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歌谱。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发相关歌谱,组织教学,进行课前礼仪,师生问好。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的海洋里熠熠生辉,它就是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民歌。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民歌?

民歌概述:

○1民歌的概念:民歌,人民之歌,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大部分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表达劳动人民内心情感和生活场景的一种歌曲。

○2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

○3民歌的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新课教学:

1、号子

○1体验

多体媒播放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色。

提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2探究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欣赏后讨论总结: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本曲音调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节奏明快、雄浑粗犷,衬词多于唱词,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合作

讨论交流生活中看到的集体劳动的场景,体会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哼唱本曲主题旋律,感受旋律、节奏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

出劳动号子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拓展总结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二)山歌

1、体验

多体媒播放欣赏《赶牲灵》《小河淌水》

提问:你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总结归纳:

《赶牲灵》(陕北信天游)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采用徵调式,四二拍子,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节奏自由。这首歌把姑娘期盼心上人归来的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河淌水》(云南弥渡民歌),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把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有东方小夜曲的美称。

教师小结:旋律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歌词用语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咯听”“我尼”都是云南弥渡方言。

2、探究

讨论总结山歌的特点:

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苗族的“飞歌”等。

教师小结:

山歌的旋律高亢、悠扬、爽朗、质朴,节奏比较自由。有时为了使歌声传得更远,感情抒发得更充分,常常在歌曲开始时加一个吆喝性的喊句。

(教师示范学生学唱《小河淌水》的第一句吆喝性的喊句“哎——月亮出来……”)尝试学唱《小河淌水》第一段音乐,仔细体会山歌的韵味,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三)小调

1、体验

多媒体播放欣赏江苏民歌《无锡景》。

学生讨论听后感受并总结歌曲的特点。本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婉转、软糯柔情。节奏比较规整,吴侬软语的方言特征明显,富有江南特色。

2、探究合作

让学生分组演唱《无锡景》第一句,对比感受江南小调的独特风韵,教师评价。

培养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小调:又称小曲,是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婉转。

总结探究: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各地民歌风格差异原因,并交流讨论。

受民族语言特点、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课堂拓展:当今社会同学们接触较多的是通俗音乐,很少接触民族音乐,但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对通俗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现在盛行的古风歌曲。与此同时,民歌这种传统歌曲也在紧跟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1民歌新唱:唱法或通俗化、或艺术化,更加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感,更加讲究与追求音乐的意境美。播放多媒体欣赏宋祖英、周杰伦合唱的《辣妹子》,体会用流行RAP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魅力。

○2民歌新编:对旋律进行重新编曲,改变节拍、节奏、旋律、配器等,让民歌也可以洋气起来。播放多媒体欣赏千斤演唱组的《康定情歌》,体会民歌新编带来的震撼!

课堂小结:

汉族民歌丰富多彩,分布面广,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民歌多为口头流传,很多民歌已经失传了,希望通过课堂上对民族音乐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同学们能够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热爱我们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经典永流传!谢谢大家!

八、教学反思: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虽然本课以欣赏为主,但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爱好,请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结合视频欣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进行范唱,更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更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还不够精炼,想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得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

一、民歌:人民之歌,口头创作、集体加工

二、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

三、民歌的三种体裁:

1、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节奏自由

3、小调——细腻婉转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学情分析

授课人:

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

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

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效果分析

授课人:

教学中教师通过欣赏体验、探究、合作、拓展总结的教学方式对

中国民歌进行了系统的鉴赏,真正实现汉族民歌的有效性教学,使学

生了解了民歌的体裁形式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学生通过参与活

动有目的的听赏内容,更容易准确地把握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了解了

不同地域民歌,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体会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方言、

民众性格对民歌风格的影响。是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材分析

授课人: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

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内容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评测练习

1、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关于民歌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不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

B.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虽然不借助曲谱,但传播是很严格的,一成不变的。

C.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

2、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A.船工号子 B.夯土号子 C.劳动号子

3、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A.地花鼓B.花儿 C.小调

4、《无锡景》是哪里的民歌?

