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

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

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
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讲坛

论题: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

———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

主讲人:王晓德教授

参与讨论者:博士生吴万库、夏晓娟、赵阶彬,硕士生刘晓飞、赵万武、李霞

主讲人简介:王晓德,1956年2月出生,山西省

乡宁人,1993年获得南开大学美国外交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史和拉丁美洲史。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即《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美国文化与外交》、《挑战与机遇:美洲自由贸易区研究》、《文化的帝国:20世纪

全球

“美国化”研究》、《美国对外关系散论》以及《冲突与合作: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历史考察》等,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论著先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

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奖和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奖。目前正在从事美国早期对外关系史的研究。

王晓德教授: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如何加强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的研究。如果把美国早期历史的下限截止到美国内战之前,这一时期充其

量也就是8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美国为一个农业国,在力量上还无法与欧洲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但却实现了在北美大陆上的崛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过程中,外交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开国先辈们在与外国打交道中初步地形成了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出了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又体现出了根深蒂固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观念。无论什么时候,这些理念都不会事过境迁,而是对内战之后的美国外交决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这一时期可谓是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因此,加强对美国早期外交的研究对从宏观上理解整个美国外交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万库:按照王老师的说法,美国早期外交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有极具重要的位置,因为美国许多重要的外交思想、政策和传统都奠基于这一时期,可以说不了解这一时期的外交,就无法透彻地了解美国的当代外交。诚如19世纪法国著名学者托克维

尔在其传世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写到的那样,

“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只有追溯他的过去,考察他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时期,观察

外界还不明亮的心智镜子的初影,考察他最初目击

的事物,听一听显示人顽强性的最初奋斗,才能理

解支配他一生的偏见、

习惯和激情的来源”。①

托氏写作此语时,离美国立国不过半个多世纪而已,羸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页

55

①GordonS,Wood,

“TheSignificanceoftheEarlyRepublic,”JournaloftheEarlyRepublic,Vol.8,No.1,Spring1988,p.1.②参见Wal

terRussellMead,SpecialProvidence:AmericanForeignPolicyandHowItChangedtheWorld,NewYork:Knopf,2001.中文译本见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曹化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弱的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远非今日可语,但托氏却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通过对美国民主追根朔源的考察,预示了美国未来的强盛,似乎也在告诫后世的学者不能以厚今薄古的眼光来观察美国。然而,今日的历史学家似乎忘记了这种告诫。王晓德教授:美国早期史的重要性与美国历史没有断裂有很大的关系。与中国历史发展相比较,美国历史发展有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历史较短,加上殖民地时期也就是400余年的历程,而中国却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了;二是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从美国宣布独立到至今,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而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频繁,历史发展的断裂性很明显,这就导致过去的法规制度只能在史籍中或历史博物馆寻找到它们的遗迹,而在现实生活中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国很少出现通过极端方式带来社会大变动,而中国多是通过对过去的否定来实现政权以及社会的重组。因此,中国历史的发展除了文化上有一个基本脉线之外,大概在其他方面很难寻找到它们对当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美国历史的延续性赋予了早期历史对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用美国早期史研究的权威戈登·伍德的话来说,早期共和国时期“归根结底似乎对所有美国人来说都具有可感觉

到的直接重要性。在美国革命之后的半个世纪内,

我们的政治制度被确立,政党开始形成,一种经济

制度也在运行。这是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民族主义形

成的时期。总而言之,

如此多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早期共和国这一时期”。①伍德这里旨在呼吁美国历史学家关注早期史的研究,但他对这一时期重要性的强调却很有道理。如果把美国早期史下限确定在美国内战之前,这段只有80余年的历史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世界近代史上,美国既是一个新兴国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国家,它开创了民主共和制在一个大国持续下去的先河,这在君主专制制度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早期历史上,

美国人思想活跃,对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展开辩论,最终寻找到了一条能够适应美国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能把美国人凝聚在一起的基本

价值观。因此,美国公民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及对《独立宣言》、《邦联条例》、《联邦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立国文献中体现之观念的执著坚持程度,很少有国家的民众能够与之相比。也正是在这种对所谓“自由”追求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

美国政治家在不断的辩论或争执中形成了自己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在了大陆会议、邦联国会以及联邦政府颁布的外交文件之中,在那些设计美国未来的政治家的讲话与通信中更是显而易见。正是他们把这些外交理念的付诸实践,才使得美国让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为其所用,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果。这些理念表现为“使命感”、“不结盟”、“两个半球理论”、“海洋自由”、“种族优越”、“山巅之城”以及“例外论”等等,就是19世纪末叶美国针对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在这一时期已显雏形。它们根深蒂固于这块土地上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之中,反映出了美国人的世界观,对后世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对外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早期奠定了美国外交的基础,其后美国政府颁布的重大外交政策几乎都可以从早期找到根源或理论依据。2001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美国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耶鲁大学教授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出版了一本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专著,他在这本著作中强调了外交在整个美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用四个主义来阐释从独立以来到后冷战时期的整个美国外交政策的制订与执行,这四个主义分别是汉密尔顿主义、杰斐逊主义、杰克逊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美国外交能够取得成就正是这四种主义共同作用、互为补充的结果。②在这四种主义中,早期就占了三个,其实所谓传教士外交的“威尔逊主义”也能在早期外交中找到其踪迹。米德的观点属于一家之言,不见得能够得到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学者们的认

