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的发展历史

摄影的发展历史

摄影的发展历史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

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

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

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

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

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法”。他的作品世存很少,《巴黎寺院街》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

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然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自公布于世,便迅速在欧美应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摄影技法。在达盖尔将他的方法公诸于众后的两年时间内,其他人对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在用作光敏材料的碘化银中加入溴化银。这一微小的变化对于大大减少必需的曝光时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摄影术产生图像变得实用。银版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是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才使摄影得以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由此开创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照相方法虽然相当不同于达盖尔的方法;但是即使后来的这些方法没有被发明出来,达盖尔的方法仍然可以向我们提供一种实用的照相技术,而达盖尔本人也

入选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摄影取代了绘画主要功能——记录影像,摄影的诞生是向绘画的挑战,它迫使绘画向不同定位的视觉形态转换。摄影的诞生从而引起了摄影是否为艺术的争论,摄影与绘画最终经历了:绘画视摄影为其附庸——摄影以绘画为范本——绘画向摄影学习——绘画和摄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过程。

古老的文明杜冈·马克西姆《阿布·辛拜勒神庙》

这幅照片拍摄于1850年,表现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杜冈在埃及和近东地区执行一项

特别的记录拍摄任务。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著名的古迹,它建于3000多年前法老拉美西

斯二世统治时期。神庙塑造了拉美西斯二世和古代埃及众神的形象,神庙正面守护在两侧的四座拉美西斯二世及王后的雕像雄伟壮观,堪称古埃及艺术中最绚丽的瑰宝。

从画面上看,一个蒙面的埃及向导正坐在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石像上,而石像尚未完全出土。出土后的石像高达二十米,极其雄伟壮观。杜冈当时拍摄这幅画面可能只是出于记录,并以人做对比显示石像的高大,但这张照片却被后人在摄影史上常常引用,并产生无尽遐想。蒙面的埃及向导在石像上停留是短暂的,却高高在上,石像伫立在神庙前是永恒的,却木然地任凭向导端坐其上。有人说这或许可被视为摄影术辉煌成功的象征,因为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而传统艺术总与永久相伴随,但笔者相信杜冈当时拍摄时恐怕没有想这么多。不过从照片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我们的确可以感觉到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冲击。拿破仑远征埃及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次远征却促进了埃及在政治上的觉醒,同时也拉开了国际性的多学科考察埃及的序幕。这种考察和研究从那时一直持续至今。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颠峰之作,它在设计与建筑上,巧妙地吸收和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使阳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

奇观”。以现代的评判标准讲,埃及向导或任何游人坐在神庙石像上都是对历史文物的不尊重和破坏,但百年后在神庙却演出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幕。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威胁到努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为保存这两处文化遗产,埃及和苏丹政府向联合国求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呼吁,得到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人们把这次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事件称为“阿布辛拜勒运动”。这次拯救行动不仅仅保住了神庙,而且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救援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

1965年,在华盛顿的白宫举行了一个国际保护组织的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决议,这就是建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

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由此诞生了。公约明确指出,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别国家,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新艺术的诞生奥斯卡·雷兰德《两种人生》

《两种人生》是奥斯卡·雷兰德的代表之作,拍摄于1857年。雷兰德的摄影是一种合成艺术

品,它将戏剧、版画、绘画与摄影混合起来。他重视画面的具体情景气氛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和宣泄性,同时完全保持画面的结构稳定、均衡和带有明显古典意味的和谐。这幅作品是19世纪最引人注目的高雅艺术照片,它以戏剧性的场景传达了关于人

生的说教。在摄制上,他调用16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去摆好姿势,用了30

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六周,方才成功。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构想出一个寓意性的场面:一位先哲引领两个青年走入人生之路。其中一个青年崇尚宗教、勤劳向善,具有可敬的美德。而另一个青年一离开先哲就奔向享乐世界,染上赌博、酗酒、淫欲等恶习,以致失去理智,危害自己,走向死亡。

这幅作品为31×16英寸,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展出,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赏

识,被称为是“最壮观的场面,最出色的照片”。女王用高价买下了这幅照片,作为英国王室的艺术珍品收藏。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动。雷兰德通过自己的创作向世人证明,摄影也可以象画家作画一样,依照自己的构想,任意操控画面,而非大家所想,摄影只能机械性的精密记录现实。这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在于以能在艺术殿堂与其它艺术品鼎足而立,来表明摄影是艺术的创作手段。雷兰德的成就,使他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回归自然彼得·埃默森:《收获》《采睡莲》《拉纤》

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艺术摄影的衰落,写实风格的画意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开始出现。

自然主义摄影随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思潮出现,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彼得·埃默森,1889年著有《自然主义摄影》,代表作《收获》。

《收获》

在其著作中,彼得·埃默森阐述了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摄影应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摄影艺术可以由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和选择调焦的直接记录来实现;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在不破坏拍摄对象的结构和形象的前提下,对焦可以有适当的模糊和变化。

埃默森一改当时聚焦于达官贵人的时尚,把手中的镜头对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向了大自然。他以自然、单纯、质朴的拍摄方式,向“画意摄影”的观念、风格以及方式提出了公开挑战。

《采睡莲》

以埃默森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为标志,自然主义摄影流派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突破高艺术摄影创作的模式,追求以自然环境,自然情趣和自然手法表现摄影。埃默森最著名的作品《采睡莲》,就是以不干预的手法,拍摄了真实环境中的人物和背景,使摄影的纪实能力和审美特性得到了较好的结合。这幅作品不仅奠定了自然主义摄影地位,同时在制作上独辟蹊径,而是采取简洁的白金相纸制作,以其对自然场景的直接、真实还原,获得了更为令人信服的力量。

《拉纤》

埃默森的摄影理论和实践激起一大批追随者的热情,这些摄影者深入到英国的风景区和乡村,拍摄了很多影响深远的自然主义摄影作品。其中尤以英国摄影家里德尔·沙耶、弗兰克·梅多·萨克利夫的成就最为突出。

