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历史研究

刘赵喆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此为分水岭,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逐渐从威尔逊时期的脱离世界,远离战争的闭关理想主义外交理念走向以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为理念的现实主义外交。本文将从美国的外交文化历史由来、二战后美国的外交联盟建立历程,以及当代的美国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博弈几个方面探讨美国的大国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关键词:二战后美国联盟外交外交博弈

一、美国外交文化的由来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殖民民族发展的历史。美利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是英国清教主义、理想主义和新大陆移民拓植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美洲本土的封闭拉丁文化和玛雅文明,也与英伦贵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性外交有所差异。它以基督教文明为其道德价值基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其核心,因其独有的历史而兼具多元、兼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特性。而实际上美国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因此,美国的外交现实主义也拥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权观”。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正式提出了“人权外交”政策。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特征。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敌对国家使用武力或者经济制裁,美国也依然是在“维护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下行事。

美国人权思想直接继承了英国清教和辉格党传统,深受西欧自由文化思潮影响,尤其是启蒙运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宗教专制和旧有的信仰发起了挑战,这时所形成的人权思想对美国人权政策的形成产生直接的痕迹,因为这一时期人权思想家的理论直接被美国人用以制定美国的人权政策。例如荷兰启蒙学者格劳修斯的“人道主义干预学说”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的进步因素,就帮助美国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权政策,在近现代世界中发挥过先进作用。

然而真正促使美国政府产生了将美国的人权、民主和自由等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的主流思想因素却是“美国文化优越论”。美国人(包括统治者和人民)认为美利坚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例如殖民的时代马萨诸塞州的约翰温思罗普就曾要求其人民“意识到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自建国至今200多年以来,美国正是在这种文化优越论和上帝使命感的号召下,打着输出民主的旗号进行对外扩张。

二、二战后美国的外交联盟的建立历程

所谓联盟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构筑一种军事同盟或者集体防御性组织的外交手段。广义的联盟还包括只基于一定的政治承诺或安全保障而成为军事合作伙伴的非正式的,临时的“准联盟”。

美国在二战后,通过以北约为典型代表的联盟外交的推行,建造起坚固的新帝国主义性质的联盟体系堡垒,在冷战期间,为扼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扩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扼制作用。纵观整个美利坚联盟建立历程,美国始终处于主动的扩张性盟主地位,这也增加了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筹码,使得美国敢于挑战联合国的权威,成为全球霸主。

当然,美国的外交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美利坚联盟的建立历程中,也不断遭遇了华沙条约国,俄罗斯,中国,以及新兴的“金砖五国”的挑战。因此,美国将会不断扩大联盟体系的成员国范围以及经济政治整体实力,增加联盟的功能使之更加体系化,公平化,合理化,使联盟内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同心协力,保证时刻在关键性外交问题上,各成员国能够对外声音一致。

(一)美国与亚太国家联盟外交的建立历程

二战后,尤其是新千年以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和最具潜质的地区,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也逐年上升,成为美国全球战略转移的外交战略重心。为了遏制以前苏联和当今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亚太蔓延,美国积极的构筑远东防线,使之成为北约成立以后,美利坚联盟新的利益交合点。与在欧洲进行的单边防务联盟有所不同,美国在亚太地区采用了更为复杂体系化的多边防务联盟外交政策。

(1)美日韩军事同盟的建立

美国与日本军事同盟的建立由来已久。在二战结束的50年代,处于东亚美苏利益交锋最前沿的日本,面临着北方强大的苏联军事集团的威胁,同时自身作为战败国又有非军事化的义务,迫切需要美国的军事化保护。只有美国驻军,日本的国内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才有保障,日本的经济才有复苏的可能。因此,日美在二战以后签署了一系列条约,逐渐建立起稳固的军事同盟。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违背“波茨坦公告”,签订了《美利坚合众国和日本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即著名的“美日安保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1、美国享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的权利,有在日本领土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2、未经美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这两条约文标志着美国在日本拥有着片面最惠国的权利。1952年2月28日,美日又签订了条文更为详细的《美日行政协定》,美国又拥有了在日本的治外法权。这两个条约在1952年的同时生效标志着日美战略军事同盟的正式确立。时至今日,虽然苏联在1991年已不复存在,美日同盟依然在太平洋西部的第一岛链地区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与军事全球化部署上抑制着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奥巴马才出于美国在东北亚的国家利益考虑,默许安倍政府尝试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和解禁“集体自卫权”,给予拥有核武器制造潜质的日本更多的政治和军事权利。

