会 引起脑缺血而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性过度通气需行气管插管,必须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进 行操作。 1.5 颅内压监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死亡,故应对重症外伤后昏迷患 者进行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护。颅内压15~20mmHg即为异常。若颅内压>40mmHg为严重高 颅压。监护期间要采取措施防止测压管脱落。伤口有脑积液外渗、监护仪显示高颅压报警、 患者意识出现变化等,都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体位和气管插管的护理 1)体位

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及急诊抢救流程 (一)适用范围: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二)目的: 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三)抢救步骤: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插入气管导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脑疝病人应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20%甘露醇125ml或速尿20-40mg静脉推注,降低颅内压。 3.纠正休克:快速输液扩容治疗抗休克, 必要时输血,同时保持平卧,注意保暖。 4.体位: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有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卧位,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向患侧,以便引流,防止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 5.预防颅内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 严禁阻塞, 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5.高热护理: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 如酒精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进行低温冬眠疗法。 6.躁动病人谨慎使用镇静药, 应由专人看护, 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7.加强基础护理,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翻身拍背,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

炎。 8.完善各项检查:心电图、三大常规检查。 9.术前准备:头部备皮、合血、选用合理抗菌素皮试。 10.非手术患者做好基础护理、皮肤护理。 11.实时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12.及时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同时协助转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脑外伤合并脑疝的观察与护理

脑外伤合并脑疝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10T17:12:06.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闫丽红[导读] 降温可采用冰袋,冰帽,温水搽浴等,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3]。 闫丽红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医院 13006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329-02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脑疝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对30例脑外伤合并脑疝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经手术及急救处理后,痊愈18例,植物人2例,死亡6例。中重残4例。结论脑外伤脑疝后死亡率较高,有效治疗及精心护理对患者治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疝护理观察 随交通的发展,车辆的增多,交通意外等因素导致的脑外伤发生率逐年增加,脑外伤并发脑疝死亡率高,重残和植物生存者亦占相当比例。脑疝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一种紧急状态,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急救护理,则将迅速危及生命,我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救治外伤性脑疝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治疗 30例患者均为2009年5月~2011年6月由急诊收入神经外科的脑外伤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37.2岁,车祸22例,打砸抢5例,高空坠落3例。GCS 评分3~8分。伴发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异常5例,血压下降8例,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18例,植物人2例,死亡6例。中重残4例。 2 临床观察要点 观察神志常见的变化有①神志由清醒逐渐转入嗜睡,或者大声呼叫才能答应;②躁动后转入嗜睡;③意识清醒,对疼痛刺激不敏感,大小便失禁;④持续昏迷进行性加重,中间有清醒期;脑疝患者多神志模糊或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不对称,多伴有对侧肢体活动减弱或瘫痪。 呼吸及血压的观察枕骨骨折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变慢或停止,提示有枕骨大孔疝的可能;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而细弱、心跳减弱、呼吸减慢而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若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脑疝形成。一旦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36次/min 以上,血氧饱和度(SaO2) 小于 90%,高流量给氧仍不能改善,应立即行气管切开,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1]。 