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摘要: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在很多人眼中,菲利普·罗斯是犹太人的逆子。因为,罗斯反复强调他美国人的立场,避忌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而且“同化”和“反犹主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尽管如此,犹太人特有的写作风格和灰色幽默及其以犹太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和作品中充斥的犹太人典型的生活习惯、节日及宗教等,无不彰显着他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犹太逆子;犹太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5-03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957年放弃学位学习,专事写作,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此后,罗斯频有佳作问世如《人性的污秽》、《垂死的肉身》、《反美阴谋》、《凡人》等。近年来罗斯在美国文坛更是独领风骚,尽管他年近八旬,但仍笔耕不辍。而且,罗斯已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1]。从已收集到的资料来看,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罗斯的系统研究逐步走入了成熟阶段[2]。而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对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且一直持漠视的态度,近几年来才逐渐升温。国内对罗斯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至今没有一本单独介绍或研究罗斯或其作品的研究性专著。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专门研究罗斯的文章有一百余篇[3]218,主要聚焦在罗斯小说中的主题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菊子· 近年来,每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的名字就会频繁出现。今年呼声最高的据说是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罗斯照旧榜上有名,行家们猜测他赢的概率是11比1。前一阵子刚读了罗斯的以大卫·卡佩希(DavidKepesh)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看完电影《人性的污点》(TheHumanStain)之后,又回头去读了《人性的污点》这本小说。根据经验,电影浓缩的时候会遗漏掉许多丰富的细 节,看完一部好电影后,再去看原作,往往不会失望。 (一)公众审判:个人隐私的大暴露 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1933-)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九八年,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八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当时整个美国甚至世界都盯着总统的裤子和莫尼卡的裙子,那一年显得多么天真,多么繁 荣,多么无忧无虑……苏联垮台了,世界和平了,经济一片繁荣,技术一片发达,股市居高不下,股票飞涨不跌……只有太平盛世,人们才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 罗斯说,其实,克林顿和莫尼卡之间的那点荤事,说穿了,不过是中学生之间的一点小玩闹,但是,却激发了美国人最传统的公众娱乐:对奸夫淫妇进行公开审判, 而审判者的道德权威,则来自霍桑在《红字》中描写过的“审判精神”。罗斯多处引用霍桑的话,小说中的作家隐居之处在麻省西部,离霍桑当年曾经短住过的地方 只有几英里,暗示美国社会还是在对人们施行宗教和道德审判。 《人性的污点》就是以此为背景开始讲故事的。故事还没有讲,作者就提醒读者要宽大为怀,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ColemanSilk)肯定有需要被人原谅的地方。因为,在舆论和道德审判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展示出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污点”。

犹太人法则

犹太人法则 我对房地产策划营销的定位是:全面介入代理项目,甚至深入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因为“能赢得设计大奖的建筑,不一定能给开发商带来利润。策划公司的任务是帮助开发商带来利润,只有帮助开发商实现利润目标的产品才是“完美”的。我说的“完美”更多的应该是表现在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吻合上,而不仅仅是设计艺术和技巧上的完美为止,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被放在决定性的位置。 细分市场,寻找项目的目标消费群。凡是参与策划的楼盘,我都希望在正式开工前,就能找到目标消费群,然后根据这部分人对房产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真正面对消费者。 房屋功能和居住环境的好坏,是新楼盘能否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关键。房屋功能还要根据各地的消费习惯有所调整,一般来说,客厅没有必要太大,但根据户型设计,也有相应的最低标准。投影电视要求收看的最佳距离是5米,因此,客厅宽度必须在5米以上。任何类似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功。 居住环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环境的营造要简单得多,但开发商能否寻找到文化追求为主要内容的无形环境、氛围诉求点,则是直接影响整个楼盘销售的关键。在现有的小区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生活功能以后,下一阶段,消费者将会在这一平台上提出文化氛围方面的精神追求。谁能在这方面找到好的卖点,谁就成功了一半。 创新是产品能否达到“完美”标准的重要一环。 作为现阶段国人消费最大的“大件”,绝大多数住房消费者购房就像结婚一样谨慎——苦苦寻觅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我认为房地产策划营销工作,就是帮助消费者实现梦想,即使那些并没有立即购买的潜在消费者,在全面了解其要求后,一旦碰到合适这部分人的楼盘,都有必要向他们重新推介。产品再好,也离不开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 凡是消费者想到的,我们都已经做了,消费者没想到的,我们已经想到了。 通过银行建立客户网络,目标是直接指向银行职员。与银行职员接触的人消费水平普遍较高,而银行职员的口碑推介往往能让这部分人潜在的购买欲望变成实际行动。 银行客户网络就是:充分利润用银行职员的口碑宣传,对月消费过万的潜在客户进行重点推介,在时机成熟后由专业销售人员介入。这个网络优势有两点:一是销售人员投入精力少,基本上都已经有明确的购买意向后,楼盘销售人员介入;二是命中率高,这部分高消费的人购买欲望相当强,只要房产能打动他们,他们都有可能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商一般会给中介者提供1到2个点的折扣。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楼盘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发展商的成本;二是当时市场的承受能力,这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三是楼盘形象,包括开发商的企业和品牌形象,也是影响楼盘价格的重要因素;四是项目要求的销售速度。价格策略的灵活使用,尤

