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

第五课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

(撰写人:罗明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弘扬我国民族器乐音乐的杰出代

表人物刘天华、华彦钧殊途同归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出他们的音乐人生,进而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唱歌、欣赏、演奏了解乐曲的风格特征与创作背景。懂得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知

道力度记号的记法与用法。

3、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小小无锡景》,能听辨二胡、琵琶乐器的音色、哼唱乐曲的

主题;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良宵》。

【课时建议】

本单元建议2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刘天华的部分音乐的欣赏,感悟作者的人生价值,激发学生对二胡音乐的欣

赏兴趣,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演奏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到刘天华音乐的魅力。

3、了解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知识。

教学过程:

二、课件导入:(二胡的图片或实物结合课前的音响资料)。

1、简要介绍二胡的基本知识:二胡的基本构造、发展历史,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等。

2、介绍音乐家的常识。(重点突出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使二胡这件民间乐器走进了

高等音乐学府,登上大雅之堂。)

3、播放刘天华及《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会》的视频资料和其他演出剧照。

(给学生以视觉上造成冲击与震撼。)

三、欣赏《空山鸟语》的旋律片段。

1、探讨:本曲在演奏技巧上有什么变化?

2、对比教学:听《空山鸟语》与笛子曲《鹧鸪飞》和唢呐曲《百鸟朝凤》的片段,比

较它们在表现主题和技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欣赏二胡曲《光明行》。

1、听音乐,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倾听并区分《光明行》的乐曲结构。哼唱主题旋律片段。

3、倾听尾声颤音演奏手法和力度对比。

五、器乐演奏《良宵》

1、再次欣赏二胡曲《良宵》旋律片段,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课堂教学乐器范奏《良宵》并提出演奏难点进行反复示范。

3、指导学生视唱曲谱,边唱边操练指法,进行试奏。

六、活动与练习:民族器乐交流会

1、学生自行展示上网搜集的民族乐器图片。

2、学生推荐欣赏刘天华的其他器乐作品片段。

七、课后作业:

1、上网搜寻华彦钧的有关文字介绍和音乐作品的音响资料。

2、回家反复聆听音乐课本配套光碟中的《小小无锡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二泉映月》的音乐欣赏中感悟华彦钧的音乐人生,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欣赏兴趣,

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演奏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音乐

的美。

3、学会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小无锡景》了解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备:播放弦乐版《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和江南水乡的幻灯片。

二、在《二泉映月》的音乐背景中导入教学。

1、播放华彦钧的照片,展示根据乐曲创作的图画,简介阿炳的音乐人生。

2、欣赏二胡版《二泉映月》前几段的主题旋律,指导学生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音乐要

素知识来分析作品旋律的特点。

3、简介乐曲的结构,指导学生哼唱典型乐句的旋律,体验乐曲的情感。

4、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拉二胡的动作,用动作的幅度和表情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起

伏和感情变化。

1、观看影片片段,(播放包含主题曲的影片片段,为学唱《小小无锡景》做好情感意

境的铺垫)让学生较形象地理解华彦钧悲惨苦难的音乐人生。

2、检查学生在家学唱歌曲的情况,发现和纠正听唱歌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启发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意境,做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在基本学唱完歌曲后结合“活动与练习”之三的要求,为歌曲标上力度记号,再根

1、结合作品听辨琵琶的音色,简介琵琶的有关知识。(可简介琵琶艺术在唐代的盛况)

2、结合活动与练习二的内容,进行众多民族乐器种类的音色听辨。(课件制作可用乐

器图片,音响和乐器名称用三者连线的方式进行判断)

五、复习吹奏《良宵》。

1、先奏单旋律,再分别用人声或乐器编配伴奏声部,做到有表情地,用音乐情绪塑造

良宵美景的意境。

2、指导学生结合“走进音乐新天地”的内容,进行对刘天华和华彦钧音乐人生的乐评

活动。

3、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旋律声中小结本课学习内容,交流心得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设计之所以采用2课时,正是考虑到要求学生在课前采取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方