A. B.云南 C.江苏 D.湖南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课后反思

授课人:

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虽然本课以欣赏为主,但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爱好,请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结合视频欣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进行范唱,更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更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还不够精炼,想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得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课标分析

授课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审美值,教师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感性具体的形象情境,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学生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传统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在高中进行的汉族民歌的教学中,我从民歌的三种体裁切入教学,并将汉族民歌的教学上升一个层次,重点讲其南北音乐不同的风格,更能体现高中音乐学习的特点。 这节课,说到少数民族的民歌,同学们了解的曲目甚多,《敖包相会》、《阿里郎》等等。作为汉族人,反而对汉族民歌了解甚少,为了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汉族民歌,这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欣赏为主,注重了情感的渗透。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汉族民歌的美感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氛围, 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我根据各小组活动情况,给整个活动过程提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通过这次汉族民歌初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加深对汉族民歌的了解,认识了各地方的民歌带有地方风格,有区域性,旋律优美,源远流长,带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汉族民歌的魅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我们要传承这一优良文化,让更多的人喜爱民歌。

本课“以小见大”,从学生熟悉江苏的民歌《茉莉花》着手,增添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一南一北两类对比最明显的汉族民歌切入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刘三姐》片段等汉族民歌,从而了解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民歌的艺术性,并学习演唱了中国最著名民歌《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共同完成了《过滩号子》,根据《刘三姐》的旋律自创了山歌歌词,让学生从日常的音乐欣赏中留意中国民歌的无所不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的整合不够,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山歌、号子、小调的艺术特点基本了解,但是不能明确区分,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汉族民歌的悠久历史、艺术特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本课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对民歌的探究的好奇心,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关注汉族民歌!

高中音乐教案:多彩的民歌

多彩的民歌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对下一节《绚丽的世界音乐》起着承接和铺垫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民歌的体裁,能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民族的风格。 能力目标:熟悉一些民歌主题,并对不同地区、民族的民歌进行分辨;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实践活动。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对中国优秀的民歌的学习,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能力,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民歌,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民歌的风格、地理风貌和语言等内容。 【教学难点】能按民歌的旋律、节奏、语言等特点分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音乐体验法、学科综合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播放《闯关东》主题曲中的东北民歌《摇篮曲》,引出民歌主题。(音乐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国文化历史的角度来了解民歌春秋时期最早的民歌集《诗经》 汉魏六朝的“乐俯民歌”、 元代的“散曲”“小令”、 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开阔学生视野。 从民族种类来学习民歌我国有汉、满、藏、蒙古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所以除汉族以外,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民歌的分类也和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1)民歌体裁: 汉族人口众多,民歌形式多样,从体裁形式上主要分为三类: 劳动号子:1、通过一段视频,首先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2、结合流行音乐《众人划浆开大船》,通过衬词来体会劳动号子的特点。 山歌:1、欣赏《血色浪漫》中杜老汉放羊片段,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2、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地区文化的差异性。

人音版高一音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案及反思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及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同学们考虑这两首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遇见》和《倩女幽魂》两首流行歌曲的片段) 【引导学生自主的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分类,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点评”用方括号表示,下同) 学生1:这两段音乐里有钢琴,吉他,琵琶和笛子。 学生2:钢琴与吉他属于西洋乐器,琵琶与笛子属于中国民族乐器。 教师:在通俗歌曲中加入了民族乐器,能够突显音乐的内容和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如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感受的在流行音乐中迅速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 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音乐 教师:看大屏幕,我们刚才欣赏的《倩女幽魂》属于哪一类? (大屏幕显示三大类别: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通俗化的民歌,

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找出准确答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倩女幽魂》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这一大类别。教师:非常好,回答的很准确。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同学们能否应用以前学过的中国民族器乐的知识为笛子和琵琶进行分类呢? 【通过归类法让学生参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习。】 学生1:笛子属于吹管类乐器。 学生2: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对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请同学们继续聆听一段音乐,仔细听辨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 【在这个地方,教师并没有显示画面,只播放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这种乐器是二胡。 教师:很好,那你能说出二胡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一类别吗? 学生:应该是属于拉弦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二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播放二胡曲片段,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 学生1:很连贯,很动听。 学生2:缠绵,委婉,哀伤。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1.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 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学生活动 1、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听赏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课后作业 分析小调体裁歌曲《小拜年》(辽宁民歌)与《铜钱歌》(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探究这两个地区音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