同,但足以彰显出了早期形成的外交理念对其后美国外交的巨大影响。

夏晓娟:李剑鸣教授曾撰文谈及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概况,他在追溯前人的足迹时认为,“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界,早期史却并不受重视。专门研究

美国早期史的人,包括研究生在内,可能不到20人。在国内的研究者中间似乎存在一种未曾明言的56

看法,觉得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只是美国建国的背景,而建国初期的美国也不过是一个无足重轻的‘蕞尔小国’;研究美国史,应当以内战后,特别是20世纪已然强大的美国为重点。”①李剑鸣教授的这番感慨主要是针对北美殖民地历史的研究现状而发,但无独有偶,这种厚今薄古的现象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领域也很明显,中国学者们比较重视冷战史的研究,而对美国早期外交史却较少关注。笼罩二十世纪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为研究者们所青睐本无可厚非,亦是其职责所在,但是这种研究成果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却容易导致:一方面研究成果的极大丰富,甚至低水平的重复;另一方面却是研究图谱的缺失、片面。

王晓德教授:美国早期的经历对美国以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学者们很少否定这一点,在美国早期史的研究上,美国史学界出现过高潮,也涌现处一批引领史学潮流的著名学者。然而,对早期史的研究在二战之后逐渐受到冷落,似乎这一时期已无可研究的课题,只能是“老题新作”,很难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在对美国历史研究中愈益明显。外交是美国早期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与早期史上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外交史遭受的“冷落”程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学术界有两个专门刊登包括殖民地时期在内的早期史专业刊物,一是《威廉和玛丽季刊》,另一是《早期共和国杂志》,前者主要刊登殖民地时期到1812年战争之前的学术论文,后者主要刊登从美国革命到内战之前的学术论文。这两个刊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刊登的论文代表了研究美国早期史的较高水平。在这两个刊物上刊登的论文,与外交有关的论文占得比重不大。《早期共和国杂志》2005年到2011年共发表论文113篇,其中与外交有关的论文只有10篇,约占论文总数的9%。《威廉和玛丽季刊》2000年至2010年共发表论文219篇,与外交有关的论文仅有12篇,约占论文总数的5.5%。《外交史》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1977年创刊的一份专业性杂志,主要刊登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学术论文。《外交史》杂志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作者主要是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国内学者,也刊登国外学者撰写的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外交史》杂志刊登的论文基本上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

新成果,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全球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本趋向,从1977年创刊到2002年,每年出版四期,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五期,至2011年5月共出版147期。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对美国早期外交的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外交史》杂志刊登的论文就反映出了这一令人堪忧的问题。根据我的统计,《外交史》自创刊以来,共刊登论文878篇,其中美国早期外交方面的论文为43篇,占论文总数的4.9%;关于内战后到二战前的论文为112篇,占论文总数的12.8%;关于二战期间的论文为77篇,占论文总数的8.8%;关于冷战的论文为432篇,占论文总数的49.2%;综合性的论文为127篇,占论文总数的14.5%;评论性的文章为87篇,占论文总数的9.9%。相比之下,对早期外交研究的论文最少,比研究二战的论文还要少34篇,更不用说与研究冷战的论文相比了。研究冷战的论文占了近一半,实际数字更大,因为在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文章中,很多与冷战相关,但几乎少有涉及到早期外交。

在美国学术界,对美国早期外交研究的不足只是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总还是有一批学者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很有学术分量的论著,迄今依然如此。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领域,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在我的印象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杂志上还不时地见到一些关于美国早期外交史的论文,进入新世纪之后,几乎就很难看到这方面的论文了,更不用说是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了。我曾做过一个调查,数字表明,美国的“冷战”外交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在2000年之前,还是有一些学者关注二战之前的美国外交问题,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很有学术力度的论著。2000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冷战外交的研究在美国外交史研究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发表的论文数远远超过了美国外交史上的其他时期。迄今为止,这种“头轻脚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不过在有些学者的呼吁之下美国早期外交开始受到关注,但要走出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失衡”,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刘晓飞:美国外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其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所要追求的利益也在动态中调整,从维护新生的共和国到大陆扩张,再到到海洋扩张,直至全球扩张,美国外交的主题

①参见李剑鸣:《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57

得到一代代学者的界定和诠释。尽管学者们的界定和诠释歧义纷呈、莫衷一是,但是他们却从多样性中概括出了美国外交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贴上“标签”,成为理解美国外交的“窗口”。因此,要理解美国早期外交史,美国早期外交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不失为一把金钥匙。