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寻到本课涉及到的刘天华和华彦钧的有关知识,也能够通过从网上下载的方式欣赏和熟悉《光明行》及《二泉映月》的音响资料。至于唱歌部分《小小无锡景》也能够利用课本配套光碟的音乐资料,在课前进行听赏和学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利用所节省的时间进行扩大知识容量的拓展性教学。课堂上,教师只要注意有选择性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的重点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必须设计好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的环节,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成就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学生自主性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2、本课设计的教学策略也充分利用了少儿出版社的六年级《音乐教学参考资料》中教

学资源。重视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前和课后都注意运用课堂教学的音乐资源,不仅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同时也能体现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课题是“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落实在《光明行》欣赏教学上。因为这是刘天华先生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进行曲体裁的二胡音乐。音乐充分表现了作者所代表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冲破社会黑暗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音乐人生,同时体现了他善于改革民族乐器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在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中的杰出地位;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华彦钧《二泉映月》的欣赏教学上,因为这首作品反映了一个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的饱受凌辱与摧残的凄苦人生,同时,这首代表作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充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教育。

此外,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听、唱、奏和音乐分析的能力之外,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教学重点。因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泉映月》优秀说课稿

《二泉映月》优秀说课稿 《二泉映月》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三十二 课中的鉴赏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是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二胡十大名曲是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 这十首曲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

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 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

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听松 华彦钧(阿炳)曲。相传宋朝时候,兀术被岳飞打败、狼狈逃窜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喊声震天的声音。《听松》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扬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乐曲的

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

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 《二泉映月》教学案篇一 小学音乐校本教案 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 1. 华彦钧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 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 对生活的描述 2. 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3. 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4. 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5. 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五、介绍二胡: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具体由课件展示) 四、作品欣赏 五、七、请同学谈谈欣赏这首乐曲后的体会。

刘天华和华彦钧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医治无效而病逝的,时年仅37岁 华彦钧(1893年7月——1950年12月),阿炳是他的小名。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 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 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 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二胡是我国极具民 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 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 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 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 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 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华彦 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50~60年

代二胡的制作 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 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现留存有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 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 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是创作于1950 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 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二泉 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 之皓月一般的乐曲。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 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泉映月音乐教案

《二泉映月》音乐授课设计 授课目的: 1、经过聆听《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区的演奏收效,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 绪感情,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授课设计。 2、经过欣赏,可以体验和感觉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 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权利作斗争的精神。 3、.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授课重点、难点:理解、领悟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乐曲的有关资料) 授课过程: 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 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谈论后例举中国着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 ( 请同学们打开网络资料自己阅读认识作者一生) 1.华彦钧乳名阿炳(讲解:炳是光明显着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 1893 年出生—— 1950 年去世( 1893 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介绍作者的一生——创作风格——主要作品 三、作品介绍: 第一,阿炳的曲折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 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刚毅不屈,忠诚爱国的品德平和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 精神,令人敬佩,授课设计《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授课设计》。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 在必然程度上反响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范,表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基层的健康而深沉 的气味,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公民间的乐句首尾连结,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表 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忧如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 以“叹人间之悲凉” ,“独怆可是涕下”之感。别的,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 含朴实,感触中见挺拔,刚柔并济,感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表现了侧重情深、着意传 神的法规,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介绍二胡: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 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 d1-d3 (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详尽由课件显现)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 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结合 教材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文关怀、形成健康生命观的有效途径。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作为隐性课程,音乐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 是滋养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音乐教师,教学 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我尝 试着以音乐本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与传递学生真实的情感,滋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音乐这块沃土上感悟生活、珍爱生命。 在音乐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从音乐课程和生命教育整合的课堂要求出发,认真研读教材,重在找准学科目标和生命教育目标的结合点。如歌曲《在这黄金岁月》表现了刚踏进中学校 门的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是要同学们学会珍惜美好时光、努力 学习。 对于教材中生命教育的隐性内容,我结合音乐的学科教学特点,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生 命教育元素,并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有机渗透。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向学生介绍 我国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音乐人生,当学生听到华彦钧12岁那年因为刻苦练琴而在琴弦 上被勒出血痕,日积月累拉出了厚厚的茧时,都为他如此热爱音乐而动容,他们在第二遍聆 听《二泉映月》时,情感更为投入,脸上的表情也似乎沉醉于音乐之中,感受到作者在谱写 这首曲子时凄凉、悲苦的心情。随着深入了解华彦钧,学生知道中年时期华彦钧因患眼疾, 双目失明,生活坎坷,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这时,背景音乐又响 起了《二泉映月》的旋律,从学生含有泪花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对华彦钧怀有一种敬佩 之情。许多学生在交流中表示,华彦钧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音乐,用坚韧的精神来谱写生 命的意义。从华彦钧的身上,学生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一种执着、对生命的一种理解。教材 中的隐性生命元素,需要我们挖掘教材并找到生命的融合点,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 形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 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法因势利导,设境悟情, 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生命教育的 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 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 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周总理生前说过:“学一首好的歌曲,等于上了一堂政治课。”确实,学生们唱歌,不只 能欣赏到优美的旋律,还应通过对歌曲有关知识的了解及对歌词的领会,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培养高尚的道德。因此,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彰显教育的智慧,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 功能,让音乐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敲开智慧的心扉,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觉悟生命的可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