音乐的主要动力。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二、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不能太过于要求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课堂上,我会着重以聆听为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四、对应和措施: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触感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旨在营造合理的学习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视、听、唱、动等多种体验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学习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效果分析 1、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大都能掌握和理解民歌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演唱形 式。 2、通过观课老师的反馈,在教学设计和环节上准备不够充分,没能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3、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到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课堂上没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音乐鉴赏—汉族民歌

高中音乐_中国戏曲——豫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豫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豫剧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豫剧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欣赏,分析并演唱豫剧唱段,归纳等活动,感受豫剧唱腔特点。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并喜欢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 教学难点:能用河南方言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菏泽素有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菏泽的地方戏曲有哪些?(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可能有同学会觉得奇怪,豫剧不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吗?那是因为我们菏泽紧挨着河南。菏泽人喜欢唱豫剧,大街小巷也都能听到豫剧,咱们班有没有同学能为大家唱上一段? 2 讲授新课 (1)介绍豫剧分布及发展,全国最大剧种。 (2)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3)欣赏,分析并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4)总结豫剧唱腔与方言的关系。 (5)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 (6)欣赏《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7)对比豫西调和豫东调。 3 巩固与拓展 (1)对比欣赏黄梅戏《天仙配》,讨论影响戏曲风格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2)大江南北戏曲展示。 四小结 每个地方剧种都有他独立的个性特点,正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越是具有地方性,就越具有世界性”。这些地方戏曲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国宝。可是,据统计,我们之前所说的360多个剧种,现在能在舞台上演出的,有代表剧目的只有100多种,而且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戏曲发展的前景受到很大的阻碍。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戏曲的人们,

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重任,甚至于连一些稚气未脱的娃娃们,也在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方式,为我们展现着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欣赏梨园春小擂主孔莹演唱视频),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还有很多像孔莹一样的小朋友,他们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春天。那么作为青少年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感触,希望你们课下能将这份感触延伸下去,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的了解我们中国的戏曲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好不好同学们?下课! 《豫剧》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把豫剧引进课堂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过关于中国豫剧的知识,对中国戏曲音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豫剧的唱腔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的辨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豫剧》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戏曲本身是比较难上的一个课题,我充分发挥学生特点选择豫剧,并通过快乐,趣味学唱豫剧,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的最后会让学生舍不得离开教室,他们还会想要学习更多的演唱等。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鉴赏课,还喜欢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快乐自主的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本课为高中音乐鉴赏课,我突破常规教学,选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把身边的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把鉴赏课与演唱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豫剧艺术的魅力,产生了学习中国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鉴赏,让学生有了继续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结合课外预习使本单元《音乐与民族》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回归主题。 不足之处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控制上,豫剧演唱的学习是难点,时间不好控制,可多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豫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喜欢豫剧艺术,喜欢戏曲音乐,喜欢民族音乐,

高中音乐_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极具审美价值,教师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要立足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感性、具体的形象情境,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真正实现汉族民歌的有效性教学。 1、课前收集材料,课堂通过欣赏、体验、探究,落实教学目标。 2、通过聆听与体验了解山歌的特点,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山歌的片段。 3、掌握音乐的要素,能区分不同地域的山歌特点。 4、总结不同地域山歌形成的原因,认识山歌的发展变化与传承。 学情分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