中国犹太人的生存法则

作者:幸运之星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生下我。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 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 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 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 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

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 "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 " 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 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 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像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论犹太性在《魔桶》中的体现

论犹太性在《魔桶》中的体现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本文拟通过对《魔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解析马拉默德作品中所体现的犹太性。 关键词:《魔桶》犹太性重生 在美国文学领域中,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位于社会底层品德善良的犹太人,他们有着高尚的牺牲精神以及追求新生活的坚定决心。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会遭遇一系列的打击或磨难,但他们凭着犹太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上的皈依和道德上的重生,在困境中寻找新的转机。《魔桶》的主人公里奥·芬克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短篇小说集《魔桶》发表于1958年,作品一经问世立即风靡美国,并于次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魔桶》是全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是马拉默德的一篇“超级短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里奥·芬克尔是在雅西哇大学攻读犹太教法典的学生,经过长达六年的埋头苦读之后,他马上就要步入拉比的行列中去。有朋友建议他最好先结婚,因为这样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信徒。由于结婚对象毫无眉目,只好请婚姻中介人萨尔兹曼帮忙。萨尔兹曼开始介绍的几个对象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甚至让他感到失望。后来他在无意间发现一张快照,并且立即被照片中的女孩所吸引。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婚姻介绍人的女儿,而且行为不检点。但此时的里奥已经陷入情网不能自拔,不顾萨尔兹曼的劝阻,毅然选择与这个女孩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女孩走上正途。故事的结尾描写里奥与女孩的初次会面,尽管他突然开始怀疑这一切都是萨尔兹曼设下的计谋,但此刻的他已经不想再去计较,依然是很开心地朝女孩身边走去。 萨尔兹曼在《魔桶》的人物设计、情节安排方面,都体现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经历和典型的特征,由此强调了犹太传统信仰和品德的重要性。本文拟通过对《魔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解析马拉默德作品中所体现的犹太性。 一、里奥·芬克尔——受难,重生 诚实、善良是犹太人的重要品德。主人公里奥·芬克尔能够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不贪慕虚荣,更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神化,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会不时地提醒萨尔兹曼自己还是学生,不要称呼自己为拉比。当他与“二十九岁”的中学教师莉莉·海斯康恩初次约会时,尽管莉莉看起来肯定过了三十五岁,但里奥出于善良仍继续与之交谈下去,还努力去欣赏莉莉的一些优点。然而,当莉莉把里奥当作一个对上帝极为虔诚的拉比时,里奥却不能忍受,尽管觉得惭愧和害怕,仍然严肃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不是个有天赋的虔诚信徒,我看我皈依上帝,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不爱他。”[1]他宁可去揭露自己内心的无情,宁愿去忍受这种发现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给自己戴上虚假的光环。 “受难”是“犹太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犹太作家作品所体现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与犹太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中说道:“受难是地道的犹太主题,这个主题是从犹太人大量最凄惨的历史经历提炼出来的。”[2]犹太民族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为了整个人类赎罪而受苦,现实的磨难是上帝的特殊考验,是获得人生真谛,进而达到道德升华的现实体验,将来

