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嵇康生死

解读嵇康生死

解读嵇康生死
解读嵇康生死

解读嵇康生死

——生得其所,死得伟大

作者:李槐勇

引言

伟大人物嵇康,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给当权者司马集团和小人钟会留了除去他门路,另外也和嵇康的生活背景有关(嵇康娶了曹操儿子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为妻(一说是曹林的孙女),属于曹党,故为司马氏所不容。他一向偏向曹氏,从不过问篡权小人司马氏)。由于嵇康的死,让《广陵散》成为了世间只绝唱!也使我们中华文化丧失,是文化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嵇康的生平

1,嵇康的介绍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公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并有一子嵇绍。嵇绍被其父于狱中交付与山涛抚养,并且被山涛推荐为官,但他的为官之道与其父亲截然不同,他成为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唯有嵇绍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的忠心耿耿。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

替自己的位臵。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

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最终司马昭还是判决

其死刑。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

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

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于公元262年,时年三十九岁。

2,主要成就

(1)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

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

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养生之道在中国养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

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

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2)著作

以下篇目参照《嵇康集校注》(戴明扬著)及《全三国文》(严可均撰)。

诗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

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

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书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有《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论《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其他方面有《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诫》《圣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二、嵇康之死

1,嵇康为何而死

王蒙《名士风流以后》一文是一篇读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的读后

感。文中,王蒙说:?嵇康为什么被杀?罗氏认为是由于‘他太认真’、‘性烈’、‘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和世俗对立起来’,罗氏最精彩的论述是:‘以自己为高洁是

可以的,以世俗为污浊则不可。’以至,他认为这是嵇康的‘性格弱点’。由于‘认真’、‘性烈’、‘与世俗对立’就要掉脑袋,这很可怕也很不好。另一方面,从嵇康本人方面探讨一下经验教训,并非没有话可说。?王蒙接着用他刻意的?幽默?语言说:?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代己为官,看不出有什么恶劣的用心,辞谢是可以的,

写‘公开信’与之绝交,就有点不合分寸。?

?辞谢?是那么容易的吗?与嵇康同时的刘毅,也是颇有声望的人。司马昭请他做?相国掾?,他借病推辞,不肯就职。后来司马昭就要对他下手,刘毅害怕,只好答应上任。对于司马昭这样的枭雄,杰出的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也决不能留给自己的对手。便捷的办法就是杀掉,就像曹操杀掉孔融一样。嵇康的掉脑袋是因为?太

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吗?至少不完全是。司马炎废曹奂建立晋朝后,从正始元年(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嵇康是曹家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嵇康的斥责山涛,仅仅是斥责山涛吗?显然不是。我们只要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对其稍有研究,就知道《绝交书》不只是针对山涛个人,

而是?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是一篇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声明,一篇反礼教的宣言。所以,鲁迅说:古之嵇康,在柳树下打铁,钟会来看他,他不客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于是得罪了钟文人,后来被他在司马懿面前搬是非,送命了。所以你无论遇见谁,应该赶紧打拱作揖,让座献茶,连称?久仰久仰?才是。这自然也许未必全无好处,但做文人做到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婊子了么?况且这

位恐吓家的举例,其实也是不对的,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即使钟会不去搬是非,也总有人去搬是非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者是也。(《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鲁迅的话说得很明白,嵇康得罪了钟会只是外因,嵇康独立于司马集团之外、又是曹家女婿,这才是内因,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没有钟会搬弄是非,也会有别人搬弄是非。总之,嵇康必死无

疑,不管他认真与否,性烈与否,与世俗对立与否。嵇康一案是钟会审理的,他认为嵇康该死的理由是:?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不事王侯?、?不为物用?这才是要害所在。嵇康被逮入狱时,三千多太学生上书,?请

以为师?,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实则加速了嵇康的死亡。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睡得着吗?退一步说,如果嵇康真的如王蒙所认同的那样,是由于?太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而掉脑袋,那么,不去谴责统治者的残暴,却在怪罪嵇康自己找死,这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像嵇康以及屈原这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者的形象,向来是崇高的。王蒙对司马昭的凶残不臵一词,却在那里对嵇康之死缺乏历史常识的胡扯,这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实在令人费解。

2,嵇康身为?竹林七贤?的领袖,飘逸洒脱,饮酒作诗,不问政事,司马昭为何要

杀他?