不同于二战后的两级格局给予日本的机遇,韩国则因为特殊的地理因素和1950年6月的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备受美国的关注。美国清楚的知道朝鲜半岛是抑制东北亚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砝码之一,美国只有在朝鲜半岛上有立足点,就能和日本,东南亚形成坚固的三角防御体系,有效的抗衡中苏在亚太的力量,将太平洋掌握在自己手中。美韩于1953年8月8日在韩国汉城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标志美韩同盟的正式成立。同样,条约给予了美国在韩国境内部署海陆空军的权利,同时还附加了一条重要的内容:“缔约的任何一方认为一方的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的威胁时,进行共同磋商,并将单独或联合地以自助和互助的办法,保持并发展适当方法以制止武装进攻。”这也标

志着美韩军事同盟的体系基本成型。

(2)东南亚集体防务集团的建立

在日本和韩国建立两座坚固的桥头堡之后,美国开始策划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新的军事同盟形成三叉戟之势。在历时七年的越法战争中,美法先后登场,默契联手也无法挽回伤亡惨重的败局。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策划在东南亚建立军事联盟的非战争手段来实现对印度支那的集体干涉。在1954年9月,经过美国的全面斡旋,美、英、法、澳、新、巴、菲、泰八国外长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著名的《马尼拉条约》。条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将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区域内使用武装进攻的手段对任何缔约国或对各缔约国今后可能经一致协约制定的任何国家或领土进行的侵略。美国来特地指明这种进攻特指“共产主义国家的侵略”,将矛头直指苏联和中国。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标准着美国成功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盟,来抑制中苏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美国与欧洲国家联盟外交的建立历程

在两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成为全球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先进的工业机器为欧洲打造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并且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整个欧洲被战争洗刷,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整个第二产业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开始构筑美欧联盟,并且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以防止德国法西斯的复辟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渗透。

1948年,英、法、比、荷。卢五国签订军事同盟性质的《布鲁塞尔条约》使日后欧盟与北约的形成有了前提条件。

经过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多方谈判,各国确立了在《布鲁塞尔条约》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的决心。在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挪、丹、卢等十二国外长在华府签订了沿袭至今的《北大西洋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在于集体防御思想,即任何缔约国家与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成员国必须给予包括军事方面的帮助。北大西洋联盟(北约)的形成,是美国将“门罗主义”运用到和平时期的欧洲的时代产物,至今仍被认为是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略性军事性质的体系化同盟的典范。

(三)美国与中东国家联盟外交的建立历程

二战后,原本是英国殖民地的中东地区随着英国的衰弱出现权力的真空。实力强大的美国对中东的石油资源垂涎已久,于是刻不容缓的着手促进建立在中东地区有利于自身的军事联盟集团。1955年,土耳其与伊拉克在美国的支持下签署了《巴格达条约》,条约规定了有关共同进行安全防御的规定,同时呼吁阿盟成员国积极加入该条约,以扩大影响力。同年,伊朗和巴基斯坦在西方巨大的压力下加入该条约。该条约使得亚欧联系起来,将北约的势力与美国东南亚联盟的力量有机结合,与美以军事同盟一起,构筑起美国在中东的两座桥头堡。从此以后,美国可以放手在中东地区建立众多的军事基地以补给战争资源,输出石油工业资本,为美国日后成功的发动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奠定了牢固的军事基础。

三、当代的美俄关系与外交博弈

二战后的美苏两级冷战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土崩瓦解。虽然世界

格局呈现出美国绝对的“一超多强”的局势,但是这样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了苏联核武库和大部分领土的俄罗斯,在普金开放型改革之后,经济一改叶利钦时期的颓势,一跃成为“金砖五国集团”之一,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增长点之一。普金适时的提出重返东北亚与太平洋的战略,使俄罗斯逐渐展露手腕,在西北太平洋拥有军事存在。

