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外交史论文

美国外交史论文

美国外交史论文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19世纪60年代美国“搭便车”外交中蒲安臣的对华“合作”政策

美国正忙于应对国内战争,对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行动,“既没有阻止的能力,也没有参加分割的力量⑦”,因此美国为维护其在华条约权利,国务卿西沃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成为其最好的选择。

“合作”政策是由美国倡导,美、英、法、俄四国共同付诸实践的联合侵华政策,而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则成为其积极推动者和实际执行者。1862年2月,美国国务卿西沃德训令蒲安臣“美国的在华利益,按我的理想,是和我所提到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一致的。国务院指示你,要与他们协商与合作,除非有充足理由,个别情况可不与他们联系⑧”就说明了西沃德把与列强“合作”作为对华外交的基本思想。而蒲安臣把“合作”政策加以扩展,把“理想”和“利益”并重,在与列强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和清廷合作,这就是他与西沃德的不同之处。首先,蒲安臣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从美国切身利益出发,面对英、法、俄对中国领土的强势掠夺,以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为幌子,照会中国当局“任何中国土地的让与,就是缩小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依照条约,美国在所有条约商埠内,有权自由买卖与居住。故让与任何一部分土地为一国租界地,必然妨碍美侨享有之自由买卖与居住的权利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欧洲均势的目的,同时也与清廷反对列强分割中国的意愿不谋而合,找到了中美利益的汇合点,再加上中国政局的变动及总理衙门的设立,使“合作”政策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蒲安臣说“我们在中国,正企图用公平的外交关系代替武力;我们希望用公平的方法获得公平的结果。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美、英、法、俄)用合作为一般原则,来进行对中国的交涉⑩”披着貌似公允的外衣,将美、英、法、俄合伙侵略中国的行为解释得冠冕堂皇,以所谓的“公平”粉饰侵略,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所惯用的花招和手段。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借清廷委派他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出使欧美各国的机会,以美国利益为基点,背着清政府擅自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通过外交程序使招募华工合法化,为美国扩大拐骗华工的交易推波助澜,为华工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其次,蒲安臣在推行“合作”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时能够适当地照顾清廷的利益,“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1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和信任。1863年,美国商船“幸运之星”号在到达中国沿海港口时被劫,美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要求清政府赔偿,蒲安臣拒绝交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合法利益。另外,在处理“白齐文”事件、“阿难达”艘队事件等细小事务上,蒲安臣都把中国利益考虑在内,缓和了同清廷的关系,使清政府把他和英、法、俄等国公使区别对待,提高了美国“和平友善”的外交形象。蒲安臣作为一个二流强国的公使,其推行的“合作”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传教得到扩展,贸易增加了3倍,科学家被聘请,惠顿的《国际法》被翻译和采用,军事教育被采纳,近一百人为中国机构服务12”使美国在华利益倍增,达到了美国政府预期目的。

蒲安臣推行的“合作”政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蒲安臣在列强和清廷之间的斡旋、调解以及调停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其同英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加剧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疯狂的排华政策

西进运动已近尾声和太平洋铁路基本完工,“早期他们(华人)的到来,我们从中得到了特殊的好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时代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工程…我们从这些劳工身上得到的特殊好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13”华工对美国的经济开发作用大打折扣。又“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最卑鄙的金融贵族…造成了最迅速的资本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正在飞速向前发展14”而美国资本家和下层民众的矛盾加剧;加上美国种族主义思潮泛滥,资产阶级、政党、政客的煽动及美国政府的纵容,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