埃默森是一位有着重要地位的摄影艺术家,也是第一位完全意识到摄影这一媒介的局限性的摄影家。他的摄影艺术是简单、朴实的艺术,表现的都是与自然接近的人。他不动感情地进行描述,拍摄对象则在环境中来体现,并希望通过专心于户外工作来达到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对抗都市中遍布的人工痕迹。

影视的鼻祖穆布里奇·埃德沃德《奔马》

穆布里奇是第一个把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的人。

这组照片的产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打赌。法国画家借里柯笔下的骏马在奔跑时是四蹄腾空的,而当时人们也对他的画面感觉身如其境,相信马的确是这样奔跑的。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师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马奔跑时速度的确太快,单凭人眼确实难以看清马蹄是如何运动的。驯马师的好友穆布里奇得知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

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

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这样,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

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穆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

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可故事并未到此就结束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穆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后来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虽说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穆

布里奇的奔马照片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电影诞生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

叛逆与新生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阳光》

斯蒂格利茨是美国摄影史上的一位巨匠式人物。

斯蒂格利茨在摄影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组织发起了摄影分离主义,又称作“摄影分离派”。

在1902年前后,斯蒂格利茨开始对“画意摄影”的许多艺术观念提出质疑,1902年,他在美国建立了摄影分离派,创办刊物,开设“291”画廊,不遗余力地的提供条件,不计报酬地介绍和扶持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如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卡塞比尔、戴维·希尔、怀

特、斯泰肯等。20世纪以来,美国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艺术摄影的前卫,与斯蒂格利茨付出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

关于摄影分离主义,斯蒂格利茨这样解释道:“将那些献身于画意摄影的松散的美国人组织起来,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画意摄影不是艺术的陪衬,而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的手段”。他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更要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斯蒂格利茨提倡“纯摄影”,即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照片的影像要真实清晰,影调要丰富而层次分明。

斯蒂格利茨拍摄这幅照片时只有25岁,但他独特的艺术天分却已开始显山露水。斯蒂格利

茨大胆地使用了通过格栅射入室内的光线,而使得画面充满韵律和魅力。他的纯摄影理念的倡导其意义当然超过了“怎么拍一张照片”的问题,而是对摄影艺术独立空间的一种拓展,也就是说:摄影就是摄影,而不是其它艺术的附属。斯蒂格利茨在摄影的巨大成就,使他被誉为“当代摄影之父”。

东方的采访约翰.汤姆森:《中国九江的街头行当》

《街头郎中》

英国的约翰.汤姆森可以说是“以整个社会为主题”进行拍摄的先驱。在中国期间,汤姆森行程达5000英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与许多西方旅行家不同,汤姆森不仅迷恋中国的锦

绣河山、城市风光,更关注这个文明古国的人民生活、风土人情、地方物产和生活劳动。他将镜头对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中国九江的街头行当》这幅照片,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四种正在街头摆摊儿的行当摄入镜头,留下了行将消逝的影像。照片中每个人物的神情和姿态都生动自然,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生意,没有意识到相机的存在,显现出纪实摄影的魅力。

他用了五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于1873年出版了作品集《中国和她的人民》。《中

国和她的人民》是部百科全书式的摄影集,共收入200多幅照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个方面,它第一次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把东方古老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谈及此书,汤姆森兴奋地说:“尝试用照片给游记作插图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我对这一事业的成功充满信心,我希望能看到我的这种方法为其他旅行家所采用,因为照片中的真实可以让观众靠得更近,好象真的把他们置于所拍的风景面前一样。”

在汤姆森看来,摄影者是最好的见证人,他写到:“照相机一直陪伴着我的旅行,成为唯一准确地描绘我沿途见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触的各种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时候都能向我的著作的读者提供真实地再现当时情景而无可争议的图片,使他们第一次面对遥远东方大地上的景物和人民,与我一起分享那愉悦的经历。”汤姆森强调照片的真实性,主张用摄影的方法去观察和表现世界。他摆脱了传统绘画的影响,对所摄画面按常规印制而不作任何特意的加工。因此,他镜头中的人物,大都显得生动、真实、自然。有些照片,构图虽不那么完美,象是随意“切割”下来的景物一角,但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汤姆森给我们中国留下了一百多年后最有价值的照片,他以无可置疑的准确度的照片,显示出纪实摄影的成熟意识,揭开了纪实摄影的新篇章。

1872 年,约翰"汤姆森回到英国,5年后,他与作家阿道夫·史密斯共同出版了另一部著名摄影集《伦敦街道生活》。这本书中不仅刊载了他拍摄的36 幅照片,而且每幅照片都配有一

篇小品文章,是摄影史上第一次对城市类型进行考察的摄影专著。从画面上看,这位郎中一脚高一脚低,正在说服两位妇女买他的药,但从妇女冷漠的表情看,他很难达到目的。街头郎中又被称作江湖郎中,被认为跟行骗无异。

汤姆森与史密斯在序言中指出,他们运用“摄影的准确特质为我们的主题做插图,由于照片见证不容置疑的准确性,使我们能够呈现伦敦穷人的真正典型,也能防备外界指责我们刻意缩小或夸大不同外貌上的差异。”这些照片是社会观察上的突破,因为维多利亚时期中叶的摄影家不拍摄社会问题。汤姆森则以同情心客观地记录穷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

广告摄影的诞生M·威金斯:《麦片粥广告》

这幅照片是采用干版感光材料制作的广告画面,作者是M·威金斯,发表于1889年。画面上清晰的影像被消费者认同为真实的记录,所以宣传的效果大大增强。

摄影术发明后人们就很快发现其商业价值。早在1840年众多广告主争相运用这种具有强烈

视觉表现力的媒体形式,在商业推销上取得了良好的利益。聪明的推销员使用照片,奔忙于批发商和众多零售店之间,可以把公司的最新产品及时地推向市场,免却了携带笨重产品样品之苦。19世纪后半叶消费大众慢慢地接受了这种新兴的形式,这大大增强了摄影广告