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

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览?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类似于当今的?文化沙龙?,具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力,稽康居七贤之首,是名符其实的文坛领袖。其他六人分别是阮藉、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行为脱俗,服饰怪异、各有特色:嵇康爱吃药,阮籍爱狂奔,刘伶爱喝酒,王戎爱钱财,山涛爱做官……就此打住,坏了,贤人爱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爱官,七贤旷达于世,隐于山阳,长啸山林,图的就是心无形役,耳根清静。可山涛一门心思想作官,自己做了官后,又一荐再荐,非要推荐嵇康做官,最终激怒了嵇康,写下绝交信。这证明山涛对嵇康并不了解,我想嵇康不做官有两种考虑,一是嵇康身为曹门女婿,以他的性格之直拗,怎能屈身于篡权夺位的小人司马昭,二是嵇康是有血性的文人,是真正的文人。真的文人,是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内化为信念并且在生命中誓死坚守的一种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委身权贵的。而作为七贤之一的山涛居然看不出来,或者竟是装着看不出来,受司马氏的指使也未可知(因为爱官者干点亏心事也再正常不过),这怎能不激怒嵇康。如此看来,嵇康与司马氏权力核心层是格格不入的,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以自己清白之心混入劳心费神的官场。而政治家尤其是那些干着苟且营生的政治家最恨的就是文人的清高。嵇康的性格为他的死投下了第一颗毒药。

嵇康的第二封绝交书是写给吕巽的,吕巽是何许人也?答日色鬼一个,色鬼是色鬼,但吕巽的弟弟吕安却是嵇康的?粉丝?,而且是铁杆的,他把美丽风流的老婆徐氏放到家里不管,整天往嵇康家里跑,吕安太大意了。女人光美丽则可,如果再加上风流,早晚要坏事,我私下里认为,美丽和风流都无可厚非,关键不要突破道德底线,任何事物只要突破一个底线就会一下子转向事物的另一面。?孔雀开屏固然美丽,掉过来是屁眼?。按理说,吕安的老婆一个人风流也没多大危险,而更危险的是背后总有一双发现风流的眼睛,这双眼睛长在吕安尊兄的头上,看来底线想不突破都难啊!吕安兄弟一天忙着和大师搞学术,吕巽却看准了时机,一心想搞自己兄弟弟的老婆。苍蝇不盯无逢的蛋,吕巽看准时机,下了色手。一个饥渴,一个难耐。看来想不着火是不可能了。于是交杯酒下纵风流,哥哥给弟弟结结实实戴了一顶绿莹莹的大帽子。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得了的大事,男女私通并且乱伦,乱了纲常,直指封建礼教的核心。事大了,吕巽自知不妙,却恶人先告状,先下手为强,告弟弟对父母不孝,可是一状下来,官府却把吕安拿下,下了大狱。这真让人如坠五里雾中,雾清了也看不明白。为什么害人者逍遥法外,被害者却身陷囵圄?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巽上头有人,而且是个大家伙,这人是谁?钟会,这个钟会很有来头,《三国志》为其专门立传,陈寿神秘兮兮地说:?会年五岁,繇遣见之,济甚异之,日:‘非常人也’?。史书上这类屁话多了,反正大人物出场和小民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非常人也?的钟会长大后也有一颗?非常心?。他既想当大官,又想做名士。几次拜访嵇康,想沾点文化人的仙气,可嵇康对他并不感冒。钟会一路屁颠屁颠地跑到山沟里。可嵇康先生照样打他的铁(嵇康官至中散大夫,没几个钱,需要打铁补贴家用),只闻铁声,不见人语的钟会气得鼻子都歪了,仙气没贴上,倒贴了一身铁锈。从起在钟会心里下了祸根:?嵇康,我一定让你感冒?。吕巽找到这条大树护身真是找对了,钟会对嵇康已经恨之入骨,早想弄死嵇康而后快。机会来了,现在嵇康的朋友吕安家里出了事,先收了吕安再说。至于天理,干坏事的人还讲什么天理?古今中外,制造冤案的又不是我钟会一人,再多一个又何妨?纤可怜?非常人?的钟会,有着一颗悲劣的心。《三国志》上说:?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正当钟会在家里黑黑冷笑,磨刀霍霍时,嵇康又做错了一件事。话又说回来,即使嵇康这次不错,下次也一定错,因为有钟会在一边看着呢?嵇康怎么能一点错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做坏事很难,难得的是一件坏

事也不做。嵇康做的坏事是什么?是绝交书。这次绝的是吕巽,最末一句是?无心复与足下交也。古人绝交不出五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说得太多了,他本知古人不出五言,何必和吕巽这个小人恨恨一说呢?但是,按说绝交是自己的事,和钟会也没什么关系。关键时刻,又是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名言起作用了。如今司马昭董事长签了同意两字,钟会总经理就忙着罗织罪名,可怜一界名士,终未能逃出权力的魔爪。嵇康标致的身躯倒下了,鲜血从颈项喷渐而出……又一个文人倒在了权力的屠刀之下。嵇康死了,死于司马昭之残暴,死于钟会的悲劣,也死于自己的个性。

3,嵇康作为一个文人,他退隐山林,不与官场结交,为什么必须死呢?