瞳孔的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6mm,左右等大圆,光反应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变化,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应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会随时危及生命。 体态的观察肢体运动异常,不能完成指令动作,刺激肢体屈曲或过伸去脑僵直,提示幕上深部有严重损伤;肢体弛缓性瘫痪而对强刺激无反应,表示桥脑-延髓部损伤[2]。 观察病情的同时发现患者有脑疝先兆症状时,立即遵医嘱给脱水、降低颅内压药物,使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点滴,以降低颅内压,必要时静脉注射速尿,减轻脑水肿,减缓脑疝的进展,为手术赢得抢救时间。 护理要点 a 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加强皮肤护理,每2h翻身拍背1次,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对术后未清醒者, 垫高头部或将床头抬高10°~20°, 头偏向健侧, 床边加床挡, 必要时用约束带, 防止患者因躁动而发生撞伤;口腔护理每日两次,昏迷者鼻饲供给营养,少食多餐。 b 记录24h出入量术后患者应用甘露醇、速尿以降低颅内压, 应认真记录24h尿量,特别是注意每小时尿量的变化,防止因脱水补液过多引起心功能不全。 c 呼吸道清理酒后肇事造成颅脑损伤的明显特点是受伤时均为饱食状态, 伤后颅压升高、呕吐物较多容易造成误吸阻塞气道导致窒息死亡,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吸氧、建立足够的通气与循环,分泌物多影响呼吸者必要时及时气管插管。 d 观察有无合并内脏损伤高空坠落,打砸伤等合并内脏损伤的几率较高,脑外伤合并脏器伤休克的发生率可达70%,而单纯脑损伤极少发生休克,有休克情况及时抢救休克,会同专科医生救治复合伤。 e 高热的护理合并感染或颅脑损伤的中枢性高热,可造成脑功能紊乱;伤后机体抵抗力降低,应严格无菌操作,伤后24小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降温可采用冰袋,冰帽,温水搽浴等,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3]。 f 康复护理应用神经营养药物以兴奋神经机能,促进脑循环,对瘫痪或卧床时间长者配合按摩、针灸等,近年来有些医院开展了干细胞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技术,但其价格昂贵,疗效未得到确切证实尚未临床推广应用。 小结:脑损伤护理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脑疝,及早降低颅内压,严密观察病情;本组病例治愈良好率60%,证实早期观察与急救处理相当重要, 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重视后期的康复护理;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协助站立,行走,配合按摩,推拿,针灸等,及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指导用药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恢复肢体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红林,丁丙谦,周玉璞,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6,3( 23) : 76-77. [2] 李爱霞,卢志勤,李劲云.8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08,6( 33) : 3024-3025. [3] 邓婉娣.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 27) : 2479-2480.

28例创伤性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护理

28例创伤性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5-26T11:21:12.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李春桥唐娜(通讯作者) [导读] 颌面骨骨折,是发生在上下颌骨、颧骨、鼻骨等部位的骨折,多由于创伤引起 李春桥唐娜(通讯作者)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性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护理体会。方法对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的急救处理,同时配合颌面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及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本组28例颌面骨骨折并颅脑损伤患者,其中12例患者因颅脑损伤先进行神经外科治疗后行颌面骨骨折治疗,2例患者因颅脑损伤严重治疗无效死亡;有22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4例颌面骨骨折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后期行正畸治疗。结论创伤早期,护士除进行颌面骨骨折专科护理以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瞳孔变化,及时发现患者颅脑损伤病情进展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中后期待患者颅脑损伤病情稳定以后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如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走出面部形象受损的阴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创伤颌面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209-02 颌面骨骨折,是发生在上下颌骨、颧骨、鼻骨等部位的骨折,多由于创伤引起,特别是上颌骨是面部中心骨骼,结构较薄弱,内有大窦腔,附于颅底,呈支架结构,致伤后常伴发邻近结构,除具有疼痛肿胀、咬合错位、张口受限、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等常见症状外,还常伴有窒息、出血、休克和颅脑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我科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颌面骨骨折并颅脑损伤患者共28例,现将护理方法做如下总结: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科为口腔科病区,开放床位47张;按照湖北省“优质护理示范医院评审标准”1∶0.4床护比配备护理人员,护士18人,护士长1人。