为适应国内政治的需要,美国在对华外交中实行排华政策。

美国排华政策主要是以美国政府的排华法令、移民局的设立以及美国资产阶级鼓动策划的排华暴行等方式得以实现的。首先在排华法令方面,美国政府立法排华的范围不断扩大,排华法令频繁出台,一项更比一项苛刻,促使美国的排华运动不断升级。1879年,美国国会就已经通过了“十五名乘客法”,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作为正式的法律条文,“十五名乘客法”为进一步的排华运动打下了基础;1880年,以安吉拉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与清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修订了《蒲安臣条约》中关于“两国移民自由”的规定,导致中美两国自由移民时代的终结;1882年,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美国政府高层的明文支持使排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合法性,排华政策正式成为美国对华的既定方针,把排华运动推向了高潮;1888年国会通过的《斯科特法案》和1892年通过的《吉里尔法案》及1898年美国将排华政策扩大应用于夏威夷群岛等都以官方法律的形式剥夺了在美华人和华裔美人的合法权利。美国一系列排华法令的出台,使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由排斥华工到排斥中国商人、留学生,甚至中国外交官员最后发展到全面排斥中国人,使华工遭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排华风暴。其次,国会在1891年设立移民局,1900年责成其全权负责中国移民的行政事务,对华人具有广泛的处置权。以鲍德利为首的反华分子控制了移民局,利用移民局的行政权力大肆排斥和残酷迫害华人,“为了保证能排斥所有劳工,移民局企图尽可能将网张大,甚至不惜捉拿一些不属于排斥范围的人15”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官方赤裸裸的排华政策,排华运动进入了一个更为严厉的新阶段。此外,在美国资产阶级策动的排华暴行方面,其对华工的迫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成群结队的美国暴徒“在街道上对华人投掷石子、砖泥、拳打、鞭打、脚踢,踢到后在华人身上践踏,从华人提的筐子内盗窃蔬菜和衣物,用刀割去华人的发辫,从女人头上抢夺装饰品16”华人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侮辱简直令人难以想象。1885年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惨案更让人愤怒,在700多名华工集居的住宅区,被几百名流氓、暴徒放火焚烧,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损失达148000美元之巨,华工廖臣颂等28人当场惨遭杀害,重伤15人,被驱逐者约600人,这是一起性质极端恶劣的打砸抢杀事件,凶手理应被严肃处理,而事实上其在美国政府的大力纵容和美国资产阶级的庇护下逍遥法外。诸如此类的情形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中国虽有驻美公使,“前任公使伍廷芳固绝妙口才,熟悉外交,争之甚力,与金山府尹某氏,几至动武,而卒以无效17”这就是中国当时对美交涉的普遍结果,中国的弱国地位使清政府在对美侨务交涉中收效甚微,华人仍然处于接近无保护的状态。

美国残酷的排华暴行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1905年中国掀起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使中美贸易大幅下降,“1906年输华的美货顿减,美国棉货输华数量减少一半,矿物油仅为1905年的三分之二18”严重影响了中美贸易的正常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中美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深刻地认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开展有效外交的坚实后盾,也是保护海外华人的最好方式。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独立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89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达到94亿9千8百万美元,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而英国为42亿6千3百万美元,德国为33亿5千7百万美元,法国为29亿美元19”美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军事力量远远逊于其他列强,安德鲁·卡内基曾说“美国的陆军和海军只能做一件事—占点小便宜或是被任何一个列强轻而易举地击垮20”可见,美国的军事实力相当薄弱。而此时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也无力参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角逐战,战后美国姗姗来迟,中国早已被瓜分完毕。鉴于此,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单独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自身军事实力不足的前提下,利用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纠纷玩弄均势外交,力图在列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幸分一杯羹”,要求“我也有份”