的市场推销作用,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广告艺术形式。由于摄影具有视觉传达准确、明确的特点,因此它具有绘画或其它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在商业流通中广告摄影以直观的形象沟通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使消费者简便、明确地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便于作出购买抉择。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也获得了增长,广告摄影可以同时为买卖双方服务,赢得他们共同的认可。

1856年,美国纽约的《每日论坛报》第一次采用湿版法照片为一家帽子店做广告。从那时起,广告摄影的形式并不仅仅限于靠推销员单纯使用照片,同印刷媒体结合以提高传播效率从而进入真正实用阶段。19世纪末网版印刷技术的出现使照片的印制在经济上和质量上真正为广告客户所接受。

现在,广告摄影已成为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广告摄影是一门服务于商业行为的图解性摄影艺术活动,以商业销售目的为宗旨,但它并不仅仅具有其商业上的价值,它在拍摄技术及表现形式都极大推动了现代摄影的发展,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纪实的力量路易斯·海因:《纺织女童工》

《汽管装配工》

著名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海因原是一位教师和社会学者,从1904年拍摄埃利斯岛的难民安置开始了他的纪实摄影生涯,同时代很少有人象他那样,几十年不断的用摄影做主要手段,致力于多个主题的社会改革。他的创作涉及迁移的难民、各地的童工、城镇贫民窟和受灾乡村等。

1906 年,海因受国家童工委员会主席阿德勒的委托,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组织工作,调查美国各地童工的生存状况,从而使儿童免受剥削。他不辞劳苦,深入东北、东南和大西洋沿岸各州的煤矿、工厂和纺织车间,拍摄儿童工作时的场景。海因1909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童工生活的摄影报道,其中的照片展现了童工们在艰苦和危险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并最终导致美国国会颁布《童工法》,废除了童工制度。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对此评价到:“海因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用照相

机反映社会改革运动的摄影家。但他极为出色的工作质量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更重要的是,海因拍摄的童工照片在实现他为之奋斗的改革方面起了帮助。”这就是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超越个体打动大众。艾伦·特拉亨伯格对海因赞美:“对于海因而言,…正直?并不仅意味着拍摄方法的纯洁,它还表明对于亲眼所

见的事实担负的责任。”

画面中这个汽管装配工被要求以适当角度握扳手,以便使身形与身后机器的圆形完美组合。人与机器合成一个劳动的概念,这种拍摄模式在现代工业摄影着一直延续下来。海因不但用摄影揭露生活中的黑暗,他更赞美劳动的伟大,他晚期作品所表现的是对工人劳动的尊重和对工业加以肯定的乐观信心。

海因深信摄影具有无可置疑的纪实力量。他说:“如果用语言可以说得清楚,何必再去背起相机。”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海因以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照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纪实摄影家之一。1940年,海因去世,他一生的创作向我们展现出摄影作品能够教育大众及教育人们了解生命价值的巨大作用,他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摄影实训采风后感

摄影实训采风后感 第一篇: 4月12日星期五,市气象局的几位同事带领从各县局来的同事们在江风光带进行了为期半天的摄影实训采风。在这半天中虽然时间有点短,但是我们收获颇多,也领略到了**这座古城给我们所带来的风采和魅力。 午餐后我们就急不可待地奔赴我们的目的地--美丽的**江风光带。从市局乘车出发,途径红旗广场-中心广场,一路车水**,高楼耸立、着实让我深深地感触到了近几年来**的变化,也品味到了**大都市的气息。昔日的水泥路都被柏油马路取代,更加宽阔,更加平坦。马路中间的绿化带花草茂盛,道路两旁绿树成阴,街上卫生整洁,空气清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大约二十分钟后就到达了风光秀丽的**江风光带。别看是还是午休的时间,这里却早已是热闹非凡:老人们在充满古典气质的亭子里演奏着各种乐曲,年轻人在篮球场龙腾虎跃地打篮球,小孩子在沙驰里秋千旁快乐地玩耍。也有的人惬意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还有不少人骑着已成为**城市标志之一的公共自行车,迎着江风,悠哉游哉……还有不少人是摄影爱好者,因为这里景色优美宜人,宽阔绿化带里一片争芳夺艳生意盎然,是个拍摄的好地方。 下车后,市局的苏玉同志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取景与构

图,如何进行色彩设置,如何把握测光与曝光。在苏玉同志的悉心讲解后,我们各自练习拍摄。每到一处景物我们都首先考虑如何构图才能将画面拍的好看,这是我们要深思熟虑的。 通过这次实训,在摄影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也不禁喜爱上了美丽如画,充满文化气息的。 第二篇:学生摄影采风活动策划 @@学生通讯社 外出采风活动策划书 @社作为学校新闻宣传战线的主力军,担负着学校大部分新闻的采编工作。图片新闻作为最直观的新闻表现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新闻记者必须提高摄影水平。在@社组建一周年之际,特开展一次摄影采风活动。让全体@社记者了解这一特定时刻,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摄影技巧、摄影交流,提高大家的摄影水平,更好的为学校提高高质量的图片新闻。另一方面,加强@社成员之间的交流、扩大我校@社在校内外的影响,为以后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打基础。 一、活动主题:学习新闻摄影技巧,在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中提升 二、活动意义: 1.目前@@社新闻图片采集环节稍显薄弱,此次活动将

