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刘果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泛滥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夏志清称赞它为1“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顺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回望,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依然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怪而不诞的生命力。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如何从一个单纯要强的年轻姑娘演变成带着黄金枷锁舞蹈的女疯子,客观地剖析曹七巧灵魂蜕变的过程,以及黄金枷锁对人类灵魂的腐蚀与束缚。本文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三个方面来深入剖析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悲剧的种子

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公共租界的公馆中,饱受末世的腐败和阴冷气息的浸染,让人觉得压抑窒息。在这遍布着陷阱与冷漠的世俗世界中,人性被剥落和扭曲,女性生存的悲剧形态与悲凉意味显得尤为突出。张爱玲以其冷静而理性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她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构造也来源于其对母亲的一种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致使张爱玲对人性,对爱的否定,成为她塑造曹七巧这一形象的心理感情基础,于是这才有了显示了旧中国女性最惨烈的人格破碎的典型形象——曹七巧。

《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生活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

社会处于转折时期。每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在其产生之时自然具有其产生、存在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旦被统治阶级作为驯化和束缚人民的工具后,就必将走向僵化和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统治需要,一步步按照自身的意愿去修补它、完善它,而结局越完善、越充分, 就越远离人性和人情, 当其阻碍社会发展时就越难以打破它、扫除它。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是,封建制度在当时虽然已经解体,但封建思想文化、道德和礼教对人们的荼毒仍然根深蒂固。女性的独立意识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觉醒,对于男性的依赖使其备受压迫而不自知。未嫁之前,年轻的七巧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手腕,上街买菜去。”如果不嫁入姜家,她的未来有多种可能。“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和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就七巧个人而言,她或许更愿意选择后者,但她无法选择命运。而把她推入姜家这个罪恶深渊的正是她的哥哥曹大年。在旧社会体制中“长兄如父”,七巧根本没有反抗的权利,被卖进姜家,嫁给了有软骨病的二少爷。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让出身低微的七巧在姜家没有丝毫的人格尊严。从一而终的封建家庭文化抹杀了七巧纯良的天性,使其心理严重失衡,造成了她性格及心理的变态。七巧最终演变成了封建文化的帮凶,扼杀了自己子女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七巧其实是把自己祭奠给了一个象征男权中心文化的社会,这充分显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及生命的强烈摧残。

从表面上看,曹七巧的悲剧是由她不幸的门第婚姻造成的,是金钱物质的诱惑使她走上了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的路。但是从社会现实看,却是黄金枷锁和封建枷锁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背负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包袱,面对朝不保夕的动荡时局, 一边是饥寒交迫, 一边是

了这黄金的枷锁! 尽管身后有肉店伙计朝禄的打情骂俏, 但曹七巧首先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 然后才是憧憬幸福温情的女人。她不可能摆脱掉封建意识的桎梏和社会现实的压迫,与最起码的温饱相比, 人的尊严和权力在求取存活中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与浓厚的礼教气息迫使着每个凡俗之人都带着黄金的枷锁, 都带着心灵的枷锁。

二、悲剧的性格

曹七巧粗暴、凶悍、乖戾、尖刻、疯狂。但是,这悲凉的疯狂背后又夹杂着令人心生悲悯的可怜之处, 如若不是那样, 这一人物形象就不会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首先,曹七巧的出身使她理所当然成为一个个性粗暴、言语粗俗、内心自卑的女人。曹七巧出生低下,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养,是麻油铺一个卖麻油的姑娘。姜家的下人都懂得“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她是“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

其次,曹七巧对金钱、地位的追求,使她的人格一步步扭曲、异化。七巧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也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在曹七巧的性格中,其实还潜藏着这种人性的危险欲望。很多人认为,曹七巧的最初嫁入姜家完全是由于她哥哥的利益熏心,将七巧逼入龙潭虎穴的,但是事实并不完全是如此。曹七巧的哥哥尽管在这桩婚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曹七巧本身的性格和欲望才是关键原因。曹七巧能干泼辣,做事雷厉风行,另外曹七巧又是一个心气极高,不愿受人摆布的姑娘。所以她必然是有着极为强烈的主见。而哥哥曹大年,在原著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比较无用的人。如果仅凭曹大年的独断专行,是不能将她强迫嫁给一个姜家二少爷的。曹七巧是一个市民阶层的小店主的女儿,必然也是沾有小市民的种种习气,面对现实生活,她知道金钱对于她和家人的重要性。对于金钱,她也是有着占有的欲望的。因此,不能说曹

格对此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她因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将自己推进万丈深渊的。

对于金钱的欲望导致了她命运悲剧的开始,在此后的一生中,七巧无时无刻不被这欲望的枷锁所困扰,她在姜家所有的忍耐,就是为了等待金钱分到她手中的那一刻,因此她尽管极其厌恶,却依旧必须小心地保护好她姜家二太太的身份。如果曹七巧只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姨太太,她也不至于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欲望也不会压抑得这样厉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红杏出墙,甚至逃离这个人间地狱。可是曹七巧的命运不是这样,出于实际情况——二少爷残疾不可能再娶正头太太, 姜家老太太才决定将其“聘为正头奶奶”, 教她“死心塌地的服侍二少爷”。因为本质只是个“姨奶奶”,再加之丈夫的无能, 使得原本身份低贱,没有丰厚的经济支撑的七巧, 在姜家更得不到“正头奶奶”应有的地位, 处处被人瞧不起, 就连伺候她的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 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这就使她对所有的人都心怀戒备, 偏激多疑, 无致使自己陷入了自卑、多疑、抑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这使她对于金钱的继承产生了期望也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她深深地体会到金钱是除家势、权力、能力外最能代表一个人地位的东西。而她也只能靠掌握金钱来抬高、稳固自己的地位, 来掌控他人的命运。小说在写到分家的时候,写道:“今天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她这种对金钱的执著,养成了她多疑、理智、敏感的个性,也使她变得更加粗暴、凶悍、专横、刻薄、乖戾。

再次,曹七巧是具有真性情的。她的疯狂怪诞也正是源于这个真性情。而曹七巧性格中的真实偏偏都是与空虚相对的: 她对季泽的一片真情,给了她无尽的痛楚。“多少回了, 为了要按捺她自己, 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然而, 季泽却是一味荒唐, 天天往外