有一句名言已经被统治者千百年来屡试不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说,嵇康必须死,不死就不是嵇康,司马昭必须让他死,不让其死也就不是司马昭。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因为吕安的命运操持在两个人手上,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嵇康。但归根结底,还是司马昭。司马昭别的不怕,就怕人家说他谋权篡位。两年前,小皇帝曹髦喊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时,司马氏的兵士都不敢阻挡皇帝的脚步,要不是成济当机立断一枪刺死了曹髦,司马昭的小命恐怕也没人敢保了。人心之向背,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这次政变,司马昭对舆论的防范变得更加严密。只要有人批评他谋权篡位,他就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即将对方臵之死地。吕安的信着实让司马昭震怒,字加上长史吕巽在一旁煽风点火,很可能一开始就定性成了?反动言论?。司马昭的御用文人正忙着给吕安罗织罪名,只要没有定案,嵇康就还有机会。但是,嵇康却并不知道该怎样救吕安。当他跑到廷尉府大声宣告?我要辩护?时,他已经把自己推到了险境之中,致事情的扩大。嵇康为吕安辩护要求,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人们拭目以待,想要看看这个案子到底怎么个审法。这时候,司马昭那边显然慌了手脚。怎么办?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到了嵇康的?反动言论?:嵇康和竹林旧友之间讨论玄学时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观点。要说这是反动思想,就得先明白什么是正统思想。晋时期的官方思想乃是汉儒董仲舒开创的名教。名教不仅控制了士人入仕的权力,而且常常化身为权贵阶层诛杀异己的工具。曹操诛杀孔融,罪名是?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违天反道,败伦乱理?。司马懿诛杀曹爽,罪名为?谋图神器?,?大逆不道?;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公开的理由是?废捐讲学,弃辱儒士?,?败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弥颓,凶德寝盛?;而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则以太后名义诬陷其密谋鸩毒皇太后,实属?悖逆不道?。名教依然堕落,士人的内心却在它的束缚中日益窒息。于是,嵇康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解放途径。不再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

?非汤武而薄周孔?则试图剥开偶像身上神圣的光环,还原真实的汤武周孔。其目的,无非帮助人们体会历史人物的外在困境和内在超越,从而真正体会发自本心的道德魅力。?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过是嵇康和竹林旧友之间排解内心苦闷,获得精神自由的手段。显然,不是什么批判司马氏专制统治的反动言论。但是,这两句话一旦纳入政治话语中,就可以作如下解读:?非汤武而薄周孔?是打倒官方的道德楷模,?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打破官方对人才评价的垄断。钟会的理解,大致不外乎于此。

在朝议中,钟会批评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言下之意,嵇康和吕安一样,就是一个?反动分子?。但他和吕安又不太一样,他是一切反动分子的精神领袖,到处宣扬?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反动思想。钟会认为,对于嵇康这样的反动思想家,就应该效仿姜太公诛杀华士,孔子处死少正卯那样,杀无赦。?钟会义正词严,群臣唯唯诺诺,于是,司马昭顺应民意把嵇康投入了狱中。不适时宜的营救。司马昭不是钟会,他可不想轻易背负枉杀名士的千古恶名。对于他而言,将嵇康下狱,不外乎两个意图。一方面,将嵇康无法出庭,便于吕安一案的?审理?,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吓唬吓唬嵇康,让他安分一点而已。但是,事态的急剧变化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意料,也由此改变了嵇康的命运。嵇康系狱,洛阳为之哗然。一面是,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司马昭,要求释放嵇康,并请求任其为师;另一面,则是许多豪杰纷纷卷起铺盖跑去给嵇康陪狱。这场群体性事件,若在一个合法的政府下,其实不过是一场民事事件,只要将嵇康案透明处理即可。然而,在心怀鬼胎的司马昭看来,这哪里什么民事纠纷?完全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事件嘛!理由很简单,他们不仅有反动思想——玄学,而且有庞大的组织——太学生和豪杰,其领袖毫无疑问,就是嵇康。尽管在此前,司马昭本人也确信嵇康毫无政治企图。然而,在极端专制的社会里,叛乱并不在于?叛乱者?的主观愿望,而在于其力量是否对当权者构成威胁。知识精英们的营救行动,无疑把嵇康推到了精神领袖的位臵,其影响力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想象。于是,一场激于义愤的救援行动,直接导致了嵇康的死亡。事情急转直下,不久后,嵇康与吕安一同被处以死刑。

