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三篇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三篇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本节课,我通过古代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宗悫的远大志向及豪迈气概。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说,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一个学生自觉站了起来说:“既然我们有了远大的理想,既然已经立志,那我们就要去努力奋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从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扌能不负少华!”多么掷地有声!多么铿锵有力!多么豪迈的气概!

学习《苏武牧羊《范式赴约》,有一学生说:“从《苏武牧羊《范式赴约》这两个故事,我明白什么是‘人无信则不立’的道理"有一个学生说:“我懂得在民族危难关键时刻,气节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教币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懂得了: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更是我们的榜样!德育教育效果凸显。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世代相传,深深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传统美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人格修养突出明志、持节、诚信、求新等,社会关爱突出仁爱、宽容、推已及人等,爱国情怀突出以天下为已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精神。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这也是本课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是本课教学的个挑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本课主要讲述了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本课内容涉及众多德目,如明志、持节、守信、求新、好学、仁爱、宽容、爱国,等等。如果从这两个角度看,本课的知识量巨大,在有限的三课时里,讲好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本课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依照社会学习的框架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课内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历史教材的内容,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修身教材

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既不在于讲授学科知识,如传统伦理思想,也不在于围绕具体德目,让学生记忆相关德目的内涵。本课教学重点,是力图通过教材中丰富的经典故事、经典格言以及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几个角度,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进而认同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本课的教学,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条条框框,不必每个具体德目都面面俱到地予以讲解。教材中的具体德目和材料是组织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材选取的经典故事、经典格言和活动设计都是案例式呈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核心观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经典故事和经典格言,灵活运用、改造教材的活动设计,甚至可以重新设计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驾驭本课的教学。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篇三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流传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我国先贤历来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几乎每一种美德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模范标杆。这体现在教材中,就是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故事为载体,使教材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

大其卖的发国情怀"形象化、具体化。

但教师并不是单方面的故事讲述者,而更像一个引荐者。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搜集我国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道德楷模。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就适时地安排学生呈现相关故事,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

生成为实际上的课堂内容提供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能让故事以学生的视角呈现。在实际课盘上,就有学生在分享故事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反映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较为独特的视角,这其实也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情的认知。

当然,本课活动设计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教材中名人名言的解析方式较为传统而生硬,一定程度上将德育课上成了语文课(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也可以相互借鉴)

(2)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有些不足,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部分学生的发言内容比较浅显,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3)课堂上给予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思考时间还是显得不足,导致本课的时代感有所不足。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内容呈现环节不仅注重内容本身,还能关注呈现方式,尤其是加强德育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精美教学反思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这也是本课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 在教学中的活动方法: 教学环节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志向或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乘长风破万里浪》,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教师请学生说一下“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志向或理想,如是否要坚持自己原有的志向或理想,自己是否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牧羊》,观看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并说说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结合《盂子》中的话,让学生举例说说,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范式赴约》,让学生说说,这则故事反映了范式怎样的品质。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诚信是什么意思,并举例说出诚信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可以把活动园中的间题,改造成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自己上周的表现,就是否做到诚信,填写表格,然后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求新的正文、阅读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断求新的表现,如果有,表现在哪里。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教学反思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世代相传,深深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传统美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人格修养突出明志、持节、诚信、求新等,社会关爱突出仁爱、宽容、推已及人等,爱国情怀突出以天下为已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精神。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这也是本课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 在教学中的活动方法: 教学环节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志向或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乘长风破万里浪》,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教师请学生说一下“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志向或理想,如是否要坚持自己原有的志向或理想,自己是否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牧羊》,观看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并说说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结合《盂子》中的话,让学生举例说说,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范式赴约》,让学生说说,这则故事反映了范式怎样的品质。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诚信是什么意思,并举例说出诚信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可以把活动园中的间题,改造成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自己上周的表现,就是否做到诚信,填写表格,然后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三篇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本节课,我通过古代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宗悫的远大志向及豪迈气概。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说,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一个学生自觉站了起来说:“既然我们有了远大的理想,既然已经立志,那我们就要去努力奋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从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扌能不负少华!”多么掷地有声!多么铿锵有力!多么豪迈的气概! 学习《苏武牧羊《范式赴约》,有一学生说:“从《苏武牧羊《范式赴约》这两个故事,我明白什么是‘人无信则不立’的道理"有一个学生说:“我懂得在民族危难关键时刻,气节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教币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懂得了: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更是我们的榜样!德育教育效果凸显。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世代相传,深深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传统美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人格修养突出明志、持节、诚信、求新等,社会关爱突出仁爱、宽容、推已及人等,爱国情怀突出以天下为已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精神。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这也是本课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是本课教学的个挑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本课主要讲述了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本课内容涉及众多德目,如明志、持节、守信、求新、好学、仁爱、宽容、爱国,等等。如果从这两个角度看,本课的知识量巨大,在有限的三课时里,讲好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本课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依照社会学习的框架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课内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历史教材的内容,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修身教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 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传统美德,如爱国、诚实、友爱等,以及对身边传统美德的具体感悟和体验。 2.学习与传统美德相呼应的一些语言礼仪、行为规范等。 3.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4.掌握小学生适宜年龄段的爱国、诚实、友爱等美德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准备: 教案、板书、讲义。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提出有关美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美德的定义以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 阅读讲解:让学生认识五种传统美德,即爱国、诚实、友爱、助人、自律,并借助教材,对传统美德进行阅读并进行理解。 3.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直接体验和感悟爱国、诚实、友爱、助人、自律等传统美德具体行为的例子,并列举与之相呼应的语言礼仪、行为规范等。 4. 学习:带领学生进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话题,讲解道德是人们的自觉感、主观判断的内在约束力,而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强制规范。同时,对法律和道 德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讲解。 5.启发思考:通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道德和法律,如何遵守爱国、诚实、友爱、助人、自律等美德。 6. 总结:对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总结,并将所学进行复习,强调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在言行上体现这些传统美德。 四、教学反思:

此次授课注重以情感教育为主,让学生从身边亲身感受传统美德的力量,感悟其中的内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语言礼仪、行为规范等。同时,通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 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启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道德和法律,如 何遵守爱国、诚实、友爱、助人、自律等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传统美德的兴趣,增强了学生 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两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一 1、教学思路 以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的一些故事入手,然后从故事中引导出明志、持节、讲究诚信等,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能以古为鉴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自我对照,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 比如在明志这个版块,课本中给出了南北朝时期武将宗悫的故事,我又给大家补充了宗悫的后续,他确实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苦练都武功,最后成为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名垂史册的这些人,不仅因为年少年时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且在于他们肯为这个志向付出努力。最后由个人志向的实现联系到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让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目之所及的中国梦有了比较具体的内容。 比如提到气节的时候。给大家补充了一个朱自清和文天祥的故事。还特意把蒙古国可汗忽必烈,直接给大家通俗的讲解为一把手,给孩子们一个比较清晰可感的人物关系定位,更方便给大家讲解这种诱惑力之大,这样文天祥的拒绝更能显示出义正言辞的气节来。这些典故离学生们的生活都比较有遥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吗?通过小同学文明岗执勤这种日常的这种小事情,告诉大

家气节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你应该如何去做。也是想通过这个环节告诉同学们,美德不止存在于课本中,也不只名垂青史的这些人身上有,我们这些受中华文化浸润的普通人身上也可以培养的出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闪闪发光。这才是我们上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 我把求新和学习实践做了自学处理。它们离孩子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或者说我们就置身这样两个环境当中。孩子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来学习相关方面的内容。也是对五年级的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测。 连线的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感悟、触摸中华美德的精髓,从中华文化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最后一个思维导图的设计。一是想让大家对今天的课做一个回顾。尤其是典故和人物,也是想让孩子们发散思维,思考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还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2、目标达成 会讲相关的美德故事,了解名言警句,提高以古为鉴的能力,肯定做到了;重难点中,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所渗透;提高人格修养,是一个长期持续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继续课堂内外的提点和引导;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3、不足之处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流传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我国先贤历来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几乎每一种美德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模范标杆。这体现在教材中,就是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故事为载体,使教材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形象化、具体化。 但教师并不是单方面的故事讲述者,而更像一个引荐者。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搜集我国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道德楷模。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就适时地安排学生呈现相关故事,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成为实际上的课堂内容提供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能让故事以学生的视角呈现。在实际课盘上,就有学生在分享故事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反映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较为独特的视角,这其实也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情的认知。 当然,本课活动设计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教材中名人名言的解析方式较为传统而生硬,一定程度上将德育课上成了语文课(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也可以相互借鉴)。

