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比较研究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禁毒法》。《禁毒法》适应新时期禁毒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了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取代运行十多年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制度,这是我国戒毒工作中的重大变化。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既继承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制度的合理成分,又对我国的戒毒工作注入了新的要素。

一、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一)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概念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将符合法定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实行隔离,对其强制进行戒毒,帮助其戒除毒瘾、健康回归社会的法律制度。强制隔离戒毒是相对于自愿戒毒而言的,吸毒人员为了戒除毒瘾,可以采取自愿戒毒措施。我国《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和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这些都属于自愿戒毒的范畴。和强制隔离戒毒相比,吸毒人员自愿戒毒,可以大大减轻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和减少对抗行为,还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如果采用自愿戒毒,吸毒人员能够戒除毒瘾,国家就没有必要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只有在吸毒成瘾人员不能通过自愿戒毒戒除毒瘾的情况下,国家才会对他们实行强制隔离戒毒。

(二)强制隔离戒毒的性质

强制隔离戒毒是行政机关针对吸毒成瘾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与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临时约束或处置的限权性强制行为。[1]在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有两种理解:一为广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或者为执行业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决定等),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包括非执行性的强制措施(检查措施、保全措施、预防措施、制止措施等)与执行性的强制措施即行政强制执行(如对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二为狭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仅指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广义概念不同,它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强制措施正好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对应,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称为行政强制(行为)。[2]也有的学者认为,识别行政强制措施,关键是把握“强制”二字,只要行政机关采用强制性办法或手段,约束、限制或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该办法或手段就是行政强制措施。[3]

尽管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强制措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强制隔离戒毒作为一种典型的政强制措施,却是毋庸置疑的。吸毒成瘾人员出于对毒品的依赖,为了继续吸食毒品,往往会作出偷盗、抢劫、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极易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预防他们危害社会。

(三)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特征

1、吸毒成瘾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是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吸食毒品不构成犯罪,但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2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吸食毒品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是一种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禁毒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吸毒成瘾人员既可以按照公安机关的命令接受社区戒毒,也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如果吸毒成瘾人员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戒毒义务,行政机关就可以对他们适用强制隔离戒毒措施。

2、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按照禁毒法的规定,吸毒成瘾人员如果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戒毒义务,公安机关有权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对于强制隔离戒毒的实施主体,禁毒法则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公安机关管理的强制戒毒所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劳教戒毒所都可以实施强制隔离戒毒,因此强制隔离戒毒的实施主体包括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3、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是吸毒成瘾人员。根据禁毒法的规定,在符合以下条件时,公安机关可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1)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2)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3)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4)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4、强制性。2000年实施的《立法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行政法明确规定,这种强制性不是通过说服教育实现的,也不需要相对人主动申请或自觉接受,而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依职权对相对人采取的强制性行为。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能由公安机关适用。

根据第42条规定戒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时,应当接受对其身体和所携带物品的检查。第44条第2款规定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束缚带的使用说明这种保护性约束措施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具有强制性。

5、惩罚性。在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中,吸毒者的人身危险性表现在行为人屡次违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反应习惯,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就条件反射般地从事违法行为,同时这种习惯又随着反复的违法行为而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发展。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恶习难断,且极易诱发其他犯罪行为。虽然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兼顾了人身危险性因素,但强制隔离戒毒的适用对象无法纳入二者的调整范围,只能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并且强制隔离戒毒符合处罚的基本特征,具有严厉谴责和否定性评价、警戒性、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性、行为结果的承受性等处罚特征。戒毒人员所受到的强制性教育是因为其危害行为而由国家强制力强行履行的一种义务,这种义务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是一般公民所不承担的。

作为戒毒人员,强制时间最高达到三年,最少是一年。这期间基本是剥夺了他的公民权。从限制人身自由的角度看2-3年,比治安管理处罚中的拘留的最高期限15天显然长很多,处罚程度和方式严厉属最高的层次。第39条规定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这充分说明严厉的惩罚性。

6、矫治性。具体体现在戒毒康复治疗和戒毒模式上。强制隔离戒毒强调的是对吸毒成瘾人员的人性化救助,使得他们生理、心理能够得到康复,身体得到恢复健康,从而彻底地戒断毒瘾。第43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这就是说,通过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充分利用医学手段,开展体育锻炼,增强戒毒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效脱离“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恶性循环。由于情绪、人格缺陷对吸毒类人员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给予心理帮助。在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中利用心理宣泄室、情感疏导室等,逐步推行心理测量制度和心理矫治工作,对吸毒人员的脱毒治疗状况、心理康复状况、自我约束状况、认知能力状况等进行评估诊断,制定针对性强的矫治方案。这是戒毒最突出的属性。

7、教育性。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病人和受害者,对吸毒人员要惩罚,更要教育和救治。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后,经诊断评估,对于戒毒情况良好的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提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意见;或者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第43条2款规定,根据戒毒的需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组织戒毒人员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戒毒人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教育挽救吸毒人员的目的。[4]

二、为什么要建立强制隔离戒毒制度

(一)毒品及其危害

根据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困难、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2、吸毒对身心的危害

(1)身体依赖性

由于反复用药会造成强烈的依赖性。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3)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

我国目前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属于阿片灯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一些器官,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冰毒和摇头丸在药理作用上属中枢兴奋药,毁坏人的神经中枢。[5]

(二)强制隔离戒毒的功能

1、帮助吸毒成瘾人员自我完善。目前生理、医学、药物和心理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吸毒成瘾后脑内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病理改变,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对戒毒者来说,生理脱毒容易,一般需要2至4周,但不易戒断的是对毒品强烈渴求的心瘾,心瘾是一种牢固的病态,可以持续数十年,受环境、情绪影响极大.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由于毒品的成瘾性集强,由于目前的戒毒手段不完善,我们不可能彻底解决毒品的需求问题。”因此,我们在确定戒毒目标时要立足现实,要转变戒毒工作视角,要转变“将戒毒作为戒毒工作的最高目标甚至唯一目标”的认识。从“以问题为本位”向“以问题后的人为本位。”即将戒毒目标由戒毒事实转向戒毒人员。换句话说,戒毒工作不是以毒瘾的戒断为目标,而是以吸毒人员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重建为根本。即将现在的“戒断毒瘾”转变为“戒断或减少使用毒品;减少复发的频度和严重性;促进戒毒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吸毒所带来的危害。”

