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课题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2.知道什么是动能和势能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物体能否做功的判断初步建立起能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

情感态

度价值

通过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教学

重点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

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

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用具

多媒体、斜面、小球、滚摆

板书设计

机械能

1、动能:

2、势能

与速度和质量关重力势能与

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

与物体形变有关。

教学反思

1、关于机械效率的计算,学生普遍没有算出来。原因在于,自己没有计算好要拉动的高度;同时多媒体上演示不清晰,自己应该用板书强调一下的啊

2、课堂上缺乏例题,缺乏实际练习。

3、很多时候问的是无效问题,说话中会留个空让学生填,可是指向性不清,学生无法领会教师意图,于是无法有效配合,教师还干着急,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应该会。。。

改进1、对于这类“问题”,直接有理有据地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2、课前应设计好要问的问题。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第二十章《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功的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功的含义。 2、能运用计算公式对功进行定量计算和大小的比较。 3、理解功率的定义及其定义方法,并能对其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理解在影响动能大小的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方法。 【重点难点】 功的理解和计算,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实验的理解。 【导学指导】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请同学们独立填写以下填空,填写完毕后小组之内互相交流。 二、典型题组练习 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题组一: 1、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丽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等车,小丽对书包做了功 B .起重机吊着钢筋水平匀速移动一段距离,起重机对钢筋做了功 C .被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了功 D .小刚从地上捡起篮球的过程中,小刚对篮球做了功 2.如图所示的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3、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 100 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 150 N 的箱子,4 s 内前进了 6 m ,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____J ,工人对木箱做功为_____J ,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4、某小型电动机的功率是2.5W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完成1500J 的功,需时__________min 。 5、小强同学家住北园小区3号楼五楼,放学后,他从一楼上到五楼共用了20s ,若小强及书包总重为480N ,每层楼的高度为3m ,则他上楼的功率是__________W 。 6、用水平力F 拉着重为100N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了5m ,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 ,则( ) A 、重力做的功是500J B 、拉力大小为100N C 、拉力大小为120N D 、拉力做的功为100J 7、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90km ,若汽车以36km/h 的速度行驶,则汽车的牵引力是__________N ;如果汽车保持匀速行驶,则路面对汽车的阻力是__________N 。 8.用水平拉力F 拉物体A 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 ,拉力F 做功为W 1;用同样的力F 拉物体A 在粗糙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 ,拉力F 做功为W 2,则 A .W 1=W 2 B .W 1>W 2 C .W 1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 (新版)沪科版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及他们的转化。 一、知识链接: 1、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考虑摩擦和动滑轮自重,实际拉力物重的一半。 2、你能计算出一枝铅笔的铅芯利用效率吗? 二、目标落实目标一:什么是机械效率? 1、阅读课本202页看图10-33回答:比较弹簧测力计两次拉力做功你会发现什么?我的发现: 2、实验证明了什么?我的回答是: 3、什么是总功? 4、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有用功? 【点拨】 使用机械时,会有省力、方便等有利因素,但由于机械本身的自重,以及摩擦等因素,所以要做更多的功。拉力所做的功,物理学叫。在这一总功中包含了拉力在提起重物时,必须克服动滑轮的自重和滑轮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做的功。这部分功,是无用

的,但又不得不做,称为。从总功中减去额外功,就是有用的功,物理学中叫。 5、什么是机械效率?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η=100%,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W总:总功【明确】 在实际计算中,机械效率通常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没有单位;由于W总 W有,所以<1,因此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机器:η大于1或大于100%,那肯定是错误的。目标二:机械效率的计算 【练一练】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拉力F为 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用动滑轮提起物体时,动力F把绳子末端拉起的距离是物体被提起高度的2倍。已知:求:η。解:目标三: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滑轮组提起相应的重物,将三次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比较三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 【小结】 1、同一滑轮组,载重越大,机械效率越,所以滑轮组在满载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课题 2.2合理利用网络 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 时间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能力目标 初步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合 理利用网络。 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规则,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 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 传播网络正能量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框内容内容,总结网络的利与弊。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去其帖吧,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欣赏漫画和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2.教师导入:网络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

络。(板书课题) 二、合理利用网络 展示情景材料一:王小明同学是某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是一个网迷,喜欢打网络游戏,本来成绩优异的他,现在成绩逐渐下降。他认为是互联网害了他。而他的同 学认为,互联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 具和交往平台。 辩论:互联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 弊端大于利呢?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面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提高媒 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理解:提高媒介素养 小调查:同学们有手机吗?你们一般用手机做什么呢? 展示情境材料二:最近,由于受网络的影响,王小明的 困扰越来越多。同学们想一想办法来帮帮他走出困境。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我们 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就会沉溺其中,祸害无穷。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0-29 0:30:25 1课标要求:⑴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⑶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⑷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选用能源的意识。 2教材分析: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同时通过图8—32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的图示,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性能或本领。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以及能量的单位。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教材先后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第一个实验探究之前安排了一个“加油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能应用“加油站”补充的知识去获得实验探究的结论。在两个实验探究之后,教材还安排了滚摆和单摆两个演示和介绍玩具蹦蹦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信息窗中关于风能与水能利用的介绍,目的是上学生认识风能和水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3课时安排:2课时<4措施与建议:

⑴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前应尽量多举实例(课本因篇幅限制,仅以图示的方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各举一例),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能够对其它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和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接着指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引入能量的单位时,适度介绍功与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里教学尺度把握很重要,不宜深入介绍。
⑵实验探究1和2是本节内容和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科学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得出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⑶实验探究1是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之上完成的。其中第一点“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只与高度有关”要结合学生的感知来认识;第二点要结合功能关系做必要的推论: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表明木块被小球传递给木块的动能越大。经“越长—越多—越大”这一过程的分析,将木块移动的距离与运动到底端时的小球的动能联系起来了。注意:这里的观察对象是木块,研究对象是滑到斜面底端的小球。
在此基础上设计两组实验。第一组是观察同质量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滑下的情况,得到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第二组实验是观察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的情况,得到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综合分析两组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到: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质量有关。
⑷实验探究2是研究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为达到探究的目的,课本中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分四步完成。第一组实验分别让同质量的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撞击放置在沙箱中沙表面上的小方桌,比较小方桌用铁钉做的四条腿下陷的越深,则说明重物撞击小方桌,对小方桌做得功越多,从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 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 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 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 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 (瓦特)t:s(秒)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10.6(1)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

课题: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课型:新授 姓名 序号 30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能由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组成; 2、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3、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法、对比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举例法。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 ;) ;(3) 。 3、功率是表示 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 叫功率。 4、功率的公式为 ,国际单位 ,用符号 ;1W= 。常用单位:1kW= W 。 5、功率的公式推导: = = 。 2、课堂研讨 (一)机械能的概念 1.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2.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3.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 例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做功时才具有能量 B.物体具有能量一定在做功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不具有能量 D.能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例2:下列物体具有能吗?试分为三类,说出分类依据。 1、在水平轨道上滚动的钢球 2、被压弯的跳板 3、天花板上的吊灯 4、拉弯的弓 5、上紧的发条 6、被举高的重锤 7、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8、放在课桌上的书本 9、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4.认识三种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例3:空中飞行的小鸟具有什么能?被压缩的弹簧具有什么能? (二)实验探究: 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动能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是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改变(控制)速度? 。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速度相同时,质量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所以说物体 越大, 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例4:判断动能变化情况: ①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 。 ②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 ;停止后,它的动能等于 。 ③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洒水,它的动能 。 例5:比较动能大小 ①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 动能大。②某同学慢跑和快跑时: 动能大。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被举的高度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判断重力势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 ,具有的重力势 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例6:一架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它的(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 3.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弹性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 (2)实例:①弓被拉得越弯,弹性势能就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②钟表里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越大,钟表走得时间越长。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下列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2)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3)地面上被拉弯的弓 (4)天空中向前飞行的飞机 2. 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举得高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 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章节复习授课类型复习 课标依据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和功率的含义,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和功率的含义,并能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机械能守恒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 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 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3、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遵义专版2017春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0章机械与人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新版沪

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难点】 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湍流的水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在这个过程中水、弹弓是否做了功?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自主阅读课本第209~21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滚摆实验: 上升过程中,动能__减小__,重力势能__增加__。 下降过程中,动能__增加__,重力势能__减小__。 范例:分析下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由C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2)由B到A:动能__减小__,势能__增加__。 (3)由A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 结论:只有动能和势能__相互转化,能量总和不变__。 2.什么叫机械能?单位是什么? 答: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机械能。单位:焦耳。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1)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又如何变化?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 答:远→近,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速度增大。 近→远,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不变。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大__,势能最__小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小__,势能最__大__。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计课题合理利用网络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目标 理性运用网络,并积极传播正能量能力目标辨别网络陷阱,运用网络充实自己。知识目标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重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难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学法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教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网络天使or魔鬼 今天你上网了么? 插入视频:国民上网调查 讲授新课活动一:你上网时主要做什么? 总结:反正就是很少学习 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景象我们应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你知道么?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 互联网如此重要 我们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二:特别关注: 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相关链接: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的、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等。

插如图片:网上学习和网上交往引出观点: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 课堂调查 1:你经常浏览那些信息? 2:你怎样别别信息的好坏? 3:你有没有质疑过网上的信息? 4:你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会有哪些影响? 有没有这种上网经历—“忘我”因为上网而忘记:吃饭写作业运动交流 为什么你会如此忘我的上网? 网络信息太多太精彩了 网络信息是无限的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办?学会信息节食 这时候我知道很多同学内心是抗拒的,观看视频 下一个网瘾少年会会是你么? 插入材料:网瘾又称为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患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浪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想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却做不到,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 正确做法: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更糟糕的是:网络并非净土,充斥着暴力、恐怖、色情、虚假信息 插入视频:你中招了么? 怎么做?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方法与技能: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1:注意信息出处 2:关注官方信息 3: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 4:辨识信息内容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功和机械能》