王晓德教授:关于美国早期外交的特征,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大家在读书中即可有所了解。美国立国之后,开始作为一个拥有国家主权的实体出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着远比殖民时期更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问题,开国先辈们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探索着一条适合这个新国家的发展道路。孤立与扩张构成了美国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孤立主要是针对欧洲而言的,也就是在政治上不卷入欧洲的纷争,只与欧洲国家发生互利的商业关系。扩张是指美国借着在地理上与欧洲隔开的优势,在维护独立成果与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不断使美国的疆域向外扩大,最终在自然特征上奠定了一个大国的基础。孤立与扩张不是相互制约,彼此不容,而是互为作用,密不可分,使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外部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对美国早期历史上是否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不与欧洲国家结为政治或军事联盟”却是开国先辈们在制订对外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这一点为学者们的共识。“孤立主义”从来没有出现在开国先辈的讲话或论著中,也未见于美国政府发布的外交文件,只是研究者给这一时期美国外交之特征贴上的一个标签。如果说把“不与欧洲国家结盟”等同于“孤立”的话,那么这种“孤立主义”的确是美国早期外交的一个主要特征。不过,美国的孤立总是相对的,多表现为一种情绪或心态。美国早期的孤立状态决不是画地为牢,自缚其身,更不是权宜之策,目的要把来自外部的东西抵御在疆域之外,而是借助着美国民众意识中早就形成的孤立情绪,利用浩淼大洋带给欧美两大陆这道地域上的天然屏障,把美国从政治上与欧洲大陆常常发生的动荡“隔绝”开来,以便把美国在安全上面对的外部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美国奉行的“不结盟”的孤立主义外交决不是闭关锁国,完全把自己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

孤立主义是影响早期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从表面上看,孤立似乎与扩张风马牛不相

及,把一个与外界隔绝起来的国家说成是扩张性的显然是自相矛盾,在逻辑上难以成立。然而,美国的孤立由于在历史上具有特定的含义,所以并不与美国的扩张发生冲突,相反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美国的向外扩张。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孤立包含着浓厚的“理想”成份,美国在政治上不与欧洲形成结盟关系,所持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要保持美国这块人间“乐土”的纯洁性,以免受到腐败堕落的欧洲的“玷污”,为其他国家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而向落后地区的扩张则又成为实现这种“理想”的最积极手段。历史表明,美国只是想利用孤立主义原则束缚欧洲国家的行为,而使自己在外交上进退自若,使欧洲国家难以对美国在美洲大陆的扩张行为提出异议,设置障碍。“孤立”与“扩张”是在相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概念,当两者体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时,自然就成为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整体之中,为美国早期外交所确定之目标的实现交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赵万武:“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外交是不流血的战争”,这句话对于外交的重要作用是一语中的,而作为外交的主体——

—外交家和外交决策者在个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格外引人注目。然而,由于他们在制定外交决策和开展外交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受到传统外交思想的影响,又要对时事作出应答,因此,通过对他们外交思想与政策的研究不仅能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亦可获悉他们对后世留下的外交遗产。

王晓德教授:在美国早期史上,这个新国家可谓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以后美国历史很少出现这样的时代,现在看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些富有超群智慧的开国先辈们尽管在治国理念上不相一致,甚至还不时地发生激烈的争执,但他们无不是竭尽全力在为这个新国家探讨一条与众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产,他们对美国政治体制、经济运行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深邃思考不仅决定了美国历史的未来发展走向,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是美国早期历史上的“重中之重”,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名人物在外交上无不有所建树,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亚当斯、约翰·杰伊、约翰·昆西·亚当斯、詹姆斯·门罗、亨利·克莱、詹姆斯·波尔克、丹尼尔·韦伯斯特和詹姆

58

斯·布坎南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出任过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从国务卿直接当选为总统在早期历史上不乏鲜见,仅在上述列举的人物中就有六位担任过国务卿,其中五人出任了总统,这无疑表明了外交在国家早期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特殊的现象在内战之后的美国历史上不复再现,迄今为止再也没有出现国务卿当选为总统的记录,当然这也不是表明外交的重要性有丝毫减弱。在他们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述当中,对外交的论述占居了相当大的部分,形成了他们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说是根植于这块土地上形成的文化之中,并没有随着他们相继退出政坛而事过境迁,逐渐被人们遗忘。开国先辈们留下的外交理念对美国内战之后的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当代美国外交中,这种影响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在未来,这种影响也不会消失。

美国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国家,在外交上决策者很少不受美国人信奉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这样就会使美国外交多少打上了一些非现实的“理想”色彩。其实,如果把对外政策的制订基于强烈的意识形态之上考虑,势必会误导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导致执行一些“损人又不利己”的对外政策,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外交史上屡见不鲜。法美结盟是这方面的一个反例。法美两国在制度上是完全对立的,但丝毫不意味着两国之间不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共同的利益决定了法美结盟至少在美国革命期间是符合两国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对迫切需要法国提供援助的美国更是如此。从美国所得来看,法美结盟应该说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美国基本上达到了要法国公开介入战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恰恰是把外交政策的制定基于现实利益考虑之上的结果。如果意识形态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取得法国对美国独立事业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完全从现实利益角度的考虑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早期外交之中。

