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定稿)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定稿)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定稿)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定稿)

分类号:UDC:

密级:公开编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位论文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

论文作者姓名:

申请学位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申请学位类别:理学学士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06月3日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日趋明显,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在获取1992年、2000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基础之上,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城区建筑、水体和自然地表三类,分类数据是用于计算比辐射率的重要依据之一,然后进一步采用单通道算法对成都市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将反演结果进行等温度分级显示,得到不同时段的地表温度分级图,对这些温度分级图进行分析得到成都市的热岛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体和植被覆被比城区建筑覆被温度低,城区建筑覆被对热岛效应具有绝对贡献,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高温区面积随着城市的扩展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热岛强度随着时间而不断加强,热岛呈现环状分布,热岛核心向城市中心东南方潜移,植被和水体属于低温区,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热岛; 成都市;Landsat TM/ETM+;热岛分布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ly clear , it direct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has attracte many attentio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Landsat TM / ETM data of 1992, 2000 and 2005 , land use types are divided into urban, water, and natural surfa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disaggregated dat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s of emissivity , And the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invers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chengdu by further single-channel algorithm , obtained the different period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ata to analyze Chengdu urban heat island changing tre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cover is lower than the building cover, urban construction cover have absolute contribution to heat island, the area of heat island ,expand with the urban area,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continue to strengthen as the time, and the heat island showing annilar distribution, the heat island areas mov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city center. vegetation and water belonging to the low temperature region. we can see that water and vegetatio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lowing down the heat island effect.

Keywords: urban heat island; Chengdu; Landsat TM / ETM +; heat island distribution

目录

论文总页数:22页1引言 (3)

1.1课题背景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4)

1.3.1研究内容 (4)

1.3.3技术路线 (5)

2.研究区概况 (5)

2.1总体概述 (5)

2.2地理特征 (6)

2.3气候特征 (6)

3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6)

3.1数据来源 (6)

3.1.1 Landsat TM/ETM介绍 (6)

3.1.2 数据介绍 (7)

3.2数据预处理 (8)

3.2.1几何校正 (8)

3.2.2大气校正 (8)

3.2.3裁剪 (8)

4 基于LandSat TM/ETM+的地表温度反演研究 (9)

4.1基于LandSat TM/ETM+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9)

4.1.1辐射传导方程法 (9)

4.1.2覃志豪单窗算法 (10)

4.1.3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10)

4.2基于覃志豪单窗算法的地表温度反演 (11)

4.2.1 TM的亮温计算 (11)

4.2.2地表温度反演参数计算 (12)

4.2.3 覃志豪单窗算法地表温度反演 (15)

5 成都热岛分析 (16)

5.1 不同地表覆被温度变化分析 (16)

5.1.1不同地表覆被多年平均温度状况分析 (16)

5.1.2不同地表覆被温度差异的时间变化分析 (17)

5.2热岛强度分析 (18)

5.3热岛空间变化分析 (18)

6结论与讨论 (18)

6.1结论 (18)

6.2讨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声明 (22)

1引言

1.1课题背景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热量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聚集,使得城市气温比周边明显偏高的现象。城市热岛是由特殊的城市下垫面、大量人为热源和局地大气环流条件造成的,它反映了城市的热环境状况[1,2]。自1833年Lake Howard提出“城市热岛”概念以来,城市热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18年,Howard又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伦敦城的市区气温比周围相邻的农村气温高的现象称之为“Urban Heat Island”和“Hot—island Effect”,即“城市热岛”和“热岛效应”[3]。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等国,相继在此领域开展了多项探索和研究[4-6]。热岛效应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在全球增暖和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环境及其热效应已成为主导城市气候与环境的要素之一,对人们生存空间质量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日趋明显,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化规律,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都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四川盆地的西部,是四川省省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购车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成都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异较大,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34分报道,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发现,成都城区内外的温差最高达到8℃以上。城市比郊区温度偏高,形成了“热岛效应”,成都的“热岛”呈环状分布,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因此,对成都市进行热岛效应变化研究已经非常必要,这也为成都市缓解高温压力提供了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Rao首次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ITOS-1研究城市热岛现象[7]。之后,利用NOAA/AVHRR 数据对城市地表分布、城市热岛变化等情况的研究陆续出现。随着美国陆地卫星的发射成功,人们采用TM 6对城市地表温度分布格局、城市热岛强度扩展、城市热岛与城市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也先后采用常规方法和热红外遥感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长春等主要城市的热岛现象进行了监测[8-11]。

关于城市热岛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可以概括为5种:(1)气象站法:传统的热岛效应运用气象站历史数据,选取若干个温度指标,分析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热岛特征变化情况。(2)定点观测法:根据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状况,定点观测可以从水平和垂直方向2方面考虑。其中,城市热