的一种外交策略,是其海外扩张的中国模式。而“美国在中国贸易日益扩大,对华出口从1896年的700万美元上升到1897年的1200万美元,再升至1899年的1400万美元,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巨大利润21”中国适应了美国寻找海外商品市场的迫切需要和美国国内进行海外扩张的呼声。1899年9月6日,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一次对华“门户开放”照会,提出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彼此不得干涉;要求列强在华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即利益“一体均沾”;中国的关税税率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港口。其实质是美国以承认各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和各种侵略权益为条件,要求各列强的势力范围和侵略权益对美国开放,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美国在华均等的商业机会,以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当时英国在华贸易额最大,几乎控制了中国70%的贸易,其贸易额达到了33000000英镑,占其全部贸易的1/6,英国的轮船控制了中国的贸易运输。因此,“当伦敦认识到这是它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时,它终于追随了美国的立场,接着日本人也表示接受,最后德国人、俄国人还有法国人也只得同意,尽管非常勉强22”至此,美国以官方形式首倡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初告成功。随后中国国内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加入八国联军联合侵华,俄国趁机在中国东北进行扩张,德、法、日、英等国也不甘示弱,美国唯恐列强瓜分中国,划界自守后,实行“门户关闭”,拒绝“万国通商”,这将会使美国在华商业贸易遭到致命的打击,商业利益将会严重受损,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受到挑战。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向各国公使发出第二次对华“门户开放”照会,重申“门户开放”政策,同时提出保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美国打着“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旗号,蛊惑清政府和国内民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1900年,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我们完全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特殊地位,我们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干涉它在满洲的进程与它的合法的野心。我们所坚持的仅仅是:俄国必须给予我们美国人进入该地区平等地从事商业活动的机会与权利23”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美国实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只是维护美国在列强势力范围内的均等的商业贸易机会,而绝对不是所谓的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美国只是隔岸观火,并无意以实力维护“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11月2日,美日背着清廷订立《兰辛—石井协定》,美国以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利益”为条件来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完全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1921年,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再次重申“门户开放”政策,签订《九国公约》,以列强共管的方式否定“二十一条”,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美国凌驾于众列强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但其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的主权和利益,其实质是一种变相的侵略政策。

五、小结

这一阶段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是随着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增长而变化的,其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40年代,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俄等国相比,起点比较低,实力很弱,美国追随英国,实行“搭便车”外交,靠沾英国人的光在华攫取侵略利益;到了60年代,美国发生内战,由蒲安臣推行与英、法、俄合伙侵略中国的“合作”政策,维护并扩大了美国在华的条约利益;7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华浪潮,美国顺应国内政治形势,实行疯狂的排华政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不再追随英国,对华单独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迈出了推行国际大国外交的第一步。

①(美)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②(美)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③李抱宏著《中美外交关系》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6页

④卿如辑著《美国侵华史》卷1,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79页

⑤(美)泰勒·丹涅特著,姚曾廙译《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0页

⑥梁碧莹著《龙与鹰:中美交往的历史考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⑦卫斐列著《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派赴外国的使团》,纽约,1912年,第37页

⑧Jules Davids ed.,”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eries2,Wimington,1979,V ol.l,p.22

⑨“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3,V ol.2,p.851

⑩“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5,V ol.2,p.449

11《奕 等派美国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的奏折》转引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上卷,第242页

12卫斐列著《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派赴外国的使团》,纽约,1912年,第65—66页

13“Report of Royal Comission On Chinese Immigration”,1978,New York,p.25

1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842—843页

15韩德著项立领、林勇军译《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39页

16库律治《中国移民》,1909年纽约英文版,第299页

17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9页

18库律治《中国移民》,1909年纽约英文版,第299页

19李桂莎《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在因素与国际环境》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0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5—1900》,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22页

21(美)孔华润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

22戴维·希利《美国的扩张主义》(麦迪逊,1970),第166页

23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4页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 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招生33人,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系所名称历史学系 招生总数33 系所说明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招生专业:世界史(060300)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备注 06.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①英语②世界近现代史③美国史 三、导师介绍 北京大学在招生目录中并没有提供导师名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京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 北京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893.241.226)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_特点及启示

·当代世界· 浅析21世纪初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翟雪松1,王光照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8-0087-05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考察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当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被提及时,很多学者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认为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21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的新的外交形式。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1]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史学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翟雪松,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 王光照,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4

