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6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

9-6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

9-6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
9-6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一课时说课稿

上杭县稔田中学张春浩

一、说教材

《合理利用机械能》是现行教材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六节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如果能抓住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思维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物理概念,对抽象的“能”的概念都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前多举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并实验探究手段。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学生的认识水平,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功”的概念之后指出,列举生活中的水、风、弓、、、、等,它们是如何对别的物体做功,引入生活、生产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能”;再确定今天要学习的是“能”的最基本的“机械能”的概念

2.新课教学:

(一)动能与势能(12分钟)

1.认识能量

流动的水可以推动水轮机做功;风可以推动帆船前进而做功;张开的弓可以使箭射出而做功,等等。

物理学中,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能量。能量这个概念与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打个比方,一家企业对外能够支付的钱越多,就表示这家企业的资金越雄厚。

(多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能”概念)

2.动能与势能

我们周围的能量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动能与势能;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做功的实例

(1)风吹帆船航行;急流的河水把石块冲走;运动的钢球把木块推开。这些都是运动的物体对外做功的实例,表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人在打桩时,先把重锤高高举起,重锤落下就能把木桩打入地里;铅球从高处落下时能把地面砸个坑。重锤和铅球由于被举高而能够对外做

功,表明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3)弓被拉弯后能把箭射出去,弹簧被压缩后能把压在它上面的物体弹起,弓和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能够对外做功,表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

有能量。

概念规律:

(1)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二)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25分钟)

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问题: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学生猜想、、、

探究:

(1)将木板放在光滑斜面下的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分别让同一钢

球从不同的高度(h

1和h

2

)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撞击木块,记下木块被

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2)分别让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和钢球从同一高度(h)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

撞击木块,记下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的2钢球到达低端的速度大,与木板撞击后使木块运动的距离长,表明2钢球的动能大;对比3、4两行数据,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和钢球的质量不同,钢球的质量大,当他们从同一高度被静止释放时,到达斜面低端的速度相同,但钢球撞击木块运动的距离长,表明钢球的动能大。

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概念规律: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2.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问题:物体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学生发言、、、

探究:

(1) 将小方桌腿朝下水平放在沙箱的沙子上,使用同一钩码从不同高度(h 1,h 2)

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记下方桌下陷的深度。

(2) 将体积相近的钩码和木块从同一高度h 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记下方桌下

陷的深度。

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对比表3、4两行数据,钩码和木块的体积相近,钩码的质量大,他们被举得相同的高度,钩码使小桌下陷的深,说明被举高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概念规律: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在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在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另外一种势能---弹性势能和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巩固练习:(8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能量的物体一定在做功 C、物体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越大

B、物体具有的能越大,它做的功越多 D、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越大

分析:物体有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能,但不能误认为具有能量的物体一定在做功;物体具有的能越大,也不代表它做功多,也不能说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越大。应该是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越大,所以选D

2.下列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A、钟表上的发条

B、正在爬坡的汽车

C、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D、正在空中飞行的鸟儿

E、山坡上静止的石头

F、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自由伸长的弹簧分析:C、只具有动能;E、只具有重力势能;A、只具有弹性势能;B、D即有动能也有重力势能;F、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机械能

3.小明去百货商店购物时,自动扶梯把他从一楼匀速送到三楼的过程中他的动能、势能、机械能是怎样变化的?分析: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五、小结:(板书设计)

一、功的本领称为能

可以反映一个物体做功的本领大小(注意: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

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因运动(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三、机械能 2.势能:重力势能:高处(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3.物体可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六、作业:课本练习1、2、3;《顶尖课课练》相关练习

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及教学反思(课后笔写)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0-29 0:30:25 1课标要求:⑴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⑶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⑷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选用能源的意识。 2教材分析: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同时通过图8—32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的图示,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性能或本领。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以及能量的单位。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教材先后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第一个实验探究之前安排了一个“加油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能应用“加油站”补充的知识去获得实验探究的结论。在两个实验探究之后,教材还安排了滚摆和单摆两个演示和介绍玩具蹦蹦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信息窗中关于风能与水能利用的介绍,目的是上学生认识风能和水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3课时安排:2课时<4措施与建议:

⑴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前应尽量多举实例(课本因篇幅限制,仅以图示的方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各举一例),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能够对其它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和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接着指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引入能量的单位时,适度介绍功与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里教学尺度把握很重要,不宜深入介绍。
⑵实验探究1和2是本节内容和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科学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得出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⑶实验探究1是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之上完成的。其中第一点“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只与高度有关”要结合学生的感知来认识;第二点要结合功能关系做必要的推论: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表明木块被小球传递给木块的动能越大。经“越长—越多—越大”这一过程的分析,将木块移动的距离与运动到底端时的小球的动能联系起来了。注意:这里的观察对象是木块,研究对象是滑到斜面底端的小球。
在此基础上设计两组实验。第一组是观察同质量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滑下的情况,得到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第二组实验是观察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的情况,得到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综合分析两组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到: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质量有关。
⑷实验探究2是研究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为达到探究的目的,课本中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分四步完成。第一组实验分别让同质量的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撞击放置在沙箱中沙表面上的小方桌,比较小方桌用铁钉做的四条腿下陷的越深,则说明重物撞击小方桌,对小方桌做得功越多,从

