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毒者、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者和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又重新吸毒成瘾的吸毒人员。顾名思义,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强制”,是指国家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和管束,不能简单理解为国家运用行政权力限制人身自由,而应当理解为吸毒人员进入戒毒场所后有配合戒毒场所治疗的义务;强制隔离戒毒中的“隔离”是指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戒毒场所阻断戒毒人员与毒品接触的可能,即对戒毒场所设置了无毒环境,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切断戒毒人员与单位、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而应当理解为戒毒场所有义务不让毒品流入所内。强制隔离戒毒管理部门有义务帮助戒毒人员完成生理脱毒并进行心理矫治,使其逐步减少或消除心瘾,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3.社区康复。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后,应当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康复。《禁毒法》设定的康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社区康复,另一种是自愿康复。社区康复是由公安机关决定、要求康复人员在社区进行康复的措施,适用于刚刚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当他们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到社区后,如果能获得必要的帮助则重染毒品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社区康复的期限不超过3年,对社区康复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参照社区戒毒的规定实施。

4.自愿戒毒或康复。自愿戒毒是吸毒人员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的自愿医疗戒毒,自愿康复是戒毒人员自愿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戒毒康复。前者主要进行的是生理脱毒,后者更强调生理戒毒后针对戒毒人员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缺陷而进行的

康复治疗。根据《禁毒法》的规定,戒毒治疗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自愿戒毒人员接受医疗机构的戒毒治疗期间,自愿康复人员到康复场所康复期间,公安机关不得以吸毒成瘾为由对其实行强制隔离戒毒。

5.药物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目前是指美沙酮维持治疗。对象是因多次吸食毒品海洛因,在戒毒过程中仍不能脱离海洛因毒瘾的成瘾者进行的脱毒治疗,方法是由定点设置的美沙酮诊所,定期、限量给予戒毒脱瘾者美沙酮进行维持治疗,以达到减轻吸毒人员对海洛因的依赖,逐步消除海洛因毒瘾症状。美沙酮作为一种替代过渡性的管制药物,其成瘾性低,能够减缓戒断症状的痛苦。

(二)我国现行戒毒制度成效

1.以人为本,关注重点。吸毒人员大多数是违法者与受害者的结合体、也是违法者与病人的结合体。吸毒人群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要求戒毒工作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纠正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否定等错误认识。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围绕“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综合矫治,科学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总体要求,综合运用生物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坚持从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不断探索戒毒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尤其戒毒场所在促进戒毒人员身心矫治、教育引导、康复训练、戒毒管理、保护戒毒人员个人隐私、探访、探视和所外就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人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吸毒成瘾人员的戒断率和操守率,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2.把握规律,科学矫治。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实行分期戒治,坚持分类收戒、分类矫治、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心理矫治、思想矫治、行为矫治、认知教育、体能训练、劳动习艺等矫治手段,着力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生理脱毒、心理脱毒和争取社会支持,注重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与戒毒康复等戒毒措施的衔接工作,切实提高戒毒成效。注重社会戒毒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发挥最大功能。如自2013年以来,中国民盟发起的“黄丝带帮教活动” ,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我国的戒毒工作中。

3.创新管理,模式多样。依据《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由公安机关或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通过2008年以来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的司法行政机关承担,并且管理模式创新较大。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浙江省探索三期四段五步戒毒工作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三期五治一延伸”戒毒工作模式;北京市实施“三五一”戒毒工作模式;和安徽实行“三分四期”戒毒工作模式等。

(1)浙江省探索“三期四段五步”戒毒模式。“三期”是指生理脱毒期、身体康复期、戒毒巩固期;“四段”是指脱毒、康复、适应、考察;“五步”是指生理脱毒、心理脱毒、行为矫正、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

(2)新疆探索“三期五治一延伸”戒毒模式。该模式涉及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方面。“三”是指三期,即生理脱毒期、身心康复期、巩固适用期。“五”是指五疗并举。即

药疗、理疗、心疗、食疗、体疗。“一”是指一个延伸,即场所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实现无缝对接,以巩固戒毒成果,延长吸毒人员的操守率。