论菲利普_罗斯小说_鬼退场_的叙事策略

国别文学研究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林莉 内容提要:菲利普#罗斯2007年出版了新作5鬼退场6,并宣布这是最后一部以内森#朱克曼为叙述者或主人公的小说。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 析,认为这部小说是罗斯在叙事手法上进行的又一次实验和创新。作者似乎有意与 读者玩一个游戏,用他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来让读者关注其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是 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永无休止的人类欲望与无法逃避的衰老和死亡的巨大矛盾。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5鬼退场6 叙事学 作者简介:林莉,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当代文学研究。 T itle:Narra ti v e Strategies in Ph ili p Roth.s Exit Ghost ABSTRACT:Phili p Rot h pub lished E xitGhost in2007,dec lari n g th i s wou l d be his last nove lw ith N athan Zucker man as the narrator.This essay analyzes the novel f ro m the narra tological perspective,mainta i n i n g t h at it is another exa mple of Roth.s experi m ent w it h wr iting techn i q ues.By usi n g co mp licated narrati v e techn i q ues,Roth intends to dra w the reader.s attenti o n to the the m e of the nove,l wh ich is also the everlasting the me of lit2 erature:the confli c ts bet w een death and desire. K eyw ord s:Ph ili p Roth,Exit Ghost,narra tology Au thor:L i n L i

  • is an associate pr of essor a tForeign Lan2 guage School ofNort h eastN or m a lUn i v ersity,Changchun,China(130024).H er research area covers conte mpora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 u re. 迄今为止,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已出版了29部小说,摘取了包括美国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美国批评家协会小说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美国小说类文学奖项;近十年来,他几乎年年被视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最大热门作家之一却至今未能如愿; 1986年之后他改变了创作主题,突出了对种族身份、性别问题、二战屠犹事件等历史文化问题

    浅论犹太民族“犹太性”(一)

    浅论犹太民族“犹太性”(一) 【摘要】:犹太民族是一个文化璀璨而苦难深重的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反犹浪潮中,犹太民族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形成一个“非地域性民族共同体”,在日渐深重的苦难中,“犹太性”彰显出巨大魅力。“犹太性”是衡量犹太人的标准,犹太人就是能在生活中保持“犹太性”,并坚持按照犹太律法所规定的那样去生活的人。从犹太宗教经典我们可以看出犹太性的具体内涵就是“善行”。 【关键词】:托拉犹太性善行 犹太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深刻、文化鲜明而璀璨的民族。她创造了以《圣经》和《犹太教法典》为代表的希伯来文明,她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大师、科学巨匠、政界名流、工商巨子,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犹太民族又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军队付之一炬,从而翻开了犹太历史上漫长而充满辛酸和血泪的篇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却在人世受尽了宗教迫害、种族歧视、人格侮辱、人身侵害等种种苦难,尤其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反犹浪潮中,犹太民族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形成一个“非地域性民族共同体”,1]闪烁出巨大的光芒,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彰显出坚忍不拔的“犹太性”。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的本质属性,它是犹太民族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民族宗教习性。 到目前为止,尽管对于犹太教犹太民族研究的资料很多,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关于犹太性的明确指向。几乎每个研究者都会谈论犹太性,但是无论是从犹太文化的角度言说还是从犹太宗教的角度言说,犹太性似乎都只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又确实存在的东西。 纵观几千年的犹太宗教史,犹太教是一个不存在严格教条的宗教。门德尔松曾经论断“犹太教是一种没有教义的宗教。”2]利奥·拜克也指出:“犹太教绝不能在单一的话语中找到完整的自我表述。”3]犹太教的宗教起源和宗教精神决定了犹太教是一块不能滋生教条的土壤。所以,想简单地找出几个教条从而归纳出犹太性的所在是徒劳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尝试,从公元一世纪开始,犹太教由于受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挑战,急需归纳一套条理清晰的犹太教基本教理。萨阿底·高昂、犹大·哈列维等人都试图来担当这一系统化的工作,然而这样的尝试却有悖于犹太教的真正旨趣,因为犹太教从来不是一个纯粹信仰和理论的宗教,而是行动与实践的宗教。他们提出的教规方案也只属于他们各自的意识范畴,却遭到他人的反对。犹太教没有明确的教义可言,在犹太教中,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拿来质疑讨论,甚至颠覆。尤其是到了近现代,更是风云突变,犹太宗教运动百花齐放。改革派为了使犹太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不至于成为“隔都”4]中的文物,他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使用了近几千年的祈祷用语——希伯来语被推下神圣的祭坛,而代之以当地的通俗语言;在圣堂中,男女可以混坐;安息日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被迫改变;现代性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并改变着犹太教。 但是唯有一个核心几千年来却从不被人质疑,它一直稳稳当当地处在整个犹太教的中心,处在整个犹太民族的中心,那就是犹太人的《圣经》——《托拉》5]甚至连最激进的美国改革派也不得不承认《托拉》的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只有《十诫》才是亘古不变的,只有那些体现《十诫》基本道德原则的《摩西五经》(《托拉》)才具有永久性戒律的特征。6]《托拉》是整个犹太民族,犹太教中存在的最精华最宝贵的东西,它就是“律法”(TheLaw)——就是上帝在西奈山启示给摩西,并让他带回给他的人民的律法。 在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中,无论是坚决捍卫传统的正统派,还是不断改革教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革派,或者是处于中庸姿态的历史学派,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肯定《托拉》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众多学者把《托拉》看作是上帝启示给人类的,是西奈山下几百万犹太人亲自