2、帮助吸毒成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在我国传统的立法中,对吸毒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吸毒是违法行为,戒毒工作更多侧重于对吸毒人员的依法惩处、严格管理与劳动教育改造。治疗尤其是身心康复与回归社会关注很少。在这种形势下建成的戒毒机构,相对来说也

就成为了政府对吸毒人员进行惩罚的一种场所,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吸毒人员戒毒的信心和愿望,影响了戒毒的实效。新施行的《禁毒法》的规定,吸毒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范围。同时规定吸毒者是“病人、违法者、受害者”,强调“就业、入学等不受到岐视”,这显示我国在“如何对待吸毒者”的问题上则由最初强调对吸毒者的惩罚,转变为治疗为主。也就是说,《禁毒法》强调戒毒工作中要贯彻人本主义理念。这样,戒毒工作更加符合戒毒规律的要求,更加满足戒毒工作的实际需求,更加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因此,吸毒者首先是个病人,无论是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社区戒毒机构还是自愿戒毒机构都要围绕“吸毒者是个病人角色”这一根本,戒毒的措施手段都应围绕“治病救人”进行;其次,“吸毒者是个违法者”,对吸毒者的管理措施既要区别于医院的“单纯治病",也要不同于对”罪犯监管",而应强调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措施,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只是出于保障戒毒治疗顺利进行这一目的;最后,“吸毒者受害人”,对吸毒者要给与人文关怀和帮助,对吸毒者的同情和帮助也是为了促使吸毒者能够远离毒品、身心康复、顺利归社会这一根本目的。[6]

三、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运行分析

(一)国外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运行状况

1、美国的戒毒情况

戒毒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美国的吸毒问题比较严重,据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发表的报告称,美国吸毒者占总人口的8.2%,是全球最大的毒品市场。早在1914年。美国就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禁毒法——《哈里森毒品法》,这部法律的制定成为美国禁毒史上的里程碑。近10年来,美国加大了禁毒力度,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统计表明,美国吸毒人数逐年减少,毒品泛滥和贩毒犯罪猖獗情况得到了明显遏制。

美国取得禁毒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戒毒的康复措施得力,有效地防止了复吸现象;从预防入手,禁毒工作从青少年抓起;重视国际合作。加强与主要毒品来源地政府的扫毒合作,以减少毒品的供应。

美国许多州设立了毒品法院,法官对吸毒者进行评估和判决,根据吸毒者的具体情况.法官要求他们进行各种戒毒治疗项目,假释官、社会工作者和个案辅导员负责监督吸毒者参与戒毒治疗,要求吸毒者定期到毒品法院向法官汇报情况,进行毒品检测。吸毒者如合并其他违法行为,美国毒品法院可对吸毒者进行家庭监禁或监禁在监管场所。家庭监禁即要求吸毒者只能呆在家中,法院给吸毒者配带跟踪仪,假释官通过跟踪仪可知道吸毒者是否在家中。在美国的监管场所内也有专门的心理学家对犯人的吸毒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还可以根据需要把犯人转诊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在美国,吸毒不仅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疾病。因此,对吸毒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主要采用医疗康复模式和社会心理模式。美国的戒毒治疗形式有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由警察、司法、法院、专业机构、社区、学校等多系统共同参与,进行综合治疗。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脱毒治疗、院内咨询、门诊咨询、半住院治疗、住院社区、治疗社区、自助集体,后续服务、监狱和其他矫正场所内戒毒治疗等。医疗康复模式。美国一般采取多元维持疗法,包括美沙酮维持疗法、海洛因维持疗法、鸦片维持疗法,事实上是一种

姑息政策下的替代疗法。其中美沙酮维持疗法被视为治疗海洛因毒瘾的最有效方法。吸毒者每天可到社区美沙酮门诊免费服用美沙酮,美沙酮门诊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进行职业辅导和危机干预、开展艾滋病病毒预防教育项目等。许多研究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可降低犯罪率、改善吸毒者的精神状况及家庭和社会功能、降低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保持正常工作能力、降低戒毒的社会成本等。吸毒者的医疗费用大多由医保、社会福利和政府专项基金提供。戒毒治疗机构有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这些机构的吸毒者除少部分是自愿就诊外,大部分由社区毒品法院、监狱或其他改造场所转诊而来,戒毒治疗机构一般都有联络员负责与上述机构联系,以保证有合适的患者来接受治疗。

社会心理模式。对吸毒成瘾者的治疗康复仅靠急性脱瘾的生理康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吸毒者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因此,心理康复治疗和行为矫正是美国戒毒治疗的主要手段,戒毒治疗机构有专门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对吸毒者进行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并定期随访评估其戒毒治疗效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药物依赖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心理康复模式主要有治疗集体和匿名戒毒会。治疗集体为一种居住性治疗环境。主要通过吸毒者自助和互助来矫正自己的人格问题,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自己负责任的观念。[7]

2、瑞典的戒毒状况

(1)瑞典戒毒研究概况。瑞典全国有900多万人口,吸毒的人数3万多人,所占比例为3.33‰。毒品泛滥,社会学和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瑞典的毒品流行,媒体起作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购买到毒品。毒品在DSK等场所流行。警察在制止毒品的蔓延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常清查DSK场所,对可疑的人员进行尿检。如果是阳性,则要被罚款。如果是第二次发现尿检阳性,那么对他每2周要进行一次尿检。如果要考取驾驶证,必须有6个月以上的尿检阴性才能报考。在瑞典,医院有戒毒药物治疗,政府有专门的戒毒机构。