(3)北京实施“三五一”工作模式。树立“三个”工作理念,即坚持以治疗为核心、科学戒毒、为戒毒人员服务的理念。“五项”措施具体是指通过恢复戒毒人员的生理机能和行为、认知、心理以及修复家庭和社会关系等相关的治疗措施,竭力为每名戒毒人员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制订生理康复处方。“一”是指一项诊断评估办法。

(4)安徽实行“三分四期”模式该模式简单地概括为“三分”:分类收戒、分别矫治、分级管理;“四期”:急性脱毒期(1个月)、康复期(11个月)、巩固期(9个月)、回归社会准备期(3个月)。具体措施是制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个案矫治方案:在急性脱毒期实施有针对性开展生理脱毒治疗、入所心理辅导、戒毒认知教育;在康复期实施医疗症状监护、身体机能康复、戒毒康复教育、康复习艺劳动,在戒毒康复教育方面重点强化:戒毒常识教育、法纪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在巩固期实施医疗症状监护、体能巩固训练和戒毒巩固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在回归社会准备期开展拒毒训练、戒毒回归教育、回归就业指导,有条件的场所可以组织模拟社区康复。

(5)云南制定“4+6”戒毒矫治模式。云南把强制隔离戒毒流程分为:生理脱毒、康复治疗、回归训练、后续帮教4个时期,并分阶

中国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定位及制度完善研究

中国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定位及制度完善研究 现阶段来看,我国毒品的传播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吸毒不仅仅会使得一些艾滋病病毒被传播,而且会造成很多抢劫等恶性案件,社会的危害性非常重。通过社会自发性解决吸毒的问题较为缓慢,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强制性干预来达到戒毒的目的。被废除的劳动教养制度经过相关研究表明此种行政强制措施使得现阶段存在的强制戒毒措施受到怀疑,想要在法律地位上获得相应的位置,必须要在制度与功效方面契合社会管理目标。我国实施的强制隔离戒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首次提出的,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突破原有的劳教戒毒规定之后,此项制度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制度。通过对公安行政机关做出相关决定而交由国家认可的戒毒场所,需要对吸毒工作人员采取限制或者戒毒治疗等方式均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法律行为,从行政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强制隔离戒毒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法的宗旨。 即使我国的戒毒措施历史比较久远,但是在法律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最早在2008年制定相关禁毒法,自愿戒毒以及强制隔离戒毒等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戒毒措施制度框架。上述戒毒措施框架的形成使得社会化的戒毒方案得到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因此在强制措施方面有很大差异。相比起自愿戒毒或者社区戒毒等方法,强制隔离戒毒带有更为浓厚的国家权力色彩。此背景下,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存在于行政法中的强制措施,因此受到了广泛争议。虽然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所取得效果颇佳,但是难以摆脱法律正当性问题的质疑,因此随着我国毒品情势的变化以及国家控制毒品政策的变革,强制隔离戒毒在制度中呈现多种毛病和问题。 1.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概念分析 强制隔离戒毒是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所规定的戒毒措施之一。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由公安机关下达,属行政强制措施。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目前则分别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统一并取代了此前由公安机关负责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的劳动教养戒毒。它和自愿戒毒共同构成了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措施的基本体系。 2007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社区戒毒工作制度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1、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应如实向公安机关提供个人身份和相关戒毒信息,不得编造提供虚假信息。 2、参加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按照社区戒毒协议的规定,第一年每两月进行一次尿检、第二年每季度进行一次尿检、第三年半年进行一次尿检,并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提交尿检检测报告单。 3、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报告戒毒(康复)情况。其报告内容应包括生理脱毒反应、心理状态、生活、就业工作情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 4、因故变更社区戒毒(康复)地点或居住地,须提前15日书面报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并将变更后的地址(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单元号)如实说明,以便顺利移交手续,未提书面报告的戒毒(康复)人员将口头告诫,告诫后仍不提供真实情况,且态度恶劣,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依法报送强制隔离戒毒。 5、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因故需暂时离开社区戒毒(康复)点或戒毒(康复)居住地,及时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提交书面报告书。详细讲明去向、联系方式,经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审查批准后方可离开,到达目的地3日内必须主动与社区戒毒(康复)小组报告,并将离开时间内的一切活动如实联系,返回后2日内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报到。 6、参加社区康复治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人员每月必须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如实报告服药情况,并接受相应的戒毒检测。 7、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定期对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康复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告之本人。 8、对不遵守且不服从管理者,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工作小组将给予1—3次告诫,严重违反规定又拒不改正者,经派出所告诫2次以上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将报送强制隔离戒毒。