    犹太人12个赚钱法则

    犹太人12个赚钱法则:薄利多销是愚蠢的做法“要么把更多的产品卖给同一个人,要么卖给更多的人 同样产品”是犹太人的经销法则,道出了营销的真谛,犹太人的商法中有许多观点,如认为“薄利多销”是愚蠢的,要瞄准女人(钻石、珠宝、服饰等),存款求利不划算,风险投资最赚钱,断然放弃远较忍耐赚大钱,让钱生钱等等“商道”均值得营销人员去学习和反思,投资开店认为应该向犹太人学营销。 一、为女性服务 犹太商法认为:要想赚钱,就必须瞄准女人。因为,男人赚钱,女人花钱——男人的兴趣根本不放在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金钱上,而是放在赚钱上;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都是女人的事。现实生活确实如此,不光是采购钻石、珠宝、金银、服装等饰品是女性的事,就是家庭食品、用品也大多由女性操持。所以,更多重视女性市场,为女性服务是营销人获取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如大凡节假日举家上街,通常都是男人与小孩在择地嬉戏,而女人却不厌其烦地在挑选产品,一直挑到小孩或男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全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而女人若是自己或是与女伴一道,则会一家商场又一家商场地挑选产品,往往一逛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然后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为女性服务需要掌握女性市场的特点,如她们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自信;勇于尝试不同方式,享受全方位的乐趣;对从媒体特别是电视上获得的信息反应异常敏捷,获得了新鲜的信息和知识之后便立刻跃跃欲试;如果一条营销信息获得了女性的认同,那么它将很容易成为一种时尚等等。因此,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女性的消费动向,紧跟女性的见异思迁,适应女性的时尚情结,满足女性的消费偏好,投好女性的爱美追求,打造产品的新潮卖点,全心全意为女性服务。 二、为钱走四方 为钱走四方是犹太人天生的特性。他们不仅自己天马行空、四处奔忙,贩进卖出,而且还鼓励别人这么做。因为犹太人长期没有国家,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公民;犹太商人没有固定的市场,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商人。犹太商人声东击西、转战南北、广为联系,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大小小的贸易,只要和犹太人做生意,谁都是朋友。营销也需为钱走四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营销应该以全球为市场配置资源,“做四方的生意,赚取八方的钱财”。不断寻求新的