lpmfoAAA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l p m f o A A A实验验证机 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https://www.doczj.com/doc/ba810222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论上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要求、本节教材注重探究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设计的过程;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会守恒思想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和亲自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重点:1.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 2、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难点:实验误差的分析 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实验误差的分析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法突出以学生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教学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实验、归纳的能力。运用学案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分 组讨论,然后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 (新版)沪科版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及他们的转化。 一、知识链接: 1、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考虑摩擦和动滑轮自重,实际拉力物重的一半。 2、你能计算出一枝铅笔的铅芯利用效率吗? 二、目标落实目标一:什么是机械效率? 1、阅读课本202页看图10-33回答:比较弹簧测力计两次拉力做功你会发现什么?我的发现: 2、实验证明了什么?我的回答是: 3、什么是总功? 4、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有用功? 【点拨】 使用机械时,会有省力、方便等有利因素,但由于机械本身的自重,以及摩擦等因素,所以要做更多的功。拉力所做的功,物理学叫。在这一总功中包含了拉力在提起重物时,必须克服动滑轮的自重和滑轮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做的功。这部分功,是无用

的,但又不得不做,称为。从总功中减去额外功,就是有用的功,物理学中叫。 5、什么是机械效率?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η=100%,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W总:总功【明确】 在实际计算中,机械效率通常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没有单位;由于W总 W有,所以<1,因此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机器:η大于1或大于100%,那肯定是错误的。目标二:机械效率的计算 【练一练】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拉力F为 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用动滑轮提起物体时,动力F把绳子末端拉起的距离是物体被提起高度的2倍。已知:求:η。解:目标三: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滑轮组提起相应的重物,将三次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比较三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 【小结】 1、同一滑轮组,载重越大,机械效率越,所以滑轮组在满载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说课稿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今后学 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 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增加实验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因此,本节选择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特例:自由落体运动来进行验证。在实验中只需测出重物下降的高度和对应的速度,然后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就可验证。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 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 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要求、本节教材注重探究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 学的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0.6(1)合理利用机械能导学案

课题: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课型:新授 姓名 序号 30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能由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组成; 2、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3、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知道动能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及如何转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法、对比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举例法。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 ;) ;(3) 。 3、功率是表示 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 叫功率。 4、功率的公式为 ,国际单位 ,用符号 ;1W= 。常用单位:1kW= W 。 5、功率的公式推导: = = 。 2、课堂研讨 (一)机械能的概念 1.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2.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3.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 例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做功时才具有能量 B.物体具有能量一定在做功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不具有能量 D.能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例2:下列物体具有能吗?试分为三类,说出分类依据。 1、在水平轨道上滚动的钢球 2、被压弯的跳板 3、天花板上的吊灯 4、拉弯的弓 5、上紧的发条 6、被举高的重锤 7、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8、放在课桌上的书本 9、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4.认识三种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例3:空中飞行的小鸟具有什么能?被压缩的弹簧具有什么能? (二)实验探究: 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动能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是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改变(控制)速度? 。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速度相同时,质量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 。所以说物体 越大, 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例4:判断动能变化情况: ①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 。 ②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 ;停止后,它的动能等于 。 ③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洒水,它的动能 。 例5:比较动能大小 ①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 动能大。②某同学慢跑和快跑时: 动能大。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一: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被举的高度有关 (2)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方法 。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 。如何判断重力势能大小? 。 (3)归纳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 ,具有的重力势 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例6:一架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它的(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 3.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弹性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 (2)实例:①弓被拉得越弯,弹性势能就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②钟表里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越大,钟表走得时间越长。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下列物体各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2)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3)地面上被拉弯的弓 (4)天空中向前飞行的飞机 2. 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举得高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 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 第PAGE #页共17页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 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主要推广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举世瞩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进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化北部新区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北部新区师资队伍实际,拟面向部分重点院校公开择优招聘20xx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为确保此次招聘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特制定本简章。 (三)教学目标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二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doc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

遵义专版2017春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0章机械与人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新版沪