《经济应用文写作》形成性考核四 一、填空题(1个1分,共53分) 1. 性、性和性,是经济研究文章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2.经济工作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明显的性、较强的性、一定的 性。 3.经济工作研究的标题常见的有式标题和式标题。 4.经济工作研究的正文通常包括、和三个部分。 5. 性、性和性,是所有的学术论文都应具备的一般特征。 6.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性研究的课题,一类是 性研究的课题。 7.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应该依循以下两条原则:要选择的课题;要选择 的课题。 8.课题的客观意义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意义,二是意义。 9.要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主要是指在选题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 10.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有、、、。 11.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法,二是法,三是 法。 12.具体地说,选取论文材料的标准主要有四条:要选取的材料;要选取 的材料;要选取的材料;要选取的材料。 13.论文的正文通常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即:、、。 14.按照层次或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分为 式、式和式三种。

15.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和等几个项目构成。 16.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揭示的标题,一种是揭示的标题。 17.论文标题必须符合、、的要求。 18.按其功用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的注释,一类是 的注释;按其形式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三类,即、 和。 二、名词解释(1个4分,共8分) 1.经济工作研究 2.经济论文 三、简答题(1个8分,共16分) 1.经济论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简要说明科学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 四、运用自己所学过的问题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23分) 提示:(1)即可以从学术论文的特点、选题、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

福建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科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与评价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一) 绪论 简答题:请简要回答财经应用文的基本特征。 第一编公务文书 第一章法定文书 一、填空题 1.法定公文具有、、、、等五个特点。 2.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公文分为、、三种。 3.人们一般习惯于把一份公文分为三大块,即、和。 4.公文的文头部分通常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中间部分又叫,通常是由、、、、印章、附注、主题词等几个项目构成的。 5.、、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6.公文正文的开头方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7.公文正文的结尾方式常见的有、、、、。 8.公文的文尾部分通常是由、、、、诸要素构成的。 9.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1.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12. 按内容和公用的不同,通知可分为、、和等几种。 13.按的具体用途的不同,通报可分为、、三种。 14.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 级机关的询问。 15. 适用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16.会议纪要应具有的两大特点是、。 二、名词解释 1.法定公文 2.上行文 3.平行文 4.下行文 5.主题词 三、简答题 1.撰写公告、通告应注意哪些?P45

2.撰写请示应注意哪些事项?P80 3.简述报告与请示的区别。P81 四、给材料作文 以国务院的名义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请示》(详见教材102至105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请示中所提出的意见。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二) 第一编 第二章事务文书 一、填空题 1.编写简报必须做到、、、。 2.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3.总结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 1.简报 2.调查报告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 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 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浅析美国之外交决策

概括说来,美国外交决策的因素不外乎国外因素与国内因素两方面。一方面,美国任何一项外交政策都是对某一或某些国外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心理等诸方面)所作的反应。另一方面,国内因素又是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在国内因素中,有些是自然方面的,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自然因素。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民族构成、意识形态以及像利益集团、公众舆论、大众媒介、政党等是社会方面的因素。总统而以及国会、国务院、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情报系统等机构在决策中的作用则是政府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社会因素仅仅影响外交决策,而政府因素中的多数不仅影响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策。在政府因素中,既要看到决策机构在参与决策中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决策者个人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外交史上,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高层决策者在不同程度上对外交决策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决策者个人的作用则取决于决策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例如总统的作用一般要大于国务卿,而国务卿的作用又要大于副国务卿及其他外交官)和决策者的个性特点(包括决策者个人的信仰、道德、观念、习性等心理因素。以上概括了影响和决定美国外交决策的各类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外交政策的制订,它们的变化决定着外交政策的变化。它们同各项外交政策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即各类因素通过决策过程转化为各项外交政策决定。然后,各项政策决定的实施又对各类因素起反馈作用,于是又推进决策过程,影响新的政策决定。 美国外交决策的根本依据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它规定了美国外交决策的基本目标。国家利益概念是美国外交决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美国外交决策者毫不隐讳地谈论美国的国家利益,将它视作美国外交决策的根本依据和美国对外关系的行为基础。美国外交决策的特点.历史上,美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国家利益。其中有些是基本的和长期不变的,例如美国的“国防”利益(或称“安全”利益)和国际经济利益自立国至今始终是美国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国防”利益在美国建国之初表现为要求维护国家独立,免遭外来侵略,以后又发展为军事上的向外扩张。二次大战后则是在“国防”与“安全”的口号下争夺世界霸权。国际经济利益要求增进美国的国际贸易,扩大海外投资,获取国外资源以及维护美国企业在国外的利益。20世纪以来,这一利益常常表现为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扩张。另外有一些国家利益则较为短暂并随着国际条件和国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例如,19世纪,避免卷入国际争端曾经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而进入20世纪,国家利益要求美国越来越多地卷入世界事务。又如二次大战期间,美苏结成战时同盟曾 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但到战后这一利益因美苏间爆发冷战而为美国对苏遏制的利益所取代。%当然,决策者在制订外交政策时,除了首先考虑各种国际事件涉及何种国家利益外,还必须善于正确判断这些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涉及国家利益从而制订出处理每一事件的对策,采取符合国家最大利益的行动。 例如,同样是涉及“安全”利益的事件,有些可能涉及美国的切身利益以至生存利益(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对这类事件,决策者或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或采取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可能手段全力以赴。有些事件仅仅对美国的“安全”产生潜在的影响。对待这类事件,美国一般不使用武力而采取外交和经济手段以及军事援助的办法。对于那些虽涉及国家利