    中国人其实是比犹太人更加精明的商业民族综述

    中国人其实是比犹太人更加精明的商业民族 现在一说到商业民族,我们往往都能想到犹太人。现在犹太人的成功,很的程度上都归功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功,特别是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 犹太人长期形成的商业传统,无疑非常适合西方资本主义。 事实上,犹太人成为商业民族是迫不得已的。 历史上,古代以色列亡国后,犹太人四处流散,不能不流亡到其他民族的地盘去寄居。在古代社会里,土地是最大的财产,土地多不仅意味着富有,更大的意义是代表权力。犹太人在别人地盘里自然是没有土地的,所以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商业了。 通过四处分散的同胞的信息网,犹太人能获得比其他民族拥有更加迅速和精确的情报。比如A地的小麦歉收了,B地确实大丰收,那么是个人都明白,赶紧从B地低价购进小麦,运到A地高价卖出。犹太人的原始财富积累就是这么完成的。 随着犹太人贸易网的扩大与成熟,支付体系,也就是金融,开始形成。古代的货币是黄金白银,是金属,很重的。上文例子中,如果一个A地的犹太人要购买B地的小麦,他首先要把沉重的黄金运到B地才可以购买。运输黄金不仅消耗成本还有途中被抢的危险。凭着犹太人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他们发明了汇票这种东西,就是有一个大的类似银行的机构,由犹太人经营,假设它再A/B两地都有分支机构。这样A地的犹太人要想在B地购买小麦,这样他只需带张纸--汇票,到B地去交给B地的卖主,就相当于付款了。这样B地的卖主只要拿汇票到“银行”去就可以把黄金拿出来,而“银行”只需在A地和卖主收取相应的黄金和手续费就可以了。这个可以说是金融的雏形吧。 犹太人是外来人,不是本地民族。无论你有多少钱,本地的领主都不会把土地卖给你的。并且犹太人一直以来的漂泊性,他们更加信任可以带走的硬通货,也就是黄金。于是,犹太人虽然富有,拥有很多黄金,但总是没有土地。如果某地暴打战争,全部民众都要拿起武器抗击外敌的时候,犹太人可以直接卷起包裹就跑。 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不是本地民族,因为他们在当地没有不动产,他们的全部财产就是黄金。他们数千年保持这自己的民族特色而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很理所当然的,周围的人都不爽犹太人,觉得他们不劳动,就懂投机倒把,这样也能赚大钱。并且当地有难时又不出手帮忙,就知道放贷赚钱。 但不可否认的是犹太人的民族特点保持了上千年这一点,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能不消亡。也是一种本事。 -------------------------------------------------------------------------------------------------------- 我个人认为犹太人能如此的原因如下: 1,重视教育,犹太人家庭的孩子普遍懂写字算术,同一时期的欧洲人能写自己名字都了不起了。 2,重视关系网,在犹太民族民族向心力之下,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仍然保持这紧密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互相帮助,也能够及时的分享信息。 3,重视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犹太教以及每个地区的犹太长老,对犹太民族的民族特色保持起重要作用。特别重要的是,犹太的亡国历史会通过宗教的形式一遍又一遍的让每个犹太年轻人知道并且熟悉。没有什么比民族屈辱更能让一个民族团结一致了。 4,重视团结,犹太人对本民族利益是绝对的捍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二战都结束那么多年了以色列还在全世界追杀

    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中的“犹太性”

