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

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

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

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

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

地位;

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

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

7教师: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2章过程论

1、教学过程的定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

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

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

2技能形成功能;

3智能培养功能;

4个性发展功能;

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

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

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

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

1指向作用: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2000年: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

2002年: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

2002年: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2005年: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

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

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继承性和发展性

3全面性和系统性

4实用性和有效性

3、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4、教学原则的作用

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

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2000、2001年

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

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

实施要求:

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

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2002年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贯彻或实施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实施要求: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实施要求:

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

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2002年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实施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

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

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2000年

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要求:

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

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施要求: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13、教学原则的评述;

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

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

1999年: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

2005年: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5章主体论

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

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

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

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

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

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4、几种学生观;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

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

1知识的传授者;

2学生的榜样;

3集体的领导者;

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5心理治疗工作者;

6学者和学习者;

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1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能力:

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2002年: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05年、2009年:评述“学生中心论”;

2006年: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007年: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第6章课程论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 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 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3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

4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3、显课程与潜课程;

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

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

4、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

5、课程的综合化: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

6、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

优点是: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

2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联系:

1 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

3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

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

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

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

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

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

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

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现代化; 2心理学化;

3民主化; 4个性化;

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

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功能:

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

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

班级授课制: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特点是:

1 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 3内容固定

4时间固定 5场所固定;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局限性:

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

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

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

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

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

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

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

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

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

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论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 1、教学: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目标:它是在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聚合功能。分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 3、教学过程:即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的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亦即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4、教学内容: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它主要以课程计划、课程表准和教科书为载体。 5、课程标准:即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订的纲领性文件。 6、教学行为:即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一部分。 7、有效教学:即师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其核心是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表现形式是教的有效和学的积极。 8、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形式,亦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9、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即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10、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的准备、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教学和管理功能。 Ⅱ填空及选择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首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现代教学的基本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2、教学论所研究的是在科学层面的、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可行性和专业性的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和成果性质可以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事实问题(What)、价值问题(Why)、技术问题(How)。相应的,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分三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艺。 3、英国培根制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后来,瑞士裴斯泰洛齐开展了新庄孤儿院实验。德国福禄贝尔开展了幼儿教育实验,英国欧文开展了“工厂学校”教学实验,德国赫尔巴特建立了教学理论研究班。 4、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是教学理论研究向心理学化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成为儿童中心论和发现法的渊源。 5、现代教育以活动中心主义为特征。在新教育运动中,德可乐利创办了隐修学校,蒙台梭利创办了幼儿之家。此外,凯兴斯泰纳强调儿童活动和劳动的劳作学校,爱伦·凯发表著作《儿童的世纪》;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以帕克的昆西制度和杜威的杜威学校为先导。

教学论知识点

教学论知识点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科学教学论 是研究与科学教学问题相关的学科,它以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中学科学学科的规范教育和教学工作,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一门探究科学教学规律、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专门性教育学科 《中学科学教学论》的研究体系 (1)科学教学认识论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教”的问题 如:研究科学教育的性质与特征、构成范围、理念、培养目的和任务、发展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等一类有关科学教育认识形成和运用的基本问题。 (2)科学教学方法论 “怎样教、“如何学”、“怎样评价” 如:科学课程内容、科学教学方法与模式、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的方法论问题 (3)科学教学的实践论 研究有关科学教育实践方式、实践规律及实践活动过程方面的问题。 中学科学教师的任务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术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更加富有成果的、有效的生活。 中学科学教师的岗位要求 具有坚实的科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学教育的含义 (1)从科学教育的属性及涵盖的范围来看 “科学教育”概指那些以“科学技术”为教育源泉和学习基础的普及性或者专门性教育活动及教育过程。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各种教育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实践过程。

教学论复习重点

每套题包含的题型及数量如下: ?多项选择题(10道) 二、名词解释(5道) 三、简答题(3道) 四、论述题(2道) 五、案例分析题(1道) 一、教学过程复习重点: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P28)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P29)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P30) ?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P32) 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P34) ?二、技能形成功能(P37) ?三、智能培养功能(P39) ?智能培养的途径(P39) ?四、个性发展功能(P41) 二、教学目标复习重点: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逐步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p48 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重点把握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一)布卢姆等人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 ? 1.认知领域的目标 ?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这是布卢姆本人提出的分类。 ? 2.情感领域的目标 ?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个性化)。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 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