而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4%,全球贸易额的44%,世界人口的40%,拥有27亿消费者。本地区庞大的新兴经济体不仅通过二十国集团等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而且也在国际贸易、金融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亚太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时给美国和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美国也提出相应的重返亚太战略。美国需要加大对亚太的投入,发挥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作用。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终结和美军减少在阿富汗的行动,美国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亚太地区。奥巴马政府相信,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一从确保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到应对北朝鲜的挑衅和扩散活动,再到促进平衡与包容的经济增长,也都呼唤美国的领导。

对于俄罗斯而言,首先,亚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上升,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正在向这里转移。普金认为,包括中国、印度等邻国的潜力,带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其外部因素还包括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合作难于开展等等。

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认为与敌国的博弈核心在于安全博弈,亦即敌我双方围绕安全利益冲突点展开激烈的竞争。决策者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往往会确立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本国的实力尤其与决策者能够调动的资源息息相关。这种观点鲜明的体现在美俄的大国外交博弈之中。

美国加紧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极力拉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扶植独联体地区的“古阿姆民主与合作联盟”与俄领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相抗衡,在独联体一些国家和俄罗斯国内策动“颜色革命”,试图对俄搞外部战略包围和内部制造政治混乱。

从这些攻势可以看出来美国对于压制俄罗斯并使其完全丧失与美国争夺世

界领导地位的企图,以及俄罗斯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实际状态。

当然,奉行强硬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普金不会束手待毙。今天的俄罗斯已敢于对美国大幅度调整政策,从原来的步步退让到现在的敢于抗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断壮大的结果。多年来,鉴于实力所限,俄罗斯实际上一直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追随美国的路线,随着近年来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必须改变俄美两国的“交涉规则”和不对等关系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俄罗斯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

但是,俄美双方同样也在寻求和作,包括经济领域和核武器领域;俄美极力寻找和扩大双方利益共同点,通过合作维持双边关系的非零和博弈的动态平衡。美俄两国外交战略不仅复杂,而且互相影响,达到一种默契和谐。

四、总结

二战后,美国在外交上跟随时代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多次战略性决策与博弈。回顾二战后美国的外交史,我们可以感悟到大国之间外交手段的智慧与谋略的魅力。展望未来,通过美国对西欧、中东、亚太地区的对外战略的调整,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已经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应该

