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漆国祥

摘要:思想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矛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嵇康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在政治上,与曹氏的亲戚关系注定他在政治上更加的亲近曹氏集团,并且抵制司马氏政权,这也使他在政治上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思想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嵇康思想中的碰撞也使他非常的矛盾,使他表现出内儒外道的特征。最终他选择用死来对抗黑暗的时代,弥合了自己人格的分裂,超越了自己矛盾的双重性,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也使自己摆脱了矛盾的折磨。

关键词:嵇康;矛盾;内儒外道

Abstract: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and mind of a person's life and tragic contradictions destiny. Ji Kang's life a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On the political front, relations with relatives Cao doomed his more political groups close to Cao and Sima's power to resist, which made him unable to play in politics to their own.In terms of ideology,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minds of Ji Kang collision is also very contradictions make him so that he demonstrated in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 Ultimately he chose to fight the dark by dead times, to bridge the split personality of its own, beyond the duality of its own contradi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eir own suffering from the conflict.

Keywords: “Ji Kang”; Contradictions ;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

引言

中国历史上大凡遇到政治局势动荡,很多仁人志仕不能志满意得之时,大都选择归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但是,嵇康隐身而不隐心,他的“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个性,怎么看也不像个好老庄之人,老子《道德经》讲“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停留的地方,要心静如水,行动的时候要把握适合的时机,而非“遇事便发”的“妄为”。虽然形式上,嵇康是归隐山林,但毕竟年轻气盛,树欲静而风不止,身隐而心不隐,系辞传里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之惧”,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懂得把握尺度,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戒,不分内外都要谨慎。如果嵇康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性格,真正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一心一意的追求真正的养身之道,那他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了。他的一生就不会显得如此的矛盾和苦闷了。出现于历史舞台的嵇康是个看来充满矛盾的文人、学者、士大夫。

一、政治的矛盾

在政治上,嵇康是矛盾的。他心里愿望曹魏王朝振兴,但却因无望而不肯出仕,他心里反对司马氏集团篡魏,但他又无能为力。他和山涛、阮籍、刘伶、王戎、向秀以及阮咸等七人都属于曹魏新兴士族,嵇康和曹魏集团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三国志-沛穆王曹林传》和《晋书-嵇康传》等史书记载,嵇康的妻子是沛穆王曹林之子曹纬的女儿。同时由于曹林系曹操杜夫人所生,何晏的妻子金乡公主,也是杜夫人所生,故嵇康算是曹氏的宗亲女婿,也是玄学领袖何晏的晚辈亲戚。

正是由于这种亲戚关系,嵇康官拜中散大夫,但始终是一个只食俸禄而不管实事的闲差。在结婚后不久,嵇康就搬到了山阳来居住,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经常和向秀、山涛等居址相近的朋友打铁、灌园,可以和阮籍等七贤游于竹林,纵酒昏酣,但嵇康的心情始终处于一种十分压抑的状态。他是曹林的孙女婿,并因沛穆王的关系和何晏有姑侄婿的关系,这样一种身份,使嵇康在个人情感上对曹魏政权产生了一种亲近之感,对图谋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氏有一种天然的抵触。但是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兵变诛杀曹爽一党,曹魏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氏父子之手。司马氏父子诛杀曹爽,何宴之才能尚且如此下场,嵇康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犀利的文笔揭露司马氏的野心,用他坚贞而独立的人格蔑视那些跟在司马氏屁股后面走的小人。“(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工段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辨,故往造焉。康不为视,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1]。据《世说新语简傲》注引《魏氏春秋》说:“钟会为大将军兄弟所昵”。当时又“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一副小人得志的派头,故嵇康从心眼里瞧不上他,又岂能为他设礼?不过这次也埋下了被谗害的祸根。在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使文钦起兵失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又与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连手起兵失败被杀后,嵇康放胆的结合毋丘俭和诸葛诞等三次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的触目惊心的时事,挥笔写下了言辞激烈的《管蔡论》文章一反旧说,认为西周初年管叔、蔡叔的造反,实是疑虑摄政的周公旦篡权,是忠于天下的行为,根本就没什么谋罪。显然,嵇康是在借古讽今,名义上是为管蔡翻案,骨子里乃是为毋丘俭等人的所谓“叛反”辩诬鸣冤,乃是影射司马氏阴谋篡魏的行径。