吴万库:关于早期美国外交思想的渊源,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美国早期外交思想主要源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外交思想,美国早期史大家吉尔伯特和富特森教授便持此观点。吉尔伯特在其学术论文“18世纪美国孤立主义的英国背景”中把美国早期外交重要的思潮之一“孤立主义”与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的外交政策进行类比,认为两者何其相似。①对此,富特森更是直言不讳,他认为美国革命那代人外交政策并无新奇之处,在整个18世纪期间,形成这一外交政策的思想都是以欧洲的外交思想为模板,他们只是把这些思想运用到新生的美利坚处理与欧洲大国的关系中。富特森进一步指出,“这种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均势与重商主义,但18世纪拓宽了这种均势,因为把殖民地也包括进去,并重申了殖民地的商业在均势中是一个决定性的筹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就是利用自己在均势中的重要作用来开展外交。”②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早期外交思想源于殖民地时期,锻造于美国革命期间。③但大多数学者持调和的态度,他们不否认欧洲外交思想对美国早期外交思想的影响,却更强调美国早期外交决策者绝非对欧洲外交思想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采取实用的态度,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王晓德教授:你讲的很对,美国外交的理念受到欧洲外交思想与殖民时期经历的影响,但总的来讲还是面对着复杂国际局势的一种创新。美国开国先辈很讲究原则,原则中的“理想”成分有时显得很浓厚。原则和利益通常是一致的,不过丝毫不排除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两者会发生冲突。在利益与原则的选择上,美国领导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后者。这里我们还是以法美联盟为例。一旦实现了美国革命所确定的目标,他们会很快使“不卷入”原则复归到指导外交决策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法美结盟并没有坚固的基础,只是美国在特殊情况下对原则的一种妥协而已。因此,在美国实现了结盟所确定的目标之后,法美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把共和制的美国与欧洲一个君主大国的利益绑在一起只会损害美国作为自由“避难所”的形象,还会使摆脱了对英国依附

①参见FelixGilbert,“TheEnglishBackgroundofAmericanIsolationismintheEighteenthCentury,”TheWilliamandMaryQuarterly,ThirdSeries,Vol.1,No.2,April,1944,pp.138-160.

②参见JamesH.Huston,JohnAdamsandtheDiplomacyofAmericanRevolution,Lexington: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0.

③持这类观点的学者有拉巴波特、萨维利等,可参见ArminRappaport,ed.,EssaysinAmericanDiplomacy,NewYork:Macmillan,1967.MaxSavelle,“ColonialOriginsofAmericanDiolomaticPrinciples,PacificHistoricalReview,1934.

59

①J

ohnAdamstoEdmundCharlesGenêt,May17,1780,inTaylor,ed.,PapersofJohnAdams,Vol.9,p.321.②理查德

·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页。③参见孔华润主编: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的合众国对另一个欧洲大国的依附,美国人尤其是看重后一点,因为这与他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美国人可以真诚地感谢法国人对他们追求自由提供的援助,但他们决不会为报答这种援助而牺牲本

国的根本利益。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

既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而只有永久的利益,敌人和朋友永远是由利益来确定的。用约翰·亚当斯的话来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之间爱恨习惯很容易发生改变,“实质的利益也会发生变化”。①亚当斯这里本意是指合众国的利益从英国向法国的转变,但同样适用于革命结束之后美国人对法国态度的变化,利益决定了法美联盟对美国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里只是以法美联盟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样的例子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可以举出很多。

美国开国先辈们的“言论”中包含着“理想”的成份,但他们的“举止”却完全是出于维护这个新生国家在一个纷争世界中的现实利益。独立后的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同时却面对着远比殖民时期更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问题。开国先辈们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探索着一条适合这个新国家的发展道路。他们希望这个新国家能够成为全世界效仿的榜样,以“民主与自由”的制度打破几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专制镣铐。然而,这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中的“理想”除了对追求自我利益起着一种粉饰之效外,丝毫不能有助于美国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他们只有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才能率领这个新独立的国家走出“困境”。因此,在这些开国先辈们所表露出的思想中,现实的考虑显然占有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百废待兴的国家才能在险象环生的局势下化险为

夷,不断走向强大。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把开国先辈时期称为“现实主义时代”②

的确是很

有道理的。纵观美国外交史,

美国领导人常常用非常“崇高”的语言把自我利益包裹起来,给外交活动

蒙上了很浓厚的

“理想”色彩。其实,美国与任何其他主权国家一样,任何时候都是以如何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实现来确定外交政策。这一点在早期历史上的政府决策者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也是他们留给后世的一个重要外交遗产。