及早做好准备,制定与之相应的对外战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阿拉伯科学的兴衰——中国社科院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哈里发马门(813~830在位)给翻译家的报酬是与译出的书本同样重量的黄金。 其次与宗教传播、发展和宗教生活的需要有关。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应五次朝向麦加礼拜,规定到麦加的朝觐。这都需要确定麦加的方位。伊斯兰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12个月,每月29或30天)。它的9月(莱麦丹)为斋月(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不同季节)。它还需要确定每年斋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也需要观察新月,见月封斋,见月开斋。这很自然地要求朝拜中心的位置,节期不得有误,从而与之有关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获得了发展。 再次,在早年的哈里发宫廷里留用了一批不同宗教信仰的官员、学者和医生。这些人很自然地会在不同场合发生有关信仰问题的辩论。为在神学辩论中取胜和居优势,需要辩论的工具———哲学和逻辑。翻译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就成为受到哈里发鼓励的事。 最后,应该说阿拉伯世界科学的兴盛、发展,与商业贸易、航海业的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是大家都知道的。商业贸易需要计算,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促使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_人权外交_的历史演变_从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Theory Resea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杨帆(1983-),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从 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杨 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一、美国建国初期的“人权外交” 从美国建国初期起,美国外交就呈现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一种毫无掩饰的侵略扩张,而后者则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自我吹嘘,以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侵略扩张的目的,是一种内敛的手段。美国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正是属于后者。 最早产生将人权的理念推向国际化的应属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他在建国初期就曾说过:“整个世界迟早会从我们所主张的人权问题上获得好处。”同时他还认为美国将通过纯洁和完善的范例和成为不幸者与受压迫者的避难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这里就包含着他所认为的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白人人种的优越性,同时也暗含着美国是世界“民主”、“自由”、“人权”的维护者。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后来被称为“门罗宣言”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指出:“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也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从这里可以看出,“门罗宣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人权的概念,但却以美洲国家“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同时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其本质是要将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是美国大陆扩张、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体现,也是其推行地区霸权的一次尝试。 二、威尔逊政府时期的“人权外交” 美国建国初期几届政府对人权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都是简单化的,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和体系。正式 将人权概念推向国际化的,则是被视为美国人权外交思想 奠基人的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之所以能够提出所谓的“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究其根本原因是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家战略地位的考量出发的。威尔逊时代的美国,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步入世界政治舞台。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还难以和欧洲列强一争高下。于是,威尔逊就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提出“理想主义”人权外交来与欧洲的强权政治竞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以和平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利用美国的地缘优势,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当两个交战国阵营彼此厮杀了两年多后,美国又于1917年4月宣布参战。威尔逊在宣战书上宣称美国将“为民主而战”,但实际上目的是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争夺世界霸权。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它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基石,也是对“理想主义”议事日程最全面的概括和威尔逊主义的终极体现。但是“十四点计划”根本意图是要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殖民地,以此来建立美国领导的国际世界新秩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用和平词句掩盖起来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扩张纲领,充分暴露了威尔逊“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虚伪性。 威尔逊正是在这种“民主、自由、道义、人权”的口号掩饰下,把美国的对外扩张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作为第一位将人权概念引入外交领域的美国政治家,其“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思维方式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决策都构成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一些外交政策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理想主 摘要: 所谓“人权外交”,确切地说是指某些西方国家把人权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外交领域当中,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外交政策往往以捍卫人权为幌子,达到干涉和侵略别国的目的。1977年卡特政府开始在全世界奉行“人权外 交”政策,揭开了美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但是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在美国的外交传统中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本文将着重从美国“人权外交”的发展轨迹入手来讨论其演变历程及实质。 关键词: 美国;“人权外交”;威尔逊主义;卡特主义中图分类号:D 5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6-0056-02 56

抽象艺术等待历史的沉淀

抽象艺术:等待历史的沉淀 杨韵 2012-12-16 14:21:41 来源:当代艺术 虽然“抽象”作为一个外来词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但实际上抽象是宇宙的自然本质,人们早已对此有所感知,即便在中国也是如此,只是一直没有找到一种确切的表达方式将它转化成更为直观的形式。正如某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并不仿造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觉方式,抽象艺术不过是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能更亲近“抽象”本身的途径。 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开始,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而抽象画和现代艺术一起发展并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人们终得以通过架上绘画这种实体表现形式将那种一直无法捕捉的介质反映出来,开始有了“抽象艺术”、“抽象绘画”这样的界定概念。“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把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带向了抽象,把自然世界抽象成圆柱、圆锥与球体三种最基本的形状,促成后来立体派的诞生;还有蒙德里安在立体派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富于鲜明个性的几何抽象艺术…… 总之,从世界上第一幅抽象画诞生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当然这只是整个艺术史中的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但“抽象”本身就如同某种存在却又无法捕捉的介质,伴随着宇宙的诞生就已存在。比如那些相似却又难以描述的自然景观、生物的形状或者斑纹……其中好像存在着某些规则,但看上去却显得混乱无章。事实上那些可以感知而无法准确描述的生命痕迹正是在暗示世界本身就是抽象的,我们置身其中,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种暗示于我们有何用,直至抽象艺术的出现,那些飘忽不定时隐时现的抽象事物终得以变得清晰了一些,当然仍不乏诗意和神秘感。