    2008年8月 第5卷第8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08Vol.5No.8 一、前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二战后美国崛起的优秀 犹太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 犹太味”最浓的作家,曾获“普利策小说奖”及“全国图书奖”。 马拉默德的作品主要反映下层犹太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 是一些平凡而孤独的人物,举止不雅,但富于人性。这些人物 经过作者的点染,都涂上了一层道德色彩。他们往往在开始时 对过去的生活不满,竭力寻求新的生活,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找 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新生活,而是又回到了原以为早已摆脱掉 的生活模式,或者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于是,恍然大悟,重新 皈依犹太教,抱着受难“使好人变得更好”的信念,过着符合道 德标准的生活。《店员》的发表为马拉默德赢得了美国全国文 艺学院颁发的罗森塔尔奖。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评论界 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丰富,视野广阔,见解 独特”的小说。这部1957年发表的小说,清楚地表现了马拉默 德最具特色的小说主题,代表着人类普遍境遇的犹太人生活 在贫穷中,忍受生存的无奈,虽看似失败者,却是道德战场上 的勇士,实现着道德的完善。 小说生动地描述犹太移民莫里斯?鲍伯———一个杂货店 的小店主,自从二十年前为了逃避沙皇的迫害,从俄国来到这 块“处处是黄金”和“自由”的新大陆以后,始终兢兢业业地经 营着自家的一爿小店,做买卖从来不掺假,也不以次充好。他 觉得“做人要老实,睡觉才能安稳”、“ 做个犹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肠”。 但是,莫里斯?鲍伯却又总是逃脱不了厄运的作弄和贫病交加的悲惨局面。正当莫里斯?鲍伯走投无路时,一个孤儿 出身的意大利流浪汉弗兰克?阿尔帕恩自愿做了他的伙计,打 算帮助他重整家业。原来,这个青年就是曾经抢劫他那小店的 罪犯之一,这次再来,是为了赎回前愆,排除良心上的不安。莫 里斯死之后,弗兰克终于在追悔和认罪的心情之中得到了思 想上的净化,成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 二、犹太文化 以《圣经》为代表的犹太文化有着极为悠长的历史。犹太 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早在公元前1028年 就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但自公元70年后,犹太人被迫 离开家园迦南,几经沉沦,永远失去了祖国,因而犹太民族又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的民族。他们散居于 世界各地,终身处于异乡人的地位,永远生活在文化的夹缝之 中,不断地面临文化的冲撞,形成了具有核心意义的犹太文化 要素,如“客民身份,边缘地位”等。犹太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饱受苦难的民族。从古代罗马统治到后来欧洲各地大规模的排犹运动,直至发展到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数百万犹太人被希特勒迫害致死。伴随着种种苦难而诞生的是犹太民族独特的文化:犹太人自认为是和上帝订有契约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虽小,却担负着救己救天下的大使命。他们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和牺牲精神,在对欲望的克制中得到净化,在牺牲中得到永生,为整个人类赎罪。[1]所以犹太性的精髓在于“犹太人灵魂中的博爱精神”,爱人爱己。犹太人所崇拜的品质是忍耐、诚实、善良。犹太民族虽然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之中,却一直试图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他们居住在相对集中的犹太区域,有自己的教堂,听从拉比的教诲。而且“犹太传统习俗也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着犹太民族意识,割礼作为犹太人种族身份的标记,增强了犹太人的精神联结和内在凝聚力。犹太人系列的节期习俗如安息日、除酵节等提示和巩固着犹太意识,使得犹太民族意识在犹太生活中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存在”。[2]三、马拉默德作品中的“犹太性”马拉默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1914年4月26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父母是在20世纪初由俄国迁来美国的犹太移民,主要靠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计,马拉默德自幼过的是千千万万个犹太移民后代所过的那种下层社会生活,对布鲁克林区犹太移民的生活甚为熟悉。和他同时代的其它作家一样,他是在经济大恐慌的阴影里成长的。他自己的经历及家庭背景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得以体现。他小说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底层的犹太小人物,日日夜夜为生活、为外界环境所逼迫。马拉默德小说中典型的犹太生活和犹太人的身份,以及它所散发的犹太式道德和犹太式精神气质,体现出犹太传统中的“祭祀-救赎”的思想。犹太人虔诚地信奉世间只有一个上帝,自己的民族就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是上帝的选民,是在人间替全人类赎罪。几千年来,犹太人经验生活和超验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以牺牲作祭祀以求救赎的过程。二战期间犹太人甚至祭献了600万犹太生命,“牺牲”与“救赎”成了犹太人的一种历史命运。在现代犹太人的生活中,这一历史化的命运仍然得到了原则性的延续,只不过又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马拉默德在其作品中把犹太人负罪-赎罪的命运进行了一种象征性的物化处理,以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为象征,围绕这些象 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中的“犹太性” 石艳玲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马拉默德是继辛格、贝娄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著名美国犹太裔小说家。他的创作力图以鲜明的“犹太性”作为对人类普遍心性的理解和体现,在驳杂多变的当代美国文坛上自立风格,独具特色。在众多的犹太裔作家中,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同时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犹太人道德责任主旨也最为明显。 关键词:马拉默德;犹太性;店员130??

    犹太人与中国

    犹太人与中国 【摘要】:全文分前言和六章及后记,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在前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论上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价值。在第一章(引论)里,作者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为转入正题——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中犹关系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础。考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第二章开始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首先探讨他们为什么及怎样来华,他们来华后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历程分为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下半叶塞法迪犹商来华经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促进了港、沪两地犹太社团的形成,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恶潮来华谋生导致了哈尔滨、天津两地犹太社团及东北、内蒙、华北若干犹太人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对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因;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纳粹试图屠杀上海犹太人的“梅辛格计划”和日本占领军强制犹太难民迁入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

    各方面状况;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的原因。第三章对上海犹太社团进行了专题研究,因为上海犹太社团由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境内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犹太社团,通过对该社团的剖析可找到诸多共性因素。从经济角度主要考察了上海犹商集团,分七个方面: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经营、金融业、工业、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商业和娱乐业、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政治方面主要研究上海犹太人中的锡安主义运动及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关于上海犹太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内容则放入第四章进行研究。文化上主要考察四个方面: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上海模式”的几个特点:在没有反犹主义的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人维系着友好关系,与外部犹太社团保持密切联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第四章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首先从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人的犹太观: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中国人看反犹主义;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其次研讨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包括犹太人是如何看中国文化的。作者认为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三个群体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考察了中犹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其中涉及以前很少提及的中国国民政府制定的“犹太寄居区”计划,以及最近发现的中国前驻维也

