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19T13:53:49.343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月上旬供稿作者:彭博

[导读]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老工业城市,对沈阳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就尤为重要。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Shenyang彭博PENG Bo曰杨丹YANG Dan(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系,沈阳110122)(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Liaoni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 110122,China)摘要院本文采用两幅不同时期的TM(ETM+)影像,将不同年份反映的地表温度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得出热岛效应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2002 年与1992 的温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绿地覆盖率需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地面温度与植被指数(NDV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此研究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方便于决策部门对热岛效应的缓解提出治理的机理与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wo TM (ETM +) im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normalize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results that reflected differentyears, and get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island effect by extract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is area in 2002 and 1992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surface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index (NDVI),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green coverage rate achieves a certain percentage. This study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propose governance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heat island effect.关键词院城市化;遥感;热岛效应;NDVI Key words: urbanization;remote sensing;heat island effect;NDVI中图分类号院P463.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313-020 引言目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大城市规模区域扩大,城市热岛现象日益明显,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城市热岛效应被各大城市所关注。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由于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原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温度,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城市规模越大,热岛效应就越明显,热岛的强度也越大。

1 研究区简介建国以来,沈阳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老工业城市,对沈阳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就尤为重要。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1 数据源及影像的预处理本文应用的是1992 年(landsat TM)和2002 年(landsatETM+)两个时相的数据进行研究。对遥感影像主要是进行几何校正并进行误差分析,并以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作为软件平台,对影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遥感图象进行多光谱合成,把只有灰度差异的一组单波段图象合成为一幅假彩色图象用于植被信息提取。

2.2 影像裁剪由于研究区是沈阳市地区,所以在提取植被指数之前我们利用ERDAS IMAGINE 的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图像分幅裁剪的过程对整幅遥感影象进行了感兴趣区域(沈阳地区)的剪裁,根据行政区划图识别出沈阳市区及周边的范围。

2.3 亮温提取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一般选用热红外波段影像,即第6波段。用ERDAS IMAGINE 将TM6 图层数据提取出来,存成单独的文件。

Model Maker)生成植被指数空间模型。

3 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992 年,沈阳市的热岛强度随城市的绿地面积呈递增趋势;而2002 年沈阳市热岛强度随城市绿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一般情况下,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绿地面积呈负相关,但本文中在1992 年却表现为正相关,原因可能是沈阳绿地面积覆盖率在1992年前较低(<30%)。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的覆盖率需达到一定的比例的情况下可能减缓城市的热岛强度。地表温度与各典型地物信息指数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基本简介 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1]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 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成果: ①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②定义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③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 基于遥感的京津冀城市热岛效应联动效应初探 指导教师 霍红元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邢晓瑞 学号 1130080208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e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预期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策、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人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布局与合理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文献综述)(一)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城市热岛的形状 自从1972年,R a o首先证实了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热红外数据而区分出来,并使用ITOS-1卫星数据制作了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的地面热场分布图[6]。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arlson等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地区昼夜热场分布情况[22],Matson等利用NOAA数据研究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夜间城乡辐射温度差异[23],Price等利用热红外制图仪数据评估了美国西北部地区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24] 。 接着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NOAA/AVHRR数据研究了北京、上海、苏州[27]、沈阳[28]等多个城市的热岛现象。虽然研究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却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城市热岛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与建成区基本一致;在城市内部,城市热场的分布结构同土地覆盖特征密切相关,低植被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高温中心,植被覆盖度大的乡村则显示为低温区域。然而,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1. 1 km的地面分辨率只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简介 英文名称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 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一、《世界史》重要的社会功能性 我国的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把自己的历 史完整地记录几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国家。中国文化传统从来就重视发挥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了解过去,二 是训诫现实。中国历来把历史学看作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之一, 几千年一向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他们都强调史学应服务社会。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 尼尔?李德民是重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代表人物,他在谈到 历史教学问题时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 就是说,以对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他强调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但在我国最近若干年中,人们对历史的作用看不清楚了,急功 近利的经济意识,冲击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有什么用?” 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历史的功用总是在那里,戏弄历史的人最终会戏弄自己。 在学好中国史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好世界史。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要开放,就必须看世界,就应该懂得世界的历史。但学习世界史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从自 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毕竟是现代化不 注意,别国的经验教训能对我们又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后起者.