浅谈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教师语言是教师在课堂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当,教师语言有其自身特点,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去断摸索和磨炼。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教学;实践引导 第一章前言 教师语言,即教师的课堂语言,意指教师在课堂所说的话,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德国的教育家斯多慧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当,这种问题和不当存在教学的各各环节。主要表现为:过于主观的表现和评价;不适当的幽默和讽刺;不当的修辞使用;随意性过大;没有引导作用的提问;缀语过多;过于讲究辞藻和诗词的卖弄…….甚至于个别教师用语不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校园精神暴力问题。2003年的一天,重庆某中学生丁某应于上午8时到校补课,因未按时到校,其班主任询问了原因,并用木板打了丁某,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整个谈话过程中,丁某一直在哭泣。10时30分,丁某回到教室上第三节课,正是班主任的语文课,整节课丁某都趴在桌上小声哭泣,并写下遗书,表达了对班主任老师及家庭、社会的怨恨。然而班主任对丁某在课堂上的举动并未在意,下课后,也没留意其去向。12时30分左右,丁某从学校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当然这样的事情是个例,但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教师要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心理差异,把握好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 第二章正确认识了解教师语言在课堂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深入,设计更巧妙的教学环节、制作更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忙得热火朝天,自认为有了教参和互联网的强大支持,在经过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上一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精彩纷呈的公开课不是什么难事。但一开口讲课,问题就出现了:精心设计的问题忘记了、字字斟酌的小结说错了……如果记忆力好的话,还能磕磕巴巴的背下来,要是一紧张全忘了,那就彻底语无伦次以失败而告终了。经历过许多次这种令人尴尬的课堂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语言是一门非凡的艺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语言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手段,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 但很多教师既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语言的技能技巧、更没有正确的认识语言的价值。有人说“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光会说话有什么用”,也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就是生活中的日常交际语言,这样才亲切自然”,更有人说“语言的能力是每个人天生的,那种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是学也学不会的”。我认为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和偏激,都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实施调控能力、教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教学活动的观察能力、教学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教学机智等等”。 曾经听过一节简单、朴实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十分自然优美,上课似朋友般交谈、沟通,身体语言也配合得天衣无缝,举首投足犹如有磁性般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表现、去创造。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引得人开怀大笑,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人既感到羞愧又