淡淡的,没有表情,让人猜不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傅雷先生曾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说:2 “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外来苦难。”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多少是对扭曲人类灵魂的金钱欲和情欲的魔障的控诉。她的疯狂是一种对内心不甘的发泄和报复, 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麻痹。她“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七巧的不幸主要缘于她的性格,她独特的个性贴近现实,引起那一整个时代的共鸣:多少人饱受着金钱欲与情欲的折磨而成为扼杀他人的帮凶!即使历史的车轮转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 这样的故事也在延续上演。正如小说结尾所说: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三、悲剧的心理

《金锁记》的成功之处是对主人公曹七巧变态心理的刻画。在《金锁记》中,从故事发展的脉络和始终我们可以看到七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身对感情的需求。说到情感,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同情,信任等,但在这些温情里也夹杂着带有否定性的妒忌,厌恶,仇视,和排斥等。错配的婚姻是其情感悲剧的源头,曹七巧本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她健康快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本应配个与她同等地位的男人,但是,命运却让她嫁给了姜公馆病痨的二少爷,成为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少奶奶。从此,她脱离了贫穷,却跳入了火坑。姜家的那个深宅大院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幽深黑洞,人一进去就被吞噬。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丈夫,是一个生着骨痨病的男人,终日躺在床上,“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残废的丈夫,压抑的环境,除了孤单和苦闷之外,什么都不能给她。她的烦闷与哀怨,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理解和分担。这场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地位上的婚

姻注定了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再加上小说中的七巧在姜家地位低下,处处遭人排挤和厌恶,每天过着争夺利益,钩心斗角的日子,一步一步迫使同她偏离正常的轨道,以至于不断破坏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她的破坏恰恰是强烈地凸现出其内心对同情,关心这类情感的渴盼。曹七巧作为姜家的二少奶奶, 在姜家这个有限闭塞的狭小空间里, 姜家三少爷姜季泽是她爱情欲望的寄托,使她对姜季泽怀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向往。美国心理学家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3“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人类最原始、最基本、最强烈、最底层的需要。尽管封建礼法的力量严防死守,但到底敌不过人类的本能欲望。”性需要是人的动物性本能,人的许多的精神现象的原因都归结于性。曹七巧作为一个普通女人 ,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不堪忍受。“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七巧守着一个残废的丈夫,渴望快乐,却得不到,只能苦苦煎熬。所以,她喜欢上了季泽,甚至是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当她向主动向姜季泽示爱遭到拒绝,再到十年之后,姜家分家,姜季泽回来勾引她,企图骗取她的钱财,七巧内心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无疑被再次无情摧毁。在对姜季泽的这段感情中,七巧自始至终是处于憧憬希冀和失望幻灭的矛盾心理之中,“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她明知道要想得到他就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现在的她做不到,面对冷酷的现实,为了安身立命,保住自己财产的安全,她不得不与姜季泽彻底决裂。当酸梅汤溅湿他长衫的那一刻,她心如死灰,那些年的感情就像被埋进了坟墓,再也没有了。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却也是向

往这幸福的,可残忍的现实却无法满足她,一次又一次地将她逼向死角。

其次,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由于自己长期的性压抑,致使她产生了对儿子的畸形之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故事,发明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又被称作“恋母情结”。根据佛洛伊德的论述,如果母亲唯一的精神依托是儿子,在某种程度上她会把儿子幻化成丈夫的角色这种心理称为“恋子情结”,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变体形式。在《金锁记》中,长白对七巧来说,不单是儿子,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男人。丈夫的病态,季泽的绝情,这些年来,她脆薄的生命里只剩下这一个男人了。为了把儿子留在身边,她匆匆给儿子娶了亲,但儿子的婚姻对曹七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她自己不幸福,因此也开始嫉妒并干涉儿子的幸福,她愤怒嫉恨儿子和媳妇的亲热,因此恶言侮辱媳妇,使得亲家母颜面扫地,媳妇怅然神伤,内心屈辱。除此之外,她还叫儿子整夜帮她烧烟,让年轻的媳妇独守空房。在七巧变态人性的摧残下,长白完全丧失一个男人该有的阳刚之气,变得怪诞,冷漠,残忍,最终儿媳芝寿被七巧折磨至死,而后扶正的绢姑娘不到一年就吞生鸦片自杀了。所有这些悲剧的祸根就是心理变态有着恋子情结的七巧。

除了“恋子”毁灭了儿子的幸福以外,她还嫉恨自己的女儿,扼杀女儿的婚姻。这是为什么呢?七巧在小说中是这样回答的:“那还有个为什么? 男人的心,说声变, 就变了,我就只这一个女儿,可不能糊里糊涂断送了她的终身, 我自己是吃过媒人的苦的。七巧没有过美满婚姻 ,也不相信儿女会有。曹七巧对女儿长安的控制和虐待首先就表现在,女儿十三四的时候就给她裹脚,控制女儿的身体发育来满足自己的扭曲的控制欲和统治欲,除此之外,还让女儿也去亲历自己曾遭受过的困苦来求得心灵的快慰。长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也有人来

是那有财有势的 ,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她母亲出身既低,又有个不贤惠的名声……一年一年耽搁了下来”。当看到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满的爱情之后,七巧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她这样羞辱女儿:“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 ? 趁早别自骗自了! 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 !”对于长安, 七巧除了辱骂之外, 还造谣诬蔑, 以舆论制服长安, 使她主动提出退婚。在请童世舫吃饭的时候,一番别有用心的话彻底断送了女儿的幸福。

母爱在张爱玲的笔下被扭曲异化,那么的不和谐,不阳光,又是那么的千疮百孔。作为母亲的七巧让我们慨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她再嫁,而她的老公瘫痪在床,跟死了差不多,作为一个女人,七巧各个方面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在她的内心积淀的那份委屈和耻辱,孤独的寂寞感和缺失的安全感,以及那份想忘却忘不了的季泽的情义无时无刻不如同鬼影一般折磨着她。于是,就演绎出了《金锁记》里的那份恐怖的母爱,渗透着冷如骨髓的凛冽寒意,满布潮湿阴冷。这份畸形沉重的母爱寄托了七巧一生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愿望——一份完整的婚姻,只因她受的伤害太大以至于使自己精神和心理扭曲。她在自己神经质的理性中越走越远, 把自己变成悲剧人物, 也让别人也成为她悲剧人生下的祭品。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面对残酷冰冷的现实 ,七巧并非一味承受忍让,她也选择了“抗争”,但是结果却并非我们所期望那样幸福美满,最终还是酿成了这极端的悲剧。抵抗一个时代的压迫和残害 ,那个黑暗的社会,彻底毁掉了曹七巧的一生。曹七巧在不满的现实面前,徒劳倔强地反抗。这也是整部作品都有一种悲凉色彩的主要原因。