功和机械能知识回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 (3)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计算功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 难点: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力对物体做了功).计算公式___________,S的单位为_____,功的单位为 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重力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一般可用公式________.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举例说明 二、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它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_______其国际单位是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_.(注意正体、斜体的书写区分), 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性能之一. 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写为_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是____ (“能够”是指这个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 三、 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影响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___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________. 四、滚摆在上升过程中_____越来越小,_____越来越大,动能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下降过程中动能_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总和________. 五.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反映动能大小的;试验中利用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六.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 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判断重锤具有的势能大小,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知识深化及注意的问题:

初中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 一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合作探究】 1.动能与势能 (新课引入)亚洲极限运动赛U 型管滑板 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__。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__。 势能分为_____和______。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 探究一: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下滑物体速度大小木块运动的距离远近 1钢球 2钢球 3玻璃球 4钢球 数据分析:分别比较1.2 组3.4 组 结论:1. _____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_________。 2. _____相同时,_____的物体__________。 概念规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____越大,____越大,物体所具有的____就越大。 巩固题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物体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 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 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 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 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 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 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量。 知识巩固 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 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 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 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 品可以随时进行 实验探究,体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 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 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 换 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 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 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 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 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 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 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 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 化情况? 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 的能量转化情况? 利用演示实 验得出结论,利 用视频资料拓展 思维,采用多种 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今 后学习能量守恒 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 理解。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 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 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 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 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 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 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 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 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 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认识。 布置 作业 课后作业书P210:1、2、3、4 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作业提升部分学习。 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人们既不能看的到,又不能摸的到,只能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在引入能量的概念前应该多举例;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有做功能力”这个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引入能关系时,要适度介绍功和能的关系。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观察什么、比较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和势能的相关因素。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评价。 对每一个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进行巩固,提高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能”的概念,它非常的抽象,在多举例说明的同时,更应控制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反应。 本节的物理知识重点是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定性了解,不涉及定量计算,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做功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 2(新版)沪科版 1、知识目标:熟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能结合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简单分析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 3、情感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学导重点及方法由于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这是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及其转化的前提基础,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并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具体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预设 1、如图为高速公路一景,请从动能的角度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2、“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xx年9月29日由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分别于xx

年11月3日、xx年6月18日和xx年6月13日成功实现与“神州八号”、“神州九号” 和“神州号”飞船的交会对接,目前已超出设计寿命,处于超期服役阶段;将来“寿终正寝”时,在指令控制下落向地球,在大气层烧尽或落向海洋。则“天宫一号”在发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3、随着人类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如何节约能源,有效地提高能量利用率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图所示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个小的坡度、这种设计方案轻轨车在进站和出站时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这种设计方案有什么优点?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分钟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进入车站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成这样的方案?它有什么优点?自学指导8分钟 1、通读教材和资料,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记录本上写出答案、思路、拓展,既要用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达,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提出自己还有疑惑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 2、不会的可以求助同伴和老师个辅:成绩、习惯较差的学生和相关学科长问题预设:知识回顾,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定义:所谓能量,是指物体能够做功的本领。能够做的功越多,就表明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能量简称为能。注意:“能够做功”并不等于正在做功。只要该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不论它是在做功,还是没在做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二】合作探究: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池柳萍 一、教材分析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节课就是这些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动能、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难点:能的概念;会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法,交流讨论法 4、教学用具:课件、粉笔 5、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自然具有很大的能量,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关于“能”的俗语。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具有能? (二)新课教学 1、功与能的关系 展示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对外做功的图片,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2、机械能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物体具备做功的本领呢? 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学生感受和体验,并运用了分类的科学方法,建立起“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3、实验探究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 则 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 能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 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学习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 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 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 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2016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 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展示下列图片) 3.思考:分析上面图片的表现,谈谈为什么会被禁止。 提示:左图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所以被法律禁止。右图是利用网络攻击他人网络,是违法的,所以被法律禁止。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四: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材料展示) 2017年4月12日,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1.思考: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1.材料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2.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师强调: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活动五:网络助力张远坤的愿望(材料展示) 张远坤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库纳巴扎小学支教。当他看到学生们大冬天的还在接自来水管的凉水喝,冬装只是把四件夏装穿在身上时,就想到通过募捐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短短三天时间,爱心人士送来了约70公斤的物资。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出乎张远坤和学校的意料。随后,张远坤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运动场地。希望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将募集到的善款建一个运动场,并购买篮球架、单双杠、球类等体育器材,丰富学校的体育运动。 思考:张远坤的事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张远坤利用网络募捐,解决所在学校学生的困难。他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