4,《家诫》信后的真实嵇康

死刑的判决下来了,嵇康知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救得了自己。阮籍和山涛位卑职低,恐怕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哥哥嵇喜也差不多如此。既然不免一死,何必悲悲戚戚,在嵇康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嵇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儿女写信。这一年,女儿15岁,儿子嵇绍10岁。在《家诫》的书信中,嵇康一下子变得唠唠叨叨起来。他叮嘱着孩子,你要这样,不要那样。诸如小事不必计较,人情世故不必认真;酒桌之上,不要强劝他人饮酒,亦不必力拒别人的劝酒;甚至还告诫,长官之处不可常去,也不可住宿;官长送客时,不要走在后面,以免惩办坏人时,被疑心有告密的嫌疑……点点滴滴,皆是教孩子们要安分守己的做人。后世大多认为,嵇康性格孤傲,愤世嫉俗,但教导起孩子来却如此琐碎,甚至颇为世故,不免有几分诧异。追慕嵇康的鲁迅似乎就颇不满意,?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然而,事实上,《家诫》并不全是琐碎世故,其中也有十分高绝的人生追求。嵇康要告诫孩子?人无志,非人也?,是要要他们立大志;?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还得有为自己的志向付出生命的勇气与决心。可见得,嵇康并不像鲁迅所说的希望儿子庸碌。事实上,十八年后,在故友山涛的举荐下,嵇绍入晋为官。适逢八王之乱,晋惠帝身处险境,嵇绍慨然以身体护卫乘舆,丧身于飞箭之下,成为传颂千秋的忠臣。真实的嵇康并不是一个行为乖张,不守礼法的人。恰恰相反,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至善。在他的好友中,阮籍好用青白眼,丧母而饮酒食肉;刘伶纵酒,裸形在屋中;王戎好利,卿卿我我,皆有外表上越礼之行,唯独嵇康都不曾有。在那个浊浪滔天的时代,嵇康或许是最能领悟孔子的人。但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最恪守礼教的人,却以?破坏礼教?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5,嵇康死的影响

嵇康行刑当天,洛阳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录下了这个悲壮的时刻: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

嵇康从容地就戳,时年四十。嵇康惨死,士林震动,逃避政治的知识精英被迫做出选择,应举入仕。既然天下景从,司马家族按说不必再客气了。但是,司马昭善用名教扫除异己,却不免被名教所束缚,到死也不肯让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变成现实。三年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司马氏夺权胜利后,天下“名士减半”。中国向往自由,厌恶腐臭之气的有独立人格的文人们,只有从“纵情而傲世”转入“采菊东篱下”的田园和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老庄的精神境界在那个年代是那么不自由。而所谓的儒家“名教”,不过是欺世骗人的幌子。

嵇康之隐是在是以隐作为反抗的方式。以求和皋壤、山林泉石为反抗的据点,此类隐士的真正意图是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社会。他们的隐逸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中国的人文精神的继承,文化理想的存续,倒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他们。嵇康他们那种砥砺不屈的硬骨头和追求自由极具反抗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的“脊梁”。在这种精神下,在那如腐水中一半的社会下,还能够有那么一股清流,从山阳流下,让人们记住还有一一片竹林,还有一曲销魂的《广陵散》。

结论

嵇康的一生是那么的坎坷,但人生是过得那么有意义,有价值,为了朋友,为了正义,不畏强权,敢于和司马氏政府做斗争,敢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像山涛、吕巽那样,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为了一己之利,不顾惜多年的友情,为了巴结小人钟会,势力当权者司马昭,把嵇康推向了断头台!