(2)瑞典戒毒研究新信息。美沙酮对戒毒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美沙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药品。瑞典自1966年开始用美沙酮戒毒。乌普萨拉大学医院负责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对345名从1966年到1989年间一直接受美沙酮治疗的病人进行了连续23年的跟踪研究。新近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几年后,这些病人中有80%的人找到了新工作或者开始了全日制学习。犯罪率降低了86%,卖淫现象几乎全部消失。而此前的研究显示,传统戒毒方法通常只能使6%-15%的戒毒者完全抛弃毒品。为进一步证实美沙酮的疗效,研究人员还做过另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研究,将34名海洛因吸食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美沙酮治疗,另一组用传统疗法,治疗均持续两年。结果,接受美沙酮治疗组中有80%的人成功戒毒,而接受传统疗法组中有6人因用药过多而死亡,只有l人完全戒毒。美沙酮治疗方法,它有下列优点:减少非法用药,减少犯罪活动;改善社会活动能力;改善健康状况;成瘾治疗的留住率提高;减少针头交换;减少HIV感染率。[8]

(二)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运行状况

在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之前,我国有两种形式的强制性戒毒,即公安机关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劳教戒毒。

1、我国强制性戒毒的实践

(1)强制戒毒。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第一次提出了“强制戒除”,即强制戒毒。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行政法规《强制戒毒办法》,目的是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毒,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强制戒毒办法》明确强制戒毒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2000年3月30日,公安部制定了《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办法》从方方面面形成了了关于强制戒毒的一系列制度,从收容、入所、戒毒、管理、教育、生活、生卫、奖惩、出所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2)劳教戒毒。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正式提出建立劳教戒毒制度。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司法部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基础上,2003年5月20日制定了《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对劳动教养戒毒工作专门进行了明确规定。

2、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分工合作,有效实施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应当分别由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实施,公安机关负责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具体实施。

禁毒法将原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是在重构我国戒毒体系上最为重大的举措。原戒毒体系中的强制戒毒并非完整的戒毒过程,经过强制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基本上都要再进人劳教戒毒阶段。在禁毒法草案审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研究后认为,“从整合戒毒资源、提高戒毒效果考虑,应对现行的隔离戒毒和劳教戒毒体制进行改革。但是,这项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确定具体方案,有步骤地推行。”据此,禁毒法做出了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并且留下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由国务院规定”的悬念。[9] 禁毒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二个:一是统筹配置和合理使用戒毒资源;二是纠正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重惩罚、轻戒毒”以及离开隔离环境后的复吸率极高等弊端,提高戒毒效果。强制隔离戒毒的具体设计与运作必须有利于实现上述两个立法目的。[10]

强制隔离戒毒由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分工实施,主要基于如下两个理由:(1)有利于司法机关的合理分工。公安机关是强势部门,如果不负责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既能够谨慎地决定是否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又可以有效地斩除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利益链条,从而避免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诟病。(2)从我国戒毒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劳教戒毒具有收容期限、管教经验、人才素质等多方面都具明显优势:期限比较适合科学戒毒的规律,吸毒人员摆脱毒瘾包括生理脱毒和心理脱瘾两个阶段,国际上公认为3年左右,因此劳教戒毒更适合吸毒人员的脱毒和康复近年来,全国劳教机关将劳教戒毒过程分为脱毒期、康复期、适应期、考察期四个时期,形成了劳教戒毒基本模式,为戒毒工作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从遵循戒毒工作客观规律、整合戒毒资源、提高戒毒效果实际出发,建议立足劳教戒毒工作,利用劳教戒毒机关的优势资源,将现有的公安机关强制戒毒资源并入劳教戒毒,归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实现强制性戒毒资源的优化组合,

提高强制戒毒资源利用率,使之发挥更高社会效益,形成适应我国戒毒工作要求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体系。

四、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救济

行政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实行强制隔离戒毒,要剥夺这些人员的人身自由,可能会对他们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法律要设定相应的救济制度。在寻求救济方面,吸毒成瘾人员通常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有必要给予强制隔离戒毒;二是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的行政赔偿。

(一)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是否必要

公安机关认为吸毒成瘾人员具有禁毒法规定的情形,应当根据案件事实,收集相关证据,并且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如果对公安机关的决定不服,认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缺乏依据,既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由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行政赔偿

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如果吸毒成瘾人员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导致人身或者财产遭受损害,有权要求行政机关给予赔偿。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进行赔偿,以保护吸毒成瘾人员的合法权益。

--------------------------------------------------------------------------------

* 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副研究员。

[1] 浙江大学“行政强制法”课题组:《中国行政强制措施制度》,载《法制日报》2002年6月23 日。

[2] 胡建森,金伟峰等:《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所涉行政强制措施之现状及实证分析》,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6期。

[3] 傅士成:《行政强制措施研究》,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 何瑞龙:《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性质研究》,https://www.doczj.com/doc/ea6517244.html,,2009年6月20日。

[5] 《吸毒的危害》,https://www.doczj.com/doc/ea6517244.html,.

[6] 李少强、段伟:《禁毒法视角下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研究》,载江苏戒毒网。

[7] 张晓明、尹一博:《美国怎样戒毒》,载《海外文摘》2007年第9期。

[8] 郭禄先:《英国北欧戒毒特点启示》,载《广东矫治研究》2006年第3期。

[9]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10] 姚建龙:《禁毒法与我国戒毒体系之重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强制隔离戒毒知识考试