我科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颌骨骨折并颅脑损伤患者共28例,其中男性患者20人,女性患者8人;车祸外伤22人,打击伤6人;上下颌骨、颧骨联合骨折5人,上颌骨、颧骨联合骨折3人,上下颌骨骨折3人,颧骨颧弓骨骨折1人,单纯性上颌骨骨折10人,下颌骨骨折6人。 2.护理方法 2.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颌面骨骨折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如患者有意识障碍或伴有瞳孔变化时表示合并颅脑损伤,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往往有意识障碍,常因颅内压增高伴有呕吐症状,又因颌骨骨折伴有鼻腔、口腔、上颌窦的出血,可能造成误吸而导致呼吸道梗阻。护士应在医生到来之前常规备好负压吸痰装置,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口腔中的血液或呕吐物,让患者尽量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又因下颌舌骨肌收缩可造成舌后坠引起窒息,需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2.3 抗休克的护理颅脑损伤时常伴有颌面部及其它部位的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颅内出血或其它动静脉破裂而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护士除配合医生进行颌面部止血以外,遵医嘱急查血尿常规等,充分评估失血量,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备好同型少浆全血进行输血治疗,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采取休克体位,同时兼顾降低颅内压的治疗,使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进行脱水治疗。 2.4 颅脑损伤的患者均需行CT检查,护士需携带好各种抢救设备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等护送患者行CT检查。GCS<8分需要开颅手术者转神经外科治疗,待伤后一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脑水肿消退,颌面骨骨痂尚未形成,是处理颌面骨骨折的最佳时机;颅脑GCS>8分应及时给予颌面骨骨折复位或内固定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2];对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或颌,面骨骨折的患者,护士需要配合医生行清创缝合术及简单颌骨骨折固定,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2.5 颌面骨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 2.5.1 术前护理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对患者行心理护理,讲解手术相关健康知识,取得患者的配合,由于患者受伤均为突发事件,又因外伤造成头面部外观改变较大,往往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因容貌改变,心理负担过大,护士应对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地信心;术前一天遵医嘱备术区皮肤、备血、药物过敏试验、漱口液漱口;术前当天床边备心电监护仪、氧气、中心吸痰装置、气管切开包等,确保术后患者安全。 2.5.2 术后护理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全麻未醒之前头偏向健侧,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全麻清醒后,颌面骨骨折的患者一般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出血的可能,并可增进肺部呼吸运动,利于咳嗽和吐出口腔内分泌物,避免发生肺部并发症;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健侧,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 2.6 口腔护理由于患者行颌骨固定术后,不能张口,因此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重要措施。护理方法:用压舌板将患者的口唇轻轻分开,使用软毛儿童牙刷轻轻由上至下、由左到右将牙齿表面的软垢和食物残渣刷下来,然后用冲洗器对口腔内进行冲洗,冲洗液为1-4%碳酸氢钠溶液或0.5%呋喃西林溶液,冲洗时冲洗器由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处放入,嘱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每次100ml,每天3次;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护士应注意观察牙弓夹板结扎丝有无脱落或移位,橡皮筋是否完整,方向是否正确,局部伤口有无感染肿胀及渗出物[3],如出现上述问题,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7 营养支持:患者颌骨固定术后,不能张口,咬合关系错乱,暂时只能进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足够的营养支持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对吸吮功能良好的患者我们采用吸管的方式鼓励患者自主进食,对吸吮功能丧失的患者我们使用注射器将流质缓慢地从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处注入,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呛咳,每日进食4-6次,每次量为200-300ml,温度25-30℃;针对患者的营养需求,我们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用热能计算公式BEE*应急系数计算每日所需的总能量,要求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25.52-167.36kj[4],常采用的流质饮食包括牛奶、豆浆、鱼汤、鸡汤、蔬菜汁及果汁等。 2.8 功能锻炼:为防止颞颌关节强直、张口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锻炼方法:手术复位内固定患者,下颌骨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48例临床分析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6-08T15:52:57.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闭豪伟蓝云黄宏朝梁有初李长薛[导读] 可以通过及时切开气管、保持脑供养、保护胃肠黏膜等措施来实现。 