偶像嵇康,你生得其所,死得伟大。你这一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你的绝唱——《广陵散》唱出了你的心声,其实你也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但是,面对强权,你无畏的精神号召你不能像当局者低头,为了你的挚友,依然放弃了温暖的家,走上了人生的终结。你在你绝唱的琴音声中证明了你的人生,唱出了你对小人的憎恶只极。面对好友和对你的仰慕者及你的亲人,你的抉择是伟大的。偶像嵇康,希望你一路走好!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杂谈——独谈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杂谈——独谈嵇康 生活在魏晋时代的人,不似隋唐之时重视外在的修饰和 华美,而以德行高尚、言语文雅为重。魏晋之士,愿抛去一 切浮华矫作,只是人孤独地同天地万物对话,观物之来去变化,潜心研究玄学清谈。他们简朴、疏放、清绝,活得自在 而真实,若把隋唐比为牡丹,魏晋便是梅罢。 话至魏晋,若是单从文献的记载上来还原那个时代怕是太过 单调乏味了。好比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能对其用下定义的 方式来评价的,对于一个时代则更是这样。因为他们都是富 有生气、自然而灵动、蕴含着无限情感的,而想要走进他们,就应当真诚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感受他们。 我曾到过敦煌的莫高窟。在那个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地方,我感觉我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我看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前呼后拥地向我走来,每个艺术家都牵连着他们喧闹的背景。在莫高窟,或许才能从容地走进悠悠千年中的任一个朝代。 开头看到的青褐浑厚的色流便是魏晋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 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的如同剑戟。那个时代,故事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强悍与苦难结合,流泻到了石窟 的洞壁。看魏晋的作品,豪放、粗犷、狂野、冰冷,甚至有 点残忍。 生活在魏晋时代的人,不似隋唐之时重视外在的修饰和

华美,而以德行高尚、言语文雅为重。魏晋之士,愿抛去一切浮华矫作,只是人孤独地同天地万物对话,观物之来去变化,潜心研究玄学清谈。他们简朴、疏放、清绝,活得自在而真实,若把隋唐比为牡丹,魏晋便是梅罢。 在我看来,支撑起整个魏晋士人风貌的是竹林七贤,而嵇康则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的容貌在当时煞有好评,赞他美貌的人很多。《容止》一章中曾描绘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在我看来,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刻画嵇康并不为过,人的外表是心灵的映衬,心灵纯粹通透之人自有明朗之容,由内而外淳朴自然之美比雕着修饰之美更令人心醉神怡。《晋书》中说嵇康“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便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嵇康能够独立于众多文人雅士之上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穷经皓首、白面儒冠、长于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亦不是一个粗野鄙陋之士。他性情豪放、崇尚自然之趣,才会于村野之中悠然打起了铁。这绝不是为了营生,必是爱好这番,觉得意趣非凡。打铁粗俗一事,于嵇康手下,自成一番情趣。这是多么自在地追寻内心的声音啊,他嵇康从未把自己定居为雅士,做事言论只为真诚地表露内心,无谓前途何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文卷》 《养生论》全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嵇康阮籍作文素材

嵇康阮籍素材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 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竹林七贤之一。(一)人物事略: 博才嵇康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竹林七贤 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饮酒 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 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嵇康与孙登 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二)话题运用: 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一部