吸毒人员档案室管理制度

吸毒人员档案室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准确掌握全国吸毒人员的状况,规范对吸毒人员的登记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吸毒人员登记,是指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对吸毒人员自然状况、吸毒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戒毒情况及其变更情况等加以记载和管理的活动。 公安机关应当对登记的吸毒人员建立工作台账,并将登记信息录入“全国禁毒信息系统”吸毒人员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条对下列吸毒人员应当进行登记: (一)主动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的吸毒人员; (二)公安机关发现和采取戒毒措施的吸毒人员; (三)在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场所执行戒毒措施、刑罚以及强制性教育措施的吸毒人员; (四)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自愿戒毒或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 第四条各级公安机关治安、边防、刑侦、监管、禁毒等部门警种和铁路、交通运输、民航、林业等系统公安机关相关部门以及公安派出所,应当按照“谁发现、谁登记”的原则,对在工作中发现和查获的吸毒人员及时进行登记。 各级公安机关禁毒部门负责与本地区司法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吸毒人员登记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及时将司法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吸毒人员的相关信息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 第五条公安机关应当对吸毒人员的身份进行核实。

对拒不交待真实身份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应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核实,防止错登、漏登。 对暂时无法核实身份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应当采集其照片、指纹和DNA 信息留存,待查明其真实身份后,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登记信息。 第六条公安机关登记吸毒人员信息时,对已经核实身份的,按照要求填写相应的吸毒人员登记表格,经公安机关登记单位负责人审核后与有关证明材料一起归入吸毒人员档案,同时将吸毒人员的登记信息按要求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 对身份暂时不明和未办理户籍登记的吸毒人员的信息,由公安机关采集并填写相应的吸毒人员登记表,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禁毒部门统一汇总并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吸毒人员真实身份查明后,核查单位应当及时将核实情况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禁毒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禁毒部门对吸毒人员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予以更新。 吸毒人员登记表格由公安部统一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负责印制。 第七条对于在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劳动教养所、监狱、未成年人管教所等监管场所内的吸毒人员,由场所所在地司法行政部门按照标准采集相关信息,填写相应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登记表》或者《在教/服刑/被监管吸毒人员登记表》、《戒毒康复场所人员登记表》,每月定期提供给公安机关禁毒部门统一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 对于在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由当地医疗卫生机构采集其参加自愿戒毒或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等相关信息,填写《戒毒人员治疗情况登记表》,每月定期提供给当地公安机关禁毒部门,由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对其身份进行核实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研究(可编辑)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研究(可编辑)分类号: 密级: 盟: 垒五 【: 编号:?? 鲤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及代码: 篮叠堡王盔芏堑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杰洼堂皇谴亟蕉堂塑 研究方向: 申请学位级别: 短熊蓬堡丝亟? 指导教师: 研生: 宄 廷壁蛰武盟 论文起止时间: ::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研宄》是本人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垃年上月显日 作者签名:搏 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理工大学保留并向中国科学信息研宄所、中国优秀博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系列数据库及其它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理工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丝年』月?臣日 婢 导师签名 型墨年? 月盖:日 鱼国 内容提要 从我国的禁毒情况来看,毒品的传播速度在逐年加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吸毒不仅引起一些地区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还成为两抢案件不断增多的 主要原困,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但是通过社会自发性解决吸毒问题的进展缓慢, 因此通过国家强制性干预的方式达到戒毒的目的,几乎成为遏制吸毒蔓延和挽救 吸毒者的最后屏障和关键环节。 我国现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首次提出的,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突破了原有的“强制戒毒”、“劳教戒毒”等相关规定,一度 被认为是劳教制度的晚钟,更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通过公安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交由国家设立或认可的戒毒场所,对吸毒人员 直接采取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等方式进行戒毒治疗,是典型的行政法律行为。 因此,从行政法的视角对我国强制隔离戒毒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立法的宗旨和把握行政执法的方向。 本文试图对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法律性质、立法定位、与相关制度的关系,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构成.以及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法律思考等理论和司法实 践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对健全和发展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提出某 些具 有操作性的司法建议。 关键词:隔离戒毒成因现状制度完善目录 引言一、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主体 根据《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构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 1、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任组长。 2、综治、公安、卫生行政、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劳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 按照乡镇、街道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30∶1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不足30名的,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 由社区戒毒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以及禁毒志愿者组成 社区戒毒适用对象 1、对吸毒成瘾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

