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各位一起来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第七章第三节。

1、本节课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

2、本节课贯穿了中国教育史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是在学习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宋代书院的特点的关键。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加以识记。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关于宋代书院问题的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热情。

在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重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需求”。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投影仪,黑板等。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七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和意义两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书院, 全称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 此地背山临溪, 四山环合,环境幽胜。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 白鹿洞。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它与岳麓书 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朱熹 重整白鹿洞书院, 制定 《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宋陆九渊、 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 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 360 余间。四周有源 泉亭、独对亭。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 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白鹿书院 [作者]袁枚 [注释]●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早年刻志于学,隐 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 刺史、 给事中、 桂管观察使、 太子宾客。 ●紫阳: 即朱熹。 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 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华盖:帝王的车盖。此句原注云:“路 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五老:指五老峰。●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 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青衿:书生 衣着。●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稷(ji 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市。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 派荟萃的中心。●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 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游白鹿洞歌 (全诗 17 句)
1/5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分析 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查阅读课和识字课两大类型,我们主要介绍阅读课的解题思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阅读课的考题中主要出现过以下几项考查内容: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本文我们将对考频最高的教学目标部分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理解文中XXX 的基本含义(能够理解文中XXX的内容;能够利用XXX造句);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中、高年段) 【注意】在小学阶段,任何年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认、会写、会读,中年段、高年段除了这三方面外,可以再从理解词或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组词造句等方面挑选一到两点加入目标中。 【例】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读写“拮、据、寐、驰、馈、惑、捎”7个生字,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注意】在实在不会写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模板比较死板,不够切合课文。要想提高切合度,可以再结合文章添加一些内容。如下: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掌握文中XX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XX的重要内容/体会文中XX的情感),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中大白鹅叫声、吃相、步态方面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文章表达的XX(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小学通用) (2)激发学生探索XX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高年段) 【例】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

“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二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如“五教之目”“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他把封建道德作为至纯至上之物,要求大家去遵守,如果谁违反了着中封建道德,就应该是异端。 三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他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二、为学之序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附录 先生之父韦斋,建炎间为南■州尤溪尉。罢官待调,迁寓于隔溪郑氏之书室,于庚戍九月十五日生先生,后人因名所近之山曰毓秀峰。 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间从群儿嬉游,独以沙列八卦象,详观侧玩。又尝指日问韦斋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韦斋异之。 韦斋疾,以家事属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且俾先生父事之。白水以女女焉。不数年,二刘俱没,独事籍溪最久。

201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解析版)

201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韬光养晦冗(rǒng)长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暇不掩瑜攫(jué)取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按图索骥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白鹿洞书院讲义

白鹿洞书院讲义 陆九渊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不敢自弃;而顽钝疏拙,学不加进。每怀愧惕,恐卒负其初心。方将求针砭镌磨于四方师友,冀获开发,以免罪戾。此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群贤毕集,瞻睹盛观,窃自庆幸。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顾惟庸虚,何敢当此。辞避再三,不得所请。取《论语》中一章,陈平日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卿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心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其意笃矣。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愿与诸君勉之,以毋负其志。 淳熈辛丑春二月,陆兄子静来自金谿,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十日丁亥,熹率寮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搜集的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创始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

描写景点游记随笔写作-白鹿洞书院

描写景点游记随笔写作:白鹿洞书院 编者按:白鹿洞书院,有白鹿,但没有洞。因其别有洞天,自成一格,所以谓之白鹿洞。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白鹿洞书院。 【1】 从九江乘车去白鹿洞书院,天色向晚,见到了庐山的另一番景象:夕阳余晖,给连绵峰峦镀上一层金色,云霞似锦,又似天上的高山大泽,疑有大罗神仙居住其间,诗仙太白骑鹿访仙。 是与天相接的五老峰。 山下有林木,林木间有水田,水田间有乡道,通着人家。青瓦白墙,恬静安好。 【2】 本来,我对白鹿洞书院期许并不高。以为,就是座书院,坐落在某座现代小城或小镇里。书院是古式的,院门内外,两个世界:门内古老衰朽,散发老旧气息,斯人已去,睹物怀人;门外是热闹街市,有拉客住宿吃饭的生意人,有招揽乘客的司机,有水果摊,有百货店;;和中国所有的小城小镇没啥两样。 想象中,白鹿洞书院是这样的。 然而不是。我是把书院想象成了散落各地的春秋祠。 【3】 车是去星子镇的。在去白鹿洞书院的路口把我撂下。我以为走几