岛水平分布特征一般是选用城郊若干个典型的位置,进行数项温度气候指标的测定比较;或者是利用横穿城市剖线进行观测研究。由于城市热岛不仅影响近地面温度,还会影响城市边界层内能量交换,具有明显的立体空间分布特征。城市气候立体特征研究多是使用探空气球、飞机等进行观测,观测高度在100~7000米之内。也有学者为了获取长期连续不断的城市与郊区气温垂直变化资料,将气温表安放在铁塔的不同高度,观测城郊气温垂直差异。(3)运动样带法:运动样带法通常是在车辆上安装气温测定传感器,并连接着一个便携式的数据采集器。(4)是采用遥感技术,对遥感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分析,进而监测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辐射值的差异,利用热红外传感器对城市地表温度进行大面积观测,再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室内解译,就可以分析得到地物的热量空间分布。(5)模拟预测法:模拟预测法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运用的统计模型、数值模型、解析模型和物理模型四种模型模拟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方法,这四种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物理模型是有多种云物理和边界层的物理过程和四维固化功能实验室模拟最有代表性的是Stretke的高斯模型、Mihalalako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这些模型都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数学模型和实验室模拟2大类。本文则主要是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下载研究区域1992年、2000年、2005年共3期遥感影像的,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之上,首先采用决策树的方法将研究区的地表分为城区建筑、水体、自然地表共三类,作为地表温度反演中地表比辐射率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进一步采用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将得到的温度有图进行等温度间隔分级显示,分析成都市热岛的特征和变化以及热岛强度的变化。

1.3.2研究方法

(1)基于TM遥感影像的成都市地表覆被域值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就是利用计算机通过对图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城市指数NDBI,分析不同地物的NDVI和NDBI特征,设置适宜的域值对数据进行分类,本文主要将TM/ETM+影像分为城区建筑、水体、自然地表三类,本分类为成都市地表温度反演提供土地覆被数据。

(2)基于覃志豪单窗算法的成都市地表温度反演

覃志豪单窗算法是从TM6 的DN 值中求算实际地表温度。该方法需要两个

大气参数,即大气透射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从已得的气象数据中可以获得这两个大气参数的值。地表比辐射率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而植被覆盖度则是利用地表分类的图像求得。

(3)成都市热岛时空变化分析

通过地表温度反演得到成都城市温度分级图,在ArcGis中利用各年地表分类图统计出各年不同地物的面积比例,利用各年温度分级图和地物分类图统计每类地物温度的最大值(Max)、平均值(Mean)和最小值(Min),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4)成都是热岛强度分析

提取出成都市城区建筑主要区域,计算该区域的平均温度,再对成都市城区建筑主要区域做缓冲区分析,提取出缓冲区域减去城区建筑主要区域的温度平均值,这个平均温度代表的是郊区的平均温度。

1.3.3技术路线

论文技术路线如下图。

图1 技术路线图

2.研究区概况

2.1总体概述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102°54′E~104°53′E和30°05′N~

31°26′N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幅员面积12390km2,耕地面积4320km2。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眉山、阿坝接壤;距离东海1852km,距离南海1090km。

成都,别称“蓉城”,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教育、科技、商贸、金融、文化中心,通信、交通枢纽,享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幅员面积12390k㎡(截至2013年1月31日);管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截至2013年1月31日),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惟一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1982年2月15日,成都跻身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2地理特征

成都境内的龙泉山脉海拔600m至1000m,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以东北-西南走向穿过成都市东部的龙泉驿区和金堂县,该山脉为成都平原和盆中丘陵的分界线,龙泉山脉以东,浅丘连绵起伏。成都市域内只有金堂县的部分地区位于该山脉以东的丘陵区。

成都平原海拔450m至720m,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平原。成都平原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河网密布,同时由于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平原上也零星分布着一些浅丘,比如成都近郊的凤凰山、磨盘山。

2.3气候特征

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3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数据来源

3.1.1 Landsat TM/ETM介绍

第一颗陆地卫星是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发射的真正的地球观测卫星,原名叫做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arth Resource Technology Saet111te—ERTS),1975年更名为陆地卫星,由于它的出色的观测能力推动了卫星遥感的飞跃发展,迄今Landsat己经发射了7颗卫星,但第6

颗卫星发射失败,第7颗星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但是在2003年7月出现

仪器故障,2003年7月之后可以利用的为是第5号星,即Landsats5。

Landsat主题成像仪是Landsat4和Landsat5 携带的传感器,从1982年发射至今,其工作状态良好,几乎实现了连续的获得地球影像。Landsat4和Landsat5同样每16 天扫瞄同一地区,即其16天覆盖全球一次。LandsatTM影像包含7个波段,波段1-5和波段7的空间分辨率为30m,波段6(热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120m。南北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0km,东西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下表为Landsat TM/ETM+各波段基本参数信息表:

表1 Landsat TM/ETM+各波段基本参数信息表

主题成像

仪Landsats4-5 波段波长(微米)

分辨率

(米)

主要作用

TM/ETM+ Band 1

蓝绿波

0.45-0.52 30 用于水体穿透,分辨土壤植被

Band 2

绿色波

0.52-0.60 30 分辨植被

Band 3

红色波

0.63-0.69 30

处于叶绿素吸收区域,用于观测道路/裸露土壤/植被

种类效果很好

Band 4

近红外

波段

0.76-0.90 30

用于估算生物量,尽管这个波段可以从植被中区分

出水体,分辨潮湿土壤,但对道路辨认效果不如TM3 Band 5

中红外

波段

1.55-1.75 30

用于分辨道路/裸露土壤/水,它在不同植被之间有好

的对比度,并且有较好的穿透大气、云雾的能力。Band 6

热红外

波段

10.40-12.50 120/60 感应发出热辐射的目标。

Band 7

中红外

波段

2.08-2.35 30

对于岩石/矿物的分辨很有用,也可用于辨识植被覆

盖和湿润土壤。

Band 8

微米全

0.52-0.90 15

得到的是黑白图象,分辨率为15m,用于增强分辨

率, 提供分辨能力。

3.1.2 数据介绍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资源主要是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 TM 和Landsat7 ETM+的全波段图像,数据主要在马里兰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开放网站进行下载。