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并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本人及其家属,通知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 2、社区戒毒的期限为3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 3、社区戒毒的执行地点是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所在县(市、区) 4、社区戒毒自期满之日起解除。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送达社区戒毒人员本人及其家属,并在7日内通知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 社区康复的适用对象 1、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 2、社区康复参照社区戒毒的规定实施。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工作流程 督促报到 1、以15日内按时报到人员,办公室及时进行登记。 2、对未在15日之内按时报到的人员要进行督促。 (1)有正当理由的,社区戒毒办公室应该督促戒毒人员尽快报到执行社区戒毒。可以采取《社区戒毒(康复)逾期报

当前我国戒毒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当前我国戒毒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当今世界,毒品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在我国,禁毒形势相当严峻。同时,强制性戒毒措施涉及对吸毒者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因此必然关涉公民基本权利和相关法律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戒毒制度的特点及优势,并对其进行剖析以加以改进,不仅对于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完善我国有关法律制度及其与相关国际人权公约的协调发展,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简称《禁毒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禁毒工作的法律。《禁毒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禁毒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全面推进我国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步人法制化的轨道,是依法治国、依法开展禁毒工作的体现。《禁毒法》确立了我国新的戒毒制度,戒毒制度是《禁毒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原有制度相比变化较大且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下面作者就当前我国戒毒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 一、当前我国戒毒模式的特点

吸毒不但严重损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戒毒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度最大、效果最难巩固的环节。《禁毒法》“戒毒措施”一章,对戒毒工作的各项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国家法律层面确立了戒毒工作中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禁毒法》明确指出,戒毒是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措施,无论何种戒毒措施,都是国家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措施,而不是一种处罚措施。《禁毒法》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戒毒和康复措施。吸毒者首先进行社区戒毒,就是在吸毒人员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戒毒,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戒毒措施。其中规定了对吸毒人员由公安机关责令其接受期限为三年的社区戒毒,吸毒人员也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对于拒绝接受社区戒毒或通过社区戒毒难于戒除毒瘾的,公安机关实行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但并不是一种处罚措施,而是一种强制性的治疗措施,目的仍然是为了帮助和挽救吸毒人员。要根据不同特点的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具体执行1年至3年的不同戒毒期限。对于被解除强制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二、当前我国戒毒制度的优势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对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探析 新中国解放前夕,全国种植罂粟面积高达2000多万亩,全国种植罂粟的农民多达1000万以上,在当时4亿多人口中,从事贩毒、制造毒品以及制售吸毒工具者超过60万人,吸食毒品者约2000万人,几乎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4%。尤为可怕的是,人们对鸦片烟毒的危害近乎麻木,社会道德对鸦片泛滥几乎失去了约束力。毒品已经成为依附在整个中华民族身上的一大痼疾。有效地控制吸毒人数攀升,一直是国家禁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国家在总结以往禁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禁毒法》、《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禁毒体制进行了重新构建。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适应了当前禁毒和戒毒新形势的客观要求。《禁毒法》创设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将原有公安机关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的劳动教养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此举必将推进禁毒工作迈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法律制度的体系初步建立。 一、《禁毒法》实施以来,我国现行戒毒制度的基本概述 (一)我国现行的戒毒制度的分类 现行《禁毒法》确立的五种戒毒措施,分别有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自愿戒毒或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在五种戒毒措施中,仅强制隔离戒毒是羁押式戒毒措施,也是最严厉的戒毒措施,