闭豪伟蓝云黄宏朝梁有初李长薛(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具体死亡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实施抢救了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分析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病患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诊治疗效等。结果:48例患者中,成功抢救2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其中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而引起呼吸衰竭的有7例、因脑疝导致呼吸停止5、多项器官的功能衰竭5、患者消化道出血2例、肾衰竭1例。结论:及时的降低颅内压、清除颅内血肿、缓解脑疝、改善脑供血,有效的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预防了继发性病理的损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救治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8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48例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为42岁;致伤原因:砸伤10例、摔伤12例、车祸伤15例,高空坠落伤11例。 1.2 临床观察 48例患者在入院后都出现了不同情况的失语、偏瘫以及意识模糊,其中中度昏迷的患者20例,重度昏迷的患者28例。患者双侧瞳孔扩大23例,患者单侧瞳孔扩大25例。对所有患者格拉斯哥评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共48例。患者全身瘫痪29例,单侧轻微瘫痪19例。枕骨大孔疝20例,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19例,两种疝共同存在的患者9例。进行头颅CT或者是MRI扫描来确定患者的损伤类型:重度颅骨骨折患者7例、广泛性脑挫裂患者10例、硬脑膜下水肿患者12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9例、脑内多发性水肿10例。患者多发伤,即颅内外的脏器官有多个发生病变的患者13例。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采用常规的使用脱水剂、止血剂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严格控制病患的血压,保持呼吸道的顺畅,预防并发症的产生,针对呼吸不顺畅的患者可以采用切开气管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前,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用脑室穿刺外引流,以便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针对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单纯的内外减压以及幕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或者联合手术的方式;针对枕骨大孔疝患者可以使用幕下后颅窝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方式。在手术过后要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血压,以防止因为血压过高引起的出血或者是血压过低而加重患者血管性的脑水肿等。 1.4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然后在患者耳廓的正上方沿着患者的发际缘向后,到乳突上级然后再以弧形向直上一直延伸至患者的顶骨的正中线的位置,接着沿着这条正中线一直向前延伸到患者的前额发际内,把患者的皮瓣向额颞处翻转,在把患者的肌肉瓣向颞处翻转,在骨瓣游离,使患者的骨窗最大限度的向前、中颅窝底靠近。接下来剔除患者的骨瓣,清除硬膜外的血肿,悬吊硬脑膜然后再剪开硬脑膜,以便显露出患者的额、顶、颞叶,彻底的清除血肿,达到彻底的止血效果,缝合硬脑膜或取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可以用明胶海绵压迫渗血处,保留血肿四周的薄层血肿,可以用双极电凝治疗手术中的活动性出血,在确定无新的出血后可以在血肿腔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案例2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其中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而引起呼吸衰竭的有7例、因脑疝导致呼吸停止5例、多项器官的功能衰竭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2例、肾衰竭1例。患者痊愈14例(29.17%),显效8例(16.67%),进步5例(10.42%),无效1例(2.08%),恶化以及死亡20例(41.67%),总的有效率为56.25%(27/48)。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脑疝发病迅速,致残以及复发率都很高。常见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小枕骨大孔疝和脑幕切迹下疝。当患者出现脑疝时,要迅速进行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只有及时治疗才能有效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压以及脑疝,提高患者的抢救率,本此研究患者共48例,成功抢救率为58.33%;死亡病例20例,死亡率41.67%.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多数因为为脑疝合并下丘脑的功能紊乱而死亡。 应注意观察患者在手术过后情况,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可以通过及时切开气管、保持脑供养、保护胃肠黏膜等措施来实现。参考文献 [1] 陈当,陈治标,方海燕.重型颅脑损伤160例临床诊治分析叨.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3):181—182. [2] 黄伟宣.颅脑外伤并脑疝58例临床分析田.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1):96—97. [3] 袁志诚,李巧玉,陆培松,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处理策略的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6:101 [4] 刘涛,何晓光,刘佰运.326例急性闭合性重型颅脑创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8:731