威尔逊与美国外交理念

威尔逊与美国外交理念 威尔逊开创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学派。他的理想主义式的外交思想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依旧十分具有影响力。就是这样的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不切实际的想法,将孤立的美国一步步地卷入世界大战。从美国的外交史来看,而后美国参与的各种争端战争的说辞中也不难看出威尔逊理念的影响。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民主党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之一。由于对美国的突出贡献,他被列为七位最杰出的美国总统的第二位,仅次于亚伯拉罕林肯。20世纪初,学者出身的威尔逊总统是个理想主义者,提出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纲领主张。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转折时期,他奉行的对外政策尽管无不服务于美国的现实利益,但却留下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十四点纲领体现了威尔逊主义的主旨,阐述了美国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力图建立起一个新的国际体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总统所设计的二战结束后世界划分的蓝图,对20世纪美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i 在20世纪初之前,美国外交政策始终倾向于孤立主义。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明确地表达了对欧洲不干涉的态度。当时的美国还不够强大,不干涉欧洲,休养生息是正确的决定。但是美国身处远离当时政治争端中心的欧洲,她站在一片没有被开发的土地上,有着天然的海洋屏障,有着欧洲国家没有的巨大的生存空间,没有时时可能发生在身边的变局,没有欧洲国家经历了多年的均势体制和外交经验。这个唯一以主张自由而建国的国家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美国能够克服这块远离欧洲的大陆上所发生的任何挑战和问题。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美国自然而然的认为海洋的屏障上帝赐予他们的,因此他们具有特殊的使命,即向全世界宣传先进的民主与和平。ii。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美国有义务成为世界民主的标杆,美国要 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能将民主发挥到何种地步,美国应该造福世界,应该承担世界的警察和英雄,引导世界成为民主的集合,是独一无二的道德化身。这就是美国人的使命论。传统的现实主义主张国家道德是不同于个人道德的。然而信奉着自由民主与理想的他们将个人的道德标准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神奇的是美国人认为这种理念与美国在美洲的领土扩张和经济实力发展并没有发生冲突。这大概是美国人骨子里

美国政治与外交论文

题目美国行政权的扩大问题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 上课时间周二11、12、13节