其它戒毒措施都是非羁押措施。这五种戒毒措施又可以区别为强制性戒毒措施和自愿戒毒(康复)措施两类:其中,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要么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要么其行为受到特定的约束,这些戒毒措施的性质为强制性戒毒措施;而自愿戒毒或自愿康复、药物维持治疗是吸毒人员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行选择的戒毒措施,不是强制性戒毒措施。 1.社区戒毒。社区戒毒是指吸毒成瘾人员不受羁押,在其居住的社区自行戒毒并接受监督和管理的戒毒措施。社区戒毒适用于公安机关首次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主动登记且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以及依法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现阶段,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社区戒毒主要对象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吸毒成瘾妇女;不满16周岁、年满70周岁的吸毒成瘾人员,患有严重疾病和传染病的吸毒成瘾人员;社区戒毒的期限为3年。社区戒毒的执行地为吸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有固定住所的现居住地,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戒毒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2.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行政强制性措施,对符合《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的吸毒成瘾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也是将毒品与吸毒人员及其接触的人员和环境实行物理隔离,并对其进行依法管理、科学戒治的过程。强制隔离戒毒适用于吸毒成瘾严重,不适于社区戒毒或拒绝接受社区戒

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1]

1、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乡镇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一、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范围,形成制度,持之以恒。 二、领导制度。市、县区、乡(镇)街道逐级建立社区戒毒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干部,制定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工作任务,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社区戒毒工作,研究解决基层实际困难。 三、培训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利用各种媒体资料,以会代训,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工作站全体人员开展经常性、行之有效的工作培训。 四、督导报告制度。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导检查、指导工作,注意发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工作。 五、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周例会、月例会或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情况,点评工作,研究解决问题,部署任务。 六、信息报送制度。以简报、报表、月报、情况汇报、通报等各种文书形式,按时报送工作情况、信息、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七、禁毒宣传制度。按照《安庆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考评办法》规定,利用墙报、黑板报、厨窗、展板等各种形式组织经常性禁毒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八、后勤保障制度。逐级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管理站的办公场所、设施及必须的办公设备,认真组织工作站专(兼)职工作人员按比例配置社区义工和禁毒志愿者,保证必要的经费保障。 九、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安庆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

考评办法》规定,制定具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管理制度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督促、指导各戒毒/康复小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服从上级管理,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完成各项戒毒/康复工作任务。 三、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毒品常识、危害,宣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四、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认真登记,签订协议书,建立台帐,规范管理。 五、按照对戒毒人员每周不少于一次见面谈话(第二年每两周一次、第三年每月一次)、家庭走访的规定,积极开展对戒毒人员的辅导、评估,想方设法关心、关爱戒毒人员,努力帮助他(她)们戒除毒瘾。 六、按照第一年尿液检测每月一次(第二年每两月一次、第三年每季度一次)的要求,积极组织、定期对戒毒人员实施检测并逐次记录结果,并备案。 七、制定戒毒人员外出请销假制度,对外出五天以上的须持请假条,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假期结束后及时纳入戒毒/康复管理范围。 八、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对戒毒人员出现更改治疗点,有涉毒违法犯罪嫌疑、尿液检测呈阳性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重要情况及时报告上一级戒毒工作管理站,对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九、定期召开会议,认真收集、交流戒毒工作情况,研究戒毒人员思想、生活、交友、工作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治疗、引导定点治疗、就业指导、培训等帮教措施,巩固戒毒成果。

论我国戒毒体制的发展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3372167.html, 论我国戒毒体制的发展变化 作者:马骏骁吴强温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7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吸毒人员不断增多的状况,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戒毒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建立起了相应的戒毒机制,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不断总结戒毒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以谋求更有效的戒毒模式,推动我国的戒毒体制更加健全完善。 关键词戒毒体制毒品吸毒者 作者简介:马骏骁、吴强、温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禁毒学。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94-02 一、我国戒毒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1980年至1990年 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并不断发展蔓延,为应对吸毒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1981年8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重申严禁鸦片烟毒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于鸦片等毒品的吸食者,应当由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组织强制戒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出台的关于戒毒最早的行政法规,由于当时毒品问题并未严重到引起当时政府足够重视的程度,所以只是相继发出了一些戒除毒瘾的指示与通知,对于戒毒工作没有进一步具体划分和细化。 (二)1990年至2007年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这部法律对于我国禁毒事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使我们的禁毒工作真正走进了有法可依的时期,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定,而且规定了对吸毒者处置的原则,并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强制戒毒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中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1995年国务院根据《决定》制定了《強制戒毒办法》,系统地对强制戒毒加以规范,当时我国的戒毒体系包括了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