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 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 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 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 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 (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 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涵义 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 2、儿童; 3、知识 (二)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二)取向 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 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一)涵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学科取向)。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活动取向)。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儿童取向)。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涵义 课程实施是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操作、开发,使新的课程计划得以落实的过程。简单地说,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 (二)取向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得过且过取向 (三)课程实施途径——教学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素质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二、课程评价 (一)含义 课程评价就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1、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 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2、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 自评价、他评价 3、按照评价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以上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按照评价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5、按照评价对象和任务不同,可以分为: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 1、确定评价目标与对象 2、分解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3、搜集评价资料 4、处理、分析资料 5、做出判断,报告结果 (五)课程评价的对象 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表现形式的评价(1、课程标准的评价;2、教科书的评价(内容(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编 排(逻辑顺序、心理顺序)3、教学计划(教案)的评价);教师使用课程的评价;课程实施范围、实施人员、实施程序的评价;课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际效用的评价等。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一、涵义 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前者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 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所有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包含了对于学校所有课程的整体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后者是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决策机制;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根本特征体现在“以校为本”上。 “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 为了学校: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属于学校: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 (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学生的个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泰勒提出了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1、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选择出来的学习经验必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是值得去学的; 其次,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将课堂里学的东西迁移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3、组织学习经验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 ;二是横向组织关系 。 学习经验的纵向组织必须符合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横向组织要符合整合性原则。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旨在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课程的长处与短处,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试验、评价、改进,

教师招聘《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要点

教师招聘《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要点 一、重要知识点 1.以下不属于说话能力要素的是(组织语言能力,表情达意,理解语言能力) 2.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3.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4.现行教学大纲对一、二、三年级安排的识字量为分别为(400.750,550 ) 5.评估要做到(科学全面) 6.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的大纲是(《义务教育大纲》) 7.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独立阅读) 8.结合作文,训练听说的方式是(口头作文) 9.课标规定,要求“认识”的字要做到(会读) 10.下列不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误区的一项是(陈述具体) 11.以下关于阅读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阅读教学是以学生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作文能力包括观察、思维能力;命题立意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选材、组织能力。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特点是:综合性;阶段性;实践性。 4.语文学习质量评估的主要方式包括:记分;等级;评语。 5.板书的意义包括:概括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 二、分析题分析提示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情上,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讲的这几件事,其中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却很少下功夫指导。 请对上述阅读教学状况加以分析,并说说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目标定位恰当。 分析提示:(1)针对材料的分析—《少年闰土》这一课重点应是: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材料中的教学,训练重点没有适时地向高年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把握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所致。 (2)进一步分析-阅读教学要做到恰当定位,要做到: ①把握好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②明确一册教材在训练中的位置; ③发挥训练组(单元)的作用。 三、重要知识点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课标规定,要求“认识”的字要做到(会读) 3.下列不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误区的一项是(陈述具体) 4.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要求“会使用字典、词典”。

数学学科教学论知识点复习

绪论数学课程标准P1 一、 1、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①数学教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又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 ②数学教育教学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教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 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原则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规律 ④数学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同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紧密联系。 注:数学的三大特点的是 A.精确性 B.抽象性 C.应用的广泛性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简答题 1 2)目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A、从“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 B、数学教学要能有效地教给所有的人 C、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但我们要冷静对待“未必所有人都懂”的问题 2、体现数学价值 1)数学的应用方式。我们要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比较关联的方式。通过数学知识的历史比较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 3)智力训练方式,数学是大脑思维的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4)形成数学观念的方式。树立信心坚定能力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具有现实的内容,是学生生活的体验,要富有挑战性 4、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学会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 6、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所 产生的重大影响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2)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普通高中阶段 1、建构共同基础,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提供学生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让不同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论复习重点