一、美国行政权的扩大的表现 众所周知,美国政治的基础是分权制衡的原则,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以及国会、总统和法院对于这三个权力的分划,还有则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制衡。事实上,在联邦宪法确立之时,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小量并有限的,而保留给州政府的权力是巨大而无限的。[1],国父们在宪法中也列举总统和国会所分别拥有的外交权力,而显而易见的是,国会拥有着比总统大得多的外交权利。在这里我们提及这两条事实,并不是为了阐明二者的联系,而是在今天的美国政治中,我们看到了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现状:联邦政府从最早的主要为外交和军事而设计,发展成为今天的全面而综合的体系,相应的州权力得到了削弱;外交上总统越过国会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屡见不鲜,而且总统早已发展成为了支配美国外交关键。美国何时变成了这种“行政国家”,而这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变化对于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要讨论美国行政权的扩张,我们需要先分析美国的历史上行政权扩张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美国建国到美国内战,这里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结果是州权力的大大削弱,美国的联邦政府得到巩固;第二个阶段从内战后重建到工业化时期,行政权力相对于立法权力的扩张使得总统成为国内外美国形象的代表;第三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借助于“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美国政府成为积极作为的“干预型政府”,行政权力得以急剧扩张;第四个阶段从战后到二十世纪末期,借助于冷战与层出不穷的地区性冲突,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特别是外交权力)在不在战争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大,以至于登峰造极的程度;第五个阶段从冷战结束至今,借助于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一直保持在历史高位上,国会夺回权力的争斗成效不大。[2]而且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权力的争夺所建立的基础,是存在有介于议会和总统的权力的阴影地带。 这种阴影地带在外交权上的表现就成为了托克维尔所谓“邀请各部门为夺取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特权而斗争”这一事实。对外宣战权、国际贸易等等关键性的外交权力,最早都是由国父们赋予国会的;而总统可以(在议会同意之下)缔结条约、提名公使、大使,经国会同意后予以任命。显然国会的权力更大,但是每当美国经历一次紧急情况(包括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总统的权力就极大地伸展,以至于两战之后,造成了总统在外交上的一手遮天。总统在危急中完成行政权力的扩展早已不单单体现在外交上,9.11事件后,公民面对了极为繁琐而严格甚至侵犯隐私权的人身检查,但是“为了反恐,一切都是值得的”,总体上小布什的政策得到了大部分美国公民的拥护支持。也难怪孙哲将其称为“民主独裁”,即这样标榜民主的国家中的“个人崇拜”与“政治宣传”。[3] 二、试论行政权的扩大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考察民主制度本身。对美国而言,民主的最大体现就是国会。国会作为美国的与欧洲大陆当时制度不同的典型机构,使得国父们在制定宪法时由衷的希望给予国会以更大的权力。国会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但是它展现的是来自全美不同州的代表的思想,其中地方色彩和阶层色彩是极其浓厚的,很多议员在权衡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地方狭隘主义倾向较为严重,效率也十分低下。[4]相比之下,有着丰富信息来源的行政机构,其首脑是一人,即总统,这样行事效率有极大的提高。 然而仅仅是行事效率的提高还不足以说明行政权的扩大,因为美国制度的设计初衷就是“宁可低效的做好事,也不高效的做坏事”。以外交权为例,议员在争论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外交事故可能已经发生,而总统很有可能可以果断地给出紧急解决方案。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其国家的发展伴随着全球霸权和扩张主义,如果依旧让孤立主义时国会领导外交的政策继续下去,大量的外交事务会难以解决,仅仅是意见的分歧或许就会使得美国陷入无边无际的争吵中去。因而总统的职权扩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机临头时,美国人更倾向于将总统视为全国的代表和力挽狂澜的英雄,而那由535个喋喋不休的议员组成的臃肿机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 ——以中美建交为例 余丽 2013-2-15 15:36:51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1期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河南郑州450001 内容提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过程曲折复杂,扑朔迷离。回望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的国内政治如何影响着美国与中国建交的决策,让我们把分析的框架纳入上述的三种决策模式。 一、“大三角”关系与卡特的决策:理性行为者模式 自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尘封已久的大门以来,两国关系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美国历经尼克松、福特两任总统,与华建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卡特上任之初也并没有把建交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可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促使他在1978年初最终下定决心与中国建交。这些国际因素主要是:苏联的继续扩张和日益恶化的美苏关系;1978年初苏联向中国示好的姿态以及中苏出现和解的迹象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加紧了与美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态势逼人。1978年初,苏联向古巴军队提供空运支持,并通过古巴企图策划在东非建立“红海联邦”。受挫后,苏联于1978年1-2月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援助反对索马里,终于迫使索军于1978年3月退出欧加登地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地区争议中扩大势力范围的举动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自毛泽东逝世以后,莫斯科一直希望改善中苏关系,为此不断向中国作出示好姿态。虽然中国对苏联的建议反应冷淡,但有迹象表明,中国也在认真考虑松动对苏政策。1977年秋,中国政府决定派王幼平去莫斯科任中国驻苏大使。在此之前,中国驻苏大使职位已空缺了18个月。1977年11月初,中国领导人派外交部长黄华赴苏联大使馆出席在那里举行的苏联国庆日招待会,这是10年来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作业