知识面,教师在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山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依据音乐要素的不同,辨别体裁的方法,体会音乐要素对山歌体裁的塑造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分别关注作品的旋律、节奏、演唱形式,便于学生有目的性地听赏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高山青》也就是又名《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进行演唱,让学生在了解了山歌这一体裁之后,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韵味,与音乐产生共鸣,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高中音乐鉴赏2019版,继承了之前教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 民歌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教师范唱感受民歌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下面老师来给大家演唱两首歌曲,大家来区分一下这两首歌曲的差异”演唱完毕,请同学来分析他们的异同,接着班长举手回答说他认为第一首是外文歌曲第二首是中国民歌,“很好,那么同学们你们听了以后能简要说一下民歌的定义吗?什么是民歌?民歌就是民间歌曲,是各民族人民自己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间歌曲。”民歌不仅具有广泛性它的体裁也具有多样性,民歌分为三大种类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 二、聆听作品 老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来聆听两首作品,分析哪一首是劳动号子哪一首是山歌?他们的区别是什么?“(聆听完毕)老师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哪一首是劳动号子,你的依据是什么和他们的创作特征” 英语课代表回答“第一首是劳动号子,第二首是山歌,依据是听出了连绵起伏的感觉,音调高亢嘹亮”老师补充道“回答完全正确,那么他们各自的定义由老师来补充,劳动号子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并用于劳动实践,劳动人民伴随着这样的歌曲达到步调一致,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可以看得出劳动人民积极讲课向上的一面。 三、二次聆听辨别山歌和劳动号子的异同 老师“通过二次聆听,让大家感受山歌与号子的不同点,创作特征中演唱形式一个是一领众合一个是独唱并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打硪歌》旋律钢劲有力,《上去高山望平川》高亢嘹亮,他们的共同点是歌词都非常质朴简练。” 四、《槐花几时开》重点学唱 老师“下面进入第三首作品《槐花几时开》那么说到花,我们中国表现花的歌曲非常多,大家还能想起什么花吗?有的同学答丁香花等等,请大家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去聆听,1、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是怎么样的呢?它的音乐要素是怎样的?” 班长回答“情绪抒情,但是音调高亢,节奏节拍自由,歌词简练经” 老师“非常好,看来这位同学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它的旋律悠扬,运用真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篇——京剧》教案 教学内容: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1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篇。 授课年级: 高一年级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了解京剧的起源及京剧的相关知识,能演唱简单的京剧片段,加深对京剧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有进一步学习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京剧片段及文字资料的切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听、学、唱、做感受京剧的艺术特点及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唱、念了解京剧的咬字、吐字等发生方法的特别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仿与表演京剧动作、京剧的念白,感受京剧“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 难点:对比感受西皮、二黄唱腔的不同之处,学唱京剧片段。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2.合作探究法:了解京剧知识、京剧行当、京剧表演形式等。 3.讲授法:学习京剧相关知识。 4.练习法:学生学唱表演京剧片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以京剧的表演形式及唱念做打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欣赏与模仿表演结合起来,通过真切地看和明白的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唱和表演,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情感,从情感上拉近京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演唱片段(学生分析剧种)——“国粹”京剧 二、新课 1.京剧的起源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音乐鉴赏教师: 2015年4 月 10日

学情分析 西北民歌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更没有亲身体验西北民歌的机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从视频和音频中感受西北

民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关键。 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对西北民歌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体验了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了“花儿”、“信天游”的民歌体裁;并通过对比聆听,演唱,从音乐本身出发分析作品,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学会欣赏和分析音乐的方法。学生通过总结,充分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目标明确,线路清晰,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不是一味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视听材料,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情感,用音乐说话,把音乐的精髓体现到一定高度,学生的表现都是有感而发。同时,学生通过这节课对我国的民歌也有了新的认识。加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走西口》两首作品。教材上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学唱不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民歌风浓郁,朗朗上口易于学唱;而《白马调》的诞生和发展线索清晰,对学生研究民歌的产生基础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以音乐为本,二是以学生为本。一节好课的标准要自然、有效、感动、无痕迹。如果用上述要求来反观这节课,显然还有很多不足。教师应该将陕北民歌的精髓挖掘的更深一些,并且用音乐的要素去分析民歌的特点,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刻。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 师问:刚刚老师演唱的这首歌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 学生回答:…… 师:民歌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基础,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那就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歌吧! 可见民歌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民歌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九百多年前就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那么在我国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呢? 生:--- 汉族民歌也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汉族民歌 出示课题《汉族民歌》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和自身经验谈一谈你对民歌的认识: (1)什么是民歌?(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并总结)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经过集体的加工、完善而成的艺术作品。) (2)民歌的特点及分类?(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并总结) (民歌特点: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及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按体裁分为:山歌、号子、小调。 (我国地域广阔,由于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地方方言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风格的民歌,比如我国南方气候温暖,自然景观秀美,人民聪颖细致民歌风格委婉细腻;而北方气候寒冷,山石峥嵘,人们粗犷、豪放,民歌音调也就高亢嘹亮。(图片))2、山歌 欣赏《刘三姐》片段 师:这是什么歌曲?属于什么体裁? 师:山歌……..。