别人的经历,不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无异于澳洲的鸵鸟,把头埋在沙丘里。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回答是:历史给人以智慧。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教训。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之中。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又有许多前车之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的历史有特别的意义:别国的历史,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是隐含着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来讲是巨大的无形财富。近数十年中,我们已经把历史的作用太“边缘化”了,外国的历史尤其被忽视。有些人喊总结经验教训,但却放着世界历史上那些最宏大的经验教训不去总结。 二、目前《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计划: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①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城市热岛效应。 ②随机采访几位市民,询问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了解,及对其日常生 活的影响。 ③试图采访当地气象局,查看郑州近年来气温变化。 ④观察周围生活环境,试图寻找热岛效应的痕迹,可以做适当摄像。 ⑤可做一些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热岛效应的熟悉程度,及对其看法。 第二阶段:整理资料: ①整理采访内容,分类置放。 ②整合搜索资料,加以修改。 ③把数字数据集合起来,尽量以图表格式直观地体现。 ④筛选有用图片,整合。 ⑤意见整合,综合归纳。 第三阶段:分析资料 ①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 ②寻求老师指导完成分析。 ③资料分析中试图找出新信息。 ④同时分析到热岛效应的好处和坏处。 ⑤加入适当专业人士评语看法。 ⑥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办法。 第四阶段:写成论文 ①布局分配 ②资料引用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汇总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运动,环境保护的口号也逐渐深入到各社会各阶层,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为了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为根。一、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的正式提出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却已很久。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源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初的生态城市理论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二十世纪起算,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界也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的高潮,将这一问题和理论推广至全世界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首次探讨。从此以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衍生出的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等名词也不断涌现。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上,1975年,由理查德·雷吉斯特等人创建的城市生态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国际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也继续扩大。继1990年这一组织在巴克利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探讨工作中,各种著作的出版把这一理论的内涵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其影响也扩大到全球范围。虽然至今仍未有对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生态城市是公认的建立在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理想良性循环区域,达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境界。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把生态城市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并保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充分融合,同时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理查德·雷吉斯特(美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以聚居地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生态健康城市。 黄光宇教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加强资源的在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 黄肇义等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作为可持续子系统。 Rodney R White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 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2.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 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