气象数据是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学院实验室提供,数据为气象站的原始数据,需要加载到Micaps进行读取,1992年数据由于时间间隔比较久,实

验室无数据,该年数据是通过都江堰市的气象数据进行推算的,遥感数据极其的对应气象数据属性如下表2:

表2 遥感数据及气象数据属性

传感器图幅景号获取时间温度Landsat5 TM 129/39 1992-08-16 26℃

Landsat5 TM 129/39 2000-05-02 27℃

3.2数据预处理

由于遥感成像过程中各种因素(如卫星速度变化、大气与地物反射与发射电磁波的相互作用、随机噪声)的影响,实际的图像灰度值并不完全是地物辐射电磁波能量大小的反映,其中还包括着上述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图像处理前,需进行预处理,以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粗校正与几何精校正)。前者包括传感器校正、太阳高度角和地形引起的畸变校正以及大气散射校正。

3.2.1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我国卫星地面站提供给用户的数据基本上己做了几何粗校正。引起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因素有传感器方面、遥感平台方面以及地球本身的原因,对它进行处理的方式有系统校正,利用控制点校正及混合校正。系统校正就是把传感器的校准数据、位置、卫星姿态等测量值带入理论校正公式进行几何畸变校正,控制点校正是选取一些变形的图像与标准地图之间的对应点(即控制点数据对),用一种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遥感图像的几何形变过程,通过几何控制点求出几何畸变模型,然后进行校正。

本文中进行几何校正的工具是ENVI,选用二次方多项式方法校正,采点数大于20个。

3.2.2大气校正

即使遥感系统工作正常,获取的数据仍然带有辐射误差,其中主要是两种最重要的环境衰减因素,一是由大气散射和吸收引起的大气衰减,二是由地形导致的衰减。由于成都盆地地形起伏不大,但大气衰减明显,因此,只利用ENVI 自带的大气校正模块进行了简单的Dark Subtract大气校正。

3.2.3裁剪

由于受获取影像云覆盖区域较为严重的限制,只选择了成都市几年来完全没有云覆盖的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研究成都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裁剪过程中利用了1:400万地形图在ArcGis中进行矢量边

界对栅格数据的裁剪。下图1为2009年3月24日遥感影像进行裁剪后得到的结果图:

图2 2005年裁剪后的5、4、3波段合成图像

图3 裁剪用的 1:400万地形图 4 基于LandSat TM/ETM+的地表温度反演研究

4.1基于LandSat TM/ETM+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Landsat TM/ETM+数据第6波段(120/60m )的地面分辨率远高NOAA 气象卫星(1.1km )的热红外波段的地面分辨率,而且Landsat 数据资料年限长且多,有利于研究城市热岛动态变化,因此选用TM/ETM+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但是Landsat 数据只拥有一个热红外波段,无法使用劈窗算法、TES 等发展相对成熟的算法来反演地表温度,这使Landsat 数据获取地表温度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目前,应用TM6数据反演地表温度有3种算法:辐射传导方程法、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

4.1.1辐射传导方程法

辐射传导方程法也称大气校正法,是完全根据电磁辐射从地球表面到传感器的传输过程来计算的,热红外辐射传感器所接收的能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经大气削弱后被传感器接收的地表热辐射,大气下行辐射经地表反射后再被大气削弱,最终被传感器接收的那部分能量和大气上行辐射,即

()(),,,1*sensor s

atm atm L B T L L λλλλλλλεετ↓↑??=+-+?? (1) 试中,,sensor L λ是被传感器接收到的或者是大气顶层的辐射亮度;ε是地表比辐射率;()s B T λ是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计算出的黑体的辐射强度;s T 即为真

实地表温度;,atm L λ↓

是大气本身以及地球辐射被大气反射回的向下的辐射强度;

,atm L λ↑

是大气本身向上的辐射强度;τ是地表与传感器之间总的大气透射率。 这一方法实际应用起来非常困难,除计算过程复杂之外,大气模拟需要精确的实时(卫星飞过天空时)大气廓线数据,包括不同高度的气温、气压、水汽含量、气溶胶含量,CO 2含量、O 3含量等等,对于所研究的区域而言,这些实时数

据一般是没有的。因此,大气模拟通常是使用标准大气廓线数据来替代大气实时数据,或者是用非实时的大气探空数据来替代。由于大气廓线数据的非真实性或非实时性,根据大气模拟结果所得到的大气对地表热辐射的影响的估计通常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使得大气校正法获得的地表温度精度较差。

4.1.2覃志豪单窗算法

覃志豪[12,13]等根据地表热辐射传导方程,通过一系列假设,建立了适用于从Landsat TM 第6波段(即热红外通道,以下称为TM6)反演地表温度的算法。该算法的优点在于仅需要三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其表达试由以下三个试子构成:

()()6666666666611/s a T a C D b C D C D T D T C ??=--+--++-?????? (2) 666C ετ= (3) ()()6666111D τετ=-+-???? (4) 式中,s T 表示反演的地表温度;Ta 表示亮度温度;6T 是大气平均作用温度;