步就到了,没想到得走老远。 但才走几步,我就兴奋了。 这地方和想象的不一样。 最不一样,是它周围不是街市,没有城镇。它在非常安静的地方。 一条水泥路蜿蜒向前,路边草木茂盛,迎风招展,远处是庐山,缥缈如画。暝烟四合,蛐蛐声响。我像个负笈游学的少年,奔向心驰神往的圣地。 走着走着,走进了一片森林。两边古木参天,森林里有潺潺流水声,有鸟鸣。路遇老妪晚归,问:白鹿洞书院还走多远啊奶奶?回:再走几步就到了。 果然再走几步,就到了。 【4】 我大概是今日最后一位客人。管理员领我去延宾馆寻觅住处。匆匆路过书院外,走马观花,无暇细看。想,先歇下,明日再看吧。 到延宾馆,客房老板娘领我看房间,定下住处,说可以招呼我吃一顿晚饭和一顿早餐。我道谢。她说你先歇一下,一会儿去吃饭吧。 行,我说。 住处是榻榻米式的。干净,舒适。有个小书架,有一些艺术相关的书。 我等汗水歇干了,便冲凉洗澡,换洗衣物。 收拾毕,便去吃饭。 【5】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内容有以下五方面: 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 导读: 一、大学理念 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 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其别如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上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上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接物之要。”[1](р204)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历代书院学规的典范。各书院大师纷纷依照此例,将自己的讲学宗旨,进德和为学的基本要求及书院生活的基本守则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书院教学制度和书院办学理念。 我国古代大学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其理念都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夜宿白鹿洞书院

夜宿白鹿洞书院 刘伟(北京)《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16 版) 4月21日夜晚,细雨霏霏,汽车在山谷穿行。车灯照射下,两侧大树林立,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湿漉漉的道路蜿蜒向前。 那远处的白鹿洞书院,是我的,可能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 山林寂静,唯有溪水潺潺,夜色中终于闪现一片建筑。看守人老万打着手电,将我们引入延宾馆。 延宾馆由南宋朱熹始建,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三进院子,带廊道的东西厢房,有房间若干,以前为学子居所,正中高大的“春风楼”,上下两层,书院洞主(院长)在此迎宾、读书和就寝。一楼中堂的正面墙上,贴有一张朱熹像。 屋内一角置有书法条案和茶盘。年近半百的老万在此工作已有八年,他拿出茶叶茶具,让我们自己烧水泡茶。他说,平时来这里住宿的客人很少,暇时自己也写写字,修整院落的树木花草。 夜不能寐,我走出下榻的东厢房,山风摇荡,漫山的树林沙沙作响。“春风楼”下还亮着一盏节能灯,屋檐雨水淅淅沥沥,灰白的灯光映照院中朱熹塑像,身着长衫,一手持书,清癯的面目依稀可见。斯人远去,我虽不能如古时的学子闻道如沐春风,但在夜风夜雨中,仍能感受到那绵长的文化气息。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自唐宋迄今千余载,先圣后贤,代不乏人。现在,我终于如愿来谒。 清晨,鸟鸣此起彼伏,信步出到院外,眼前的景色鲜亮起来。满目青山,拱桥凉亭,摩崖题刻,古道林荫,溪流蜿蜒。从大城市来此,恍如隔世。这是一个隐于深山的建筑群。背山面溪,排列着五座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朱子祠)”“礼圣殿(文庙)”“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斗拱飞檐,高低错落,黛瓦粉墙,古木参天。早期建筑已毁,现大多是明清遗存。 大门上方“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为明代大学者李梦阳题写,左侧墙上镌刻着几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此的考察感言,其中一个评价倒也贴切:这个地方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国文明的标志。 唐时,李渤来此隐居读书,后官至江州刺史,因渤养有白鹿,其居所谓之“白鹿洞”。白居易过江州,赠李渤诗云: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南唐升元年间,朝廷首建书院“白鹿国学”;这以后,历代多个皇帝对白鹿洞书院有御赐御批。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任伊始,首先修复的就是已衰败的书院,并自任洞主,制订教规,邀请当时名家来此教学授徒,开“讲会”之先河。 国家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社会便有清朗之气象,但也不能偏颇。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风之盛,才子、佳作之多,在中华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无出其右;而其军备松弛,锦绣河山为铁蹄践踏,万千文化精品毁于战火。这个教训,对现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沉重而深刻。 中国古时的书院,已有较完备的教育功能,既有教学、讲座、藏书、交流、住宿,也有对先贤(以孔子为主)的祭祀,是绵延不绝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 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 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接着又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当今我们的