探微:嵇康的游仙情结

嵇康的游仙情结探微 【摘要】:嵇康是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虽是以论文闻名的作家,但 是其游仙诗却又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分析嵇康的游仙情结,我们了解到他的羡仙情绪是源自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本真性格的执着保持。 【关键词】:嵇康游仙诗世俗乌托邦 嵇康的游仙诗共有两首,其中一首为四言诗,现在仅存残句: “翩翩凤辖,逢此网罗。” 另一篇作品是比较完整的五言诗: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炯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 《神仙传》谓“嵇叔夜有迈世之志”,或许这正是这首诗的立意。他的求仙欲望十分强烈,几乎陶醉在自我幻想的神仙境界之中。嵇康通过对神仙生活的描绘:“戏玄圃”、遇黄老、采药、服食仙丹……表达自己的终极追求:“长与俗人别”。 嵇康在《秋胡行》(其六)中写道:“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练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游八极。” 反复吟诵此诗,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对求仙的虔诚和热情。诗人希望通过道教学说中所说的服食神药的方式达到“行游八极”的神仙境界,远离俗世的生活轨迹。 而在《重作四言诗七首》(第七)中: 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 我们可以看出嵇康不食人间烟火,完全脱离世俗生活的幻想。 通过简略地分析以上几首游仙诗,我们不难看出嵇康试图在仙境中求得精神的解脱。诗人在现实中越是感到压抑,在诗歌中越体现成仙的完美和快乐,越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愤激。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对人世的生活是有厌倦之感的。 在艺术风格上,虽说嵇康的诗清新自然,质朴朗畅,刚健有力。但是嵇康的诗歌议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情旨毕露,缺乏感染力。钟嵘以为嵇诗“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明·陆时雍谓“嵇阮多材,然嵇诗一举殆尽”,都是针对嵇诗缺乏含蓄之美而言的。 所以,总的来说嵇诗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想全面了解嵇康的思想和矛盾情绪及文化人格,以嵇康的游仙诗作为切入点,分析嵇康的游仙情结,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 嵇康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游仙情结,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冥思玄想,而是由现实生活所激发出来的诚挚、深沉的感情寄托,这是与虚伪的名教和黑暗的社会不妥协的心志的曲折反映。 魏明帝时,嵇康20岁前后,被曹操的儿子沛穆王曹林看中,把女儿长乐亭主下嫁给他,他成了皇室的外戚。嵇康举家迁往曹魏宗室聚集的河内郡,就是现在的云台山风景区一带。相传太行山支脉有白鹿山,上有天门谷、百家岩(一说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即嵇康隐居处。正是在这豫、晋两省交界之地,在磊落雄壮的太行山环抱中,在那清幽的灵山秀水之间,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名士相与友善,常聚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之“竹林七贤”。他们啸傲山林,弹筝抚琴,饮酒咏诗,高倡自然。但是与此同

嵇康和他的养生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717106519.html, 嵇康和他的养生论 作者:苏礼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7期 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所撰《稽中散集》重点论述养生之道,世称《养生论》。 在《养生论》中,嵇康首先提出“导养得理”可以延长寿命的观点。嵇康说:聪明的人懂得,人的形体必须依赖精神才能形成,精神必须借助形体才能存在。而生命的正常活动最容易遭受破坏。因此应当以陶冶性情来保养精神,使心智安定来健全体魄;情感上不产生过分的爱恋和憎恶,意念中不留下过分的忧愁和喜悦;清静淡泊而不妄想,从而使气血平和而保持健康。再加上呼吸吐纳,服食药饵,使精神形体结合在一起,表里之间相互协调,如此就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嵇康认为,声色酒食容易损伤形体,喜怒思虑容易耗伤精神,精神活动、生活方式的失常是减损寿命的重要因素。所谓“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措身失理,亡之于微。”而“情虚静泰,少私寡欲”等养生之道,可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怎样才能做到“情虚静泰,少私寡欲”呢?嵇康说道:“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知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名利地位会妨害品德的修养,因此就轻视而不去追求;认识到肥甘厚味会损害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果断地抛弃而不顾惜。胸怀坦荡而没有忧愁,心情平静而没有焦虑。又长久坚持,用和谐的方法养生。和顺天理达到清净的境界。然后再用灵芝一类药物涵养精神,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借助早晨的阳光温暖肌肤,抚动琴瑟五弦怡悦心神,清净没有妄欲而自得其乐,身强体健而心情旷达,不刻意追求欢乐而心神自然愉悦,摆脱生命的牵挂身体自然长存。

嵇康托孤的故事

嵇康托孤的故事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其实已经是司马昭把握大权,他为了扩大自 己的势力,让竹林七贤的山涛出来做官,因为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 拒绝,只好答应了。 后来山涛又来拉拢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气,认为当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经 的海誓山盟,如今随着山涛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化为泡影,你走吧,去追随那尘世的荣华 富贵,让我一个人坚守我们的乐土,让我一个人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隐士,你走吧,我 不怪你,只是偶尔想起和你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会让我为之动容。 嵇康不但谴责了山涛,还批评了当时的司马集团,山涛知道嵇康为人正直,清高,对 自己的责备也只是一种劝谏,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这件事却埋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昭对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诬陷嵇康,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司马昭就把嵇康抓来处死,临死前,嵇康把自 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山涛边哭边答应,决定要守护这个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 代价。 山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汉子,他不怕司马昭把它当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儿子 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 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 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a href='//' target='_blank'>种植 虏猓??狄舶樗孀潘?囊衾指?笕肆粝乱欢味蚊览龅?a href='//' target='_blank'>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 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 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 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 的人注意。

嵇康简介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 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他著有《 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