最新社区戒毒管理制度资料

融侨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社区居委会戒毒监护工作,落实人员,负责制定社区戒毒计划,针对不同的戒毒个体,成立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戒毒方案,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书,对在社区戒毒的人员实行行为监控、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就医)援助,帮助社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2、监督、指导社区戒毒计划的实施。 3、加强对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成员的管理和培训,监督其工作行为,提高其专业知识,确保社区戒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4、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社区戒毒学习培训制度 1、认真学习《禁毒法》、《贵州省禁毒条例》、及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2、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和交流各社区戒毒监护小组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3、学习、培训计划和内容由居民委员会戒毒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及工作需要负责制订、实施。 三、社区戒毒人员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人员守则 1、认真履行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的管理,遵守社区戒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 2、接受社区戒毒监护小组的管理和指导。 3、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宣传《禁毒法》,教育帮助同伴配合社区开展禁毒工作。 4、定期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汇报戒毒情况。 5、主动接受社区戒毒检测。 6、参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应遵守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相关规定。 (二)社区戒毒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1、社区戒毒人员应如实向领导小组提供个人身份和相关戒毒信息,不得编造提供虚假信息。 2、参加社区戒毒人员,必须按照社区戒毒协议的规定,第一年每两月进行一次尿检、第二年每季度进行一次尿检、第三年半年进行一次尿检,并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提交尿检检测报告单。 3、社区戒毒人员定期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报告戒毒情况。其报告内容应包括生理脱毒反应、心理状态、生活、就业工作情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117号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9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保障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为戒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卫生、道德、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 第三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坚持戒毒治疗与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实现管理规范化、治疗医院化、康复多样化、帮教社会化、建设标准化。 第四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建立警务公开制度,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臵。 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公安机关提出设臵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分别审核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 第六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机构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强制隔离戒毒所。 同级人民政府设臵有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公安机关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七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规范。建设方案,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 第八条强制隔离戒毒所设所长一人,副所长二至四人,必要时可设臵政治委员或教导员。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设臵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管教、监控、巡视、医护、技术、财会等民警和工勤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女民警。 公安机关可以聘用文职人员参与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治疗、劳动技能培训、法制教育等非执法工作,可以聘用工勤人员从事勤杂工作。 第九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保险。 第十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基础建设经费、日常运行公用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戒毒人员监管给养经费,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本地财政部门每年度对戒毒人员伙食费、医疗费等戒毒人员经费标准进行核算。 第十一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财物管理制度,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第十二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收戒规模设臵相应的医疗机构,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要求配备医务工作人员。 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工作人员应当参加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职称评定考核。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禁毒法》。《禁毒法》适应新时期禁毒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了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取代运行十多年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制度,这是我国戒毒工作中的重大变化。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既继承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制度的合理成分,又对我国的戒毒工作注入了新的要素。 一、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一)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概念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将符合法定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实行隔离,对其强制进行戒毒,帮助其戒除毒瘾、健康回归社会的法律制度。强制隔离戒毒是相对于自愿戒毒而言的,吸毒人员为了戒除毒瘾,可以采取自愿戒毒措施。我国《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和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这些都属于自愿戒毒的范畴。和强制隔离戒毒相比,吸毒人员自愿戒毒,可以大大减轻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和减少对抗行为,还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如果采用自愿戒毒,吸毒人员能够戒除毒瘾,国家就没有必要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只有在吸毒成瘾人员不能通过自愿戒毒戒除毒瘾的情况下,国家才会对他们实行强制隔离戒毒。 (二)强制隔离戒毒的性质 强制隔离戒毒是行政机关针对吸毒成瘾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与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临时约束或处置的限权性强制行为。[1]在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有两种理解:一为广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或者为执行业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决定等),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包括非执行性的强制措施(检查措施、保全措施、预防措施、制止措施等)与执行性的强制措施即行政强制执行(如对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二为狭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仅指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广义概念不同,它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强制措施正好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对应,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称为行政强制(行为)。[2]也有的学者认为,识别行政强制措施,关键是把握“强制”二字,只要行政机关采用强制性办法或手段,约束、限制或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该办法或手段就是行政强制措施。[3] 尽管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强制措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强制隔离戒毒作为一种典型的政强制措施,却是毋庸置疑的。吸毒成瘾人员出于对毒品的依赖,为了继续吸食毒品,往往会作出偷盗、抢劫、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极易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预防他们危害社会。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自觉履行协议,定期接受公安机关的尿样检测。 二、社区民警督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样检测,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并将检测报告并存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人档案。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接受检测过程中,必须由两名社截然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严禁弄虚作假,严禁以其它液体代替被检测尿液受检。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配合公安机关检测,拒不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检测。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安机关检测、严重违反戒毒(康复)协议或者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功德。 二、遵守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有关规定。 三、自觉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 四、每月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戒毒情况。 五、自觉接受吸毒检测。 六、社区戒毒(康复)期间不得吸食、注射毒品。 七、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社区戒毒(康复)执行地县(市、区)3日以上的,应提前3天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书面请假,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批准离开的,要按时返回、及时销假并接受吸毒检测;申请变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地点的,应提前15天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书面申请,在审批同意前,不得擅自离开。 八、请假外出当月应当进行吸毒检测,因外出无法在执行地进行检测的,可以请求外出地公安机关进行吸毒检测,并将外出地公安机关开具的现场检测报告书(复印件)寄回,否则视为未进行吸毒检测。 社区戒毒(康复)对象日常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入住标准,遵守治疗申请和审批程序,凡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必须如实地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反映本人的吸食毒品、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坚持在指定的医院,按指定的时间每天服药治疗一次,每两周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工作人员报告服药治疗和其他情况。 三、接受公安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尿检制度,在治疗期间,六个月内连续三次尿检呈阳性的,终止药物维持治疗。