赵阶彬:美国著名的外交史学家布拉福德·珀

金斯在《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中写道:“每

个民族都是通过那个形成于自身经历的透镜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外人的。”作者借用雷金纳德·斯图

尔特的评论———

美国已从历史上得出结论,他们在评判他人时很难置身其外。但他们几乎没有认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把他们那个借以观察世界的镜头弄得有多脏———进一步指出,“由于受本民族价值观这面透镜的影响,美国人观察外部事务时,不

免有所扭曲和失真。”③

珀金斯教授的这番话旨在说明美国立国前就存在的美国行为和思维方式对美国外交决策者的影响,但对我们作为异文化的研究者却是大有启迪。对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者来说,尽管在资料、语言等方面我们并不占有优势,但是我们却更能客观地看待美国外交的本质,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王晓德教授:站在美国文化之外研究美国外交史的确是非美国学者的一个优势。在国际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美国,由于占据着语言与资料的优势,再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历史延续下来的厚实学术积累,美国外交史学家一直引领这一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国人研究美国外交史上的某一重大问题或学生撰写相关博士论文,通常都要做学术史回顾,他们多是以美国学者研究的成果作为能够有所突破的标准。因此,我们经常谈到的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就美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指中国学者撰写的相关论著能在美国的外交史学界引起反响或者论文能刊登在美国的专业杂志上以及学术著作能在美国出版发行。从总体上看,除中美关系史上的个别论题之外,国内绝大多数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学者从事的研究很难说能够与美国学者开展对话或辩论(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语言的问题),更不用

说能在美国学术界占有

“一席之地”了。在这方面,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做的比较成功。

美国自立国以来,与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了解自然比其他地区的国家更为深入,但欧洲真正形成具有规模的美国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学校成立了美国研究中心或相关研究机构,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素质的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这里

60

以非英语国家荷兰为例。荷兰在欧洲算是一个小国,国土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万,但有一批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学者。罗布·克罗斯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在国际学术界负有盛名,为欧洲美国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79年开始,他主持编撰了一套欧洲学者关于美国文化对欧洲影响研究的丛书,主要探讨了欧洲的“美国化”以及欧洲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在这套丛书中,克罗斯先后主编或与他人合编的书主要有《形象与冲击:自1945年以来美国在荷兰的影响》、《欧洲人和美国人眼中的西部》、《欧洲的反美主义》、《文化传递与接受:美国大众文化在欧洲》、《好莱坞在欧洲:一种文化霸权的经历》以及《从1946年至1996年与美国共存》等等。这套丛书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对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美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很有意义,也为从更深的层面认识美国对外关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美国外交史学家对这套丛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克罗斯等人撰写的相关论文经常发表在美国国内诸如《外交史》等专业杂志上。在克罗斯的引领下,荷兰有一批在国际美国学界崭露头角的学者,他们均是以研究美国文化在国外传播见长,其研究成果多为英文撰写。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奥地利等国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上也涌现出许多在国际学术界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外交史》杂志刊登的非美国学者撰写的论文主要来自欧洲学者。从欧洲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从整体上讲,欧洲的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还是不能与美国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但不排除在一些相关专题上做出一些令美国学者刮目相看的研究成果,毕竟他们是站在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待所研究问题的,本身就具有了一种比较的眼光,这一点是美国学者很难具备的。对美国外交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对美国决策者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认识,置身于该文化之外的“旁观者”也许比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当局者”看得更清楚一些。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撰写出美国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很钦佩的论著。欧洲学者的研究优势其实也是我们的优势,由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于美国文化,所以这种优势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水平尽管在整体上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学术界,但并不能由此排除在某些专题研究上能够走在国际学术界的前沿,中国学者毕竟是站在美国之外来观察美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的,无论从立场、立论、观点以及取材等方面都会与美国学者有所不同,再加上获取原始档案资料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只要中国新一代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学者潜心钻研,通过训练逐渐培养作为国际学者所必备的客观条件,那么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决不是遥遥无期,而是指日可待。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你们在研究中多阅读相关原始档案资料,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这是做好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的基础。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随时交流,你们之间也可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切磋共进。