伪本质。嵇康“每非汤、武 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 ,欲除国患”。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事实上,后来钟会诬陷他,一条重要罪状就是“康欲助毋丘俭”。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赠秀才入军》为赠其兄嵇喜之作。诗中写对从军远征的哥哥的思念,表现了兄弟间的动人情谊。如第9首《良马既闲》,用想象的手法,写嵇喜在军中驰射的英武风姿;第14首《息徒兰圃》也以想象方式,写嵇喜在征途中息驾休憩、寄情山水的悠闲神态;第15首《闲夜肃清》又写诗人自己在清夜朗月下置酒无欢、御琴不鼓的孤独寂寞心情,写得都相当亲切感人。诗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来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它们大多由《诗经》中化出,显示了嵇康四言诗所受《诗经》的影响。《幽愤诗》作于系狱临终之前。诗中回顾了自幼至长的经历,叙述了自己“托好老、庄,贱物贵身”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疏”,招来了谤议。诗中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超尘绝世生活,“无馨无臭,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86~91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12 【英文标题】Ji Kang's 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His Poetry of Fairyland RovingSUN Chang-wu(Chinese Dep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作者】孙昌武 【作者简介】孙昌武(1937-),男,辽宁营口市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相信神仙存在,认为神仙不可学得,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摘要题】先秦与魏晋六朝文学 【英文摘要】Ji Kang(223-262),a scholar and a thinker of the Three Kingd-oms,accepted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of the Taoist school and the concept of immortality,believing that human beings can ne-ver become immortal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but can prolong their lives through health preservation,an idea that further developed Taoism and proves to b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He also expressed the idea in his literary works,which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关键词】嵇康/神仙思想/养生术/文学创作 Ji Kang/concept of immortality/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literary creation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2]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5]王充.论衡·道术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 [7]干宝.晋纪·总论[M].黄shì@(16)辑,《黄氏逸书考》本. [8]王弼.老子注[M].《诸子集成》本.上海:中国书店,1986. [9]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我眼中的嵇康

我眼中的嵇康 我对嵇康的第一印象是高大,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的美男子。我对他的印象大多来自刘小川先生的《品中国文人》。虽然这本书里,讲述的不是那么的详细,但是开篇的引言让我产生了对嵇康的浓厚兴趣,再加之刘小川先生的独特的观点,引人入胜的语言,更是让我沉浸其中。 我对嵇康的印象有以下几点:平静外表下隐藏着耿直刚烈的内心,才高艺精,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度,还生得英俊潇洒。除此以外,还为他感到万分遗憾和悲痛。 山涛曾屡次向司马家族举荐嵇康担任要职,但是嵇康身为中散大夫,任职于曹氏家族,若是担任了司马家族的职位,便是卖主求荣,便是不忠,虽然对于朋友,嵇康不干涉他们选择的自由,但是对于自己,是绝不会在司马家族任要职的。二来,嵇康固穷,不喜身任要职。但是,不知为何,山涛却要屡次犯他大忌。嵇康虽内心极为不快,却也忍了他两三年,最终怒气爆发,促成《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见嵇康之隐忍与内心之耿直。王戎曾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试想嵇康一个如此“才高而性烈”的人却能二十年不见喜愠之色,实属少见。 还有一件事更是体现了嵇康的隐忍下的耿直。吕巽与吕安的老婆私通,但是嵇康却从中调解,而后吕巽恶人先告状导致吕安下狱,嵇康气不过,再次慷慨激昂地写下第二封绝交书。绝交信中最后一句是“临书恨恨”可见嵇康之气愤。 他的音乐造诣与东汉的顶尖音乐家蔡邕相当,又写出《声无哀乐论》。我极为佩服他试图让音乐自成体系的做法。即使在现在还有许多人依旧认为音乐是附属,是不务正业的,然而嵇康早在那时便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付诸行动,这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提到音乐造诣便不得不提到“广陵散”。《品中国文人》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围观群众受青年学生

(完整word版)养生论

养生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蠲悖蕞畎浍赊豚醇 二、繁体字 識靈憂傷術幾專難僅敵獲遠懷驗喪處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较()而论之。 2、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3、虽终归于燋()烂。 4、爱憎不棲()于情。 1、蝨()处头而黑。 2、声色是躭()。 3、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4、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 1、目(见) 2、较(而) 3、涣然 4、流离 5、嚣(然) 6、衔(哀) 7、殷(忧) 8、醇醴 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夫神仙虽不目见。 2、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六、今译 1、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 石,其能久乎? 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 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七、阅读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

晋代嵇康的养生精论(4)