社区戒毒管理制度

拉达乡社区戒毒工作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村委会戒毒监护工作,落实人员,负责制定社区戒毒计划,针对不同的社区戒毒个体,成立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戒毒方案,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书,对在社区戒毒的人员实行行为监控、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就医)援助,帮助社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2、监督、指导社区戒毒计划的实施。 3、加强对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成员的管理和培训,监督其工作行为,提高其专业知识,确保社区戒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4、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社区戒毒学习培训制度 1、认真学习《禁毒法》、《戒毒条例》、《凉山州社区戒毒工作实施细则》及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2、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和交流各社区戒毒监护小组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3、学习、培训计划和内容由办事处社区戒毒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及工作需要负责制订、实施。

三、社区戒毒人员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人员守则 1、认真履行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的管理,遵守社区戒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 2、接受社区戒毒监护小组的管理和指导。 3、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宣传《禁毒法》,教育帮助同伴配合社区开展禁毒工作。 4、定期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汇报戒毒情况。 5、主动接受社区戒毒检测。 6、参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应遵守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相关规定。 (二)社区戒毒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1、社区戒毒人员应如实向领导小组提供个人身份和相关戒毒信息,不得编造提供虚假信息。 2、参加社区戒毒人员,必须按照社区戒毒协议的规定,第一年每两月进行一次尿检、第二年每季度进行一次尿检、第三年半年进行一次尿检,并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提交尿检检测报告单。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管理规定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管理规定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管理办法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及工作责任追究制负责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建立和发展社区戒毒(康复)专业队伍,制定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划,组织社区戒毒(康复)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1、未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措施,导致戒毒(康复)人员继续吸食、注射毒品的。2、对戒毒(康复)人员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不履行汇报和教育义务,或者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又吸毒而不向公安机关汇报,导致严重后果的。3、在办理变更社区戒毒(康复)执行地点过程中,公安机关对申请人资格审查不严格,监督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4、有其他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康复)人员,没有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以及生活帮助,导致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戒毒(康复)人员及其亲属的,由上级部门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社区戒毒(康复)指导

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管理办法(一)认真落实《禁毒法》和《贵州省社区戒毒工作实施细则条例》的工作要求,制定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和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做好安排布置、检查和落实,定期组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成员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协调处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习题。(二)组织和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依据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社区康复决定书》,对符合社区戒毒或康复条件的吸毒人员开展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表现和脱毒情况作出综合评估。(三)深入社区督导,调研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及时查找问习题、总结归纳经验、制定整改措施,推广先进经验。(四)及时完成上级禁毒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接受各级禁毒部门的检查考核。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职责制度