6a 和6b 是常数,当地表温度在O-70℃之间是分别等于-67.355351和0.458606;ε

是地表辐射率;6τ表示大气透射率。

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可以根据近地面的大气湿度和平均气温来估计。在大多数情况下,各地方气象观测站均有对应于卫星过境时天气要素的实时观测数据。该算法的缺点在于:在参数化过程中使用的数据仍然是标准大气廓线的,并没有使用实时的大气廓线数据,这使得推导出的经验公式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不太适用。

4.1.3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Jimenez-Munoz 和Sobrino(2003)通过对普朗克函数在温度值Tsensor 附近作一阶泰勒级数展开,提出了另一种适用于TM 数据的普适性单通道算法(Single-Channel Algorithm ,SC),其表达式为:

()1123s sensor T L γε???σ-??=+++?? (5)

124121sensor sensor sensor c L L T c λγλ--??????=+?????????? (6)

sensor sensor L T σγ=-+ (7)

其中,

s T 是地表温度,sensor L 是传感器观测到的光谱辐射亮度(211Wm sr m μ---),sensor T 是传感器观测到的亮温(K),λ是有效波长,84211 1.19104*10...c W m m sr μ--=,

214387.7.c m K μ=,大气参数1?、2?和3?可以根据大气总水分含量来确定,对于

TM 热红外波段而言,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210.147140.15583 1.1234w w ?=-+ (8) 22 1.18360.376070.52894w w ?=--- (9) 230.04554 1.87190.39071w w ?=-+- (10) w 为大气水分含量。

对于上述三种算法,Sobrino and Jimenez-Munoz 通过实例做了比较,在参数都齐备的情况下,三种算法都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其中辐射传输方程法结果最为准确,均方根差仅为O.6K ,但是在卫星过境实测资料没有的情况下,辐射传输方程不能用,而只能用覃志豪单窗算法或者Jmienez-Munoz and Sobrino 的单通道算法,Sobrino and Jimenez-Munoz 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用Jimenez-Munoz and Sobrino 单通道算法计算出来的均方根差要小于覃志豪单窗算法的计算结果,但是当用上一些实测的大气参数后。在没有实测的大气参数的情况下,覃志豪单窗算法的精确度略高于Jmineez-Munoz and Sobrino 的单通道算法,因此,本文的研究中即使用覃志豪的单窗算法来反演成都市的地表温度。

4.2基于覃志豪单窗算法的地表温度反演

4.2.1 TM 的亮温计算

第一,通常从第6波段的数据中计算亮度温度,应该先把灰度值(DN 值)转化为与之对应的热辐射强度值,再由热辐射强度值推算所对应的亮度温度。由TM 传感器得到的遥感影像中,根据landsat TM 使用手册提供的资料,由TM 的DN 值转为辐亮度(即热辐射强度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min max min ()max DN

L L L Q L Q λλλλ+-= (11)

其中: ()L λ为TM/ETM+遥感器所接收到的辐射强度(211...mW cm sr m μ---),max Q 为最大的DN 值,即max 255Q =,为像元的灰度值,()max L λ和()min L λ为TM 传感器所接受到的最大和最小辐射强度值,即相对应于255DN Q =和0DN Q =时的最大和最小辐射强度。发射前已预设TM6的常量,若当()211min 0.1238...L mW cm sr m λμ---=时,0DN Q =;当()211m a x 1.56...L m Wc m s r m λμ---=时,=255。因此,公式(4.9)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0.12380.005632156DN L Q λ=+ (12) 由热辐射强度值转换得到亮度温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621ln 1T K K L λ=+ (13) 试中,6T 为第6波段的像元温度(K ),1K 和2K 为发射前预设的常量,对

于Landsat5的TM 数据,1111260.776...,1260.56K mW cm sr m K K μ---==。对于

Landsat 7的ETM+数据,1111266.6093...,1262.7108K mW cm sr m K K μ---==。

4.2.2地表温度反演参数计算

亮度温度并不是地表的真实温度,它包含了大气和地表比辐射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达的是大气层外表面的温度情况,因此要想获得地表的真实温度,必须对亮度温度进行大气校正和地表比辐射率的校正,这一校正过程需要实时的大气剖面数据和地表覆盖状况,通常比较复杂,众多研究人员也在试图探寻更简单的方法,从热红外遥感图像中提取最真实的地表温度。

本文所采用的覃志豪单窗算法进行成都市地表温度反演时,主要涉及到三个参数,他们分别是大气平均作用温度6T ,大气透射率6τ,地表比辐射率ε,

下面分别阐述三大参数在本研究中计算流程。

(1)大气平均作用温度6T 的计算

覃志豪等(2001)根据Modtran 所提供的标准大气推到出一个经验公式,认为在标准大气状态下(天空晴朗、没有涡旋作用),大气平均作用温度(Ta ,单位K)与地面附近(一般为2m 处)气温(To ,单位K)存在如下表线性关系。

6T = 25.9396 + O.880450T (For USA 1976) (14)

6T = 17.9769 + 0.gl7150T (For tropical) (15)

6T = 16.0l10 + 0.926210T (中纬度夏季 ) (16)

6T = 19.2704 + 0.9lll80T (中纬度冬季) (17)