然而嵇康心中的一切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司马氏容不得傀儡皇帝的不听摆布,他们一面唱著名教忠孝的高调,一面把国君曹髦给弑了。悲愤之际,嵇康再也无法沉默了,他奋笔写下了《难自然好学论》等峻切凌厉的文章,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倡导的虚伪名教,以无比的嘲讽肆言:政教之名堂是停尸房,诵读经语是鬼语,六经是污秽毒草,仁义是陈腐烂物,看书会看坏眼睛等等。之后他更是用行动来对抗司马氏集团。,嵇康自幼疏懒简傲任性纵情,不偶世俗,他向往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像久遭羁绊的麋鹿那样“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2]。所以在山涛举荐他出任吏部侍郎时,他表示自己“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2]他的矛盾和痛苦集中的表现为他所说的七不堪和二不可。嵇康不说自己不满时政,而是把不愿意出去做官的原因统统归结到个人的性格上,恰巧流露出他内心的矛盾,以及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局面而痛苦不堪的心情。他痛恨、礼教,不把礼俗之仕放在眼里。可是,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的政权,千方

嵇康性格分析

.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 ` 题目: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 学院:文学院 专业年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李佳芯学号:20130502182 指导教师:何亮职称:副教授 2016年 3 月20 日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嵇康性格分析 ——以《世说新语》为例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李佳芯 20130502182 指导老师:何亮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当时的文人之士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因此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释放个性的运动。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人士大夫们,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嵇康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世说新语》;嵇康;性格 引言: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一些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①。而后他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嵇康的条目有24个,其中直接与嵇康相关的有10多条。从中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对嵇康这个人物并没有做详细的描述,但是我们却是可以透过其中简明而又扼要的记述,并经过悉心的梳理,描画出一个形象较为鲜明,性格较为丰满的嵇康来。我们知道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甚至相互矛盾的侧面,这些侧面交织成一张暧昧难辨的人物性格图景,因此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就不能仅仅选取其中的一面或一时的言行,来以偏概全的归纳出他的性格内涵。《世说新语》虽只有小部分描写了嵇康与其事迹,但它的体例和写人记事的方法,对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所以从《世说新语》之中一些语句对嵇康的刻画,可以大致刻画出嵇康的形象,表现出嵇康的性格特征。 一.嵇康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浅谈大学生活的人生意义