王晓德教授与研究生研讨情景

61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新中国外交论文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摘要:谈判,作为以和平手段面对面进行利益协调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谈判争取到最大利益也成为人们普遍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谈判技巧的书纷纷问世,但多把目光集中在经贸领域,对外交谈判几乎无人问津本文选择中美建交谈判作为案例,从学术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把握中国老一辈外交家们与大国交往的谈判风采,并希望能为中国新一代投身外交事业的官员们提供某种借鉴或参考,使他们在实践中赢得谈判的胜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当代中国人开展谈判的种种背景因素,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谈判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背景因素主要有中国人的谈判观及其在外交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独立自主与平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回顾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中美关系史,本章突出“谈判”,从美国方面解密的这段时期的官方谈判记录、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公开的中国文件,以及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回忆录中汲取材料,加以提炼和概括,以展现当代中国的外交谈判风采 关键词:中美建交谈判中国外交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 王国权,1957年起先后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大使。1964年7月初,他偕夫人常玉林踏上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7月11日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开始了他一身二任的外交生涯:既任我国驻波兰大使,又兼中美华沙谈判首席代表,接替已回国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的职务,与当时称霸世界的美国代表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驳斥美国大使对侵略政策的辩护。以下是王国权关于中美外交过程的回忆,也是中美外交过程的最为真实的再现。 我到华沙半个月后,按预定协议,中美第121次会谈就要正式开始了。那是1964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助手林平、李连璧、钱永年和叶维贤走进了位于华沙市中心古色古香的梅希里维茨宫。中美谈判的特殊性在于:两国互不承认却互派大使在第三国谈判。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颇为奇特的,也是国际关系中的新创造。这一会谈是中美之间就有关问题申述各自看法、立场、观点的有效渠道。中美华沙谈判前后持续15年之久,前9年由王炳南大使担任首席代表,共谈了120次;我从第121次继续谈判到最后一次即1967年3月的第133次为止。此后,我被“文革”造反派揪回国内“审查”。中美建交后,华沙谈判随之成为历史。第121次谈判美方代表是柯约翰大使。我们在波兰外交部礼宾司长引荐下,在竖有中美双方小旗的谈判桌前相对而坐。柯约翰一字一句地照念他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内容大致是为美国在印度支那和远东的侵略政策辩护,给他们插手越南、缅甸、柬埔寨的侵略行动戴上和平、义务的面具和花环,美化自己,反倒说我们支持越南、柬埔寨人民反侵略斗争是推行共产主义化。我当即斥问道:“大使先生,你说美国在东南亚的行为是为了尽某种义务,请问那是什么义务?又是谁赋予美国政府这种义务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与柯约翰是头一次交锋,我的反问引来他的凝视。我判断,美国也在摸我这个继任谈判者的底。柯约翰继续说:“我们的声明和照会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和利益。对世界事务,我们美国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立刻批驳说:“大使先生,难道美国把军舰和飞机派到我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也基于这种考虑?众所周知,美国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远隔浩瀚太平洋万里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怎么会影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呢?恐怕台湾海峡的巨浪也拍不着美国的西海岸吧?倒是你们

第四版管理学课后所有答案

第一章: 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五题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一般——个别 第二章: 第一题答案: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守信——信誉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题答案: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 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招生33人,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系所名称历史学系 招生总数33 系所说明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招生专业:世界史(060300)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备注 06.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①英语②世界近现代史③美国史 三、导师介绍 北京大学在招生目录中并没有提供导师名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京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 北京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893.241.226)

美国_人权外交_的历史演变_从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Theory Resea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杨帆(1983-),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从 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杨 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一、美国建国初期的“人权外交” 从美国建国初期起,美国外交就呈现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一种毫无掩饰的侵略扩张,而后者则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自我吹嘘,以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侵略扩张的目的,是一种内敛的手段。美国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正是属于后者。 最早产生将人权的理念推向国际化的应属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他在建国初期就曾说过:“整个世界迟早会从我们所主张的人权问题上获得好处。”同时他还认为美国将通过纯洁和完善的范例和成为不幸者与受压迫者的避难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这里就包含着他所认为的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白人人种的优越性,同时也暗含着美国是世界“民主”、“自由”、“人权”的维护者。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后来被称为“门罗宣言”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指出:“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也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从这里可以看出,“门罗宣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人权的概念,但却以美洲国家“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同时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其本质是要将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是美国大陆扩张、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体现,也是其推行地区霸权的一次尝试。 二、威尔逊政府时期的“人权外交” 美国建国初期几届政府对人权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都是简单化的,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和体系。正式 将人权概念推向国际化的,则是被视为美国人权外交思想 奠基人的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之所以能够提出所谓的“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究其根本原因是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家战略地位的考量出发的。威尔逊时代的美国,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步入世界政治舞台。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还难以和欧洲列强一争高下。于是,威尔逊就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提出“理想主义”人权外交来与欧洲的强权政治竞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以和平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利用美国的地缘优势,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当两个交战国阵营彼此厮杀了两年多后,美国又于1917年4月宣布参战。威尔逊在宣战书上宣称美国将“为民主而战”,但实际上目的是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争夺世界霸权。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它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基石,也是对“理想主义”议事日程最全面的概括和威尔逊主义的终极体现。但是“十四点计划”根本意图是要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殖民地,以此来建立美国领导的国际世界新秩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用和平词句掩盖起来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扩张纲领,充分暴露了威尔逊“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虚伪性。 威尔逊正是在这种“民主、自由、道义、人权”的口号掩饰下,把美国的对外扩张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作为第一位将人权概念引入外交领域的美国政治家,其“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思维方式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决策都构成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一些外交政策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理想主 摘要: 所谓“人权外交”,确切地说是指某些西方国家把人权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外交领域当中,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外交政策往往以捍卫人权为幌子,达到干涉和侵略别国的目的。1977年卡特政府开始在全世界奉行“人权外 交”政策,揭开了美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但是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在美国的外交传统中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本文将着重从美国“人权外交”的发展轨迹入手来讨论其演变历程及实质。 关键词: 美国;“人权外交”;威尔逊主义;卡特主义中图分类号:D 5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6-0056-02 56