刘天华、阿炳二胡演奏技巧之比较

刘天华、阿炳二胡演奏技巧之比较 本世纪上半叶二胡艺术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两位作曲家——刘天华和阿炳。这两位作曲家以各自非凡的艺术造诣有力推进了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他们都是民族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是创新者和开拓者。刘天华是将中西音乐相结合,从而发展了二胡艺术。其二胡代表曲目有《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等,这些著名二胡曲各具特色,在民族器乐曲的創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阿炳是在我们中国民族传统的道路上,一路继承、发展、突破、升华,最终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二胡代表曲目有《寒春风曲》《听松》《二泉映月》等。 一、刘天华 说起刘天华,不得不提到刘天华的老师周少梅先生。周少梅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虚心好学、经常向民间艺人虚心求教学习二胡演奏技巧,在日积月累中吸取精华,在二胡的演奏技法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二胡原有的一个把位上扩展到三个把位,被称为“三把头胡琴”。二胡本是长期处在伴奏的地位,在周少梅的改革下将二胡提升到一个相对个性化的二胡独奏的广阔舞台,开展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新局面。 作为周少梅的学生,刘天华在其悉心指导下刻苦学习,周少梅在二胡演奏技术上的突破对刘天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器乐的演奏技巧,并将其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中来。其代表作便是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成果。这些作品一改往日二胡曲哀怨、苦闷的民间小调的情绪,首先确定了二胡的定弦,里弦为D,外弦为A,还将把位进行了重新划分,他说:“胡琴上分三把,是很不精密的,并且不能尽其所长。我以为至少可以分七把,以后有暇,当另文专论之。”其次,刘天华也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在之前的二胡演奏中技巧简单,表现力不够,刘天华就在演奏技巧上加入了很多

二胡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

二胡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20世纪初,刘天华先生将二胡带进高等学府,使其走向专业化道路以来,二胡音乐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跃进,二胡音乐在保留原有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与革新。大量新作品的问世、演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与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使二胡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趋势。笔者探究二胡音乐多样化的现状,尝试着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析,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中西交融、以中为主的二胡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刘天华先生是“中西交融,以中为主”音乐创作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那就是吸收、融汇西方音乐的优秀成分,创造中华民族的新音乐。这是一个文人知识分子在新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他认为:“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①刘天华在当时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二胡音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他是一个既掌握中国音乐创作技法,又善于吸收西欧进步音乐规律的革新家。刘天华在西方音乐的深刻影响下,自觉地从事改造“国乐”的诸多活动,走了一条兼融中西的道路,他在吸收中国民间音乐

养料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洋的一些作曲技法。https://www.doczj.com/doc/c919079638.html,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主题反映了那一时代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欢乐、憧憬,他的每一首作品既富有个性,又有自己独特的语汇,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刘天华的音乐创作,在五声音阶为主体的七声音阶中运用了音程大跳,使旋律线有起有伏,呈现浓郁的抒情性。他还借鉴西方五度关系转调并结合适当的速度和力度变化,充分发挥了乐器的特色。他的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大致可为三类:其一,表现苦闷彷徨心境的,如:《病中吟》《悲歌》等;其二,寄情于景的,如:《月夜》《良宵》等;其三,对未来、光明充满希望的,如《光明行》等。在技法上,他致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适度吸收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来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在演奏方面,规范了二胡的标准定弦和传统把位的划分,特别是许多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如《光明行》中的转调及大段的颤弓,《烛影摇红》中的大跳,《空山鸟语》中的连续轮指,《独弦操》中只用二胡里弦来演奏全曲等,这些在二胡上都是首次运用。刘天华的创作思想影响了其后为二胡音乐进行创作的几代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西音乐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专业作曲家不断涌现(如刘文金、吴厚元、王建民、关乃忠等),他们所创作的大量二胡作品,几乎都受到这一音乐创作理念的影响,大多运用中国民间音调素材呈现二胡独奏的旋律美,而在曲体节构和调性布局上,运用西洋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和声观念与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使二胡的这些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符合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要求。近几年来,一批创作者和演奏者也开始尝试将二