戒毒(康复)工作小组职责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村委会戒毒(康复)监护工作,落实人员,负责制定社区戒毒(康复)计划,针对不同的社区戒毒(康复)个体,成立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戒毒(康复)方案,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对在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实行行为监控、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就医)援助,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 2、监督、指导社区戒毒(康复)计划的实施。 3、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成员的管理和培训,监督其工作行为,提高其专业知识,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正常开展。 4、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 明确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主管部门、责任单位和具体职责,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专职队伍和工作体系,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章制度,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运行,加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费保障,保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戒毒(康复)学习培训制度 1、认真学习《禁毒法》、《戒毒条例》及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2、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和交流各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3、学习、培训计划和内容由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及工作需要负责制订、实施。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守则 1、认真履行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康复)协议,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的管理,遵守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康复)协议。 2、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的管理和指导。 3、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宣传《禁毒法》,教育帮助同伴配合社区开展禁毒工作。 4、定期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汇报戒毒(康复)情况。 5、主动接受社区戒毒(康复)检测。 6、参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应遵守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相关规定。动如实报告,返回后2日内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报到。 6、参加社区康复治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人员每月必须向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如实报告服药情况,并接受相应的戒毒检测。 7、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定期对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康复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告之本人。 8、对不遵守且不服从管理者,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工作小组将给予1—3次告诫,严重违反规定又拒不改正者,经派出所告诫2次以上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将报送强制隔离戒毒。 五、社区戒毒(康复)定期检测制度 1、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要根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情况进行检测分类,及时通知、督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美沙酮中心、具有检测机构资质的部门进行检测。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要自觉、主动、依法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管理和监督。

社区戒毒管理制度

瑞溪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村委会戒毒监护工作,落实人员,负责制定社区戒毒计划,针对不同的社区戒毒个体,成立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戒毒方案,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书,对在社区戒毒的人员实行行为监控、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就医)援助,帮助社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2、监督、指导社区戒毒计划的实施。 3、加强对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成员的管理和培训,监督其工作行为,提高其专业知识,确保社区戒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4、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社区戒毒学习培训制度 1、认真学习《禁毒法》、《贵州省禁毒条例》、及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2、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和交流各社区戒毒监护小组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3、学习、培训计划和内容由村民委员会戒毒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及工作需要负责制订、实施。

三、社区戒毒人员管理制度 (一)社区戒毒人员守则 1、认真履行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的管理,遵守社区戒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与社区签订的戒毒协议。 2、接受社区戒毒监护小组的管理和指导。 3、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宣传《禁毒法》,教育帮助同伴配合社区开展禁毒工作。 4、定期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汇报戒毒情况。 5、主动接受社区戒毒检测。 6、参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应遵守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相关规定。 (二)社区戒毒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1、社区戒毒人员应如实向领导小组提供个人身份和相关戒毒信息,不得编造提供虚假信息。 2、参加社区戒毒人员,必须按照社区戒毒协议的规定,第一年每两月进行一次尿检、第二年每季度进行一次尿检、第三年半年进行一次尿检,并向社区戒毒监护小组提交尿检检测报告单。

社区戒毒(康复)有关工作制度

社区戒毒(康复)有关工作制度 A、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职责 一、站长职责。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监督管理的全面工作,制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协调各相关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职能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社会救助、就业、就医及药物维持治疗的援助。负责社区禁毒宣传工作。 二、专干职责。负责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签订协议书,落实监控帮教管理人员,定期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戒毒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吸食、注射毒品情况,报告公安机关。 三、社区民警职责。负责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进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法律宣传,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与社区戒毒工作站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督促其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并逐一建档,定期进行尿检。 B、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法》精神,社区戒毒管理站工作人员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弄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相关法律规定。每年集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训诫一次。

二、结合社区戒毒人员家庭、身体状况、吸毒成瘾的程度、社会交往等,社区民警在参与社区戒毒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每周将戒毒人员各自的情况,向戒毒站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讲述其戒毒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三、针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特点,社区戒毒站坚持每月与药物维持治疗医疗机构,咨询戒毒人员药物维持治疗情况,进一步了解掌握戒毒人员药物戒毒情况。 四、根据吸毒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社区戒毒站有针对性组织工作小组人员到社区各娱乐场所、典当行、废品回收站进行走访,了解情况,防止吸食毒品。 C、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报告制度 一、接受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社区戒毒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每周向社区戒毒机构如实报告戒毒情况一次。 二、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向社区戒毒机构提出,接受公安机关对其的尿液检查。对抗拒不接受检测的人员,报告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检查。 三、戒毒和康复人员,申请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执行地点,必须提前15天向社区戒毒机构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