1、吸毒成瘾的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戒毒治疗不以营利为目的。 2、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住所地接受社区戒毒。 3、吸毒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a、拒绝接受社会戒毒的 b、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c、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d、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4、劳动教养管理所设置教育机构,大中队设置教育干事和若干专职教员。 5、对劳动教养人员一次使用戒具的时间不得超过7天。 6、劳动教养期限,根据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员的违法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动机和危害程度,确定为一至三年。 7、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实行教育感化第一,劳动生产第二的教育方针。 8、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 9、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人员实行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 10、劳教人员的档案应当实行分级管理。 11、对劳动教养人员要实行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奖励面要大,惩罚面要小。 12、对于劳动教养人员教育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天不少于三个小时。 1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可探视其配偶和直系亲属。 14、正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予安排探访。因情况特殊需要探访的,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15、劳动教养人员入所时,要进行认罪认错教育,所规纪律教育;出所前要进行遵纪守法和前途教育,并作出鉴定。 16、在劳动教养人员中,应经常开展劳动,学习,体育,卫生评比活动,定期评选劳动教养积极分子。 17、对女性劳动教养人员派女干部管理。 18、收容劳动教养人员时,必须凭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劳动教养决定书》、《劳动教养通知书》,对于没有上述文件或文件与事实不符的,不予收容。 19、劳动教养人员的现金、票据和贵重物品,由劳教所代为保管,解除劳教时归还。 20、强戒人员探视费用自理。 21、对于强戒人员一次单独管理的时间不得超过5日。 22、强戒期限为2年,最长可延长一年。 23、强戒人员的康复训练包括身体功能恢复性训练,体能训练和常用健身项目辅导。 24、对被单独管理的强戒人员应当按标准供应饭菜和开水,保持室内卫生,室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对患有疾病的及时予以治疗。 25、强戒所不得体罚,虐待或侮辱戒毒人员。 26、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戒所应当及时发还代管财务,结清账目,办理出所手续。 27、强戒人员办理所外就医,须由指定地方县级以上医院出具诊断证明,亲属或原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意担保。 28、对擅自离所的强戒人员,强戒所应在3日内书面通知原强戒决定机关。 29、强戒人员一次所外就医的期限为1到3个月。 30、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禁毒法》的颁布实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对传统戒毒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是针对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建立起集生理脱毒期、康复训练期、回归巩固期于一体的戒毒康复“361”新模式。它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矫治模式,关系到规范文明管理和有效控制学员复吸矫治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强制隔离戒毒“361”戒毒模式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管理理念不清、管理实践弱化,并提出着眼在人,以“361”的眼光重新探索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管理难题管理对策大文明 管理是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的因素,人类文明的有利保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是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稳定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戒毒矫治目标实现的有利保证。强戒人员这一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与以往惯用的劳教管理工作相比,目的上更加明确,方法上更加文明,内容上更加科学。 一、目前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实践的难点 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强制隔离戒毒所相继挂牌,也开始收容强戒人员,但是目前国务院的《戒毒条例》尚在讨论修改中,司法部的《强制隔离人员管理办法》也未正式出台,这样就给基层的强制隔离管理所实际工作造成了困难,管理的观念不清,生搬套用以往的管理经验,其管理弊端在不断的显现。1、管理方法仍徘徊于以往的劳教戒毒。 在实际工作运转中,许多民警认为强制隔离戒毒是劳教戒毒的翻版,两者换汤不换药,套用劳教工作模式,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当成劳教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基本都沿用劳教工作的老一套,造成了强制隔离

戒毒变成了二劳教。 2、管理对象交杂,混于一室一舍。 “一所两制”甚至“一队两制”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对象非常复杂,既有吸毒劳教人员,也有其他罪错人员。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应有不同的等级处遇,混合管理既不利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也不利于其他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更违法了《禁毒法》规定的分开管理原则,管理制度上无法区别对待。 3、诊断评估依据未能体现强制隔离戒毒矫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对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评估仍旧延用百分制考核,生产计量考核、日常量化考核等等。而只能直接的体现学员在所内的规范意识,习艺劳动,参加文体活动等积极性等,这与强制隔离戒毒满一年后实施评估,可以报决定机关给予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不一。同时对衡量学员戒毒矫治的效果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更不能作为权威的考核标准。 4、倡导文明管理,又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 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强制性行政措施,国家将戒毒人员集中进行戒毒,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在强制戒毒所内的强制性管理。但目前已收治的强制隔离所却难以有效实施。一是管理人员要按照戒毒规律的要求,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戒毒教育、行为矫治、心理康复、身体锻炼、劳动锻炼等各项工作,必须采取强势管理。二是由于戒毒人员被强制戒毒本身就有一种抵制和仇视心理,再加上他们大多是人格有缺陷,对社会认知存在偏见;自控力不强,易冲动,常有违规违纪;极端自私,常为一点小事不惜争吵打架,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暴力对抗管理,而戒毒法理只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给隔离戒毒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

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

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图 对于被接触强制隔离戒毒或受到刑罚期满释放的人员,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可以在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执行,也可以在戒毒康复场所执行。 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责令社区康复的决定,并指定执行地点。 社区康复时间:自康复吸毒人员到乡镇街道报道之日起计算,期限三年。 社区康复形式:1参加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2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康复治疗。 解除社区康复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送达本人,并在3日内通知执行地街道乡镇及其家属。 执行地街道乡镇:1、指定人员组成社区康复工作小组:2、与社区康复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3、康复人员提出变更康复地点请求的,15各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审批同意的,办理移交手续。 执行地公安派出所:1将社区康复人员信息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并按时限维护;2按要求(第一年6次、第二年4次、第三年2次)对社区康复人员定期检测;3对在社区康复期间吸食、注射毒品或严重违反协议康复人员实施书面告诫,依法报送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康复人员应遵守的规定:1、接到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后,七日内到执行地 乡镇街道报道。2、每周主动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康复情况,每月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一次康复情况。3、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定期检测,并随时接受抽查检测。4、暂时离开设企鹅康复地点,提前1—3天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请假;需要变更社区康复地点,提前10日向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符合协议的,康复时间连续计算。)5、社区康复期间,经公安机关批准,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不得无故终止治疗。 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职责: 1、落实社区康复措施; 2、指定专人对康复人员实施监护管理; 3、每周至少与康复人员见面一次; 4、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解决生活困难; 5、督促康复人员定期检测; 6、对短期外出请假或申请药物维持治疗的,在7个工作日内向街道乡镇报告; 7、对违反协议的行为进行告诫,对违反社区康复协议或吸食、注射毒品的,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8、依据康复人员历次检测结果和现实表现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和效果评估。 解除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期满,街道乡镇依据社区康复工作小组历次评估结果, 提出解除意见,报经社区康复执行地公安机关批准,开具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通知作出社区康复决定的公安机关、康复人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派出所按时限制维护吸毒人员数据库信息。 康复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建议其到戒毒康复场所执行社区康复:1无家可归或没有固定住所的;2无生活来源的;3无业可就或者缺乏就业条件需要进行在就业培训的;4不具备社区戒毒或者社区康复监护条件的;5其他需要安置在戒毒康复场所的。 戒毒康复场所应当依法保障戒毒康复人员的合法权益。戒毒康复人员应当遵守戒毒康复场所的规定,履行戒毒康复协议。在戒毒康复场所内的戒毒人员可以申请解除其与戒毒康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第四章通信、通话 第十七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往邮件应当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和其他违禁品。实施检查时,应当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本人和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同时在场。 第十八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往邮件由大(中)队统一登记、收发。 第十九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所在大(中)队批准,可以使用强制隔离戒毒所指定电话与配偶、亲属电话。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与国外、境外配偶、亲属通话,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得持有或使用移动通讯设备。 第五章探访 第二十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和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因特殊情况,其他人员要求探访的,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第二十一条正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予安排探访。因特殊情况确需探访的,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正在接受审查或呈报逮捕的,禁止探访。 第二十二条探访在探访室或指定地点进行。探访室应当设置玻璃隔离设施。探访时应当有工作人员在场。 国外、境外的配偶、直系亲属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省级主管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探访时,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护照)、户口本等证明本人与被探访人员关系的证件。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所在单位出具的介绍信。对没有证件或与证件不符的,禁止探访。 第二十四条探访人员送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用品,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置的商店购买。 探访人员送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其他物品,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并由工作人员当面进行检查。 第二十五条探访人员应当遵守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探访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终止探访。 第六章探视 第二十六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可以探视其配偶、直系亲属。 第二十七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探视应当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关于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情况的汇报 我大队于20XX年1月1日开始对中山市所辖12个镇区的吸毒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收治工作。自收治工作开展以来,在所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大队民警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强戒人员改造秩序良好,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现将收治强戒人员一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制隔离戒毒的工作情况 截至2月5日止,我大队共收治强戒人员?名,其中患肺结核强戒人员1名,患hiv强戒人员2名,于1月?日向???调遣强戒人员22名。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民警队伍为了适应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新要求,收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根据所部的安排,分两批以全程跟班的形式到公安局戒毒所进行了学习交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所外学习,所内经验交流等措施,切实提高了民警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鼓励民警将日常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来指导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实践,逐步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民警队伍。 整合资源,确保安全,初步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各项措施