浅谈大学生活 很荣幸也很高兴在这里遇见我们冀中的朱翠珍老师,也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朱老师给我的写作题目是《谈谈大学生活的感受》,我想把大学生活放到人生的整体中去和大家谈几点自己的体会。野狐谈禅、不足为训,妄立文字,望大家辩证取舍。 一、责任意识——我们都是司机 责任意识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有质量的生活的保证。责任就是要对我们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完成别人分配给的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用行动去满足心中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当然,这就需要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真心想要什么即要明白我从哪里来,我为何而来,我要到哪里去。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有针对性高效的培养锻炼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生活,因为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所以有一句话: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进而我把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比喻为司机。或许现在我们还是乘客,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培养自己驾驶生活这辆车的能力,很快我们就会开上属于自己的车。我们的这辆车是一代代流传、改进、换新而来的。在这辆车上,至少会乘坐着我们的妻儿老小,我们开车的最低责任是保证他们坐在车上是安全的;其次,我们要尽力让他们坐的是舒适、安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证你的车是在一直向前行进的。 当然,如果车上的乘客(我们的负责对象)不团结,不和睦,你也很难安全快速的前进;你一直不停地开着,车也会受不了;自己一辆车独行,总会遇到些你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保证家庭是的和睦,关注车辆的性能和保养同时保持和其他车辆的联系等等。一个人,你驾驭的是自己的人生;一家之主,你把握的是家庭家族的前进状态;一个企业、公司,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你的责任是对乘坐在你车上的所有乘客负责,最起码你能保证他们是安全的,你能给他们安全感,同时你还要和其他的人、团体,国家竞争(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不喜欢争和抢,但是你必须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过硬的驾驶技能,较高的调和、分配、组织能力,全局观、平常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通过《世说新语》浅谈嵇康的人格魅力 内容摘要: 在魏晋士子中,嵇康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是因为他的死,他以生命的代价使其人格和精神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丰神俊朗的外表,卓尔不群的气质固然让人为之感叹;他“博综技艺,丝竹特妙”的高超才华也让人欣羡;他“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绝世风姿也令人神往,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是他的人格;他“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将封建礼教踩在脚下,敢于“非汤王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大胆追求人性的自由,从而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然,嵇康之死,尚不仅仅因为其性格,与他的身份也不无关系。他与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使之在司马集团眼中成了一个猎杀的对象,身份地位既在风口浪尖之上,内在性格又使其不愿委曲求全,不死奈何?一曲《广陵散》便是他在人间的最后遗响了。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气度非凡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绝对算不上辉煌灿烂,但却是一个让人怀念和向往的历史瞬间。因为,在那个短暂而苦难的时期,催生了一批美丽高贵、才华横溢的生命个体。正像刘诗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所说:“这个时代是一种典型的二律背反:人对生活的要求愈是简约和无,生命本身就愈显得灿烂和美丽;个体愈有才华、美、风度,就愈要被残酷的消灭,而愈是在残酷的毁灭中,这生命的才华、美、风度就愈能达成不朽。在这里,生命和现实缔构成一种痛苦

的平衡,鲜艳的生命和黑暗的现实同时展示了最强的阵容。……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的苦难,恰好促成人对外物的罢黜和对内在本体的发现和皈依,如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所显示的,这是一份在受难过程中所生成的鲜艳圣洁的精神之花。而嵇康和阮籍,则恰好构成其中两片最珍贵的花萼。……那么表现魏晋人的觉醒主题,表现在苦难现实中生展出来的任性的艺术情怀、自由精神、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嵇康身上。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真诚、纯洁和高度都是罕见的,它直承庄学的纯净气质、澡雪精神,又不放弃人的感性生存与现实需要。”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所载的关于这个特立独行的生命个体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简单的扫描和透视,再现这一历史上的伟丈夫的人格魅力。 一、仪容伟岸的的嵇康 嵇康的外貌在古代也是一位美男子、伟丈夫。据《容止》第五则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所谓容止,指的是一个人的仪容举止。此条目大致意思是说嵇康身高七尺八寸,换算过来大概有今天的一米九一左右,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说:“潇洒端正,爽朗清高。”,也有人说:“如同树下清风,高远绵长。”而山公即山涛,嵇康的好友之一,也评价说道:“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的样子,便如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由此可见,嵇康的外貌确然丰神俊朗,气质异人。而在《晋书·嵇康传》中也谈到嵇康的外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余嘉锡在《容止》第十三则中解释:“土木形骸者,谓乱头粗服,不加修饰,视其形骸,如土木然。”据《颜氏家训》中记载,当时的名士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如此方能从容出入。而嵇康可谓当时名士中的异类了,整日蓬头垢面,不加修饰。但即使嵇康如此“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却依然让人称赞道:如萧萧清风,明爽俊朗;如凛凛寒松,高拔清峻;让人认为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此缘于何故呢?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外在表象,有时可以折射着他的内在品质。而我则认为,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也会影响他的外在表象。正是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处理学习、训练、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你处理诸多矛盾问题的策略。 步入大学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更成长了很多。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丰富多彩中也暗藏着玄机。学习,社团,个人休闲。哪一个的魔力都足够强烈,吸引着我们,去参加学校活动,去打工体验生活,去努力学习争拿奖学金,也会想和好朋友或是同宿舍的朋友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你去调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进行取舍。自己之前也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时期,那个时候可能还只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解决看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进入大二了,也跟着高老师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当老师讲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迅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关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的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所以今天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给大家阐明一下我们面临的这些个矛盾问题,并奉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策略。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是科学的辩证观,才能看出事物的正确的,本质的内在和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在这层层联系的事物中呢,矛盾便是事物与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我们步入大学生活出现的一系列种种的矛盾。既然矛盾是普遍的,那为什么在我们步入大学之后,矛盾会显现的如此明显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之后再详细给大家解释。 矛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它还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反面各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这些不同的性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便是我们今天解决大学生活中矛盾的主要理论依据点。 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那下面就结合我们所遇到的关于:学习,社团工作,休闲娱乐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来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在学校中需要做的事情,社会、