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书院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出有才学之士,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朱熹主张:学士只能为朝廷所用,而不能为被统治的农民阶层服务。而我国现在德育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文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提现的处理人际关系提现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人不应该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当代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条条框框的说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目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只是把道德准则作为应试教育的考题,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

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当他得知这位学子与自己同名同姓时,便饶有兴趣地口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要求这位学子对上一联。学子一听,明白上联之意,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的。下联一出,众差役齐声吆喝“大胆”,吓得这位学子跪伏在地。李梦阳向众吏忙摆手示意,爽朗地说笑道:“无妨,无妨!对仗工整,学子有才!”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精品文档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1 / 13 精品文档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 2 / 13 精品文档 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得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得、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得得应然性与应然性得意义; ?3、理解教育目得得结构及其对现实得指导意义。 三、教学得重点与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得与实然性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得结构层次得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得活动都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目得构成人得实践活动得一个基本要素,也就是人得实践活动得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得活动与建筑师得活动之间得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得得涵义 1、涵义:就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得结果得设定,具体说来就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得总得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得价值取向。 2、教育目得得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得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得教育目得指得就是存在于人得头脑之中得对受教育者得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得就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得一种预设。狭义得教育目得指得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得总要求。这一教育目得就是由国家提出得,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得人才得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得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得教育目得就是人们根据现存得社会条件与教育目得得基本理论所提出得具有某种倾向性得教育目得。实践形态得教育目得就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得人,在自己得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得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得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就是一种普遍与特殊得关系,也就是一种价值与事实得关系。 (3)教育目得概念辨析。 教育目得就是“培养人得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得终极得教育意图,它要说明得就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得社会需求与应培养人得哪些身心素质。也就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得社会角色与具有什么样素质得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得方向性,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得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得需要与人自身发展得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得社会、不同得历史时期,需要不同得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得教育目得。 教育方针就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与个人两方面得发展需要制定

教学目标教案

Project Interviewing an expert Chen Haiyan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will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to complete a group project. 2.Students will improve such abilities as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3.Students will get to know how to cooperate and fulfill the assignments jointly.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Enjoy a video clip. Step 2 Fir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made Yang Liwei China’s first astronaut? 2.What was he interested in when he was young? 3. How were they trained to be an astronaut? Step 3 Further reading Task 2 Task-based reading Multiple choices 1.When Yang Liwei made his voyage, he was . A. in his late twenties B. in his early thirties C. in his late thirties D. in his early forties 2. Which of following about Yang Liwei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Yang became interested in flying even when he was very young. B. He was kee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 young age. C. Yang was the eldest child in his family. D. Yang comes from Suizhong, Liaoning Province. 3. Paragraph 3 mainly tells us about . A. Yang’s study experience in a flight school B. Yang’s training to be a Chinese astronaut C. the subjects that Yang was required to learn D. Yang’s space exploration 4. Arrange the following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a. Was chosen for the space adventure. b. Became a pilot. c. Went to a flight school. d. Went on the voyage in spac e. e. Was chosen to be a member of Project 921 A. c-b-a-e-d B. c-b-e-a-d C. c-e-b-a-d- D. e-c-b-d-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