(完整版)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人物摄影构图技巧全解
篇一: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十种摄影构图方法详解 摄影的基本要素有很多,包括曝光、用光、 构图等等,当一个新手拿到自己的第一台单反,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学习的时候,从构图入 手是个不错的方法。 构图是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但在摄影的过程 当中,人的思想始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曝光、用光、构图或是其他什么拍摄方式,无非 是以照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拍摄前构造画面就显得很重要了。当然很多风景照拍摄时 人为不可控,需要更多的是实地发挥。 相对于曝光、用光等更复杂的摄影技巧,构图显然是最基础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方面是 由于构图不需要依托什么特殊的设备,相机、手机甚至是手指搭框都可以构图,平时练习构图 也很方便,甚至不需要什么器材都可以学习。另一方面,摄影构图的严谨性却是很难掌握的。 数码化后的相机让人们在拍摄前缺乏思考,构图也变得随意起来。所以想要拍出有点水平的照 片,构图技巧还是要学会的,下面我们介绍 12 中创意摄影构图,看一遍只需 5 分钟,把它记 住灵活运用则是一辈子的本领,是摆脱新手的最佳训练要素。 1、三分法构图 将画面分割为三等份,在拍摄风景的时候选择 1/3 放置天空或者 1/3 放置地面都是风景摄 影师常用的构图方法。1:2 的画面比例可以有重点地突出需要强化的部分。天空比较漂亮的 话可以保留大部分的天空元素。整体画面也显得更为融洽。 2、井字构图 在学习拍照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你用井字构图法,把主体安置在三等分线的交叉点上。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说是最保险的一种,井字构图法的四个交叉点可以看作是画面的黄金分割点, 如此构图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整体的和谐性。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但因为其泛用性,这种构图 很难有令人惊叹的照片出现。 3、对角线构图 2 对角线构图可以获得有趣的风景画面,以往水平线为主的风景照,在对角线构图下显得更 为生动活泼,画面被对角线构图切割后呈现两部分的照片内容。而对角线拍摄人像也是常用的 手段,让死板的人像照片更具有想象空间,画面也更活泼一些。 4、两分法构图 两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分为等份的两部分,这在风景照的拍摄中经常使用。将画面分成相 等的两部分,容易营造出宽广的气势。风景照中,一半天空一半地面,两部分的内容显得沉稳 和谐。这样的照片四平八稳,容易出好片,但画面冲击力方面略欠。
1/6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人。摄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门类,一张张动人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种直接了当,但又发人深思的表达方式备受人们喜爱,我也不例外,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艺术情怀。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我佩服一名摄影师会有洞察事物实质的观察能力,纯属的技巧与不断累积的经验等。所以我想向这个一位摄影师的能力靠近,上完这个摄影基础选修的时候,学到的并只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名称及意义,学到不只是操作相机的技巧、经典构图方法,而是学习培养一颗习惯观察的心,把自己比作一部相机,用静止的眼光留意这个大千世界的美丽,宏观、微观。 从选修课中了解到相机的发展历史,过去摄影的成本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起,只有贵族或者富豪才能探索它的魅力,初期摄影更多的只是担当纪实的功能,器材的笨重,甚至比作画需要更久的曝光时间等都使它的艺术功能得以削弱。再后来光学胶卷相机便携性大大增强,

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高,所以光学摄影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乃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摄影家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到现在数码相机时代,技术发展,相机越做越小,相机随处都是,如果手机都属于相机的话,那么基本每人都会有一部,每个人都有记录有趣事物的能力,单反相机配合长焦镜头能把很远 的风光、人像都摄进储存卡内,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方便。科技以人为本,技术使我们按下快门的成本下降,其实我们拿起手中设备的时候更应该把握摄影的本质,用更精良的设备去捕捉感动人、美丽的瞬间,而不只是照相。我们有了更多练习的机会,照下可以马上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可以围绕想拍的东西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例如:逆光、顺光、测光等下的拍摄方案,记录各组曝光组合数据,积累经验,使以后更得心应手。 在课上欣赏各大师的作品,一边了解作品里的精妙之处,一边模仿学习。在解决了曝光、清晰度等问题后,这个时候,构思更多的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意境的表达。摄影构思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构思、即时构思和后期构思。前期构思是在拍摄摄影作品前,构思观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语言及其表现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如使用什么光线、什么色彩,如何定标题、如何构图等;即时构思是在拍摄

摄影的五大要素

摄影的五大要素 摄影的五大要素:一是制作,重点放在拍摄对比;二是镜头焦距;三是构图;四是透视法,与绘画不一样的相机透视法;五是景深。 第一次在网络平台听课,朋友推荐了那特艺术学院,今天比较空闲,所以花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连续听了三节课,每节课都是接近30分钟,适合我们业余爱好者,如果时间太短,像十分钟,就会因学了皮毛而似懂非懂,如果时间太长,超过50分钟,就是会降低专注力,反而鼠标一下快进草草结束。那么这种课程设置时间是非常人性化的,实在良心教育。 因为对摄影比较有兴趣,而且光学摄影是免费课程,就从这里开始吧。 老师是加州人,可能是他住在波莫纳,所以上课的环境都是发生在波莫纳的。他采用了边走边拍的方式来讲解,体验了实践出真理的法则。原谅我直接跳到第二节课。 摄影的五大要素:一是制作,重点放在拍摄对比;二是镜头焦距;三是构图;四是透视法,与绘画不一样的相机透视法;五是景深。 大家在拍摄前需要思考的地方:1、趣味中心点;2、光线;3、和拍摄物的关系;4、概念的联系;5、培养艺术风格。不能拿着相机随便拍,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老师提供了一张照片,分别标识了背景,中景,前景。超广角镜头14-24mm,广角镜头24-35mm,标准镜头35-70mm,中焦镜头70-105mm,长焦镜头105-300mm,手机一般是广角镜头,普通眼睛看到50mm,常用的是变焦镜头。这些内容都是基础信息,入门必备。 接着老师列举了肖像照35mm,50mm,135mm的对比,135mm显得脖子更粗,一般就是50mm拍摄就是最正常的。 构图是难点,掌握了就会拍的很有内涵。当然也是有很多规则,黄金螺旋,金三角形等等。不过最常用就是三分构图法,画面分成三等分,可以和相机的网格线结合。老师演示的是尼康相机的网格线,不过太依赖了,我个人是不使用的。另外,老师还介绍了对角规则。 透视法也是难点,不过仔细观察还是能做到的。照片里有灭点分解空间结构,比较适合建筑摄影。 景深,主要是和光圈有关,最大光圈是1.4,最小光圈值是16。另外课程结尾还有附录内容,也算是作业吧。老师的意见就是多观看别人拍的照片,学会用照片来叙事。 第三节课是关于光线基本知识。光线分不同环境,比如在室内的光线,白炽灯,荧光灯老师建议使用测光表。户外在明媚阳光下,快门速度1/500秒,光圈值f/16,ISO感光度400,是最标准的参数。阳光16法则为准。 老师还手把手展示了怎么使用曝光测量表,无线模式,环境模式,有线模式。最后他使用反光板来显示光线,反光板的作用就是让光变得更加均匀,原来正反面都可以使用,实在大开眼界。 第四节课是谈论摄影书籍。在波莫纳图书馆寻找历史书籍,摄影专著,研究专著,老师建议看启发性,论文和访谈更有语感的摄影专著,因为我们不能单看图片。 这节课比较少理论知识,老师非常有耐心地把书里面的重点句子读给大家听,还一页页地展示书里面的图片。有非常著名的安妮·莱博维茨,布鲁斯·戴维森。尤瑟夫·卡什记录了难忘的经典动作和姿态,他拍过的名人肖像照,再过一百年也难以超越,与被拍者的默契非常难得。 理查德·阿维顿一来摆拍,拒绝随意拍,20世纪中期人像大师,里面的人物展现了自己最自然的面孔。欧文·佩恩,他在纽约大楼开了一家无窗的工作室,主要是实验性照片,北光摄影,书名很特别叫做《worlds in a small room》。 罗伯特·弗兰克主要记录日常生活,偶然出现的路标,明信片的名字,路边的墓碑。 罗门·维许尼亚克《a vanished world》展现了当地各种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摄影大师的摄影著作组成摄影史的一部分,我们摄影爱好者不能错过。附录客座演讲请