尽管劳教场所已经具备收容劳教戒毒学员条件,但强制隔离戒毒学员收容时,是未经生理脱瘾直接送交的,相比以往的劳教戒毒学员有着更为现实的不稳定因素和危险性。因此,我们在利用原有资源、设备的情况下,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科学戒毒、规危戒毒、成功戒毒为目标,初步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各项措施。 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强制戒毒人员日常工作管理规范 要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范运行,制度是关键。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份不再是劳教人员,不能适用目前的管理制度和表本薄册,同时《禁毒法》明文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要建立科学的诊断评估机制。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和法律要求,我大队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作为参考和依据,并结合工作实际,初步建立了《强戒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强戒人员日常管理流程》、《强戒工作流程》、《强戒人员内务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强戒工作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道路。 改革创新,突出人性化管理,不断提升治疗、康复、矫治水平 随着强制戒毒所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治疗、教育和康复上,强调强制戒毒人员的管理要有别于劳教模式,对戒毒人员要重在治疗和教育。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117号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9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保障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为戒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卫生、道德、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 第三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坚持戒毒治疗与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实现管理规范化、治疗医院化、康复多样化、帮教社会化、建设标准化。 第四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建立警务公开制度,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臵。 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公安机关提出设臵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分别审核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 第六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机构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强制隔离戒毒所。 同级人民政府设臵有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公安机关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七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规范。建设方案,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 第八条强制隔离戒毒所设所长一人,副所长二至四人,必要时可设臵政治委员或教导员。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设臵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管教、监控、巡视、医护、技术、财会等民警和工勤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女民警。 公安机关可以聘用文职人员参与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治疗、劳动技能培训、法制教育等非执法工作,可以聘用工勤人员从事勤杂工作。 第九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保险。 第十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基础建设经费、日常运行公用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戒毒人员监管给养经费,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本地财政部门每年度对戒毒人员伙食费、医疗费等戒毒人员经费标准进行核算。 第十一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财物管理制度,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第十二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收戒规模设臵相应的医疗机构,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要求配备医务工作人员。 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工作人员应当参加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职称评定考核。

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

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 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 第127号 《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已经2013年3月22日司法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部长吴爱英 二○一三年四月三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教育和挽救吸毒成瘾人员。 第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对经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在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行三个月至六个月后,或者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执行方案送交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戒毒人员”),依法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第四条从事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人民警察应当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尊重戒毒人员人格,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第二章场所设置 第六条设置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符合司法部的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审核,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司法部备案。 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单独设置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收治未成年戒毒人员的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七条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其所在地地名加“强制隔离戒毒所”命名,同一地域有多个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命名。 专门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为地名后加“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专门收治未成年人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为地名后加“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八条强制隔离戒毒所设所长一人、政治委员一人、副所长若干人,设置职能机构和戒毒大队,根据收治规模配备从事管教、医疗和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 第九条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置医疗机构,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及保险。 第三章接收

