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

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

2.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3.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6.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问题诱导结合实验探究推进

四、教学用具

1. 教师用具:铁架台、细线、小刀等。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翻页笔等。

2. 学生用具:斜坡、金属圆柱体、木块、橡皮泥、钢尺等。

五、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问题1、2、3及评测练习1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2.目标2——通过问题4、5和“探究”活动2及评测练习2、4、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3.目标3——通过问题6、7和“探究”活动3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4.目标4——通过问题4、5和“探究”活动2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5.目标5——通过问题6、7、8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6.目标6——通过问题8、9及水能、风能的利用的视频及课后延伸作业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

100%.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感知能

师生共同演示。(用小刀代替小球的单摆。)

问题1:小刀会摆回到原来的高度吗?

问题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能吗?

总结明确重力的概念——重力就

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

要受到地球的吸引。

观看实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例回答。

学生体会理解重力的

定义。对于能学生有模糊的认识,学习本节内容前先以一个有趣的实验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和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顺利进入本节。

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

播放视频。(海啸、龙卷风、冰雹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问题3:通过刚才的视频刚才的视频可以看出海啸、龙卷风、冰雹,都具有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形势体现出来的?通过类比购买能力向学生强调能够做功不代表正在做功。探究活动1:以下物体具有能量吗?试着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总结: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问题4: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具有这几种能的例子吗?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生观察,能回答出。

例如:海水将房屋推到。冰雹将广告牌砸

下等。学生体会理解能的定义。通过功了解能的单位。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从而引出三种能。

学生列举具有这几种能的例子,从中体会具有能的原因。

根据刚才的例子,及

利用生活中的实

例将抽象概念用生动的形象表现

出来,直观具体,

觉得物理就在身

边。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本领这一因

素,进而推出能的概念。逐步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探究:弹性势能与哪

总结归纳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总结: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所学知识。

解释刚上课时视频播放的海啸、龙

卷风、冰雹等自然界的能量为什么

具有这么大的能。

观看视频:

了解合理使用机械能,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了解能源危机,做到节能环保,知道开发新能源的迫切。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效率。把知识从课上延续到课下,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思考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

收获?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概括一

下。可以说知识方面的,

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的

或者情感方面的

这里渗透着“由厚

到薄”和“由薄到

厚”的学习方法。

四、评测练习见附件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0-29 0:30:25 1课标要求:⑴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⑶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⑷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选用能源的意识。 2教材分析: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同时通过图8—32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的图示,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性能或本领。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以及能量的单位。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教材先后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第一个实验探究之前安排了一个“加油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能应用“加油站”补充的知识去获得实验探究的结论。在两个实验探究之后,教材还安排了滚摆和单摆两个演示和介绍玩具蹦蹦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信息窗中关于风能与水能利用的介绍,目的是上学生认识风能和水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3课时安排:2课时<4措施与建议:

⑴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前应尽量多举实例(课本因篇幅限制,仅以图示的方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各举一例),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能够对其它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和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接着指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引入能量的单位时,适度介绍功与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里教学尺度把握很重要,不宜深入介绍。
⑵实验探究1和2是本节内容和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科学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得出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⑶实验探究1是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之上完成的。其中第一点“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只与高度有关”要结合学生的感知来认识;第二点要结合功能关系做必要的推论: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表明木块被小球传递给木块的动能越大。经“越长—越多—越大”这一过程的分析,将木块移动的距离与运动到底端时的小球的动能联系起来了。注意:这里的观察对象是木块,研究对象是滑到斜面底端的小球。
在此基础上设计两组实验。第一组是观察同质量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滑下的情况,得到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第二组实验是观察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的情况,得到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综合分析两组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到: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质量有关。
⑷实验探究2是研究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为达到探究的目的,课本中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分四步完成。第一组实验分别让同质量的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撞击放置在沙箱中沙表面上的小方桌,比较小方桌用铁钉做的四条腿下陷的越深,则说明重物撞击小方桌,对小方桌做得功越多,从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 (新版)沪科版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及他们的转化。 一、知识链接: 1、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考虑摩擦和动滑轮自重,实际拉力物重的一半。 2、你能计算出一枝铅笔的铅芯利用效率吗? 二、目标落实目标一:什么是机械效率? 1、阅读课本202页看图10-33回答:比较弹簧测力计两次拉力做功你会发现什么?我的发现: 2、实验证明了什么?我的回答是: 3、什么是总功? 4、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有用功? 【点拨】 使用机械时,会有省力、方便等有利因素,但由于机械本身的自重,以及摩擦等因素,所以要做更多的功。拉力所做的功,物理学叫。在这一总功中包含了拉力在提起重物时,必须克服动滑轮的自重和滑轮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做的功。这部分功,是无用