Realism in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1.Introduction Being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ritical realists in the 19th century, Charles Dickens gave us a vivid picture of Victorian times. In Dickens’ whole life, he composed lots of works. Hi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literal attacks on social evils, unfairness, and hypocrisy. In Oliver Twist, Dickens attempted to reveal the cruel, unfair, and corrupt society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capitalist and aroused the society’s concern to the weak groups, including the children, the women and the old. There are many definitions of realism. For example,it is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actual nature of the world, rather than an idealized or romantic view of it; or as opposed to nominalism, the doctrine that genera and species are real things or entities, existing independently of our conceptions. 2.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Critical realism is any doctrine reconciling the real, independent, objective nature of the world with a due appreciation of the mind-dependence of the sensory experiences whereby we know about it. In Victorian times, the broad masses lived under severe conditions. As Dickens put it, the poor chose between “being starved by a gradual process in the house, or by a quick o ne out of it.” It is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it. No one can escape from their unfortunate fate; no one can break away from these continuous sufferings; and no one can flee from these bottomless abysses. 2.1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liver Twist was famous for exposing the dark sides of people lived out that time (Lu Jianguo 40). The misfortunes of th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 had a deep connection to the society. The corruption and indifference of the society made their people not get rid of their misfortunes. The harder they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it, the more cost they should pay. In the Victoria capitalist society, there was a big conflict between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lower class. No matter how bad the condition the lower class was in, the upper class didn’t do anything helpful to make it better. The hard life made the poor choose an unlawful way or unmoral way to survive, while in some degree, this provided another means to those oppressors who could never satisfy their own desires. On the other side, the corruption of the upper class made the poor’s life hard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lower class reflected the terrible condition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was the society that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t.