式中,T 0代表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可通过地面观测站的数据获得。

对于成都市,处在中纬度地区,于是我们选择了式16和式17,在下表3中列出了由近地面层大气温度推求得到的大气平均作用温度。 获取时间

近地面层大气温度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 1992-08-16 02:55

299.15 293.086722 2000-05-02 13:14

300.15 294.012932 (2)大气透射率6τ

大气透射率由电磁波的波长和当时的天气情况来决定,覃志豪通过大气模拟得出大气透射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水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其它因素因其动态变化不大而对大气透射率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水分含量就成为大气透射率估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他运用大气模拟程序LOWTRAN 7 模拟大气水分含量变化与大气透射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关方程。当水分含量在20.4~3.0g cm 区间内时,可以用下表4的估算方程进行简单推算。

表4 大气透射率的估算方法

大气剖面水汽()()2

w g透射率估计方程平方差

2

R标准差

High air temperature 0.4-1.6

6

0.9742900.08007w

τ=-0.99611 0.002368

1.6-3.0

6

1.0314120.11536w

τ=-0.99827 0.002539

Low air 0.4-1.6

60.9820070.09611w

τ=-0.99463 0.003340

6

但由于未获取到准确的大气水分含量数据,无法使用此方法进行计算。NASA提供的了一个可以自动计算大气透射率,该网址为https://www.doczj.com/doc/c617800666.html,/,由该网址只能智能计算2000年7月以后的大气透射率,只能将09年和2000年的数据通过与其他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推测其大气透射率。各年分的大气透射率如下表5:

表5 大气透射率对照表

获取时间大气透射率

1992-08-16 02:55 0.82

2000-05-02 13:14 0.92

2005-05-10 11:22 0.9

(3)地表比辐射率ε

计算地表比辐射率有多种方法,本文中我们采用对地表进行分类的方法来计算地表比辐射率,且这是一种即较简单,也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对TM/ETM+陆地卫星影像来说,有7个波段,其中第6个波段为热红外波段,这7个波段正好覆盖相同的地理区域,用除6波段之外的其它波段做的分类图像正好与热红外图像相吻合,再根据分类图像将每一种地物类型赋值就可以得出一幅地表比辐射率的图像。

本文中采用的是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将基于TM/ETM+图像的成都市的地表分为三类,分别为城区建筑、水体和自然地表,分类的依据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城市指数NDBI,他们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

43/(43)

NDVI b b b b

=-+(18)

()

54/(54)

NDBI b b b b

=-+(19) 式中,b3、b4、b5分别为TM/ETM+数据第3、4、5波段的表观反射率数据。

由于每幅图像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同地类所对应的分类变量的域值的设定也就不同,以下是本文依据NDBI和NDVI进行成都市不同时期水体、城市和自然地表分类的阈值的设定。

表6 遥感影像分类依据

获取时间

水体 城市 自然地表 1992-08-16 02:55 NDBI <= -0.02

NDVI < 0.04

NDBI > -0.02 NDVI < 0.04 其它

2000-05-02 13:14 NDBI <= 0

NDVI < -0.01

NDBI > 0 NDVI < 0.03 其它 2005-05-10 11:22 NDBI <= -0.15 NDBI > -0.15

其它

不同年份的图像分类后的结果如下图:

图4

1992

年分类结果

图5 2000年分类结果

图6 2005年分类结果

表7 分类后各种地物像元统计获取时间

水体 城市 自然地表 1992-08-16 02:55

54994 54157 6170376 2000-05-02 13:14

44065 206041 6029420 2005-05-10 11:22 71982 475996 5731549

将分类后的图像进行分别赋值,对水体像元赋值比辐射率为0.995,城市和

自然地表像元比辐射率分别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20.95890.0860.0671building Fv Fv ε=+- (20)

20.96250.06140.0461surface Fv Fv ε=+- (21)

式中,surface ε和building ε分别代表自然地表和城镇像元的比辐射率;Fv 为植被

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公式为

()()/s v s Fv NDVI NDVI NDVI NDVI =-- (22)

其中,NDVI 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取0.7v NDVI =,0.05s NDVI =,当某个

像元的NDVI>0.7时,Fv =1;当NDVI<0.05时,Fv =0;当0.05

图7 1992年比辐射率图 图8 2000年比辐射率图

图9 2005年比辐射率图

4.2.3 覃志豪单窗算法地表温度反演

在4.1.2中我们介绍了覃志豪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公式,在4.2.2中我们求出了算法中所必需的三个参数,现在将这些参数带入式2、式3和式4在ENVI 中进行计算。

将反演结果在ArcGis中进行分级显示,分级原则按照等温度间隔进行分类。如下为不同年份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温度分级图。

图10 1992年温度分级图图11 2000年温度分级图

图12 2005年温度分级图

5 成都热岛分析

5.1 不同地表覆被温度变化分析

5.1.1不同地表覆被多年平均温度状况分析

在ArcGis中利用各年地表分类图统计出各年不同地物的面积比例,利用各年温度分级图和地物分类图统计每类地物温度的最大值(Max)、平均值(Mean)和最小值(Min),如下表:

表8 各年不同地物面积比例(%)和温度(℃)统计

获取时间城区建筑水体自然地表

面积比例高温区

面积比

Max Mean Min 面积

比例

Max Mean Min 面积

比例

Max Mean Min

1992-08-16 0.862 1.40 37.8 30.4 22.5 0.875 29.5 20.7 15.3 98.263 30.4 22.9 18.4 2000-05-02 3.281 3.51 34 27.8 17.8 0.702 29.5 21.8 18 96.017 29.5 24 19.8 2005-05-10 7.580 3.609 35.6 27.3 15.8 1.146 27.8 13.7 8.4 91.274 25.8 17.6 10.8

通过表8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成都市城区建筑面积在不断扩展,所占研究区面积百分比由1992年的0.862%增长到2000年的3.281%,至2005年增长到占7.58%。高温区(1992年28.66℃-31.66℃,2000年32.25℃-35.75℃,2005年27.83℃-33.4℃)面积比例由1992年的1.4%增加到3.51%再到3.609%,这表明高温区面积随着城市的扩展也在不断扩大,体现出城市地表覆被与城市热岛的紧密关系。通过对比发现,三年以来都表现为城市地表的温度,无论是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最高,三年的平均值分别达到35.6℃、27.3℃和15.8℃,说明城区建筑地表覆被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绝对贡献。相反的,水体地表的温度,包括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达到三种地表覆被类型中的最低值,分别为27.8℃、13.7℃和8.4℃,比城区建筑地表覆被的相应温度分别低了6.87℃、9.77℃和4.80℃,从而水体成为城市的冷源,对城市热岛效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成都市自92年至05年间,水体地表覆被类型的面积比例略呈增长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建筑区面积的增长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状况。植被作为城市的重要的生态景观,其地表温度虽然高于水体,但仍远低于城区建筑覆被类型,最高、平均和最低地表温度三年平均只有28.57℃、21.50℃和16.33℃,仍分别比城市低7.03℃、5.80℃和-0.53℃,可见,植被覆被也具有很好的降低地表温度,减缓城市热岛的功效,然而近几年由于城市建筑区的扩张,成都市植被地表覆被面积呈显著减少变化,使得其所发挥的减缓城市热岛的功效下降。以上三种地表覆被类型在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之所以发挥如此不同之功效,是因为水体具有高比热容,在相同气温条件下,水体的增温速度远低于建筑材料和土壤,而且水体的蒸发、蒸腾、传导和对流等特性,使得其具有多种热平衡和交换能力,它能将获取的热量及时以水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流的热量交换过程中。城区建筑覆被的下垫面材料一般是有大理石、混泥土和沙石等组成,这些材料热惯量大,随气温的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而植被的热惯量比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1.2不同地表覆被温度差异的时间变化分析