的,但又不得不做,称为。从总功中减去额外功,就是有用的功,物理学中叫。 5、什么是机械效率?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η=100%,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W总:总功【明确】 在实际计算中,机械效率通常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没有单位;由于W总 W有,所以<1,因此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机器:η大于1或大于100%,那肯定是错误的。目标二:机械效率的计算 【练一练】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拉力F为 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用动滑轮提起物体时,动力F把绳子末端拉起的距离是物体被提起高度的2倍。已知:求:η。解:目标三: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滑轮组提起相应的重物,将三次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比较三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 【小结】 1、同一滑轮组,载重越大,机械效率越,所以滑轮组在满载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课题 2.2合理利用网络 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 时间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能力目标 初步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合 理利用网络。 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规则,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 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 传播网络正能量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框内容内容,总结网络的利与弊。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去其帖吧,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欣赏漫画和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2.教师导入:网络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

络。(板书课题) 二、合理利用网络 展示情景材料一:王小明同学是某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是一个网迷,喜欢打网络游戏,本来成绩优异的他,现在成绩逐渐下降。他认为是互联网害了他。而他的同 学认为,互联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 具和交往平台。 辩论:互联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 弊端大于利呢?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面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提高媒 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理解:提高媒介素养 小调查:同学们有手机吗?你们一般用手机做什么呢? 展示情境材料二:最近,由于受网络的影响,王小明的 困扰越来越多。同学们想一想办法来帮帮他走出困境。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我们 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就会沉溺其中,祸害无穷。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0.6(1)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

课题: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课型:新授 姓名 序号 30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能由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组成; 2、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3、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法、对比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举例法。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 ;) ;(3) 。 3、功率是表示 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 叫功率。 4、功率的公式为 ,国际单位 ,用符号 ;1W= 。常用单位:1kW= W 。 5、功率的公式推导: = = 。 2、课堂研讨 (一)机械能的概念 1.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2.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3.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 例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做功时才具有能量 B.物体具有能量一定在做功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不具有能量 D.能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例2:下列物体具有能吗?试分为三类,说出分类依据。 1、在水平轨道上滚动的钢球 2、被压弯的跳板 3、天花板上的吊灯 4、拉弯的弓 5、上紧的发条 6、被举高的重锤 7、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8、放在课桌上的书本 9、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4.认识三种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例3:空中飞行的小鸟具有什么能?被压缩的弹簧具有什么能? (二)实验探究: 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动能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是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改变(控制)速度? 。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速度相同时,质量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所以说物体 越大, 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例4:判断动能变化情况: ①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 。 ②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 ;停止后,它的动能等于 。 ③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洒水,它的动能 。 例5:比较动能大小 ①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 动能大。②某同学慢跑和快跑时: 动能大。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被举的高度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判断重力势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 ,具有的重力势 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例6:一架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它的(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 3.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弹性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 (2)实例:①弓被拉得越弯,弹性势能就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②钟表里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越大,钟表走得时间越长。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下列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2)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3)地面上被拉弯的弓 (4)天空中向前飞行的飞机 2. 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举得高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 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doc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

遵义专版2017春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0章机械与人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新版沪

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难点】 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湍流的水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在这个过程中水、弹弓是否做了功?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自主阅读课本第209~21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滚摆实验: 上升过程中,动能__减小__,重力势能__增加__。 下降过程中,动能__增加__,重力势能__减小__。 范例:分析下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由C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2)由B到A:动能__减小__,势能__增加__。 (3)由A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 结论:只有动能和势能__相互转化,能量总和不变__。 2.什么叫机械能?单位是什么? 答: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机械能。单位:焦耳。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1)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又如何变化?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 答:远→近,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速度增大。 近→远,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不变。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大__,势能最__小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小__,势能最__大__。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计课题合理利用网络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目标 理性运用网络,并积极传播正能量能力目标辨别网络陷阱,运用网络充实自己。知识目标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重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难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学法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教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网络天使or魔鬼 今天你上网了么? 插入视频:国民上网调查 讲授新课活动一:你上网时主要做什么? 总结:反正就是很少学习 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景象我们应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你知道么?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 互联网如此重要 我们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二:特别关注: 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相关链接: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的、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等。