    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王志军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对资本主义传统社会毫不妥协的革命者、批判者,同时也是一个吸取了多种文化滋养的文化巨匠,正因如此,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被忽略。本文将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精神气质的影响;二是犹太教对现实的、社会的“人”的重视与马克思思想的主旨具有一定的暗合性;三是与基督教的“博爱”“来世精神”相比,犹太教更突出了“平等”、“公义”和现实生活,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有一定联系;四是马克思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犹太教与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直接对 应起来;五是马克思的著名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蕴含着明显的犹太情怀。 关键词:马克思犹太教影响 作者王志军,1969 年生,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博士。 无论从父系或者母系来看,马克思都是出生于一个纯正的犹太世家。他的祖父马克思.利维是一个犹太拉比,马克思的伯父是特利尔城(Trier,马克思的故乡)的首席拉比。马克思的祖母爱娃.里沃夫也出身于犹太拉比世家,里沃夫家族产生过不少著名的犹太宗教学者。马克思的母亲

    罕丽达.普列斯波克也同样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荷兰拉比家庭。马克思的父亲希尔舍.马克思35 岁(1817 年)时宣布放弃犹太教信仰,成为一名基督教新教信徒,并把自己的原来名字“希尔舍”(Herschel)改成一个基督教名子“亨利希”(Heinrich)。1824 年,亨利希.马克思让他的6 个孩子都接受了基督新教洗礼,此时,马克思只有6 岁。从中学时代的作文中,人们很容易发现马克思有着较浓厚的基督教情怀:“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②“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基督的爱,出于对神的爱”。③随着思想的逐步发展,马克思成为一个宗教批判 ①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0400985)主要成果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老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傅有德教授的指导、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1982 年,第820 页。 ③同上书,第822 页。 的领袖人物,在博士论文中,他借着普罗米修斯的口说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①。在随后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不仅认识到“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②,而且发出了对转入云霄之中的宗教王国的世俗基础“革命化”的呼唤③。 犹太教家庭可能对于马克思产生的特殊影响、西方传统文化强烈的基督教情节,以及成年以后的无神论思想倾向,为人们正确地评价马克思思想与犹太教的关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值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写作背景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发表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本文是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代表人物B.鲍威尔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公开论战的著作。在此之前,鲍威尔发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书,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有放弃宗教信仰才能获得政治解放。马克思对这种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同时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认为这两篇论文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著。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文章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并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从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才能解放自己。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认为该文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实现人类解放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1845年2 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9月—11月写成。主要表达的思想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写作过程 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