嵇康阮籍论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 前言 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 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⑴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在前一首诗中,感情基调慷慨昂扬,表述极其明快朴实,表达了阮籍自视甚高,“志气宏放”⑵的一面。方东树云:“此以高明远大自许,……言己本欲建功业,非无意于世者。” ⑶这说明阮籍儒家的政治理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它一直沉淀在其心灵深处,一有机会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后一首诗中,阮籍塑造了一个“临难不顾生”的壮士形象,他所称颂是儒家忠义气节。他向往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也于此流露无遗。即便是身处易代乱世,“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⑷但其内心的政治热情亦未完全泯灭。还是苏轼说的好:“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为酒。”⑸看来苏轼是看到了阮籍内心中被压抑着济世理想所带来的痛苦。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是嵇康著名的反儒家思想的言论,不少学者以此来判定嵇康思想属于儒家的对立面。的确,嵇康是非常推崇老庄,曾明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⑹其诗文著作中也有颇多引用道家典籍之处。于是有很多学者就从

大学生恋爱的矛盾分析与意见

大学生恋爱的矛盾分析与意见 寒窗苦读十余年,高中就像地狱般。金榜公式皆欢喜,一朝迈进自由园。相信走进大学的人都经历了风雨涅槃。进入大学的人就像久在樊笼里被放出了一样。进入大学,他们不必在压抑了,可以随性而为了。再加上他们已步入成年人,生理情感上有了对异性的需求,有了爱情的欲望。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对爱情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学应当是培育社会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扎实基础知识,学习好基本技能,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现在无论在心理还是性格上还不是成熟,因此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本文主要对大学生恋爱存在的矛盾作简要分析,本针对这些矛盾给出几点建议。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普遍化。现在大学里几乎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情侣,图书馆会见到抱在一起的,教室里会碰见搂着亲热的,食堂里就更不用说了,草地上更随处可见。就拿我们班为例,女生几乎都名花有主了,男生这边也有1/3的同学坠入爱河。在大学流传着一句话:爱情是大学的必修课。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谈过恋爱,那你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2)低龄化。在以前子会在大三大四见到谈恋爱的,可现在大一就很多了,有的高中就发展了。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就开始琢磨找对象了。 (3)快餐化,即闪恋。很多学生不再按照从友谊发展为恋人,不再慢慢考察。 见到合适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女方也许还在纳闷他是谁是,对方突然一句“做我女朋友吧?” (4)公共化。恋爱中的情侣在一些公共场合做出过激动作,如公然亲吻。表白时越来越公开化。每逢光棍节、情人节,学校就会上演表白大戏。 (5)性爱化。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现在大学生出现了婚前性行为。 大学生恋爱中的矛盾浅析 (1)真情实意PK动机不纯,付出还是享受。“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对爱情的亵渎。可是这个观点在大学生中拥有很多高的认可度。有些同学仅仅把谈恋爱当作一种体验,一种尝试。进入大学后,对于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离开处处充满爱的家庭,他们难免有些寂寞。为了排除寂寞,部分同学就把寂寞转嫁到爱情上。还有些同学见到同班同寝室的都已有了家属,出于跟风或是模仿的目的,他们也加入恋爱的大军。还有些学生把恋爱功利化了。和他/她谈恋爱,仅仅是因为他家有钱,不管爱与不爱,先找个靠山再说。甚至有女生为达到此目的以身相许。爱情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却遭受着部分同学的亵渎。还有些同学觉得得到了爱情就可以享受了,只知道向对方索取,而不去付出。 不知道在恋爱中学会承担责任,认清自己,学会关爱他人。 (2)当友谊、同学情遇见爱情。在男女交往中,双方如果有对方认同的特质,两人就很容易走到一起,慢慢就会产生好感,把对方当作知己,这只是朋友的发展历程。等朋友处久了,双方如果觉得对方还可以,值得一生相伴,就会从朋友关系过渡到恋人联系。当某个人对自己好时,本能的反应时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喜欢我了,然后慢慢求证。实际上别人只是觉得你人很不错,值得做朋友。在同班同学交往中,别人仅仅是出于同学之间的感情,和你交流,帮助你学习。部分同学没有弄清情况。 却把它当作爱情的信号,或是单相思,或是向对方表白。结果双方都很尴尬,对方拒绝你吧,怕打击你;不拒绝你吧,对你没有爱意。 (3)丘比特挑战学术帝。两个人一旦坠入爱河,彼此就会产生依赖。特别是处于热恋期,见不到对方,就会感觉缺点什么。因此大量的时间就会花费在爱情上。