人像摄影手册(一)人像摄影基础课程

人像摄影课程 一、人像摄影中对于用光的基本常识 光线是摄影的基础,不同成份的光线在摄影中反映于被摄人物身上的光影效果也是不同。如何利用这些光线对于人像摄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掌握用光的技巧那么在拍摄人像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不同于其他的摄影技巧,人像摄影用光是学摄影的学员必须掌握的,人像摄影用光更是摄影的基础。下面就告诉你人像摄影用光的基本常识,希望会对初学摄影的摄影师有所帮助。 顺光光位:顺光又叫正面光,是从照相机方向投向主体人物的光线。顺光光位是表现人物的常用光源,与相机镜头的光轴成0度-15度夹角。 特点:人物面部显得明朗、真实、自然,被摄体大部分受光,阴影面积小、光效偏平、立体感靠被摄主体自身的结构表现出来,属平光范畴。 适合人群:通常五官端正脸型较标准的人适宜用这种光线,如男女青年或儿童。(可用于美人光组合,也叫高低光) 缺点:脸型较胖、脸型太瘦者均不适合。 侧光光位:是在被摄者的前侧或者侧面方向布光。 特点:能产生较鲜明的明暗分界线,光效一半亮一半暗,立体感强,易于表现出人物面部明暗的丰富层次和个性。属主辅光范畴,可用于主辅光组合的主光光位或侧逆光组合的辅光光位。(三角光、阴阳

光、前侧光)。 适合人群:个性写真,对喜欢表现立体感的人较适合。 光比过大,如掌握不好,会出现暗部没有层次。 逆光光位:是来自被摄主体的正后方的光线,属修饰光范畴。逆光的光线最能勾画出人物的轮廓和立体感。 特点:影调凝重,烘托主体人物,使人物与背景分离,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空间感。 不足:逆光加大了面部的反差,使人物轮廓非常明显。但这种光线有时不能把面部的层次完全再现出来,只能依靠辅助光来弥补这一不足。侧逆光:分为左侧逆光和右侧逆光位,是从主体人物的后左侧和后右侧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在布光上应做到:“宁打一条线,不打一块面”。起到修饰人物轮廓和结构的作用。属逆光范畴。 单灯布光:人像摄影用光中,单灯也是非常重要的布光方式。单灯布 光的特点是简单但却丰富多彩。单灯布光也是非常受摄影师喜爱的一种布光方法。一般摄影师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使用单灯布光调和灯光的光质和色温等。具体如何使用单灯布光,需要学员来校学习了。北京摄影器材城摄影培训学校对于专职摄影师可以用到的一切摄影 知识都会亲囊相授。 二、人像摄影中初学者常犯的构图大忌 摄影就如同绘画、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

商业摄影的发展历史

商业摄影的发展历史 起步期——照相馆的延伸 国内大部分婚纱影楼的前身是照相馆,当时,人们结婚时一般只拍张简单的合影。照相馆也使用简易的机械相机,化妆也全凭自己喜好,没有专业化妆师和专职摄影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结婚照的要求逐渐多了起来,在拍照时会更换几套衣服,旗袍、军装、古装以及婚纱等。市场要求摄影的分类更加专业和细化,于是一些专拍结婚照的影楼开始出现,它们配备了一些较为专业的摄影器材,有了自己投资的简易工作间。 发展期——第一桶金的时代 从1992年开始,在台湾风行已久的专业婚纱摄影技术渐渐被祖国大陆吸收引进。1994年,国内最早的一些婚纱影楼开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时的影楼不仅引进了专业的摄影器材,也吸收和培养了一批专职的摄影人才,较为专业的婚纱摄影服务也逐渐在工作中显现。“人们在最初的惊奇之后,很短时间内就接受了这种现代的结婚纪念方式。”金巴黎的经理告诉记者,“在这种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大部分影楼挖到了第一桶金。”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在1997-2001年的时候,婚纱影楼的利润相当高,可达到70%左右,这既是从业者挖到第一桶金的时代,也是婚纱影楼的积累期。 成熟期——数码的时代 在市场利润的吸引下,婚纱影楼的经营者不断增多,这为消费者 带来更多精致服务的同时,竞争也开始了。在竞争的过程中,行业内部迎来了转型的契机。2002年,沿海城市在国内率先将数码摄影技术应用在婚纱摄影上,同时也创建了首家数码婚纱影楼。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影楼内部的工种增多,如电脑后期处理工作,超大幅映像制作等。这不仅要求影楼吸收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内部管理以及相关服务也至关重要。于是,一些经营和管理方式较为成功的婚纱影楼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经营不善的影楼或退出行业,或缩减经营项目,由市场造成的行业内部分级逐渐明朗。 品牌期——服务的时代 在市场分级的大趋势下,一些知名婚纱影楼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这些影楼渐渐注意到企业形象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经营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优化细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势下,各影楼力求通过各种方法将服务做得更加周到、细致入微。售前,包括影楼的装修、氛围、格调、接待、介绍等都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售中,从化妆、服装到摄影、取景、后期制作等也力求满足消费者要求;售后,包括镜框制作、保修、补拍等也尽量让消费者满意。到这时,由照相馆发端的婚纱影楼也步入了品牌期。

