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7)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7)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7)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7)

专题9戊戌变法试卷

一、选择题

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

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

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98年,组织保国会。

答案:A

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

有C项。

答案:C

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

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答案:D

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

答案:C

8.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解析: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并非受到慈禧太后指使,而是由他的反动本质和两面三刀的做人原则所决定的。

答案:D

9.戊戌六君子不包括()

A.谭嗣同B.梁启超C.刘光第D.康广仁

解析: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答案:B

10.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区别开,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 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D

1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解析:从客观上看,戊戌变法是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的。

答案:C

1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解析: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①④与史实不符,“刺杀”不当,新法并未完全废除。

答案:C

13.(2004江苏高考(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文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解析:以年代为重要依据,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D。

答案:D

14.“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D.“练兵强天下之势”

解析:根据维新派的根本主张是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之的基本特点分析。

答案:C

15.1896年以后成为宣传维新思想重要阵地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B.《中外纪闻》

C.《强学报》D.《时务报》

解析:《中外纪闻》前身是《万国公报》,它与《强学报》都于1896年被查封或停刊。1896年《时务报》创办,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请完成:

(1)图1.2.3人物分别是谁?

(2)四幅图中人物在宣传维新变法方面各有哪些主要活动和主张?

(3)他们的维新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主张及其历史影响,属识记内容。

参考答案:(1)图1.2.3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康有为提出人类社会进化三个阶段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的主张。严复发表《原强》等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释维新变法主张。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参与时务学堂,创办《湘报》、学会等。

(3)维新活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促成了维新变法新局面的形成。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出自一位维新志士之口,他是谁?

(2)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什么人?后来历史上对他们怎样称呼?

(3)上述材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解析:此题变相考查“戊戌六君子”的相关史实,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作答。

参考答案:(1)谭嗣同。

(2)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

(3)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决心和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俱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佞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解析:题目把中外历史密切结合,又考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1)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仇视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政治制度改革上不彻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3戊戌变法的失败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

第九章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 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 B 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 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 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184 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 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 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9 戊戌变法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2.短暂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 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3题)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7.(2012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4题)“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 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 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时势原因)。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出现。19世纪七十年代 二、百日维新:(1)内容: 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④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3)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 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 修1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点拨]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教材整理2 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与作用

(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 【提示】 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提示】 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 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 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史论拓展】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构建体系 三、知识疏理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经过 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兴起 ⑴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⑶上书皇帝:公车上书(了解)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⑷创办报纸、学会、学堂(了解)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潮 ⑴施政纲领: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了解) ⑵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①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②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③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⑴失败标志:1898年9 月的戊戌政变。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寄希望于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④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⑶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三)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⑵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⑶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四、重难点突破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备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导入:想一想 1.19世纪中期中日国门被打开的标志是什么? 2.中日有识之士在19世纪60到90年代又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怎样?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学习要点 (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2)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3.探究问题 (1)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2)探究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新授: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P124第一子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 经济上: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_______为主 —— —— —— ——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 【学习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2情景再现法。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一)新旧势力斗争的背景 1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2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热心。 A守旧势力强烈的抵制和反对的原因:维新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B触动利益的表现:1废除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 的美梦破灭了。 2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3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强烈不满。 C这一现象的影响: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 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新旧势力的代表:A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B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三)新旧势力斗争的举措 A守旧势力的举措:1措施:(1)慈禧太后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 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 (2)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统领北洋 三军,从而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3)逼迫光绪帝发布谕旨“凡被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大臣, 须到太后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人事任免权。 (4)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抵制新政。 (5)有些新政机构虽然建立起来,但大多为守旧势力把持, 形同形同虚设。 2目的: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 益。 B新势力的举措:1措施:(1)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和四名侍郎革职。 (2)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人为四品卿衔,担任 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负责批阅奏章,拟制诏书,参 与维新变法。 (3)拉拢袁世凯,却不识真面目。(4)游说列强支持变法。 2目的:(1)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 1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皇帝勤于政事 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因此出现“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的现象。 答案: C 2.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帝党首领”是( ) A.张之洞 B.谭嗣同 C.翁同稣 D.袁世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 3.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主要反映了(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求大 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短短百日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所述现象“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答案: A 4.右图维新派向光绪帝献策,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B.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C.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 A. 奖励创新发明 B. 鼓励私人办学. C. 废除八股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 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 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 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 领导人 B. 时间 C. 参加者 D. 地点 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 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 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11.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 设立议院 C. 制定宪法 D. 设立外务部 12.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新人教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33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卷

新人教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33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17高二上·钦州港开学考)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材料结论 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 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序幕。 B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 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 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 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 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 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 A . A B . B C . C D . D 【考点】 2. (2分)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A . 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 . 建立新式军队 C . 改进军事装备 D . 增强海军实力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上·嘉定期中) 下图漫画的主题是()

A . 闭关锁国 B . 门户开放 C . 光荣孤立 D . 绥靖政策 【考点】 4. (2分) (2015高二上·临川期中) 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 . 严复 B . 康有为 C . 谭嗣同 D . 孙中山 【考点】 5. (2分)(2016·湖南模拟)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 . 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 .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 .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 .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考点】 6. (2分)“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持有此主张的是()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编号:29 课题: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 一、中外联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 (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二)过程 1.宣传动员: (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而谭嗣同则大声疾呼“冲决网罗”。严复翻译介绍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深远。 2.走向实践: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并提出设“议郎”,改变国家政体的主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