对于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曹七巧是平凡人物中的异类,她不是彻底的反抗者,也不是完全的屈服者,但她一样被无可奈何的卷入了命运和时代的洪流中,无法左右环境,更无从把握自己只能顺着悲剧式的命运而沉沦,

身心灵的一种痛苦体验的过滤,也更是那一整个时代的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哀歌。

余斌先生在《张爱玲传》中曾经说到4“每个人都有情欲,悲剧的因素不仅存在于外界的威胁,更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悲剧不是人们可能会遇到的偶然,而是人人必将面临的必然。情欲与生命相始终,悲剧因此无休止,不断袭来,一步一步将引入更加悲惨的境地”。曹七巧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嫁到名门望族, 被黄金的枷锁磨灭掉了人性, 成为封建家族的牺牲品, 她那被欲望腐蚀的人性, 达到了恐怖的程度。张爱玲认为人性是盲目而罪恶的, 生活即是痛苦, 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带着生命无可更改的残缺, 带着历史痕迹, 性格缺陷,和命运的不公。旧社会女性的悲剧, 人生的悲剧在曹七巧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七巧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环境孕育栽培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堕落成为了自己欲望的奴仆。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不得不佩服张爱玲深刻洞察时代、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特定历史时段人性的能力。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中这样写张爱玲:5“她在情感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 ,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因为有了张爱玲 ,我们才有认识到曹七巧这一悲剧形象的魅力所在

曹七巧人物评析-

命运的囚笼 ——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命运是一个囚笼,它锁住了你的一切,你的诞生,你的死亡;你的遭遇,你的作为;你的思维,你的情感;你的挣扎,你的改变......准确来说,命运主宰着你的一切。 张爱玲在其名著《金锁记》中塑造的曹七巧,就是一个被命运捉弄而扭曲了人性的悲剧形象。 曹七巧出生在一个麻油店的社会底层人家,命运的安排,使她阴差阳错的嫁到了没落封建贵族姜家,做了姜家的二奶奶,有了一个贵族的身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她以为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抬起头来做人,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他错了,命运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丈夫姜二爷不仅是个废人,在封建贵族姜家没有太高的地位,而且曹七巧自己身份本身就低微,所以连姜家的丫鬟都看不起她,在背后议论她。小说中,曹七巧只有通过刻薄的语言来反抗旁人对他的歧视,比如说她在兄嫂面前诉苦时说“一家人都往我头上踩”“不欺负我们欺负谁”......嫁入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上升到一个没有地位的贵族夫人,在姜家她不仅要妻顶夫职撑起家庭的一片天,又要压抑女人基本的性爱欲望。这种欲望到后来变得更加疯狂并扭曲了她的心性。 曹七巧的感情得不到渲泄,她的情欲得不到正常发泄,内心在煎熬,她只有压抑。然而长期压抑的情欲使她渴望得到感情的欲望愈发增长,与此同时,姜家三少爷姜季泽出现在她面前,她去勾引姜季泽,坐在姜季泽的椅子角上,把手贴在姜季泽的腿上,但是姜季泽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是,在家里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并没有与曹七巧进一步发展。 分家以后,曹七巧获得了一大笔遗产,这个时候姜季泽主动找到了她,想要与她叙旧,利用她从而得到钱财。这个时候的曹七巧面临金钱欲望和情欲的抉择,最后她用金钱把自己的情欲压制在了心中。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变态。 命运的捉弄,曹七巧用金钱锁住了自己也锁住了别人,逃不出命运的囚笼

浅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特征

浅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特征 辛峰 内容摘要: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笔下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和“金钱至上”极端病态思想,她的出身很卑微但生性争强好胜,生活的现实和情感的压抑,使她心理严重的扭曲和变态,围绕着对金钱的贪欲和占有,她逐渐丧失了正常的人性。小说通过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刻画了出一个被黄金腐蚀了灵魂的悲剧女性形象。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个受害者。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又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她施害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骨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变态狂”,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对金钱的追逐、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并最终沦落为金钱的牺牲品,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直至人性的彻底泯灭。 关键词:金钱权利人性泯灭悲哀 《金锁记》是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曹七巧是这部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作者以金钱至上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曹七巧一生的命运。七巧是乡村小镇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年轻时生得风流泼辣,对未来也有美好的憧憬,但为了金钱被兄嫂卖给了一个封建遗老家庭,给这个封建家庭的从小疯瘫在床的二儿子当了媳妇,从此她便成了这个家庭的牺牲品。在别人的歧视、金钱的光圈和没有爱情的长期性压抑的驱使下,无意识地使自己的人格逐渐扭曲变形,变得没有人格,没有尊严,最后在反常的报复中走上了毁灭自己和亲生儿女的悲惨道路。曹七巧追求的金钱,成为她的一切。金钱主宰了她的命运,金钱扼杀了她的人性。为了金钱,她无情地亵渎一切神圣的事物;为了金钱,她恶毒地嘲弄一切美好的感情,她甚至扼杀了自己的情欲,牺牲了一生的幸福;为了金钱,她实施封建家长的淫威,亲手葬送了一对儿女的理想和婚姻。在曹七巧的身上,人性的虚伪、利欲的熏心、扭曲的心理、变态的人格以及旧式妇女对男人的依赖等体现的一应俱全。