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要点

一是完善场所治理,推动实现安全稳定常态化。全面夯实所政管理基础,提升所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预报预警和监测监控,加强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和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建立以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化的联动立体防范格局,进一步提高场所安全防范水平。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管理工作方法,体现文明和谐,突出人文管理;把握宽严相济,推进激励管理;注重内引外联,加强协调配合,提高戒毒矫治科学化。二是完善教育矫治模式,提升教戒治质量。继续做好服务场所安全稳定工作,扎实做好常规性教育矫治工作,突出抓好教育矫治工作监督考核,切实加强戒毒矫治专业化建设,务实开展循证戒治试点工作,着力探索戒毒矫治方法,规范和提升心理矫治工作,加强戒毒文化建设,积极配合“大戒毒”体制相关工作调研,继续做好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意识教育,继续做好戒毒矫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戒毒机关社会影响力。三是深化三项创建,全面加强生活卫生工作。强化生活保障,做到伙食搭配科学、营养均衡。强化饮食卫生,健全饮食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卫生管理,抓好个人卫生、内务卫生、环境卫生工作。强化医疗防疫,落实入出所体检、定期体检和跟踪体检制度,加大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投入,健全疾病流行趋势分析研判、疾病防控分类预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是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正确把握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病人”的三重属性,以强化关怀救济、体现治病救人为重点的服务型执法新理念,提高戒毒工作法制化水平。着力规范化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戒毒人员从入所到出所各个环节的执法标准,严密程序,细化流程,减少执法随意性。提高执法透明度,加大所务公开力度,将有关执法工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五是适应改革转型,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以构建“211”信息化功能体系为重点,推进场所指挥中心、安防管理平台、戒治管理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和管理水平,实现工作流、信息流、管理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全面提升装备保障水平。六是立足服务保障,推动场所经济平稳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主旋律,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做强做优劳务加工,继续强化劳教习艺现场“7s”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人员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戒毒系统协调推进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司法行政戒毒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切实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赵某一般心理共9页文档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赵某一般心理 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 引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离开无毒环境(强制隔离戒毒所),重新回归社会时,大多数戒毒者对自己戒除毒瘾抱着很大希望和决心,小心翼翼保持着自己的戒毒操守。但是,吸毒者经常处于一个或大或小的“毒友”圈子,一般都会受到“毒友”的影响和刺激,产生“吸最后一口,以后永远不再吸了”的自我安慰想法,结果是又一次陷入“吸最后一次”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使先前的努力在“毒友”的引诱下化为泡影。再次复吸给事业、家庭、亲人带来的伤害又使吸毒者陷入悔恨和自责的负性情绪中,以致自己不能解脱。 一、来访者基本信息:赵某,男,37岁,已婚,初中文化,汉族,二进宫学员,家中姐弟四人,其排行老四。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1993年开始吸食毒品(海洛因),1997年6月被决定劳动教养戒毒(在劳教四大队),2000年1月劳动教养期满解教出所。解教后巩固戒断毒瘾长达7年,2007年再次复吸,2011年5月投送我所强制隔离戒毒(在戒毒三大队)。 二、来访者主诉 一段时间以来入睡困难,白天情绪烦躁,听到其他学员大声说话烦躁情绪加重,不愿与人沟通,情绪郁闷,睡不着时总想以前发生的事情和出所后会遇到的难处。戒断毒瘾这几年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岳父家的亲朋也接纳了我。现在我自由没有了,出所后一无所有,我没脸面对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岳父家的人,戒毒后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以

后他们都不会再信任我。我这次强戒除了妻子其他亲人没有一个来接见我。这样反复的想,想的很细,经常几个小时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幻想中,自我感觉这样不好,主动去控制,可是一会儿又回到刚才想的问题上来,做事情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对许多事情提不起兴趣。三、咨询民警观察和分管民警反应 咨询民警观察:该来访者求助愿望强烈,交流时主动诉说,语速适中,表情达意恰到好处,穿着干净整齐,内心较有思想。 分管民警反映:该学员日常管理中能做到遵规守纪,服从教育矫治的安排,习艺劳动表现积极。近几日情绪变化大,处于一种低迷伤感,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的状态。 四、心理评估和诊断 赵某出现上述症状时间较短,为近期发生,自己能找到明显原因,内容尚未泛化。其情感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强度不大,对自身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症状有充分的自知力,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是一致的,能够很现实的分析自己复吸的利弊,思维合乎逻辑,感到痛苦,希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具体原因是复吸引发趋避式冲突进而导致混合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五、心理咨询目标 依据以上评估诊断,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同来访者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澄清自身心理冲突,摆脱对自身现状的过分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将存在问题无限放大的心理暗示,鼓励其作出新的有效行为,树立信心,重新开始,并且掌握

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考

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考 曲靖市劳动教养管理所李立望《禁毒法》实施以来众多戒毒场所就如何对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开展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或实践,但结果大都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对心理矫治的认识和定位出现偏差;其二,心理矫治体系的构建存在不足。 一、对心理矫治的认识和定位出现的偏差 目前,对强戒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三种误区:其一,无用论,代表观点:复吸率高,心理矫治没有用;其二,等同论,代表观点:心理矫治即教育矫治,教育矫治既是心理矫治;其三,万能论,代表观点:心理矫治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三种认识上的误区所导致的结果有三:其一,简单化,把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或精神治疗拼凑到一起就认为是心理矫治,简单化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心理测试的滥用——不考虑对象的问题种类,不考虑测试的要求,分析数据不考虑个体的整体心理状况;其二,夸大化,盲目夸大心理矫治的功能,矫正“异常心理”或“人格障碍”,就咨询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围;其三:表面化,将所有的违法矫治工作,包括强戒人员思想的转变、恶劣行为的改变等都认为是心理矫治,结果心理矫治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成为应付检查的表面工作。 显然,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无疑已经阻碍了心理矫治在戒毒场所的

健康发展,使得很多直接参与操作的人产生各种困惑,甚至是怀疑心理矫治的作用。笔者认为心理矫治即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是指运用心理学手段消除强戒人员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和强迫性觅药行为、排除其因毒品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过程。因此,心理矫治的范围应当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围,即由于吸食毒品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简单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烦躁和痛苦等,对于超出此范围的其他问题不适合使用心理矫治的技术和手段。 二、心理矫治体系的构建存在的不足 公认的戒毒治疗方案是从毒瘾形成的机制出发,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进行戒毒治疗,这种综合模式包括了脱毒、康复、后续照管三个阶段。在医学治疗体系、教育矫治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和心理矫治体系贯穿在上述模式的三个阶段当中,四个体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戒毒治疗体系。 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一般是并入教育矫治体系,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不乐观,一方面心理矫治工作的层次无形中被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最底层次,另一方面心理矫治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心理干预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构建合理的心理矫治体系势在必行。 三、如何构建合理的心理矫治体系