人像摄影美姿大全

人像摄影美姿大全 见到美眉就想拍,是每个色友的本性。对于初学者来说,用光、构图、相机都不是障碍,第一个障碍是让镜头前的美女摆个什么样的POSE,因POSE毁人的不在少数,因POSE而托起明星的也大有人在。 人物摄影不仅仅是操控相机,更是对用光,构图,以及控制模特姿势能力的考验。很多人对手中的相机的使用已经是炉火纯青的“色友”却总觉得拍出的人像照 片不够漂亮。其实问题很简单,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引导好模特调整好情绪,摆出漂亮的姿势。想帮助模特摆出漂亮的姿势,完美的表现模特的肢体语言,做到“形(姿势)、神(眼神、表情)”兼备,为你的作品增添内容、亮点。除了平时多多用心分析那些专业摄影师拍摄的人像照片外,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掌握。情侣、婚纱美姿其实是两个人生活中情感世界某些动作的再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真情演绎,没有什么特定的姿势,随意、生活、自然等。只要摄影师善于归纳总结生活中两人世界的某些片段在摄影中运用出来就是情侣、婚纱美姿。 1、美姿的基本变化 (1)、站姿的变化:指两人都站立时的姿态。 (2)、坐姿的变化:只要有一个人是坐的就是坐姿(男坐女站、女坐男站、男女等高坐、男高坐女低坐、女高坐男低坐)。 (3)、卧姿的变化:只要是有一个人处于躺卧姿态就是卧姿(男女单卧、男女同卧)。 注意:在婚纱美姿变化中基本姿势的变化是取得造型大幅度变化的有效方式。2、美姿的方位变化 (1)、两人身体相对时的旋转的变化 (2)、两人身体相背时的旋转的变化 (3)、两人身体同侧时的旋转的变化(女前男后或是男前女后或是在一个平面上) 注意:在方位的变化中只有两人旋转起才有更多的美姿,没有旋转美姿就会枯竭。同时方位的变化要结合基本姿势的变化才形 成人物形体的变化,形体的变化是美姿变化的基础,只是人物的外形变化而已,不是人物表现的关键所在。 3、美姿的视线变化 (1)、两人同看一处的视线(上看、下看、侧看、前看)。 这种视线的特点是:经典、传统、大众化,客人接受度高。在运用时要注意让两人的脸部朝向及视线保持一致。 (2)、两人各看一处(一般两人的视线相反) 这种视线的特点是:时尚、另类、故事性强。拍白纱时少用。 (3)、一人看一处,另一人看对方 这种视线的特点是:温馨、甜蜜、亲切。可多用于拍白纱。 (4)、两人对看的视线 这种视线的特点是;活泼、浪漫、脉脉含情、情真意切。可多用于白纱及活泼类的服装拍摄中。 (5)、让两人闭眼的视线 这种视线的特点是:陶醉、幸福、甜蜜,也多用于白纱的拍摄中。

摄影六要素

摄影六要素:光圈、速度、焦距、光线、角度、构图。 光圈其他名称有效孔径 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数字越大,光圈越 小,反之则越大。 光圈除了用来调节曝光量,还可以控制景深。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景深:指被摄物体能结成清晰影像的纵长深度。 再拍人像背景扎乱时,可利用小景深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小景深还适用于微距摄影,会产生很棒的画面效果。相反,如果你想拍摄的是大范围的景色,例如山峰,田野或是大海,你可以选择大景深,使整幅画面达到清晰一致,同时还可避免因对焦失误产生的模糊。而大景深对应的则是小光圈。

因此得出结论:景深越浅,光圈越大;景深越大,光圈越小。快门速度 通过秒或几分之一秒来表示时间的长短。拍摄景物时,一定要先考虑快门速度, 因为按快门时只有考虑了快门的启动时间,并且掌握好快门的释放时机,才能捕

捉到生动的画面。快门较快 快门较慢 快门较快相机并与被照体移动 B快门功能,可由你自由决定曝光时间的长短 你也许已经发现快门和景深这两个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大景深要求小光圈,而为了保证合适的曝光,快门速度也会相应调慢。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当将摄影镜头调整到无限远时,其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焦距。在设计上,是将透镜的主平面与底片或成像传感器的距离调整为焦距的长度,然后,远离镜头的影像就能在底片或传感器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当镜头要拍摄比较接近的物体时,是镜头的实际焦距被改变了。焦距通常使用毫米(mm)来标示,但仍然可能看见一些使用厘米(cm)或英吋标示的老镜头。视野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的焦距和底片大小的比例。由于最大众化的是35mm规格,镜头的视野经常是根据这种规格标示的。对标准镜头(50mm)、广角镜头(24mm)、望远镜头(500mm)视野都是不一样的。对数码相机上也是一样,它们的感光器比一般传统的35mm底片还要更小,所以相对的只要更短的焦距,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影像