抽象艺术等待历史的沉淀

抽象艺术:等待历史的沉淀 杨韵 2012-12-16 14:21:41 来源:当代艺术 虽然“抽象”作为一个外来词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但实际上抽象是宇宙的自然本质,人们早已对此有所感知,即便在中国也是如此,只是一直没有找到一种确切的表达方式将它转化成更为直观的形式。正如某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并不仿造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觉方式,抽象艺术不过是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能更亲近“抽象”本身的途径。 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开始,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而抽象画和现代艺术一起发展并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人们终得以通过架上绘画这种实体表现形式将那种一直无法捕捉的介质反映出来,开始有了“抽象艺术”、“抽象绘画”这样的界定概念。“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把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带向了抽象,把自然世界抽象成圆柱、圆锥与球体三种最基本的形状,促成后来立体派的诞生;还有蒙德里安在立体派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富于鲜明个性的几何抽象艺术…… 总之,从世界上第一幅抽象画诞生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当然这只是整个艺术史中的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但“抽象”本身就如同某种存在却又无法捕捉的介质,伴随着宇宙的诞生就已存在。比如那些相似却又难以描述的自然景观、生物的形状或者斑纹……其中好像存在着某些规则,但看上去却显得混乱无章。事实上那些可以感知而无法准确描述的生命痕迹正是在暗示世界本身就是抽象的,我们置身其中,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种暗示于我们有何用,直至抽象艺术的出现,那些飘忽不定时隐时现的抽象事物终得以变得清晰了一些,当然仍不乏诗意和神秘感。

抽象艺术的兴起 从1890年到1917年,欧洲艺术绘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这段时期架上绘画出现了危机。人们对写实主义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已经形成了审美习惯。但艺术家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一种打破常规,打破以物质作为中心的表现手段、传统评价标准,并模糊艺术门类划分的重重壁垒,这种正在新生的观念是要将艺术变得更贴近人的思想和灵魂,还原一切无法界定的精神世界,而许多艺术家都有着拒绝物质主义的共鸣想来做这样一件极具变革性质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艺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立体派代表毕加索、冷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以及深受康定斯基影响的波洛克等等,他们都希望将艺术从污秽之物中解救出来。 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的一幅名为“即兴”的抽象绘画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幅纯粹抽象的作品。这幅作品和之前的抽象作品相比显然又攀升了一个高度或者说越来越大胆,具象的痕迹已经基本消失,这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呈现的只是些重叠色点。20世纪初,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成形。当时视觉艺术的发展,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表现手法从具象、变形,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识,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对音乐意味的探索。康定斯基的绘画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和创新的。他先后发表了《论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点、线、面》等专著,他提出了一系列抽象主义的绘画概念,比如“内在需要”、“综合艺术”、“内在声音”、“隐性结构”等等,他还用心理学的原理将抽象绘画中重要的几个元素:色彩、形式、结构拿出来做细微的分析,如此专注的研究增强了他艺术理论的系统和科学性,他的努力与付出最终建立起了新的艺术观念,深深的影响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1]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1]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1.试述管理的含义。 2.试论述管理的特点。 3.为什么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 试述管理属性及管理属性两重性的意义。 5. 什么是管理,并试述管理的基本职能。 6.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 7.根据明茨伯格的理论,试述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扮演着哪些角色 8.管理的一个著名定义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请说明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答(1)正确确定组织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 (2)正确地设计和维护组织; (3)科学的授权和实施有效地激励; (4)进行适当的控制。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答:(1)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管理思想。 (2)管理思想在发展中的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作为具体的管理思想而去指导管理实践,同时,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 2.管理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管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3.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激励工资制度的内容。 4.简述从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来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出的科学管理四原则。 5. 试述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6.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你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7.简述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所阐述的几个主要观点。(答案同9) 8.试述霍桑试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答案同9) 9.简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0. 简述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1.根据韦伯的观点,被社会接受的权力有哪几种类型 12.简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管理环境 1.简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第四章决策 1.为什么决策要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为什么决策不能做到“最优” 3.简述决策的类型。 4.按决策的重要性程度,决策可分为那几种分别由哪个层级的管理者负责 5.简述集体决策的优点。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 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 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及其解答