最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之我见-范文文档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之我见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之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颁布,对吸毒人员强制吸毒模式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原有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很多劳教所也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这将揭开劳教工作历史崭新的一页。笔者根据《禁毒法》及近日到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学习交流会,并结合劳教工作实际,就建立系统、科学、严格、完善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体系,谈一孔之见。 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开展之前需做的准备工作 劳教机关从1991年起承担劳教戒毒工作以来,逐步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关于戒毒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戒毒矫治工作模式,有“三防”并举的防范网络建设,还有一支既专业又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都说明劳教机关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强制隔离戒毒毕竟有别于劳教戒毒。在执行模式,工作重点等方面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应做好以下前期准备:(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建立一支专业民警队伍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这对管理民警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相关的知识辅导和培训,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所内外经验交流、举办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培训班等措施,提高从事强制隔离戒 毒隔离戒毒工作民警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民警将日常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来指导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实践,逐步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民警队伍。 (二)整合资源,抓住关键,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各项措施 尽管劳教场所已经具备收容劳教戒毒学员条件,但强制隔离戒毒学员收容时,是未经生理脱瘾直接送交的,相比以往的劳教戒毒学员有着更为现实的不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 117 号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9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保障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为戒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卫生、道德、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 第三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坚持戒毒治疗与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实现管理规范化、治疗医院化、康复多样化、帮教社会化、建设标准化。

第四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建立警务公开制度,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臵。 强制隔离戒毒所由公安机关提出设臵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分别审核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 第六条强制隔离戒毒所机构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强制隔离戒毒所。 同级人民政府设臵有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公安机关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名称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市(县、区、旗)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七条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规范。建设方案,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 第八条强制隔离戒毒所设所长一人,副所长二至四人,必要时可设臵政治委员或教导员。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设臵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管教、监控、巡视、医护、技术、财会等民警和工勤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女民警。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执法监督的几点思考教程文件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执法监督的 价值透视、现状分析及工作对策 陈玉海〔浙江省劳动教养(戒毒)管理局政委〕 司法行政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执法监督的范畴很广,本文所指的是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依法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施毒瘾戒治、身体康复、行为矫治等执法活动的监督,包括依法对戒毒人员考核奖惩、诊断评估及所外就医、另行处理等重要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执法监督的价值透视 司法行政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担负着戒治、康复吸毒人员的重任,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代表着国家行使执法权。加强对强制隔离场所执法监督,不仅是当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统一执法思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权力运行,提高执法质量,确保执法安全的必然要求。 (一)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加强执法监督是确保襟毒法乡v《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正确实施的必然要求。执法监督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依法治所建设的自我调节和保障机制,是保障法律实施、实现执法规范的重要环节。 (二)从规范执法的角度看,加强执法监督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保障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民警正确行使职权的有效手

段。2}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栓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法是关键。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保障。强制隔离戒毒由于其执法上既要考核其行为矫治,又要对其毒瘾戒治、身体康复情况进行鉴定才能作出综合评估,因此执法更为复杂。尤其是强制隔离戒毒在戒治模式、运行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目前还有待完善,单纯依靠道德的教化和民警的自律,还难以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因此,建立执法监督和预警机制,对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有效化解执法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从依法评估的角度看,加强执法监督是维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的倒置,不仅要求作为管理者的民警执法行为要严格按程序,而且更强调处罚和评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建立内部的执法监督机制有利于正确执法,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样作为被管理者的戒毒人员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奖惩和诊断评估问题,这也是我们执法工作的重点内容。一旦执法出现偏差或错误时,或者对事实认定有错误,或者引用法规条文有错误,造成执法过错,将使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避免这种过错的发生,或使错误能得到及时纠正,强化执法监督这一安全保障,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从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看,加强执法监督是加强强制

我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我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 会 篇一:戒毒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戒毒所心得体会 参观 戒毒所心得体会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 情参加了这次xx市戒毒所谈心之旅,感触良多,从小一直被灌输了远离毒品这些铁律,“毒 品”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眼,当真正探访到这些吸毒人员才知道其意义。 其实毒品并非是 “毒性药品”的简称。它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 的药品。吸毒——这一丑恶现象带来的危害真是数也数不清!主要对人体与身心的危害在于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其体能产生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

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 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戒断反应,使人感到痛苦万分。 初次接触谈心对象 的我,一开始心怀芥蒂,因为觉得他不愿和我交流他人生中那段痛心疾首的灰暗岁月。但令 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但愿意而且还主动与我交谈。尽管我的问话只有简单几句,但他并没 有敷衍我,这使我觉得他的心是非常坦诚的,生活对于他是阳光的、有希望的。从与我交流 的那个学员看来,了解到大部分吸毒的原因几乎都一样:出于对毒品的好奇和所谓“朋友” 的误导,从而使得他们心中那道防线坍塌了,最终走上了吸毒的道路。他们是吸毒者、违法 者更是受害者,只是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毒品的奴隶。 他们渴望袒露出自 己的心声,他们对自己的所为,对亲人、家庭、社会都抱有深深的悔意。面对强戒所提供的 改造机会,他们表示要痛改前非,重塑人生。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在他们回 归社会之时,用我们宽阔的胸怀来关爱他们,相信他们,接纳他们。面对这一特殊人群,我

认为这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为了我们,为了他们,更为了我们和谐社会的大家庭,全社会 必须共同努力。 另外,由于我谈心 的学员已经来了戒毒所三次,说明他的意志不够坚定,但心里很希望能戒掉,为家人和自己 负责。自愿戒毒的复有率之所以很高,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有些原因是内在的;同时,在参观 戒毒所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涉及对戒毒者的行为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当然,对于吸毒者也不 应当一味的强制.对于 确有戒毒愿望的吸毒者应当鼓励他们进行戒毒,关键是要强化鉴别和入院批准程序,并加强自 愿戒毒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完善戒毒技术;对于吸毒成瘾而又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吸毒者应当 坚决予以强制戒毒,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毒品需求.现实 说明,对吸毒成瘾者戒毒必须依赖严格 和规范的管理,综合的教育,科学的治疗,社会监督和服务,只有采取系统的戒毒模式,才能使 吸毒者戒除毒瘾,获得康复并回归社会,同时,也才能使吸毒者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恶习,成为 守法公民.在我国社会帮教,监督和善后辅导尚未制度