抽象艺术的兴起 从1890年到1917年,欧洲艺术绘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这段时期架上绘画出现了危机。人们对写实主义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已经形成了审美习惯。但艺术家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一种打破常规,打破以物质作为中心的表现手段、传统评价标准,并模糊艺术门类划分的重重壁垒,这种正在新生的观念是要将艺术变得更贴近人的思想和灵魂,还原一切无法界定的精神世界,而许多艺术家都有着拒绝物质主义的共鸣想来做这样一件极具变革性质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艺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立体派代表毕加索、冷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以及深受康定斯基影响的波洛克等等,他们都希望将艺术从污秽之物中解救出来。 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的一幅名为“即兴”的抽象绘画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幅纯粹抽象的作品。这幅作品和之前的抽象作品相比显然又攀升了一个高度或者说越来越大胆,具象的痕迹已经基本消失,这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呈现的只是些重叠色点。20世纪初,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成形。当时视觉艺术的发展,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表现手法从具象、变形,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抽象;艺术主体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识,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对音乐意味的探索。康定斯基的绘画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和创新的。他先后发表了《论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点、线、面》等专著,他提出了一系列抽象主义的绘画概念,比如“内在需要”、“综合艺术”、“内在声音”、“隐性结构”等等,他还用心理学的原理将抽象绘画中重要的几个元素:色彩、形式、结构拿出来做细微的分析,如此专注的研究增强了他艺术理论的系统和科学性,他的努力与付出最终建立起了新的艺术观念,深深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美国发展史专题复习

美国发展史专题复习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2.任务: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目的) 3.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4.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 5.重要文献:177 6. 7.4.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胜利标志:1781年,约克镇之战,英军向美军投降。 8.结束标志: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合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9.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0.影响:使美国赢得了独立,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国内影响) 并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国际影响) 11.1787年宪法:它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并实行三权分立。 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12.华盛顿贡献:领导独立战争;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统一货币;建立税制等。 13.评价华盛顿:由于华盛顿为美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初创作出了卓越贡献,所以被誉为“美国国父”。 它不但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14.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华盛顿的杰出领导; 大陆军的英勇奋战;国际援助等。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障碍) 2.南北矛盾:是指北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之间的矛盾。 3.南北矛盾三个方面:奴隶制的存废(南北矛盾焦点)、关税问题、劳动力问题。 4.任务:废除黑奴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目的) 5.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他主张废除黑奴制度)。 6.开始:1861年,南方叛乱武装挑起战争。 7.初期:因南方蓄谋已久,故北方节节失利。 8.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其作用是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且使战争开始有利于北方。 9.结束:1865年,北方军队攻克南方叛军老巢里士满。 10.性质: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1.意义: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也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法)创造了条件。 12.林肯贡献: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以及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 13.评价林肯:他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适应了历史潮流,所以他也是 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代表,其行为目的是维护 资产阶级利益的。 14.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障碍?) 答:因为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而19世纪的美国内战,废除了黑奴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又为美国 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最大的内部障碍。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开始——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新政。 2.目的——为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目的)。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在哪里) 4.措施——首先整顿银行(使银行恢复信用);调整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创建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5.作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也得到巩固,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评价) 四、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美国 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美国紧随之后进行,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世界上第一艘汽船,使人类进入“汽轮时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从美、德开始。美国莱特兄弟最先发明飞机; 美国爱迪生(“发明大王”)最先发明电灯;使人类摆脱了“黑夜的煎熬”。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于美国。 1945年美国原子弹; 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2年美国氢弹; 1969年美国载人飞船登月着陆;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1914—1918年1939—1945年) 1.一战中的美国:保持中立,大发战争横财。 2.一战后的美国:积极参与战后分赃,推行强权政治,建立华盛顿体系。 3.二战中的美国:先是中立和观望态度,后因法西斯国家的猖狂激怒了美国,接着加入二战行列, 并积极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为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二战后的美国: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接着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 最终形成“两极格局”,从而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六、二战后的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2.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3.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防止共产主义渗透。)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以达到控制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5.影响:使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七、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动态 1. 发展动态: 五六十年代:高速发展→七十年代:缓慢危机→八九十年代:复苏繁荣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观美国发展史有感