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一例关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9-16 地点:ICU病房 参加人员:ICU全体护士主持人:杨传香 病史汇报 患者沈祖明,男,50,籍贯重庆,工人,汉族,因“因被发现呼之不应1+小时”于2015-08-21 14:05入院。入院前约1+小时前患者被人发现躺在电梯井底层,呼之不应,全身多处出血、畸形,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含少许咖啡色样物质,非喷射状,无抽搐及二便失禁。遂由同事送入我院急诊。与家属商议后收入ICU进一步抢救治疗。患者入科时查体:T;测不出℃,P120次/分,R26次/分,BP100/33mmHg (去甲肾上腺素1.5ug./kg/min),SaO2 94%,经口气管插管,距门齿22cm,呈深昏迷状,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颞部可见多处头皮挫裂伤,伴活动性出血,纱布部分侵湿,右侧上眼睑明显肿胀、青紫,双耳可见少许活动性出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无肌紧张。右侧髂部、大腿肿胀、青紫,扪及波动感,四肢冰凉,可见多处擦挫伤,无明显畸形。既往史:既往体质一般,无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史,系统回顾无特殊病史。个人史:出生于原籍,常住本地,无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吸烟史多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史多年,量较少,每次1两左右,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婚姻、生育史:已婚,适龄结婚,育有1儿。家族史:父亲已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母亲健在,子女健康,无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入院诊断: 一、严重多发伤:1、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1.1急性脑疝;1.2右侧颞叶巨大脑血肿;1.2.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脑挫裂伤;1.3蛛网膜下腔出血;1.4.右侧颞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1.5右侧顶骨粉碎性骨折;1.6蝶骨多发骨折;1.7颅底骨折;2、右肺挫伤;3、右侧第1、2、3、4肋骨及左侧第3肋骨后支线性骨折;4、骨盆多发骨折伴盆壁血肿形成;5、右侧及左上腹腹膜后血肿;6、右耳裂伤;7、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擦挫伤;二、失血性休克;三、心肌挫伤;四、急性肾损伤;五、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六、低蛋白血症。 辅助检查: CT:1.右侧颞叶巨大脑血肿,出血约48ml,血肿明显占位。2.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脑挫裂伤。3.蛛网膜下腔出血。4.右侧颞骨粉碎性骨折,并向内凹陷,右侧顶骨粉碎性骨折,蝶骨多发骨折。5.双侧筛窦、上颌窦、蝶窦炎症或出血。6.右肺挫伤。7.右侧第1、2、3、4肋骨及左侧第3肋骨后支线性骨折,双侧多根肋骨双边骨折,骨折可能,建议病情好转后复查。8.骨盆多发骨折,伴盆壁血肿形成,右侧腹膜后血肿。9.颈椎未见确切骨折,C5、6颈髓密度稍增高,复查除外挫伤。 病情变化 8-21日14:40请骨科急会诊后行骨盆外支架固定,请胸外科会诊后给予胸部护板外固定,请神经外科会诊后21日下午16:35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清创缝合术。术中出血约800ml,予输血输液对症处理。于20时12分左右由手术室送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 月我科收治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 效果。结果:经过综合的临床护理,实验组53例患者中,50例治愈,治愈率为94.3%,对 照组53例患者中,38例治愈,治愈率为71.6%,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影响因素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占全身 部位损伤总数的20%,死残率则居全身第一位,约30%-50%[1]。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神 经科常见的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其治疗的重视程度一直极高[2]。重型颅脑损伤是格拉斯评分在3-8分的病人,主要包括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病人[3]。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病重情急、重、复杂且昏迷时间长、发病率高、 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护理复杂等特点,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综合临床护理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6例患者,采取早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5例,其中男72例,女29例。年龄2-14岁的患者6例,15-40岁的患者69例,40岁以上的患者30例。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应激性溃疡的患者4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并发肠道感染的患者1例,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及其它的患者 3例,死亡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外伤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休克等常规治疗,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时刻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及瞳孔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时动态的抓住病情变化,科学的分析病情,制定正确 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2.11 监测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颅内继发伤的反应,以呼吸变化最为多变和敏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监护仪连续监护。 2.12 意识状态 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病情的最客观 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常代表颅脑损伤严重程度[4]。