    中国大陆的新犹太社团

    改革开放以后,犹太人再次掀起了移居中国的高潮,特别是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更加促进了犹太社团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每年来大陆访问、经商、旅游、投资、学习和生活的犹太人达万人次,其中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居住。中国大陆的犹太居民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总人数在4000左右,这主要指在中国居住相当长的期限,尤其是在中国工作的犹太人。当前中国大陆主要犹太社团宗教活动情况如下: 1. 北京犹太社团 北京犹太社团成立于1995年,认同于改革派的“世界进步犹太教联盟”。该社团每周定期举行守安息日活动并庆祝其他宗教节日,没有自己的犹太会堂,不能提供犹太“可食”食品。该社团使用重建派的祈祷书。据1998年的统计,它拥有200名左右的成员,主要来自美国,分属各种教派,估计目前的成员数已不止这些。 2001年,来自香港哈巴德中心的拉比西蒙和蒂尼·弗伦利克夫妇创立了北京哈巴德运动,改变了当地犹太社团的内部结构和宗教状况。该运动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和社会计划,包括为儿童与成人开设课程、建立希伯来语学校、严格监督可食食品、加强宗教咨询以及提供犹太节日服务等等。 北京哈巴德运动积极发展犹太教育,成立了阿哈维特·伊扎克宗教学校,为5~12岁的犹太人提供完全符合传统的犹太教育。此外还建立了北京也是华北惟一一家全日制犹太学佼,即伽利略国际学校,主要提供从学前到中学阶段的教育。为直接敦促成员遵守戒律,2007年该派还开设蒂尼犹太餐厅,是北京第一家也是目前仅有的一家犹太可食餐厅。 北京哈巴德运动的强大竞争力使许多原来附属于改革派的犹太人归入正统派。2003年犹太新年的庆祝活动就一分为三:非正统犹太社团的活动有大约100人参加,哈巴德派活动的参加者有150人左右,还有大约130名左右的世俗以色列人参加了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举行的晚宴。尽管在许多时候,为了整个北京犹太社团的团结而共同欢庆一些重要节日,但北京犹太社团与哈巴德运动由于一些信仰和实践方面的不同而难以真正合作。 2. 上海犹太社团 上海犹太社团中心成立于1996年,聘请了一位正统犹太教拉比到上海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这是犹太教在上海重新出现的重要标志。成立时有200多名成员,现在已超过500人。 上海哈巴德运动主要为浦东地区的犹太定居者和商人服务。该运动建立了一所希伯来语学校,为犹太儿童提供正统的犹太教育。此外还开办了上海国际犹太学校,按不同年龄段开设不同的课程。为强化上海犹太人的宗教知识,还专门有一个犹太图书馆以供学习所用。 3. 深广犹太社团 深圳、广州犹太社团是在香港哈巴德社团直接指导下建立的。广州哈巴德运动建于2003年,主要为广州的犹太定居者和犹太商人服务,该社团开设有儿童周日早课,讲授《托拉》、戒律及节日等内容。另外还有每日托拉班、一对一授课等等。建于2006年的深圳犹太社团主要面向在深圳经商的犹太人士,每周三开设《托拉》课,还有为1~3岁儿童服务的日间托儿所。另外,深广犹太社团都为其成员提供犹太可食食品。 4. 其他犹太社团 位于浙江义乌的犹太社团是中国哈巴德运动的最新分支,成立于2008年,同样是由香港哈巴德运动所建。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它在哈巴德运动的指导下建立了为信徒提供可食食品的餐厅。可以预见,随着来华犹太人的不断增多,犹太社团将会在中国更多的地方建立,犹太教在中国的未来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整个中国犹太人散居史,不难发现一些十分有趣又值得深思的现象:在犹太人来华时机选择上,大多是中国高度发展或对外开放的时期:古代中国开封犹太人在宋朝的来华、近代鸦片战争中国开国后犹太人的来华以及最近中国改革开放对犹太人的吸引就是明证;另

    红葡萄酒价格表

    红葡萄酒价格表 管理提醒:本帖被龙双从启吾杂谈移动到本区(2008-07-31) 类别产地年代酒名英文名价格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87 玛歌庄园CH.MARGAUX-1st Grand Cru Classe 5816.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1 木桐罗斯柴尔德庄园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4519.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2 玛歌庄园CH.MARGAUX-1st Grand Cru Classe 5273.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2 欧颂酒庄Chateau Ausone 1st Grand Cru Classe 4126.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3 奥比昂酒庄Chateau Haut-Brion Cru Classe Des Graves 4651. 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4 奥比昂酒庄Chateau Haut-Brion Cru Classe Des Graves 4942. 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4 玛歌庄园CH.MARGAUX-1st Grand Cru Classe 5763.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5 玛歌庄园CH.MARGAUX-1st Grand Cru Classe 7741.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6 柏图斯庄园CH.PETRVS 16900.00 鉴赏 白葡萄酒法国1996 狄康堡(贵腐甜酒) D YQUEM 369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6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梅多克一级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 1st Grand Cru Classe 642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7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梅多克一级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 1st Grand Cru Classe 4494.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7 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 5085.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7 玛歌庄园CH.MARGAUX-1st Grand Cru Classe 5085.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7 奥比昂庄园CH.HAUT BRION 3712.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8 拉米松.奥比昂https://www.doczj.com/doc/c26265578.html, MISSION HAUT BRION 228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8 拉菲罗斯柴尔德庄园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559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8 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 5763.00 鉴赏 红葡萄酒西班牙1998 桃乐丝特级大城堡干红Torres Grans Muralles 1099.00 鉴赏红葡萄酒法国1998 圣羽拉菲城堡AOC干红葡萄酒Chateau Chenu Lafitte 22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8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梅多克一级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 1st Grand Cru Classe 5018.00 鉴赏 红葡萄酒法国1998 拉图城堡普伊勒法定产区干红葡萄酒CHATEAU ATOUR 1er 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