曹七巧人物分析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张爱玲经典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从一个美丽泼辣而充满生命力的姑娘转变为一个人性扭曲,尖酸刻薄﹑阴险疯狂的变态。曹七巧在姜公馆众人的冷嘲热讽和对爱情的绝望之后成为一个金钱的奴隶,同时在金钱的枷锁下破坏了她儿子和女儿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她人性的变异呢?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欲的压抑人性变异金钱的奴隶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曹七巧从单纯可爱﹑泼辣美丽的女孩慢慢转变为一个阴险﹑粗俗的少妇的故事。小户出身的七巧被迫嫁入姜公馆,门户的差异让她在姜公馆饱受了冷嘲热讽和不公平的对待,就连丫头也对她嗤之以鼻。最终曹七巧转变为一个金钱的奴隶,在金钱的枷锁下度过她苍凉的一生,她使用计谋破坏了女儿的美好婚姻,媳妇亦被她折磨致死。 一 曹七巧的人性变异是个慢慢转化的过程,那么导致她人性变异的原因有哪些呢?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 ?首先导致七巧悲剧命运的是她的娘家哥哥曹年华,曹年华为了钱将七巧嫁入姜公馆做了“二少奶奶”。曹七巧家是开麻油店的,那时的七巧是个泼辣美丽的姑娘,追求她的有肉店小伙,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也喜欢她,这样一个“麻油西施”跟所有年轻的姑娘一样希望嫁给一个爱她的小伙,度过幸福的一生。但在那万恶的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的,尤其是在婚姻这件事上。曹年华的包办婚姻把一个年轻美丽而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推向那吃人的姜公馆中,并且她的丈夫还是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再加上那个封建家族给她带来的种种创伤,结局亦可想而知…… ?封建伦理森严的姜公馆是导致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无形杀手。七巧是个让人憎恨而又同情的女性,她被当作商品交易一样嫁入姜家,对她来说一切都变了。在姜家,由于封建阶级等级制度,连丫鬟都嘲笑她,“家里是开麻油店的。龙生龙,凤生凤,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她也配!”所以七巧就等同于一个高级丫鬟,不仅连金钱的边子都沾不上还遭受着上上下下不同人的嘲讽。对于一个原本烂漫泼辣的少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创伤了,自尊﹑爱情﹑金钱都没有,甚至连别人最基本的关心呵护也没有了,生命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任何一个人在那灰色环境中都是会受不了而窒息的。这种婚姻使她的性格扭曲。也因为她在姜家生活中的人缘环境是如此的不如意,曹七巧便就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性格。凡事,凡人她都看不顺眼,都要出一番尖酸刻薄的言语。因而形成了尖酸刻薄的性格。婚后,生理与肉欲得不到满足,她的心理变得更加"畸形"。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变得更加尖酸,刻薄.没有人关怀的她孤独,寂寞,只得靠鸦片来"消遣". 七巧和家中其它人说话,是到处讨好却到处讨嫌。她常挖苦别人,以言语上的挑衅获得暂时的满足。她嫉恨三少奶奶兰仙,就故意当兰仙的面 ,对季泽说”总算你一个月没出去胡闹,真亏新娘子留住了你,旁人跪下来求你也留你不住”等话,来刺激三少奶奶。她又挑唆老太太早点将云泽嫁出去,还造出一些谣言,气的云泽躲到后房里大放悲声。从这些可以看出曹七巧的人性已经在慢慢变异。 内在因素: 性欲的压抑和身心的煎熬促使七巧变得乖戾,嫉妒,阴险。七巧的丈夫一落地就是个残废,患的是软骨病骨痨,成天瘫卧在床,坐起来还没三岁的孩子高,这样的丈夫,用七巧的话来说“:还能拿他当个人看?”那没有生命的肉身,使她联想到肉店里“腻滞的死去的肉”。这样的丈夫,这样的婚姻,如此没有性没有爱情的生活想想都

心锁:以精神分析法解读《金锁记》

心锁:以精神分析法解读《金锁记》 口高方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塑造了一个被压抑到变态的经典人物形象)本文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曹七巧进行解读,探寻作品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动因,透视作品的深层意义)关键词精神分析金锁记曹七巧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6-0144-02 《金锁记》以一轮明月开篇,又以一轮明月结尾,用凄凉的月色笼罩了一个凄凉的故事张爱玲在既嘈杂又幽静的小弄堂里,将日光投向小人物的内心ill_界,于琐碎繁杂的日常 生活中揭露人性的弱点张爱玲将所有的凄凉与哀伤都淡化到只剩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然而,这种彻骨的悲伤与绝望比激烈的刺激更加让人难以寸}}解,深沉的压抑与阴暗像一把心锁,深深地锁住了剧中,人也锁住了张爱玲自己 《金锁记》中深沉的阴郁感以及曹七巧对金钱变态式的占有欲都有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意识由三个层而构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归为无意识层而,人们往往只能发觉自己表露在外的意识部分,却忽视了小经意间无意识部分的流露;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反映恰恰是最重要的意识活动,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他认为人也由三个层而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犹如沉入海底的庞大广阔的冰山,主要由生殖的和生存的元素构成,本我层而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是人最本能的动物性追求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人性和刹_会性的显现,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既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又有本能的欲望和追求,是在一者的夫缝中追求平衡超我是人的表层,如同冰山浮出海而的那一小部分,是人神性的体现本我的欲望长期受到压制,就会产生变态的心理反应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个被压抑到变态的人物出身麻油店的她,在最美好的青春午华时被势利的兄嫂卖到大户人家,服侍一个长午瘫痪在床的丈夫,她父母双亡,又在市井间成长,既没有受到过严格的礼法教育,也缺乏女r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性格自私暴躁、说话尖酸刻薄嫁到姜家之后,而对“没有生命体”的丈夫,她的幽怨愈加深重,她既自廿堕落,也自知“这屋r里的人都瞧小起自己”;她得不到疼爱、得不到尊重,没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欲求长期得不到宣泄和满足,“本我”饱受压抑之后就产生了病态的报复心理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七巧的言行举庄将她的病态心理刻画地入术三分 一、对情欲的追求 “七巧掀着帘f出来了.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就走了过来”一句“身不由己”将七巧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而似乎平静如水,内心早已波涛汹涌;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温存使她将日光转向三少爷季泽,试图从季泽那里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情欲“七巧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r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试着”一字表现出七巧既渴望又怯懦的矛后心理,她渴望健康男性的爱,她的‘本我”要求她努力接近季泽、得到季泽的怜爱,然而在森严的大家族里她又小敢明显地跨越伦理:她的“自我”在伦理制度的约束下要求她谨小慎微,只能小心翼翼地搭着椅r的一角”,七巧小是把手“放”在而是“贴”在“他的腿上”,“贴”字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她压抑已久的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住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七巧在“自我”和“本我”的漩涡中挣扎着,越是挣扎越是深陷,然而无论她怎样试图接近季泽、试图得到男性的垂怜,也只是自己的幻想,因为“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小掉,踢 也踢小开,成天在而前,是个累赘”