教学论复习重点 每套题包含的题型及数量如下: 多项选择题(10道) 二、名词解释(5道) 三、简答题(3道) 四、论述题(2道) 五、案例分析题(1道) 一、教学过程复习重点: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P28)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P29)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P30) 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P32) 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P34) 二、技能形成功能(P37) 三、智能培养功能(P39) 智能培养的途径(P39) 四、个性发展功能(P41) 二、教学目标复习重点: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逐步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p48 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重点把握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一)布卢姆等人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 1.认知领域的目标 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这是布卢姆本人提出的分类。 2.情感领域的目标 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个性化)。 这是克拉斯沃尔的分类。 3.技能领域的目标 包括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这是哈罗的分类。 (二)加涅的分类 加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他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理智技能 是指能使学习者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 是指“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关于小学数学课程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一)数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 1、数学的产生 2、数学的研究对象 (二)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 1、生活数学观 2、儿童数学观 3、现实数学观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一)发展公民数学素养 精英数学大众数学 数学素养:一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运用数学技能的能力,能够满足个人每天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二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二)培养数学思维 (三)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目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小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生活的变化 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儿童发展因素: (三)数学科学的发展 经典数学现代数学 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一)问题辨析 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两个目标是否一样?有何区别? 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有何区别? (1)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二)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目标 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小学算术课程标准》 3、1949——现在:九次修定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数学课程目标 (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国际趋势 美国2000年的数学课程标准,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标准,日本2000年的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反映出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趋势: 重视数的意义的理解,注重学生数感的形成;加强口算和估算的地位;强调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使用计算器;消弱复杂的笔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不提倡过早的建立数系的概念等。 二、数与代数的教育价值 1、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课?教课有哪些任务? 教课:赐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联合或相一致的活动。 教课的任务:教课所应达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含思想道德的培育、系统的 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授、技术技巧的获取、身心各样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 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味以致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圆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实行以思想道德教 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2、为何教课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学校是特意的教育机构,有受过特意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 的领导下,依照必定的目标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 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 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3)教课是学校实行教育的主要门路,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 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课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样比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余课外的组织、活动和举措等。 所以,教课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课在整个教课系统中有着特别重 要的地位。 3.简述教课活动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课活动的根本因素,包含学生的身心发 展水平、已有的智能构造、个性特色、能力偏向和学习前的准备状况。

(2)教课目的:教课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课目的是教课活动不行缺乏的 因素之一,不一样层次、不一样性质或方面的教课目的应形成一个完好的系统或构造,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课内容:是教课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必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感情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构造或系统。详细表此刻教课计划、教课纲领及教 材上。 (4)教课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纳的各样教课方法、教课艺术、教课手段或各样教课组织形式。 (5)教课环境:任何教课活动都一定在必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必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课环境。 (6)教课反应:教课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达的交互活动,信息沟通的状况要依靠反应来表现。 (7)教师:教课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含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涵养、教课态度、教课能力等。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部的教课因素都是环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课质量和成效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课的出发点,也是 落脚点,在教课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课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人自己发展的限制。在双重限制的联合点上形成了不一样层次的教课目的。教课目的形成以后,又限制着教课活动的全过程,其主假如经过详细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3)教课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自己决定着教课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详细内容,即直接限制教课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易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绪论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2、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一是分离说;二是关联说;三是包容说;四是整体说,又包括两种表现,即循环整体与结构整体。 第一章生物学课程 1、生物学课程的起始阶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传教办学,教会学堂开设的是博物学课程包括生物学课程。 2、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分析:2011年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生物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的发展三方面因素,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选取了科学探究等10个主题。该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 3、2011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维持原有课程课程内容框架和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强调重要概念,在10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该主题的重要概念。 4、10个一级主题分别为:(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 5、课程评价是收集数据的过程,以确定某课程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保留终止或修改这门课程。 6、课程评价的外貌模式:斯泰克认为课程评价应包括三个阶段,即前期阶段、执行阶段和成果阶段。 7、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美国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评估模式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估模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资料全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的,提高语文素养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与提高道德修养。 ④三维目标体系既突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题,又有利于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语文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7.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1.工具性 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就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①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②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③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的重 要的构成要素。 2.人文性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语文教学论复习重点.doc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课程力求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二.学科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丁实践性Z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 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少理论 一.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文”、“国语”两个名称, 统称“语文”。 二.课程定义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培养目标、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教疗环境的全部内容。 三.课程论定义 课程论是依据对课程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第三讲前代教材和教学经验今用 一.与教材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课程计划、标准、编制、实施、评价、改革等。 ■“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用于教学的所有资料,包插教师文本(课程标准、教案、教科书、教学用书——教参和教辅资料)和学生文本(教科书、阅读书目、练习册、作文本等)。 ■“语文教科书内容”:通称“课木”,是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教学主要用书,包括语文教木和读木。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具体形态层而的概念,指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一切活动。也即教师所教的语文和学生所学的语文。 二•语文教材编排理念 1 .文选型(包括选注型):按时代或文体顺序编排文选的教科书。 2.理规型:以既成知识体系作为课程中心内容來编排的教科书。 前者主要是阅读教材,后者主要用于写作教材。建国以后的主导性语文教科书,按照编排类型的不同有综合型和分科型Z分,但也笼罩在“范文制度”中。 三.封建社会的教材 1.《三字经》(來自百度) 《三字经》1248字,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三字经》与《门■家姓》、《「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心蒙读物。《三字经》是屮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T-百年來,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徳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丁■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粘神耕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2.《弟子规》(來自百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 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圣 贤的道徳教育Z大成,提传统道徳教育著作Z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冇德冇才Z人的最佳读物。、第四讲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介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