浅谈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浅谈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摘要: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意志培养的摇篮,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早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规划, 不仅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 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未来的职业目标,从而保持持久地内在学习动力。同时,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需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所以做好学习生活规划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活规划的必要性 所谓“学习生活规划”,是指学生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的计划和打算。它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尽早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据有关调查,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运用有关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适应性。而且,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而且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地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素质。 做好大学学习生活规划,有利于(1)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全方位的实力;(2)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全面了解自己;(3)明确自己发展方向,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就业成功的机会; (4)提升应对社会竞争,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主要体现在对每天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划,短期所要达到

浅论嵇康

浅论嵇康 一、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卒于魏元帝景元三年,终年四十。嵇氏本姓奚,原为会稽上虞人,因为避怨,移居谯郡铚县,便改姓嵇。嵇康的家世虽世代儒学,但并不显赫,在曹魏末年算是庶族。《嵇氏谱》载:“康父昭,字子远,督军治书侍御史。”嵇昭所任治书侍御史,属于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嵇康在少时,父亲便去世了,靠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嵇康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及母兄的养育之恩。如嵇康在《忧愤诗》中说:“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嵇康有兄嵇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①,且“有当世才”。嵇喜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而嵇康则终身无意仕途,希望过自由放达的生活。嵇康的妻子是魏沛王曹林的女儿,所以嵇康算是魏宗室的女婿了,而且也因此被授官为郎中,拜中散大夫。 二、嵇康的性情 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仪,天质自然”②。嵇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不加修饰却能有自然之美,真是不同寻常之人。在性情上,嵇康恬静寡欲,如嵇喜在为嵇康所作的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魏氏春秋》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到后来袁宏作《名士传》,便称他们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为人尚奇、任侠。“尝在洛阳太学写石经,有兵家子赵至,年十四,问嵇康名,康具告之。后来赵至亡命至山阳投康,康不在,至乃游邺,于康相见,遂随康还山阳。”③《文士传》中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就锻者,康不受

解读嵇康

魏晋玄学的现代价值之 ——解读嵇康 作者:陈伟学号:2010010131 班级:结02 摘要:自古以来,嵇康以其独特的高洁俊雅的人格魅力被无数人所景仰。可以说在封建社会中,嵇康作为一个主体人格觉醒的存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无可替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以自己对生活的探索,对自身内心的发掘,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格觉醒的篇章。嵇康最后的悲剧让他的思想以及其探索人生、超越自我的独特风范深深的渗入这片土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魏晋风度”高大典型。那种人格魅力之美,直至今日,仍然能够令我们动容,也令人反思。 本文从其文学人格魅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具体分析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并从音乐角度分析他的人格美,从而对其人格魅力进行一次还原。首先申明,在本文中有很多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还望老师指正。魏晋时期,许多知识文人纷纷涌现,然而真正上可以称为名士者,仅有嵇康一人。本文希望通过对嵇康思想的解读,来整体体现魏晋玄学的价值,以及其流传不绝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音乐、人格魅力 嵇康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的确,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为滋生玄学提供了历史的土壤,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魏晋玄学开始蓬勃发展。换句话说,其实我认为,玄学的出现在与儒家的失落,或者说由于局势的动荡,士人心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动摇是相互关联的。但是这种带有被动的玄学思想我