《世界历史》-综述

二零零九年《世界历史》综述 2009年1-6期(总第194-199期),共计123篇文章。其中总论9篇;国际关系史7篇;中外关系史2篇;美国史12篇;欧洲史18篇;亚非拉史9篇;古代中世界史10篇;史学理论与方法论1篇;研究综述6篇;来稿摘登2篇;读史札记2篇;专访1篇,书评17篇;学术报道21篇;书讯6篇。以下将对如上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 一、总论 新年始尹,世界历史编辑部在《新年献词》中感谢热心而忠心的读者,在建刊三十周年之际,《世界历史》同仁会一如往日,不断努力,使《世界历史》立在中国大地之上,立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首先总论主要就资本主义发展;。汝心在《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中认为经济危机即使坏事,也是坏事。通过分析得出目前资本主义缺乏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反资本主义力量还不够强大。吴必康在《资本贪婪与金融危机: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和思维方式》中,具体从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以及思维方式分析了资本贪婪和金融危机的关系。孟庆龙发表的《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则从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调整功能明显减弱、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对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更加深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得出一次次危机对加剧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结论。在《对东南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中,陈奉林着重对交流圈限制与东南亚经济圈的初步形成、发展、衰落、复兴当代发展几个问题进行描述,最终的出东南亚经济圈的复兴不是轮回发展,而是显示出运行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现代消费注意问题。在《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后果》中,王晓德从发展中国家面临“美国化”挑战、现在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表现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现代消费主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的结影响再次,世界历史上先进落后,落后先进问题。庞卓恒在《怎样追求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给根本原因》中行得出劳动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才是根本有原因。最后,农业变迁问题进行分析。由彼得*考克莱尼写的《世界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功效》中从宏观角度对农业变迁制度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总体把握农业制度历史中的变化和作用。 二、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中主要对在二战前后,国家调整政治经济关系当中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进行分析。 在《英国战后马来西亚政策的演变及影响》中,廖小健从战后英国对马来西亚政策的目的、为加强或延长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采取的政策、独立后英国对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影响三个问题对英国对马来西亚影响深远进行探讨。何志龙、张妮发表的《叙利亚在两伊战争》则从战争中分析叙利亚与两伊的关系,既叙利亚在两伊中的政策体现国家利益和阿萨德阿拉维派复兴党同志集团的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对盟军战策戏论---以沈阳盟军战俘营的日美战俘信息交换为例》中,王铁军、焦瑞明通过对日战俘管理、战俘劳役薪金、战俘卫生、战俘移动、死亡派遣等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日蔑视中国和尊美的情节是对待中和美英战俘政策差别待遇的根因。贾文华、杰森*扬在《新西兰针对英加入欧共体的政策》里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西兰的坎坷是因为未从摆脱依附变革自身经济发展出发最终导致危机。而潘迎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拿大独立外交的形成》中从回顾加拿大传统外交内容、加拿大调整外交政策以及适时调整与英法美及法西斯关系三个问题入手,分析指出二战冲击着欧洲秩序,打破了欧洲与世界的平衡,加拿大顺应形势,调整外交,维护他的中等身份。谈谭在《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弛等将人为热源分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7043799.html,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杨子君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7期 [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城市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被人们所认可。研究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历史与理论,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机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 “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目前一般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世代长久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现和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是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它的提出将对人们早已习惯了的资源观、价值观、科学观和道德观等许多基本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引起深刻的改变,因此它将引导人类文明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提出后,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沃尔特等学者认为,应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以及循环利用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托曼(Toman)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保护资源的两种途径,一是建立最低安全标准要求当代人承担某种贵任;二是借助于费用——效益分析来权衡利弊得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学者们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方面: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和环境保护产业:促使城市更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兰产业;提倡绿色消费;实施绿色商标产品工程;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实施环境税收政策:实行可持续商业行为市场化。 图可持续的景观规划方案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大多从城市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角度来分析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城市步入成熟期后,出现了贫富差跪拉大、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等外部性问题,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城市决策基本上是遵循“先发展、后整治”的道路发展。 二、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1.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分会场编号:S10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季 嬿1,朱 焱1,张宁2 (1. 苏州市气象局,苏州,215131 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在册人口约661.08万人,流动人口达到690万左右,随着城市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显著地加快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可能导致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凸显。因此,利用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苏州市范围内53个城市热岛代表站(其中城区站点19个,郊区站点34个)观测得到的4968组气温数据(共计119232个气温记录),对苏州市2013年夏季热岛强度值进行了整体评估。其次,利用1986至2010年美国宇航局(NASA)Landsat/TM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地表气温数据对五种不同下垫面(城镇、裸地、水体、农田、林地)条件下的热岛效应强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估计。具体方法是:以太湖平均温度作为本底温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与太湖平均温度的差值得到相对温度,按照相对温度差值大小分为6级来表征热岛效应强度,从而得到苏州热岛强度等级分布。除了观测资料分析,本研究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绿化率、绿化方式对苏州市气象环境、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具体数值试验方案包括一组参考试验和五组敏感性试验,即:苏州市区实际绿化率(参考试验)、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无植被覆盖(敏感性试验1)、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2)、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4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3)、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草地覆盖(敏感性试验4)、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人为热为0(敏感性试验5)。 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度6-8月苏州城市热岛强度值为0.47℃,满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三星级”(≤2℃)考核要求;2)1986至2010年的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随着苏州城市化的进程,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有缓慢增强的趋势。从分布特征来看,苏州城市热岛效应呈明显的放射型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植树绿化和草地绿化都可以使局地空气温度有所下降,植树绿化的降温效果要优于草地绿化。苏州现有绿化水平(以树木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