浅析曹七巧的个人形象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个人形象 摘要:曹七巧是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金锁记》描 写了出身低微的曹七巧为了金钱而嫁入豪门,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了情欲、锁住了一生,并用这枷锁劈杀了自己的至亲骨肉,上演了一幕凄惨荒凉而又近乎恐怖的悲剧。七巧的悲剧有其外在的因素,如封建宗法制度、封建家族罪恶等等,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七巧的心底有一个魔鬼,它就是对金钱与情性的欲望。金钱欲与情性欲的矛盾斗争紧紧纠缠着她,使她始终摆脱不了。本文通过探讨曹七巧这个人物身上的真实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来阐释张爱玲创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展示小说所独特的现实主义色彩及作者所要体现的一个女人极致、细微的变态心理。 关键词:金锁记现实主义真实性女性压制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曹七巧,一个出身麻油店的平凡女子,在别无选择,顺从兄长攀附权贵的心态下以及旁人羡艳她“一朝麻雀变凤凰”的目光中嫁入豪门,服侍一个身患软骨症,终身无法坐起的男人--她的丈夫。 在一个富贵华丽而腐败的家族,七巧卑微的出身与鄙俗的言谈是无法得到认同的,她是上至婆婆下至佣人奴婢所蔑视与茶余饭后谈笑消遣的对象,在她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快乐与光明,只有终年不断的,那蒙蒙的,阻绝一切视线的烟雾--吸食鸦片,是她苦闷人生的最佳解脱。 她也恋爱过,对象是人品猥琐到连七巧自身都瞧不起的季泽--她的小叔。因为寂寞,又或者因为她的情欲无法在残废的丈夫身上获得满足;不论原因为何,这场恋情,都是不为道德两字所允许,极度压抑内心,她的脾气变得更为暴躁,言语变得更为琐碎,她对季泽那如火如荼的欲望也只剩下怨怼的余灰。不过她还是能捉住什么,她被卖了一生,她要换来一些真实存在的东西--金钱。她辛苦地等待,小心的经营,但到最后分家的时候,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她的一对子女--长白与长安,成为她极端与疯狂下的牺牲品;长白不迟疑地堕落了,并任由七巧折磨死自己的妻妾--芝寿与绢姑娘。 而长安,她挣扎过,想借由婚姻走入另一个家庭,重新定位自己,但最后她放弃了挣扎,终于,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三十年来,七巧戴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所有的人都恨她,回首前尘,她想着,如果当日,嫁入寻常百姓家…… 一、真实的女人 从小说的一开始通过丫环风萧与小双的对话。我们便了解到这是一个已经没落的家庭。动乱的社会中一个大家族是很难在繁华下去的。姜家人生活的背景是乱世。书中提到“那两年正忙着换朝代,姜公馆避兵到上海来”i。这就注定了小说本身的基调就是一部乱世的悲剧。因此,从人物经历的论述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整个社会的变迁。这其中所体现的现实性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首先我们来看曹七巧,她无疑是《金锁记》最“光辉”的一个。也是张爱玲所有作品孙红刻画的入木三分的经典人物之一,体现出了明显的病态心理特征。甚至有人说她是封建宗族制度下被压榨的最为变态的女人。她的身上体现了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分析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分析 夏志清在评价《金锁记》时说:“七巧是特殊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2]曹七巧生来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悲剧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曹七巧性格演变的过程 麻油房时期:十八九岁的的曹七巧,家境贫寒但却健康美丽,充满青春活力:“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她泼辣能干,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她喜欢的人,生儿育女,只要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也是有幸福可言的。命运却让她嫁给了姜公馆病痨的二少爷。 嫁入姜家以后:七巧成了名门望族的少奶奶,从此脱离了贫寒,却跳入了苦海。在姜家那个深宅大院,终日守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她开始变了,原来健康快乐的少女变成了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的少妇,她吸上了鸦片,她学会了叫苦连天,动不动就把无用的丈夫拉出来喊冤;她学会了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她变得阴险庸俗,喜爱说长道短、无事生非。为了讨好婆婆,更是为了把小姑子早早嫁出去,她跑到老太太跟前,怂恿她写信给彭家,叫他们早早地把云泽娶过去。当兰仙抱怨躲避战乱到上海的姜家房子太挤时,她忙不迭地挖苦取笑,连她娘家嫂子也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自立门户后:七巧已到中年,她用青春和爱情换来了来之不易的财产。在姜家忍气吞声生活了十几年,她深知这些财产的重要——丈夫和老太太的死,不能使她在姜家的地位提升多少,但是,钱却能使她脱离姜家,使她从一个任人欺压的奴隶变成欺压别人的主子。因此,在七巧看来,钱比什么都重要。不论是她的情人、侄子或者是孩子,只要对她的财产构成威胁,或者认为构成威胁,她都决不能原谅。作为姜家为数不多的健康男人,姜季泽是七巧心仪的人。分家后,经济上不太宽裕的姜季泽来找七巧,一番甜言蜜语,使情感沙漠中艰难独行的七巧顿感意乱情迷……“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掷过去。骂道:“你要我卖了田去买你的房子你要我卖田钱一经你的手,还有得说么”当曹七巧的侄子春熹上城找事,耽搁在她家,并无意之中抱了长安一下时,她便大发雷霆,破口大骂,怒冲冲地赶走了自己的亲娘侄,并且警示自己女儿:“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除了对金钱疯狂的占有,曹七巧还近乎疯狂地占有着自己的儿女。长白对七巧来说,不单是儿子,更重要的是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留不住———他娶了亲。”她对他的控制和占有的权利似乎就要转移到另一个女人手中,因此她对儿媳的嫉妒达到了顶点。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她别有用心地挑拨小夫妻的关系,变着法儿哄儿子吃烟,为儿子纳妾,在他一再的折磨下芝寿和绢儿先后死去,她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对儿子的完全控制。曹七巧对女儿的控制可谓是用尽心机。为了把女儿拴住,长安十三四岁的时候七巧开始为她裹脚;为了跟姜家的大房、三房较劲,七巧将长安送到女中读书。但不久,她就借口丢失小件物品而大吵大闹,最终迫使长安“自动”退学。她这样做,除了因为舍不得用自己争取来的钱财供女儿读书,更重要的是,长安外出读书虽不是有意要脱离母亲,可是在她看来,自己还是被这个“替身”抛弃了,这是七巧不能容忍的。长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有人来替她做媒,身边这个“替身”又要飞了,七巧绝对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她寻找各种理由来延沓女儿的婚事,又设法让女儿吸上大烟,最后不动声色地扼杀掉了她来之不易的爱情。在她步步紧逼下,长安的“逃脱”意志被彻底斩断了,曹七巧实现了对女儿的完全控制。