(大屏幕)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陕北民歌《赶牲灵》,谁知道什么是赶牲灵? (在旧社会陕北地区生活贫困,许多男人靠赶着驴或马等牲畜运输货物为生,一走就是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这首歌表达了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情。) 大家知道陕北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对,高原山区, 那它的歌声会有什么特点呢?请仔细听—— 2)播放歌曲(提出思考问题:歌曲的歌词和音乐风格特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歌词:质朴衬词等。风格:高亢嘹亮、自由悠长; 师:那么山歌演唱的特点与风格通常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找学生回答: 3:号子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播放<<搬木头>> 师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歌曲? 学生回答:号子 师:是在什么时候演唱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生答师总结)——铿锵有力、节奏固定。 师:所以说号子是在体力劳动时演唱的,由于劳动方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类 型的号子:如船工号子、伐木号子、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等。 那干活就干活为什么要喊号子呢?它的作用是指挥劳动、协调动作、 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 谁知道刚才我们听的两段号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样的? 一领众合 展示:表格总结 接下来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船工们齐心合力过险滩的过程吧?! 体验《过滩号子》 师问:那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号子?拔河时两方对抗号子来加油怎么喊

高中音乐_《国乐飘香——江南丝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江南丝竹》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以及江南丝竹乐队的乐器特点、乐队编制。对乐器的音 色及乐器组合有一定的辨识能力。 2、通过聆听《中花六板》感受、体验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特征。通过听、唱等体验学习《老 六板》的旋律。通过《中花六板》和《老六板》的对比,了解学习支声复调及“加花” 变奏等器乐创作手法。通过学生对旋律的创作体验,增强参与意识及对音乐创作的积极性,并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提高和加深对江南丝竹创作手法的认知。 3、全面了解和总结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 评价作品的能力,提升其音乐鉴赏的素养,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江南丝竹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创作手法的学习、创编体验,丝竹乐社会功能的探究和丝竹乐的发展及影响【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扬琴、黑板、微视频 【教学过程】

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国乐飘香——江南丝竹》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器乐部分,丝竹乐器虽然学生稍有了解,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但是作为江南丝竹这种南方的地方乐种,对于齐鲁大地的学生是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本课从他们稍有了解的乐器入手,感受江南的音乐风格,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走进江南丝竹音乐的了解学习,在过程中再加入学生的音乐互动及参与体验等,让学生逐渐引发对这种音乐或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本课中重点感受和体验的《中花六板》和《老六板》,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老六板》的旋律进行,所以对《老六板》的听、唱体验尤为重要,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比较高,能够按照预期的效果完成此环节的学习。 由于《中花六板》这个作品使用的支声复调和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此环节的学习中,教师多采用对比、引导等手法,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解释和亲身的合作体验中不断理解其含义。此环节学习的效果跟学生既有的音乐素质有关,绝大部分的同学在课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在对本校高一年级12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89%的学生喜欢音乐,有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2%的学生表示对音乐不感兴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只有少部分学生喜欢民族音乐或者是外国音乐,在接触音乐的过程多以电脑网络为媒介,可见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是比较盲目和随意的,缺少正确的指导。 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力的提高,因而学生缺乏对音乐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过于单调和脱离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在对有些内容和学习中提不起精神,有时甚至学生直接听不下去,造成学生的被动,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所改变,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音乐课变成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民乐篇》教学反思 音乐组 本节课于2013年参加市优质课评选并于2014年9月11日在市教研会上有幸被推荐一节公开课,能够在全市老师面前有一次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让我在这节课上又有了更新的想法和设计。 《民乐篇》我是按教学大纲“悲欢离合”的教学情绪路线进行设计的,导入环节用民族管弦乐团的《春节序曲》作为“合”的部分,重点讲解“悲欢”《江河水》和《火把节之夜》,“离”用《夜深沉》作为教学反馈环节最后出现。 《民乐篇》这节课我认为不太好讲,因为对于这种民族传统的、古典的知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再有学生平时接触的也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环节的设计和具体的教学中就得下点功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引起兴趣,在设计中我采用了几个方面进行乐曲分析。 一、《江河水》在第一段中采用了对比唱谱的方法,即将没有装饰音的乐句和有装饰音的乐句让学生对比聆听,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乐器采用装饰音的演奏方法去模仿人的声音并表达情感,足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及装饰音在旋律中的作用。 二、第二首乐曲《火把节之夜》段落清晰,完全可以充分教给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段落的情绪处理,让学生有成就感并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在介绍中阮乐器音色的时候,用同时弹拨乐器的琵琶进行对比聆听。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琵琶专业,在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两件乐器,