观美国发展史有感 在观看过《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以后,我对美国的发展史特别记忆犹新。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是《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开场白。却也很好的将美国的崛起概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大国的崛起要有独立的主权,要有人才,要有法律,还有创新与名族精神。 “五月花”号的到达无疑改变了美洲大陆上这片神奇国度的命运,从此美国有了不一样的景象。太多的苛捐杂税让殖民地人命不堪忍受,最终决定反抗,真正的转变之路开始了,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签署了《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签署无疑开启了美国独立的新篇章。从此美国又向崛起迈进了一大步,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希望。从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就爆发了。在华盛顿的领导之下,经过八年的战争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无疑美国是一个有着各方面人才的国度,它拥有四个非常了不起的总统,分别是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克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及带给美国稳定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些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的独立解放、稳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现在的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但是第一任黑人总统的诞生似乎又的一次证明了美国以其独特的名族魅力,正在向世人说:世界第一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美国同样拥有出色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欧洲掀起工业革命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日后走进千家万户,开创了一个时代;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塞缪尔·施莱特引进的纺织机拉开了美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序幕。美国还拥有非常出色的作家,塔贝尔对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的 美国同样拥有开创世纪先河的法律,联邦宪法制定者不惜笔墨,对立法权的组织、分配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大书特书,甚至将在后来其他国家宪法制度中的似乎属于议会内部议事规则的规范,也不厌其烦加以精心构筑费城制宪者对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程序的设计,真正是精雕细刻,用心良苦。表现在宪法文本上,与其说它用词简约,毋宁说它

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

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 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篇【1】: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American cul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经营)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Its core is individualism:self first,personal need first,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sm has its pros and cons,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篇【2】:美国文化主题英语作文The understanding of

美国的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传统可上溯至华盛顿 20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海外干涉或进行战争最多的国家,仅在二战以后美国的海外干涉就达到14次,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确非常“好战”。然而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孤立主义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大国之一,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像美国一样渴望远离世界。 美国立国之初,国父华盛顿便确立了孤立主义原则。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己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提出下述基本原则: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孤立主义从未消失 美国立国之后的上百年间,除了对法国大革命表示支持之外,几乎没有对任何国外大事有过明确表态和站队。有学者认为,孤立主义宣告打破的标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而另一种观念认为,直到二战中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都一直没有改变过孤立主义立场。毫无疑问的是,直到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 情愫依然浓烈,例如国会拒绝为越战拨款,迫使美军放弃越南战争,以及在“黑鹰坠落”被媒体大事渲染后撤军索马里,都被认为和新孤立主义的适时抬头有关。 美国并不总是“胸怀世界” 共和党议员帕特·布坎南自称是“新孤立主义者”,他要求美国政府终止对外援助,还主张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减少或制止外来移民等。持类似观点的还包括在美国极有影响的众议员荣保罗,他不仅反对美国参与任何海外战争,甚至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不再缴纳会费,也不再承担任何维和任务。 他们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境况,而美国如此强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美国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不要以为这只是极端人士的呓语,以上两位都曾经被共和党作为总统提名候选人,荣保罗还以自由党候选人身份参加过总统选举。 动武的理由也包括“道义” 与孤立主义相对应的是“国际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身,美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实现“仁慈的霸权”或“王道”,这种思维便是我们常说的“以国际警察自居”。 虽然美国海外干涉或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所进行的许多干涉和战争都是打着道义的旗帜进行的,例如: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声称“这将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罗斯福带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直接动因是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但最根本的是要反对法西斯轴心国对世界的统治;杜鲁门总统当政时,美国出兵朝鲜,试图防止在冷战中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落入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在约翰逊政府之下,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战争的目的是要“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防止东南亚地区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在北约的框架下参与了科索沃战争,战争的理由是阻止前南斯拉夫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 霸权主义的“主动安全” 而共和党外交的道义色彩则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他们的动武理由也有更强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最近进行的战争中有三次是共和党政府发动的: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理由是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维护中东的秩序与和平;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理由是打击和消灭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美】亨利·雷马克 【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与跨国界相比,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宣称在日益发展。开始时采用的是与“新批评”的“文学-艺术”优先论相宜的跨艺术研究方法,进而发展到人文学科别的领域,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史学,后来,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又离题到社会科学领域1[1]。跨学科、跨国界和近来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寻找、分析和概括彼此的差异、姻亲关系和相互交混。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是指人类活动、经验以及所反应出来的好奇的不同类型和模式在理论上的划分。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首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