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 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 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层阶级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走过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堡垒,跌入了万丈的人生深渊,开始过着压抑人性,压抑情欲的暗无天日的地狱般生活。最终造成了心理畸形。 〈一〉她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处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所有女子一样,曹七巧也有过温情而美丽的青春,也曾有过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如果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虽然粗鲁、泼辣,但她充满了青春、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活力四射!但进了姜公馆做了二奶奶之后,便走进了这座黑暗的牢房,便成了一只笼中好看的金丝鸟!在这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换来的二奶奶的尊严,已是荡然无存。再加上封建礼教和性欲的压制,这一切使她从“人”异化为“非人”,连母性也最终失落; 〈二〉当美丽青春不在,爱情的憧憬也已破灭后,畸形的婚姻又使她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化的动因,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成的“奴隶”与“怪胎”。她对金钱有强烈占有欲,为了攫取财富,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

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儿媳,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同时,用黄金的枷锁也“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在牺牲了青春,爱情以至人生后,发现这枷锁是越来越重,越来越紧。她的灵魂被挤压的变了形,成了一座废墟,她的生命也由此归于沉寂。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 〈三畸形的婚姻是造成曹七巧人物心理扭曲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这场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生活。可怕的封建家长,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女性悲哀。曹七巧的婚姻生活揭示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滚滚红尘中的人世沧桑,芸芸众生中的人情世态。她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唯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到头来是输得一塌糊涂。 这也为我们现代女性敲响了警钟,对于婚姻不要只是一味地看重物质,没有精神生活,依旧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不用说是幸福。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把婚姻作为生命中的唯一,我们依旧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精彩!那种想靠婚姻来改变命运的观念是不现实的,只能说婚姻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寄托。它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抹风景,还有更多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创造!

解读金锁记之曹七巧

解读《金锁记》之曹七巧 【摘要】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个性格变异的女性,从她自己悲剧到整个家庭的悲剧,儿女的不幸都昭示着那个时代的残忍。本文从宗教传统、情感以及人性方面分析曹七巧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及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来源,深刻揭示封建礼教摧残人、戕害人的本质。 【正文】 ·原著简介 曹七巧,一个出身麻油店的平凡女子,在别无选择,顺从兄长攀附权贵的心态下以及旁人羡艳她“一朝麻雀变凤凰”的目光中嫁入豪门,服侍一个身患软骨症,终身无法坐起的男人--她的丈夫。 作为残疾人的妻子,七巧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解读 在张爱玲笔端下的曹七巧,言语刻薄、贪爱金钱、性格乖戾,也许是这个社会毁了她一生的幸福,也许是仇恨这个世界带来的痛苦与不足,也许仅仅是为了将子女的幸福攥在自己的手上、也享受掌握别人命运的快感,终究是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从一个单纯的买油的小姑娘到后来的近似疯狂的嗜血母亲,七巧也是这个社会的牺牲者,她性格的变异有着各种因素。 1.传统的宗法礼制约束着一个女子的一生 在这个社会,一个存在着男尊女卑、门户之见的时代背景,一个女终究是社会的牺牲品。封建社会在爱情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爱情之外的一些因素作为男婚女嫁的条件,比如社会地位,权利、金钱等等,而七巧的婚姻恰恰就是这种非常态的婚姻。一个小小商贩的女儿嫁给豪门,对于七巧,这种门第之别就像深深地枷锁,牢牢地将她的一生都拴住了。在婚姻生活上,她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然而在家族中,她的地位有无法被认同,她应该如何在以男性视角为视角的社会界定自己?那个社会有着“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的思想,一个一切都以夫为大的世界,女子的想法、女子的要求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作为一个女性,首先是一个纯洁的女儿,再是一个忠诚的妻子、孝敬的儿媳,最终会是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这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那个时代的女人,感情得不到宣泄,人权得不到承认,她就是一个父权文化下的畸形产物。 在“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的日子里,她也有着小女孩的生活,偶尔对着街上行人眉来眼去,或者穿着“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走在街上。终究是封建黑暗家庭的压迫,无爱的婚姻,得不到满足的情欲,横流的物欲,使曹七巧从一个质朴良善的少女变成深闺中心理扭曲甚至变态的恶毒妇人。

解不开的黄金枷——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成因

解不开的黄金枷——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成 因 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描写了旧中国一个遗老之家——姜公馆中二奶奶曹七巧这个被不幸的婚姻和金钱毁灭的女人,最后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曹七巧作为 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之一,其命运的悲剧一度是众多评论家的焦点。本文主 要从她的出身、婚姻以及她变态的情欲和物欲等方面来分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曹七巧;悲剧;封建制度;命运 引言: 《金锁记》是张爱玲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本是乡下麻 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一个没落贵族并身患软骨病的姜家二少爷,这 桩身份地位不对等的婚姻最终导致她人性扭曲最后被金钱毁灭,也毁灭了他人的 悲剧故事。透过文学作品来看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成因,这是复杂并且引人深思的。 一、旧社会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根源) 《金锁记》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是困居在封建伦理思想枷锁中的传统女性,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她们看似生活在金漆的屋子里,而古板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男 尊女卑思想给这间“富丽”的屋子上了一把沉重的“金锁”。 曹七巧出生社会底层,社会底层的人往往都有攀权富贵的向往,曹七巧的 兄嫂也是如此。曹七巧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看护长大,而曹七巧的兄嫂贪图钱财,一句“长兄若父”就无情的被兄嫂卖进姜公馆嫁给残疾无用的姜二少爷。曹七 巧的命运由不得自己做主,她的婚姻就成了兄嫂发财的途径。在这个连亲情都可 以买卖的小家庭里,曹七巧的心开始出现裂缝,她不再信任亲情。 在“存天理,灭人性”的封建宗法社会中,曹七巧作为女性是不可能掌握自 己命运的。家成了造就她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将她一步一步推向毁灭的深渊。 这一切都是曹七巧不能选择的命运——出生在封建社会下的底层,这样的出生环 境已经为日后悲剧的命运埋下一颗种子。 二、畸形的婚姻 因兄嫂的贪图钱财,曹七巧嫁给了身患软骨病的姜家二少爷,她眼中的丈 夫是堆躺在床上无生命的肉体,泛着死气,如她所说:“还能拿他当个人看?”她 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正常的人与一个残废的结合本身就注定是一场悲剧,曹七 巧与姜二爷的婚姻是导致曹七巧悲剧人生的又一成因。这看似无限风光实则畸形 的婚姻并没有让七巧感受到因婚姻带来的快乐,反而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深渊,她 不能享受正常夫妻的生活,也不能感受到普通人婚姻带来的满足感。 三、姜公馆压抑的环境 七巧这样一个身份低下的乡下女子要想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姜家安身立命,像其他嫁入姜家的女子一样取得合理的地位,无异于痴人说梦。生在麻油店 的七巧自由活泼、喜欢八卦、言辞粗俗、人性健康,嫁入姜家后,丫头小双私下 一句“她也配!”道出了七巧在姜家的地位……仆人都看不起,她就像生活在暗无天 日的铁笼里一样:压抑、昏暗、无趣、与妯娌间的勾心斗角便充斥着她的生活。 冰冷的姜公馆充斥的满是腐败、人情冷漠的气息,七巧在姜公馆受尽白眼和无视……这桩畸形的婚姻让七巧陷入了姜家这一个无尽的深渊,这一切都是她人性扭曲的催化剂。