高中音乐_聆听民族音乐 感受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聆听民族音乐感受传统文化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一:聆听乐曲《娱乐升平》初步了解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高胡、扬琴)及其音乐风格。 《娱乐升平》作为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丰富的涵盖了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但是我感觉单单通过这一首代表作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共鸣。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融入了《步步高》、《喜洋洋》这两首大众比较熟知的作品,通过这三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对其构建广东音乐的风格特征,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熟悉的旋律以及切身的融入,使其对音乐的体会更加的自然、透彻, 课标分析二:初步了解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这一部分的知识性内容的呈现,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学习,我认为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对比感受、探究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可以多频道运作,通过对音乐的切身感受,自主总结出音乐特点,使其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课标分析三:感受我国民族音乐,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感受我国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如果单从聆听的角度,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心感受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将《喜洋洋》这首乐曲,与我国传统民俗活动“捏泥人”的动作相结合,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情绪,使其真正融入到音乐中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达到帮助学生受益终生的最高境界。 聆听民族音乐感受传统文化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了解甚少,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完成了我国民歌的学习,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民族歌曲通过歌词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器乐曲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民歌》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了解民歌的流传与发展现状,并能作总结概述。 【教学重点】 一、认真细致地聆听民歌,感受、体验、理解民歌的内容、情 感、风格及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二了解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教学难点】: 一、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及情感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比较法。 【教具】多媒体、电钢琴。 【教学过程】 导入:1.播放音乐视频片段《又见茉莉花》 2.学生欣赏完后,提问:这是一首流行歌曲,还是民歌呢?

3.引出课题:多彩的民歌。 教学新课 一、说民歌 1.什么是民歌? 2.民歌按体裁主要分为哪几类? 3.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民歌的体裁形式更深刻的了解,欣赏 三首民歌《打夯歌》《兰花花》《沂蒙山小调》,然后说出 它们的类型和特点。 二、唱民歌 1.老师范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老师教唱 3.让学生上台演唱 三、品民歌 欣赏三首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猜花》,让同学们说出每首民歌的地域、歌词、旋律、节奏,分别歌颂了什么? 四、课堂探究 南北民歌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1.欣赏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引出原生态民歌 六、课堂小结、作业 本节课通过赏析以“花”为主的民歌,共同探索了民歌的含义、体裁、音乐风格和形成的因素。 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民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踪迹。本着热爱家乡,弘扬乡土文化的精神,我们先从家乡入手,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整理、了解咱们的民歌,特别是咱们菏泽的民歌,例如像《包楞调》等。 学情分析 高中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有音乐基础,而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基础,(在初三为了升学率,音乐课就被文化课代替),学生们虽喜欢音乐,但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音乐学习。学习好的认为是副课,学不学无所谓,学高一学习差的,觉得正好可以借音乐课玩、看课外书.....更不会去想音乐素养对一个人完美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长期形成的这种观念,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改变观念成了音乐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最好的说服办法是在音乐课堂设计上下功夫,让音乐课在学生们眼中亮起来,让他们心服口服的感到,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美妙.....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思想引导,本学期有了很好的收获,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最明显的是把音乐书放到了文化课书的行列(开始几乎看不到有人拿音乐书),有同学开始记笔记、拿歌本.......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学生们对音乐有了兴趣,这为我们上好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锲机。说这些不是说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觉得,只要我们稍微用些心思巧设计,孩子们的心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是那么单纯有朝气,只要老师用心去引导、交流、花些心思设计教法,师生们一定会乐在其中,艺术带给人的愉悦会使人终身受益! 《多彩的民歌》效果分析 1、99%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音乐课,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2、能够通过反复聆听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性,从而提高音乐课的学习效率; 3、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在课堂上能有秩序地用音乐的方式进行问好和再见。 从学生的测试情况来看,高中的音乐教学已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5、能准确地感受出音乐的情绪。 6、能有感情地演唱所学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唱; 7、能把乐理知识融入到唱歌与欣赏中,并把音乐与相关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