从琵琶艺术角度解析刘天华与阿炳

从琵琶艺术角度解析刘天华与阿炳 张晓煦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刘天华和华彦钧(阿炳)是上世纪50年代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一位来自学院,一位来自民间。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影响着老一辈的音乐家及新一代的求艺者。他们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创作上,在跨时代性上,都有较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两位艺术家在时代背景及身世经历,创作演奏作品倾向与类型、及其包含的精神内涵在传统音乐文化上的艺术价值的相关基础上的分析,笔者尝试以两位艺术家影响下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音乐,论述他们音乐上不同的发展及创新,而后逐渐融合延续至今的趋势。 关键词:刘天华,华彦钧(阿炳),佛教,道教,琵琶 一.刘天华与阿炳——民族与民间 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20世纪50年代,深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且系统地学习过佛教与西洋音乐的刘天华,基于传统而探求进步和创新的作品标示出的特色,使他成为了“洋为中用求新声,古为今用探进步”的一个典范。而同样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自幼成长于道观,并在之后走入民间的华彦钧(阿炳),受到道教及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蕴含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散发着纯朴自然气息的民间特色,可说他是地道的传统民族艺术典范。 从两种音乐艺术流传至今的影响性及传播度来看,刘天华正是“民族音乐家”,而华彦钧(阿炳)则是“民间音乐家”。“民族”与“民间”的差距和差异,造成这两种艺术无法有效地融合,并共同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探讨研究两位艺术家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在传统音乐文化上的艺术价值,以及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或积极明快、或苦闷空灵、或坚强不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 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 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 1898 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 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 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 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 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 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 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 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 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 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 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 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 年成立 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 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 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 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 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 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 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 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逆水行舟一个音乐家的时代感受

逆水行舟一个音乐家的时代感受 11年11月17―23日,我以“章红艳2011琵琶音乐季”为名,举行了包括独奏音乐会、重奏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协奏曲音乐会在内的四场音乐会,]奏了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琵琶音乐作品34部(首)。对我本人,这当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至于如何评述,我想这已不是我的任务。我只期待因此而获得更多指教。 主办单位提议举行这样一次学术报告会,并不是希望邀集若干评论家对我的]奏说一番时下司空见惯的溢美之词,而是希望我在这里向音乐界的朋友做一个真挚的、个人化的报告,也希望与会学者也能对这一论题作相应的回应或者另行阐发。我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就拟定了这个题目:《逆水行舟:一个音乐家

的时代感受》。我要说明的是,在音乐方面,我恐怕算得上一个行动派、一个践行者,而不是研究者、学者。我的许多看法也许还停留在感觉、感性认识的阶段,远远谈不到“学术”二字。因此,我将自己的看法称之为感受。我把我的感受在这里说出来,正是希望得到各位前辈和同行的指教。 一、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经历了什么 我深知自己没有足够的学识,去概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我所关注的重点只是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文化,或者具体地说对于音乐,或者更具体地说,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传统音乐,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高速成长。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听到这样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论断,就是:

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带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但我的感受和观察却不断告诉我,这一论断恐怕更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事实上,并非如此。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一定会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虽然人类对物质生产和财富追求具有不言而喻的正当性,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过度热衷物质生活、追求财富而导致的物欲主义,由于过度竞争而导致的唯利是图,道德失范,以及整个社会所弥漫着的以追逐财富为核心的价值观,必然将损毁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品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情感现象、文化现象,同样难以超然。 而在音乐领域的内部,流行音乐、音乐]艺产业、音像产业、现代主义音乐等现象的发生,更使先前比较单纯的音乐形成多元局面,对于传统音乐而言,无疑又是一种来自同一领域的夹击。

名家二胡独奏视频

篇一:《二胡名曲精选》 二泉映月 -- 阿炳 阿炳(1893—1950),真名华彦钧,民间盲艺人,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阿炳一生受尽苦难,母亲秦氏在他出生后一年多就去世了;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时,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去世,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由于社会动乱、生活困窘,他大半生都是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辛酸苦辣,创作《二泉映月》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主题是命运,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江河水 -- 黄海怀 《江河水》原为双管独奏曲,取材于东北地区“辽南鼓乐”中的笙管曲牌《江河水》和《梢头》,后这首音调凄楚,情绪哀怨的器乐曲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出现时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六十年代初,黄海怀将其移植成二胡独奏曲,以民族弓弦乐器具有的缠绵哀怨的艺术特色,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流传得更为广泛。最特别的是乐曲中一音一顿的弓法处理,犹如声声重锤扣击人们心扉,悲愤激昂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赛马 -- 黄怀海 乐曲表现了草原上蒙古民族节日赛马时的热烈欢乐景象。乐曲以强劲的节奏,表现烈马奔驰的神态,音型像挽动的缰绳,松紧相间,风掣雷电的,陕速音流伴以轻捷跳跃的节奏表现出群马奔腾的场面。最后以密置的碎弓不断增强力度,在强大的气势中戛然结束。 良宵 -- 刘天华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此曲创作于五四时期,音乐形象单一、娴静。由于历史的局限,音色略带忧思,这也正好反映了作者虽处良宵之夜,但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充满了忧虑感。 乐曲在结构上分前后对称的两部分,为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以均匀从容的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作基础,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表现了一种抒情、清新、明快、怡然自得的情绪。