认为只能说与早期的庄子相似,所以对于嵇康师承庄子这一说法我并不认同,相反,二者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在下面的论述中会涉及到。冯友兰说:“玄学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这是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由于思想的变动,当时的玄学学者普遍有反对儒家思想的注重礼法道义以及名教等思想,而推崇道家的自然无为、旷达任放,不拘礼法的个性自由,尊重个性与自由。在这样一个时代成长,为嵇康的理论水平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有奇才”,“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一般认为其在哲学上上承何晏王弼之自然观思想,下启郭象《庄子注》之精神内涵。其作品文有两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有四篇:《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论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诗,现存50多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诗歌包括:《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其他的还有《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诫》,《普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在那个时代,相貌十分重要,世说新语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

浅谈大学生的世界观

我以我眼看世界 首先,我要申明一下,我只是一个学工科的普通大学生。对涉及到这一领域的一系列专业问题并不懂,也不会上升到某种高度或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阐释这个问题。以下所写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想到什么就记下什么,也许会有些凌乱,但请见谅。 首先,你得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变化无穷、十分奥妙。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宇宙,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来看,觉得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就世界的物质数量和结构来说,在数量上,上到总星系,下到基本粒子,数量巨大,无穷无尽;物质结构组合,多姿多彩,而且产生了有机物、诞生了生命、有无数的物种、更是产生了人类的思维之花,确实使人觉得奥妙无穷!人类的科学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自身。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认识了世界的规律,而且世界又通过人正在逐步改造世界自身。因此,世界的发展和走向将不可预测!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

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人类世界是多元的,全面的,从古代中国的文化来看,产生了多种学说。儒、道、法、墨等等,各家学说精彩纷呈,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其实很难说那一种的学说是正确的,那种学说是错误的。应该说,各有各的精华与糟粕之处。而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岂不是很好?从人种上来说,有黄色,白色,黑色之分,每一个人种都具有其平等的地位,没有优劣之分。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外在到本质都是不同的。正是个体间的差异性,才构成了这个精彩的世界。从人的角度讲,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所以对每件事的看法不同,所以,这便有了争论。只要在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里,我是赞同这种争论的。我想,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人类世界的前进。世界是多元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要走极端!不要因为肯定了一样东西,就极力去否定另一个与它相对的东西。我想回顾一下我们民族过去的一些做法。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民族是坚持传统也好还是学习先进也罢,我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但由于以前视野狭隘以及政治,战争等原因,我们的做法都很片面,极端。坚持这个,就否定其他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极度排斥我国传统价值和西方的价值观,那时,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就大力排斥资本主义的东西,我还记得,初高中政治思想书的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批判其一切东西的罪恶性。现在长大了,明眼人一看便知,资

浅谈“清谈”误国论

浅谈“清谈”误国论 摘要: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面对时人和后世众多学者们所认定的清谈误国论,我们是否也应随其波而肯定清谈之罪名,如若不是,清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且为何会担当这样的罪名? 关键词:清谈清议王衍士人 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魏晋所谓清谈指的清雅玄妙、高蹈超俗的谈论,它是一种以老庄思想为根基的注重形式、追求玄理的哲学性谈论。 关于清谈的起源,从思辨方式(主要表现在品评人物方面)的角度上来说,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东汉时代的清议。“清谈的来源是有史可征的。它的前身是太学中的清议”[1]“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和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2]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专横,宦官祸乱,政治社会都变得动荡不安。太学生聚集京师,由于不满当时博士们流于繁琐的章句之学,于是便形成自谒名师,治求大义的风气。 是时太学生三万馀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前行。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

