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作者:俄毛措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3期

目前语文教学陷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 的怪圈。有的学生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多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学好语文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说得最为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里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的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课标”里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只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画,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的上好语文。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课外延伸

杂志报纸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信息含量大,文学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三、多维教学加强视听效果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化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桂林山水》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能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学,

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加,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明显摆脱了语文教材的桎梏,说话写作素材鲜活,思辨锋芒也逐渐锐利,文化底蕴也逐步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组材、选稿、编辑、编撰。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一评(对周围时事发表评论),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