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

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

第四章:摄影技巧 第一节:人像摄影 一:基础知识 1.人像摄影器材:长焦距镜头 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 头就能胜任。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人物会变形。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而用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 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看不太清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3.使用大光圈: 拍摄人像应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人物成为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着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着,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

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但在摄影技术诞生的初期,由于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 意义: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第一张照片局限:但是它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真正面对外部世界捕捉并成功固定影象的是《窗外景色》

人像摄影服务业管理办法

摄影服务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摄影服务业市场经营秩序,维护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摄影服务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摄影服务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摄影服务业是指依法从事人像、广告、婚礼摄影与摄像服务以及照片输出、影像产品制作等经营活动的行业。 本办法所称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包括:摄影公司、照相馆、影楼、摄影工作室、广告摄影机构、婚礼摄影服务机构、彩扩店、快印店、影像制作公司、数码影像工作室、影视化妆工作室以及摄影服务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经营性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商务部负责摄影服务业的行业管理工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摄影服务业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摄影服务业经营场所应符合消防安全规定。 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应具备相应的器材设备和安全卫生的经营场所。摄影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具备从事相应摄影服务业活动的职业资格、技术资质,持证上岗。摄影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具备相应资格。

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及资质证明,明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顾客服务与投诉电话等。 第五条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应在提供摄影服务前明确告知消费者最终效果和需要消费者配合的有关事项,尊重消费者的选择。 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应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写明服务项目、产品规格、收费标准、影像资料保管责任和处理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向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服务凭证和收费票据。 第六条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应对提供的服饰、道具、场景、服务设施与设备定期清洗消毒、维修保养;摄影服务中为消费者提供的相关产品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卫生、安全和质量要求。外景拍摄应保障消费者安全。 第七条摄影服务中使用和销售的材料、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摄影服务中产生的具有危险性质的废物,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提倡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减少废药废物排放量。 第八条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妥善保管消费者影像资料,保护消费者信息,不得遗失和外泄。未经消费者书面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消费者的影像资料。 第九条摄影服务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虚列、夸大、伪造摄影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效果;

报道摄影

第一章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第二章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一、突发新闻的报道 不可预料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车祸、火灾、地震、犯罪等 1.获取信息:第一时间,充分发挥关系网的作用 2.进入现场:利害关系(找现场级别最高的领导)、弱势群体、可以获利的群体、混入现场、间接报道 3.拍摄照片:人员伤亡、原因、结果。特写照片,富有人情味的照片 4.照片传输 二、非突发新闻的报道 拍摄所谈论的事,而不是拍摄谈论事的人。 比如某项会议,除了拍摄会议外,可以拍摄一些会议中所涉及的内容的照片。比如品牌会,可以拍一些品牌建设方面的照片;质量管理会,可以拍摄一些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会,可以拍摄一些培训方面的照片等等。 三、中央外事新闻报道 1.发稿标准:哪个级别领导必须发,哪个不能发都有相应规定 2.发稿和审稿程序:中央领导的由中央审,其他政治局常委的由新华社总编室审,再低一级的由摄影部值班主任审。 3.拍摄内容:政治局常委形象要拍全,主要领导要突出,有时还要带上政治局委员(要带就带全,否则就是一张废片) 4.拍摄画面:脸部不能太侧,拍摄角度不能太高,背景不能太乱,人物不能变形,情绪一定要饱满。 5.尽量避免过大暴露被摄对象不好的形象特征,比如疤痕、身高等 四、日常外事新闻拍摄 (一)会见 1.握手 1)拍摄角度一般不能高于领导人本人(也就是不能俯拍) 2)尽量避免拍摄侧脸,而且要稍微靠近领导人一侧(近大远小,突出我方领导人)

3)背景要干净,不能有其他人或者乱七八糟的背景 4)摄影记者需在我方领导人左侧 5)焦点要对到我方领导人眼睛 6)一般不允许使用控制景深的方法 7)尽量用闪光灯(补光、平衡复杂光线、突出主体) 8)早到现场,早排队(有利的位置顶多可容纳4个人) 2.合影 3.交谈 指拍摄的对象分坐在沙发上谈话。若外宾个头较高,或外宾身份比较低的时候,只能发交谈画面,一般要求是: 主宾要有交流,不能东张西望; 体现我方为主,即我国领导人在讲话。 (二)会谈 指双方领导人各自坐在桌子两侧交谈。在会谈桌比较窄时,侧拍效果更好。但要注意: 1.拍摄点必须在外方一侧; 2.控制景深; 3.将闪光灯往上打。 (三)欢迎仪式 一方领导为正式来访的另一方领导而举行的迎接仪式。 1.握手:不能只注重动作以完成时刻,动作进行中有时也能拍出好照片。 2.献花:人要拍全。不要让花挡住主体人的脸。 3.检阅仪仗队:要拍出我方领导人的气势,刺刀不能顶在主体人的脸上,也不宜在头顶,人物形象不能和侍卫官重叠。 (四)参观游览 画面中最好有能体现中国的良好形象的元素,最好还能有一些有感情或情趣的东西。 (五)记者招待会 指领导人会见记者并回答提问。 如果是中外双方的,必须有一张两位领导人在同一张画面里照片,为避免孤单,建议适当带上一些听众,有呼应、带国旗。 (六)欢迎宴会 五、各种会议新闻拍摄