在护理中借助答话情况,呼吸反应,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来了解病人的障碍程度。对出现躁动不安的患 者应,加强观察,躁动不安是一种急性期常见表现,首先考虑因素是脑水肿。其次是颅外因 素如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缺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过度充盈等。护理中应仔细检查躁动原因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进展 1病情观察 1.1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常应用冬眠疗法[2]。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1.2瞳孔 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

意识障碍[2],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3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颅内压的监护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目前颅内压监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H20(1cmH20=叭098kPa)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特别在颅脑手术后,结合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h达高峰。因此,术后3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2]。李珍兰等[4]主张伤后或术后连续监护ICP的同时监测脑灌注压(CPP),认为同时监测ICP和CPP,不但能了解颅内压,同时还能了解脑的血流量和脑组织的含氧量。监护一般约1周左右。在ICP、CPP的监护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可避免滥用脱水剂而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观察ICP、CPP发现,ICP<20cm H20、CPP>95cm H20的病人预后良好;ICP>82cmH20、CPP<68cmH20者预后较差。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原则(一)、对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在积极采取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尽快查明是否合并重要脏器损伤,对合并伤积极治疗。 (二)、 1、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2、无手术指征的及术后治疗原则: (1)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给氧治疗。包括:A、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注意口、鼻腔伤口处理以止血。B、若有舌后坠可试安放口咽通气管。C、若有严重的颌面骨折渗血影响呼吸,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放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以防渗血误入气管。D、若有胸部情况影响呼吸做相应处理。 (2)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20%甘露醇(1-2g/kg、次),每8小时至6小时静推,同时可合用速尿及白蛋白。应用甘露醇应注意病人心肾功能。 (3)止血药物应用。一般应2-3天,既可针对脑外伤又可治疗应激性溃疡。 (4)抗生素应用。包括:A、全身以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B、做雾化吸入以湿化祛痰以防呼吸道感染;C、做膀胱冲洗以防泌尿系感染。 (5)激素应用。A、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降颅压;B、减轻脑实质及脑膜炎症反应;C防止脑室孔道及颅底纤维粘连,防止脑积水发生。一般0.5-1mg/kg,应用3-5天。 (6)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治疗。A、应用制酸剂如洛赛克;B、早期

开放胃肠道,鼻饲饮食。 (7)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解除血管痉挛治疗。包括:A、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B、由于创伤后高血粘状态,早期可应用活血药物治疗,但注意血凝机制及出血情况;C、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促使患者尽快苏醒。患者吞咽和咳嗽反应恢复快。只要没有禁忌尽早可开始治疗。 (8)降低代谢亚低温疗法。应及时早期,体温33-35度,头部30度,减少氧耗,减少代谢,为组织安全度过水肿期和后续治疗提供时间。保护作用:A、可显著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B、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C、可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D、可减轻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9)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注意血离子、血糖、尿素氮、肌酐及血常规监测,及时调整血浆渗透压使之处于正常范围。 (10)催醒疗法。包括:A、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B、预防各种并发症,这是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的基本条件;C、适时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药物,以防加重脑损害,加深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延迟或阻碍患者意识恢复;D、音乐疗法;E、高压氧治疗,通常30d-90d;F、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应手术治疗;G、针灸和外周神经电刺激。 (11)镇静止抽治疗。严重躁动不安,可以冬眠1号半量肌注(只有镇静无抗癫痫作用);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和保护脑细胞作用,同时具有良好抑制癫痫作用。但深昏迷者不用苯巴比妥钠,因其有抑制呼吸、加重意识障碍;安定是控制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