高中音乐_《陕北民歌》—山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陕北民歌》—山歌教案 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学生听的更多是网络中传播的流行歌曲,像陕北民歌—山歌的此类歌曲学生接触聆听的甚少,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必须把陕北民歌简洁化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对陕北民歌产生学习兴趣,乐意接受,并能主动去搜集山歌和民歌资料,从而去研究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歌文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二部分内容“汉族民歌”—山歌。教材设计了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族歌曲赏析,通过欣赏“陕北民歌”---山歌,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域山歌的特点,分析山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赶牲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欣赏、演唱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山歌,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技能目标:掌握山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陕北民歌《赶牲灵》体会陕北民歌的特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山歌,能根据音乐特点分辨汉族民歌的体裁 教学方法 通过聆听法、演唱法、体验法、对比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陕北民歌《泪蛋蛋》。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泪蛋蛋》是属于什么体裁的歌曲?(山歌、民歌等)。很好,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等几大类。 二、新授课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是即兴演唱的歌曲。我国的山歌十分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不相同,在陕北叫“信天游”,在山西叫“山曲”,在内蒙古称之为“爬山调”,在青海称之为“花儿”在四川叫“晨曲”。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和“花儿”。 <一>信天游 1、赏析、演唱《赶牲灵》 在陕西、山西一带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苍凉、宏壮、个性鲜明的信天游。

高中音乐_民歌(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内容分析: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内容系统、科学,共包括五个单元,《汉族民歌》是第四单元民歌(一)。高中音乐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鉴赏课,它以音乐的体裁特点为线条,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顺序进行呈现的。 二、教学方法: 在授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我采用了对比教学、探究教学、体验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定义及分类 2、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4、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归纳三种民歌

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的体裁。 五、教学重难点: 能区分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自的音乐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唱《沂蒙山小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汉族民歌》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民歌的定义:即民间歌曲,民间口头传唱的,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歌按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山歌 听赏《赶牲灵》,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作品,增强学习兴趣。 对照曲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等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加深对山歌的了解。 总结山歌音乐特点。 2、小调 结合所学对比聆听民歌《茉莉花》,思考问题。 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体验小调优美流畅的旋律和规整的节

-汉族民歌_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以后,对于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目前高中阶段的他们,就是需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进而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去表现美的能力。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效果分析: 同学们对民歌类型的掌握程度比较理想,能根据不同民歌的特点,学会演唱 不同风格的民歌,并能进一步创新。比如:民歌新唱,民歌新编等。民歌新编:对旋律进行重新编曲,改变节拍、节奏、旋律、配器等,让民歌也可以洋气起来。 民歌新唱:唱法或通俗化或艺术化,更加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感,更加讲究与追求 音乐的意境美。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运用他们的已知经验让学生在师生的一领众合的歌唱体验中初步感受到号子这一题材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理解号子的概念。2、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赶牲灵的音乐中,学会分析乐谱,既增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又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原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既鼓励的学生的音乐创作,强化了学生对号子的特征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集体合作能力。同时也对各种民歌体裁有了很强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知识深入了解,发现民族音

乐的魅力所在,从而爱上民族音乐。让我们的文化瑰宝永远的流传下去! 教材分析: 汉族民歌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节。本节以感受和鉴赏为主,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和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通俗易懂的让学生去了解音乐当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具备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本课宗旨是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品味和思想感情 《汉族民歌》教案 课前热场音乐视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茉莉花》 导入: 同学们,听老师唱首歌。(唱)你们熟悉这首歌吗? (生答:)对,民歌《沂蒙山小调》。 我国的民歌丰富多彩,其中汉族民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族民歌。(出示课题) 一、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