《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陈茜 内容摘要:曹七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过的经典人物之一,她人性的恶,人格的分裂,归其原因是因为在宗法制社会环境与欲望本能的双重牵制下造成的,七巧曾经正常的金钱欲、性欲、情欲等各种正常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报复性发泄。张爱玲一步步描绘了曹七巧人格分裂、人性变态的过程,她的评判态度是客观公正的——环境欲望改变人性。 关键词:曹七巧欲望本能人格分裂 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也是女性文学写作的经典之作。主人公曹七巧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唯一的“英雄”人物,可见作者张爱玲对笔下的曹七巧花费了不少心思,精心书写了曹七巧由一个单纯的花季少女一步步地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毒妇恶魔。 一.为金钱:悲剧的开始 曹七巧出生在开麻油店的市侩商户人家,虽然上不了大的台面,但是也衣食无忧、快乐单纯。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她的愿望也不高——找一个喜欢她的人,生儿育女,时间久了,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她也就知足了。 然而,父母早世,她的哥嫂贪图荣华富贵,想攀高枝儿,将她嫁给了上海大富人家的姜公馆。因为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自然不愿意,姜老太太没奈何,只得降低了门第,做媒的给找了曹家,原本是做姨奶奶,正太太虚位以待——门当户对的小姐,后来姜老太太为了让七巧死心塌地地服侍二少爷,聘了来做了正头奶奶,由妾扶正。可见凭曹七巧的资质在姜家实质只够妾的份儿。这样的门户和地位,在大富的姜公馆里连丫头都是瞧不起的! 在这个大家族中,因为没有一丝温暖和关怀,她偷偷地抽上了大烟,来麻痹自己以缓解心中苦痛。但是作为青春激情的女人,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生理本能的需求。尤其是生理本能欲望的满足对她来说是隔靴搔痒,于是七巧只有把情爱寄托在她唯一能接触到的男人——姜家三少爷姜季泽身上。她竭力想抓住季泽,哪怕只是精神上慰藉也好啊。但是早报定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害怕一旦沾上就成了累赘,这样曹七巧唯一的寄托也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连连向姜季泽发出的求爱信号,都被他故意漠视,还一本正经地化解掉。这个曹七巧唯一能接触的男人也拒绝了她,最后她只有也只能守着那无生命的肉体让青春和欲望一起枯萎,埋没,扭曲。 原本怨恨的心里,在这种“求而不得”之后扭曲了——靠得住的就只有能分得的家产了,她要拼命守住她用身体和青春换来的财产。终于,丈夫死了,婆婆也去世了,姜家几房分了家。她分到了属于自己一房的家产,至此曹七巧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得以确立。 她成为家长之后,她要发泄心中的不满,一一向周遭讨要回来命运曾经对她的不公。当一个人的正常本能(性欲)得不到满足,并且这种冲动不加以节制的话,就可能失控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可怕力量,失望以致绝望的曹七巧“疯了”,渐渐变得多疑、刻薄、专横、冷酷。二.为情欲:对儿女的绞杀 1943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张爱玲也接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体现的弗洛伊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书写人的本能欲望。弗洛伊德把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的心理动力。本能来自人的身体内部刺激,活动目的是通过某种满足渲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带来的紧张、痛苦。变态心理即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所引起的一种非常规的满足。张爱玲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分析灌注到她的人物曹七巧身上,用她如椽的慧笔注解了曹七巧因为本能欲望的不满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在欲望上,从她对儿子夫妻生活的恶毒嘲笑和对女儿婚事的粗暴干涉,可以看出被情欲困厄

曹七巧得悲剧命运及根源

曹七巧悲剧命运及根源探微 内容摘要:《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 的“奴隶”与“怪胎”。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礼教、金钱→情欲压抑、安全需要→奴隶、怪胎 约翰.柰斯比特在《女性大趋势》中指出:“女性需要三样东西:自尊、经济能力和生育自由。”①是啊,翻开中国血泪斑斑的近代史,中国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只能用性价值来补偿,而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只是男人们的玩偶,男人们的附属品,是摆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那神台上的血淋淋的祭品!张爱玲,这位在四十年代大上海红极一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以两性变态关系、婚姻畸形为独特的视角,以男女感情细微处揭示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写尽了滚滚红尘中的人世沧桑,芸芸众生中的人情世态。曹七巧,是堪称张爱玲力作的《金锁记》中所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作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的殉葬品,其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金锁记》是一篇写女人的小说。在写女人的小说中从未见过有谁能像张爱玲这样将一个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战栗的程度。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头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欲缺失的补偿。这种变态情欲流的恐怖与怜悯是小说震撼力的源;而多种意象的构建,使人物的动作、心理、暗示、感觉、道具、色彩融为一体,文字间有一种张力与通感。②按照弗洛依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上海传奇”《金锁记》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原欲的一部传奇,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一般来讲都与女性和与金钱有关,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惟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用自己的青春去赌明天,到头来是输得一塌糊涂,不仅输掉了青春,输掉了爱情,还输掉了人格,输掉了幸福与亲情。只能在生命的角斗场中带走一点金钱,其余的什么也没有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摘要: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戴着黄金的枷锁伤人害己,疯狂、变态的曹七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分析曹七巧从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粗鲁却自由开心的小业主家的女儿,变成一个自私、工于心计、没有朋友、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甚至有些变态的“这一个”女性形象。 关键词: 病态社会女性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中,中篇小说《金锁记》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曾经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部小说集中了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所有特点:苍凉的底色、繁富的技巧、精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戴着黄金的枷锁伤人害己,疯狂、变态的曹七巧形象。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人物。作者从独特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从家庭、爱情方面入手,运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自私、工于心计、没有朋友、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甚至有些变态的“这一个”女性形象。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本来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粗鲁却自由开心的小业主家的女儿,被兄长嫁给门第颇高的有“骨痨”的残废人姜家二少爷。在这个大家庭里,一方面因为门第的悬殊,她饱受轻视,尽管挖空心思地讨好所有人,但仍被排斥在那个贵族阶层外,连丫环也敢在背后嘲笑她,因此感到深切的自卑。另一方面,残废的丈夫又使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而感到非常压抑,尽管偷偷地抽鸦片而且上了瘾,但仍然不能解除心中的痛苦。既不能在这个无情的大家庭中获得一丝温暖,又不能在畸形的夫妻生活中得到情欲的满足的七巧,把爱寄托在她唯一能接触到的正常男人,不务正业的三少爷季泽身上,却在有限的调情中遭到挫败,因为她只是“二嫂”而已。 随着对这个世界的渐渐失望直至绝望,曹七巧慢慢地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多疑刻薄、专横冷酷。她把金钱的砝码移到了生命的中心,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当她终于等到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尽甘来----尽管孤儿寡母受人欺负,却也分得了许多财产时,她已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变得疯狂。她对金钱贪欲的火焰越燃越旺,她不相信任何男人,甚至包括她曾深爱的季泽和自己的亲侄子。“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然而更不幸的是她还为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也断送身边的人的幸福。她把“愤懑变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于是她的儿子、女儿、媳妇便首当其冲。她自己没有得到幸福,于是也不让她的亲人得到幸福。 昔日温情脉脉的曹大姑娘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复仇者。当她带着沉重的黄金枷