插如图片:网上学习和网上交往引出观点: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 课堂调查 1:你经常浏览那些信息? 2:你怎样别别信息的好坏? 3:你有没有质疑过网上的信息? 4:你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会有哪些影响? 有没有这种上网经历—“忘我”因为上网而忘记:吃饭写作业运动交流 为什么你会如此忘我的上网? 网络信息太多太精彩了 网络信息是无限的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办?学会信息节食 这时候我知道很多同学内心是抗拒的,观看视频 下一个网瘾少年会会是你么? 插入材料:网瘾又称为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患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浪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想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却做不到,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 正确做法: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更糟糕的是:网络并非净土,充斥着暴力、恐怖、色情、虚假信息 插入视频:你中招了么? 怎么做?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方法与技能: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1:注意信息出处 2:关注官方信息 3: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 4:辨识信息内容

初中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 一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合作探究】 1.动能与势能 (新课引入)亚洲极限运动赛U 型管滑板 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__。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__。 势能分为_____和______。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 探究一: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下滑物体速度大小木块运动的距离远近 1钢球 2钢球 3玻璃球 4钢球 数据分析:分别比较1.2 组3.4 组 结论:1. _____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_________。 2. _____相同时,_____的物体__________。 概念规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____越大,____越大,物体所具有的____就越大。 巩固题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物体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 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 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 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 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 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 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量。 知识巩固 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 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 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 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 品可以随时进行 实验探究,体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 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 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 换 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 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 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 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 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 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 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 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 化情况? 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 的能量转化情况? 利用演示实 验得出结论,利 用视频资料拓展 思维,采用多种 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今 后学习能量守恒 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 理解。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 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 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 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 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 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 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 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 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 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认识。 布置 作业 课后作业书P210:1、2、3、4 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作业提升部分学习。 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人们既不能看的到,又不能摸的到,只能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在引入能量的概念前应该多举例;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有做功能力”这个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引入能关系时,要适度介绍功和能的关系。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观察什么、比较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和势能的相关因素。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评价。 对每一个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进行巩固,提高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能”的概念,它非常的抽象,在多举例说明的同时,更应控制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反应。 本节的物理知识重点是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定性了解,不涉及定量计算,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做功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 2(新版)沪科版 1、知识目标:熟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能结合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简单分析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 3、情感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学导重点及方法由于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这是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及其转化的前提基础,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并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具体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预设 1、如图为高速公路一景,请从动能的角度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2、“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xx年9月29日由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分别于xx

年11月3日、xx年6月18日和xx年6月13日成功实现与“神州八号”、“神州九号” 和“神州号”飞船的交会对接,目前已超出设计寿命,处于超期服役阶段;将来“寿终正寝”时,在指令控制下落向地球,在大气层烧尽或落向海洋。则“天宫一号”在发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3、随着人类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如何节约能源,有效地提高能量利用率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图所示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个小的坡度、这种设计方案轻轨车在进站和出站时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这种设计方案有什么优点?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分钟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进入车站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成这样的方案?它有什么优点?自学指导8分钟 1、通读教材和资料,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记录本上写出答案、思路、拓展,既要用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达,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提出自己还有疑惑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 2、不会的可以求助同伴和老师个辅:成绩、习惯较差的学生和相关学科长问题预设:知识回顾,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定义:所谓能量,是指物体能够做功的本领。能够做的功越多,就表明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能量简称为能。注意:“能够做功”并不等于正在做功。只要该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不论它是在做功,还是没在做

2019春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 (新版)