这些太学生聚集京师又是名门世族,目睹当时政治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这种为抵制宦官势力的专横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士人阶层的严酷压迫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产生清议这种抗议性谈论的重要原因。而“清谈”一词成为明确定型的用语并频繁出现于古籍中,是在经历党锢之祸十多年后的灵帝末期至献帝初期的约十年间。换言之,它始于汉朝末年混乱时期地方官员的谈论: (青州刺史焦和)入见其人,清谈干云,出观其政,赏罚淆乱。(袁宏《后汉纪》二六) (郑太)对(董卓)曰:“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范晔《后汉书·郑太传》) 从上述文字叙述看,这些“清谈”都是以人物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谈论,之所以称之为“清谈”是因为它是以自己所持儒教道德高标准以评断对象的“清而正的谈论。” 但是因魏晋时期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环境,名士言论受到了惨毒的打击,“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魏志》一八《李通传》)。谈论之风遂由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渐趋于抽象,现实性的谈论变化转移为抽象性谈论,由实际政治讲到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由人物品评讲到“才性四本”以及性情之分。到了

哲学第三单元练习题(矛盾观)

辩证法矛盾观练习题 1.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各个时期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元青花绘画精美生动,其纹样特点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带有浓厚的我国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极为相似。元青花的特点表明 ①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③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土壤污染不仅关系人民的健康,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据全国首次土壤普查显示,中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现象,这些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这一结论旨在强调 ①人类在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面前只能“望洋兴叹” 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不利联系的影响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④土壤污染警示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不能“讳疾忌医” A.③④ B.②③ C. ①② D.①④ 3.“螃蟹效应”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相互扯后腿就没有一只能够爬山来了。“螃蟹效应”对团队建设的启示是( ) ①要促进系统内部有序和结构优化②要使部分以合理、有序、最佳状态存在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要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道德追求重在实践,道德行为贵在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是基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5.抓住“精准”,找对“穷根”进行靶向治疗,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以期脱贫攻坚见真效、见长教,不断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这说明不断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要( ) 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②正视矛盾的客观性,并抓住问题的核心 ③攻克主要矛盾,将措施落实到位④充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这启示我们( ) A.次要矛盾影响着事物的发展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要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方向D.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7.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情况有所缓和,但仍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既从金融体制入手,又重视小微企业信用建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我国的新举措( ) ①是从矛盾的两方面入手解决矛盾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说明正确分析矛盾才能解决矛盾④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既要允许它“试对”,也要允许它“试错”,其依据在于( )

如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如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矛盾的存在是广泛而必然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选择,而有选择的地方就有矛盾的存在。 在童年有和小朋友一起争夺玩具的矛盾,是夺是舍往往整个面红耳赤;在少年时期又面临择校的矛盾,因为这关系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基础又关系自己的未来;到了青年所面临的情况愈加复杂,所遇到的事情愈加的多了起来,此时的矛盾则更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特别是到了壮年之后则更为严重。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此解决问题时也依此解决,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而矛盾中又包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由此产生了关注程度的不同,着重主要因素考虑次要因素,着重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再加上矛盾的含义 有时矛盾的解决还要看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矛盾一致,则应该优先考虑绝大多数人的矛盾,法规不外乎人情,则在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时,更应兼顾道德,人情。 其次,个人的能力或者智慧是有限的,不要妄图依靠自己就打算将所有的事情考虑清楚,弄明白。矛盾同样也不是没一个都能参透的,正如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有的时候太精明未必是对的,事事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未必是好,人应该看多远走多远,也就是说不要杞人忧天,着眼于现实才是最明智的,也是正确的。正如“时间能够说明一切”一样,或许在矛盾面前也是这样。同时也不能妄想“一招鲜吃遍天”特别是对现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来说。中国有个矛与盾的尽人皆知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太过偏激或者偏执,不应言过其实,而应对事物予以客观恰当的分析和评价,不然很容易陷入极端,如果矛盾处理不好,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再者当今社会的诱惑颇多,我们不能纠结于没有意义的矛盾之中,我们应该在此时举世皆浊我应独清,众人皆醉我应独醒,有意义有价值的矛盾我们应当斟酌再三,而没有意义的矛盾例如是否吸毒等我们应果断的拒绝。在利益方面的矛盾应该是最多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牺牲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利益,有时舍己为人也是必须的。 在解决矛盾时,“换位思考”往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或如果我处在当时的情况,如此种种,彼此之间就可以减少些许偏激,多了几分理解和宽容,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的和谐,相互之间更加的友好。 只要客观地公正的,在矛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庸人自扰就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