摄影技术发展史

本文由uufeixh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摄影技术发展史 如果从明亮景物上反射来的光线,通过一个小孔进入一个暗室,便可在对面墙壁上,形成一个暗淡的景物影像, 图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因为从物体上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壁的下部,从下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 壁的上部.这种暗室成像的现象,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了.1558 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 以清楚的叙述.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 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 今仍然留存着. 到 17 世纪,一些小的便于携带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来作为艺术家画画的辅助工具.他们将四面封 闭的暗箱装在一个轿子上,以便于短途运送,暗箱的顶上装有镜头及反光镜.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在暗箱内的画 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 直接描在纸上.这种发明,对准确地描绘风景建筑的透视与比例,是极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于光是走直线的,所以,一个小孔能将阳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就已知道,有些物质在阳光的长时间曝晒之后,会变黑,或退色.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常常认 为,像烧饭那样,是由于"热",而不是由于"光"在起作用.有些银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 1727 年,德国 J舒尔策 (JSchulze)教授曾证明,将硝酸银与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于玻璃瓶之中,面向阳光的一侧将会变黑.他指 出,单是热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这时,你可能会想,艺术家的暗箱和科学家的化学感光材料,可以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摄影来了.事实并不然. 大约是 1800 年,一位著名的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 T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 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作"阳光图片"(Sun-picture).他将皮革放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 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图).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 部分变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烛光来观看).他也不能将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记录下来,因为光线实在太弱了.直至 1805 年他去世,韦奇伍德始终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是在将近 20 年之后,才在法国出现.在那里,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试图把暗箱中 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根据 尼埃普斯的书信记载,1816 年,他曾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负像").但是,尼 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属板上形成一种正像,以便蚀刻后,能用油墨印刷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 种油溶的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时间曝光,使沥青硬化.然后,将金属板置于熏衣草油中,把白沥 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通过蚀刻,可在半透明纸上印制为像片. 1826 年,他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了下来. 曝光时间约是 8 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这个日光硬化摄影法,后来,经过改进,为印刷制版所采用,但由于光敏度过低,始终没有直接应用 于摄影上. 达盖儿式摄影法 L达盖儿(Louis Daguerre)是巴黎艺术家和风景画家(左上图).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达盖儿早以创办"西洋镜"(dioramas)而闻名.他用大幅的风景画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灯光效果,使观众通过一 个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陌生的地方,借此达到娱乐的目的.后来,他用暗箱进行精心的描绘,以 供"西洋镜"展出.不久,他对用银化合物的化学方法来记录影像发生了兴趣,并想加以尝试.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后与他合作,共同探索"阳光摄影"的奥秘.但是,没有结果.沥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 埃普斯又不愿像达盖儿所主张的那样,用银盐作进一步的试验.4 年后,尼埃普斯死了,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 后来,达盖儿继续用金属板进行试验.这时,他用的是铜板,表面镀以银,并用碘蒸气进行光敏化,使铜板上形成 一层碘化银.但是,它的光敏度实在太低了,即使用当时最好的镜头,也拍不出影像来.后来他发现,当他把已曝 光的铜板放在加热的水银上熏时,影像便得到加强或"显影",这才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至 1837 年,他已有 了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对大部分明亮光线下的景物,曝光

摄影的三大基本要素

摄影的三大基本要素 如何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对于使用数码照相机来说比过去的胶卷照相机相对要简单得多了。然而想真正拍摄出比较好的照片,可以说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包括了巧妙的构图、合理的用光、精准的对焦、最佳的摄距、准确的曝光……其中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组合,确非易事。 这次谈到的摄影三大要素(拍摄方向、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它犹如上述一样,是拍摄出高质量照片不可或缺的。 实际上我们在摄影构图中在照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选择,最后确定的任一画面,实际上都是由拍摄的方向、拍摄的角度和拍摄的距离所决定的,当然如果使用变焦镜头来拍摄,还取决于摄影人所采用的镜头焦距来决定,但主要是靠上述三个摄影要素所决定的。由于它们之间的巧妙配合,使得构图的画面变化多端,加之不同的用光使得画面精彩纷呈,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一、拍摄方向。拍摄方向是指照相机与被摄体在照相机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在实际拍摄中通常称为正面(方向、位置——下同)拍摄、侧面拍摄、背面拍摄。 不同的拍摄方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1、正面拍摄:如果用正面拍摄建筑物,非常容易突出建筑物的庄重和对称性;但正面拍摄有时会显得比较呆板,缺少透视效果,不利于表达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侧面拍摄:侧面拍摄还可以分为正侧面(90度)和斜侧面。侧面拍摄,尤其是正侧面拍摄与正面拍摄的特点非常接近,既能表现被摄体正面的特征,也能表现出被摄体侧面部分的特征。正侧面用于拍摄人物面部轮廓和姿态,更容易展示出人物的侧面形象。如果拍摄两个人谈话交流的场面时就应该采用这个方向来拍摄,它能照顾周全,也不至于顾此失彼。用斜侧面拍摄景物时,更有利于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能使被摄物体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化。 3、背面拍摄:背面拍摄通常所说的正后方。用这个位置来拍摄往往被大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其实采用这个位置拍摄,有时会收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真实感会更强烈,那就看您拍什么了。比如拍人——它的表现手法或许更为复杂,能给人更大的空间想象感——往往它是形象语言的最佳表现形式。这在许许多多的摄影展览中时随处可见这样的作品,不妨您也可以试试。 二、拍摄距离 至于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专题来叙述,那它就是可以归类到——怎样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照片的范围里来谈。 难道摄影还受拍摄距离的限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摄影确实是受拍摄距离所限制的。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您抛开清晰度——不讲究照片的质量——清晰度(主题、清晰度和色彩是照片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那就另当别论了。我在网上看到有的朋友对照片的清晰度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我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至于您拍不出高清晰度的照片,那是您根本就没有掌握到拍摄出清晰度好照片的技能而已。我们评价一幅照片的好坏,无非就是三条基本条件:一是照片的主题要突出,即照片要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是一张会说话的照片;二是照片的清晰度要好,清晰度好的照片非常养眼——是一张充满内涵与遐想的照片;三是照片的色彩要真实,色彩的真实——是保证照片层次感的先决条件。 大家都知道,虽然数码照相机通常都具有自动对焦的功能,但它的这个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手动对焦,有时也难保拍摄出清晰度好的照片来,为什么? 为了更好地拍摄出清晰度好的照片来(今天的这一话题完全抛开镜头的质量问题来谈),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