1992年城区建筑覆被平均温度与水体覆被平均温度相差9.7℃,与植被覆被类型平均温度相差7.5℃,而2000年城区建筑覆被平均温度与水体覆被平均温度相差6℃,与植被覆被类型平均温度相差3.8℃,到2005年城区建筑覆被平均温度与水体覆被平均温度相差13.6℃,与植被覆被类型平均温度相差9.7℃,可见2005年城区建筑覆被类型与其他两种覆被类型温度相差最大,而2000年城区建筑覆被类型与其他两种覆被类型温度相差是最小的,说明在这三年中,2005年城市温度相对其他两种地物的温差达到最大值。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政策解读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政策解读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办发〔2019〕56号)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4月13日印发了《关于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本政策措施”),现将有关内容解读: 一、起草背景与必要性 按照《成都市机构改革方案》,原市工商局的商标管理、原市质监局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管理以及市科技局的专利管理职能整合由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机改完成后,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服务工作,把进一步完善我市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于2019年10月制定出台《成都市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办法》(成知发〔2019〕9号),同时,继续执行《成都市知识产权资助管理暂行办法》(成知字〔2018〕9号)相关规定,保持我市知识产权资助政策执行的连续性。《成都市知识产权资助管理暂行办法》(成知字〔2018〕9号)于今年3月到期,需要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等要求,及时制订出台新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以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激励功能,提升我市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走访座谈、开展课题调研、组织专家评审和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了来自相关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促进我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共四大类、二十条支持政策。 二、主要特点 (一)资助政策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 结合机构改革后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能调整,从单一的专利资助政策扩展至涵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多种知识产权的综合支持政策。 (二)鼓励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加大力度支持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马德里体系或其它途径获得授权(注册)的国外发明专利和商标;大力支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际互认互保以及地理标志商标获得国际注册。 (三)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 在兼顾知识产权数量的基础上奖优奖强,鼓励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营质量。对发明专利的资助增加了对专利权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缴纳的发明专利年费,从第七年开始给予资助;鼓励和表彰为技术(设计)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商标权利人,对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基本简介 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1]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 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成果: ①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②定义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③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 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成都市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成都市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 摊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生产经营行为,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摊贩等小规模个体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对其监督管理和服务,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加工传统、特色食品的个体食品生产加工者。生产加工场所使用面积(办公场所、晒场除外)不满300平方米,白酒小作坊的生产加工场所面积不作规定。 食品小经营店(食品销售),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专营或兼营食品,场所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从业人员少,条件简单,且不满足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条件的个体食品经营者。 食品小经营店(餐饮服务),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现场制作加工食品并提供餐饮服务,加工和经营场所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且不满足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条件的个体食品经营者。 食品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门店,销售食品或者提供餐饮服务的个体食品经营者。 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专业加工服务者按照食品摊贩进行管理。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专业加工服务者,是指应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举办者要求上门提供宴席加工服务活动的队伍或个人。 第四条 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监管平台,各区(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备案或登记信息上传到平台。鼓励、支持区(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摊贩进行监管。 第五条 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生产经营者应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诺其生产经营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要求。各区(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对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完善监管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六条 鼓励食品小经营店(餐饮服务)公开食品加工过程,公示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公布餐厨垃圾流向等信息。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 基于遥感的京津冀城市热岛效应联动效应初探 指导教师 霍红元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邢晓瑞 学号 1130080208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e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预期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策、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人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布局与合理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文献综述)(一)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城市热岛的形状 自从1972年,R a o首先证实了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热红外数据而区分出来,并使用ITOS-1卫星数据制作了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的地面热场分布图[6]。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arlson等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地区昼夜热场分布情况[22],Matson等利用NOAA数据研究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夜间城乡辐射温度差异[23],Price等利用热红外制图仪数据评估了美国西北部地区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24] 。 接着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NOAA/AVHRR数据研究了北京、上海、苏州[27]、沈阳[28]等多个城市的热岛现象。虽然研究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却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城市热岛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与建成区基本一致;在城市内部,城市热场的分布结构同土地覆盖特征密切相关,低植被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高温中心,植被覆盖度大的乡村则显示为低温区域。然而,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1. 1 km的地面分辨率只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简介 英文名称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分会场编号:S10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季 嬿1,朱 焱1,张宁2 (1. 苏州市气象局,苏州,215131 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在册人口约661.08万人,流动人口达到690万左右,随着城市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显著地加快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可能导致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凸显。因此,利用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苏州市范围内53个城市热岛代表站(其中城区站点19个,郊区站点34个)观测得到的4968组气温数据(共计119232个气温记录),对苏州市2013年夏季热岛强度值进行了整体评估。其次,利用1986至2010年美国宇航局(NASA)Landsat/TM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地表气温数据对五种不同下垫面(城镇、裸地、水体、农田、林地)条件下的热岛效应强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估计。具体方法是:以太湖平均温度作为本底温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与太湖平均温度的差值得到相对温度,按照相对温度差值大小分为6级来表征热岛效应强度,从而得到苏州热岛强度等级分布。除了观测资料分析,本研究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绿化率、绿化方式对苏州市气象环境、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具体数值试验方案包括一组参考试验和五组敏感性试验,即:苏州市区实际绿化率(参考试验)、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无植被覆盖(敏感性试验1)、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2)、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4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3)、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草地覆盖(敏感性试验4)、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人为热为0(敏感性试验5)。 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度6-8月苏州城市热岛强度值为0.47℃,满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三星级”(≤2℃)考核要求;2)1986至2010年的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随着苏州城市化的进程,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有缓慢增强的趋势。从分布特征来看,苏州城市热岛效应呈明显的放射型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植树绿化和草地绿化都可以使局地空气温度有所下降,植树绿化的降温效果要优于草地绿化。苏州现有绿化水平(以树木绿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弛等将人为热源分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计划: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①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城市热岛效应。 ②随机采访几位市民,询问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了解,及对其日常生 活的影响。 ③试图采访当地气象局,查看郑州近年来气温变化。 ④观察周围生活环境,试图寻找热岛效应的痕迹,可以做适当摄像。 ⑤可做一些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热岛效应的熟悉程度,及对其看法。 第二阶段:整理资料: ①整理采访内容,分类置放。 ②整合搜索资料,加以修改。 ③把数字数据集合起来,尽量以图表格式直观地体现。 ④筛选有用图片,整合。 ⑤意见整合,综合归纳。 第三阶段:分析资料 ①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 ②寻求老师指导完成分析。 ③资料分析中试图找出新信息。 ④同时分析到热岛效应的好处和坏处。 ⑤加入适当专业人士评语看法。 ⑥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办法。 第四阶段:写成论文 ①布局分配 ②资料引用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机构概况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机构概况 作者:杜玲日期: 2011-04-22 09:32:33 来源:人事处 (一)办公室 1.组织、协调局机关的政务工作和局领导的日常事务工作;负责公文处理、文书档案、统计、保密、机要、安全管理、政务信息管理、对外交流与接待及其他内部事务的行政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系统公文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信访工作管理办法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2.负责局长办公会议以及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组织、会务等事务工作,负责重要文件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查工作;负责本系统重要工作的协调。 3.研究制定全局系统年度质量目标和临时性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分解下达质量目标和临时性工作目标并组织实施督办和监督检查。 4.负责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和人大、政协提案、议案、意见的办理工作;负责公众网局长信箱管理工作。 5.负责系统政务信息的收集、整理、编发,承担系统大事记编纂工作。 6.组织、指导全系统的统计工作,承担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性统计、分析工作。 7.负责协调本系统调查研究工作,承担综合性调研;指导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工作,负责编辑《成都工商行政管理》。 8.组织、指导并牵头承担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 9.组织、指导并承担全市工商行政管理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10. 组织、指导、协调并承担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文件控制(标准4.2.3)、记录控制(标准4.2.4)、质量目标(标准5.4.1)、内部沟通(标准5.5.3)、管理评审(标准5.6)、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7.5.3)、数据分析(标准8.4)等工作。 11.负责“金信工程”成都工商网站系统(工商门户网站及工商业务网站)、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市工商局信息公开专栏站点、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中市工商局站点等四个网站的管理、维护及信息收集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 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2.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 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S7 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下垫面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迅速增加所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已成为城市气候和区域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城市热岛的概念,概括阐述了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受城市下垫面改变、人为热排放、自然植被以及区域气候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法、遥感监测法和边界层数值模式模拟法三种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前人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发现由于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完善和深入,分析热岛的方法存在天然的缺陷,城市下垫面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与高科技的监测分析手段相结合,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全面、不彻底或者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在方法上,传统方法局限于宏观大尺度范围内分析城区和郊区的热岛关系,而从微观小尺度上研究的较少。目前的城市热岛研究一般侧重于单纯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内容比较局限,后期的模拟在城市边界层下部的研究较少。另外由于近地层非均一下垫面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给数值模拟带来了一定困难。最后,本文总结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应当注意在开发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不忽视传统检测手段的使用,结合空间遥感技术和边界层模拟的技术,形成4S(即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EIS 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的多平台多尺度综合应用体系。在研究尺度上,不能只研究热岛效应在大尺度、中尺度下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还应研究其在全球气候改变后受到的影响,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热岛;城市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 学习中心合肥中心 指导教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 2015 年11 月8 日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5 年11 月8 日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 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 I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及有效应对措施 (原创)