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难点】 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湍流的水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在这个过程中水、弹弓是否做了功?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自主阅读课本第209~21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滚摆实验: 上升过程中,动能__减小__,重力势能__增加__。 下降过程中,动能__增加__,重力势能__减小__。 范例:分析下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由C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2)由B到A:动能__减小__,势能__增加__。 (3)由A到B:动能__增加__,势能__减小__。 …… 结论:只有动能和势能__相互转化,能量总和不变__。 2.什么叫机械能?单位是什么? 答: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机械能。单位:焦耳。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1)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又如何变化?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 答:远→近,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速度增大。 近→远,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不变。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大__,势能最__小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小__,势能最__大__。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刘改霞 巨鹿县第二中学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主题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五个方面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知道了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并且对机械能的守恒的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想,结合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这样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2、教材处理 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版教材在讨论只有重力做功时,不仅列举了自由落体,而且增加了各种抛体运动,并拿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为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使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有更全面的理解。由教材“做一做”小实验及多个具体事例,让学生找出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猜想转化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进行理论推导,然后总结出定律。这样做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确定 (1)重点: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理解定律的内容、明确定律条件、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进一步分析物体系统内所具有的机械能,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3)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情景→问题→分析与活动→总结”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能使学生更好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这种运用归纳法的思想,从一个个典型的物理情景中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在随后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中,证实了学生对守恒条件的认识和理解很准确到位。” 三、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2、教材特点; 3、所教学生总体思维能力、基础知识较薄弱 (二)、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 一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合作探究】 1.动能与势能 (新课引入)亚洲极限运动赛U 型管滑板 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__。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__。 势能分为_____和______。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 探究一: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下滑物体速度大小木块运动的距离远近 1钢球 2钢球 3玻璃球 4钢球 数据分析:分别比较1.2 组3.4 组 结论:1. _____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_________。 2. _____相同时,_____的物体__________。 概念规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____越大,____越大,物体所具有的____就越大。 巩固题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物体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节。本节主要内容为: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通过计算来验证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本节课,可以升华学生对上节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又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意义重大。 基于该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处理;难点是实验误差的分析。 二、说学情

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即通过实验学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四、说学法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自己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握实验探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复习导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同时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视频。十米跳台跳水是种技术性极强的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否守恒?通过问题创设,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机械能守恒,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 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 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 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 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 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 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量。 知识巩固 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 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 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 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 品可以随时进行 实验探究,体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 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 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 换 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 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 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 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 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 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 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 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 化情况? 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 的能量转化情况? 利用演示实 验得出结论,利 用视频资料拓展 思维,采用多种 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今 后学习能量守恒 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 理解。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 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 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 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 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 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 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 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 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 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认识。 布置 作业 课后作业书P210:1、2、3、4 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作业提升部分学习。 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人们既不能看的到,又不能摸的到,只能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在引入能量的概念前应该多举例;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有做功能力”这个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引入能关系时,要适度介绍功和能的关系。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观察什么、比较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动能和势能的相关因素。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评价。 对每一个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进行巩固,提高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能”的概念,它非常的抽象,在多举例说明的同时,更应控制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反应。 本节的物理知识重点是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定性了解,不涉及定量计算,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做功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 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

守恒定律及守恒条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主要推广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举世瞩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2019春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 (新版)

第2课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知识目标 1.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够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理解机械能守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机械能守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滚摆、单摆、带弹簧的斜面等。 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陈峰同学的家到学校本是一条在水平面上的直路,爱动脑筋的陈峰做了这样一个设想:要是将从家到学校的路挖成一个“U”字形,如图所示,只要从家骑上自行车后,不用刹车也不用踩车,等车停下来就可以到达学校了。 老师提出疑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考虑一下,陈锋同学的这一设想能够实现吗?阐明你的观点。从学生阐述的观点中,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持有保留态度。进一步的引导点拨,张峰同学的设想到底能不能实现,这节课我们就为同学们揭开此谜。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探究点机械能及其转化 多媒体展示:(1)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荡秋千(如图1),闭上眼睛,那种时高时低的感觉如同在飞……你知道在荡秋千的过程中小孩具有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变化? (2)如图2所示是小刚在玩弹弓的情境,此时小刚用形变的橡皮条将“子弹”弹射出去的过程中,具有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从以上的两个实例中,你能够发现能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课件中两个情境中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出每一个阶段中能量的变化情况和能量变化的规律。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引导总结,利用课件展示答案:

(1)把荡秋千的过程转化为如图3所示的图片,展开分析: A→B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________,其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B→C过程中具有的能量是________,其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2)橡皮条将子弹射出的过程中,橡皮条具有弹性势能,子弹具有动能。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减小,子弹的动能增大。 (3)在某一阶段能量的变化中,一种能量在减小的同时,另一种能量在增大。 老师进一步的追问,减小的能量消失了?增大的能量是创生出来的?动能和势能它们可以统称为什么能? 学生猜想,进行交流,阐明观点。猜想认为是减小的能量转为了增大的能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得出第一个知识点。 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两个能量转化的两个实例,现在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收获,亲自利用身边的器材来体验一下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根据自己组所做的实验试着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的能量变化和能量的转化情况。 教师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巡回指导。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一般观察一边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阐明自己所选择的实验器材、所操作的实验,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意见不同的其他组再给予补充。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展示课件验证学生叙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展示课件滚摆实验: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多媒体展示单摆实验:让学生根据滚摆实验的描述,再分析单摆实验的现象及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走进生活,教师让学生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观察过哪些现象中存在能量转化的例子?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利用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学生结合生活的经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利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 根据学生叙述的生活中利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同时展示出相应的课件。 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应用: 课件1:城市铁路的车站的设计方案如图4所示,进站的轨道都与站台构成一个缓坡,就是利用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