晋代嵇康的养生精论(4) 经典养生 晋代嵇康的 养生精论(4) 0周贻谋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 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 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 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 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 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着.旷 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 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 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 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 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 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 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 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 哉! —— 嵇康《养生论》 康又说,善于养生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清净安泰,很少有 IJLJ私心杂欲.知道名利地位之类会损伤精神和危害道德修养, 所以轻视它而不去迎求,并非有了欲望而去强行禁止;懂得膏粱厚味会摧残生机性命,所以决意抛弃它而绝不顾恋,并不是有了贪心才去抑制.因身外之物劳累心智而不留意萦怀,精神正气因淳朴淡

漠而更加旺盛.旷达处事而无忧愁恐惧情绪,安于寂静而无劳心思虑之苦.他们始终坚守养生之道,积极调养以求顺畅和谐,和顺的原则天天都能实现,这就合乎自然规律.再蒸煮灵芝来滋补身体, 喝上甘甜的泉水,长晒早晨的太阳,安然自在地欣赏音乐,不必多做什么而自然有收获,忘记欢悦却过得很快乐,抛弃生死观念身体却很健壮.这样一来,和神仙攀比寿命,又哪有做不到的呢? 嵇康强调,人们既要重视物质生活的养生,更要重视精神生活 即思想情志的养生,若能长期高度重视身心两方面的调养,自然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嵇康的观点跟今人的认识是完全相符的, 现代人更应该以此奉为养生保健的圭皋.⑨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快乐养生?20102l 鸯馔@ 0张于 庄子?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自 ,人们都懂得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密切的,提倡养生必须养心.而老人的养 "平易恬淡"为基石.着名作家冰心一生 无欲则刚,心地宁静"的健身之道,其一 如林,高寿百岁.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标签:分类:写作素材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古代文人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嵇康性格分析

.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 ` 题目: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 学院:文学院 专业年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李佳芯学号:20130502182 指导教师:何亮职称:副教授 2016年 3 月20 日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嵇康性格分析 ——以《世说新语》为例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李佳芯 20130502182 指导老师:何亮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当时的文人之士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因此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释放个性的运动。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人士大夫们,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嵇康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世说新语》;嵇康;性格 引言: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一些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①。而后他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嵇康的条目有24个,其中直接与嵇康相关的有10多条。从中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对嵇康这个人物并没有做详细的描述,但是我们却是可以透过其中简明而又扼要的记述,并经过悉心的梳理,描画出一个形象较为鲜明,性格较为丰满的嵇康来。我们知道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甚至相互矛盾的侧面,这些侧面交织成一张暧昧难辨的人物性格图景,因此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就不能仅仅选取其中的一面或一时的言行,来以偏概全的归纳出他的性格内涵。《世说新语》虽只有小部分描写了嵇康与其事迹,但它的体例和写人记事的方法,对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所以从《世说新语》之中一些语句对嵇康的刻画,可以大致刻画出嵇康的形象,表现出嵇康的性格特征。 一.嵇康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嵇康有哪些故事

嵇康有哪些故事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其实已经是司马昭把握大权,他为了扩大自 己的势力,让竹林七贤的山涛出来做官,因为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 拒绝,只好答应了。 后来山涛又来拉拢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气,认为当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经 的海誓山盟,如今随着山涛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化为泡影,你走吧,去追随那尘世的荣华 富贵,让我一个人坚守我们的乐土,让我一个人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隐士,你走吧,我 不怪你,只是偶尔想起和你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会让我为之动容。 嵇康不但谴责了山涛,还批评了当时的司马集团,山涛知道嵇康为人正直,清高,对 自己的责备也只是一种劝谏,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这件事却埋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昭对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诬陷嵇康,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司马昭就把嵇康抓来处死,临死前,嵇康把自 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山涛边哭边答应,决定要守护这个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 代价。 山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汉子,他不怕司马昭把它当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儿子 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 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 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a href='//' target='_blank'>种植 虏猓??狄舶樗孀潘?囊衾指?笕肆粝乱欢味蚊览龅?a href='//' target='_blank'>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 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 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 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 的人注意。

答难养生论

答难养生论 ----嵇康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此俗谈耳。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柳惠三黜,容不加戚。何者?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邪?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理之然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诚哉是言!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与嫫母同情;忄贵者忘味,则糟糠与精粺等甘。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何以言之也?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近虽小,莫不存之。夫何故哉?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三年丧不内御,礼

《庄子》简介

《庄子》简介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