精品文档 (129)走近阿炳

活动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1.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力求体现学校特色。我校于1998年创办了“阿炳艺校”,艺术教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参加活动的六(1)班学生作为艺校的第一届学生,对阿炳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一课题对即将从母校毕业的他们来说有着一定的纪念意义。 2.阿炳为无锡名人,他的作品闻名中外。身为阿炳的故乡人,我们应珍惜和保护这份艺术财产,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践中了解阿炳的生平、作品等,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接受一定的艺术熏陶。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课题实施过程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艺教班的学生普遍对“阿炳少儿艺术学校”这一名称感兴趣,都非常想了解阿炳,因此,老师把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走近阿炳”。 (二)学生分组确定研究子课题 1.根据问题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阿炳有孩子吗?”“阿炳住在什么地方?”“他的一生创作了几首作品?”“阿炳和他的作品在中国、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2)教师借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为四个研究子课题:“阿炳的生平”“阿炳的故居”“阿炳的作品”“阿炳的影响”。

(3)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子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 2.聘请1~2名指导老师,师生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实践研究 “阿炳生平”组:通过去图书室、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整理出“阿炳生平纪年表”,编制小报。 “阿炳故居”组:访问老人,了解阿炳故居的地址,并实地拍摄阿炳故居。 “阿炳作品”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阿炳共有哪些作品,去锡惠公园二泉旁实地感受作品的意境,请指导老师帮助理解《二泉映月》,练习二泉曲。 “阿炳影响”组:一起去麦德龙、商业大厦等地调查阿炳的知名度,各自想办法了解阿炳及其作品在中国、世界上的影响。 阶段三:实践成果交流 (一)交流实践成果 1.各小组交流汇报实践成果。 注重组际交流,引导资源共享。 2.各小组交流实践感受和过程体验。 注重引导学生谈出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真实感受,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以上两项交流内容相互结合,不可分割。) (二)课题拓展延伸 在成果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同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作铺垫。 【课堂实录】 一、活动引入 师:前一阶段,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阿炳的问题,又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怎么样,有收获了吗? 生:有!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 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阿炳火热的内心。 ⑤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阿炳心里。如今,阿炳再次听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进了阿炳的心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阿炳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是谁在叹息、谁在哭泣?是谁在倾诉、谁在呐喊?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表达出是阿炳在叹息自己的双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运的悲惨,是阿炳在倾诉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呐喊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顿号的用法,不用较大的停顿。 2、品悟不朽名曲。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要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当时有人听阿炳倾诉吗?没有。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弦是他的伙伴,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于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他倾吐

了哪些情怀呢?请学生拿起笔来用不同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描写了琴曲的特点?哪些句子是琴曲传达出的情感? 交流。 A、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指导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音乐起始部分的委婉连绵,用稳重的语气读出音乐传达的情感。 B、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欣赏乐曲高潮部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加快语速,升高语调来表现乐曲的高潮,用激昂高亢的语调表现乐曲抒发的情感。 C、出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导学生理解表示乐曲的丰富内涵的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用徐缓回味的语气读整首曲子带给听者的感受,用抒情的语调读好最后的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 《二泉映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的鉴赏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是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赏——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光明行》的音频,提问学生从音频当中听出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光明行》是我国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作品,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希冀与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