仙姑人物形象分析

三仙姑人物形象分析 创作于 1943年 5月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使赵树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业余作者一举成为解放区有代表性的作家。小说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神仙”:三仙姑和二诸葛,其中又以三仙姑形象最为引人瞩目。这个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价值,透过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赵树理对女性的态度,及其落后的男权主义女性价值观。 一、《小二黑结婚》笔下人物的形象 《小二黑结婚》描写了二诸葛、三仙姑两家对儿女婚姻的阻拦及矛盾冲突,塑造了三仙姑和小芹等一批生动真实而又深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小二黑结婚》在反对封建家长制,提倡婚姻自由这场新与旧的革命中,以其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大众化震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在当时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性,使无数青年男女在那场自由婚姻和包办婚姻的革命中取得了胜利。笔者觉得在这篇小说中,故事是围绕着三仙姑和女儿小芹展开的。由于所处社会的不同,因而造成了两人的命运的不同。 三仙姑是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封建买卖婚姻造成了她畸形的性格,但在与儿女的交锋中,最后却促使她有了转变;小芹是个性格活泼、端庄正派的姑娘,面对着压力,她毫不屈服,努力

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是一个新型的农村妇女的代表。下面笔者试着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一、神婆三仙姑装神弄鬼害人害己“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开头作家便以明白如话的语言点出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三仙姑便是这两个神仙中的一个,“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由于婚后生活的不如意,“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在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中,有很多农村妇女形象。赵树理是非常自觉地为农民写作的作家,他对农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但在塑造农村妇女形象时,赵树理却总是过分渲染她们落后、不觉悟的一面,如“三仙姑”、“常有理”、“惹不起”、“吃不饱”、“小腿疼”等等,只是这些农村妇女的绰号就显示了她们的落后。传统的男尊女卑旧思想的积淀,使赵树理在潜意识中对女性存在歧视,从而不能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女性,而表现出一种相当落后的女性观。 二、赵树理笔下落后的女性观集中的体现

浅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浅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与教育 班级 102班 学生姓名王莹 指导教师戴玉竹 佳木斯大学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前言 (1) 一、《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 (2) (一)社会底层时活泼可爱的大女孩形象 (2) (二)嫁入豪门,成为“人上人”的二奶奶形像 (2) (三)可恶的“疯子”母亲形象 (2) 二、曹七巧产生悲剧的原因 (4) (一)原因之一——时代背景 (4) (二)原因之二──家庭压力 (6) (三)原因之三──强烈的黄金占有欲 (6) (四)原因之四──报复中寻求心理平衡 (6) 结论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17)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摘要 谈起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金锁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将《金锁记》评价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小说”○1。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特别的人物形象,充分演示了时代环境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和心理变态以及由此造成的悲剧,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曹七巧是封建时代和畸形婚姻下的牺牲品,给人以悲壮和凄婉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Abstract On talking about the Eileen Zhang’ novel, we come to feel the sense of tragic blea kness. She always tends to describe the love as a hopeless mess which is filled with imperfection and desolation. Golden Lock Not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legendary female writer Eileen Zhang whose novel is a great vogue throughout Shang Hai in the 1940s and it is praised as “the greatest novle in Chinese history” by Mr Zhao Zhiqing in his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The novel has created the special figure Cao Qiqiao successfully and showed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psychological perversion as well as the tragedy caused by the socal environment vividly. As a result, it presents us with the life with flesh and blood. Cao Qiqiao is the victim of the feudal dynasty and abnormal marriage and thus he provides inspiration which is moving and tragic for human beings. Keyword:Eileen Zhang; Golden Lock Notes; Cao Qiqiao; tragic image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探究《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的根源

学号:0809174043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8级中文系 姓 名: 李玲玲 指导老师: 阮学永 2012年4月5日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 摘要: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得不提她的代表作《金锁记》。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着重刻画了曹七巧这一女性人物形象。造成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原因和人物自身原因两方面来阐述。《金锁记》这个凄凉悲惨的故事,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性、对人生意义深层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悲剧原因曹七巧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Cao Qiqiao's tragic fate in the Golden Cangue Abstract:When talking about the legendary female writer Eileen Zhang whose novel is a great vogue throughout Shang Hai in the 1940s , we have to mention her representative work Golden Cangue .In this paper ,Cao Qiqiao, as a female image,was described especially by Eileen Zhang. There kinds of reasons that form the tragic fate of Cao Qiqiao.This paper expound these reasons from the social side and the individual side. And this novel Golden Cangue will bring us the depth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human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 Keywords:Golden Cangue , the reason, The tragic fate of female , Cao Qiqiao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影响仍然强大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又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夏志清教授称赞它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傅雷先生誉之为“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