三四四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二稿

三四四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 一、“三四四一”戒毒工作模式概述 “三四四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遵循“三期四段一延伸”管理流程、引入“四化”教育矫正机制,形成一个集生理康复、行为矫治、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社会适应训练五项职能于一体的立体化的戒毒模式格局。 “三四四一”即“三期”、“四段”、“四化”“一延伸”的简称。“三期”即教育矫治期、矫治康复期、康复巩固期。“四段”即入所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阶段、康复训练阶段、三试习艺阶段;“四化”即军营化、工厂化、校园化和社会化;“一延伸”即强制隔离戒毒向社会功能恢复的对接延伸。 “三四四一”戒毒工作模式,遵循戒毒矫治规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特有的优势。根据戒毒人员戒毒治疗情况和管理需要对其实行分期、分级管理。在教育矫治期即入所教育阶段引入军营化教育机制,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在矫治康复期,引入工厂化教育机制,分为养成教育和康复训练两个阶段分别管理;在康复巩固期即就业技能培训阶段,引入校园化教育机制,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在社会适应延伸阶段,引入社会化教育机制,完成戒毒人员实现回归社会的“软着陆”。每个期段都确立生理治疗、心理矫治、行为管理、认知教育、技能培训、社会功能恢复

方面的目标任务,确定对应的处遇标准、考核晋级条件,戒毒人员只要达到规定条件,经考核合格,就可实现转段晋级,不合格者在原期段继续接受矫治,或降级处理,根据戒毒人员的现实表现实行“累进制”升(降)级式管理。 二、“三四四一”模式实操流程图 三、模式内容 (一)、三期 《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第十六条规定:“根据戒毒治疗情况,对戒毒人员实行分期管理;根据戒毒人员表现,实行分级管理“。结合我所戒毒人员实际情况(均是从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6个月以后转入我所),我们将戒毒人员分为“三期”进行管理。 1、教育矫治期。以入所教育为核心,重点在思想政治、行为养成教育上下功夫。纠正戒毒人员错误认知和不良恶习,解决戒毒人员对毒品的生理依赖,逐步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体能,提高场所适应能力,确保新收人员能够快速融入我所的管理秩序。 2、矫治康复期。以行为矫正、心理矫治为核心,重点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康复训练上下功夫。通过养成教育和习艺劳动使戒毒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摆脱心理依赖,身体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探索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探索 内容摘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与劳教戒毒管理工作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较大的区别。本文详细阐明了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和基本要求,提出了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诊断评估体系和做好“三个延伸”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探索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劳教戒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取而代之,我国现有的戒毒资源实现了一次大的整合。我所依托比较完备的管理、教育、生活设施,对吸毒者进行有效管理、教育、戒治的优势,成为了四川省首批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戒所),接收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对强戒人员实行专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以往的劳教戒毒管理模式,探索新形势下的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谈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及原则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是强戒所依法对强戒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生理脱毒和心理治疗,实施道德和法制教育,开展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强戒人员戒除毒瘾、重返社会的执法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对吸毒人员提供相对封闭的空间和区域予以隔离,在安全稳定的隔离环境中,对吸毒人员开展有计划的生理、心理治疗,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戒除毒瘾的终极目的。 强戒人员管理的任务,总的来说,就是根据《禁毒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维护强戒所的正常秩序,为强戒人员提供矫治和康复的必要条件,促成强戒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戒除毒瘾,回归社会。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综合矫治、科学戒毒、关怀救助的原则。 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据《禁毒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强制隔离戒毒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依法收治,体现管理的法制化 要严格按照《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做好强戒人员的收治工作,对强戒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入所安全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强戒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好强戒人员身心健康状况、戒毒反应、依赖程度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测评,作出毒品依赖情况的初步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因此,这是戒毒的前提和基础,要使法治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应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收治工作。 ⒈收治强戒人员必须具备县以上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一式二份以及强戒人员社会关系表。 ⒉收治强戒人员必须经过医院体检和HIV快速检测,对体检合格和基本合格的予以收治,体检不合格的不予收治。 ⒊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收治: ①未满16周岁及已满65周岁的; ②精神病人、严重病患者; ③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 ④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⒋强戒人员入所时,应当对其进行检查,收缴现金和违禁品,对其他不宜持有的物品由所在单位代管。 ⒌强戒人员入所后,应及时填写《强戒人员入所登记表》等各类表簿册,建立强制戒毒人员档案。 (二)规范管理,体现管理的强制性

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 规范管理分别管理的思考 ——邵虎自2008年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以来,司法劳教所便加挂了牌子——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由此,劳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便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相比劳教人员而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这对长期从事劳教工作的警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就目前我所实际而言,少数学员为之前的劳教戒毒人员,现在换了一种身份,实则为吸毒成瘾人员。《禁毒法》实施至今,包括《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及《贵州省禁毒条例》均没有配套制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办法”。各省(市、区)、各强制隔离戒毒所评估办法不一,这给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戒毒条例》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并再次吸食、注射毒品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不得提前解除。目前问题集中在:生病、违规违纪受处分、逃避必要的生产劳动以及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学员身上,而后者最为严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增多。解决和处理这些学员的问题是关键。

现各地都没有明确指示如何诊断评估,执行机关和决定机关不是同一机关,评估材料的报送和审批紧靠双方协调,随意性较大。一次或二次戒毒人员都有可能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这给场所管理埋下了安全隐患。就我所而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自2011年6月26日《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颁布实施后,收治二次以上戒毒人员比例较高,老、弱、病、残学员增多,加之一次戒毒人员多数为曾经在公安强戒所戒过毒,多数学员签有社区康复协议。再则80、90后学员收治明显增多,而这些学员年轻气盛,多为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性格偏执,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严重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以我为中心,钻牛角尖,易走极端。而我们的“首要标准”是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率,场所职能是维护稳定,确保“四防”,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促经济发展,这就要让学员快乐戒治,快乐生活,尽量避免警教矛盾,努力构建警教和谐。 我所即将面临大多数戒毒学员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会使部分学员没有了戒治动力、没有了希望。纪律和秩序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及早进行规范管理,分别管理,主动出击,将会导致被动的局面。当前的形势是只要有一名学员(《戒毒条例》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没有得到提前解除,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说服不了学员,工作会被动或部分失控,影响管教也影响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