《管理学基础》课后思考题汇总 1.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什么P11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一简短的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者的角色有哪些P21 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3.泰罗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客观评价泰罗制P54、59、60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其理论主要观点有: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功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成为执行职能。 评价:泰罗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与泰罗同时代的对管理改革作过贡献的还有甘特、布雷斯夫妇、福特、法约尔,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共同构成了泰罗制。 ⑴他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⑵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绩效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⑶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⑷泰罗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⑸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 4.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P60 法约尔的代表作是《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6个方面的职能: ⑴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 ⑵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⑶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⑷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⑸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⑹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5项。 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14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也在为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外交政策。每个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和手段。其中美国就以其理想主义闻名全球,朝着他称霸世界的目标前进。 美国外交传统最大的特点是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的矛盾,亦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美国人以注重实际著称,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理想主义外交趋向于主张世界政治的变革,强调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维护正义和促进社会进步,认为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富有特殊的责任,视美国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义之邦”,是其他各国仿效的范例。理想主义者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好的,其他国家应当效法美国,美国也有义务把美国式的民主推广到全世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它似乎将所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战争都看做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维护人权与践踏人权的战争。单纯的把国际关系解释成“对与错”的对立关系。而他,美国,就是那个正义的主持者,人权的至高无上的拥有者,无论是不是他的公民,涉不涉及到他的领土过着交易,他都要求别国公开外交,让他去监督和管理,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反对别国内部解决或者独自解决问题。

与理想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现实主义外交,其被认为是趋向保守,强调外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平和实现国家利益,手段是从国家实力出发,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武力来实现国家的目标。现实主义外交家把国际关系看成是权力政治,其主要观察方法是分析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主张运用均势原则指导外交实践,并认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权应该高度集中,决策者可采取秘密外交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国家利益。 理想主义的形成对国际关系来说是个飞跃,使国际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论框架。理想主义者所建立的学说多数是对未来的善良向往,这虽然顺应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反战的要求,但是却对造成“一战”的根源缺乏实事求是地分析,有些人更是对当时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军备竞赛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无意地为之掩饰。 理想主义认为,人性向善,国家间可以实现和平相处,国家可以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道德寻求集体安全,建立合作关系,维持和平秩序。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在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中存在着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交政策本着实用主义原则的不断演变中,理想主义外交冲动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日益调和,二者之间的鸿沟日益缩小,甚至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价值观的推广、民主国家的扩展越来越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外交理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便是寻求二者间平衡的最终归宿。 他们信奉理性、进步,有道德信念,凡事都遵循道德原则。理想主

美国发展史专题复习

美国发展史专题复习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2.任务: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目的) 3.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4.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 5.重要文献:177 6. 7.4.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胜利标志:1781年,约克镇之战,英军向美军投降。 8.结束标志: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合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9.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0.影响:使美国赢得了独立,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国内影响) 并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国际影响) 11.1787年宪法:它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并实行三权分立。 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12.华盛顿贡献:领导独立战争;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统一货币;建立税制等。 13.评价华盛顿:由于华盛顿为美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初创作出了卓越贡献,所以被誉为“美国国父”。 它不但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14.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华盛顿的杰出领导; 大陆军的英勇奋战;国际援助等。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障碍) 2.南北矛盾:是指北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之间的矛盾。 3.南北矛盾三个方面:奴隶制的存废(南北矛盾焦点)、关税问题、劳动力问题。 4.任务:废除黑奴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目的) 5.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他主张废除黑奴制度)。 6.开始:1861年,南方叛乱武装挑起战争。 7.初期:因南方蓄谋已久,故北方节节失利。 8.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其作用是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且使战争开始有利于北方。 9.结束:1865年,北方军队攻克南方叛军老巢里士满。 10.性质: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1.意义: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也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法)创造了条件。 12.林肯贡献: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以及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 13.评价林肯:他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适应了历史潮流,所以他也是 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代表,其行为目的是维护 资产阶级利益的。 14.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障碍?) 答:因为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而19世纪的美国内战,废除了黑奴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又为美国 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最大的内部障碍。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开始——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新政。 2.目的——为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目的)。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在哪里) 4.措施——首先整顿银行(使银行恢复信用);调整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创建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5.作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也得到巩固,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评价) 四、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美国 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美国紧随之后进行,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世界上第一艘汽船,使人类进入“汽轮时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从美、德开始。美国莱特兄弟最先发明飞机; 美国爱迪生(“发明大王”)最先发明电灯;使人类摆脱了“黑夜的煎熬”。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于美国。 1945年美国原子弹; 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2年美国氢弹; 1969年美国载人飞船登月着陆;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1914—1918年1939—1945年) 1.一战中的美国:保持中立,大发战争横财。 2.一战后的美国:积极参与战后分赃,推行强权政治,建立华盛顿体系。 3.二战中的美国:先是中立和观望态度,后因法西斯国家的猖狂激怒了美国,接着加入二战行列, 并积极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为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二战后的美国: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接着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 最终形成“两极格局”,从而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六、二战后的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2.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3.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防止共产主义渗透。)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以达到控制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5.影响:使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七、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动态 1. 发展动态: 五六十年代:高速发展→七十年代:缓慢危机→八九十年代:复苏繁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