1.城市建筑蓄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原理 以建筑连片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某大城市为例,有1000万人口、400万辆汽车,汽油的燃烧值是3.45*10^7J/L,按每辆轿车每天行驶50公里,每天耗油量4升计算,每辆轿车每天的燃烧值为38kwh,400万辆,总散热量为15200万kwh=1.52亿kwh。 人体散热功率以100w计算,1000万人,一天的散热量为: 100W×24h×1000万=2400万kwh=0.24亿kwh。 太阳辐照地面,每平方米功率高达0.8-1kw,辐照1平方公里地面的太阳能功率为100万kw,1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功率为10亿kw,一天晒10小时,可形成100亿kwh热量。 从总热量来说,人体和汽车释放的热量加在一起,也仅相当于太阳辐照热量的1/50,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远高于城市汽车、人体释放的热量。 一般认为是城市下垫面变化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是如何因城市下垫面变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呢? 本课题人员在进行建筑隔热等建筑热工学原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一般日照每天所能达到的传热厚度计算,不同材料单位面积的蓄热量相差几十倍、上百倍。

首先通过在BEED建筑热工节能软件的传热延迟时间计算,得到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不同材料的传热厚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传热系数,计算同样时间内的传热量,就可以得到不同材料在达到同样传热量时的各自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蓄热量,见下表: 材料在日光照射下的传热时间和传热厚度计算 日光照射墙体,按表面升温20℃计算传热,在延迟时间之前,传热被墙体吸收形成为蓄热,墙体传热量计作零。超过延迟时间后,并且达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许可工作流程及有关事项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许可工作流程及有关事项作者:日期: 2009-02-27 15:37:11 来源:办公室 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依据及有关事项 注:按有关法规规定,公司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名称核准或驳回决定。 工作流程 1、提交:申请人填写核名申请书并提交核名有关文件

2、受理并审核:受理经办人进行审核提供《查重报告》1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无《查重报告》7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 3、核准或驳回:发《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 二、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登记

注:按有关法规规定,公司登记机关自发出《公司登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登记或者不予以登记决定。核准登记的,应当在核准登记之日起15日内通知申请人,发给证照。不予以登记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通知申请人,发给《公司登记驳回通知》。 工作流程 1、申请人提交: (1)公司董事长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2)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3)公司章程; (4)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5)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 (6)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有的证明; (7)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证明; (8)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9)公司住所证明; (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必须报经审批的,还应当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 2、受理:受理经办人进行初审,发《公司登记受理通知书》并在4个工作日内移交审核 3、审核:审核人员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并于8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 4、发照:3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号码编排和证照打印;申请人办理有关手续,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年度检验工作流程 1、申请人提交: (1)年检报告书;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热岛效应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 -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影响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表现在: 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1]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最新新闻 春节人口大迁移明显减弱城市热岛效应2015-02-12 21:57 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大迁徙被称为世界上每年最大规模的人类迁移,人次多、周期短、方向性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井勇的研究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口迁移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尤以夜间更为明显。...详情 中文名城市热岛效应 外文名Urbanheatislandeffect 形成原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 概念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 年平均温差1°C 夏季温差6°C以上 目录 1历史沿革 2形成因素 ?城下垫面 ?人工热源 ?水气影响 ?空气污染 ?绿地减少 ?人口迁徙 3基本特征 4科学实验 5主要危害 6防止措施 ?绿化环境 ?减少排放 ?城市规划 7研究进展 1历史沿革 19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热岛效应”的气候特征理念。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岛上的地面气温,由于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成都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

成都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 成都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我市技术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四川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技术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多家经营的原则,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 政府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第三条凡拥有和需要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均可进入技术市场,在不侵犯他方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技术交易活动,不受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经济形式的限制。 第四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交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技术市场管理机关 第五条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各区(市)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审批技术交易组织并对其交易活动进行扶植、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 (三)管理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 (四)对技术市场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五)组织培训、考核技术市场管理人员; (六)协同有关部门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七)负责技术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和监督、引导工作; (八)技术市场的其它管理工作。 市科委负责技术市场合同仲裁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本行业、本系统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引导技术交易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