外国法制史 论文 原创 本科生 2000字作业

在近代人权观念发展较早的欧盟各国,死刑更是被全部废止。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作为与西欧各国在文化上同宗同源的美国,却一直保留并不断适用死刑,这使得美国与中国一起成为其他西方各国抨击的对象。然而,与我国相比较而言,美国死刑执行人数却少得多,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可以说,这都源于美国对死刑所采取的审慎的态度与多种限制措施。 死刑是否存在 1991年派尼诉田纳西(Payne V.Tennesee)一案检察官首次获准使用证明“被告人的死亡对社会而言是重大损失”证据,并因此使得向法庭提交“被害人影响声明(victim-impact statement)”成为可能。---反映了报应与威慑的考虑 死刑执行 Furman v. Georgia 案中,被告以判处死刑的方法系武断和反复无常从而违反美国宪法为由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法院在审理之后, 于1972 年7 月29 日发表一段简短的法庭意见(percuriam) :“在几起案件中所适用之法律与判处死刑之方式构成残酷与不寻常之刑罚,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八条和第14 条,原判死刑部分作废,发回重审”。Furman 案围绕死刑是否属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八条禁止“残酷与不寻常之刑罚”而展开。案在几个方面改变了美国死刑制度的面貌:首先,作为Furman 案的直接后果,死刑案件的审理被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定罪阶段和量刑阶段,这就使得被告能够在定罪阶段无罪辩护的努力失败后再于量刑阶段寻求宽赦,而在此之前死刑案件之被告很难在寻求宽赦的同时还进行无罪辩护;其次,Furman 案使得死刑罪名仅限于包含有谋杀的犯罪,而之前对诸如抢劫、入室盗窃和强奸等犯罪判处死刑都是合宪的;最后, Furman 案使得美国死刑实际执行数量大为降低,如在19 世纪30 年代执行了1667 起死刑,而在90 年代仅执行了467 起死刑 死刑审判 摩根诉伊利诺伊州案(morgan v. illinois)中,如果陪审员不能或者不愿意考虑辩方在量刑阶段出示的减轻证据,那么他应该被适用有因回避。 格雷诉密西西比州(gray V. mississippi)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即使是错误地排除了一个陪审员,也要自动驳回,理由是,一旦审判法官不可原谅地排除了一个合格的陪审员从而缩小了合格陪审员的范围,既违反了宪法。 尤科特诉布朗案(utteckt v. brown)对那些陪审员适用有因回避,那些不适用,予以重申,主审法官肯尼迪称,评判陪审员行为和品格的初审法官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各种表现。四项原则:被告有权拥有一个公正的陪审团,不是通过一个经由有因回避选出的支持死刑的陪审团各州需要确保陪审团有能力根据该州的死刑法适用死刑一个陪审员会实质性妨碍死刑适用的可以被适用有因回避保证各州的利益同时不能侵犯被告人的权利 巴特森诉肯塔基州案(Batson v kentucky)允许被告人通过证明在审判中无因回避是针对特定的种族族裔或性别适用。 1976 年, 美国最高法院在Woodson v. North Carolina 等案中判定:“尽管在宪法第八修正案通过时,所有的州都对某些罪名规定了强制性的死刑条款,但是陪审团和立法者都对此条款的严厉性持否定态度,并以自由裁量替代了强制性死刑规定;

东财12秋《论文写作指导》在线作业(随机)题库

东财12秋《论文写作指导》在线作业(随机)题库 东财《论文写作指导》在线作业一(随机) 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 1. 以下哪一项可作为本科生调查报告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A. 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 B. 对中国国有企业绩效的调查 C.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出路——来自×企业的调查报告 D. 我国保险业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得分:4 2. ()是论文的主体,是分析问题、论证观点的主要部分,是最能显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部分,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 A. 结论 B. 本论 C. 引论 D. 文献综述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得分:4 3. 研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相关社会经济问题时,我们选择辽宁省阜新市、德国鲁尔区等城市或者地区进行研究遵循了搜集和使用参考资料的()原则。 A. 新颖性 B. 典型性 C. 学术性 D. 权威性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得分:4 4. 写作计划中要尽可能详尽些的主体部分是()。 A. 研究目的和具体要求的说明 B. 选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阐释 C. 写作步骤的安排 D. 其他情况说明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得分:4

5. 下列关于选题来源的论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 对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研究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B. 在所学课程中选题要避免过多的简单描述 C. 冷门领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问题,因此有助于增进论文的创新性 D. 冷门领域可借鉴的观点和文献相对较少,因此不应在这些领域中选题 正确答案:D 满分:4 分得分:4 6. 间接引用的含义:()。 A. 对他人的观点或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练 B. 直接使用作者的原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C. 应包括文章中所引用的每一篇资料 D. 将他人作品的精华部分作为自己的主要部分 正确答案:A 满分:4 分得分:4 7. ()是一篇论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一篇论文的主题。 A. 论点 B. 核心思想 C. 结论 D. 创新之处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得分:4 8. 案例设计型毕业论文的含义:()。 A. 是对某些领域(如: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特定管理情境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和介绍,是管理情境的真实再现 B. 是指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经济管理问题的论文 C. 包括案例正文和案例分析两部分 D. 是反映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经验,以介绍先进的典型经验为主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得分:4 9. 调查报告的含义:()。 A. 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 知识,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相关者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