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 收稿日期:2013-05-07 作者简介:张立恩,男,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①余敦康先生认为“ 稽康原来也是以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的”,“在原来的精神支柱崩溃以后承受了巨大的内心痛苦继续从事新的探索。”后即“在《释私论》中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此说甚是。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02—306页 ②外缘因素即可然因素, 无此可然因素则必无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之玄学思想。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 张立恩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将嵇康玄学思想置于竹林时期特殊的政治现实与玄学思潮之中并结合嵇康本 人的性格气质,探讨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内核的玄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 政治环境是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玄学思潮构成了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文化条 件, 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则是其玄学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关键词:嵇康;名教;自然;玄学思潮;气质;政治现实 一、竹林时期的政治现实 竹林玄学所在的历史时期大约在魏齐王曹芳嘉平初至魏元帝曹奂景元年间(250-263 )。在这段时期,司马氏与曹魏氏两集团间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国家政权日趋分化,政局动荡不安。晋宣帝司马懿 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1]17-18。正始十年(249) 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迫使曹爽交出大权,并以谋反罪诛曹爽兄弟。嘉平三年(251) ,王凌欲拥楚王曹彪为帝,以伐吴为名请求发兵。司马懿以谋反罪发兵讨凌,凌事败被害。之后司马懿进军寿春,开挖王凌坟墓,剖棺暴尸,并将与王凌事牵连者诛灭三族。“司马懿父子的坚忍阴毒,连子孙也感到羞耻,以至怀疑 晋祚能不能长久保持下去。”[2]15“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及文帝 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1]18正元二年(255) ,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起兵寿春,称“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3]486,司马师 率军10万征讨,杀死毋丘俭,文钦逃入孙吴。甘露二年(257 ),魏征东将军诸葛诞于寿春反。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三年(258 )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甘露五年,魏帝曹髦预感司马昭篡权之心,率宿卫百人讨昭,被司马昭亲信杀死,司马昭遂立曹奂为元帝。至此,魏政权已被司马氏所控制,魏名存实亡。 这种政治现实严重破坏了名教的社会功能,在客观上成为嵇康玄学思想生成的外部条件,激发嵇康玄学思想的形成。通过嵇康的诗文材料来看,其玄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名教与自然合一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演变过程①,促成这一演变过程的外缘因素②则是司马氏伪名教统治。司马氏借名教之名而行毁名教之实的做法将名教与自然的冲突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名教失范的残酷现实,对一般人而言大可不必理会,甚至一些陋儒还可借此诛除异己,成为“一批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寡廉鲜耻贪冒骄奢6 9

浅谈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

浅谈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 【摘要】情绪管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理解什么是情绪管理?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及原因?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情绪?作为大学生,只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能使自己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把握更多的机会和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字】情绪管理控制特点及原因影响 一、理解情绪管理 1、情绪 情绪是人的各种感觉和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即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及原因 1、情绪的敏感性 大学生正逐渐走向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对新事物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外部事物不仅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而且也特别地敏感。大学生会因很小的事情而引起情绪变化,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比较敏锐,使得情绪变换比较频繁,也就是对情绪反应比较敏感。另外,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对这些新出的新鲜事物又特别感兴趣,这就很容易触动大学生敏感的神经,使得大学生的情绪变化随着这些敏感事物的出现而变得相当敏感。 2、情绪的冲动性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表现出热情奔放的特点。心理学家常用“疾风暴雨”来形容这一激情性的情绪特征。 原因:首先,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虽已逐步步向社会,但相对成年人而言还显得很幼稚。其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导致思维不够严密,做事比较冲动。再次,大学生的思想负担较轻,没有很重的包袱,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比较不计后果,喜欢率性而为,这也很容易引发情绪的冲动性。最后,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经常鲁莽行事。 3、情绪的起伏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激情、好动、喜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活力,一旦得到满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