(2)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有些不足,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部分学生的发言内容比较浅显,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3)课堂上给予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思考时间还是显得不足,导致本课的时代感有所不足。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内容呈现环节不仅注重内容本身,还能关注呈现方式,尤其是加强德育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说课稿五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板块选取了立志、气节、守信、创新、好学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在人格修养方而汲取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这个板块选取五个故事及相关的名言,说明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旨在让学生懂得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感悟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此板块通过古代和现代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2.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10课。本课包括“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应有的态度与责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了大量的阅读角和知识格言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知道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本课时主要学习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部分,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的人格修养,并通过收集和学习一些拥有高尚人格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人格修养自古以来深深的根植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向。同时,借助周边的事例,唤醒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做到明志、有气节、讲诚信、勇于求新、知行合一。 教学重难点: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含义并能分辨并落实到行动上。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及习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但对传统美德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含义。 (二)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分辨“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的行为。 (三)通过收集,讨论一些传统美德格言和美德故事,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向。 三、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思考我们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人格修养?布置学生收集补充一些拥有高尚人格的人物及其事例。另外安排个别同学搜集苏武牧羊,范时赴约、胡服骑射的详细内容并熟练讲解。 教师方面:准备好课件和教案,布置好人格修养小讲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名言导入: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 传统美德 古老传承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古老传承教学反思 简介 本文档是对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古老传承》进行教学反思的总结。该课程旨在传达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 及古老美德的传承方式。本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内容回顾 本课程介绍了传统美德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了解了传统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本课程还 介绍了古老美德的传承方式,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以确保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古老美德的传承方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亮点和改进点的总结。 亮点

- 利用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给出具体案例,学生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传统美德的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 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 运用小组讨论促进合作研究:在教学中,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思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讨论传承美德的方法。这 种合作研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 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改进点 - 适应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 抽象概念的理解有困难,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练来帮助他们理解。下 次教学时,我将准备更多的案例和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有些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的研究缺乏主动性,他们对此课程缺乏兴趣。为了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下次我计 划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展示和游戏形式的研究 活动。 总结 通过对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古老传承》 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优质教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的第三课。第四单元德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本课通过“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学生很难将认知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本课旨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让传统美德成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教学总目标】 1.通过访谈、案例呈现等多种方式逐步了解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传统美德。 2.通过故事会、小组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愿意用它们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3.借助课堂实践,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堂活动,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愿意用它们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分课时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读格言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难点: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是的,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简介)孔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最推崇的便是一个“仁”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仁爱精神)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一)立己达人 1、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读一读这句名言,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释义,初步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教师小结:这句话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语,就叫做“立己达人”。而立己达人这个词也就代表着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立己达人) 2.结合课前所查的资料,学生分享孔子仁爱精神的具体的例子。 学生展示。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其实倡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只有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 传统美德 悠久历史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悠久历史教学反思 介绍 本文档旨在对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该课程主题为传统美德,探讨了传统美德的悠久历史以及其在现代 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种类,并培养 学生对传统美德的重视和尊重。通过研究传统美德,学生能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提升自身素质。 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了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含义。然后,通过历史文化故事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悠久历史。我们着重介绍了孔子的仁、禹王的勤政、杨贵妃的聪慧等传统美德 的代表人物和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美德,我们进行了多种教学活动。例如,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我们还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美德的实践,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施,学生们对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传统美德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有些肤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在今后的课堂上加强对历史文化故事的解读,并加入更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较为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自信,或者对这些活动的认识不够充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将继续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说课稿2篇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 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旨在引导学生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明志、气节、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有所了解,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大都把这些用来要求他人,不愿意用来提高自己的价格修养,或者是知行不一。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知道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品行高洁人士的伟大人格是我们前进的路标。

3. 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是: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难点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人格修养的格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到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讲故事,明事理 学生阅读教材第62 页到84 页,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哪些信息,板书:明志,气节,诚信,求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