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知识目标 1.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够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理解机械能守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滚摆、单摆、带弹簧的斜面等。 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陈峰同学的家到学校本是一条在水平面上的直路,爱动脑筋的陈峰做了这样一个设想:要是将从家到学校的路挖成一个“U”字形,如图所示,只要从家骑上自行车后,不用刹车也不用踩车,等车停下来就可以到达学校了。 老师提出疑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考虑一下,陈锋同学的这一设想能够实现吗?阐明你的观点。从学生阐述的观点中,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持有保留态度。进一步的引导点拨,张峰同学的设想到底能不能实现,这节课我们就为同学们揭开此谜。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探究点机械能及其转化 多媒体展示:(1)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荡秋千(如图1),闭上眼睛,那种时高时低的感觉如同在飞……你知道在荡秋千的过程中小孩具有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变化? (2)如图2所示是小刚在玩弹弓的情境,此时小刚用形变的橡皮条将“子弹”弹射出去的过程中,具有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从以上的两个实例中,你能够发现能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课件中两个情境中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出每一个阶段中能量的变化情况和能量变化的规律。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引导总结,利用课件展示答案:

(1)把荡秋千的过程转化为如图3所示的图片,展开分析: A→B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________,其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B→C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________,其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2)橡皮条将子弹射出的过程中,橡皮条具有弹性势能,子弹具有动能。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减小,子弹的动能增大。 (3)在某一阶段能量的变化中,一种能量在减小的同时,另一种能量在增大。 老师进一步的追问,减小的能量消失了?增大的能量是创生出来的?动能和势能它们可以统称为什么能? 学生猜想,进行交流,阐明观点。猜想认为是减小的能量转为了增大的能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得出第一个知识点。 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两个能量转化的两个实例,现在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收获,亲自利用身边的器材来体验一下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根据自己组所做的实验试着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的能量变化和能量的转化情况。 教师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巡回指导。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一般观察一边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阐明自己所选择的实验器材、所操作的实验,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意见不同的其他组再给予补充。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展示课件验证学生叙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展示课件滚摆实验: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多媒体展示单摆实验:让学生根据滚摆实验的描述,再分析单摆实验的现象及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走进生活,教师让学生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观察过哪些现象中存在能量转化的例子?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利用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学生结合生活的经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利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 根据学生叙述的生活中利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同时展示出相应的课件。 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应用: 课件1:城市铁路的车站的设计方案如图4所示,进站的轨道都与站台构成一个缓坡,就是利用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池柳萍 一、教材分析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就是这些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动能、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难点:能的概念;会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法,交流讨论法 4、教学用具:课件、粉笔 5、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自然具有很大的能量,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关于“能”的俗语。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具有能? (二)新课教学 1、功与能的关系 展示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对外做功的图片,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2、机械能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物体具备做功的本领呢? 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学生感受和体验,并运用了分类的科学方法,建立起“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3、实验探究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沪科初中物理八下《10第6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word教案 (1)

合理利用机械能 课题 备课日期年月日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和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机械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2)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动、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动、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 簧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1、动能的定义:P184 2、动能的决定因素:质量、速度 3、势能的定义:P184 4、势能的决定因素:质量、高度、形变大小 5、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⑴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⑵弹性势能和动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机械能转化和守恒定律 ⑷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一、复习导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 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 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 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 能量越大。 二、讲授新课: 第1课时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 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 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 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 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9-36、9-37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 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 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 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 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 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 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 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 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 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 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 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 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 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9-42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 大。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 则 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 能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 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 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 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 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2016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 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展示下列图片) 3.思考:分析上面图片的表现,谈谈为什么会被禁止。 提示:左图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所以被法律禁止。右图是利用网络攻击他人网络,是违法的,所以被法律禁止。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四: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材料展示) 2017年4月12日,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1.思考: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1.材料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2.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师强调: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活动五:网络助力张远坤的愿望(材料展示) 张远坤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库纳巴扎小学支教。当他看到学生们大冬天的还在接自来水管的凉水喝,冬装只是把四件夏装穿在身上时,就想到通过募捐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短短三天时间,爱心人士送来了约70公斤的物资。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出乎张远坤和学校的意料。随后,张远坤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运动场地。希望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将募集到的善款建一个运动场,并购买篮球架、单双杠、球类等体育器材,丰富学校的体育运动。 思考:张远坤的事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张远坤利用网络募捐,解决所在学校学生的困难。他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